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儿科学 精品讲义zyekxjcjyjy060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18426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儿科学 精品讲义zyekxjcjyjy060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儿科学 精品讲义zyekxjcjyjy060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儿科学 精品讲义zyekxjcjyjy060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儿科学 精品讲义zyekxjcjyjy060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儿科学 精品讲义zyekxjcjyjy060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儿科学 精品讲义zyekxjcjyjy060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儿科学 精品讲义zyekxjcjyjy060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儿科学 精品讲义zyekxjcjyjy060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儿科学 精品讲义zyekxjcjyjy060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儿科学 精品讲义zyekxjcjyjy060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儿科学 精品讲义zyekxjcjyjy060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儿科学 精品讲义zyekxjcjyjy060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儿科学 精品讲义zyekxjcjyjy060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儿科学 精品讲义zyekxjcjyjy060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儿科学 精品讲义zyekxjcjyjy060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儿科学 精品讲义zyekxjcjyjy060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儿科学 精品讲义zyekxjcjyjy060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儿科学 精品讲义zyekxjcjyjy0601.docx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儿科学 精品讲义zyekxjcjyjy060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儿科学 精品讲义zyekxjcjyjy0601.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儿科学 精品讲义zyekxjcjyjy0601.docx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儿科学精品讲义zyekxjcjyjy0601

心肝病证

  夜啼

  发病特点

  小儿白天能安静入睡,入夜则啼哭不安,时哭时止,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称为夜啼。

多见于新生儿及婴儿。

  

  病因病机

  本病主要因脾寒、心热、惊恐所致。

脾寒腹痛是导致夜啼的常见病因。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

  婴儿难以查明原因的入夜啼哭不安,时哭时止,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而白天如常。

  临证必须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检查身体,必要时辅以有关实验室检查,排除外感发热、口疮、肠套叠、寒疝等疾病,以免贻误患儿病情。

  鉴别诊断

  注意与不适、拗哭相鉴别。

  小儿夜间若哺食不足或过食,尿布潮湿未及时更换,环境及衣被过冷或过热,襁褓中夹有硬件异物等,均可引起婴儿不适而啼哭,采取相应措施后则婴儿啼哭即止。

  有些婴儿因不良习惯而致夜间拗哭,如夜间开灯方寐、摇篮中摇摆方寐、怀抱方寐、边走边拍方寐的习惯等,注意纠正不良习惯后啼哭可以停止。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辨证重在辨别轻重缓急,寒热虚实。

  哭声响亮而长为实,哭声低弱而短为虚;

  哭声绵长、时缓时急为寒,哭声清扬、延续不休为热;

  哭声惊怖、骤然发作为惊。

  婴儿夜啼以实证为多,虚证较少。

  治疗原则

  脾寒气滞者→温脾行气;

  心经积热者→清心导赤;

  惊恐伤神者→镇惊安神。

  分证论治

  脾寒气滞证

  证候:

啼哭时哭声低弱,时哭时止,睡喜蜷曲,腹喜摩按,四肢欠温,吮乳无力,胃纳欠佳,大便溏薄,小便色清,面色青白,唇色淡红,舌苔薄白,指纹多淡红。

  治法:

温脾散寒,行气止痛。

  代表方剂:

乌药散合匀气散。

  心经积热证

  证候:

啼哭时哭声较响,见灯尤甚,哭时面赤唇红,烦躁不宁,身腹俱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尖红,苔薄黄,指纹多紫。

  治法:

清心导赤,泻火安神。

  代表方剂:

导赤散。

  惊恐伤神证

  证候:

夜间突然啼哭,似见异物状,神情不安,时作惊惕,紧偎母怀,面色乍青乍白,哭声时高时低,时急时缓,舌苔正常,脉数,指纹色紫。

  治法:

定惊安神,补气养心。

  代表方剂:

远志丸。

  预防与调护

  1.要注意防寒保暖,但勿使衣被过暖。

  2.孕妇及乳母不可过食寒凉及辛辣热性食物,勿受惊吓。

  3.不要将婴儿抱在怀中睡眠,不通宵开启灯具,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4.婴儿啼哭不止,要注意寻找原因,若能排除饥饿、过饱、闷热、寒冷、虫咬、尿布浸渍、衣被刺激等,则要进一步做系统检查,以尽早明确诊断。

  汗证

  发病特点

  汗证是指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正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的一种病证。

