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课后习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37141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8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生理学课后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植物生理学课后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植物生理学课后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植物生理学课后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植物生理学课后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植物生理学课后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植物生理学课后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植物生理学课后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植物生理学课后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植物生理学课后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植物生理学课后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植物生理学课后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植物生理学课后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植物生理学课后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植物生理学课后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植物生理学课后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植物生理学课后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植物生理学课后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植物生理学课后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植物生理学课后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物生理学课后习题.docx

《植物生理学课后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生理学课后习题.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植物生理学课后习题.docx

植物生理学课后习题

植物生理学课后习题

第一章

名词解释

1.水势:

waterpotential每偏摩尔体积水的化学势差.就是水溶液的化学势与纯水的化学势之差,除以水的偏摩尔体积所得的商.

2.渗透势:

osmoticpotential又称溶质势,是由于溶质的存在,降低了水的自由能,因而其水势低于纯水水势的水势下降值.在标准压力下,溶液的渗透势等于溶液的水势.

3.压力势:

pressurepotential细胞的原生质吸水膨胀,对细胞壁产生一种作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与引起富有弹性的细胞壁产生一种限制原生质膨胀的反作用力.

4.质外体途径:

apoplastpathway水分通过细胞壁.细胞间隙等没有细胞质部分的移动,阻力小,速度快.

5.共质体途径:

symplastpathway水分从一个细胞的细胞质经过胞间连丝,移动到另一个细胞的细胞质,形成一个细胞质的连续体.

6.渗透作用(osmosis):

物质依水势梯度而移动。

7.根压(rootpressure):

由于水势梯度引起水分进入中柱后产生的压力。

8.蒸腾作用(transpiration):

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植物体的表面(主要是叶子),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现象。

9.蒸腾速率(transpirationrate):

植物在一定时间内单位叶面积蒸腾的水量。

10.蒸腾比率(transpirationratio,TR):

植物蒸腾丢失水分和光合作用产生的干物质的比值。

11.水分利用率—wateruseefficiency—指植物制造1g干物质所消耗的水分克数.

12.内聚力学说—cohesiontheory—以水分具有较大的内聚力足以抵抗张力,保证由叶至根水柱不断来解释水分上升原因的学说。

相同水分子间,具有相互吸引的力量,称为内聚力。

叶片蒸腾失水后,便从下部吸水,所以水柱一端总是受到压力,与此同时,水柱本身的重量又使水柱下降,这样上拉下堕使水柱产生张力。

众所周知,水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的内聚力很大,可达-300×105Pa,同时水分子与导管或管胞内纤维素分子之间还有强的附着力,它们远远大于水柱的张力(-5~-30×105Pa),故可使水柱不断。

13.水分临界期—criticalperiodofwater—植物对水分不足特别敏感的时期。

思考题

1.将植物细胞分别放在纯水和1mol/L蔗糖溶液中,细胞的渗透势.压力势.水势及细胞体积各会发生什么变化?

答:

放在纯水中:

细胞吸水,渗透势增大,压力势增大,水势增大,体积增大.蔗糖溶液中:

细胞失水,渗透势减小,压力势减小,水势减小,细胞体积减小

2.从植物生理学角度,分析农谚”有收无收在于水”的道理

水分在植物中的作用是很大的:

1水分是细胞质的主要成分2水分是代谢作用过程的反应物质3水分是植物对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4水分能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5细胞分裂和生长需要足够水.

3.水分是如何跨膜运输到细胞内以满足正常的生命活动的需要的?

答:

植物细胞吸水主要有3种方式:

扩散,集流和渗透作用,最后一种方式是前两种方式的组合,在细胞吸水中占主要地位。

扩散是物质依浓度梯度向下移动,集流是物质依压力梯度

向下移动的,而渗透作用是物质依水势梯度而移动。

当细胞内的水势比细胞外的水势低时,细胞吸水,水从细胞外向细胞内移动。

水分集流是通过膜上的水孔蛋白形成水通道实施的。

4.水分是如何进入根部导管的?

水分又是如何运输到叶片的?

