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卖合同司法解释讲座.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25523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买卖合同司法解释讲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买卖合同司法解释讲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买卖合同司法解释讲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买卖合同司法解释讲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买卖合同司法解释讲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买卖合同司法解释讲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买卖合同司法解释讲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买卖合同司法解释讲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买卖合同司法解释讲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买卖合同司法解释讲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买卖合同司法解释讲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买卖合同司法解释讲座.docx

《买卖合同司法解释讲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买卖合同司法解释讲座.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买卖合同司法解释讲座.docx

买卖合同司法解释讲座

买卖合同司法解释讲座

  篇一:

买卖合同讲座

  第一部分法律的基本框架、体系

  由于大家都是非法律专业人士,因此,在本次学习的第一部分,我们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国法律的基本框架体系。

目的是使大家对我国对法律体系有个总体轮廓的认识。

  我国的法律虽然成千上万,千头万绪,但是,其内部存在一定的逻辑结构。

了解了法律的基本框架、结构后,我们就不会再觉得法律是杂乱无章的。

法律专业人士之所以能记住和掌握那么多的法律,那是有“秘诀”的。

“秘诀”就是掌握了法律的框架体系。

  当然,我们由于今天学习的主题是“买卖合同”,那么,我们在介绍法律框架体系时,也仍然围绕这一主题进行。

  “买卖合同”的本质就是“所有权”的“交易”。

因此,在介绍法律框架体系时,也重点介绍“所有权”及其“交易”的问题。

  一、法律体系的纵向划分

  1、法律——如:

《宪法》、《物权法》、《合同法》

  A:

《宪法》属于万法之母,所有法律的制定,一般均表述为“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宪法》的历次修改,反映了私有财产保护的艰难曲折过程。

  XX年宪法修正案将原第13条“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

”修改为: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自此,私人财产所有权的保护才有了重大进步。

但是,公私财产仍然处于“不平等”保护状态。

宪法第12条:

“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对比:

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从语言描述上,即可看出“孰轻孰重”?

  由此引发的问题:

  财产无安全感移民潮民营企业家原罪问题

  电视剧:

《温州一家人》废品大王“赵冠球”投机推倒罪——这是个真实的案件,其原型就是现在万向集团的“鲁冠球”,中国富豪榜第22名,第一家上市的乡镇企业,第一家给通业汽车做配套的中国企业。

第一批由国务院确定的重点扶持的民营企业。

  周万顺挂靠集体企业,年底分红被认定为“贪污”。

  有钱、有权的人为什么都要移民?

——心向往之。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

  B:

《物权法》是侧重于确定物的静态“归属”问题的法律。

其第二编第4-9章,分别归定了所有权的权能,以及国家、集体、私有财产的归属问题。

划清了国有财产、集体财产、私有财产的边界。

C:

《合同法》更多是侧重于物的动态“交易”问题的法律。

它是使《物权法》已经确定了“静态”归属的物,“动”起来。

使“物”在流动中实现物的价值。

  一部《物权法》,一部《合同法》相结合,就是“买卖合同”关系的法律基础。

  2、行政法规——如:

《煤矿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煤炭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等

  3、地方性法规——如:

《四川省安全生产条例》、《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实施办法》、《四川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

  4、规章——发改委《国家煤炭应急储备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源部《关于继续暂停受理煤炭探矿权申请的通知》

  5、司法解释——《合同法解释》

(一)、

(二)、(三);《关于办理危害矿山安全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法律从纵向划分,可以划分为法律、法规、规章、解释,其法律效力自上而下,依次递减。

但是,在实践中,经常见到其效力反而依次增强的现象。

有时,部门发个文件,就使法律在该部门内得不到执行。

当然,这是法治还不成熟、不规范的现象。

  二、法律的横向划分

  1、刑法——《刑法》及其解释

  显著特征:

国家强制力体现的特别明显;

  法律后果:

以生命或人身自由为代价;

  老百姓通常所说的“这件事干不得,那是犯法的事!

”这里的“法”就是指《刑法》。

刑法中与川煤公司业务密切相关的罪名有两个,给大家作个简单介绍:

  A:

《刑法》第224条“合同诈骗罪”:

  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的区别?

