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局发展山地农业上半年总结与农业局商务上半年工作总结区汇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24897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局发展山地农业上半年总结与农业局商务上半年工作总结区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农业局发展山地农业上半年总结与农业局商务上半年工作总结区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农业局发展山地农业上半年总结与农业局商务上半年工作总结区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农业局发展山地农业上半年总结与农业局商务上半年工作总结区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农业局发展山地农业上半年总结与农业局商务上半年工作总结区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农业局发展山地农业上半年总结与农业局商务上半年工作总结区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农业局发展山地农业上半年总结与农业局商务上半年工作总结区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农业局发展山地农业上半年总结与农业局商务上半年工作总结区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农业局发展山地农业上半年总结与农业局商务上半年工作总结区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农业局发展山地农业上半年总结与农业局商务上半年工作总结区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农业局发展山地农业上半年总结与农业局商务上半年工作总结区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局发展山地农业上半年总结与农业局商务上半年工作总结区汇编.docx

《农业局发展山地农业上半年总结与农业局商务上半年工作总结区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局发展山地农业上半年总结与农业局商务上半年工作总结区汇编.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业局发展山地农业上半年总结与农业局商务上半年工作总结区汇编.docx

农业局发展山地农业上半年总结与农业局商务上半年工作总结区汇编

农业局发展山地农业上半年总结与农业局商务上半年工作总结(区)汇编

 

农业局发展山地农业上半年总结

(一)现代农业扎实推进

立足山区实际,发展山地现代农业。

引导现代农业科学化、商品化、集约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积极探索具有山地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我局课题组调研成果《把握农业发展趋势建设山地现代农业》被农业厅印发全省,并通过全省扶贫开发重点村十堰片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开展突出山区特色,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的乡村干部培训。

着力科学指导,壮大特色产业基础。

加大“一村一品”建设力度,特色板块基地建设呈现出跨区连接、产业成带的良好发展格局。

上半年,培育标准化的特色产业专业村136个,专业户3.7万户,全市兴建特色产业基地8万亩。

其中,柑橘2万亩、茶叶3万亩。

科学推进园地建设,高标准建设新基地,下重手改造老基地,大力落实机械抽槽、容器育苗、嫁接换种、喷灌配套及低产园改造等重点措施,提高板块基地的设施化水平和整体素质。

科学整合资源,优化配置特色基地园区生产要素,坚持项目、资金、设施向特色产业基地倾斜。

深化国有农场和乡村特产场的改革、改制,推进要素重组,积极引导优势资源向龙头企业、种植大户、经营能人集中,促进农业集约化经营。

着力科技先导,推进实用技术进村入户。

坚持种子主推品种公示制,依法开展新品种试验示范,全市引进农作物新品种8个,优质苗木30万株,农作物良种普及率95%以上。

坚持普及以地膜覆盖为核心的农业减灾综合配套技术,全市共推广91.6万亩,其中两膜玉米、地膜水稻71.7万亩,地膜覆盖减灾增效技术进一步向组装、配套和集成、熟化方向发展,在大旱之年发挥了巨大的减灾增效作用。

实施植保工程,加强病虫测报服务,兴办四个万亩小麦条锈病防治样板,新组建市、县机防队28个,开展机防、统防。

大力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示范县由2个增加到4个,测土配方抽样千余个,研发区域性专用肥配方十余个,向21万户农户发放测土配方资料,推广测土配方施肥80万亩。

加强经作技术研发推广,综合开发茶资源,召开全市首届制茶能手评选及茶叶产业化推进会,命名全市制茶能手22名。

上半年,春茶总产307万斤、实现产值2.55亿元,同比增9.9%;其中名优茶产量达241万斤,同比增加3.4万斤,占春茶总产量的78.5%。

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建立政府买单到村,科技培训到人,项目示范到户的工作新机制,82个村被纳入省级科技示范村,培植科技示范户3280个,带动全市3万科技示范户的发展,用培育现代农民,发展现代农业。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扎实推进

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加强对龙头企业市场、机制、科技、信息、会展、政策和招商引资全方位服务。

上半年,新增市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新申报待批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已达68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7家。

全市现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200多家,规模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114家。

其中,金鼎纺织、竹山天新、十宝皮革公司等三家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被纳入全市“双亿工程”重点扶持企业。

