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注释及解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22426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注释及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论语注释及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论语注释及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论语注释及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论语注释及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论语注释及解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论语注释及解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论语注释及解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论语注释及解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论语注释及解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论语注释及解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论语注释及解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论语注释及解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论语注释及解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论语注释及解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论语注释及解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论语注释及解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论语注释及解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注释及解释.docx

《论语注释及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注释及解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语注释及解释.docx

论语注释及解释

论语注释及解释

篇一:

论语全文及注释

【原文】

子曰: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注释】畔:

同“叛”。

【大意】

孔子说:

“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仪来约束自己,也可以不违背君子之道了吧。

”【原文】

子曰: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大意】

孔子说: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小人做的正相反。

”【原文】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

“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大意】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从政。

孔子回答说:

“政的意思就是端正。

您自己带头做到端正,谁敢不端正呢?

”【原文】

子贡问友。

子曰: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注释】道:

开导,引导。

【大意】

子贡问对待朋友的方法。

孔子说:

“忠心地劝告他,委婉地开导他,他不听从就算了,不要自找侮辱。

”【原文】

曾子曰: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大意】

曾子说:

“君子通过文章学问来交朋友,通过朋友互相帮助培养仁德。

”【原文】

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

令不从。

”【大意】

孔子说:

“统治者自己的品行端正,不用发布命令,百姓也会去照着做;统治者自己的品行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百姓也不会服从。

”【原文】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子曰: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注释】

莒父(jǔfǔ):

鲁国城邑,现在山东莒县一带。

【大意】

子夏做莒父的总管,问如何为政。

孔子说:

“不要想求快,不要只看见小便宜。

想求快反而却达不到目的,只看见小便宜就成不了大事。

”【原文】

子曰:

“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注释】危:

正直,高峻。

孙:

同“逊”。

【大意】

孔子说:

“国家政治清明,要说话正直,行为正直;国家政治黑暗,行为要正直,说话要谦逊。

”【原文】

子曰: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大意】

孔子说:

“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好的言论,有好的言论的人不一定有德行。

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气,有勇气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原文】

子曰: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大意】

孔子说:

“贫苦却没有怨言是困难的,富裕却不骄傲是容易做到的。

”【原文】

子曰: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仁者不忧,

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

“夫子自道也。

”【注释】知:

同“智”。

自道:

自述。

【大意】

孔子说:

“君子之道有三条,我没能做到:

有仁德的人不忧愁,有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

”子贡说:

“这正是老师您的自我表述啊。

”【原文】

子曰:

“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注释】

骥(jì):

古代称善跑的千里马。

【大意】

孔子说:

“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力气,而是它的品质。

”【原文】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子路愠见曰:

“君子亦有穷乎?

”子曰: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注释】

愠(yùn):

生气,恼怒。

见:

同“现”。

【原文】

子曰: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注释】知:

同“智”。

【大意】

孔子说:

“可以和他谈话,却不和他谈,就会失掉友人,错过贤才;不可以和他谈话,却同他谈,是浪费言语。

聪明人既不错过朋友、人才,也不浪费言语。

”【原文】

子曰: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大意】

孔子说:

“有志向有仁德的人,不贪生怕死

而损害仁德,却为成就仁德而献出生命。

”【原文】

子贡问为仁。

子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大意】

子贡问怎样去施行仁。

孔子说:

“工匠要把活儿干好,必须先把工具做精良了。

住在这个国家,就要敬奉那些大官中的贤人,结交那些士人中的仁人。

【原文】

子曰: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大意】

孔子说:

“人要是没有长远的考虑,必然会有眼前的忧患。

【原文】

子曰: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大意】

孔子说:

“和大家整天在一起,说话从不涉及义理,只喜欢耍小聪明,这种人真难教导!