答:

首先,植物的根系在土壤中吸水,主要在根尖进行。

通过质体外途径,跨膜途径和共质体途径。

经过根毛,根皮层,根中柱鞘,根导管。

然后在根压与蒸腾拉力的推动下,水分从下往上运输,其中蒸腾拉力是主要的动力。

相同分子之间有相互吸引力,即内聚力。

叶片在蒸腾失水后,便从下部吸水,所以水柱一端总是受到拉力,与此同时,水柱本身的质量又使水柱下降,这样上拉下坠使水柱产生张力。

水分子的内聚力很大,比水柱张力大,故可以使水柱不断,这样,水分就可以运输到叶片了。

5.植物叶片的气孔为什么在光照条件下会张开,在黑暗条件下会关闭?

答:

光照条件下,保卫细胞质膜上的质子泵ATP酶活化,质子泵排出质子到质膜外,使得质膜内侧的电势更负,于是通过各种通道吸收各种离子和积累有机溶质于液泡,气孔会张开。

而黑暗条件下,质子泵ATP酶无法活化,从而无法进行以下过程,气孔关闭;

光照条件下,保卫细胞光合作用消耗CO2,细胞质内的pH增高,淀粉水解为可溶性糖,保卫细胞水势下降,便从周围细胞吸取水分,气孔便张开。

在黑暗条件下,则正好相反。

6.气孔的张开与保卫细胞的什么结构有关?

答:

与保卫细胞的细胞壁有关。

由于保卫细胞壁的厚度不同,加上纤维素微纤丝与胞壁相连,所以会导致气孔运动。

例如,双子叶植物的肾形保卫细胞的内壁(靠气孔一侧)厚而外壁薄,微纤丝从气孔呈扇形辐射排列。

当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较薄的外壁易于伸长,向外扩展,但微纤丝难以伸长,于是将力量作用于内壁,把内壁拉过来,于是气孔张开。

7.节水农业工程对我国的农业生产有什么意义?

答:

我国是世界上贫水国之一,加上有限的水资源分布不均匀,西北、华北地区极度缺水,限制农业的发展。

节水农业工程能用较少的水源得到较大的收益,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无疑给我国的农业生产带来新的突破。

8.在栽培作物时,如何才能做到合理灌溉?

答:

在生产实践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维持作物的水分平衡。

水分平衡是指植物吸水量足补偿蒸腾失水量的状态。

水分平衡破坏时,常发生萎蔫现象,农业上用灌溉来保证作物是水分供应;移栽植物时常剪去部分枝叶以减少蒸腾,目的在于保持水分平衡。

在栽培作物时,应该客观地根据植物外部性征来灌溉。

可以通过叶片水势,细胞液浓度,渗透势和气孔开度来辨别是否需水。

节水灌溉有几种方法,喷灌,滴灌,调亏灌溉和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

9.设计一个证明植物具有蒸腾作用的实验装置。

答:

用容积法测定植物具有蒸腾作用。

将带叶的植物枝条通过一段乳胶管与一支滴定管相连,管内充满水,组成一个简易蒸腾计。

过一段时间后,如果管内的水减少了,就可以证明植物具有蒸腾作用。

10.设计一个测定水分运输速度的实验

可对水分染色通过对该颜色观察并记录一定时间所运输的距离测定运输速度

11.如何利用水份亏缺的生理变化应用于农业生产,以达到节水高产双赢的目的?

我们应该尽可能维持作物的水分平衡,合理灌溉:

1喷灌2滴灌3调亏灌溉4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

第三章

名词解释

1.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绿色植物吸收阳光的能量,同化CO2和水,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2.吸收光谱—absorptionspectrum—是材料在某一些频率上对电磁辐射的吸收所呈现的比率,与发射光谱相对。

如果把叶绿素溶液放在光源和分光镜的中间,就可以看到光谱中有些波长的光被吸收了,因此,在光谱上出现黑线或暗带,这种光谱称为吸收光谱。

3.荧光现象(fluorescence):

叶绿素溶液在透射光下呈绿色,而在反射光下呈红色(叶绿素a为血红光,叶绿素b为棕红光),这种现象称为荧光现象。

4.磷光现象(phosphorescence):

叶绿素除了照光时间能辐射出荧光外,去掉光源后仍能辐射出微弱红光,它是第一三线态回到基态时所产生的光,既为磷光。

5.增益效应(enhancementeffect):

