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考点识记二句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29885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8.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考点识记二句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考点识记二句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考点识记二句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考点识记二句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考点识记二句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考点识记二句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考点识记二句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考点识记二句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考点识记二句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考点识记二句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考点识记二句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考点识记二句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考点识记二句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考点识记二句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考点识记二句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考点识记二句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考点识记二句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考点识记二句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考点识记二句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考点识记二句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考点识记二句子.docx

《高考语文考点识记二句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考点识记二句子.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考点识记二句子.docx

高考语文考点识记二句子

高考语文考点识记

(二)句子

2.句子(分类)

2.1.标点符号

2.1.1.标点符号的综述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

它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

标点符号分为点号和标号两类,点号主要表示语句中的各种停顿,有的兼表语气,标号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

常见的点号有:

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

常见的标号有:

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

2.1.2.标号的使用

一、引号

引号表示文中直接引用的话。

引用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直接引用对所引用的原话,不能作任何改动。

间接引用,即所谓“转述”,可以在文字上有所变动,就不用引号。

引用成语、谚语等,用不用引号都可以,以不用为常。

二、破折号

破折号表示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

例如:

①我国古代的三大发明——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伟大贡献。

破折号还表示语意的转换、递进、跃进,或语音的中断、延长。

②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变——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破折号还可用在文章的副标题之前。

实际上也是一种注释性用法。

三、省略号

省略号表示文中省略了的话。

省略号还表示沉默,语言中断,断断续续,欲言又止等。

破折号也可以表示语言中断,区别是:

破折号表示语言戛然而止,省略号则表示余声未尽。

省略号的前面用句号,表示上文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四、书名号

书名号表示书籍、篇章、报刊、剧作、歌曲等名称。

书名号内还有书名时,外层用双书名号,内层用单书名号。

2.1.3.点号的使用

一、句号

句号表示陈述句末尾的停顿。

例如:

①春天的百花送来了浓香。

祈使句句末常用叹号,但如果语气舒缓,不读急降调,而接近平调,也可以用句号。

例如:

②请您再说一遍。

文章中该用句号而不用,或者不该用而用了,都会使句子结构层次不清,表述不明。

二、问号

问号表示疑问句句尾的停顿。

例如:

①什么?

鲁大海?

他!

我的儿子?

用“好不好、行不行”等提问格式表示的较委婉的祈使语气,也可以用问号。

例如:

②你听听群众的意见好不好?

有的句子虽然有疑问代词或疑问格式,但是整个句子不是疑问语气,句末不能用问号。

例如:

③鲁迅先生为什么写《自嘲》这首诗?

是值得谈一谈的问题。

三、叹号

叹号表示感叹句末尾的停顿。

感叹句和语气强烈的祈使句、反问句,末尾要用叹号。

例如:

①这是多么平静的一个原野!

(感叹句)

②世界上哪有不包含矛盾的事物!

(反问句)

③起立!

(祈使句)

主语、状语等成分倒置的感叹句,以及呼语在感叹句句末,叹号不能在句中,必须放在句末。

例如:

④多美啊,黄山的风景!

(主谓倒装)

四、冒号

冒号表示提示性后或总括语前的停顿。

用在书信、发言稿的开头的称呼语后面,提示下面要讲话。

用在“某某说”后面,提示下面是某某的话。

用在总提语之后,让读者注意下文将要分项说。

用在总括语之前。

用在较复杂的宾语之前。

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或分句之后。

五、分号

分号主要表示复句中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有分清分句层次的作用。

凡是复句中用逗号不能很清楚地表达层次的地方就用分号。

几个分句并列,分句内部已用了逗号,分句之间就用分号。

例如:

①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有时在非并列关系的复句内也用分号来分清层次。

②我国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该用分号而不用,或不该用而用,都会使复句的层次关系不清楚。

六、逗号

逗号表示句子中间的一般性停顿。

1、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

例如:

①梦,就是理想。

2、用在比较复杂的宾语之前

例如:

