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32026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94.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ocx

《高中历史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ocx

高中历史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高中历史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考试总分:

200分考试时长:

120分钟)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50小题,共计200分)

1、(4分)下列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清帝退位②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③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②①③④D.②③①④

2、(4分)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

作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于2月15日举行“民国统一大典”。

大典的一项内容,就是由孙中山亲自率领“国务卿士、文武将吏”拜谒明孝陵。

这次拜谒活动,以孙中山名义发表了两个文告:

一是《祭明太祖文》,一是《谒明太祖陵文》。

从内容看,两件大同小异,主要是以清室退位、民国统一的功业,昭告明太祖在天之灵。

以下理解错误的是()

A.属孙中山的个人活动和个人认识

B.旧民族主义的局限不免带来认识上和论说上的混乱

C.由清未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并举这样的历史背景所决定的

D.以孙中山为首的民主革命家看来民国的建立具有重大的意义

3、(4分)南北议和期间,孙中山提到了一个任何人都没有提出过的构想——满汉蒙回藏“五族共和”,他没有坚持把满族人赶回东三省,换来了中国新的未来。

孙中山的“五族共和”()

A.是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继承发展B.反映了新三民主义的精神

C.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性D.背离了辛亥革命的基本目标

4、(4分)孙中山于1912年3月5日颁布《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云:

“满虏窃国,易吾冠裳,强行辫发之制,悉丛腥膻之俗,当其初,高士仁人,或不屈被执,从容就义;或遁入淄流,以终余年,痛矣!

”从中可以看出孙中山力倡剪辫的主要目的是()

A.改变社会风气B.恢复汉族传统

C.废除专制统治D.革除满清恶俗

5、(4分)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地的门口悬挂着“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室”匾。

外间西墙上镶有一长方形汉白玉刻石,上刻“中华民国十四年三月十二日上午九时二十五分孙中山先生在此寿终。

”按我国古代传统干支纪年方法,国父孙中山先生逝世时应是()

A.乙丑年B.甲子年C.乙寅年D.丙寅年

6、(4分)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

其政权的组织形式也被称为是美国的“仿制品”,究其主要原因是这一政权()

A.实行责任内阁制B.在美国支持下建立

C.实行民主共和制D.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7、(4分)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权的组织形式也被称为是美国的“仿制品”。

其主要是由于()

A.实行民主共和制B.在美国的支持下

C.确立了君主立宪制D.反封建

8、(4分)1912年1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修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临时大总统“有宣战、媾和、缔结条约”“制定官制、官规,任免文武官员”“设立中央临时裁判所”等权力。

据此推断修正“组织大纲”意在()

A.树立政府民主形象B.迅速稳定国内局势

C.满足西方列强意愿D.制约袁世凯独裁专制

9、(4分)孙中山说:

“吾党本其三民主义而奋斗者,历有年所,中间虽迭更称号,然宗旨主义,未尝或离。

顾其所以久而不能成功者,则以组织未备,训练未周之故。

”这说明孙中山()

A.已发现革命失利的根源B.尚未看到革命失败根源

C.对革命前途已心灰意冷D.怀疑三民主义的正确性

10、(4分)历史图片作为历史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可让我们更形象、更贴切的感受历史。

观察右图,与之有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A.同盟会成立B.湖北军政府成立

C.中华民国成立D.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11、(4分)到了20世纪头十年,一般来说,中国所有的政治阵营都会同意,中央政府必须为了国家的富强而发展军事和经济上的力量。

尽管人们在政府应由谁来控制的问题上意见并不一致,但没有人会对上述国家建设的目标提出诘难。

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加强中央集权是当时多数人的共识B.各种政治势力逐渐趋于整合统一

C.清政府被社会寄予富国强兵的使命D.民族振兴是社会各层的共同呼声

12、(4分)1914年出版的《单级国文教科书》第八册记载辛亥革命如下:

“我国革命之役,起于辛亥之秋,不久临时政府成立。

清廷遣使议和,历时未决,内阁总理袁世凯调停期间,隆裕太后及宣统帝遂逊位让国。

临时政府迁于北京。

国民以袁世凯有大功,更举为临时大总统。

翌年十月国会选举正式总统,袁世凯当选。

政府改组,列邦承认,我国基础由是始定。

”教科书对辛亥革命的描述()

A.全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B.突出了革命党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C.为巩固袁世凯专制统治提供支持D.有利于时人正确地认识辛亥革命

13、(4分)一个剧团在排练有关辛亥革命的剧目时,有如下几个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A.街头上出现“民主共和”的标语

