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28021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docx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亭集序》教学设计.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docx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师生质疑释义的方式掌握重要字词的用法含义;

技能目标:

2、朗读课文,感受文章自然流畅、韵律和谐的语言美;自由诵读,体验文章独特的情韵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梳理文章“乐、痛、悲”的情感脉络;

4、独立思考并合作交流,探究蕴藏于作者人生悲叹之中的审美价值!

感受作品传达出的那份旷达的宇宙情怀。

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深刻领悟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作者关于人生无常的感慨。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生死观,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制定依据:

一、分析教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往往包含抒情或说理的成分,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忧,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

阅读这一类的文章,一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二要联系作者身世和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感情和旨趣。

二、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通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习,在语文方面已具备了相当的语文积累,具有较丰富的语文专业素养,基本能够正确、熟练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学表达自己的思想,能够对于自己的疑难问题进行独立的学习与探究。

在文言文的学习上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写作技能和文言知识,可以通过工具书和注释对文意进行初步的梳理,但是对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和文章背后所蕴含的人文情怀把握还是不够准确。

通过本文的学习要力争学生熟练运用情景交融、寄情于景的表达方式,从而形成一种高雅的人文追求和热爱生活、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1、诵读法2、点拨法3、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法4、比较阅读法。

教学流程图:

《兰亭集序》教学流程图

激情导入,创设情景

整体感知,积累整合

预习问题,

诱发思考

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涵咏品鉴,

美点赏析

反复诵读,把握情感

利用资源,

写出心得

交流感想,感悟哲思

 

(通过品文章之美,悟文章之情,发现文章描述的三种不同人生境界,审美境界——生活境界——生命境界,学生来写自己的阅读体会,实现学生与王羲之的一次心灵对话,即读、品、悟、写的教学思路,主要通过阅读来实现。

课时安排:

预习+1课时

预习内容:

1、结合工具书、课下注释积累整合文言字词.

2、谈谈你了解的王羲之。

3、关于《兰亭集序》你读出了什么?

存在什么问题?

4、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在哪里?

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创设情境(ppt展示)

会稽山南面约二十七里路的地方,有一座青山叠翠、秀峰环抱的兰渚山,在兰渚山里,有着鼎鼎大名的古代胜迹——兰亭。

正是在这儿王羲之留下了让后人慨叹不已的《兰亭集序》。

(播放视频,书法欣赏,在高雅悠扬的古筝声中显示书法作品《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既是书法瑰宝又是优美的散文,全文324个字,个个笔墨酣畅,特别是20个“之”字,各具情态,都不雷同,令人叹为观止。

除了那潇洒飘逸的书法,散文中作者的凝练自然的笔触、苍凉悲慨的人生底蕴,更是令人赞叹折服,《兰亭集序》是笔墨光辉与内涵文采交相辉映的千古奇文。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经典《兰亭集序》。

(设计目的:

多媒体的适当运用,让学生整体感悟《兰亭集序》书法的美,王羲之肩担作序之任,背负诗友所托,手中的鼠须笔挥洒自如,一行行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饱蘸情愫的字句在行书顶峰的上空翩翩飞舞!

就把学生带入了文本的情景中。

★感知阅读★

一、诵读感知:

教师范读——大珠小珠落玉盘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断句,感知《兰亭集序》的语言魅力。

学生朗读——转轴拨弦三两声

学生尝试自由诵读课文,再个别朗读。

二、整合积累:

★请学生向全班汇报预习情况,教师明确:

1、介绍作者(ppt展示)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

字逸少,也称为“王右军”、“王会稽”。

出身名门望族,酷爱书法。

被后世尊为“书圣”,唐太宗称赞他的书法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其行书《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传世书迹除《兰亭集序》外,还有《丧乱帖》、《孔侍中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检查预习,积累整合文言字词,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ppt展示)

①.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表示抬头与低头的动作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社会人事的应酬,进退周旋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很短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用来……,表凭借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的原因,表原因

②请学生翻译下列句子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明确:

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明确:

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③活学活用,成语积累

请填写含有下列加点意义的成语。

少长咸集(全都:

咸与维新)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同等看待:

一视同仁)

齐彭殇为妄作(把……看做相等:

等量齐观)

(如此积累,既能温故知新,掌握了文言词语,又加强了对成语的理解运用,一箭双雕!