两种波长的光协同作用而增加光合效率的现象称为增益效应或爱默生效应。

6.光反应(lightreaction):

是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的。

光反应是叶绿素等色素吸收光能,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形成ATP和NADPH的过程,光反应包括光能吸收、电子传递、光合磷酸化等三个主要步骤,在类囊体膜上进行。

【甘增宇200830050204】

7.碳反应(carbonreaction):

是在暗处或光处都能进行的,由若干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叶绿体利用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这两个高能化合物分别作为能源和还原的动力,经过酶的催化,将CO2固定并转变为糖,在叶绿体的基质中进行。

8.光合单位:

(photosyntheticunit)是指结合在类囊体膜上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最小结构单位。

光合单位=聚光色素系统+反应中心

9.聚光色素(天线色素):

(light-harvestingpigment)无光化学活性,只收集光能,传到反应中心色素,包括绝大多数色素(大部份叶绿素a、全部叶绿素b、胡罗卜素、叶黄素)都属于聚光色素。

10.原初反应:

(primaryreaction)光合作用第一步,从叶绿素受光激发到引起第一个光反应为止,包括色素分子对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的过程,两个光系统都参加

11.反应中心:

(reactioncentre)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膜蛋白复合体,包括特殊叶绿素a,脱镁叶绿素和醌等电子受体

12.希尔反应:

(Hillreaction)光照下,水在光系统2的类囊体膜腔表面经放氧复合体作用,放出氧气,产生电子,释放质子到类囊体腔内

11.光和链:

(light and chain)在类囊体膜上的PSⅡ和PS之间几种排列紧密的电子传递体完成电子传递的总轨道。

12.光和磷酸化:

(Light and phosphorylation)在光和作用中由光驱动并贮存的跨膜类囊体膜的质子梯度的能量把ADP和磷酸合成为ATP的过程。

13.光和速率:

(light and speed) 光合作用强弱的一种表示法,又称“光合强度”。

光合速率的大小可用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所吸收的CO2或释放的O2表示,亦可用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所积累的干物质量表示。

14.同化力:

(assimilatory power)是通过NADPH和ATP所推动的一系列CO2同化过程,把CO2变成糖类等有机物质。

从物质生产角度来看,占植物体干重90%以上的有机物质,都是通过碳同化并转化而成的。

碳同化是在叶绿体的基质中进行的,有许多种酶参与的反应。

由于ATP和NADPH用于碳反应中的CO2同化,所以把这两种物质合成为同化力。

15.卡尔文循环:

(The Calvin cycle) 卡尔文循环(Calvin Cycle)是所有植物光合作用碳同化的基本途径,反应场所为叶绿体内的基质。

循环可分为三个阶段:

 羧化阶段、还原阶段和更新阶段,整个循环是利用ATP作为能量来源,并以降低能阶的方式来消耗NADPH,如此可增加高能电子来制造糖。

16.C4循环(C4-dicarboxylicacidpathway):

植物固定CO2时,最初的稳定产物是四碳二羧酸化合物(苹果酸和天冬氨酸)的生活途径。

17.光抑制(photoinhibition):

光能超过光合系统所能利用的数量时,光合功能下降,这个现象就称为光合作用的光抑制。

18.景天酸代谢途径(crassulaceanacidmetabolism,CAM):

夜晚气孔开放,吸进CO2,在PEP羧激酶作用下,与PEP结合,形成OAA,进一步还原为苹果酸,积累于液泡中。

白天气孔关闭,液泡中的苹果酸便运到胞质溶胶,在NAD-苹果酸酶作用下,氧化脱羧,放出CO2,参与卡尔文循环,形成淀粉等。

此外,丙糖磷酸通过糖酵解过程,形成PEP,再进一步循环。

这种有机酸合成日变化的代谢类型,最早发现于景天科植物,所以称为景天酸代谢途径。

19.光呼吸(photorespiration):

植物的绿色细胞依赖光照,吸收O2和放出CO2的过程。

20.表观光合作用(apparentphotosynthesis):