”【原文】

子曰: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大意】

孔子说:

“君子不因为别人一句话说得好就提拔他,也不因为他有缺点而鄙弃他的言论。

”【原文】

子曰:

“巧言乱德。

小不忍,则乱大谋。

”【大意】

孔子说:

“花言巧语会败坏道德。

小事上不能忍耐会坏了大事。

”【原文】

子曰: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注释】是:

代词,这。

【大意】

孔子说:

“有错却不改正,这才真是错误啊。

”【原文】

子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大意】

孔子说:

“我曾经一整天不吃饭,一整夜不睡觉,来冥思苦想,这样没什么益处,不如去学习啊。

”【原文】

子曰:

“当仁不让于师。

”【大意】

孔子说:

“面临着仁德,要率先向前,就是老师也不和他谦让。

”【原文】

子曰:

“有教无类。

”【大意】

孔子说:

“对谁我都会教育,不分贫富贵贱的差异。

”【原文】

子曰:

“道不同,不相为谋。

”【大意】

孔子说:

“主张不同,不能互相商议谋划。

”【原文】

孔子曰: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注释】

谅:

信,诚实,守信用。

便辟(piánpì):

习于摆架子装样子却心存邪恶。

便佞(piánnìnɡ):

善于花言巧语。

【大意】

孔子说:

“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

与正直的人交友、与诚信的人交友、与广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

与惯于耍弄手腕的人为友,与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友,与花言巧语的人交友,是有害的。

”【原文】

孔子曰:

“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乐

佚游,乐宴乐,损矣。

”【大意】

孔子说:

“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

喜欢把自己节制在礼乐中,喜欢称道别人的好处,喜欢多交贤友,这就有益了。

喜欢骄纵的快乐,喜欢闲逛游荡,喜欢宴饮安逸的快乐,这就有害了。

”【原文】

孔子曰:

“侍于君子有三愆: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原文】

孔子曰:

“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大意】

孔子说:

“君子有三戒:

年少时,血气还不成熟,应该戒好色;壮年时,血气方刚,应该戒好斗;到了老年,血气已衰,应该戒好贪求。

”【原文】

孔子曰:

“君子有三畏:

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注释】

狎(xiá):

轻慢,不尊重。

【大意】

孔子说:

“君子有三点敬畏:

敬畏天命,敬畏在高位的人,敬畏圣人的话。

小人不知道天命,所以不敬畏天命,对高位的人只求亲狎,轻贱圣人的话。

”【原文】

孔子曰:

“君子有九思: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注释】

难(nàn):

指发怒所带来的灾难。

【大意】

孔子说:

“君子在九个方面多用心考虑:

看的时候,考虑是否看得明白;听的时候,考

虑是否听得清楚;考虑脸色是否温和;考虑态度是否庄重恭敬;说话考虑是否忠诚老实;做事考虑是否谨慎认真;有疑问考虑应该请教别人;发火发怒考虑是否会产生后患;见到财利考虑是否符合仁义。

”【原文】

子曰:

“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注释】迩(ěr):

近的。

【大意】

孔子说:

“学生们为何不学习《诗经》呢?

《诗经》可以兴发情感,可以懂得博观天地,可以懂得和别人相处,可以懂得讽刺的方法。

近处讲可以懂得怎样侍奉父母,远处讲可以懂得如何事奉君主,而且还能多认识草木鸟兽的名称。

”【原文】

子路曰:

“君子尚勇乎?

”子曰:

“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大意】

子路说:

“君子崇尚勇敢吗?

”孔子说:

“君子认为仁义为最高尚的。

君子有勇气而没有仁义会作乱,小人有勇气而没有仁义会偷盗。

”【原文】

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注释】

笃志:

志,意为“识”,此为强记之义。

切问:

问与切身有关的问题。

【大意】

子夏说:

“学习广博的知识坚守志向,到近处去发问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原文】

子夏曰:

“君子有三变: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大意】

子夏说:

“君子的态度感觉上有三种变化:

看上去严肃可畏,接近他温和可亲,听他说话言辞精确。

”【原文】

子贡曰: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大意】

子贡说:

“君子有过错,如同日蚀月蚀:

他犯错,人们都看得见;改正,人们都仰望着他。

1师的不可企及,如同天不可以阶梯攀登而上一样。

我们老师如果能得到治理国家的权位,就像所说的:

教民立,民就立。

导民行,民就行。

经过他安抚,人民都来归附。

经过他鼓动,人民和睦团结。

他活着时大家很荣耀,他死了,大家都很悲伤。

这样的人,我怎么能赶得上呢?