多发生于5岁以内的小儿。

  病因病机

  小儿汗证的发生,多由体虚所致。

其主要病因为禀赋不足,调护失宜。

  肺卫不固;

  营卫失调;

  气阴亏虚;

  湿热迫蒸。

(脾常不足,积滞郁而生热)

  诊断要点

  1.小儿在安静状态下及正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

  2.寐则汗出,醒时汗止者,称为盗汗;不分寤寐而汗出过多者,称为自汗。

  3.排除因环境、活动等客观因素及风湿热、结核病等疾病引起的出汗。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汗证多属虚证。

  自汗以气虚、阳虚为主;盗汗以阴虚、血虚为主。

  肺卫不固证,多汗以头颈胸背为主;

  营卫失调证,多汗而抚之不温;

  气阴亏虚证,汗出遍身而伴虚热征象;

  湿热迫蒸证,则汗出肤热。

  治疗原则:

补虚是其基本治疗原则。

  分证论治

  肺卫不固证

  证候:

以自汗为主,或伴盗汗,以头颈、胸背部汗出明显,动则尤甚,神疲乏力,面色少华,平时易患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

益气固表。

  代表方剂:

玉屏风散合牡蛎散。

  营卫失调证

  证候:

以自汗为主,或伴盗汗,汗出遍身而抚之不温,畏寒恶风,不发热,或伴有低热,精神疲倦,胃纳不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

  治法:

调和营卫。

  代表方剂:

黄芪桂枝五物汤。

  气阴亏虚证

  证候:

以盗汗为主,也常伴自汗,形体消瘦,汗出较多,神萎不振,心烦少寐,寐后汗多,或伴低热、口干、手足心灼热,哭声无力,口唇淡红,舌质淡,苔少或见剥苔,脉细弱或细数。

  治法:

益气养阴。

  代表方剂:

生脉散、当归六黄汤。

  湿热迫蒸证

  证候:

汗出过多,以额、心胸为甚,汗出肤热,汗渍色黄,口臭,口渴不欲饮,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泻脾。

  代表方剂:

泻黄散。

  (以下两题共用备选答案)

  A.自汗为主,头部、肩背部明显

  B.自汗为主,汗出遍身而不温

  C.盗汗为主,手足心热

  D.自汗或盗汗,头部、四肢为多

  E.盗汗为主,遍身汗出

  汗证肺卫不固的主症是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汗证肺卫不固证以自汗为主,或伴盗汗,以头颈、胸背部汗出明显,根据答案选A。

  汗证营卫失调的主症是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汗证营卫失调以自汗为主,或伴盗汗,汗出遍身而抚之不温。

选B。

  病毒性心肌炎

  发病特点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局限性或弥漫性心肌炎性病变为主的疾病。

以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心悸、气短、肢冷、多汗为临床特征。

本病发病以3~10岁小儿为多。

  病因病机

  内因:

小儿素体正气亏虚;外因:

温热邪毒侵袭。

  诊断要点

  临床诊断

  1.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征。

  2.心脏扩大(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具有表现之一)。

  3.心电图改变。

  4.CK-MB升高或心肌肌钙蛋白(cTnI或cTnT)阳性。

  病原学诊断依据——确诊指标

  自患儿心内膜、心肌、心包(活检、病理)或心包穿刺液检查,发现以下之一者可确诊心肌炎由病毒引起。

  

(1)分离到病毒。

  

(2)用病毒核酸探针查到病毒核酸。

  (3)特异性病毒抗体阳性。

  病原学诊断依据——参考依据

  有以下之一者结合临床表现可考虑心肌炎系病毒引起。

  

(1)自患儿粪便、咽拭子或血液中分离到病毒,且恢复期血清同型抗体滴度较第一份血清升高或降低4倍以上。

  

(2)病程早期患儿血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3)用病毒核酸探针自患儿血中查到病毒核酸。

  确诊依据

  1.具备临床诊断依据2项,可临床诊断为心肌炎。

发病同时或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的证据支持诊断。

  2.同时具备病原学确诊依据之一,可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具备病原学参考依据之一,可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

  3.凡不具备确诊依据,应给予必要的治疗或随诊,根据病情变化,确诊或排除心肌炎。

  4.应排除风湿性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结缔组织病以及代谢性疾病的心肌损害、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原发性心肌病、原发性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异常、β受体功能亢进及药物引起的心电图改变。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首先需辨明虚实;