B.孙中山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C.几艘外国军舰在长江上航行向革命党施压

D.报刊登出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的消息

14、(4分)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等斗争中,有许多地方都曾出现资产阶级革命派宣告“独立”的历史现象,这里所说的独立,其准确含义是()

A.坚持革命党人的武装割据B.实施“三权分立”的国家学说

C.强调地方政府的区域自治D.反对专制黑暗的中央政府

15、(4分)一般认为,中国的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俄国的二月革命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主要是基于它们的()

A.领导阶级B.革命主力C.革命任务D.革命背景

16、(4分)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一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下列历史事件.按其先后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①中华民国成立②《临时约法》颁布③清帝退位④湖北军政府成立

A.①③②④B.④①③②C.④③①②D.①④③②

17、(4分)“丧权辱国震人心,铁路风潮鼎沸腾。

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

”该诗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有()

①《辛丑条约》的签订②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③武昌起义

④推翻清朝统治⑤成立中华民国

A.①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

18、(4分)宋教仁把同盟会改组成某政党后,在该政党鄂支部欢迎会上演说道:

“以前,我们是革命党;现在,我们是革命的政党。

以前,是秘密的组织;现在,是公开的组织。

以前,是旧的破坏的时期;现在,是新的建设的时期。

以前,对于敌人,是拿出铁血的精神,同他们奋斗;现在,对于政党,是拿出政治的见解,同他们奋斗。

”此处,宋教仁所领导的政党是()

A.兴中会B.中华革命党C.国民党D.中国国民党

19、(4分)中国近代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两大思潮在实践中遭到挫折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推行复古主义思想B.封建残余势力强大

C.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

20、(4分)辛亥革命时期中国主要党派情况如下,这表明()

党派

建立时间

概况

中华民国联合会

1912年1月

同盟会会员章炳麟与旧官僚程德全组建,该党对同盟会带有歧视色彩

统一党

1912年3月

中华民国联合会与立宪派名流张謇等建立,该党以反对同盟会为职志

民社

1912年1月

同盟会的会员孙武与黎元洪的亲信张伯烈联合成立,该党实际上是反孙、倒黄、捧黎、拥袁,以谋求升官发财

统一共和党

1912年4月

同盟会会员陈其美等联合立宪派张謇等人组建,该党谋求“江浙集团”领导南京临时政府

A.各党派政治立场渐趋一致B.革命阵营内部潜伏着危机

C.革命者放弃了反满思想D.民国时期政治氛围宽松

21、(4分)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

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的签订和戊戌变法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辛丑条约》的签订和辛亥革命D.《辛丑条约》的签订和义和团运动

22、(4分)在辛亥革命时期,老百姓能读到的报纸是()

A.《人民日报》B.《红色中华》C.《中央日报》D.《民报》

23、(4分)辛亥革命“在新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基础上重建统一的政治共同体。

从此,中国的政治发展不再依托以臣民政治文化为载体的消极被动的政治认同”。

这是指辛亥革命()

A.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B.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D.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24、(4分)“蝴蝶效应”是现在社会流行的一个词语。

其原意是说南美洲丛林中一只蝴蝶颤抖翅膀可能引发北太平洋的热带风暴。

这就是研究“相关因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相关因素”往往不是事件发生的原因,但却是事件发生的前提。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倡导为中国“修建十万里铁路”。

用“蝴蝶效应”能解释这一现象的历史事件是()

A.列强拒绝承认南京临时政府B.革命派内部矛盾重重

C.袁世凯实现了让清帝退位的承诺D.孙中山实业救国的理想

25、(4分)溥仪皇帝的退位诏书写道: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

”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也被称为新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见证,是因为它()

A.标志着中华民国的诞生B.意味着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已完成

C.反映辛亥革命彻底胜利D.宣告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26、(4分)阅读右图可以得出,当时的形势是()

A.清朝统治土崩瓦解B.清王朝统治宣告结束

C.临时政府迁往北京D.中华民国宣告成立

27、(4分)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归来,被南方“独立”各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临时”从本质上体现了()

A.革命党对袁世凯争夺总统权力的退让B.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

C.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高尚品质D.中华民国政权缺乏人民支持

28、(4分)1912年《清帝退位诏书》: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政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

”该诏书()

A.标志着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结B.保留了溥仪的“皇帝”尊号和待遇

C.任命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总统D.表明了袁世凯与革命派达成和解

29、(4分)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定五色旗为国旗;孙中山称: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这旨在强调()

A.民族认同高于国家认同B.弘扬民族精神维护民国

C.国家认同高于族群认同D.只联合五民族共创共和

30、(4分)1911年10月12日,湖北起义军颁布公告,明确规定:

“虐待商人者,斩。

扰乱商务者,斩。

关闭店铺者,斩。

繁荣商业者,奖。

”这则公告()

A.反映了中华民国政府的经济政策

B.体现了革命党鼓励发展实业的决心

C.表明湖北军政府只代表商人利益

D.说明武汉当时的社会秩序十分混乱

31、(4分)“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这里的“它”是指()

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辛亥革命D.国民大革命

32、(4分)1912年2月12日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曰:

“……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该诏书()

A.为中华民国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

C.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D.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

33、(4分)一部历史作品中写道:

“1912年元旦,下午6时15分,孙文换乘马车去总统府,由黄兴和各省代表迎入内府。

当晚11时,举行受任典礼。

”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孙中山就任同盟会总理B.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C.孙中山就任海陆军大元帅D.孙中山就任中国国民党总理

34、(4分)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B

中华民国以五色旗为国旗。

体现了当时反对帝制,主张共和;反对狭隘民族主义,主张民族团结的政治理念。

C

马丁·路德将拉丁文版本的《圣经》翻译成德语。

这是一突出贡献,开启随意解释《圣经》的先河。

D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赫兹发现电磁波并引发了发电机、无线电的发明。

促使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

35、(4分)20世纪初,革命派认为“中华民族”仅仅指“汉族”。

武昌起义成功后,象征18省汉族铁血团结的“十八星旗”高高飘扬于武汉,但最终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取代“十八星旗”成为中华民国国旗。

这个变化()

A.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融合和发展

C.断绝了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D.标志着汉族政权被五族共和政权所取代

36、(4分)袁刚在《国会和辛亥革命》一书中说:

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惜阴堂为幕后磋商场所,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

有学者将此称之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我看是恰如其分的。

我们看到,辛亥革命政权转移等一切重大政治议题,都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以上材料体现了中国版”光荣革命“的()

A.以清政府为中心进行谈判B.谈判协商与法制程序相结合

C.完全按照英国光荣革命模式D.结束君主专制制度而代之以君主立宪政体。

37、(4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说:

“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

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

”下列与加着重号处所述一一对应的是()

A.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

B.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临时政府

C.北洋政府、南京临时政府、南京国民政府

D.北洋政府、广东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

38、(4分)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等革命者认为:

“内阁制乃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

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

”然而《临时约法》制定时,他们又赞同以责任内阁制取代总统制。

这一转交()

A.是革命党人“因人立法”的产物B.体现了革命党人向袁世凯的妥协

C.说明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D.革命党人对中国国情有深刻的理解

39、(4分)中华民国成立以后,民间纷纷组织政党,一时政党林立,其中影响力较大的如国民党、社会党、共和党、民主党、统一党、进步党等。

此现象说明()

A.中国政坛局面混乱B.民主政体有利于保障政治自由

C.民主政治日益成熟D.各党派企图争夺中央的领导权

40、(4分)1935年林语堂曾痛心疾首地评论道:

“1911年的革命不过在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它不过是粉碎了一个皇权,而剩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

”此评论()

A.为辛亥革命不彻底而深感惋惜B.认为辛亥革命未能实现三民主义

C.渲染辛亥革命的负面影响D.强调革命未根本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41、(4分)从辛亥革命的失败中我们吸取的教训是()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B.脱离实际,不符合国情

C.完全照搬西方国家模式

D.首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42、(4分)1912年中华民国国歌歌词中有“揖美追欧,旧邦新造”之句,这体现了当时国人追求()

A.师夷长技以自强B.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C.建立民主共和的新中华D.用民主和科学改造社会

43、(4分)下图是近代中国订立不平等条约数量统计图。

该图反映了()

A.清朝统治时的不平等条约数量呈不断上升态势

B.民国成立初期不平等条约的总数呈现下降趋势

C.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不平等条约体系基本瓦解

D.订立不平等条约的数量与中外战和关系成正比

44、(4分)国旗是国家的一种标志性旗帜,是国家的象征,它通过一定的样式、色彩和图案反映一个国家政治特色,国旗的变化反映时代的变迁。

从图一(大清帝国龙旗,龙象征皇帝)到图二(中华民国五色旗,五色象征五族共和)的变化反映了()

①结束了封建制度②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③共和观念的深入④民族团结的加强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

45、(4分)下图是1913年共和党、国民党、进步党的党员证,这些图片的价值主要在于()

A.证明共和党才是最早的资产阶级政党B.有助于研究中国政治转型期政治状况

C.反映出民国初年政党林立纷争的局面D.佐证辛亥革命后共和观念普及与扩展

46、(4分)辛亥革命使“向来多有不识为主人,不敢为主人,不能为主人者,而今皆为主人矣’’。

这主要表明辛亥革命()