中介组织不断发展。

认真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充分运用乡镇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成果,大力发展“支部+协会+农户”、“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支持农村营销大户和经纪人成立各种类型的中介组织。

全市现有各类农村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营销大户等中介组织762个,带动40多万农民进入市场。

加大对农村中介组织的培育、引导力度,5家经合组织受市政府表彰,17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纳入省试点示范单位,蔬菜、中药材、魔芋协会先后被评为湖北省知名和先进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品牌效应不断彰显。

高举绿色有机农业旗帜,坚持实施品牌战略,提升特色农业竞争力。

组织龙头企业积极参加日本第32届国际食品·饮料展览会,湖北·香港绿色食品展销月和上海绿色食品展览会等活动,我市特色农产品已远销日本、香港、东南亚及美、加等国家和地区。

仅武当山八仙观茶场上半年就出口创汇420多万元。

我市农产品价格看好,上半年全市食品类价格上涨8.3%。

加速推进山地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大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运用力度,全市绿色、有机农业基地已达55万亩。

新增有机食品品牌10个,自主研发的武当有机黑木耳和武当有机香菇两个标准,被颁布为省地方标准。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监测工作,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坚持对获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企业的激励机制,绿色有机品牌开发已成为十堰农业的一大闪光亮点。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扎实推进

坚持服务打工经济与创业经济两手抓。

一手抓农民工转移技能培训,一手抓回乡创业经济发展。

深入实施“阳光工程”,整合培训资源,引进竞争机制,稳定培训规模,提高补贴标准,延长培训时间,强化转移就业。

全年阳光工程、温暖工程,培训2.84万人,补助培训经费1062万元,同比增392万元,培训时间由去年的15—90天,调整到20—180天,平均每人补贴标准由去年的200元增加到300元以上。

上半年全市阳光工程培训农民8500人,转移4600人,农民人均务工收入659.5元,增长16.5%,劳务经济收入已成为山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且正在发生着五个方面的深刻变化:

首先,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务工经济主体,务工创业、务工立业逐步成为主流价值取向。

其次,农民工就业层次、就业能力正在提升,正在由传统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由盲流型向组织型转变,由临时型向职业型转变。

全市约有20—30%农民是在政府和各种中介机构的组织下,有序外出务工。

其三,市内城镇企业、项目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增强,据典型调查分析,全市农民工有40%左右在本市本县就业,而且呈现上升的趋势。

其四,特色产业及其加工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不断提高。

上半年,在50多个乡镇(场)、290个村实施农民科技培训。

对柑桔、茶叶、蔬菜、桑蚕、魔芋、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产业的种植、管理、加工等实用技术及沼气施工与维护技术开展面对面培训,8万多农户、24万人受益。

其五,政策关怀、社会关注,农民务工环境不断改善。

(四)项目农业扎实推进

把项目农业作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创新农业服务体系,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实事来抓。

着力实施一批项目、争取一批项目、储备一批项目,促进项目农业的持续发展。

精心实施秦岭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截止五月,农发小额信贷提款报账98万美元;精心实施国家地膜水稻科技支撑项目,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举办示范样板6万亩;精心实施以“一改三建”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沼气建设项目,已新建沼气7896口,完成全年2.3万口任务的34.2%。

实施十堰市玉米种子质量监测检验分中心、农技110、黄姜规范化种植等一批部、省、市项目,也取得了良好成效。

切实加大项目争取力度。

强抓南水北调机遇,多次赴京跑省,争取的《十堰市郧县等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十堰市郧西县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总投资5500万元,分别通过实施方案评审和可研评审。

依托自主创新成果,坚持与国际农发基金会、世界粮食计划署、国际山地组织开展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与中科院、长江委、华农大等单位组成的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库区农业生态环境整治技术研究与示范科学考察队合作交流,争取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进行实质性的合作。

组织技术专班,调整充实项目库。

先后邀请农业部、中科院、中农大、华农大等单位的30多名专家来十堰考察农村信息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监测等项目,为下一步争取项目创造条件。