  其次应辨别轻重。

  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为扶正祛邪,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温振心阳,养心固本。

  分证论治

  风热犯心证

  证候:

发热,低热绵延,或不发热,鼻塞流涕,咽红肿痛,咳嗽有痰,肌痛肢楚,头晕乏力,心悸气短,胸闷胸痛,舌质红,舌苔薄,脉数或结代。

  治法:

清热解毒,宁心复脉。

  代表方剂:

银翘散。

  湿热侵心证

  证候:

寒热起伏,全身肌肉酸痛,恶心呕吐,腹痛泄泻,心悸胸闷,肢体乏力,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结代。

  治法:

清热化湿,宁心复脉。

  代表方剂:

葛根黄芩黄连汤。

  气阴亏虚证

  证候:

心悸不宁,活动后尤甚,少气懒言,神疲倦怠,头晕目眩,烦热口渴,夜寐不安,舌光红少苔,脉细数或促或结代。

  治法:

益气养阴,宁心复脉。

  代表方剂:

炙甘草汤合生脉散。

  心阳虚弱证

  证候:

心悸怔忡,神疲乏力,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头晕多汗,甚则肢体浮肿,呼吸急促,舌质淡胖或淡紫,脉缓无力或结代。

  治法:

温振心阳,宁心复脉。

  代表方剂: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痰瘀阻络证

  证候:

心悸不宁,胸闷憋气,心前区痛如针刺,脘闷呕恶,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体胖,舌质紫暗,或舌边尖见有瘀点,舌苔腻,脉滑或结代。

  治法:

豁痰化瘀,宁心通络。

  代表方剂:

瓜蒌薤白半夏汤合失笑散。

  西医治疗

  重症患儿应卧床休息以减轻心脏负担及减少耗氧量。

心脏扩大及并发心力衰竭者,应延长卧床时间,至少3~6个月。

  针对心肌治疗。

①大剂量维生素C,100mg/k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0~150ml静脉点滴,1日1次。

辅酶Q10,每日1mg/kg,分2次口服。

1,6-二磷酸果糖,每次100~250mg/kg,静脉点滴,1日1次。

②免疫抑制剂。

重症患儿可用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静脉滴注。

  出现心力衰竭,可用强心剂如地高辛或毛花苷丙(西地兰),剂量为常规量的1/3~2/3,注意防止洋地黄中毒。

  严重心律失常,选用心律平、慢心律等抗心律失常药。

  预防与调护

  1.增强体质,积极预防呼吸道、肠道病毒感染。

  2.急性期应卧床休息,一般需休息3~6周,重者宜休息6个月~1年。

待体温稳定3~4周,心衰控制,心律失常好转,心电图改变好转时,患儿逐渐增加活动量。

  3.患儿烦躁不安时,给予镇静剂,尽量保持安静,以减轻心肌负担,减少耗氧量。

饮食宜营养丰富而易消化,少量多餐。

忌食过于肥甘厚腻或辛辣之品,不饮浓茶。

  4.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一旦发现患儿心率明显增快或减慢、严重心律失常、呼吸急促、面色青紫,应立即采取各种抢救措施。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发病特点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又称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时期行为障碍性疾病。

以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差,动作过多,情绪不稳,冲动任性,伴有学习困难,但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为主要临床特征。

  本病男孩多于女孩,多见于学龄期儿童。

发病与遗传、环境、产伤等有一定关系。

  病因病机

  病因:

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护养不当,外伤,病后,情志失调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

  1.多见于学龄期儿童,男性多于女性。

  2.注意力涣散,上课时思想不集中,话多,坐立不安,在不该动的场合乱跑乱爬,喜欢做小动作,活动过度,做事粗心大意,不能按要求做事,经常忘事。

  3.情绪不稳,冲动任性,动作笨拙,学习成绩差,但智力正常。

  4.翻手试验、指鼻试验、指指试验阳性。

  鉴别诊断

  正常顽皮儿童虽有时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但大部分时间仍能正常学习,功课作业完成迅速。

能遵守纪律,上课一旦出现小动作,经指出即能自我制约而停止。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本病以脏腑、阴阳辨证为纲。

  本病的本质为虚证,亦有标实之状,临床多见虚实夹杂之证。

  治疗原则

  以调和阴阳为治疗原则。

  心肾不足——补益心肾;

