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溶液的酸碱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同步练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26376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75.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溶液的酸碱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同步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最新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溶液的酸碱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同步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最新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溶液的酸碱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同步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最新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溶液的酸碱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同步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最新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溶液的酸碱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同步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最新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溶液的酸碱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同步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最新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溶液的酸碱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同步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最新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溶液的酸碱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同步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最新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溶液的酸碱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同步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最新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溶液的酸碱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同步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最新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溶液的酸碱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同步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溶液的酸碱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同步练习.docx

《最新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溶液的酸碱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同步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溶液的酸碱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同步练习.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溶液的酸碱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同步练习.docx

最新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溶液的酸碱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同步练习

课时2溶液的酸碱度

课内练习

知识点1溶液酸碱性及强弱与pH之间的关系

1、生活中某些物质pH近似为:

西瓜汁5.8、苹果汁3.1、泡菜3.4、鸡蛋清7.6,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

A、泡菜B、苹果汁

C、鸡蛋清D、西瓜汁

2、厕所清洁剂的主要成分是盐酸,炉具清洁剂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钠.关于这两种清洁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测得厕所清洁剂的pH=13

B、炉具清洁剂可以敞口放置

C、厕所清洁剂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

D、炉具清洁剂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3、如图是X、Y、Z三种液体的对应近似pH,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X显酸性

B、Y一定是水

C、Z可能是碳酸钠溶液

D、Z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知识点2pH的测定方法

4、用pH试纸测定某溶液的pH值,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用蒸馏水润湿的pH试纸上,观察颜色变化

B、将pH试纸浸在待测液中,片刻后取出观察颜色变化

C、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把试纸与标准比色卡对比

D、测得该溶液的pH值为3.4

5、某同学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下列操作或结论正确的是(  )

A、先用pH试纸直接蘸取待测溶液

B、先用水润湿pH试纸再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C、用pH试纸测得石灰水的pH=10

D、用pH试纸测得盐酸的pH=9

6、用pH试纸测定石灰水的pH,如图所示,则测得结果与实际值相比(  )

A、偏高B、偏低

C、相等D、无法确定

知识点3溶液pH的应用

7、头发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容易受碱性溶液的侵蚀.所以我们洗发时,在用过洗发剂后再使用护发剂,这样对头发有保护作用.由此可知,护发剂的pH(  )

A、<7B、>7

C、=7D、比洗发剂的pH大

8、常温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pH=2的溶液显酸性

B、pH=7的溶液显中性

C、溶液的pH由5变成2,其酸性减弱

D、pH>10的土壤不适于种植农作物,因为碱性太强

9、日常生活中部分物质的pH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雨水为酸雨

B、柠檬汁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C、肥皂水的碱性比牙膏弱

D、胃酸过多的人可经常食用玉米粥

10、在农业生产中,农作物一般适宜在的土壤中生长;测定雨水的pH,可以了解空气的污染状况,正常雨水的pH约为,pH小于的雨水为酸雨;测定人体内或排出的液体的,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

 

课后作业

1、下列数据是相应物质的pH,其中呈碱性的是(  )

A、液体肥皂(9.5−10.5)

B、菠萝汁(3.3−5.2)

C、柠檬汁(2.0−3.0)

D、酱油(4.0−5.0)

2、一些食物的近似pH值如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物质

苹果汁

葡萄汁

牛奶

鸡蛋清

pH

2.9-3.3

3.5-4.5

6.3-6.6

7.6-8.0

A、葡萄汁比苹果汁的酸性强

B、葡萄汁和苹果汁都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C、牛奶和鸡蛋清都接近中性

D、胃酸过多的人应少饮苹果汁

3、不同物质的溶液的酸碱性不同,根据表中各溶液pH的情况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CuSO4