(五)科技自主创新扎实推进

整合技术力量和设施,培植科技创新主体,建立六个技术研发中心。

依托研发中心,在市郊建设科技研发基地,破解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难题。

地膜技术研发中心,将地膜水稻技术由水稻延伸到旱稻,由育秧栽插延伸到催芽直播,由白膜覆盖延伸到黑膜、反光膜等覆盖,开展系列化创新研究。

玉米育种研发中心,加大玉米新品种选育力度,加强育种基地设施建设,建立玉米育种基因库种质材料达4980多个,甜玉米新品种选育出现了良好的势头。

金银花技术研发中心,加强农业结构调整替代项目与技术研发,引进吸收再创新的树型金银花良种选育与产业开发取得新成果,培育两个优良新品系,并建立其DNA指纹图谱,研发出武当金银花茶新产品,初投市场看好。

农业资源环境研发中心,服务南水北调大局,研发创新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

在引进新西兰污水防治及生态修复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吸收、消化,再创新,将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相结合,采用“生物廊道”和“脱氮墙”工程模式,探索出控制面源污染的新途径。

特色作物研发中心,在研发武当有机道茶之后,上半年又研发出有机乌龙茶新品种。

梅子贡茶页研发基地,产品亮相就拿定单2万斤。

坚持开展黄姜组培快繁攻关,建立全国首个黄姜种质资源圃,加强“武当黄姜一号”扩繁和新品种选育,探索规范化种植技术。

(六)综合执法扎实推进

坚持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强农民负担监管,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认真落实粮食直补、水稻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农业政策。

加强依法护农,理顺执法体制,建立和完善了市有支队、县有大队的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全面推进农业综合执法。

切实加强农产品及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对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市场开展拉网式检查,依法严厉打击农资生产经营违法行为,进一步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入户。

上半年,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800余人次,出动执法车辆150多台/次,检查农资经营门店500多个(次),查处没收各类不合格种子5000多公斤;查扣假劣肥料170吨,没收过期农药1800瓶(袋),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200余万元。

按照中央和省里的统一部署,推进种子管理体制和农业三场改革。

成立领导小组,开展清产核资,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推广服务,分离经营职能,强化种子管理,全市种子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到位。

(七)农村信息化扎实推进

把农业信息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工作职能的重要内容,整合人才、设施资源,全面实施“三电合一”工程。

建立十堰农业信息网、农信通、农技110、农业新时空等四大服务平台,十堰农业信息网点击登陆人数突破46多万人次,被市政府评为XX年度全市十佳网站;农信通用户达3.5万户,向农民发布信息200多条;农技110开通语言信箱,优化专家队伍结构,全天候接受农民咨询;农业新时空正在探索为农民开展无偿信息服务的新机制、新模式、新平台。

政企联合,狠抓基层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与移动公司合作建设基层农村信息服务站9个,配套微机和信息发布机,开通宽带网,提升服务能力。

据统计,9个基层站上半年直接向农民发布信息XX余条,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探索专家名片服务模式,将农业专家的姓名、专业特长、服务范围、服务内容、联系电话等信息印制成名片,发送到农户,方便农民直接咨询,同时,印制农民信息需求征集表,把握农民信息要求,找准信息服务的整合点。

上半年在9个乡镇共发放专家名片和农民信息服务需求征集卡21000余张,有效的推进了科技、市场、政策、信息进村入户。

(八)作风建设扎实推进

坚持弘扬“求是、创新、敬业、为民”的八字精神,深入实施“三优一创”文明建设工程,从加强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学习作风建设入手,积极动员,精心布置,狠抓落实,扎实推进机关作风建设,着力培养创造、创业、创优型的干部职工队伍。

发扬摸实情、想实招、办实事、创实业的求真务实作风,加强调查研究和参谋服务。

加强农情信息工作,上半年共向省农业厅、市委办、市政府办报送信息180余条,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大量有参考价值的信息。

坚持开展“学习型机关”和“三优一创”文明建设,积极倡导学习健身、学习强身、学以致用的良好风尚。

局机关有10余人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项,发表论文10余篇。

《鄂西北贫困山区农业综合技术集成研究与运用》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

坚持开明开放促开拓,鼓励支持干部职工通过多种途径读研、进修、深造学习,局机关现有在读研究生2名,有10余名同志报名参加部、省组织的英语、法语、信息、执法等培训班,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

建立健全机关管理制度,工作讲规范,议事讲民主,办事讲程序,决策讲科学,全面推行复合绩效工作法,建立年度目标考核责任制,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上半年,我局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称号,被市委表彰为作风建设先进单位。

