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33390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85 大小:59.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5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5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5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5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5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5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5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5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5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5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5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5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5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5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5页
亲,该文档总共8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设计

第一单元  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2—10页,克、千克的认识

课   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了解台称、天平称物体重量的方法,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克,千克的认识学习,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与学具准备   天平、台称、硬币、苹果、字典、花生米等

教法与学法设计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感知质量单位,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重量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师:

我们的世界很奇妙,动物知识你又知多少?

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激发兴趣,出示情境图)

2.引导学生置疑

3.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去探究吧!

学生观察、质疑

二、探究新知 

1.介绍质量单位(表示物品有多重),表示较轻的物品用克(g)作单位

2.指导学生如何体验。

(1)“1克有多重”?

我们先来称一称。

(用镊子夹起1克的砝码)这个砝码是1克重。

把1克的砝码放在右盘里面,再把1个2分币放在左盘里面,让学生观察这时标尺的指针处在什么位上?

(经过学生观察,使学生明确1个2分币大约重1克)

(2)让学生拿出一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有多重。

你还能找到1克重的东西吗?

3.让学生观察生活物品的质量单位,并学会估一估(薯片、苹果等物品)

4.引导学生认识1千克

(1)让学生拿出两袋盐放在手中掂一掂,看一看两袋盐有多重?

再把盐放到台称中,仔细看一看指针指在什么刻度上?

(2)讲解:

表示较重的物品用克(kg)作单位,同时引出1千克=1000克。

(2)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找和千克有关的物品。

1.体验、操作:

1克有多重?

2.跟随着老师实际操作、体验。

3.观察标尺指针所处的位置。

4.体验:

掂一掂一个2分硬币的重量。

5.思考,寻找日常生活中大约有1克重的物品。

6.观察生活物品的质量单位,估一估薯片、苹果等物品的重量。

7.体验两袋盐放在手中有多重?

称一称两袋盐的重量。

8.思考,寻找日常生活中大约有1千克重的物品。

     

三、巩固练习      

1.谈话交流:

我们已经认识了克、千克这两个重量单位,你能用它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激发兴趣)

2.课堂检测

3.组织实践活动:

小组合作估一估、称一称你身边的物品。

学生自由谈论、交流

   做“自主练习”P6—1、2题。

3.对身边的物品(学习用品等)进行估测、称量,然后进行比较,测查自己估测得是否准确。

  

四、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认识两个表示物品质量的单位——克和千克,回家后找一找,掂一掂,看看我们的生活中常用物品有多重?

都有哪些物品分别用它们作单位?

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

   

五、布置作业      

同学们,你能到超市中找一找和千克、克有关的物品吗?

   

板书设计

      克、千克的认识

克        g

千克       kg

1千克=1000克  

教学反思      

学生对克、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并不太了解,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有了一定的初步认识,但这还远远不够,需要在日常的生活中进一步加强练习与巩固,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这两个单位的使用。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5页 认识吨

课   时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吨。

2.知道吨与克、千克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初步感受1吨有多重。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具与学具准备   袋装大米

教法与学法设计   

在千克、克的基础上,由学生对质量单位应填什么的置疑,引出吨的学习。

通过由小单位组成大单位的方法,结合同学的体重让学生感知吨有多重,从而认识吨。

教与学的过程

一、沟通旧知      

1.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

具体描述一下1克与1千克有多重。

(可以举例说明)

2.填空。

1千克=()克 3千克=()克   1000克=()千克  5000克=()千克   

思考交流  口头解答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筐苹果约重20()  小兰体重约25() 一个鸡蛋约重50()  一条鲸鱼体重约34()

2.师:

鲸鱼的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板书课题:

吨的认识)   

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教学吨的认识

提问:

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呢?

引导:

假设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体重共多少千克?

40个同学的体重多少千克?

(可找几个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让每个同学都背一背,实际感受一下)像这样40个同学的体重约是1000千克,也是1吨。

(板书:

1吨=1000千克)

提问:

每袋水泥重50千克,那么多少袋水泥重1吨?

一桶油重100千克,几桶油重1吨?

教师小结:

40个同学的体重、20袋水泥的重量以及10桶油的重量大约都是1吨。

出示书上例题的图片,让学生填上合适的单位。

2.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出示:

3吨=()千克  8000千克=()吨

让学生任选一题解答,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强调:

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因为1000千克是1吨,8000千克里有8个1000千克,所以8000千克是8吨   各小组汇报课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情况,如:

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跟父母一起去商店买5千克的粮食、油或蔬菜……自己拎回家,体会其重量.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板书有关数量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根据自己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进行推算,然后汇报“1吨就是……的重量”。

举例:

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

独立计算,然后汇报

练习质疑①3吨=()千克5000千克=()吨②一只大象体重6吨,是()千克     

四、巩固与反思   1.日常生活中计量哪些东西的重量用吨作单位?