  肾虚肝亢——滋肾平肝;

  心脾气虚——补益心脾。

  病程中见有痰浊、痰火、瘀血等兼证——佐以化痰、清热、祛瘀等治法。

  分证论治

  肝肾阴虚证

  证候:

多动难静,急躁易怒,冲动任性,难以自控,神思涣散,注意力不集中,难以静坐,或有记忆力欠佳、学习成绩低下,或有遗尿、腰酸乏力,或有五心烦热、盗汗、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薄,脉细弦。

  治法:

滋养肝肾,平肝潜阳。

  代表方剂:

杞菊地黄丸。

  

  心脾两虚证

  证候:

神思涣散,注意力不能集中,神疲乏力,形体消瘦或虚胖,多动而不暴躁,言语冒失,做事有头无尾,睡眠不实,记忆力差,伴自汗盗汗,偏食纳少,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治法:

养心安神,健脾益气。

  代表方剂:

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

  痰火内扰证

  证候:

多动多语,烦躁不宁,冲动任性,难以制约,兴趣多变,注意力不集中,胸中烦热,懊恼不眠,纳少口苦,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泻火,化痰宁心。

  代表方剂:

黄连温胆汤。

  抽动障碍

  发病特点

  抽动障碍主要表现为不自主、无目的、反复、快速的一个部位或多部位肌群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并可伴发其他行为症状,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多动、自伤和强迫障碍等。

  起病在2~12岁之间,发病无季节性,男孩发病率较女孩约高3倍,病程不一,可自行缓解或加重,如长期持续,可成为慢性神经精神障碍。

  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是多方面的,与先天禀赋不足、产伤、窒息、感受外邪、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多由五志过极,风痰内蕴而引发。

  病位主要在肝,与心、脾、肾密切相关。

  肝风内动是本病的主要病理特征。

  病机:

五志过极,风痰内蕴(气郁化火、脾虚痰聚、阴虚风动)。

  诊断要点

  1.起病年龄在2~12岁,可有疾病后及情志失调的诱因,或有家族史。

  2.不自主的眼、面、颈、肩及上下肢肌肉快速收缩,以固定方式重复出现,无节律性,入睡后消失。

在抽动时,可出现异常的发音,如咯咯、咳声、呻吟声或粗言秽语。

  3.抽动能受意志遏制,可暂时不发作。

  4.病状呈慢性过程,但病程呈明显波动性。

  5.实验室检查多无特殊异常,脑电图正常或非特异性异常。

智力测试基本正常。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本病以八纲辨证为主,重在辨阴阳虚实。

  其标在风火痰湿,其本在肝脾肾三脏,尤与肝最为密切。

往往三脏合病,虚实并见,风火痰湿并存,变异多端。

  治疗原则:

以平肝息风为基本原则。

  分证论治

  气郁化火证

  证候:

面红耳赤,烦躁易怒,皱眉眨眼,张口歪嘴,摇头耸肩,发作频繁,抽动有力,口出异声秽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

清肝泻火,息风镇惊。

  代表方剂:

清肝达郁汤。

  脾虚痰聚证

  证候:

面黄体瘦,精神不振,胸闷作咳,喉中声响,皱眉眨眼,嘴角抽动,肢体动摇,发作无常,脾气乖戾,夜睡不安,纳少厌食,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滑或沉缓。

  治法:

健脾化痰,平肝息风。

  代表方剂:

十味温胆汤。

  阴虚风动证

  证候:

形体消瘦,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性情急躁,口出秽语,挤眉眨眼,耸肩摇头,肢体震颤,睡眠不宁,大便干结,舌质红绛,舌苔光剥,脉细数。

  治法:

滋阴潜阳,柔肝息风。

  代表方剂:

大定风珠。

  惊风

  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重病证,临床以抽搐、神昏为主要症状。

  惊风是一个证候,可发生在许多疾病之中,以1~5岁的儿童发病率最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临床抽搐时的主要表现可归纳为八种,即搐、搦、掣、颤、反、引、窜、视,古人称之为惊风八候。

  

  急惊风

  发病特点:

急惊风为痰、热、惊、风四证俱备,临床以高热、抽风、神昏为主要表现,多由外感时邪、内蕴湿热和暴受惊恐而引发。

  诊断要点

  1.多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5岁以上则逐渐减少。

  2.以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神志昏迷为主要临床表现。

  3.有接触疫疠之邪或暴受惊恐史。

  4.有明显的原发疾病,如感冒、肺炎喘嗽、疫毒痢、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神经系统检查病理反射阳性。