”【原文】

孔子曰: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注释】

孔子曰:

或作“子曰”。

【大意】

孔子说:

“不懂得天命,就无法成为君子;不懂得礼,就无法立身于社会;不懂得辨别别人的言论,就无法了解知道别人。

篇二:

人教版《论语》十二章原文及语文书课下注释

《论语》1十二章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40414238393637343533313227282930252623242218192021151617148910111213567234

《十二章》课下注释:

1《论语》: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

《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2子:

先生,指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

3时习:

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时,按时。

4不亦说(yue)乎:

不也是很愉快吗?

不亦?

?

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

乎,语气词。

说,通“悦”,愉快。

5愠(yun):

生气,发怒。

6君子:

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7学而:

和下文的“雍也”“述而”等都是《论语》的篇名。

篇名只是从各篇第一则语录中摘取两三个字而来,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8曾子:

即曾参(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一说山东平邑)人。

孔子的学生。

9吾:

人称代词,我。

10日:

每天。

11三省(xing):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12为:

替。

13信:

真诚,诚实。

14传(chuan):

老师传授的知识。

15十有五:

指15岁。

“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16立:

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17惑:

迷惑,疑惑。

18天命:

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19耳顺:

对此有多种解释。

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20逾:

越过,超过。

21矩:

规矩,规范。

22温故而知新: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23罔(wang):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24怠(dai):

有害。

25箪(dan):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26堪:

忍受。

27之:

代词,它。

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28者:

代词,?

?

的人。

29好(hao):

喜欢,爱好。

30乐:

以?

?

为乐趣。

31饭疏食饮水:

吃粗粮、喝冷水。

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

古代汉语中,“水”指冷水,“汤”指热水。

32肱(gong):

胳膊。

33于:

对,对于。

34焉:

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35善者:

好的方面,优点。

36川:

河,河流。

3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意思是,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逝,流逝。

斯,这,指河水。

舍,舍弃。

38三军:

军队的通称。

古制,12500人为一军。

39匹夫:

普通的人,男子汉。

40笃(du):

忠实,坚守。

41切问而近思:

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42仁:

仁德。

篇三:

论语全文翻译(完整)

论语全文翻译(完整)

二十篇

《论语》——学而

《论语》——为政

《论语》——八佾

《论语》——里仁

《论语》——公冶长

《论语》——雍也

《论语》——述而

《论语》——泰伯

《论语》——子罕

《论语》——乡党

《论语》——先进

《论语》——颜渊

《论语》——子路

《论语》——宪问

《论语》——卫灵公

《论语》——季氏

《论语》——阳货《论语》——微子

《论语》——子张

《论语》——尧曰

《论语》——学而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

1?

1子曰①:

“学②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

有朋⑤自远方来,不亦乐⑥乎?

人不知⑦,而不愠⑧,不亦君子⑨乎?

【注释】

①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②学:

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③时习:

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④说:

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⑤有朋:

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⑥乐:

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⑦人不知:

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⑧愠:

音yùn,恼怒,怨恨。

⑨君子:

《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

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

“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

历来的解释都是:

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

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

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

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

这三句的意思是:

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

(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

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

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

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

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原文】

1?

2有子①曰:

“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③,鲜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⑤。

君子务本⑥,本立而道生⑦。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⑧?

【注释】

①有子:

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

后一说较为可信。

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

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②孝弟:

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旧注说:

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③犯上:

犯,冒犯、干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

④鲜:

音xiǎn,少的意思。

《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⑤未之有也:

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

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⑥务本:

务,专心、致力于。

本,根本。

⑦道:

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

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

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⑧为仁之本:

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

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

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

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

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

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

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

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原文】

1?

3子曰:

巧言令色①,鲜②仁矣。

【注释】

①巧言令色:

朱熹注曰:

“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

”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

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②鲜:

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

“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评析】

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

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

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

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

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

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

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原文】

1?

4曾子①曰:

“吾日三省②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③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④乎?

传不习乎?

【注释】

①曾子:

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

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②三省:

省(音xǐng),检查、察看。

三省有几种解释:

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

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③忠:

旧注曰:

尽己之谓忠。

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④信:

旧注曰:

信者,诚也。

以诚实之谓信。

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⑤传不习:

传,旧注曰:

“受之于师谓之传。

老师传授给自己的。

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译文】

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

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

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评析】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

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

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

《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

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

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

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

“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

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

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

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

“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

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

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原文】

1?

5子曰:

“道①千乘之国②,敬事③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