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第1单元第2课 诗两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36753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95.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第1单元第2课 诗两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学年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第1单元第2课 诗两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学年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第1单元第2课 诗两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学年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第1单元第2课 诗两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学年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第1单元第2课 诗两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学年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第1单元第2课 诗两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学年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第1单元第2课 诗两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学年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第1单元第2课 诗两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学年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第1单元第2课 诗两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学年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第1单元第2课 诗两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学年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第1单元第2课 诗两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学年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第1单元第2课 诗两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学年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第1单元第2课 诗两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学年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第1单元第2课 诗两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学年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第1单元第2课 诗两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学年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第1单元第2课 诗两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学年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第1单元第2课 诗两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学年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第1单元第2课 诗两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学年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第1单元第2课 诗两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学年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第1单元第2课 诗两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第1单元第2课 诗两首.docx

《学年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第1单元第2课 诗两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第1单元第2课 诗两首.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第1单元第2课 诗两首.docx

学年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第1单元第2课诗两首

第2课 诗两首

开在心灵深处的花

在人的情感世界里,惆怅最叫人难以言传。

因为它是人心灵中的稀有元素,只有在丰富而细腻的感情土壤里才能觅见它的踪迹。

戴望舒,以一首朦胧的《雨巷》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乐感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创了一个新的纪元。

诗中那清冷的色调和暗浮的清香像一缕无形的浮雾,透过纸面,悄然飘来,仿佛萦绕在每个读者的心头,拂之不去。

另一位现代诗人——徐志摩则凭他一支灵动的笔把这种高难度的心灵告白推向了极致。

这短短的二十八行小诗,似一片薄如蝉翼的轻纱,似一道若有若无的薄雾,似一泓明彻照人的清泉,把与

依依惜别的心境营造得如诗如画,使千千万万的读者在不经意间弹响了隐在深处的心弦。

我跌进去了!

在康河的那一晚!

我爬不上岸!

我连一根浮木都找不着!

漩涡把我整个人给漩进去!

我挣扎!

可是水草绊着我,我喘不过气,几乎窒息!

然后,我放弃!

我感觉到自己在沉,又沉,沉到一种莫名的狂喜和痛苦!

我想我是回不去了!

 

基础导学

1.走近作者

(1)徐志摩,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新月社”的发起人和主将,主要作品有诗集

《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代表诗作有《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等。

《再别康桥》是他1922年秋天离开英国剑桥大学在归国海轮上写的,收入《猛虎集》中。

如果《人间四月天》的广播剧曾令你沉醉于无尽幽远的想象世界,倾听心里的声音;那么,忙碌昏扰的这时代里,疲累昏乱如你,在一个清新的下午或者幽静的午夜,泡一杯茶或者咖啡,打开这本书,你会记忆起内心深处的悸动、心灵里曾被遗忘的宁静……

 

(2)

(1905年11月15日~1950年2月28日),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

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

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

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

《债》《卖艺童子》和《母爱》。

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

1950年戴望舒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

 

西子湖畔,烟雨朦胧,自古就有“水光潋滟,山色空蒙”的诗意。

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他从出生起便注定与诗有缘。

凄绝的寂静中

你还酣睡未醒

我无奈

躅徘徊

独自凝泪出门

我已够伤心

——《凝泪出门》

2.写作背景

《雨巷》发表在1928年8月的《小说月报》上。

1926年,作者在上海复旦大学读书时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宣传革命,散发张贴传单,鼓动工人罢工,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和侵略。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进行大肆屠杀与追捕,戴望舒也因受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追缉而被捕。

从狱中被放出后隐居杭州。

在当时血雨腥风的年代里,白色恐怖笼罩了全国,革命转入了低潮。

戴望舒和当时一部分知识青年一样,感到了大革命失败以后幻灭的痛苦。

,使诗人写下了这首抒情诗。

《再别康桥》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旅游欧洲的归途中,时值1928年11月6日。

现在通译为“剑桥”,英国的学术、文化中心,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也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

徐志摩年轻的时候曾在此读书、生活过,结识过许多英国朋友。

这次重游康桥是在一个夏天的晴朗的下午,一个人怀着对往事美好回忆的激动心情,悄悄地到康桥来找他的英国朋友。

但遗憾的是,由于他事先没有联系好,他所熟悉的朋友一个也不在。

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地迎接他,于是,他就一个人漫步在七八年前曾生活过的地方,感受那美好的回忆。