  ——欠帐不赖账、主观客相一致

  “主观意愿”与“主观方面”的区别。

“主观意愿”是指纯内心的想法;而“主观方面”是指根据客观行为所反映出来的心理状态。

  举个例子大家就能明白:

某贪官收受他人财物时,心想:

此人人品很差,不可深交,甚至很恨这个送钱的人把他拉下水了。

但是,他还是将钱收下了。

这个官员的“主观意愿”就是不想收钱,但刑法认定他的“主观方面”就是故意收受他人财物。

  在“合同诈骗罪”中也一样,不以“主观意愿”是否想骗钱,只以行为所反映出的“主观方面”判断行为人是否想骗钱。

  B:

针对国有企业的特殊规定《刑法》第167条“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

  “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因严重不负责任被诈骗,导致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导致国家利益遭受稀奇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国有企业负责人,比私营企业负责人多了一条《刑法》上的负担。

这当然也是“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又一个表现。

因此,作为国有企业的负责人,签订履行合同时就必需比私营企业负责人更加小心谨慎。

  2、民商法——《物权法》、《合同法》、《公司法》、《婚姻法》特征:

(1)平等主体;

(2)充分尊重个人自由;(3)法律后果主要体现为金钱代价

  3、行政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强制法》、《煤矿安全监察条例》

  篇二:

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

  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王利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各位老师、同学晚上好!

XX年3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买卖合同司法解释》),这个司法解释是《合同法》领域里继《合同法》司法解释一》与《合同法》司法解释二》之后的第三个非常重要的有关《合同法》的司法解释。

它的内容比前两个更为丰富,涉及的问题更多、更复杂。

我个人认为,除了这一次讲座之外,我们还需要进行认真的学习、领会。

有必要的话我们还会多做几次讲座,邀请司法解释的起草者和各位老师针对这个解释一起来做一些解读。

  现在我们国家的很多地方,民事案件的数量都超过了案件总数的90%。

而民事案件里面,大部分都是合同案件。

合同案件之中里面最典型的还是买卖。

所以认真地领会好这个司法解释,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合同法》的理解,而且对从事实务工作也非常重要。

  首先,我想谈一下这个解释的积极作用。

这个司法解释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贯彻了鼓励交易的立法宗旨,对促进经济的发展会起到非常重要的积极作

  用。

鼓励交易的原则是《合同法》起草所秉持的非常重要的原则。

只有鼓励交易才能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本身就是由无数的交易组成的,交易越繁荣,市场越繁荣。

《合同法》是创造财富的法,而侵权法和《物权法》主要是保护财产的法。

创造财富如何体现?

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鼓励交易,通过鼓励交易来创造财富。

在这个解释中,有多个条款,比如第1条确认,在没有书面合同情况下,如果当事人一方有收货单、结算单、发票等证据,也可以证明合同关系的存在。

这对法院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法院不能再像过去一样,一旦没有书面合同,就不愿认真了解是否存在口头合同,在这种情况下应直接宣告合同不成立。

现在只要有这些证据,也可以证明合同存在。

这就有利于鼓励交易。

  第2条第一次承认了预约合同的效力,目的也是在于鼓励交易。

第二,尊重合同自由。

合同自由是《合同法》的精髓,是意思自治在《合同法》领域的集中体现。

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合同法》必须全面贯彻合同自由的《合同法》。

这个精神在《合同法》中体现得非常充分。

而在这个解释中,很多地方也充分体现了合同自由的精神。

比如解除合同后违约金条款依然有效的规定,其本意就是尊重当事人关于违约金的约定,体现的还是合同自由的精神。

第三点,有利于弥补《合同法》的不足,填补《合同法》的漏洞。

这一点在解释中表现得很充分,比如《合同法》根本没有加以规定的预约合同,

  还有第18条、19条关于异议期间的规定、所有权保留的具体适用,还有第38条关于分期付款到底分几次才能认定为分期。

在《合同法》起草时,这个问题被认为是太过具体,有关的纠纷也不多,因此,《合同法》就回避了该问题,而将其留给司法解释来解决。

但是司法解释一直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一个法律漏洞。

这次这个司法解释填补了这些漏洞,弥补了《合同法》的不足。

第四点,总结了审判实践中有益的经验,确立了一些重要的裁判规则。

例如,第1条以送货单、收货单、结算单、发票等单据来确立合同关系,就是因为实践中大量的情况是一方当事人手中只拿到了发票,但能否据此认定合同关系的存在?

