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行业深度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43215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油化工行业深度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石油化工行业深度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石油化工行业深度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石油化工行业深度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石油化工行业深度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石油化工行业深度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石油化工行业深度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石油化工行业深度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石油化工行业深度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石油化工行业深度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石油化工行业深度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石油化工行业深度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石油化工行业深度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石油化工行业深度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石油化工行业深度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石油化工行业深度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石油化工行业深度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石油化工行业深度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石油化工行业深度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石油化工行业深度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石油化工行业深度报告.docx

《石油化工行业深度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油化工行业深度报告.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石油化工行业深度报告.docx

石油化工行业深度报告

 

2021年石油化工行业深度报告

 

1、供需改善叠加国企改革,原油产业链拥有确定性机会

2020年国际原油价格呈V型走势,年初开始一路下跌,并在4月下旬跌至年内低位,随后在5月份开启震荡上行之路。

截至21年7月,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一度突破77美元/桶,创近两年新高。

在2021年全球原油需求大幅回暖的预期下,原油市场供需关系改善叠加OPEC灵活调整产量的策略,将导致国际原油价格进入一个新的区间,供需格局紧张的局面还将持续,21年全年油价中枢相较于20年有望大幅提升。

1.1、供需格局改善明显,油价上行产业链景气回升

全球原油需求共振复苏,库存持续下降

需求方面,20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疫情逐渐得到控制,21年年初以来全球疫苗接种逐步推进,全球经济开始共振复苏。

经济复苏带动原油需求强劲回暖,预计2021年能源需求将增加4.6%。

随着天气转暖,疫苗接种推进和封锁措施缓和,航空燃油的需求也在回升。

21年年初以来,石油需求同比均呈现大幅增长态势,回暖态势有望延续。

而库存方面,原油库存正在快速下降,基本恢复到了疫情之前水平。

OPEC+持续博弈,原油供给释放总体有序

目前国际油价徘徊在70美元/桶上下,OPEC+各国持续博弈。

国际油价既没有低到让OPEC+各成员国齐心协力大力减产的地步,也没有高到让各成员国退出减产同盟。

OPEC各国财政压力大,政府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依赖于石油的出口收入,财政平衡油价均远高于50美元/桶。

截至7月30日,原油产量缓步攀升到2500万桶/日以上,但较2019年仍有显著差距;各国总体来看产量增长相对有序。

展望后市,经济复苏带动原油需求强劲回暖仍为原油市场的主基调,短期谈判的扰动最终都有望解决,市场难以复制去年油价大幅走弱的局面。

国际原油价格中枢有望逐步抬高,石油的勘探、开采以及油田服务板块上市公司的企业毛利和营收规模将持续得到双重提振,行业景气度将保持在较高水平。

油价回暖提升上游行业后续资本支出确定性

在油价回暖,油价产业链景气度持续提升的背景下,石油公司整体业绩有望得到提振,与此同时原油上游资本支出确定性强,油服行业和油气工程行业景气回升。

在系列政策指示下,油价波动对国内油气勘探开发的影响将减弱,油气公司上游资本支出增加的确定性较强,油服公司和油气工程公司业务量有望迎来持续增长。

1.2、国企改革叠加业务调整和产能释放,化工上市央企估值有望修复

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推进,国企关注度提升促进估值修复

近期,作为国企改革进程的一部分,将2021年投资者沟通相关工作实施情况以适当形式纳入考核。

考核指标的调整提升了国企对于投资者沟通工作的要求,投资者沟通的频率和内容质量将得到重视,从而提高资本市场对于国有企业的关注度、熟悉度和对其业绩的认可度,有助于推动国有企业的估值修复。

化工上市央企估值处于底部,财务指标表现良好

从中国石油体系、中国石化体系、中国海洋石油体系、“两化”体系选取了14家上市公司,外加其他体系的优秀上市央企和代表性地方国有上市企业,共计17家国有上市企业,对其PB估值的绝对水平进行了测算。

当前绝大多数国有上市企业估值水平仍处于历史低位。

国有化工企业的低估值并不代表着国有企业经营状况的不佳。

国有企业的营业收入在全部化工上市企业中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占比,即使面临2020年原油价格巨幅下跌的不利情况,国有化工上市企业也始终保持了稳定的业绩,为国家在不利的宏观局面下的建设发展提供保障。