叶绿体吸收CO2和释放O2的过程。

测定光合速率时没将线粒体呼吸和光呼吸考虑在内,所得的结果是表观表观光合作用

21.真正光合作用:

(truephotosynthesis)呼吸作用加上表观光合作用及光呼吸,就是真正光合作用。

22.光饱和点:

(lightsaturationpoint)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加快,光合速率不再继续增加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

23.温室效应:

(greenhouseeffect)本来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地球以红外线形式重新辐射到空间。

由于人类无限制的向地球大气层中排放CO2,使CO2浓度不断增长。

大气层中的CO2能强烈的吸收红外线,太阳辐射的能量在大气层中就“易入难出”,温度上升,像温室一样,产生的效应就是温室效应。

24.CO2补偿点:

(CO2compensationpoint)当光合吸收的CO2量与呼吸释放的CO2量相等时,外界的CO2浓度。

25.光补偿点:

(lightcompensationpoint)指同一片叶子在同一时间内,光合过程吸收的CO2和呼吸过程放出的CO2等量时的光照强度。

26.光能利用率(efficiencyforsolarenergyutilization):

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中所含的能量,与这块土地所接受的太阳能的比.

思考题

1.植物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碳反应是在细胞的哪些部位进行的?

为什么?

答:

光反应实在类囊体膜(光合膜)上进行的,而碳反应是在叶绿体的基质中进行的。

因为光反应需要的色素等在类囊体内,而碳反应所需的CO2受体、酶等在叶绿体基质中。

2.在光合作用过程中,ATP和NADPH+H+是如何形成的?

ATP和NADPH+H+又是怎样被利用的?

答:

OEC处水裂解后,把H+释放到类囊体腔内,把电子传递到PS2,电子在光合电子传递链中传递时,伴随着类囊体外侧的H+转移到腔内,由此形成了跨膜的H+浓度差,引起了ATP的形成;与此同时把电子传递到PS1去,进一步提高了能位,而使H+还原NADP+为NADPH,此外,还放出O2.。

卡尔文循环以光反应形成的ATP和NADPH作为能源,固定和还原CO2。

3.试比较PS1和PS2的结构及功能特点。

PSⅠ复合体颗粒较小,直径为11nm,仅存在于基质片层和基粒片层的非垛叠区。

PSⅠ核心复合体由反应中心色素P700、电子受体和PSⅠ捕光复合体3部分组成。

PSⅠ的功能是将电子从PC传递给铁还原蛋白。

PSⅡ复合体颗粒较大,直径17.5nm,位于近内腔一侧,多存在于基粒片层的垛叠区。

PSⅡ主要由PSⅡ反应中心、捕光复合体Ⅱ和放氧复合体等亚单位。

PSⅡ的功能是利用光能氧化水和还原质体醌。

4.*****************************************************************************

答:

叶绿体在阳光的作用下,把经有气孔进入叶子内部的二氧化碳和由根部吸收的水转变成为葡萄糖,同时释放氧气。

反应式:

H20→2H+1/2O2(水的光解)

光合作用产生O2主要是与PSII有关,PSII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进行水裂解放氧,P680接受能量后,由基态变为激发态(P680*),然后将电子传递给去镁叶绿素(原初电子受体),P680*带正电荷,从原初电子供体Z(反应中心D1蛋白上的一个酪氨酸侧链)得到电子而还原;Z+再从放氧复合体上获取电子;氧化态的放氧复合体从水中获取电子,使水光解,同时放出氧气和质子。

整个反应如下:

 2H2O→O2+4H++4e-

5.答:

Rubisco是一个双功能酶,同时催化RuBP的羧化和加氧反应,处于光合作用和光呼吸的交叉点上,羧化或加氧的相对速率取决于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相对浓度;Rubisco参与了C3循环的羧化阶段,它催化RuBP和CO2作用,形成中间产物,该产物再与1分子水反应,生成2分子的PGA,完成CO2的羧化阶段。

此时Rubisco起了羧化酶的羧化作用。

6.光合作用的碳同化有哪些途径?

试述水稻、玉米、菠萝的光合碳同化途径有什么不同?