上半年全市农业经济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几个突出问题。

(一)旱灾影响不可低估。

去冬今春以来,我市出现了近七年来最严重的春、夏连旱。

由于干旱发生在双夏产量形成期、春茶采摘期和春播安种下苗期等关键时期,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

一是双夏单产下降。

夏粮面积142.3万亩、单产398斤、同比面积增8.1万亩、单产减8斤;夏油面积44.4万亩、单产214斤,同比面积增2.4万亩、单产减6斤;夏粮、夏油单产比原先预计要降低10%左右。

单产下降的原因主要是长期干旱导致小麦和油菜千粒重分别降低2—3克和0.1克左右,结实率下降5%左右。

二是春茶因旱减产。

春茶投产面积20万亩、同比增2.1万亩、总产下降1.6%。

单产下降30%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减产50%。

三是干旱使“三夏”生产严重受阻。

据农情统计,全市春播玉米只完成68万亩,比预计少播22万亩,5万亩水田被迫起旱。

不少地方种不下去,种下去了也不出苗。

春夏播作物长势普遍不如往年,玉米生育期推迟10-20天。

(二)农业生产成本增高。

一是劳力生产的直接成本增加。

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关键季节农业生产劳力紧张的矛盾愈加突出,加之劳务市场的拉动,农业生产用工价格也由去年每天15元涨到20—25元。

据调查,农民种植1亩水田,从整田到插秧劳务成本达150—200元,同比上升了50元左右,采摘名优茶的成本达到80元/斤,同比增加了30元。

二是农资价格虚高。

由于受利益趋势,一些农资经销商在经营中舍廉求贵、舍近求远,甚至舍优求劣,采取厂家返利、“霸王价格”等不正当的经营方式,导致种子、化肥、农地膜、农药等重要物资价格虚高,直接侵害了农民利益。

据调查,上半年,全市农资价格上涨8.6%。

其中农用机油、农业生产服务价格分别上涨34.2%、52.1%,水稻、玉米种子和农地膜价格分别上涨53.8%、33.3%、8.3%。

三是农业比较效益不高。

山区农村物流高进低出,形成双向逆差,农村生产生活价格高,农产品市远价贱,尤其是边远山区农业比较效益更低。

(三)农业推广亟待加强。

农村务农劳动力素质下降,从运用科技的主体上,增加了农业科技推广难度。

乡镇基层组织,科技推广功能弱化,必须坚持科技兴农的好传统,明确工作定位,创新工作方法。

农技推广以钱养事新机制建立后,如何科学界定养事范围、细化考核办法、加强合同管理,确保新机制下农技推广服务、经费保障等落实到位也需要推进完善。

下半年,农业部门要紧紧围绕全年粮食总产18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的目标,着力减灾、增效、保规划,狠抓以下七项措施的落实。

(一)全面落实科技减灾增效措施。

坚持立足科技减灾增效,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确保农业丰收,农民增收。

鉴于春播面积减少的实际,要积极扩种眼下市场看好的红薯、洋芋等抗灾耐旱作物,千方百计种满种足;积极扩种蔬菜等短季节经济作物,实现粮油损失经作补。

切实加强病虫防治工作,强化测报服务,推广机防统防,把病虫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切实加强秋收作物和多种经营基地的管理,积极发展庭园经济,大力发展小秋收。

强化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进一步调运农技人员积极性,推进科技减灾增收措施落到实处,千方百计抓增收。

(二)突出重点,加大产业化推进力度。

坚持生态经济理念,加大特色基地建设力度,稳定扩大规模,落实科学建园措施,提高特色基地的产出水平,力争秋冬农业开发新建特色产业基地8万亩。

加大龙头企业建设力度,加大板块基地建设力度,加大品牌开发整合力度,引导企业整合技术、市场、管理等资源,联合做大做强十堰有机农业品牌。

积极开展品牌申报认证,力争完成30个绿色、有机品牌申报任务。

(三)着力抓好务工经济增收。

抢抓南水北调中线和十漫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建设机遇,加强服务工程建设和失地农民培训转移工作,增强大项目对劳务经济的吸纳带动力,提高农民工就地转移能力。

延伸“阳光工程”培训和“温暖工程”培训,对农民工进行农产品加工业、特色产业开发、农村生态家园建设等方面的培训,增强农业内部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吸纳能力。