写出几种来。

2.2吨=()千克 5千克=()克 7000千克=()吨  9000克=()千克

3.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5000千克,是多少吨?

    

独立计算,然后汇报   

五、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自由交流      

六、作业设计      课外小调查:

调查常见物品的质量   

板书设计      认识吨(t)

1吨=1000千克    

教学反思    

  吨作为一个质量单位对学生而言非常的陌生,他们没有感性的认识,只知道表示很重很重的物品时可以用吨来表示。

教学时借助一袋大米来学生来搬一搬,亲身感受25千克有多重,以此帮助学生感知一吨的重量。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6——9自主练习,克、千克相关知识及拓展练习

课   时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巩固质量单位“克”“千克”,并能进行两个单位间的转化。

2.能结合生活尝试估计出物品的大体质量。

3.能运用所学的克、千克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过程与方法   

观察情境图——搜索信息——提出问题——探究交流——获得新知——拓展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能结合生活尝试估计出物品的大体质量

教具准备      秤、生活实物

教法与学法设计   

通过克和千克的大小比较、适当重量单位的填写,以及结合所学质量单位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加深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增强与生活的联系性。

教与学的过程

一、导课复习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自己的体重吗?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知道我们的体重呢?

认识体秤,简单介绍。

(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生活)

你还知道哪些秤?

(知识拓展,激发兴趣)   小组合作称一称组中成员的体重。

   

二、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P8—10部分内容

练习比较克与千克之间的大小

2、补充:

填合适的单位

1)小兰体重32()   2)一个鸡蛋重50()考察学生对质量单位的把握

3)2瓶矿泉水重约() 4)7粒黄豆约重()

3、自主练习P8—11

引导学生看图,明确“2元/千克”所指示的意思。

      思考解答

仔细观察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每千克1元,每人限买1千克”——同位合作解答

(2)问,集体交流

小组内交流,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自主练习P8—8独立完成,注意质量单位的字母表示  

三、拓展延伸      薯片     薯片

200g     150g

2.5元    2.5元你会买哪种,为什么?

      小组交流、汇报总结

四、作业布置      找一找周围还有哪些物品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通过练习,学生对三个质量单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但这还不能够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

必须加强学生的平日运用,只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才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它们。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动物趣闻”我学会了吗和综合练习

课   时      第4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理解吨、千克、克的含义,能熟练地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重量单位。

3.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观察情境图——搜索信息——提出问题——探究分析——拓展延伸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解决情境问题。

教具准备      情境图、实物

教法与学法设计   通过一个崭新的情境图,让学生能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的克、千克、吨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助指导,也由此检测出学生学生中的不足加以强化。

教与学的过程

一、引导复习

这两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一看到吨,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千克呢?

克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吨、千克和克。

(请学生来当一当小老师:

讲一讲有关吨、千克、克的知识。

学生回答后,教师看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讲解。

   回顾交流汇报关于克、千克、吨的有关知识。

解决问题

铅球      篮球      乒乓球   杠铃

4       650          4    50

学生分小组讨论它们大约有多重,该用哪个重量单位。

      

二、情境导入      

1.学习了这么多的和质量有关的知识,让我们到超市走一走,看看谁是超市大赢家。

2.出示情境图,指导看图

1)多少根香蕉大约1千克?

为什么?

(引导学生以黄瓜为参照物“6根黄瓜大约重1千克”)

2)一棵白菜大约有多重?

(学生可结合生活实际,只要合理就正确)

3)你喜欢的小食品有多重?

和你的同位说一说。

4)一个西瓜大约重5千克,10个、20个、30个呢?

多少个就是1吨了?

(考察学生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以及吨的组成)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自由提问,集体交流解决

 估一估    思考交流汇报

小组合作交流、提出问题,并合作解疑。

      

三、总结评价      

1、谈谈你学习这一单元的收获

2、评价一下你的小伙伴    

      四、作业设计      实践作业:

回家完成这样的表格:

1千克中大约有多少这样的水果?

物品      苹果      橘子      西红柿   黄瓜                     

数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生在活动中运用了学到的知识,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并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效果较好。

 

第二单元 风筝厂见闻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P11――P27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整百、整十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

结合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师:

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抽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活动二:

解决问题

师:

我们先来看“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只鹰风筝?

”这个问题,你认为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师:

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师:

我们再来解决“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只燕风筝?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师:

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师:

我们再来解决“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只鹤风筝?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师:

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这里教师教授估算的方法。

师:

我们再来解决:

“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只孔雀风筝?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师:

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这里教师总结估算的方法。

师:

你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其它的问题吗?