溶液

NaCl

溶液

Na2CO3

溶液

HCl

NaOH

溶液

pH

<7

=7

=7

>7

<7

>7

A、pH<7一定是酸的溶液

B、pH>7一定是碱的溶液

C、pH=7一定是盐的溶液

D、盐的溶液可能显酸性、碱性或中性

4、某化学小组在利用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时,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烧杯中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中c点所示溶液呈碱性

B、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2SO4和NaOH

C、若将实验中的稀硫酸改为其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稀盐酸质量小于稀硫酸

D、由a点到b点的pH变化过程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5、下列能正确表示加水稀释pH=10的溶液的是(  )

AB

CD

6、室温时,将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用滴加方式反应时,溶液的pH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图象表示的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中

B、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等于7

C、当滴入溶液的体积为5mL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只有NaCl

D、滴入溶液体积为15mL时,再加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呈蓝色

7、下图表示的是一些物质在常温下的近似pH,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液体中,酸性最强的是,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是;

(2)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其原因是

(3)在厨房清洁剂中加入蒸馏水,它的PH

(填“变大”“变小”“不变”);

(4)厨房清洁剂和厕所清洁剂不能混合使用,其原因是 .

8、某化学兴趣小组对“NaOH溶液与稀盐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进行探究.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并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探究】

(1)方案一:

某同学按如图所示的方法先向试管中加入约2mLNaOH溶液,再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然后慢慢滴入稀盐酸,边滴边振荡,直至溶液恰好变为色,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①请指出如图操作中的错误.

②写出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方案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取2mLNaOH溶液于试管中中,滴入一定量的稀盐酸,振振荡后加入镁条

稀盐酸过量

若没有明显现象

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实验反思】

(3)方案一在滴入稀盐酸的过程中,若观察到曾有少量气泡出现,请分析产生气泡的原因可能是

(4)有同学提出方案二不能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其原因是.为此,还需要选择(填一种试剂),再进行实验即可.

9、甲、乙、丙三位同学为一家化工厂的污水设计排污方案,请你就他们的探究过程回答有关问题.

Ⅰ.首先用pH试纸检测污水的酸碱性.三位同学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甲:

取pH试纸于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测得pH<7;

乙:

取pH试纸于玻璃片上,先用蒸馏水湿润,再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测得pH<7;

丙:

取pH试纸直接浸入待测液中,测得pH<7.

(1)以上三位同学中操作规范的是,污水显性.

Ⅱ.利用中和反应原理测定污水中污染物(设为盐酸)的质量分数.

甲、乙两同学设计的方案如图甲、乙所示:

(2)甲同学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酚酞变红色,于是得出“两种物质已恰好中和”的结论.你认为他的结论是否正确?

,理由是 .

(3)乙同学当观察到 现象时即恰好完全反应,若此时消耗NaOH溶液2g,则污水中HCl的质量分数为.

(4)实验过程中,NaOH溶液必须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且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目的是

丙同学利用连线在传感器上的计算机随机绘制出了如图丙所示的溶液的pH随所加的NaOH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

(5)从曲线上可知污水的pH=,M点表示的含义是.

(6)除去污水中的盐酸,你建议选用的原料是.

A.NaOHB.Ca(OH)2C.CuOD.Fe

课时2溶液的酸碱度

课内练习

1、B2、D3、B4、C5、C6、B7、A8、C9、D10、pH=7;5.6;5.6;pH.

课后作业

1、A2、A

3、D解析:

A、pH<7不一定是酸的溶液,例如硫酸铵属于盐,其水溶液显酸性.错误;

B、pH>7不一定是碱的溶液,例如碳酸钠属于盐,水溶液显碱性.错误;

C、pH=7不一定是盐的溶液,例如水呈中性,不是溶液.错误;

D、盐的溶液可能显酸性、碱性或中性.正确.

4、A解析:

A.c点的pH小于7,溶液显酸性,故错误;

B.a点的pH大于7,溶液显碱性,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钠和氢氧化钠,故正确;

C.NaOH+HCl═NaCl+H2O2NaOH+H2SO4═Na2SO4+2H2O

4036.58098

8073

故若将实验中的稀硫酸改为其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稀盐酸质量小于稀硫酸,故正确.