②我的日本朋友告诉我,樱花一共有300多种,最多的是山樱、吉野樱和八重樱。

3、用在联合短语之间

例如:

③他兴趣很广,什么唱歌呀,跳舞呀,打球呀,她都喜欢。

4、用在句首状语之后

例如:

④忽然,门被风吹开了。

5、用在分句之间

例如:

我不晕船,我爱海,我更喜欢看见海的咆哮。

七、顿号

顿号表示句中较短的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

例如:

①牛身上到处都是宝,肉可以吃,奶可以喝,肝、脾、骨、鼻可做药。

顿号还经常用在次序语之后。

例如:

“一、……二、……”“甲、……乙、……”

2.2.短语

2.2.1.偏正短语

偏正短语由修饰语和中心语两部分组成,修饰语在前,描写或限制后头的中心语,其间的关系是修饰关系。

例如:

他||的马(代•名)江苏||人(名•名)

十吨||钢材(数量短语•名)马上||回来(副•动)

这么||走(代•动)慢||走(形•动)

2.2.2.并列短语

并列短语由语法地位平等的两个或几个部分组成,其间是并列关系。

例如:

今天和明天(名•名)人和书籍纸张笔砚(名•名)

辱骂和恐吓(动•动)伟大而质朴(形•形)

2.2.3.主谓短语

主谓短语是由主语和谓语两个成分组成。

主语在前,谓语在后,用语序和词类表明其间的陈述关系而不用虚词表示。

例如:

粮食||丰收(名•动)青草||吐青(名•动)

阳光||灿烂(名•形)明天||星期三(名•名)

2.2.4.动宾短语

动宾短语由动词和宾语两个成分组成。

动词在前,宾语在后,动宾之间的支配、关涉关系用语序表示而不用虚词表示。

例如:

想||妈妈(动•名)想||她(动•代)

买||三碗(动•数量)喜欢||清净、喜欢|整洁(动•形)

2.2.5.补充短语

补充短语由中心语和补语两个成分组成,补语附加在中心语后头,其间是补充关系。

有的补语之前有“得”。

例如:

打||死(动•动)学得||好(动•形)

看了||一次(动•数量)高兴||极||了(形•副)

2.3.单句(包含题目总数:

1)

006290;

2.3.1.句子的成份

句子的成分主要包括:

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下面我们就逐一进行讲解。

一、主语

主语可分为名词性主语和谓词性主语。

名词性主语由名词充当,包括名词、数词、名词性的代词和名词性短语,多表示人或事物。

例如:

沙锅||可以炖豆腐。

(名词)前面||围着一圈人。

(方位名词)

九||是三的倍数。

(数词)明天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走出戈壁滩了。

(代词)今天晚上||特别冷(偏正短语)

主语也可以由谓词性词语和一部分谓语短语充当,谓词性词语包括动词、形容词、谓词性代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

这是以动作、性状或事情做陈述的对象,这种句子可以叫谓语主语句。

例如:

笑||是具有多重意义的语言。

(动词)整齐||比不整齐好(形容词)

“这样||行不行?

”“这样就好了。

”(代词)信不信||由你(动词联合短语)

二、谓语

谓语通常由谓词性词语充当,在一定条件下也用名词性词语充当,这跟主语的构成材料正相反。

它的主要作用是对主语的叙述、描写或判断,能回答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等问题。

谓语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类着重于叙述,叙述主语所做的或关系到主语的一件事,这主要由动词性词语充当。

一类着重于描写,即描写主语的性状,这主要由形容词性词语充当。

一类着重于判断说明,即说明主语的类属或情况,如“鲁迅是浙江人。

三、宾语

宾语跟主语相似,也分名词性宾语和谓词性宾语两种。

由名词性词语充当的宾语,例如:

这间客厅有||二十平方米。

(数量短语)

海棠已经有||红的了,梨还是||青的。

(“的”字短语)

谓词性词语充当宾语有一定条件,只能出现在能带谓词性词语的动词后,这类动词叫谓宾动词。

例如:

最有效的防御手段是||攻击。

(动词)