随着资本市场对化工上市国企的关注度、熟悉度、认可度的提高,低估值化工上市国企的估值水平有望修复。

伴随化工上市国企在低碳转型的过程中所带来的新增长点,以及各企业资本开支的加大叠加新增产能项目的逐步释放,化工上市国企的业绩水平将迎来新的高点。

1.3、高附加值下游产业链布局,看好“低估值+高成长性”民营大炼化

经历2月以来的大幅回调,民营大炼化目前估值具备吸引力

受市场情绪影响,恒力石化、荣盛石化股价自2月中旬以来持续回调,当前股价呈现区间震荡走势,截至8月3日,恒力石化、东方盛虹、荣盛石化股价对应22年PE仅11倍、18倍、13倍。

恒力石化、荣盛石化等民营大炼化龙头企业当前已被严重低估,且兼具“高成长性”优点,随着产业链布局的不断延伸,优质民营大炼化企业中长期成长空间正逐步打开。

三次腾飞问鼎全球化工巨头,LG发展历程的启示

从日化行业起家逐步成长为韩国最大的综合能源化工集团,LG集团发展成为韩国工业发展的一大缩影。

LG化学响应政府号召,顺应市场潮流,不断抓住发展机遇:

20世纪50-60年代,第一次腾飞以日化产品为起点,打开聚合物市场;70-80年代,第二次腾飞开拓石油事业,完成产业链纵向整合;90年代初期,第三次腾飞迈向精细化工,布局半导体电子。

21世纪初,随着经济结构转型的深入,韩国将发展高科技提升为国家战略,有关电子化工材料的生产和发取得了长足进步。

LG化学正式进军半导体电子,开拓电子材料市场,其产业链下游横向延伸最终完成,公司成为全球石化、化工巨头之一。

我国民营大炼化发展历程即从大型的石化装置着手做大规模,使企业周期平均的利润达到数十亿元规模,从而有资金实力向高精尖的特种材料方向发展,加速布局诸如可降解塑料、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材料等技术密集型行业。

民营大炼化已然成为了我国化工企业赶超国外化工企业的排头兵,未来将会有更多优秀的中国化工企业走上崛起之路。

我国民营大炼化企业已然崛起,布局下游新材料打开未来估值空间

恒力石化:

大炼化项目持续贡献盈利,“恒力速度”布局新材料项目。

随着大炼化项目持续贡献盈利,2021年上半年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约85亿元,强劲的盈利能力成为新材料业务扩张的坚实支撑。

公司采购德国布鲁克纳产线,部分产线具备改造生产成锂电隔膜的生产能力,有望切入光学膜及锂电隔膜等高成长性赛道;随着公司相关产能逐步投放,公司在可降解塑料、聚脂、新材料领域的规模优势将得到凸显,支撑公司未来业绩持续增长。

当前公司仍被严重低估,公司作为“大炼化+可降解塑料”双龙头,在当下市场环境中具备“低估值+高成长”的稀缺属性,强烈看好其未来发展前景。

东方盛虹:

大炼化项目年底投产,优质资产注入构筑EVA新龙头。

东方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规模、技术、环保设计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公司将正式形成从“一滴油”到“一根丝”的全产业链业务经营,营收和业绩有望站上新台阶,为未来规模扩张和产业链延伸提供充足资金支持。

公司并购斯尔邦将置入盈利能力较强的优质资产,一举成为EVA行业新龙头,主营业务进一步拓展,将充分发挥炼化一体化项目与斯尔邦石化的协同效益。

受益于下游光伏行业需求的增长与进口替代效应,未来成长空间不断打开。

荣盛石化:

浙石化二期持续放量,下游项目有序推进。

公司控股子公司浙石化“4000万吨炼化一体项目”一期2000万吨/年装置于19年底投产后,各装置目前生产进展顺利、开工负荷稳步提升,21年上半年效益超预期释放。

浙石化二期项目有望于2021年下半年全面投产,30万吨EVA计划于21年Q3投产。

全产业链布局与下游项目协同推进,公司盈利规模增厚的同时,开始着眼布局EVA等新材料项目,潜在成长性有望打开。

2、供需错配明显,“氟”、“磷”、“锂”、“钛”相关企业业绩加速放量

2.1、新能源汽车需求快速提升,上游各环节前景明朗

新能源汽车增长态势良好,锂电池装机量快速增长。

我国2021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22万辆、121万辆,同比上涨201%及202%。