D.由a到b点的pH值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的减小到等于7,可以说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故正确.

故选A

5、D解析:

中所示曲线起点的pH小于7,应为酸性,与题目所述pH=10的溶液不符.故不选.

B、图中所示曲线起点虽大于7,溶液呈碱性,与题中pH=10的溶液相一致,但随水量的增加,pH=7甚至到达小于7,即溶液变成了酸性,这与向溶液中加水的结果矛盾.故不选.

C、图中曲线一直处于7以下,即溶液始终为酸性溶液,与题中所述pH=10的溶液不相符.故不选.

D、图中曲线所示溶液pH不断减小,且无限接近7而永远不等于7,符合题目中所述溶液变化情况.故选此项.

故选D.

6、D解析:

图象中pH值的变化是从小于7逐渐的增大到大于7,可知原溶液显酸性,然后不断的加入碱性溶液,使pH增大,说明是把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稀盐酸中,故A错误.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pH等于7,恰好完全反应时的pH图中能反映出来,故B错误.当滴入溶液的体积为5mL时,溶液的pH小于7,溶液显酸性,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只有NaCl、HCl,故C错误.当滴入溶液体积为15mL时,溶液的pH大于7,溶液显碱性,再加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呈蓝色,故D正确.

7、答案:

(1)苹果汁;小苏打水和厨房清洁剂

(2)溶有二氧化碳(3)变小(4)不能,会发生化学反应失去作用

8、解析:

(1)当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酚酞试液变成无色;①图中操作中的错误是:

把胶头滴管伸入试管中;②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OH+HCl═NaCl+H2O.

(2)如果稀盐酸过量时,稀盐酸能和镁反应生成氢气,能够观察到产生气泡.

(3)方案一在滴入稀盐酸的过程中,若观察到曾有少量气泡出现,产生气泡的原因可能是:

氢氧化钠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能够观察到产生气泡.

(4)方案二不能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其原因是氢氧化钠不能和镁反应,即使氢氧化钠过量,也没有明显现象;

再向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时,如果溶液变红色,说明氢氧化钠过量,如果酚酞试液不变色,说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答案:

(1)无①图中操作中的错误是:

把胶头滴管伸入试管中

②NaOH+HCl═NaCl+H2O

(2)产生气泡(3)氢氧化钠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4)氢氧化钠不能和镁反应;酚酞试液.

9、解析:

(1)测PH值的正确测定方法是:

取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溶液沾在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可得到PH值,所以乙同学、丙同学操作都是错误的,用蒸馏水将pH试纸润湿再测该酸性溶液PH值,结果会偏大;将pH试纸直接浸入溶液中会污染试剂;测得废水的pH<7,说明显酸性;

(2)根据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酚酞变红色,说明此时的溶液显碱性,是因为氢氧化钠溶液过量;

(3)石蕊试液在酸性废水中出现红色,当滴加氢氧化钠的过程中,当溶液由红色变成紫色时恰好完全反应;

设污水中HCl的质量分数为x,

HCl+NaOH═NaCl+H2O

36.540

20gx2g×0.04%

36.5/20gx=40/2g×0.04%x=0.00365%

所以污水中HCl的质量分数为0.00365%;

(4)为了防止氢氧化钠过量,使反应充分进行,实验过程中,NaOH溶液必须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且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5)从曲线上可知污水的pH=a,即曲线的起点;M点的pH=7,溶液呈现中性,说明酸碱恰好完全反应;

(6)A.NaOH;B.Ca(OH)2;C.CuO;D.Fe四种物质都能够和盐酸发生反应,但从经济的角度考虑,氢氧化钙最便宜,所以选择B;

答案:

(1)甲;酸;

(2)不正确;氢氧化钠溶液过量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3)溶液由红色变成紫色;0.00365%;(4)防止氢氧化钠过量,使反应充分进行;(5)a;恰好完全反应;(6)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