A.使民众地位得到根本提高B.激发了人们的参政热情

C.建立了平等的社会制度D.引起了社会心理变迁

47、(4分)历史教学中运用逻辑图能帮助学生简化历史信息,直观有效地认识历史事件背后的因果联系。

下图是一幅有关辛亥革命的逻辑关系图。

依次填入序号中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A.袁世凯、立宪派旧官僚、帝国主义列强、革命党人

B.袁世凯、帝国主义列强、革命党人、立宪派旧官僚

C.革命党人、袁世凯、帝国主义列强、立宪派旧官僚

D.革命党人、帝国主义列强、袁世凯、立宪派旧官僚

48、(4分)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光荣革命”,是一场胜利了的“光荣革命”。

该观点主要着眼于辛亥革命()

A.中国民主政治政体建立B.以和平方式结束了帝制

C.实现了社会制度的转型D.民主革命任务得以完成

49、(4分)民国初期,政府开始在县下增设区级政区。

除行政机关外,传统的乡族和工会、民团、党派等新式社团也参与管理。

这表明()

A.基层治理主体多元化B.中央集权开始瓦解

C.新式社团掌控区级政务D.政党政治初显雏形

50、(4分)孙中山在南北议和的谈判过程中提出了一个任何人都没有提出过的构想——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孙中山没有坚持把满人赶回东三省,换来了中国新的未来。

这说明,孙中山的“五族共和”()

A.意在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B.是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继承和发展

C.背离了辛亥革命的基本目标D.是资产阶级妥协性的表现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50小题,共计200分)

1、(4分)【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是1912年2月;②是1912年1月;③是1912年3月;④是1912年3月,但在③之前;因此正确顺序是②①④③;所以答案选B。

2、(4分)【答案】A

【解析】当时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存在严重的大汉族主义或狭隘民族主义,推翻满族统治,建立汉族政权是他们斗争的目标,因此这种活动不仅仅只是孙中山的个人活动和个人认识,A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项。

B、C项体现出革命党人在民族主义上的认识错误,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3、(4分)【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五族共和”实质上是一种统一多民族国家和谐发展的设想,它是继承了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理念,并对此进行近代化的改造,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时间不对,新三民主义是在国民革命运动时期提出的;C选项错误,这种思想是积极的,不是妥协性的体现;D选项不是材料表达的思想。

4、(4分)【答案】C

【解析】辫发之争表面看来是社会习俗之争,实质是专治与民主之争,在孙中山先生看来,满清入关强迫汉人蓄辫易服,实际上是行专制统治,力倡剪辫就是废除专制统治之革命行为,故答案选C,其他不符合题意,排除。

5、(4分)【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准确认识。

材料中“中华民国十四年”即1925年,天干地支的纪年,需要搞清楚下面的对应关系,

十天干

4

5

6

7

8

9

0

1

2

3

十二地支:

4

5

6

7

8

9

10

11

0

1

2

3

依据换算方法可知年份的个位数对应的是天干即为该年份的天干,另外公元纪年的年份除以12后的余数对应的地支即为该年份的地支,据此可知1925年的天干为“乙”即5所对应的,1925÷12=160余5,5对应的地支为“丑”,因此1925年为乙丑年,故选A。

6、(4分)【答案】C

【解析】根据《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是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

故选C。

A项说法错误,临时政府是共和制。

B项错误,临时政府并非在,美国的支持下建立的,新生的政府并未得到列强的认可;D项是学习的英国;

7、(4分)【答案】A

【解析】孙中山先生组建政府是借鉴美国三权分立,实行共和制,故A正确;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并不是美国支持下建立,故B错误;C是英国式代议制特点;D反封建不符合政体的特点。

8、(4分)【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文件颁布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第二天,其中涉及了临时大总统对内对外权力,这是为满足迅速稳定国内政局的需要,B正确。

材料内容不涉及民主,A错误。

材料中临时大总统的权力是针对国内的,且与外国列强无直接关联,C错误。

材料中规定临时大总统有各项大权,权力很大,不是针对袁世凯设置的,D错误。

9、(4分)【答案】B

【解析】根据“顾其所以久而不能成功者,则以组织未备,训练未周之故”表明孙中山认为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则以组织未备,训练未周之故”,根据所学,孙中山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故A错误,B正确;C不符合史实;D不符合材料“然宗旨主义,未尝或离”,排除。

10、(4分)【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中的民国、五色旗均是和中华民国成立密切相关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图片不涉及同盟会成立,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图片不涉及湖北军政府,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图片和南京临时政府有关,而和南京国民政府无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1、(4分)【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