此环节在学生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经验上进行,是可行的,既检测文言文阅读能力,又为后面文章内容把握奠定基础。

有文化传承意识和探究意识之体现。

★情感阅读★

三、感悟情感:

情读——未成曲调先有情

(设计目的:

读文章的人反复诵读,仔细品味,就会把握行文思路,进而把握其主旨。

正如刘勰《文心雕龙》所说: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

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

”)

1、在文章中找出三个直接表现作者感情特点的字,并带着这种感情品读课文,感悟作者的情感变化。

2、表明作者感情的词语:

乐、痛、悲(ppt展示)

3、诵读提示:

1注意节奏,读出节拍,感受文章的节奏美。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注意语气,读出韵味。

教师指导朗读:

“永和九年”至“修禊事也”一节叙述平稳,读时语气可以舒缓些;至“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短截警拔,节奏放明快些;而后“此地有”以下,又变为舒展曼婉;接着一段“是日也”三字停顿,然后一气流转而下。

读时要有节奏感、音乐感,保持从容潇洒的仪态。

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一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

”中的“痛”,要读出感叹语气,重读“痛”。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应读得缓慢低沉。

3把握情感,注意标点。

“信可乐也。

”为肯定的陈述句,简练之中体现了作者享人生之乐的清幽淡雅的情怀。

“岂不痛哉!

”为反问句,应重读“痛”字,反问之中加强了“痛”的语气。

“悲夫!

”二字一句,简短而有力,“悲”字应重读,深沉而低缓,沉重而有力。

(把握感情基调,如孟子所说“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鉴赏阅读★

四、涵咏品鉴:

品读——说尽心中无限事

(学生赏读课文,涵咏品鉴,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探究,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王羲之的情感世界。

(一)、品“乐”:

悦读——间关莺语花底滑

(板书:

乐)

小组合作探究:

1、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作者描写了怎样的环境?

(用文学性的语言描述文本情境,使学生在文学氛围中鉴赏美文,锻炼表达能力)(ppt展示)

示例:

暮春三月,暖风习习,万物复苏,百鸟争鸣。

在这样一个良辰佳日,我们少年才俊、年长贤士会聚于山阴兰亭。

只见山高林深,翠竹青青。

一条清澈的小溪绕着葱绿的堤岸逶迤前行,倒映着两岸窈窕的竹影。

溪水中一个个精致玲珑的小杯像小舟一样在清澈的泉水上漂流而至。

一杯酒起,一首诗成,顿觉心中气爽神清。

2、同写暮春江南,与丘迟的《与陈伯之书》中: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比较,有何不同?

(比较阅读,更能把握作者淡雅的情怀,学生讨论后交流,形成答案。

)(ppt展示)

明确:

丘迟笔下的江南春景很有生机,有活力,是活泼的、热烈的;而王羲之笔下的江南春景很幽静,清俊高雅,有超凡脱俗之韵。

其景中清净淡雅,舒适宜人的灵性美,绝非鸟语花香、虫鸣蝶舞的艳丽与欢快所能比及,营造了清淡脱俗而又空灵虚净的意境。

3、作者因何而乐?

(ppt展示)

明确:

文章叙述兰亭集会情景时,“乐”无处不在:

①.乐时节②.乐群贤③.乐山水④.乐酒诗⑤.乐天气。

总之,作者写出了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人和,五乐皆备,简练之中,体现了诗人清幽淡雅的情怀,让我们能感受到这些文人的儒雅风度和诗意人生。

(二)品“痛”:

慢读——幽咽泉流冰下难

(板书:

痛)

1、第三自然段中“岂不痛哉”是缘何而痛?

(ppt展示)

明确:

①.时光易逝,世事无常;②.人生短暂。

作者由眼前的兰亭相聚的欢乐,推想到普天下之友朋相处的情境:

世上没有不散的筵席,情随事迁,再圆满的团聚终要离散,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进而想到生命短暂,深切感悟到,再坚强的生命终要死亡。

生命短促,一切终究会曲终人散,面对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由生离到死别,自然乐极而生悲,令人痛心。

这种情感变化是十分正常的。

在这个古今人共同面临的无奈面前,作者不由发出“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的感叹。

2、拓展:

古希腊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在其《历史》中提供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

伟大的波斯王克谢尔克谢斯,率领波斯历史上最大的一支远征军向希腊进军,在阿比多斯海湾,他检阅全军。

他的陆军遮天蔽地,他的水师布满海湾,他感到荣耀,感到幸福。

但随后他又伤感起来,而且潸然泪下,对他叔父说:

“当我想到人生短暂,想到再过一百年后,这支浩荡的大军中没有一个人还能活在世间,便感到一阵突然的悲哀。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描写聚会欢乐后转入悲伤的,典型的有:

汉武帝行幸河东,中流与群臣对饮,自作《秋风辞》,也说:

“欢乐极兮哀情多,小壮几时兮奈老何!