2021年上半年,我国锂电池装机量累计达到52461MWh,同比增长约163%。

随着锂电池装机量的不断增长,上游需求有望迎来高速增长。

碳中和背景下,全球范围内燃油车向清洁能源转型,带动锂电池上游需求快速增长。

为了抑制全球性气候变暖,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各国目前首要目标,而燃油车向清洁能源的转型将进一步推动目标的达成。

我国将汽车电动化作为能源安全问题的主要着力点之一,锂电产业未来潜力增加。

同时海外也在加速推进新能源汽车相关政策。

2.1.1、隔膜新增产能有限,供不应求格局有望持续

近年来隔膜价格持续走低。

一方面,终端客户降本压力倒逼隔膜企业降价,而产能规模化效应也在带动隔膜成本的降低;另一方面,龙头企业行业渗透率高且具有更低的成本与价格优势,导致二线梯队企业“低价促销”,行业价格战剧烈,隔膜价格持续下降。

随着隔膜领域整合加速,行业竞争格局有所改善,20年以来隔膜价格波动幅度趋于稳定,接近底部。

下游锂电池装机量持续增长,带动上游锂电池隔膜需求大幅增长。

我国隔膜龙头企业积极寻求海外合作,随着全球锂电池需求的增长,我国作为隔膜的主要出口国之一,在国际上有着较强的竞争力,因此我国隔膜出口量也呈现持续增长态势。

2020年我国隔膜出口量为4.7万吨,同比上涨28%。

近年我国隔膜产能逐步放量,20年我国湿法隔膜产能增速放缓。

2020年我国干法隔膜产能约为27亿平方米,同比上涨27%;湿法隔膜产能约为74亿平方米,同比上涨8%。

近年来随着我国隔膜龙头企业工艺技术不断提升,单线产能和良品率持续上升,我国隔膜产量也呈现增长趋势,2020年我国干法及湿法隔膜产量分别为9亿平方米、28亿平方米,同比上涨40%及17%。

2015-2020年新增总产量为31亿平方米,CAGR约为57%。

目前湿法隔膜逐步取代干法,湿法+涂覆将成为市场主流。

相对于干法而言,湿法工艺下的隔膜孔径均匀,孔的曲折度高,孔隙率及透气性更好,且隔膜更为轻薄,但在提高性能的同时是对成本及技术的更高标准要求。

在湿法隔膜的基础上,涂覆可以进一步提升湿法隔膜的安全性。

我国隔膜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龙头企业竞争优势显著。

我国隔膜行业供给格局显著改善,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

由于隔膜固定投资较高使得隔膜成本构成中折旧占比较高,因此龙头企业凭借大规模量产拥有较强成本优势,同时行业龙头凭借自己较强的技术优势与终端电池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市场话语权持续增强。

我国隔膜新增产能有限,短期供需错配格局有望持续。

由于隔膜产业有着投资较高、建设周期长、良品率低等特点,因此隔膜投产周期较长,预计未来隔膜产能增量有限。

随着下游锂电池装机量持续放量,隔膜需求有望快速增长,隔膜供给短期依然有限,行业供需错配格局有望持续。

2.1.2、供给刚性需求快速增长,六氟磷酸锂持续景气

六氟磷酸锂价格自20年9月以来一路走高

2020年9月以来,新能源汽车销量大幅增长,在供给刚性的背景下,六氟磷酸锂价格一路走高,截止2021年7月30日,其价格已达到38万元/吨,同比上涨439%,较6月环比上涨21%。

电解液出货量良好,拉动六氟磷酸锂需求大幅增长

电解液出货量的快速增长拉动六氟磷酸锂需求大幅增长,21年1-6月,我国六氟磷酸锂表观消费量分别同比增长117%、129%、385%、83%、61%、79%。

下游需求持续增长,叠加短期行业供给刚性,预计六氟磷酸锂行业供需将维持当前错配状态,行业景气度有望持续上升。

行业景气度回暖,六氟磷酸锂短期供给接近饱和

行业景气度回暖,六氟磷酸锂产量与开工率逐渐回升。

2020年下半年以来,随着新能源补贴退坡速度放缓与国内疫情的好转,锂电池装机量迅猛增长,下游需求呈现大幅增长,六氟磷酸锂产量快速增长,行业开工率持续攀升,截至21年6月,开工率已达到80%,行业供给接近饱和。