在他乘船离开马赛归国途中,在汹涌澎湃的海涛声中记下了重返康桥时的感受。

徐志摩是灵动飘逸的美,闻一多是凝重激越的美,而戴望舒的诗,给人一种忧郁之美。

戴望舒的诗歌最典型的意象是枯枝、落叶、暗夜、黄昏、夕阳、荒坟、眼泪、雨巷等,这构成一种凄凉哀怨的意境。

如果说徐志摩是温情理想主义者的话,戴望舒就是悲情理想主义者。

徐志摩也存在着理想失落的悲剧体验,但总体上是乐观的、温情的,“康桥理想”是徐志摩式的理想表达。

而戴望舒却总是体会到理想失去的苦痛和悲哀。

 

徐志摩短暂的一生唯情、唯爱、唯真,他洋洋洒洒、酣畅人间,带给了与他同时代的人们以无数惊叹和拨撩,同时更像一盏长明于人类精神家园的不灭的心灯,照亮着那些物质富足却心田干渴的灵魂们的回归之路……

 

3.相关知识

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诗歌(包括诗、赋、词、曲等)曾取得很高的成就。

但到了近代,古典诗歌的创作逐渐走向僵化,“滥调套语”充斥,“无病呻吟”的倾向相当普遍,古典诗歌所使用的词汇与现代口语严重脱节,它在形式上(包括章法句式、对仗用典以及平仄韵律上)的种种严格限制,对诗歌表现不断变化而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表达人们真实的思想感情,造成极大的束缚。

因此,新诗革命成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最先开始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新诗草创阶段的努力,以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

因此,当时也称新诗为“白话诗”“白话韵文”“国语的韵文”(钱玄同《〈尝试集〉序》、胡适《谈新诗》、康白情《新诗底我见》)。

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号刊出胡适的白话诗词8首,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

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1920)。

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并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1921)。

 

早期新诗主要流派:

湖畔派——爱情,是湖畔派吟唱的主要内容。

新月派——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写作。

象征派——具有独立的象征主义特征。

七月派——这一流派的诗人大多经历过人生的重大起落沉浮。

九叶派——顾名思义由九位诗人组成。

新时期的朦胧诗派——主要代表诗人有北岛、舒婷、顾城、杨炼、江河、芒克、食指等。

 

新月诗派是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的一个诗歌流派。

这是一个在以胡适为代表的写实派白话和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派自由诗创作处于衰退、停滞状态下,涌现而出,致力于提高新诗艺、潜心于探索新格律的诗歌流派。

本诗派以“三美”作为诗艺目标,各自又能腾挪变化,斟酌创作,创作出大量内容与形式臻于双美的诗作,对新诗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其中闻一多、徐志摩的作用尤为突出。

所谓“三美”就是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音乐美:

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体现。

绘画美:

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建筑美:

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新月派诗人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

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自主预习

一、识记字音

1.单音字

撑着(  )    彷徨(  )(  ) 青荇(  )

凄婉(  )彳亍(  )惆怅(  )(  )

浮藻(  )河畔(  )颓圮(  )(  )

笙箫(  )(  )漫溯(  )斑斓(  )

长篙(  )

答案:

chēng pánghuáng xìng wǎn chìchù chóuchàng zǎo pàn tuípǐ shēngxiāo sù lán gāo

2.多音字

答案:

gēng gèng mái mán qiāo qiǎo zǎi zài jiě jiè xiè

二、识记字形(选字组词)

(惆 稠)密   上(溯 朔)   斑(斓 谰)

青(荇 衍)   (掌 撑)起   沉(淀 锭)

答案:

稠 溯 斓 荇 撑 淀

三、词语辨识

1.沉淀·积淀

辨析:

都有“沉积下来”的意思,都可作名词。

“沉淀”指沉到溶液底层的难以溶解的物质,比喻凝聚、积累;“积淀”指长时间积累起来,用于指习俗、文化等。

①情感需要    ,才能写出好诗。

②一座好的园林,是民族文化    的象征。

答案:

①沉淀 ②积淀

2.犹豫·彷徨

辨析:

都有“拿不定主意”的意思,都是形容词。

“犹豫”指拿不定主意,不知怎么办;“彷徨”指犹豫不决,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有动作的强调。

①一到紧要关头他就    不决。

②鲁迅也曾因找不到斗争的方向,而    在十字路口。

答案:

①犹豫 ②彷徨

3.沉淀·沉积

辨析:

“沉淀”比喻凝聚,积累。

可用于抽象事物,也可用于具体事物。

“沉积”比喻沉淀,积聚;多用于抽象事物。

①就让这份爱    在七夕之前,用来永远地回味。

②遗存在丝绸之路上的石窟佛寺便成为这些文化    的重要标识。

答案:

①沉淀 ②沉积

四、文学常识

1.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    、    。

北京大学毕业后赴美国、英国留学,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徐志摩从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    ,后任北京大学教授。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等。

答案:

现代诗人 散文家 新月社

2.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    著名诗人。

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32年留学法国、西班牙。

全国解放后在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从事编译工作,1950年因病逝世。

诗集有《望舒草》《望舒诗稿》等。

因为诗歌《雨巷》的成功,他被称为“    ”。

答案:

现代 雨巷诗人

3.新诗是    时期创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是现代诗歌的主流。

“新诗”打破了    严格的形式上的束缚,大多不讲究格律,不讲究押韵,创造了许多新的样式,语言上运用    。

答案:

“五四”新文化运动 近体诗 现代白话

五、词语积累

彷徨:

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寂寥:

寂静,空旷。

彳亍:

走走停停的样子。

惆怅:

伤感,失意。

太息:

叹息。

颓圮:

坍塌,破败。

斑斓:

灿烂多彩。

青荇:

绿色的水草。

招摇:

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

漫溯:

逆着水流的方向行进。

六、修辞运用

1.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比喻·暗喻)

2.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拟人)

3.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比喻·暗喻)

课堂探究

思考1:

《雨巷》中诗人为什么希望逢着一个“哀怨又彷徨”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呢?

希望逢着一个快乐热情的姑娘岂不更好吗?

答:

 

 

 

 

明确:

这个问题宜从两个方面思考,一是丁香之特点是美丽、高洁又易凋谢,正如诗人的梦想;二是只有“哀怨又彷徨”的姑娘才与忧愁的诗人有共同的语言,才会在邂逅的一刹那传递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如果上升到理论的高度,那就是诗中的意象根据抒情的需要而设置。

思考2:

《雨巷》中诗人梦中的“丁香姑娘”为何消失在雨巷尽头的“颓圮的篱墙”,而不是在别的什么地方?

答:

 

 

 

 

明确:

这里的“颓圮的篱墙”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它和其他意象共同构成了这首诗特殊的意境:

迷蒙凄婉又萧条;二是也可以把它看作诗人所处时代的象征,而且正是这个时代才促使诗人希望遇到“丁香姑娘”。

思考3:

《再别康桥》一诗中第一节写自己“悄悄的走”“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写自己“悄悄的走”“不带走一片云彩”,二者是否有些重复呢?

答:

 

 

 

 

明确:

不重复,二者作用各不一样。

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出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第七节,在结构上与第一节呼应,收束全诗,虽然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悄悄”写出了其离去时的一丝孤寂,像一只孤雁离开了雁群,对前路充满了忧虑,同时也写出了他不愿惊动母校的赤子情怀。

思考4:

把握一首诗,要从意象着手。

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沾染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它是诗人情感的载体。

《雨巷》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朦胧,为了营造这种朦胧的意境,作者采用了哪些意象?

请你感受它们的特征。

答:

 

 

 

 

明确:

6个意象:

雨巷、油纸伞、丁香、篱墙、我、姑娘。

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背景道具,一类是人物形象。

油纸伞:

这是件真实的道具,本身就具有复古迷蒙的特点,和雨巷结合起来,很好地刻画了雨打油纸伞的梦幻意境。

暮春时节,在寂寥的雨下,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的氛围。

雨巷:

这是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

细雨迷蒙、天色阴沉就易产生伤感;而小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青砖灰瓦青石路面,色调阴冷。

它无声地与凄冷的雨水融为一体,构成一个狭小阴暗的空间,似乎小而有形,又似乎大而无边,传递出无限的愁绪和哀愁。

丁香:

雨中的丁香幽怨凄美,可见可感。

“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诗人巧妙地把姑娘比作散发着幽香的丁香花,使姑娘和丁香融为一体、无分你我。

我:

孤身一人,彳亍着,心事重重,是一个孤独寂寞的独行者,也是一个追求者。

诗中另外的意象还有颓圮的篱墙。

《雨巷》的孤独感和迷蒙感就是通过悠长寂寥的雨巷、冷冷的哀怨的蒙蒙细雨、撑一伞风雨独行的游子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期待等描绘来暗示的。

思考5:

《再别康桥》的意境美体现在什么地方?