”道出了这种现象的正常和普遍。

(三)品“悲”:

悲读——别有幽愁暗恨生(ppt展示)

(板书:

悲)

1、作者悲从何处来呢?

明确:

作者悲为古人、为时人、亦为后人(后之视今,亦犹今视昔,悲夫!

)我们读古人生死感慨之文,未尝不悲伤叹息,且不知是什么原因。

后人看今人(我们)的生死慨叹之文,同样会悲伤叹息,而且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一代代感慨生死,一代代“临文嗟悼”,一代代不能喻之于怀

补充提示:

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作者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情真意切。

这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

归纳为“快乐与生命不能永恒的惆怅与感伤”,是第三段两件痛事的深化。

2、(播放视频)时代背景:

两晋政治恐怖,社会急剧动荡,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

“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

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和自由放任的生活。

他们要么谈玄说道,“悟言一室之内”,要么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

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

文学创作也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3、有人说,王羲之的“悲”是力量之悲,是智慧之悲,怎么理解?

(ppt展示)

王羲之用“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抵达生命的真实。

重视生命则是对生命真实的深刻体认,可以说是人的生死意识的又一次自觉。

它突出了珍视生命、珍惜光阴、顺应自然、不危惧死亡的积极意义。

王羲之从自然的生动活泼和幸福聚会的难能可贵中体会到生命的尊贵和庄严,因此他能够超越时流,超越玄学,写下“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样闪耀着真理光辉的人生隽语。

千百年来,它像一座灯塔,照耀着远航人的现实人生。

作者读懂了古人,批判了今人,警示了后人。

4、拓展:

刘禹锡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而不消沉,不黯然,积极进取,乐观旷达。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在他的一篇散文《论老之将至》中,也将生死这个永恒的主题升华到了壮阔高远的境界:

“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应该像河水一样——开始是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

渐渐地,河道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河水流得平稳了。

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显的间断和停顿,而后便毫无痛苦地摆脱了自身的存在”。

能够这样理解自己一生的人将不会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为他所珍爱的一切都将继续存在下去。

★深化阅读★

五、美点赏析:

美读——银瓶乍破水浆迸

(美美的读课文,细细的品课文,好好的赏课文,领略文章写作的妙处,这也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前提。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问题:

本文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ppt展示)

明确:

本文文辞清新畅达,行文曲折有致,感情起伏跌宕,审美情趣高雅。

作者能超越当时的游目骋怀之乐,意识到快然自足中孕育着怅然若失、人生易老之痛,不能不说是一种生命价值的理性思索和人文联想,充斥着乐痛相依、阴阳相伴的人生辩证思想,闪现出人生哲理中理趣美的光芒。

★《古文观止》评《兰亭集序》★(ppt展示)

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注的《古文观止》如此评《兰亭集序》:

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

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

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六、延伸拓展:

比较读——莫辞更坐弹一曲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

阅读孙绰《兰亭诗集后序》(见资料链接1),比较两篇文章的不同之处。

(ppt展示)

(设计意图:

“有比较才有鉴别”,阅读中,采用比较法,有助于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课文的认知和记忆,深刻理解内容,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明确:

1、在情感上都是感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乐极生悲。

王氏是从自然、人生的美好而短暂来感叹,美好的东西总是短暂即逝,相聚须臾,乐去悲系;而高氏是从历史变迁角度来抒发感情,也充分展示了高氏的士大夫情怀。

2、王羲之《兰亭集序》通过整散与长短交错的句式变化产生摇曳生姿的语势,回环往复的声韵与精致蕴藉的情致水乳交融。

孙绰《兰亭诗集后序》句式整齐,短句更多,但也因此显得较局促,显露。

七、感悟哲思:

悟读——四弦一声如裂帛

最后读课文,并熟读成诵,领会文章给你的人生感悟。

(ppt展示)

(学贵多思,不思则罔;学贵有悟,不悟则呆。

学习传统文化经典,除了“见识一番经典”之外,还应追求有所悟,这样,经典将焕发新的活力,经典将永远经典。

有深刻体会的学生可以写成文字。

畅所欲言:

1、人生是短暂的,我们更应该抓住有限的时间来多做一些事情,不断拓展生命的宽度与广度。

2、生命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为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命运,我想就是因为选择生活的方式不一样吧!