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动宾短语)

四、定语

实词和短语大都可以做定语,例如“冰雪世界、神奇色彩、男演员、一片绿洲”。

定语和中心语的语义关系多种多样,总的说来,可以分为描写性定语和限制性定语两大类。

描写性定语的作用主要是描绘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突出其中本来就有的某一特征,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

描写性定语多用形容词性成分充当。

例如“青春气息、壮丽的故宫、绿油油的庄稼”。

限制性定语的作用主要是给事物分类或划定范围使语言更加准确严密。

例如“冬季的阳光、林子里的光线、烈日下的长城、野生动物”。

五、状语

状语不只是由副词充当,还可以由时间名词、能愿动词、形容词充当;介词短语、量词短语和其他一些短语也可以做状语。

例如:

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你〔到底〕走不走?

我〔实在〕〔没有〕〔认真〕去考虑过。

我的侄女〔昨天〕〔从乡下〕来了。

助词“地”是状语的标志。

状语后面加不加“地”的情况很复杂。

单音节副词做状语,一定不加,例如“快跑、慢走、大干”。

有些双音节副词加不加“地”均可,例如“非常热:

非常地热”。

六、补语

补语前面的中心语是谓词性词语,补语可以由谓词性词语、数量短语和介词短语充当。

例如:

这个字写〈错〉了。

他很悲痛,哭〈肿〉了眼睛,心也哭〈硬〉了。

心里痛快〈极〉了。

这孩子讨厌〈死〉了。

有些词语既可以做补语,也可以做状语,两种位置有时并不影响到基本句意。

例如“住在北京:

在北京住;坐在椅子上:

在椅子上坐着”。

2.3.2.主谓句

由主语、谓语两个成分构成的单句叫主谓句,它可以分为:

1、名词谓语句

名词性词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叫名词谓语句。

名词性词语充当谓语要受一定的条件限制。

例如:

今天星期六。

(名||名,表示时间)明天国庆节(名||名,表示节日)

米饭一碗,饮料两瓶。

(名||数量,表数量)

2、动词谓语句

动词性词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叫动词谓语句。

例如:

肩膀||磨破了(动+补)我们||以前讨论过。

(状+动)

3、形容词谓语句

形容词性词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叫形容词谓语句。

例如:

朝鲜族妇女很能干。

昨天那场球精彩的很。

4、主谓谓语句

主谓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叫主谓谓语句。

例如:

这件事||大家都赞成。

一口水||他都不喝。

2.3.3.非主谓句

分不出主语谓语的单句叫非主谓句。

它是由主谓短语以外的短语或单词形成。

可以分为:

1、动词性非主谓句

这种句子不是省略了主语,而是不需补出,或无法补出主语。

例如:

出太阳上课了禁止吸烟

2、形容词性非主谓句

通常由一个形容词或名词性短语形成。

例如:

对!

太妙啦!

3、名词性非主谓句

由一个名词或名词性偏正短语形成。

例如:

1949年春天。

上海外滩(剧本里说明时间、地点)

多么壮丽的山河啊!

(表示感叹)

4、叹句

由叹词形成,例如“啊!

|喂!

”。

2.4.复句

2.4.1.递进复句

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更进一层,一般由轻到重,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反之亦可。

递进关系必须用关联词语。

常用的有:

一般递进合用不但(不仅、不只、不光、非但)A,而且(还、也、又、更、就连)B不但(不但不、非但没)A,反而(反倒还、相反还、偏偏还)B

单用而且并且何况况且甚至更还甚至于更何况

衬托递进合用尚且A,何况(更不用说、还)B别说(慢说、不要说)A,连(就是)B

单用尚且何况反而

例如:

①哥白尼的地动学说不但带来了天文学上的革命,而且开辟了各门学科向前迈进的新时代。

②现在隔开法不仅得到普遍采用,而且有了新的发展和创造。

③这次展出的年画,数量多,而且题材新颖、形式风格多样。

④他不认识我,甚至连我的名字都不知道。

以上是一般递进,两个分句都表示肯定,层层推进,合用关联词语,递进的意思比单用关联词语的强些。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一般递进,前一分句表示否定,后一分句表示肯定,从反面把意思推进一层。

例如:

⑤你这样说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影响团结。

衬托递进,前面分句是后面分句的衬托,后面分句的意思推进一层。

这是一种强调的说法。

关联词语可以合用,也可以只用承上关联词语,或只用启下关联词语。

例如:

⑥见面尚且怕,更不必说向他提意见了。

⑦老年人热情都那么高,何况我们青年人呢?