  5.必要时可做大便常规、大便细菌培养、血培养、脑脊液等检查,以协助诊断。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辨表热、里热;辨痰热、痰火、痰浊;辨外风、内风;辨外感惊风;辨轻重。

  治疗原则

  急惊风的主证是热、痰、惊、风,治疗应以清热、豁痰、镇惊、息风为基本原则。

  分证论治

  风热动风证

  证候:

起病急骤,发热,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咽痛,随即出现烦躁、神昏、惊风,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

疏风清热,息风定惊。

  代表方剂:

银翘散。

  气营两燔证

  证候:

多见于盛夏之季,起病较急,壮热多汗,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烦躁嗜睡,抽搐,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病情严重者高热不退,反复抽搐,神志昏迷,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气凉营,息风开窍。

  代表方剂:

清瘟败毒饮。

  邪陷心肝证

  证候:

起病急骤,高热不退,烦躁口渴,谵语,神志昏迷,反复抽搐,两目上视,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治法:

清心开窍,平肝息风。

  代表方剂:

羚角钩藤汤。

  湿热疫毒证

  证候:

持续高热,频繁抽风,神志昏迷,谵语,腹痛呕吐,大便黏腻或夹脓血,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化湿,解毒息风。

  代表方剂:

黄连解毒汤合白头翁汤。

  惊恐惊风证

  证候:

暴受惊恐后惊惕不安,身体战栗,喜投母怀,夜间惊啼,甚至惊厥、抽风,神志不清,大便色青,脉律不整,指纹紫滞。

  治法:

镇惊安神,平肝息风。

  代表方剂:

琥珀抱龙丸。

  其他疗法

  针灸疗法:

体针、耳针

  推拿疗法

  西医治疗:

尽快控制惊厥发作,同时积极寻找原发感染,确定发热的原因,退热和抗感染同时进行。

  退热

  抗惊厥

  预防脑损伤

  慢惊风

  发病特点

  慢惊风来势缓慢,抽搐无力,时作时止,反复难愈,常伴昏迷、瘫痪等症。

  病因病机

  脾胃虚弱;

  脾肾阳衰;

  阴虚风动。

  诊断要点

  1.具有反复呕吐、长期泄泻、急惊风、解颅、佝偻病、初生不啼等病史。

  2.多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症见面色苍白,嗜睡无神,抽搐无力,时作时止,或两手颤动,筋惕肉瞤,脉细无力。

  3.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结合血液生化、脑电图、脑脊液、头颅CT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原发病。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慢惊风病程较长,起病缓慢,神昏、抽搐症状相对较轻,有时仅见手指蠕动。

辨证多属虚证,继辨脾、肝、肾及阴、阳。

  治疗原则

  慢惊风一般属于虚证,有虚寒和虚热的区别。

  其治疗大法应以补虚治本为主:

温中健脾,温阳逐寒,育阴潜阳,柔肝息风。

  分证论治

  脾虚肝亢证

  证候:

精神萎靡,嗜睡露睛,面色萎黄,不欲饮食,大便稀溏,色带青绿,时有肠鸣,四肢不温,抽搐无力,时作时止,舌淡苔白,脉沉弱。

  治法:

温中健脾,缓肝理脾。

  代表方剂:

缓肝理脾汤。

  脾肾阳衰证

  证候:

精神委顿,昏睡露睛,面白无华或灰滞,口鼻气冷,额汗不温,四肢厥冷,溲清便溏,手足蠕动震颤,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微。

  治法:

温补脾肾,回阳救逆。

  代表方剂:

固真汤合逐寒荡惊汤。

  阴虚风动证

  证候:

精神疲惫,形容憔悴,面色萎黄或时有潮红,虚烦低热,手足心热,易出汗,大便干结,肢体拘挛或强直,抽搐时轻时重,舌绛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

育阴潜阳,滋肾养肝。

  代表方剂:

大定风珠。

  预防与调护

  1.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2.积极治疗原发病,尤其要防止急惊风反复发作。

  3.抽搐发作时,切勿强行牵拉,以防伤及筋骨。

  4.对于长期卧床的患儿,要经常改变体位,勤擦澡,多按摩,防止发生褥疮。

  历年考点

  (以下两题共用备选答案)