我们青年人就应该积极进取,做阳光的、朝气蓬勃的新一代!

3、史铁生说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我们应坦然面对,可我们更应该乐观面对生,乐生乐死,庄子做到了,陆幼青做到了。

……

八、总结:

《兰亭集序》叙“乐”叹“悲”,各尽其妙,各得其宜,相辅相成,浑然一体。

叹“悲”是叙“乐”发展的必然,是通篇目的所在。

悲乐相生,蕴藉含蓄,警醒世人。

我们一起聆听了王羲之那穿越了1600多年时光的对于人生的一声深深的悲叹,体验了古人关于生死问题的思考。

是的,我们人类确实无法改变死亡的命运,但是,我们的精神却可以光照千古!

王羲之虽然已经作古千年,但他的《兰亭集序》却永远散发着迷人的魅力,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就是:

(ppt展示)

一篇美文,文墨辉映,光泽后世;

一位书圣,叩古问今,烛照千年。

九、作业:

1、背诵全文。

2、文章在最后写道“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你作为后之览者,读了这篇文章有什么感受?

请写出来与大家共享。

(写阅读感受,这是学生的消化理解再升华的过程。

★附、板书设计:

★(ppt展示)

痛人悲

(设计说明:

乐、痛、悲三字构成“品”字形,中间一个“人”字,正在品味,品羲之之文,品人生之乐、之痛、之悲,品悟生命,品悟生活,品悟人生。

 

★附:

学生心得一篇★

对生命悲欣的永恒慨叹

——我读《兰亭集序》

河北唐山乐亭一中谷昭旸

永和九年,即公元353年,会稽山阴来了一群当世名士:

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

此时正值三月初三祓禊之日。

他们聚于兰亭,观四周山川草木,或有所感,于是饮酒作赋,各抒怀抱。

文聚成集,卷帙宏阔,而王羲之提笔作序,遂成一篇天下第一行书与千古奇文——《兰亭集序》。

漫步

暮春,会稽山清流激湍,叠嶂重峦,又有蘩木修竹,惠风蓝天,的确能让人找到返璞归真的感觉,这里没有《大白鲨》里波涛汹涌的大海,也没有《乞力马扎罗的雪》里巍峨的高山,这里只有轻轻的风,淡淡的山,淙淙的流水,以及山水之间,兰亭之下,曲水流觞的痴痴的人。

王国维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其实大多数情况是人在漫步云端之后,心灵受到了触动,这才会把自己的感受化为有尽而意无穷的语言,化为一声声无力的嗟叹。

羽觞在王羲之面前停下了,面对众人善意的笑脸,望着水中倒映的蓝天,羲之掬起那小小的酒杯,酒香飘进了羲之的身体,两滴清泪从羲之眼中倏忽落下。

思索

人生是短暂的,短暂得如白驹过隙,如日晞朝露,连傲视一切的太白先生也说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与对宇宙的无限和时间的永恒相比,王羲之看到的是生命的易逝与人生的无常。

人生世上各殊各异,然而有一点是相同的:

欣于所遇,情随事迁。

人活着就是在不断追求,不断探索,怀着一颗冲动的心,对每一个新鲜事物都表现得那么痴狂。

然而人心常易,欲壑难填。

江山依旧,激情难再,曾经那些美好的过往与享受的愉快,俯仰之间,已成为历史的尘埃。

人在不断的追求,也在不断的抛弃,直到抛光了那些珍贵的,抓到的只有空虚。

在回首的刹那,才渐渐发现,自己已走完了这么漫长的人生路。

于是,人们学会了徘徊,徘徊之中把玩着无奈,在无奈之余寄情天地,追求那份曾经纯真的灵魂之爱。

大千世界绚丽多彩,它已不再像原始时代那样决定着人的生死,而是像滴水穿石一般悄然撼动着人们的心,于是才有了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日本作家山冈庄八曾说:

人类的语言往往只能表达一种希望而不能诠释真理,这就是悲哀的根源。

的确有些事需要用一生去铭记,有些人需要用一生去珍惜,就像这生与死一样,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我们无法选择,就用一生去体悟,让它成为死者永恒的祭奠,生者永远的回忆。

顿悟

每一次仰望星空,我都会被它们的浩瀚和神秘深深地折服,人生易老,天难老,个人的悲欢离合对于天地万物又算得了什么呢?