解释通过总结审判实践经验,确认这个也可以作为合同的依据,我认为这对法院的裁判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的优点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今天谈的重点是针对解释中所存在的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对此,我想提一点个人看法,大家可以共同讨论。

但是,我的本意并不是说这个解释不好,也不是批评,主要是将值得商榷的地方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深入讨论,通过争鸣使相关问题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探讨。

  

(一)关于无权处分的效力

  大家知道,无权处分在实践中经常发生。

《合同法》51条把它确定为效力待定的行为。

例如,我将手机借给别人,结果他未经我的许可把手机卖给了其他人,这就是典型的无权处分。

按照《合同法》51条的规定,必须由真正的权利人追认或者无权处分人事后获得处分权,否则合同就是无效的。

在追认之前,合同效力处于待定的状态。

对此,我想解释一下,其实《合同法》51条在最后一稿之前后面还有一句话,就是“受让人是善意的除外”,好几稿都一直有这个意思,但是最后的时候把它删掉了。

主要原因就是考虑到有关善意的问题要在《物权法》中规定,《合同法》没有必要写得太多,否则就把《物权法》的内容都概括进去了。

但是,51条出来之后,一直受到批评。

因为如果受让人在善意的情况下,真正权利人不追认,合同是无效的。

合同无效,善意受让人无法要求无权处分人承担违约责任,只能要求其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这样一来对善意买受人的保护非常不利。

因为缔约过失就是赔偿信赖利益损失,赔偿的范围非常有限。

51条也因为这个原因一直受到批评。

但是,在《物权法》通过之后,《物权法》第106条关于善意取得的规定,确立了在善意买受人已经支付价款并且交付或办理登记手续的情况下,受让人基于善意取得可以取得标的物所有权。

在善意取得的情况下,这个合同是有效的。

这就意味着《物权法》关于善意取得的规定已经弥补了《合同法》51条没有充分保

  护善意买受人的缺陷。

当然,这个问题也是一直有争议。

很多人认为,《物权法》和《合同法》都是平行的法律,为什么《物权法》的规定可以修改《合同法》的规定?

这个问题是有争议的,这里我也想给大家讲一下。

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我的《合同法研究》以及有关的文章,里面讨论过这个问题。

这里我想从体系解释的层面,把《合同法》51条和《物权法》106条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解释。

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合同法》51条规定的是所有类型的无权处分的形态,而《物权法》针对的则是特殊类型的、可以适用善意取得的无权处分。

因此,《物权法》的规定是特别规定,《合同法》的规定是一般规定。

这时作为特殊规定的物权法规则,应优先于《合同法》51条针对所有无权处分行为的一般规则。

从这个意义上说,善意取得应当优先于《合同法》51条来适用。

这样我们就可以发现,善意的买受人其实已经通过善意取得制度的确立获得了一定的保护。

  但是,即使如此解释,在司法实践中仍然存在着疑问,就是说即便《物权法》106条确认了善意取得制度,但是买受人即使是善意的,如果没有支付价款,或者没有办理交付或登记手续,仍然不能获得善意取得的保护,此时按《合同法》51条合同还是无效的。

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就产生了《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3条的规定,即“如果当事人一方以出卖人在缔约时对标的物没有所有权或处分权为由主张合同无

  篇三:

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王利明

  上传时间:

XX-1-21

  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

(一)

  王利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浏览次数:

945字体大小:

大中小

  主持人: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大家晚上好!

欢迎来到本次民商法前沿论坛暨华润雪花论坛。

今天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尊敬的王利明老师来为大家做一场名为“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的报告。

同时我们也邀请到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轶老师、石佳友老师、张勇凡老师、朱虎老师来对王老师的报告进行评议。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老师的到来!

(掌声)下面有请王老师开始本次演讲!

  王利明教授:

  各位老师、同学晚上好!

XX年3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买卖合同司法解释》),这个司法解释是《合同法》领域里继《合同法》司法解释一》与《合同法》司法解释二》之后的第三个非常重要的有关《合同法》的司法解释。

它的内容比前两个更为丰富,涉及的问题更多、更复杂。

我个人认为,除了这一次讲座之外,我们还需要进行认真的学习、领会。

有必要的话我们还会多做几次讲座,邀请司法解释的起草者和各位老师针对这个解释一起来做一些解读。

  现在我们国家的很多地方,民事案件的数量都超过了案件总数的90%。

而民事案件里面,大部分都是合同案件。

合同案件之中里面最典型的还是买卖。

所以认真地领会好这个司法解释,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合同法》的理解,而且对从事实务工作也非常重要。

  首先,我想谈一下这个解释的积极作用。

这个司法解释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贯彻了鼓励交易的立法宗旨,对促进经济的发展会起到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鼓励交易的原则是《合同法》起草所秉持的非常重要的原则。

只有鼓励交易才能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本身就是由无数的交易组成的,交易越繁荣,市场越繁荣。

《合同法》是创造财富的法,而侵权法和《物权法》主要是保护财产的法。

创造财富如何体现?