     答:

有三个途径:

卡尔文循环、C4途径和景天酸代谢途径。

水稻属于卡尔文循环,玉米属于C4途径、菠属于景天酸代谢途径,卡尔文途径和C4途径的CO2固定的最初产物不同,分别是一种三碳化合物、四碳二羧酸化合物,而景天酸代谢途径则具有一个很特殊的CO2固定方式,它是夜晚气孔开放积累相应有机物,白天气孔关闭,氧化脱羧,参与卡尔文循环。

 7.一般来说,C4植物比C3植物的光和产量要高,试从它们各自的光合特征及生理特征比较分析。

     答:

从光和特征来看,卡尔文循环的CO2固定是通过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的作用来实现的,C4途径的CO2固定是由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催化来完成的。

两种酶都可使CO2固定。

但它们对CO2的亲和力却差异很大。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对CO2的Km值(米氏常数)是7μmol,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的Km值是450μmol。

前者比后者对CO2的亲和力大得很多,C4植物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的活性比C3植物的强60倍,因此,C4植物的光合速率比C3植物快许多,尤其是在二氧化碳浓度低的环境下,相差更是悬殊。

从生理特征来看,C4植物叶片的维管束薄壁细胞较大,其中含有许多较大的叶绿体,C3植物的维管束鞘薄壁细胞较小,不含或很少叶绿体,C4植物的光呼吸酶系主要集中在维管束鞘薄壁细胞中,光呼吸就局限在维管束鞘内进行,在它外面的叶肉细胞,具有对CO2亲和力很大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所以,即使光呼吸在维管束鞘放出CO2,也很快被叶肉细胞再次吸收利用,不易“漏出”。

8.从光呼吸的代谢途径来看,光呼吸有什么意义?

答:

A、防止高光强对光合作用的破坏和光合器官的损伤:

在强光下光合作用产生的同化力一般超过碳同化的需求,这些过剩同化力将损伤光合器官,钝化碳素固定效率。

通过光呼吸消耗,平衡同化力的需求关系,保护光合作用正常进行。

B、防止氧气对光合碳同化的抑制作用,降低叶绿体周围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比值,提高RuBP羧化酶活性,促进CO2羧化。

C、为光合作用中磷酸丙糖的补充途径,也有人认为也是氨基酸合成的补充途径。

其中的甘氨酸、丝氨酸和放出NH3均可参与叶片的氨代谢。

D、解除乙醇酸积累对细胞代谢的危害

在有氧条件下,乙醇酸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为光合作用非正常产物,对植物有害,然而通过光呼吸的消耗免于植物受害。

同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对光合膜具氧化破坏作用,通过光呼吸消耗过多的氧气,可保证光合器官结构和功能不受破坏。

9.卡尔文循环和光呼吸的代谢有什么联系?

答:

光合碳循环又称卡尔文循环,此循环的大部分反应均在叶绿体的间质中进行,但从磷酸丙糖转化成蔗糖的一些步骤则是磷酸三糖通过叶绿体被膜转移到细胞质中后,在细胞质中完成的(光合碳循环)。

植物的光合碳循环常伴随着光呼吸。

有些植物中,在CO2由光合碳循环同化前,先通过四碳途径或景天科酸代谢途径固定在四碳双羧酸中。

这些都是和碳同化密切关联着的反应。

卡尔文循环在光照下产生较多的乙醇酸增强光呼吸速率。

rubisco可以催化卡尔文循环和光呼吸两个反应,而且其中一个底物RuBP是相同的,在CO2相对浓度高的条件下,反应更侧重于卡尔文循环;在O2相对浓度高条件下,反应更侧重于光呼吸。

10.通过学习植物的水分代谢、矿质营养和光合作用的知识之后,你认为怎样才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答:

水分代谢:

根据作物的需水规律,不同作物需肥不同,同一作物不同生育期需肥不同合理灌溉,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矿质营养:

 促进光合作用,增加光合产物积累;调节代谢和生长发育;改善土壤环境,如温度、pH值等,使土壤环境,如温度、pH值,土壤水气热协调,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

光合作用:

 1.提高复种指数(全年内作物收获面积与耕

地面积之比):

套种或间作。

2.延长生长期:

如育苗移栽、套种、适时早播、防止早衰。

3.补充人工光照增加光合面积(叶面积系数)

4.合理密植,改善株型:

杆矮、叶直而小、叶片厚、分蘖密集。

5.提高CO2浓度:

通风、施CO2、施有机肥、碳铵

6.抑制光呼吸:

光呼吸抑制剂,如α-羟基磺酸可抑制乙醇酸

11.C3植物、C4植物和CAM植物在固定CO2方面有什么异同?