人虽然渺小,但渺小并不意味着卑微;生命虽然短暂,但短暂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浪费。

看看那些一死生,齐彭殇的士大夫们,他们并不懂得超越功利、生死,寻求精神自由,而是以虚诞之学为自己的消极避世寻找借口。

及时行乐,多少高贵的灵魂从此沉沦;清谈阔论,多少王朝因此一蹶不振,走向没落的黄昏。

历史的车轮不会因为这些人的虚妄而停止了脚步,那些清谈高士注定了要湮没在滚滚的红尘,而那些紧握双拳、立志向前的人将成为真的勇士。

杜牧说: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今人缅怀古人,千百年后,后人亦将缅怀我们,正应了那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绝唱千古的佳句。

人无法与天地抗衡,也无法与生死抗衡。

《兰亭集序》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不要骗自己,不要无用的消极,生命的最终意义需要我们自己去探求,人生的价值要在拼搏中彰显,无谓的哀叹与呻吟只能换来苍老的自己,青春不是虚妄,不是造作,而是积极地面对,审慎的思考,怀着颗永不褪色的心,坚定而潇洒地走下去。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兰亭集序》为我们的继续前行创造了一个好的开始。

如果有缘的话,读者朋友也将有感于斯文吧!

★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如何教好文言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言文产生的年代离我们很久远,日常生活也没有用文言交际的大环境,这让很多学生觉得学文言比学外语都难,文言文成了晦涩难懂、枯燥无味的代名词。

教师在教学时很难做到文言并重,大部分陷入重言轻文的陷阱,把我们老祖宗留下的经典,支离破碎地去分解,去死抠字眼,把盛宴当成剩饭。

所以我认为,教会学生有效的阅读,才是教学文言文的前提,没有阅读,试图依靠所谓的字词训练和语法知识来加强积累,是缘木求鱼的做法。

文言文必须重视诵读,以声求义,以声传情,以声品味。

在读中学,以读促解,解中积累。

会读、多读才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

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于漪老师认为“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深入体会语言的气势、节奏、韵味和神采,朗读使学生直接受到文章内容感染,引起学生感情共鸣。

这种“美读”能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从而入情、入境、会心。

于是我参照新课标精神试图转变文言文教学方法,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朗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重视学生体验。

我把自己的这种教学方法称之为“文言文七步朗读法”:

范读,读准字音节奏;朗读,读懂词义句意;情读,读出思想情感;品读,涵咏品鉴课文;美读,领略文章写作的妙处;比较读,延伸拓展品文章;悟读,哲思感悟并熟读成诵。

《兰亭集序》的教学,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进行的。

这样,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朗读都有目的,每一遍朗读都有任务。

通过朗读,使学生身临其境,直入文本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受文本、感悟人生。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回归“洗尽铅华,务本求实”的语文课堂本真,以学科最本质的特性——语言文字来创设问题情景,同时又是在学生理解最困惑的地方创设情景,比较自然流畅地牵引着学生走进兰亭,走进王羲之,走进《兰亭集序》。

一是在解读文本的开头创设情景,成功营造了与文章和作者的心境相和谐的氛围;二是在“乐”与“痛”的过渡性体验上创设情景,使极度朦胧抽象的情感带有一丝形象性色彩,从而比较轻易地打开了因时空而带来的解读障碍,顺利地走进了作者那曲径通幽般的心境!

在此基础上,站在教育的角度来组织教学,拨开重重带有消极颜色的云雾,探究蕴藏在痛惜悲叹背后的生命思考和人生追求,从而真正穿越时空,与作者和作品进行了较直观的对话和沟通!

★资料链接:

1、兰亭诗集后序

孙绰

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

非所以淳之则清,淆之则浊耶?

故振辔于朝市,则克屈之心生;闲步于林野,则寥落之意兴。

仰瞻义唐,邈然远矣;近咏台阁,顾探增怀。

聊于暧昧之中,期乎莹拂之道,暮春之始,褉于南涧之滨。

高岭千寻,长湖万顷,乃藉芳草,鉴清流,览卉物,观鱼鸟,具类同荣,资生咸畅。

于是和以醇醪,齐以达观,快然兀矣,复觉鹏鷃之二物哉!

耀灵纵辔,急景西迈,乐与时去,悲亦系之。

往复推移,新故相换,今日之迹,明复陈矣。

原诗人之致兴,谅歌咏之有由。

2、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王羲之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

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

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

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

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

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

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

“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

”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