⑧城里尚且买不到,乡下她哪里能得到手呢?

2.4.2.选择复句

有的分别说出两种或几种可能的情况,让人从中选择,这叫未定选择;有的说出选定其中一种,舍弃另一种,这叫已定选择。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

未定选择数者选一合用或者(或、或是)A,或者(或、或是)B;是A,还是B;

单用或者;或是;或;还是

二者选一合用不是A,就是B;要么A,要么B

已定选择先舍后取合用与其A,不如(无宁、宁肯、还不如、倒不如)B

单用还不如;倒不如

先取后舍合用宁可(宁肯、宁愿)A,也不(决不、不)B

在未定选择中,数者选一表示或此或彼的意思,说话人态度灵活。

例如:

①或者你到上海,或者他到南京,或者你们都回来。

②在晴朗的月夜里,海横在天边就像一根发亮的白带,或者像一片发亮的浅色云彩。

不管是合用还是单用,“或者、或是、或”都表示陈述式选择,“是……还是”、“还是”表示疑问式选择。

例如:

③他是忘了,还是故意不来?

在未定选择中,二者选一表示非此即彼,两分句在意义上互相排斥,二者必居其一,语气肯定,关联词语必须成对使用。

例如:

④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⑤要么被困难吓倒,要么把困难克服。

先舍后取的已定选择可以成对使用关联词语,也可以只在后一分句单用关联词语。

例如:

⑥与其夸大胡说,还不如宣布“我不知道”。

⑦你这样做太慢了,还不如他那样做来得快。

2.4.3.转折复句

前后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即后面分句不是顺着前面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突然转成同前面分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说法,后面分句是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正意。

根据前后分句意思相反、相对的程度以及关联词语的不同,转折关系分“重转”、“轻转”、“弱转”三类。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

重转合用

虽然(虽是、虽说、虽则、虽、尽管)A,但是(可是、然而、但、却、还、也、而)B

单用虽然虽但是但然而

轻转单用可是可却

弱转单用只是不过倒

“重转”分句间的意思明显相反,转折意味很重,又叫让步转折句。

关联词语可以合用,也可以单用。

合用关联词语的如:

①天气虽然这么冷,但是我身上还在出汗呢。

②虽然二诸葛说是千合适万合适,小二黑却不认帐。

“尽管”比“虽然”语气重。

例②的“虽然”如换成“尽管”,语气便重多了。

再如:

③很多人尽管讲起来一样头头是道,打起仗来却有胜负之分。

单用启下或单用承上关联词语的。

例如:

④虽然有八辆大卡车,我看今天下午拉不完。

⑤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⑥钱有的是,但是不能乱用。

例⑥“有的是”和“多的是”相同,意思和用法相当于“很多”,是形容词性习用语。

“轻转”的转折意味比“重转”轻,只用承上关联词语。

如:

⑦她曾经是个柔弱的女孩子,可是岁月的风刀使她的性格变得刚毅。

“弱转”分句间意义上的相对往往不那么明显,转折语气较弱,只用承上关联词语。

例如:

⑧兄弟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不过为人率直罢了。

⑨他是应该来的,只是没有时间。

2.4.4.因果复句

偏句说出原因,正句表示结果。

因果关系分“说明”和“推论”两类。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

说明合用

因为(由于)A,所以(才、就、便、于是、因此、因而、以致)B;之所以A,是因为(是由于、就在于)B

单用因为由于是因为是由于所以因此因而以致致使

推论合用既然A,那么(就、又、便、则)B

单用既然既就可见

说明关联词语可以合用,也可以在后一分句或前一分句中单用。

合用关联词语表达比较郑重、严密,书面语中用得较多,单用表“因”关联词语,侧重原因表达,单用表“果”关联词语,侧重结果表达,口语中常使用。

①因为马克思有广博的知识做基础,所以他能够建筑起他的学术的高塔。

②由于他是中文系毕业,所以与我这个爬格子的人有许多共同的语言。

③19世纪中叶,由于物理学发展了,人们开始用光谱分析、光度测量和照相术等方法研究天体。

“因为”和“由于”略有不同。

“因为”常和“所以”合用,“由于”常单用,也可以和“因此、因而、所以”合用。

④知识的海洋是无穷无尽的,因此,学习是无止境的。

⑤今天进城要办的事情很多,因而一大早他就出门去了。

“因此、因则”单用在后面分句,作用相当于“因为……所以”,但这两个关联词仍有区别。

“因此”联系的分句含有“因为这样,所以……”的意思,“因而”联系的分句所叙述的事实有连续关系。

“以致、致使”多用于后果不好的情况或说话人所不希望的结果。

例如:

⑥他优柔寡断,以致错失良机。

推论关联词语可以合用,也可以单用。

偏句提出理由或根据,正句是从理由或根据推出的结论。

⑦我们既然拿来了,就不带回去了。

推论因果可以由因推果,也可以由果推因。

例如:

⑧既然产品质量又好又适用,就一定畅销。

“既然”和“所以”合用,这是较新又较普遍的用法。

如:

⑨他既然抱定了成见,所以大家跟他讲的都听不进去。

2.4.5.假设复句

偏句提出假设,正句表示假设实现后所产生的结果。

假设关系有“一致”和“相背”两类。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

致合用

如果(假如、假使、假若、假设、倘若、倘使、若是、若、要是)A,就(那么、那、便、则、也)B

单用那那么就便则

背合用即使(就是、就算、纵使、纵然、哪怕)A,也(还)B再A,也B

单用也还

用“一致”关联词语,偏句提出假设,正句表示结果;假设如果成立,结果就能出现,即假设与结果是一致的。

例如:

①如果不互相尊重,爱也难以持久。

②要是你不去,那么谁去?

③假如你认为有必要的话,我就设法去办。

④你临时有事的话,可以打个电话来。

“假如……的话”是表假设的一种关联词语,“的话”是助词。

“如果……那么”有一种新兴的用法。

前一分句所表示的是已然的事实,但故意当作“假设”提出来,以便利用这种句式所表示的充足条件关系来强调后一分句的肯定。

“如果……那么”不能换成“只要……就”。

例如:

⑤如果说,南郭先生的装腔作势,只是骗了一个齐宣王,那么,在革命队伍里装腔作势,那就是骗党,骗群众。

⑥不和冠军较量,永远拿不到冠军。

用相背关联词语时,偏句、正句语意是相背的,假设和结果不一致。

偏句先退一步说,把假设当作事实承认下来,正句则说出不因假设实现而改变的结论。

这种句子更加强调正句。

例如:

⑦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

⑧宝石哪怕混在垃圾里,也仍然晶莹夺目。

这种句式同“无论……都”类似,也是表示无条件关系的,只是表现的角度不同。

⑨无论我们的科学技术是否已经赶上世界先进水平,都要学习人家的长处。

相背假设和转折复句相近,其区别在于相背假设偏句表示的是未实现的事实,转折复句的偏句表示的是已实现的事实,两者的关联词也不同。

2.4.6.条件复句

偏句提出条件,正句表示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所产生的结果。

条件关系分“有条件”和“无条件”两类,“有条件”又分“充足条件”和“必要条件”两类。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

件充足条件合用只要(只需、一旦)A,就(都、便、总)B

单用便就

必要条件合用只有(唯有、除非)A,才(否则、不)B

单用才否则要不然

续一

无条件

合用无论(不论、不管、任、任凭)A,都(总、总是、也、还)B

用充足条件关联词语,表示偏句是正句的充足条件,正句表示在具备这种条件下就能产生相应的结果,语气和缓。

例如:

①只要专注于一项事业,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也感到吃惊的成绩来。

②多读多写,作文就会有进步。

充足条件不排斥其他条件。

“一定会做出使自己也感到吃惊的成绩”的条件有很多,“专注于某一项事业”只是其中的一种。

用必要条件关联词语,表示偏句是必备条件,缺少了这个条件,就不能产生正句提出的结果,语气坚定。

例如:

③只有春天到了,才能见到这种鲜花。

④除非是到了春天,你才能看到这遍山的杜鹃花。

⑤除非各方都有合作的愿望,否则不能达成协议。

⑥能看懂印度文学原著,才谈得上对中印文学作真正的比较研究。

⑦向还没有开辟的领域进军,才能创造出新天地。

“只有……才”和“除非……否则”所表达的意思有差别。

“只有……才”从正面强调必要条件,“除非……否则”从突出结果方面来强调必要条件。

“否则”的意思是“要是没有前面分句所说的条件,那么就……”。

无条件关联词语要成对使用,偏句表示排除一切条件,正句表示在任何条件下都会产生同样的结果。

例如:

⑧无论什么时候到站,都有人热情接待。

⑨不管谁来,他都按制度办事。

2.4.7.解说复句

解说复句指分句间有解释或说明、总分的关系。

解说关系不用关联词语表示。

有后面分句解释前面分句的。

如:

我们的祖先在历史的黎明时便幻想出一个神话式人物,叫大禹。

有先总说,后分述的。

如:

调查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走马观花,一种是下马观花。

软件出版部研制成两项电脑技术新成果:

一是电脑视听语言自学系统,一是GMS-2000文字处理机。

有先分述,后总说的。

如:

对自己,学而不厌,对别人,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2.4.8.目的复句

目的复句指偏句表示行为,正句表示行为的目的。

关联词语都单用。

目的关系可分为“达到目的”和“避免什么”两类。

常用的有:

达到目的单用以以便以求用以借以好好让为的是

避免什么单用以免免得省得以防

用达到目的的关联词语,表示希望达到什么目的。

例如:

你把意见整理一下,明天好交大会讨论。

我们把政策交给群众,为的是更好地取得群众的帮助和监督。

用避免什么的关联词,表示要避免某种不希望的情况发生。

例如:

我把发动机重新检查了一遍,以免中途发生故障。

麻烦你把这本书捎给了,省得我再跑一趟。

这类句子后一分句的主语往往承前省略。

“以句”用于书面语,“省得”用于口语。

在偏正复句里,偏句在前,正句在后,是一般的顺序。

但有时偏句也可以移到后面,这种语序变动了为了突出正句,使偏句起补充说明的作用。

例如:

我爱这首诗,因为可以看到杨朔的诗心,看到他为人民不惜牺牲的高尚品质。

你一定能听到石油掀起的波浪声,假如你把耳朵贴到油管子上。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还是淡淡的。

你走不了的,除非你再也不想回到这里。

语序变动后,偏句必须有关联词语。

2.5.辨析病句(包含题目总数:

103)

2.5.1.语序不当

2.5.1.1.何谓语序不当

语序不当是说与按语法规则句子的正常顺序颠倒,或位置放得不当。

语序不当可以改变语义,也可以造成病句。

2.5.1.2.多项定语排列顺序不当

多项定语排列顺序一般是:

1、表示领属或时间处所的;

2、指称或数量的短语;

3、动词或动词短语;

4、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

5、名词或名词短语(带“的”的定语要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

如:

我们学校的(表领属)的一位(数量)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动词短语)优秀的(形容词)数学(名称)女(名词)教师。

2.5.1.3.多项状语排列不当

多项状语排列顺序为:

1、表目的或原因的介宾短语;

2、表时间的名词或介宾短语;

3、表处所的名词或介宾短语;

4、副词(表范围或频率);

5、形容词或动词(表情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