[学生自己列式计算,全班交流]

活动三:

练一练

1、一练第一题:

在学生理解除法法算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并计算,并鼓励学生规律,然后全班交流。

2、3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

并总结规律与特点。

3、第3题: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并说说估算的方法。

活动四:

数学游戏

教师可以出示一张数字卡片,全班同学抢答,也可以在小组内进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49_50

教学目标:

1、巩固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巩固估算的方法,培养估算的意识。

3、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练习5——10题。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51――P53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学习用竖式进行计算。

2、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教学重点:

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

结合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师:

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抽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活动二:

解决问题

师:

我们先来看“64米红布一共能做多少只鹰风筝?

”这个问题,你认为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师:

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

1、口算

2、估算

3、竖式

教师小结竖式的计算方法

师:

你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其它的问题吗?

补充练习:

96÷3     84÷4    66÷3

活动三:

练一练

1、练一练1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让学生说一说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

2、练一练2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

3、练一练3题:

让学生根据题目提供的条件,独立解答。

然后在小组、班级里进行讨论交流。

4、练一练4题:

学生立做,然后全班交流规律。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数学街接教材P52――P53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二、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一位数除二、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

结合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师:

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抽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活动二:

解决问题

师:

我们先来看“72个线轮能装多少盒?

”这个问题,你认为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师:

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学生可能出现下列几种方法

估算:

72≈60,60÷6=10,72÷6的商比10大一些。

口算:

60÷6=10,12÷6=2,10+2=12

笔算:

列竖式

教师讲授列竖式的方法

师:

你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其它的问题吗?

师:

我们再来看“438根竹条能做多少只风筝?

”这个问题,你认为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师:

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师:

我们再来看:

“86米布能做多少只孔雀风筝?

”这个问题,你认为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师: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生小组讨论并交流]

  师:

你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其它的问题吗?

活动三:

练一练

1、练习1题:

学生根据要求独立做,然后全班交流。

2、练习2题:

学生自己看表,弄懂题意后独立做,全班交流。

3、练习3、4题,学生独立做,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54

教学目标:

1、巩固一位数除两位数、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解决问题,养成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流程:

1、练习第5题,学生独立做,然后说一说计算方法。

2、6题,学生独立做,交流是怎么做的。

3、7、8题,学生独立完成。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55――P56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和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

2、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

结合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师:

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抽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活动二:

解决问题

师:

我们先来看“平均每小时裁19只风筝面,对吗?

”这个问题,你认为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师:

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师:

我们再来解决“平均每天要裁多少只风筝面?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师:

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师:

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师:

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应该注意什么?

[全班交流,总结归纳]

活动三:

练一练

1、练习1题:

学生根据要求独立做,然后全班交流。

2、练习2题:

学生自己看表,弄懂题意后独立做,全班交流。

3、练习3、4题,学生独立做,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58

教学目标:

1、巩固探索并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和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

2、结合具体的情境解决问题,养成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流程:

1、练习第5题,学生独立做,然后说一说计算方法。

2、6题,学生独立做,交流是怎么做的。

3、7、8题,学生独立完成。

4、聪明小屋,学生独立做,交流是怎么做的。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59、60

教学目标:

1、巩固一位数除两位数、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解决问题,养成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流程:

1、练习第1、2、3题,学生独立做。

2、4题,学生独立做。

3、5、6、7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一说计算方法。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61、62

教学目标:

1、巩固一位数除两位数、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巩固一位数除两位数、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结合具体的情境解决问题,养成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流程:

1、练习第7题,学生独立做。

2、8、9、10题,学生独立做,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11题,学生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第三单元、热闹的民俗节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结合大量事例初步认识对称现象和对称轴。

2、在探索活动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初步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对称现象,欣赏、感受对称美,初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材解读

对称是自然界中较普遍的现象,在学生周围的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物体有许许多多,学生对对称现象并不陌生。

本单元是学习对称知识的起始单元,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情境和事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充分感知对称现象,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

感知对称现象。

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本单元的编写特点:

1、选取的视角新颖现实,我国的民风、民俗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单元素材呈现的是同学们欣赏、交流在民俗语节庆祝活动上拍的各种照片的情景,照片内容丰富,既包括民间建筑,又包括荷包、风筝、剪纸等民间艺术品,新颖而现实的素材有得于吸引学生学习。

2、提倡观察志操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中学习知识。

本单元的编写突出了观察与操作的学习方式,教材着力引导学生独立观察,积极交流,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认识对称现象。

通过折一折、拼一拼、做一做、找一找等到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三、单元教学建议

1、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以现实生活的素材来初步学习对称知识。

2、突出实践,加强操作。

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等到实践活动,进一步体验对称现象,了解其特性。

3、评价时,注重考察学生对对称特点的理解,对于画出给定图形的另一半,不要提出过高要求。

4、本单元建议课时数:

2课时

 

第1课时

课题:

民俗节见闻

教学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