答:

 

 

 

 

明确:

《再别康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绚丽的画面,营造了一种脱俗、空灵的意境,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情别绪,给人以审美享受。

第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第二节至第六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

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节回环对应。

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

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

已毋须赘言。

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

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思考6:

《再别康桥》一诗中,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这对于表达主题起什么作用?

答:

 

 

 

 

明确:

此问主要是让我们了解诗作的结构形式和修辞特色对于表达感情、营造意境所起到的重要的作用,使我们领会重叠反复的诗歌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首尾两节虽然语意相似,节奏相同,但并不让人觉得啰嗦,而在客观上强调了诗歌的抒情性,一唱三叹,反复回旋,强化了诗人心中那种对母校恋恋不舍的感情,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伤感的情绪始终缭绕心头。

思考7:

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意象,其他意象都是为了刻画女子的形象服务的。

那么,根据你对诗人的了解,你认为她象征着什么?

答:

 

 

 

 

明确:

见仁见智,言之成理即可。

(1)这是一首情诗。

这首诗为我们呈现了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

歌咏的是年轻人爱情的苦闷和追求,是一种“甜蜜的苦恼”。

这个失恋者虽然孤独、惆怅、彷徨,但并没有失去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而是继续在愁怨中盼望。

诗人此时22岁,为爱情写诗,也是正常的,丁香姑娘应该是诗人渴望而终未能得到的爱情。

(2)这首诗写在大革命失败后,当时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一部分进步青年一时找不到出路,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全诗表现了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当时风雨如磐的社会里的一种特殊心态。

可以当成一首政治诗或个人理想抒情诗。

读写迁移

一、源头活水,积累妙用

(一)素材这样积累

1.在教材中提炼

(1)

徐志摩挥别康桥,“轻轻地”招手,奏一曲淡淡的离歌,那莫名的忧伤丝丝缕缕缠绕在读者心尖。

离别总是痛并美丽着,翻开诗卷,离别的泪水溅湿了岁月的脸庞,“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唱出了生离死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啸出了慷慨悲壮;“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吟出了缠绵凄怆……

离别是终点也是起点,徐志摩回国,是为了寻找新的生活。

从这个意义上讲,离别其实是走向新的征程,如果没有别离,人生不是少了很多奇迹与色彩吗?

平静的湖水锻炼不出优秀的水手,只有告别温馨的小巢,步入广阔的天地才能真正领悟人生的真谛。

忘却过去的忧伤与失落,展望未来的成功与希望。

◎相关链接

①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

②“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铃》

③“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萨蛮》

④呵,一次别离,一次降生/我们担负着工作的辛苦/把冷的变成暖,生的变成熟/各自把个人的世界耕耘。

——冯至《别离》

(2)

可以超越物质的家乡。

在诗人眼里,康桥是他的“精神教父”,是他的母亲、知己、爱人。

康桥已经渗透到他的血液、灵魂之中,形成了剪不断的“康桥情结”。

康桥是他放逐灵魂的家园,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康桥的依恋甚至超越了物质的家——故国。

每个人都应有属于自己的“第二故乡”——精神之乡,它能让我们的精神升华,让灵魂觅到真正的归宿。

◎相关链接

①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为我启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徐志摩

②他(徐志摩)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

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胡适

(3)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够改造人,造就人的奇迹。

康桥之于徐志摩,是一种美丽的遇合。

诗人在康桥度过了短暂的两年求学生活,时间虽短,却为他的心灵涂上了难以抹去的记忆。

这一段留学生活,特别是康桥优美迷人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深情地赞道: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可以说,这条有生命的河流,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性。

◎相关链接

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

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地淹入了你的性灵。

在康桥,我第一次辨认了星月的光辉,草的青、花的秀、流水的殷勤。

——徐志摩

离别诗是伤感型、豪迈型的一种书面情感表达,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

 

这是江淹给离别最好的诠释。

古代交通通讯条件不便,诗人们却为了自己的事业理想离开故土辞别亲友,一旦分离就不知何日再相逢。

难怪李商隐在《无题》中说:

“相见时难别亦难。

”淡淡的诗句中包含着无比丰富的人生感受。

 

人是生理的、心理的和伦理的存在,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人的“幸福”和“梦想”,都离不开人的“精神家园”。

人的精神家园奠基于人的生活世界,形成于人的生命历程,结晶为以理想、信念为灵魂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偶然间忆到了心头的/却并非久别的父和母/只是故园旁边的小池塘/萧风中/池塘两岸的芦与荻。

——李广田《乡愁》

 

其实“沉默”是人的最深的感情。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中的语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苏轼《江城子》回忆与他的妻子相见的时候“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2.在名句中选择