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鼓励交易,通过鼓励交易来创造财富。

在这个解释中,有多个条款,比如第1条确认,在没有书面合同情况下,如果当事人一方有收货单、结算单、发票等证据,也可以证明合同关系的存在。

这对法院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法院不能再像过去一样,一旦没有书面合同,就不愿认真了解是否存在口头合同,在这种情况下应直接宣告合同不成立。

现在只要有这些证据,也可以证明合同存在。

这就有利于鼓励交易。

第2条第一次承认了预约合同的效力,目的也是在于鼓励交易。

第二,尊重合同自由。

合同自由是《合同法》的精髓,是意思自治在《合同法》领域的集中体现。

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合同法》必须全面贯彻合同自由的《合同法》。

这个精神在《合同法》中体现得非常充分。

而在这个解释中,很多地方也充分体现了合同自由的精神。

比如解除合同后违约金条款依然有效的规定,其本意就是尊重当事人关于违约金的约定,体现的还是合同自由的精神。

第三点,有利于弥补《合同法》的不足,填补《合同法》的漏洞。

这一点在解释中表现得很充分,比如《合同法》根本没有加以规定的预约合同,还有第18条、19条关于异议期间的规定、所有权保留的具体适用,还有第38条关于分期付款到底分几次才能认定为分期。

在《合同法》起草时,这个问题被认为是太过具体,有关的纠纷也不多,因此,《合同法》就回避了该问题,而将其留给司法解释来解决。

但是司法解释一直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一个法律漏洞。

这次这个司法解释填补了这些漏洞,弥补了《合同法》的不足。

第四点,总结了审判实践中有益的经验,确立了一些重要的裁判规则。

例如,第1条以送货单、收货单、结算单、发票等单据来确立合同关系,就是因为实践中大量的情况是一方当事人手中只拿到了发票,但能否据此认定合同关系的存在?

解释通过总结审判实践经验,确认这个也可以作为合同的依据,我认为这对法院的裁判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的优点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今天谈的重点是针对解释中所存在的一

  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对此,我想提一点个人看法,大家可以共同讨论。

但是,我的本意并不是说这个解释不好,也不是批评,主要是将值得商榷的地方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深入讨论,通过争鸣使相关问题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探讨。

  

(一)关于无权处分的效力

  大家知道,无权处分在实践中经常发生。

《合同法》51条把它确定为效力待定的行为。

例如,我将手机借给别人,结果他未经我的许可把手机卖给了其他人,这就是典型的无权处分。

按照《合同法》51条的规定,必须由真正的权利人追认或者无权处分人事后获得处分权,否则合同就是无效的。

在追认之前,合同效力处于待定的状态。

对此,我想解释一下,其实《合同法》51条在最后一稿之前后面还有一句话,就是“受让人是善意的除外”,好几稿都一直有这个意思,但是最后的时候把它删掉了。

主要原因就是考虑到有关善意的问题要在《物权法》中规定,《合同法》没有必要写得太多,否则就把《物权法》的内容都概括进去了。

但是,51条出来之后,一直受到批评。

因为如果受让人在善意的情况下,真正权利人不追认,合同是无效的。

合同无效,善意受让人无法要求无权处分人承担违约责任,只能要求其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这样一来对善意买受人的保护非常不利。

因为缔约过失就是赔偿信赖利益损失,赔偿的范围非常有限。

51条也因为这个原因一直受到批评。

但是,在《物权法》通过之后,《物权法》第106条关于善意取得的规定,确立了在善意买受人已经支付价款并且交付或办理登记手续的情况下,受让人基于善意取得可以取得标的物所有权。

在善意取得的情况下,这个合同是有效的。

这就意味着《物权法》关于善意取得的规定已经弥补了《合同法》51条没有充分保护善意买受人的缺陷。

当然,这个问题也是一直有争议。

很多人认为,《物权法》和《合同法》都是平行的法律,为什么《物权法》的规定可以修改《合同法》的规定?