答:

C3植物中,CO2的固定主要取决于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的活化状态,因为该酶是光合碳循环的入口钥匙,它催化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将大气中的CO2同化,产生两分子磷酸甘油酸。

C4植物是从C3植物进化而来的一种高光效种类。

与C3植物相比,它具有在高光强,高温及低CO2浓度下,保持高光效的能力。

C4植物固定CO2的酶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与C3作物中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相比,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对CO2的亲和力高。

C4植物的细胞分化为叶肉细胞和鞘细胞,而光合酶在两类细胞中的分布不同。

这种CO2的浓缩机理导致了鞘细胞内的高浓度的CO2,一方面提高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的羧化能力,另一方面又大大抑制了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的加氧活性,降低了光呼吸,从而使C4植物保持高的光合效率。

特征

C3植物

C4植物

CAM植物

CO2固定酶

Rubisco

PEP羧激酶,Rubisco

PEP羧激酶,Rubisco

CO2固定途径

只有卡尔文循环

在不同空间分别进行C4途径和卡尔文循环

在不同时间分别进行CAM途径和卡尔文途径

最初CO2接受体

RuBP

PEP

光下:

RuBP;暗中:

PEP

CO2固定的最初产物

PGA

OAA

光下:

PGA;暗中:

OAA

12.答:

 叶子变黄可能有下列条件有关:

①温度,温度影响酶活动,就影响叶绿素的合成和降解;②叶子的年龄,叶片衰老,叶绿素易降解,类胡萝卜素比较稳定,叶片呈黄色;③光照,光照过弱,不利于叶绿素合成,叶色变黄;④矿质元素,对叶绿素形成有极大影响;⑤水分,植物缺水会抑制叶绿素合成。

13.************************************************************************

答:

没有氧气时,呼吸不能进行,影响其他代谢活动,光合作用微弱;

高浓度的氧会促进光呼吸,使净光合速率降低,O2使碳同化所需的NADPH+H+合成量减少,光合色素加速光氧化。

同时细胞内产生活性氧,伤害生物膜,对光合作用有抑制作用。

14.在实践上,如何让判断植株矮小的可能原因?

怎样克服它?

答:

①将植株移到较弱的光照下,若植株有伸长趋势,则是由于光抑制作用使得植株矮小,应该将植株移到适合的光照下成长,增强光合作用。

②增加一些植物所必需的矿质元素,若植株有明显伸长趋势,则是由于矿质元素的缺失,应该增加植株体内所必需的矿质元素,增强植株的光合作用。

15.“霜叶红于二月花”,为什么霜降后枫叶变红?

答:

霜降后,由于降温,叶绿素较易降解,数量减少,而类胡萝卜素比较稳定,又由于体内积累了较多糖分以适应寒冷,体内的可溶性糖多了,就形成较多的花色素苷(红色),叶子就呈红色。

第四章

名词解释

1.呼吸作用(respiration):

指生物体内的有机物质,通过氧化还原而产生CO2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2.有氧呼吸(aerobicrespiration):

指生活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把某些有机物质彻底氧化分解,放出CO2并形成H2O,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3.无氧呼吸(anaerobicrespiration):

指在无氧条件下,细胞把某些有机物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4.糖酵解(glycolysis):

胞质溶胶中的已糖在无氧状态或有氧状态下均能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

5.三羧酸循环:

(tricarboxylicacidcycle)糖酵解进行到丙酮酸后,在有氧的条件下,通过一个包括三羧酸和二羧酸的循环而逐步氧化分解,直到生成CO2和H2O为止。

6.戊糖磷酸途径:

pentosephosphatepathway)高等植物中,可以不经过无氧呼吸生成丙酮酸而进行有氧呼吸的途径。

7.生物氧化(biologicaloxidation)有机物质在生物体细胞内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水,并释放出大量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