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24359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下册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下册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下册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下册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下册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下册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下册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下册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下册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下册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下册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下册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下册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下册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下册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下册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下册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docx

《七年级下册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下册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docx

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

1.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齐鲁青未了________

②造化钟神秀________

③阴阳割昏晓________

④荡胸生曾云________

⑤会当凌绝顶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青年杜甫英姿勃发的情怀,读了这千古名句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答案】

(1)不尽;聚集;分;同“层”;终当,终要。

(2)①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②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3)“钟“积聚、汇聚之意。

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4)这不仅是诗人要登上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决心攀登人生极顶的雄心壮志。

我明白了要想攀登人生顶峰,就一定要有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不怕困难的雄心壮志。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诗句词语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结合诗句的意思进行理解。

未了:

不尽;钟:

聚集;割:

分;曾:

同“层”;会当:

终当,终要。

⑵本题考查的是句子意思的理解。

注意重点词语如:

钟、割、会当等次的正确理解。

示例:

①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②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⑶本题考查诗歌炼字,“钟“积聚、汇聚之意。

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⑷本题为开放性试题。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要结合生活实际进行阐述。

示例:

这不仅是诗人要登上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决心攀登人生极顶的雄心壮志。

我明白了要想攀登人生顶峰,就一定要有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不怕困难的雄心壮志。

故答案为:

⑴不尽;聚集;分;同“层”;终当,终要。

⑵①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②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⑶“钟“积聚、汇聚之意。

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⑷这不仅是诗人要登上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决心攀登人生极顶的雄心壮志。

我明白了要想攀登人生顶峰,就一定要有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不怕困难的雄心壮志。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诗句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理解。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的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解答思路:

解词+内容+情感。

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

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题赏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要结合自的生活实际进行阐述。

2.诗歌鉴赏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全诗紧扣一个“________”字,按________推移展开叙述。

(2)首联写出了什么内容?

(3)“古风存”一句用来赞美农民的什么品格?

(4)本诗中哪两句流传最广?

含有什么哲理?

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请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

(5)“柳暗花明”写出了自然美景,请问:

①为什么用“暗”来形容“柳”、用“明”来形容“花”?

②“柳暗花明”流传下来成为一个成语,它现在意思通常指什么?

【答案】

(1)游;时间

(2)写出了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性格。

(3)用农民服饰的简朴盛赞他们性格的淳厚质朴。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5)①柳色深绿,所以用“暗”;花光艳丽,所以用“明”。

②比喻困境后重新出现转机,看到希望。

【解析】【分析】

(1)题目“游山西村”紧扣一个“游”字展开写。

这是一首记游抒情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

全诗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

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

此诗题材比较普通,但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

所以全诗按照时间推移展开叙述。

(2)“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学出了农家的美好和热情好客,一个“足”字,是“充足”之意。

写出了农家丰收的年景和农人热情好客的淳厚品性。

(3)“古风存”一句展现出的是对农民美好品质的赞美,突出农民服饰的简单、朴素,据此作答即可。

(4)《游山西村》中流传最广的两句诗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两句诗写出了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包含有困境中蕴涵希望的哲理。

(5)花是红色的,在视觉上,红色的花容易联想到红色的火,所以古人往往用火,明,一类的词来形容。

柳是绿色的,在视觉上,古人把绿,青,黑,归作一类。

明明是一头黑发,古人写作青丝,明明是黑色的鬓角,古人写作绿鬓。

这里就用黑,暗一类的词形容柳。

故答案为:

(1)游;时间

(2)写出了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性格。

(3)用农民服饰的简朴盛赞他们性格的淳厚质朴。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5)①柳色深绿,所以用“暗”;花光艳丽,所以用“明”。

②比喻困境后重新出现转机,看到希望。

【点评】

(1)本题考查诗歌主要内容的把握。

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具体展开,准确把握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炼句的基本能力。

解答的时候要结合诗歌内容细致分析,具体把握。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基本能力。

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细致分析,具体概括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含义和作用的理解能力。

揣摩诗中的词句,领会它在诗歌中的作用。

词语的赏析可以从动词、形容词、色彩词等入手;句子的赏析可以从句中描述的画面、意境及蕴含的情感、哲理入手。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含义和作用的理解能力。

具体技巧有:

抓关键词;分析遣词造句;描述画面;体会意境;把握情感;领悟哲理;赏析写作手法等。

3.古诗阅读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

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剑门:

也称剑阁、剑门关。

此诗作于诗人由抗敌前线被调往后方任闲职之时。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以“衣上征尘杂酒痕”开篇,突出了人物形象。

B.“无处”意为“处处”,诗人离开前线,万里远游,黯然神伤。

C.“此身合是诗人未”中“合”是“应该”,此句是诗人无可奈何的自嘲自叹。

D.“细雨”句充满诗情画意,形象逼真,耐人寻味,诗人用蒙蒙细雨烘托了自己旅途遇雨欣然自得之情。

(2)说说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D

(2)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不能驰骋沙场,只能做骑在驴背上行吟的诗人,心有不甘又无可奈何的的凄凉惆怅。

【解析】【分析】

(1)最后结以充满诗情画意的“细雨骑驴入剑门”,形象逼真,耐人寻味。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在结合上两句“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的内容分析,含蓄地表达作者报国无门、衷情难诉的情怀。

所以“诗人用蒙蒙细雨烘托了自己旅途遇雨欣然自得之情”错。

故选D。

(2)如可联系注释,可以看出第一句中“征尘”和“酒痕”表示难忘征战生活;“酒痕”表达作者离开前线的遗憾和无奈,只能以酒消愁。

最后一句在感情表达上采用的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表达了诗人为国杀敌的愿望无法实现的无奈和愁苦,一心报国却壮志难酬的忧愤之情。

故答案为:

⑴D

⑵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不能驰骋沙场,只能做骑在驴背上行吟的诗人,心有不甘又无可奈何的的凄凉惆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⑵本题考查诗歌所表现的作者的情感。

读懂诗句大意后可对重要字眼进行分析,再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

4.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霁夜①

(北宋·孔平仲②)

寂历③帘栊④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⑤。

狂风送雨已何处?

淡月笼云犹未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明朝准拟南轩⑥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注释】①霁:

雨雪停止,天放晴。

霁夜:

雨过天晴之夜。

②孔平仲:

北宋诗人,新喻(今江西新余县)人,生卒年不详。

治平二年(1065)举进士,曾任秘书丞、集贤校理,又提点江浙铸钱、京西刑狱。

③寂历:

寂静,疏落的样子,冷清。

④帘栊:

窗帘和窗牖。

⑤戍墙铃:

城墙上守城兵士播响的铃铛。

⑥南轩:

有窗的长廊或小屋。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先写从帘栊透入室内的明亮夜色。

即先写醒后所见,次句再写因戍墙铃响而梦醒。

B.颔联先实写雨霁前风雨交加的情景,然后再虚写“淡月笼云”的夏夜景色。

C.颈联仍先写雨前秋风扫落叶,再写雨霁萤火横飞。

D.尾联由今夜推想到明朝,想象经过雨洗之后的庐山,必然是苍翠欲滴。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了视觉方面的朦胧夜色,在夜深人静之时尤显“寂历”,接着以诉诸听觉的戍墙之铃的清冷与之映衬,使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颔联实写眼前“淡月笼云”的清寂的霁夜之景,虚写之前的狂风暴雨,这就构成鲜明的虚实对比。

C.颈联里秋声堕叶的听觉静态和月夜飞萤的视觉动态交相辉映,很确切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欣悦的意趣。

D.全诗的核心是一个“清”字,“清兴”融化在“清景”之中。

这清景,就是秋月、秋声、秋叶和秋萤。

【答案】

(1)B

(2)C

【解析】【分析】

(1)B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对诗歌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

B项表述错误,颔联“雨霁前风雨交加的情景”是虚写,眼前“淡月笼云”的景色是实写。

(2)理解诗歌内容,辨析四个选项可知,C项“表现出”表述错误,颈联用秋声堕叶的听觉动态和月夜飞萤的视觉动态交相辉映,对于引动诗人的清秋逸兴,很有艺术效果。

故答案为:

⑴B;⑵C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含义的理解,需要了解作者作诗的背景以及表达的中心思想,还要考虑到写作手法,再做分析选择。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需要了解作者作诗的背景以及表达的中心思想,还要考虑到写作手法,再做分析选择。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田园乐

〔唐〕王维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①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①落落:

松高大的样子。

②衣冠:

士大夫的穿戴。

(1)三、四两句展现了________、儿童不认识官员衣冠等画面,描绘了一种闲适恬淡、________的田园生活。

(2)第二句中的“夏寒”一词,看似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牛羊无人看管(牛羊自己回村子);淳朴自然

(2)夏天并不寒冷,说“夏寒”令人意外;“夏寒”意为松树葱郁、茂盛,给人以阴凉之感,表现出环境的清幽美好,这在情理之中。

【解析】【分析】

(1)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傍晚牛羊自在地回归村头巷中,村里的儿童不认识官家的服装。

第四句描绘的是儿童不认识官员衣冠的画面,而第三句展现的是牛羊自回村子的画面。

牛羊自己回村子看出这里民风淳朴,百姓相处和睦,整体氛围是闲适的,而儿童不认识官员的衣冠,看出这里的人都不追求名利,性格淳朴,追求自然。

故描绘了闲适恬淡、淳朴自然的田园生活。

(2)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

无论是春天秋季草木都很茂盛,夏季里高大的松树也带来阴凉。

“夏寒”和“长松”联系在一起,指高大的松树遮天蔽日,遮住阳光,形成绿荫,给人阴凉的感觉。

草木茂盛,绿树成荫,整体的氛围是清幽美好的,故情理之中。

故答案为:

⑴牛羊无人看管(牛羊自己回村子);淳朴自然

⑵夏天并不寒冷,说“夏寒”令人意外;“夏寒”意为松树葱郁、茂盛,给人以阴凉之感,表现出环境的清幽美好,这在情理之中。

【点评】⑴本题考查画面概括。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加入个人的联想和想象,充实画面内容。

⑵本题考查词语赏析。

​​​​​​​首先理解诗句,然后理解词义。

6.反复诵读《望岳》,然后回答问题。

(1)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为什么又以“望岳”为题呢?

简单说说你的看法。

(2)有人说这首诗是杜甫望岳而想像将来的登岳,是这样吗?

为什么?

(3)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有“诗圣”之称。

你还读过他的哪些诗作?

请你摘抄两首你最喜欢的。

【答案】

(1)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由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

首句“岱宗夫如何?

”写乍一看见泰山时的惊叹仰慕之情。

“齐鲁青未了”——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远远望见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出泰山之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

(2)是这样。

诗中有“会当”一词,意即“一定要”。

(3)略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考生要联系诗歌的结构、内容来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从字里行间来揣摩诗人情感的能力。

从“会当”表示“一定要”可以理解诗人望岳而想象将来的登岳。

⑶本题考查考生平时的积累。

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作家的作品进行归类,并且要熟读记诵。

如《春望》、《春夜喜雨》等

故答案为:

(1)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由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

首句“岱宗夫如何?

”写乍一看见泰山时的惊叹仰慕之情。

“齐鲁青未了”——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远远望见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出泰山之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

(2)是这样。

诗中有“会当”一词,意即“一定要”。

(3)略

【点评】⑴考生要读懂诗歌,联系诗人的写作背景和所处环境来分析。

⑵考生要注意诗歌中关键字词的理解,从关键字词把握诗人的内心世界。

⑶考生要注意积累,在默写时注意不要记混,不要写错别字。

7.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两小题。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诗歌第二句“芙蓉向脸两边开”用了衬托的手法,明写________,实则为了衬托出________之美。

(2)请赏析“乱”字的妙处。

【答案】

(1)荷花(芙蓉)

;人(采莲女)

(2)“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

形象地写出了荷叶罗群,芙蓉人面恍若一体,稍一错神,采莲少女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了踪影,表现出采莲女天真烂漫、朝气蓬勃。

【解析】【分析】本题是一道诗歌赏析试题。

(1)本题考查了对诗歌语句的赏析能力,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

“芙蓉向脸两边开”不单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

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像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

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

(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乱”写出了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的感觉,写出了采莲女的天真活泼。

故答案为:

(1)荷花(芙蓉);人(采莲女)

(2)“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

形象地写出了荷叶罗群,芙蓉人面恍若一体,稍一错神,采莲少女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了踪影,表现出采莲女天真烂漫、朝气蓬勃。

