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745109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7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docx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docx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

银川一中2018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卷

命题教师:

王娅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考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吉祥瑞兽

龙是国家祥瑞。

古人认为,大凡统治者能够顺天应时,天下就会风调雨顺,人寿年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此时便会有祥瑞出现,以彰显上天的满意和鼓励。

这种祥瑞,种类繁多,大体分为嘉瑞、大瑞、上瑞、中瑞、下瑞5个等级。

其中“麟凤五灵,王者之“嘉瑞也”,龙和麒麟、凤凰、龟、白虎同为五灵之一,是最高等级的祥瑞。

在这里,龙又一次与国家政治有了关联。

不过,龙的吉祥意义并非仅与国家政治相关,它也显现在普通百姓的民俗生活中。

许多人喜欢用“龙”作为孩子的名字,更有些人将生儿育女的时间选择在龙年,以为龙年出生的孩子活泼可爱,生命力格外旺盛。

此外,民众们还在陶瓷、竹木、建筑、玉石、剪纸、刺绣等各种工艺美术和实用设计中,创造出数不胜数的精美的龙图像艺术造型,而龙风呈祥、龙腾虎跃、龙飞凤舞、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等吉祥图案,都鲜明地表达出人们对吉祥如意、美满健康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每当春节、元宵节来临,许多地方的人们还会舞起长龙,点亮龙灯;端午节期间则又开展龙舟竞渡的盛大活动。

至于在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人们更愿意从事一些约定俗成的活动,以取得好兆头。

比如人们会选择在这天理发,俗称“剃龙头”,预示着新的一年里能够像龙一样精神饱满,生机无限。

闻一多先生曾将端午节称为“龙的节日”。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

古时皇家龙舟的制作极为奢华,如南宋画院待诏李嵩所画《中天戏水册》中的大龙舟,头、尾、鳞、鬣皆雕镂金饰,舟上建层楼台观,槛曲安设御座,两舷各三桨,气势雄伟,金碧辉煌。

龙舟竞渡规模亦宏大壮观,官员、百姓以至深闺少女都要临水观看。

唐代诗人张建封有《竟渡歌》描绘其精彩场面: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翰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端午节的真正起因应是辟邪消灾。

“五”(午)是天干中中间的数字,因而被古人认为具有极盛的含义,盛极而衰,因而它又包含着不祥的因素,因此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汉代的很多古籍都有“不举五月子”的记载。

五月初五更是不祥,旧俗在这一天要将未满周岁的幼儿带到外婆家躲藏,称“躲午”,这显然具有躲避灾难的含义。

端午节的一系列活动,如洒香汤(以艾叶、菖蒲煮水沭浴)、悬艾老虎素(用彩绸缝扎成粽子、辣椒、扫帚、布老虎等串以彩线挂于胸前)、饮雄黄酒、挂钟馗像等等,都以辟邪除祟为主旨。

至于龙舟竞渡,当是祭神娱神、祈获保佑的一种形式。

吉祥瑞兽是龙的主要属性,却并非龙性的全部。

也许可以这样说,没有一种动物比龙更难以言说,没有一种动物的文化属性比龙的文化属性更复杂,也没有一种动物文化能够比龙文化更多样。

在我国,对龙的认知、崇拜是多民族共同的事情。

龙,这个主要由想象力堆塑创造起来的复合动物,千百年来已深深地扎根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日常生活之中,它出现在皇宫朝廷,也出现在民宅陋巷;它现身于婚嫁场合,也现身于丧葬礼中;它舞动于街头,也张挂于家门;它被人们反复讲述,也被人们不断表演。

龙有容九似于一体的包容大度,亦有兴云布雨、利物济人的奉献精神,它刚健有为,昂扬奋进,它仪表威武,不容侵犯……

龙承载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情感纽带和文化标志。

今天,炎黄子孙以龙的传人自居,以龙的精神自励,更盼望中华民族能够像龙一样迅速地腾飞起来,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摘编自《百科知识》2012.1)

1.下列关于“吉祥瑞兽”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龙是国家祥瑞,属于最高等级的祥瑞。

龙的吉祥意义和国家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形象经常出现在皇宫朝廷。

B.古人认为只有当龙作为祥瑞出现,才说明统治者能够顺天应时,天下风调雨顺,人寿年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C.龙的吉祥意义也显现在普通百姓的民俗生活中,虽然其表现形式各异,但表达的大多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

D.在一些约定俗成的活动中,像春节、元宵节的舞起长龙、点亮龙灯,端午节的龙舟竞渡,都和龙的祥瑞意义有关联。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民众在各种工艺美术和实用设计中,创造出数不胜数的精美的龙图像艺术造型,这说明龙在民众心中具有不同寻常的地位。

B.古时皇家龙舟的制作极为奢华,龙舟竟渡规模亦宏大壮观,人们都临水观看。

这种盛况,说明龙在国家政治和百姓生活中的重要性。

C.因为龙是吉祥瑞兽,所以在许多节日里都有关于龙的活动,这些节日都起源于龙的祥瑞意义,节日延续的是龙的祥瑞意义。

D.吉祥瑞兽是龙的属性之一,龙还有更为复杂的文化属性,在中国也许没有哪一种动物文化能够比龙文化更具多样性。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龙风呈样、龙腾虎跃、龙飞凤舞、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等吉祥图案,形式虽各异,但其意义都取自龙是吉祥瑞兽。