(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

(2)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

(3)少年是艺术的,一件一件的创作;

壮年是工程的,一座一座的建筑;

老年是历史的,一叶(页)一叶的翻阅。

(刘大白《旧梦之群》)

(4)浪漫《诗经》

风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郑风》

解读:

漫长的黑夜,风雨交加,天昏地暗,这样的景象,对一个孤单的人来说,是多么难熬;恐怖、忧惧、惊惶、无助,黑夜不知何时才到尽头。

然后,忽然鸡叫了,此起彼落,划破了黑暗,带来了光明的希望——鸡叫了,天快亮了,黑夜即将消失,风雨纵未停歇,对人来说,也就不那么可怕了。

就在这时候,久等不来的人,也来到了,一切的忧虑,顿然一扫而空,还有什么可忧呢?

又怎能不欢喜呢?

直到现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仍一直被引用着,象征对光明的无限喜悦与希望。

3.从历史中比较

林肯的宽容

林肯总统对政敌素以宽容著称,后来终于引起一议员的不满,议员说:

“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

”林肯微笑着回答:

“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难道我不正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

”一语中的,多一些宽容,公开的对手或许就是我们潜在的朋友。

李斯特的宽容

有个姑娘要开音乐会,在海报上谎说自己是李斯特的学生。

演出前一天,李斯特出现在姑娘面前。

姑娘惊恐万状,说冒称是出于生计,并请求宽恕。

李斯特要她把曲子弹给他听,并加以指点,最后爽快地说:

“大胆地上台演奏,你现在已经是我的学生了。

你可以告诉剧场经理,晚会再增加一个节目,由老师为学生演奏。

谁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

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成功,谁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

著名的水利工程学家潘家铮这样回答外国记者的提问:

“那些反对三峡工程的人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

”反对者的存在,可让你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做事更周全;可激发你接受挑战的勇气,迸发出生命的潜能。

这不是简单的宽容,这宽容如硎,磨砺着你的意志,磨亮了你生命的锋芒。

【悟语】 “虽然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有义务捍卫您说话的权利。

”这句话很多人都知道,它包含了宽容的民主性内核。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如果你有了宽容之心,即使处在寒冷的冬季也会感到很温暖。

4.在现实里印证

《国家宝藏》:

娱乐时代,不愚初心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古今交响、凝魂聚气,引发社会关注。

该节目精心谋划打开历史、打开传统的独特方式,让沉默的国宝说话,给孤独的匠人点赞。

让明星担纲“国宝守护人”,以小剧场形式讲述文物的前世今生,有着向国宝鞠躬、向匠人礼敬的谦卑姿态,有着贯通古今、求索国魂的虔敬气场。

【写作•多角度】

《国家宝藏》广受欢迎,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国家宝藏》从一开始就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努力结合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

这档雅俗共赏的文化节目,是把历史辉煌与当代文明融合的过程,是让国宝级文物从冰冷的橱窗里“走”出来,让人感知其澎湃生命力的过程。

《国家宝藏》的热播将文化、综艺拓展到更为深邃和广袤的领域,它走向历史的纵深,将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凝练于舞台的同一片时空之下,让古老和年轻握手,让庙堂与江湖互动,让古代与现代对话。

在节目中,流量明星、实力派演员、非遗传承人、建筑大师、故宫志愿讲解员等人通过平易近人、符合当代观众审美口味的节目形式,结合大众综艺平台和文博领域,让文物、文化真正走进观众的心里。

节目还在文物背后见人、见情。

正是因为在节目中引入了一系列与文物有关的人物,向观众表现了他们对文物的情感与思考,才让节目更加打动人心。

一句话,文化传承,不能守旧僵化,更不能拒绝创新。

只有用当下的社会语言讲出来,用当下年轻人能接受的方式传播出来,才能赋予其时代魅力。

只要选对了表现方式,厚重的文化之美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同样能赢得公众的追捧。

【命题•新预测】

《国家宝藏》像一匹黑马,在所谓的“娱乐至死”综艺节目中横空爆红,与之相对应的没有追星族,没有CP,只有一尊尊、一座座厚重的历史文物,带着神秘的面纱跨越千年,用最特别的方式,向炎黄子孙述说着中华民族瑰丽的艺术文脉,倾诉沉寂数百年的流光岁月。

亲近传承之美,温习优雅生活。

一幅书画,一件瓷器,一方印章,一个诗句……都守护着一段关于物质与精神之美的密码。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素材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