这个问题是有争议的,这里我也想给大家讲一下。

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我的《合同法研究》以及有关的文章,里面讨论过这个问题。

这里我想从体系解释的层面,把《合同法》51条和《物权法》106条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解释。

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合同法》51条规定的是所有类型的无权处分的形态,而《物权法》针对的则是

  特殊类型的、可以适用善意取得的无权处分。

因此,《物权法》的规定是特别规定,《合同法》的规定是一般规定。

这时作为特殊规定的物权法规则,应优先于《合同法》51条针对所有无权处分行为的一般规则。

从这个意义上说,善意取得应当优先于《合同法》51条来适用。

这样我们就可以发现,善意的买受人其实已经通过善意取得制度的确立获得了一定的保护。

  但是,即使如此解释,在司法实践中仍然存在着疑问,就是说即便《物权法》106条确认了善意取得制度,但是买受人即使是善意的,如果没有支付价款,或者没有办理交付或登记手续,仍然不能获得善意取得的保护,此时按《合同法》51条合同还是无效的。

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就产生了《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3条的规定,即“如果当事人一方以出卖人在缔约时对标的物没有所有权或处分权为由主张合同无效,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这就是说,当事人在法院以无权处分请求合同无效的,法院不予支持。

那么从反面解释来推论,我的理解就是在无权处分的情况下,合同都是有效的,即使真正权利人没有追认。

首先我们应该肯定,第3条出发点和初衷就是为了解决我们刚才讲的对善意买受人的保护。

这个想法是很好的。

同时,我们也应该承认,第51条在保护善意买受人方面的确存在很大的不足,即使《物权法》已经做适当的弥补,但是仍然还是不够的。

那么,问题就在于,为了保护善意买受人,是否有必要把所有无权处分都确认为有效?

这个问题就需要讨论了。

按照现在的第3条的反面解释,无权处分行为实际上都是有效的,《合同法》51条的规定也实际上被废止。

甚至我认为,效力待定这种行为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

这是对《合同法》理论的重大突破。

今后的《合同法》课程可能都不能再讲效力待定了。

我觉得,必要的突破、创新是对的,《合同法》有漏洞的话也应该填补,关键是这种根本性的改变是不是非常合理?

我认为需要探讨。

起草者主要是用物权行为的理论来进行解释,也就是要区分处分行为和负担行为。

订立无权处分合同只是一种债权行为,而移转所有权是一个处分行为,所以没有处分权只影响物权行为的效力,导致物权不能移转,但是不影响合同的效力。

针对这一点,我想谈几点看法。

  第一点,我认为不管第3条把所有的无权处分行为确定为有效是不是必要,都不能也不应当用物

  权行为理论来进行解释。

这是因为《物权法》在制定时,针对物权行为理论已经讨论了很多次了。

立法者从全国人大法工委到有关的参与者,都明确表示《物权法》没有采纳物权行为理论。

我在德国慕尼黑和德国教授讨论物权行为理论时,一位教授告诉我,他正在慕尼黑讲《物权法》的课程。

他给学生出了一道题:

拿10欧元买10个面包圈,一共订立了多少个合同?

若用物权行为理论来回答,没有一个能回答的了。

后来有一个学生说订了11个合同,因为按照物权行为理论,物权合同和债权合同是分开的。

首先要订立一个购买面包圈的债权合同。

然后要基于物权契约和交付行为才能发生物权的移转。

因为按照物权行为理论,仅仅有一个债权合同要求购买面包圈,只是形成了一个购买面包圈的债权合意,但是不能移转面包圈的所有权。

要移转面包圈的所有权,首先要有移转所有权的合意,也就是一个物权合同;还要再有一个交付行为。

每一次要交付一个面包圈的时候,事先都要有一个物权契约。

这样买10个面包圈要交付10次,就要有10个物权合同。

加上债权合同就是11个。

但是教授说至少13个,因为交付价金也是一个合同。

另外最后还要找2毛钱。

如果你跟卖面包圈的人说,我们订立了13个合同,他一定会说你脑子出毛病了。

物权行为理论不能说没有道理,它有它的道理。

但是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可能没有几个国家接受这个理论。

那位教授跟我讲,主要原因是德国人自己都搞不明白,怎么让外国人接受这个理论呢?

物权行为的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而且是过于复杂化。

所以在欧洲统一私法的过程中,德国的物权行为理论不能为大家所接受,这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我国《物权法》确实没有采纳这个理论,更没有这个必要用这个理论来解释无权处分行为,毫无必要。

据我了解,台湾民法虽然受物权行为理论影响,但仍将无权处分当作是效力待定行为,因为民法学家大多认为无权处分都有效可能行不通。

  第二点,确认或宣告所有的无权处分行为都有效,就意味着不必要区分买受人的善意和恶意了。

这个我认为可能也是有问题的。

在无权处分的情况下,保护善意买受人对保护交易安全还是有意义的。

但如果所有买受人不管善意恶意都要予以保护,都要通过确认合同有效的方式来进行保护,我认为法理的基础是欠缺的。

例如,某集体经济组织擅自将为国家所有的岛屿出售给他人,其行为构成无权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