六氟磷酸锂库存降至近两年低位,供给接近饱和。

锂电池装机量迅猛增长,下游需求大幅增长,导致六氟磷酸锂库存自20年9月以来快速下降,截至21年6月30日,库存下降至43吨,处于近两年低位。

7月库存略有回升,但仍同比大幅下降。

六氟磷酸锂行业新增产能有限,预计供需格局偏紧状态仍将持续。

展望2022年,六氟磷酸锂确定性较高的新增产能主要集中于多氟多与天赐材料:

多氟多预计2021下半年根据市场情况逐渐释放5000吨新增产能;21年第三季度,天赐材料15万吨锂电新材料项目预计试产,正式投产后将新增20000吨产能。

由于天赐材料与中央硝子技术合作的原因,其六氟磷酸锂产能全部用于自供,不对外销售,因此天赐材料的产能投放对于市场的总体影响程度较小。

六氟磷酸锂行业集中度高,短期价格有望继续上涨。

2020年国内六氟磷酸锂总产能在60500吨左右,其中天赐材料拥有12000吨,多氟多10000吨,新泰材料8000吨。

六氟磷酸锂CR3约50%,产能集中度较高。

成本端支撑强劲,六氟磷酸锂盈利能力持续增长

成本端,六氟磷酸锂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

截至21年7月30日,碳酸锂价格上涨至8.55万元/吨,较20年9月1日上涨141%。

氢氟酸、五氯化磷价格自20年9月以来均有较大的涨幅,原材料价格上涨支撑六氟磷酸锂价格持续上涨,成本端支撑强劲。

受终端产品销售拉动,六氟磷酸锂毛利率不断上涨。

下游产品新能源汽车销量暴涨,大幅拉动了六氟磷酸锂需求,其价格自2020年9月以来持续上涨,毛利率持续提升。

截至21年7月30日,六氟磷酸锂毛利率涨至55.3%,较20年9月4日大幅增长46个百分点。

2.1.3、延伸新能源领域应用,磷化工行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在工信部公布的2021年第1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目录中,乘用车、客车、专用车三大应用类型的车型共计115款,其中磷酸铁锂(LFP)电池配套车型为85款,占比高达73.9%。

37款乘用车中共有18款LFP配套车型,占比为48.6%。

LFP电池凭借其在循环性能和使用寿命方面的优势,获得了新能源车企的青睐。

由于磷酸铁对于原料纯度的高要求,在其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磷酸多为高纯磷酸(净化磷酸),这进一步提高了磷酸铁生产过程中对于磷矿石的间接消耗量。

因此,在磷酸铁产能提升的过程中,拥有优质磷矿资源的企业将拥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成本优势。

同时,对于本身就具有磷化工产线的生产企业而言,凭借其一体化优势不仅能够明显降低增产磷酸铁产品所需的资本开支,同时还能有效处理磷酸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和废弃物,以满足其他对于原料纯度要求不高的磷化工产品的生产需求,从而提升企业整体的生产效益。

2.1.4、新能源汽车带动碳酸锂需求,锂资源增量有限

碳酸锂应用广泛,主要分为工业级碳酸锂与电池级碳酸锂。

工业级碳酸锂广泛应用于原子能、军工、航天航空及制冷、焊接、锂合金等领域。

电池级碳酸锂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电解质材料的基础原料,同时也包括下游3C产品、电动汽车、基站储能电源等行业。

至20年10月份起,碳酸锂下游磷酸铁锂及储能电站需求量大幅增长,从而带动了碳酸锂价格的快速上涨,21年7月碳酸锂的价格约为每吨8.7万元,同比上涨120%。

碳酸锂需求旺盛

目前动力电池是碳酸锂需求的主要增长动力,动力电池的密度决定了新能源汽车的续航情况,因此在燃油车向新能源转型已成为全球发展趋势下,动力电池需求增速较快。

电化学储能中的锂电池储能系统具有高能量密度特性的优点,同时锂电池的充放电效率、工作温度及循环寿命等性能均可满足风电、光伏供电系统需求,因此预计储能电池未来需求或超出预期,带动上游碳酸锂需求。