【点评】诗歌鉴赏题的基本技巧,一是读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朝代和作者的思想;二是读背景,了解文本写作的缘由;三是读注释,帮助我们疏通诗歌内容;四是读诗歌,找出关键词句,推出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做题。

8.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远望的角度写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岱宗”指泰山。

B.“割”字描绘了泰山分割天色,山南山北明暗不同的画面,突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

C.颈联对仗工整,描绘层云变幻,归鸟翱翔,表现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

D.前六句写诗人仰望泰山,欣赏其高大雄奇之美,末两句则写登上泰山顶峰后的内心感慨。

(2)诗的尾联常被后人引用并赋予其新的意义,请问新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

(1)D

(2)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

(其他如志向远大、积极进取、乐观自信)

【解析】【分析】

(1)D.末两句“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可见是作者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抱负,而不是“登上泰山顶峰后”。

故选D。

(2)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诗人并不满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

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

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新的意义据此意思对即可。

故答案为:

⑴D

⑵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

(其他如志向远大、积极进取、乐观自信)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⑵做此题首先要熟读全诗,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在此基础上赏析诗句做出解答。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案】

(1)梅子成熟的季节,在乡村的夏夜,点点雨滴敲打着屋檐,长满青草的池塘传来阵阵蛙鸣。

(2)寂寞。

【解析】【分析】

(1)解答此题,要读懂诗歌,理解内容;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注意:

描述画面不同于翻译句子,不能干巴巴地解说句意。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

雨声不断,蛙声一片。

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叫。

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

注意围绕“时节、雨夜、池塘、蛙鸣”展开合理想象,组织语言即可。

(2)“闲敲棋子落灯花”的意思是:

我无聊地轻轻敲着棋子。

作者之所以敲棋子是因为诗人孤独一人,下不成棋,所以说“闲敲棋子”,棋子本不是敲的,但用来敲打,正体现了孤独中的寂寞、苦闷。

故答案为:

⑴梅子成熟的季节,在乡村的夏夜,点点雨滴敲打着屋檐,长满青草的池塘传来阵阵蛙鸣。

⑵寂寞。

【点评】⑴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及其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⑵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10.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A. 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被黜官退居山乡所写,诗中赞美了山西村山好、水好、人也好的动人情景。

B. 颔联写出山西村优美的环境,突出曲折幽深的特点,后成为充满生活哲理的千古名句。

C. 颈联写乡俗民事,从村民的服饰、言行和习俗的描写中,展现村民勤劳俭朴的品质以及宣扬迷信、拜神求佛保佑的陋习。

作者于赞美中含蓄地表达批判之意。

D. 全诗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充满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意境清新。

【答案】C

【解析】【分析】这首诗是诗人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

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

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

全诗融写景、叙事、抒情为一体,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

颈联则由自然入人事,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这里的土地,这里的人民的爱。

尾联笔锋一转,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故ABD正确,C错误。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考生要整体感知诗歌,了解诗歌的内容、诗人的情感,运用的表现手法,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1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题春晚

(宋)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全诗描绘柴门滑落、乌鸦归林等画面,静谧而富有生气,表现诗人内心的兴奋。

B.诗歌朗读的节奏可以按照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例如,昏鸦/数点/傍林飞。

C.本文写景的三句诗,句句紧扣“晚”字,既是春之晚,又是天之暮。

D.樵夫渔人,担柴捕鱼,一路归来,从“遥见”可知,作者的视角是远望。

(2)请你展开想象,描绘出“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所表现的画面。

【答案】

(1)A

(2)柴门外落花纷飞,宛如一帘花幕将夕阳余晖遮掩,花幕外几只黄昏归巢的乌鸦紧挨着树林低飞,像数点墨迹泼洒在天边,宁静而安详。

【解析】【分析】

(1)A选项中“内心的兴奋”不当,“柴门滑落、乌鸦归林等画面”体现的是“闲适安宁”。

(2)描首先根据题干要求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再找出这些景物的修饰语,加上修饰语将这些景物重新描述,最后运用想象和联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这些景物连缀成画面。

此题一定要把落花遮掩夕阳、乌鸦傍林低飞的景象描绘出来。

故答案为:

⑴A;

⑵柴门外落花纷飞,宛如一帘花幕将夕阳余晖遮掩,花幕外几只黄昏归巢的乌鸦紧挨着树林低飞,像数点墨迹泼洒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