(四)积极探索政府招标购买种子等农资新机制。

为了解决农资价格虚高的问题,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在坚持种子、肥料主导品种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积极探索种子等重要农资政府招标购买的做法。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让农民用上质量可靠、价格适宜的放心农资。

(五)及早运筹秋冬农业开发。

按照特色产业区域布局规划,坚持推进一村一品,加大秋冬农业调整力度,着力壮大特色产业基地;加大科技推广运用力度,着力科技集成、创新和熟化;加大信息、科技服务力度,着力提高秋冬农业开发的质量和效益。

(六)办好现代生态农业示范样板。

依托《十堰市郧县等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和《十堰市郧西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等重大项目,举办多种模式、多种类型和多种区域的立体生态农业示范区,探索十堰山地立体生态农业的新模式和新途径,把项目区办成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

(七)广泛深入开展“打假护农保秋播活动”。

深化农业综合执法改革,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综合执法体系。

组织农业执法人员,集中整治秋冬农资市场,严厉查处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行为,保护农民利益,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农业局商务上半年工作总结(区)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粮食生产保持稳定

20*年全区粮食生产在我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下,粮食生产面积稳中有升,依靠科技进步,粮食喜获丰收。

其中,小麦面积9.9万余亩,单产220公斤,总产21900吨的佳绩,其中单产创历史新高,与去年同比增产2%,全区秋粮稳定在11.2万亩左右。

其中:

玉米8.2万亩、谷子2.2万亩、豆类0.3万亩、其它0.5万亩。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强劲

以农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围绕果品蔬菜、优质杂粮等主导产业,抓龙头、带基地、联农户、创品牌、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升级,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07年5000多亩胡萝卜为建设发展胡萝卜产业化万亩区奠定了基础,新建东上庄高效日光温室生产基地一个,20栋日光温室正在建设,鑫科食用菌等龙头企业和种植基地的生产规模、产业化经营水平、幅射带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高效农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1、胡萝卜生产基地发展良好。

安排春播面积130亩,进行了春季无公害胡萝卜生产技术规程培训,做好了秋茬胡萝卜的备播工作,预计面积可突破6000多亩,为推进胡萝卜标准化生产、专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胡萝卜协会、发展胡萝卜经纪人,销售网络不断完善,胡萝卜经济效益亩产可达4000元左右。

2、东上庄日光温室建设迅速。

东上庄村有土地1800亩,人口800多人,人均土地2亩多,村里无工副企业,全靠土地耕种收入,地下水源充足,紧临安鹤公路,交通便利,非常适合无公害蔬菜生产,去年在区、乡农业部门的指导下,组织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多次到内黄梁庄乡参观温室大棚高效农业生产,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高薪聘请了内黄的建造、生产技术员,加快高效农业发展,全村计划今年集中连片建成高效日光温室百亩园,种植品种以珍稀反季令果蔬为主,亩效益预计可达万元以上。

目前,20栋日光温室正在建设中,该村的日光温室专业发展,将带动周边村集中连片规模生产,形成我区蔬菜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四)生态沼气建设正在加以推进。

截止目前已完成123个新建池,预计年底完成区定建设任务。

(五)农村劳动力转移

上半年完成职业技能培训630人,引导性培训4000人正在培训。

(六)招商引资进展顺利。

把招商引资工作列入局工作内容,全方位搞好服务。

以实施争创名牌农产品、建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基地,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项目为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上半年完成招商引资80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1、农业生产条件基础薄弱,今年秋播时的大面积干旱导致近2万亩农田无法及时播种,暴露出农业基础建设的薄弱性。

2、沼气建设还需各级进一步加大力度,进行督导督查,以确保全年建设目标的完成。

三、下一步打算

工作思路

认真贯彻党的*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工作措施:

(一)加强农业产业化工作力度,搞好农产品销售、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二)集中人、财、物力对胡萝卜产业化、高效农业园区建设的扶持,同时搞好系列化配套服务,确保胡萝卜基地和东上庄日光温室建设任务圆满完成。

(三)继续抓好招商引资和农产品、农资市场管理。

(四)针对我区农田水利建设基础薄弱的现状,督促各乡(镇)、办事处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多打抗旱井,确保进行农业生产正常进行。

(五)加大沼气建设力度,科技人员下乡督促巡查,确保全年建设目标完成。

(六)增加向市阳光大厅申报的培训名额,加大培训学校师资力量投入,确保全年农村劳动力培训任务保质保量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