锂资源扩产需要周期,短期产量增量有限

锂资源为不可再生能源,2020年USGS公布的全球已探明的锂储量为8600万吨。

目前全球近80%的锂资源产量主要来自于美洲及澳洲,非洲及其他地区的锂资源仍处于开发规划阶段,未来2-3年仍以美洲及澳洲的产量为主。

我国锂资源较为丰富且分布较广,锂储量为510万吨,排名世界第六位。

我国锂资源主要为卤水型锂矿,资源主要集中于青海和西藏地区,约占我国锂资源的78%。

目前我国锂资源相关产业链仍处于发展阶段,相较于国外盐湖,我国盐湖卤水锂资源具有总量高、品位低、镁锂比高且卤水中伴生硼、钾、镁、钠等众多元素成分复杂等特点。

我国锂产业龙头企业积极布局海外资源。

2.2、环保限产叠加需求复苏,磷产业链迎来蓬勃发展期

2.2.1、全球磷矿石资源储量较为集中,产量大国存在资源危机

我国存在着磷资源危机。

全球磷矿已探明储量约为678亿吨,推断磷矿资源量为3000亿吨,按目前消耗速度静态计算,全球磷矿探明储量可使用300年左右,整体来看,可基本保障社会生存发展需求。

尽管全球磷资源储量广泛,然而资源分布却极不均衡。

如果保持这样的速度开采,我国的磷矿石资源保障年限仅为37年,存在着一定的磷资源危机问题。

近年来磷矿石的价格在300-600元/吨之间波动,2018年年末受环保政策高压影响,磷矿石主要产区开始限产,磷矿石开始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2021年年初开始,磷肥行业需求反弹,呈现“淡季不淡”的行情,磷矿石再次出现供需紧张的局面,带动磷矿石价格快速上行。

截至2021年7月30日,湖北磷矿石价格相较2021年年初上涨约44%。

2.2.2、磷肥供给受到限制,海外出口量提升推动磷肥需求

海外需求提升,磷铵出口量同比增加

我国自2006年起转变为磷肥净出口国,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磷肥消费国与供给国。

2020年全年我国出口磷酸一铵总量为253万吨,同比增长5.8%,出口磷酸二铵总量为573万吨,同比降低11.5%。

进入2021年,面对海外磷肥需求的提升,我国磷铵出口量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

2021年1-5月,我国磷酸一铵和磷酸二铵的出口量分别为132万吨和190万吨,分别同比增长53.3%和38.8%。

环保政策的推动下,磷铵供给端收缩明显

磷矿石限产减产将推动下游磷肥等产业产能出清,不具备磷矿资源的下游磷化工企业将面临较高的原材料成本压力逐渐退出,磷肥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膦铵对磷矿的单耗为1.6-1.85左右,因此磷矿价格每上涨50元/吨,磷铵成本就要相应上调80-100元/吨。

在磷肥成本增长的巨大压力下,无法自给磷矿的生产商就面临着产能出清的风险。

目前国内磷酸一铵有效产能为1846万吨/年,相较于2018年有效产能高点(2773万吨/年)下降约33.4%。

2017-2020年期间,我国磷酸一铵产量由2315万吨下降至1235万吨,产量年均下降18.9%;我国磷酸二铵产量由1753万吨下降至1415万吨,产量年均下降6.9%。