  A.大定风珠

  B.十全大补汤

  C.缓肝理脾汤

  D.固真汤

  E.逐寒荡惊汤

  治疗慢惊风之脾虚肝亢证,应首选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脾虚肝亢证代表方剂:

缓肝理脾汤。

  治疗慢惊风之阴虚风动证,应首选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阴虚风动证代表方剂:

大定风珠。

  痫证

  发病特点

  痫证是以突然仆倒,昏不识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肢体抽搐,惊掣啼叫,喉中发出异声,片刻即醒,醒后一如常人为特征,具有反复发作特点的一种疾病。

  本病多发生于4岁以上的儿童,男女之比为(1.1~1.7):

1。

  

  

  病因病机

  顽痰内伏;

  暴受惊恐;

  惊风频发;

  外伤血瘀。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

  1.主症:

①猝然仆倒,不省人事。

②四肢抽搐,项背强直。

③口吐涎沫,牙关紧闭。

④目睛上视。

⑤瞳仁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

  2.反复发作,可自行缓解。

  3.急性起病,经救治多可恢复,若日久频发,则可并发健忘、痴呆等症。

  4.病发前常有先兆症状,发病可有诱因。

  5.脑电图表现异常。

主症中有①、②、⑤,并具备2、3两项条件者,结合先兆、诱因、脑电图等方面的特点,即可确定诊断。

  鉴别诊断

  惊风急惊风急性起病,以高热、神昏、抽风为主要表现;慢惊风则来势缓慢,抽搐无力,有体质羸弱的明显征象。

  痫证一般无发热,有反复发作史,发时抽搐、神昏,平时则如常人,脑电图检查可见癫痫波型。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本病的发作期以病因辨证为主,常见的病因有惊、风、痰、瘀等。

  痫证虚证的辨证,以病位为主,区分脾虚痰盛与脾肾两虚。

  治疗原则

  痫证的治疗,宜分标本虚实。

  实证——治标——豁痰顺气,息风开窍定痫;

  虚证——治本——健脾化痰,柔肝缓急;

  癫痫持续状态——中西医配合抢救。

  分证论治

  惊痫证

  证候:

起病前常有惊吓史。

发作时惊叫,吐舌,急啼,神志恍惚,面色时红时白,惊惕不安,如人将捕之状,四肢抽搐,舌淡红,舌苔白,脉弦滑,乍大乍小,指纹色青。

  治法:

镇惊安神。

  代表方剂:

镇惊丸。

  痰痫证

  证候:

发作时痰涎壅盛,喉间痰鸣,瞪目直视,神志恍惚,状如痴呆、失神,或仆倒于地,手足抽搐不甚明显,或局部抽动,智力逐渐低下,或头痛、腹痛、呕吐、肢体疼痛,骤发骤止,日久不愈,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

豁痰开窍。

  代表方剂:

涤痰汤。

  风痫证

  证候:

发作时突然仆倒,神志不清,颈项及全身强直,继而四肢抽搐,两目上视或斜视,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口唇及面部色青,舌苔白,脉弦滑。

  治法:

息风止痉。

  代表方剂:

定痫丸。

  瘀血痫证

  证候:

发作时头晕眩仆,神志不清,单侧或四肢抽搐,抽搐部位及动态较为固定,头痛,大便干硬如羊屎,舌红或见瘀点,舌苔少,脉涩,指纹沉滞。

  治法:

化瘀通窍。

  代表方剂:

通窍活血汤。

  脾虚痰盛证

  证候:

痫证发作频繁或反复发作,神疲乏力,面色无华,时作眩晕,食欲欠佳,大便稀薄,舌质淡,苔薄腻,脉细软。

  治法:

健脾化痰。

  代表方剂:

六君子汤。

  脾肾两虚证

  证候:

发病年久,屡发不止,瘛疭抖动,时有眩晕,智力迟钝,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睡眠不宁,大便稀溏,舌淡红,舌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

补益脾肾。

  代表方剂:

河车八味丸。

  历年考点

  小儿癫痫之痰痫证的治法是

  A.祛风涤痰

  B.息风开窍

  C.健脾化痰

  D.通窍定病

  E.豁痰开窍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痰痫证

  治法:

豁痰开窍。

  代表方剂:

涤痰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