2.2.3、需求增长叠加成本端推动,草甘膦行业迎来景气周期

草甘膦的价格自20年下半年开始增长迅速,已突破历史新高。

由于产能基本维持不变且成本增加,草甘膦价格短期或将保持上行趋势。

草甘膦21年7月均价4.93万元/吨,同比上涨133%,较21年1月均价上涨72.4%。

下游需求复苏,以出口消费为主导,未来需求旺盛

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对草甘膦的出口起到拉动作用。

目前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增长带动了我国草甘膦出口的增加。

随着疫情受到控制,我国21年上半年出口量仍呈现上涨趋势,较19上半年增加12%,因此我国草甘膦出口量仍将处于上升趋势,市场仍保持乐观。

在出口方面,转基因作物种植较为普遍的美洲国家,如美国、阿根廷和巴西等国是我国草甘膦出口的最大目标国,其未来消费市场仍潜力巨大。

2020年9月22日,巴西宣布禁用百草枯,草甘膦作为其替代品将扩大市场份额。

由于百草枯毒性极高,且无特效药,百草枯目前已被20多个国家禁止或严格限制使用。

草甘膦由于其低毒性、效果好、应用领域广、成本低等优势,将成为百草枯的替代品。

目前我国作为全球草甘膦出口量第一的国家,其出口量将继续扩大。

草甘膦应用广泛,除用于农业外,也可应用于工业铁路以及基础建设等,推动草甘膦需求。

2020年全球84%的草甘膦主要应用于耕地,而其余16%应用于其他领域如工业、铁路以及基建等杂草防治,这些行业的发展也可带动草甘膦的出口。

环保政策推动,上游成本端支撑强劲

原材料黄磷与甘氨酸价格上涨,推动下游草甘膦价格上涨。

目前我国主要以甘氨酸路线为主,占全国产能的71%,其主要原料来源于黄磷和甘氨酸。

黄磷主要由于其产能限制的原因价格上涨,黄磷2021年6月平均价格为20703元/吨,同比增长42%。

同时,甘氨酸由于上游成本的原因价格也呈现上涨趋势,甘氨酸21年6月平均价格为17903元/吨,同比增长71%。

磷矿石限制开采,黄磷价格自19年末以来持续上涨,5月云南限电加剧黄磷供给短缺。

目前黄磷产能为136.5万吨,同比减少0.95%。

同时今年5月份磷矿的主产区之一云南限电事件推动价格进一步上升。

截至2021年7月30日,草甘膦成本为31486元/吨,同比增长约为61%。

草甘膦供给稳定,行业产能增量有限。

目前我国草甘膦供给稳定,近5年产能没有明显变化。

2020年的产能为73万吨,产量为56.2万吨,同比减少约4%。

随着下游农户种植积极性提高,草甘膦行业供需错配或将越发明显。

2.3、“更新换代”开始,制冷剂供需错配或将持续

2.3.1、20年受疫情影响制冷剂需求下滑,长期需求增量主要来自非ODS领域

受到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范围内制冷剂下游需求大幅下滑。

R22的下游消费领域包括:

挤塑板、冷冻冷藏、空调制冷剂及售后、以及聚四氟乙烯。

20年我国制冷剂R22的表观消费量约为39万吨,同比下降近10%。

由于2020年疫情影响,欧美国家需求下滑严重,我国二代制冷剂R22的出口量也随之大幅下滑。

2.3.2、制冷剂实行配额生产,我国已进入二代减产阶段

联合国颁布议定书规定应当减少的消耗臭氧层物质种类与控制基准等,并指定了受控物质的淘汰时间表。

ODP用于考察由于气体散逸到大气中对臭氧破坏的潜在影响,并以R11的臭氧破坏影响作为计算标准,目前普遍接受ODP值小于或等于0.05的制冷剂。

GWP指的是一种物质产生温室效应的一个指数,以二氧化碳为参照气体,将其GWP的值设为1。

GWP数字越大,代表温室效应越严重。

目前我国产量集中于二代与三代制冷剂,其中二代制冷剂的主要代表为二氟一氯甲烷,又称R22。

R22应用广泛,主要用于家用制冷剂和聚四氟乙烯等。

现阶段我国二代制冷剂已经逐步减产,而ODS用途的制冷剂R22实行配额生产。

配额生产制度规定了相关工厂的具体产能,且使用配额量分配到具体公司,目前我国配额生产总量逐年下调。

我国制冷剂R22的ODS用途生产配额总量逐年下调,且于2021年已下降至22万吨左右。

我国二代制冷剂的近年产能基本不变,而新增产能主要是用于聚四氟乙烯等非ODS领域,二代制冷剂产量近两年呈下降趋势。

其次,由于三代制冷剂即将于2024年实行配额制度,同时配额的分配量取决于各个厂家的产能,为此我国厂家为了争取市场份额而纷纷扩产,目前2020年我国主要三代制冷剂总产能约为113万吨,相较于2019年的84万吨产能,增长了30万吨的产能。

随着二代制冷剂的逐步淘汰,我国三代制冷剂产量有望在2024年之前保持增长态势。

二代与三代制冷剂的整体产能由于配额制度的影响,未来总产能将不会产生太大的增长。

2.3.3、国内萤石产量受限,制冷剂价格主要受原材料端影响

近年来我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