B.几千年来,炎黄子孙以龙的传人自居,以龙的精神自励,传承和延续了中国许多传统节日中龙的文化。

高考资源网

C.龙的文化属性复杂,包容大度、利物济人的奉献精神、刚健有为、昂扬奋进、仪表威武、不容侵犯等都是它的文化属性。

D.龙出现在许多场台,形象各异;它被人们反复讲述,也被人们不断表演。

其实龙是人们凭空想像出来的,本没有原型。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东园翁家传

(明)归有光

东园翁马勖者,字文远,长洲甫里人。

翁蚤孤,事其母甚谨,出入必告。

初好内典,有卖饧者劝令读儒书,遂通诗、易、史传。

洪武中,凉国公①得罪,尸于市。

翁时游京师,衷之,往观叹焉,几为逻卒所缚。

大理寺少卿胡槩,巡抚苏州,翁为乡老。

胡卿对众有谑语,翁谏,以为非大人在上者所宜,胡卿乃谢之。

邑民虞宗蛮,以豪皆簿录。

时巡抚无行院,居瑞光寺,胡卿雅善其僧,僧特为宗蛮请。

胡卿曰:

“当问马者。

”胡卿重翁,不名而呼其姓也。

僧乃私许翁百金。

翁起便旋,摇其首。

僧以为少也,益之千金,翁竟不许,遂没宗蛮家。

他郡送囚至,皆已论死,翁知有冤,不及白,意常恨之。

临安关吏苛留人,翁从胡卿入,抗言之,关吏诛死。

胡卿养鹤,市儿不知,击死之,逮及其父母。

翁以市儿为家僮,携之入见。

胡卿乃以死鹤予市儿。

尝为胡卿规建书院,即今巡抚行院治所也。

翁虽以乡老时时从胡卿,而好读书,筑精舍于眠牛泾,远近来贺,至以囷②贮菜。

郡别驾张大猷登拜于堂,扁之曰东园,故甫里至今称东园翁云。

翁与征士周谷宾,鄱阳令赵宗文交善,皆甫里人。

谷宾,姚少师荐至京师,以跛辞归,宗文,洪武间举人材,辞以母老;永乐三年,翰林典籍梁用行荐为鄱阳令,尝为翁作翠云朵歌。

翠云朵者,东园石也。

翁三子,望、企、行。

望子,曰永、昴、杲。

望尝相其三子,日:

“伯有钱而无权;仲蚕眼,有钱;季鹅行鸭步,当以万计。

”其后皆如其言。

杲为杨氏赘婿,不为舅所礼。

夫妇空手不持一钱而出。

卒自奋,积赀巨万。

马氏盖兴于成化间,后诸子皆能继其业,遂甲于甫里,为长洲著姓。

诸孙淮,以太学生调官海南。

还,七十余,好学不倦。

瀚,太学生,好尚文雅。

用拯为诸生,通史学。

曾孙致远,南京乡贡进士。

赞曰:

余论东园翁,悉载用拯之词,盖以为其家传不得而略焉。

用拯,余女弟夫也。

余闻吴故有大理卿熊槩巡抚,类以没人产为事,吴民冤痛。

今马氏书谓“熊”为“胡”,误也。

以槩之酷,东园翁事之,观死鹤事,其所匡救岂少哉?

是必有阴德,宜其子孙之盛也。

  

 (节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之二十六》) 

注:

①凉国公:

明朝元勋宿将,洪武二十六年(1393),太祖朱元璋借口凉国公谋反,株连杀戮功臣宿将。

②囷:

圆形谷仓。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事其母甚谨谨:

恭敬

B.胡卿雅善其僧雅:

平素

C.逮及其父母逮:

捉拿

D.不为舅所礼礼:

礼待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东园翁正直的一组是(3分)

①翁时游京师,哀之

②胡卿对众有谑语,翁谏

③翁起便旋,摇其首

④翁从胡卿入,抗言之

⑤翁以市儿为家僮,携之入见

⑥为胡卿规建书院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④⑥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勖被称为东园翁,源自于别驾张大猷庆贺他在眠牛泾筑的房子时,贺匾上称其为“东园”。

B.文中交待东园翁与周谷宾、赵宗文关系好,从侧面表现了东园翁人格的高尚。

C.东园翁的子孙都能继承家业,马氏家族后来成了甫里的首富,长洲的大姓,作者认为这是东园翁积下的阴德所致。

D.胡槩和东园翁是同乡,他尊重东园翁,遇事听取他的意见,为民除害,可以肯定胡槩在位时是个好官。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胡卿对众有谑语,翁谏,以为非大人在上者所宜,胡卿乃谢之。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槩之酷,东园翁事之,观死鹤事,其所匡救岂少哉?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8.颈联中哪二字最为传神,请指出并简要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是如何表现环境的“清”的?

从中可以抒发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根据提示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每空1分,共6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称赞宋荣子能够坦然地面对世人的赞誉与非议时用了这样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2)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

绘出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

描写鸥鸟在自由翱翔,鱼儿在欢快游荡,水草兰花也充满活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以极为简练的笔墨,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读之如在眼前。

(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能选做另一道大题里的小题。

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文本阅读:

(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虎啸震千山

聂鑫森

年逾古稀的老画家高昌,阔别故乡虎山县三年后,欣然归来了。

不是应县委、县政府的邀请,而是主动打电话要来,声明路费、住宿费、餐饮费都由自个儿掏,决不增加公家的任何负担。

虎山县在本省的西南角,从省城坐火车去也就十几个小时,高昌居然三年没来。

以前,每年他必来两三次,都是县委、县政府邀请的。

虎山县一直戴着顶“贫困县”的帽子,属“老、少、边、穷”地区。

为了稳稳地戴牢“贫困县”的帽子,省城、京城若有掌实权的大人物下来视察,县里没有什么稀罕东西款待,就提早把高昌接来,现场画张指画相赠,既不算是行贿,但画的名贵明摆着的,于是便会不断得到各级部门的扶贫救助款。

除此之外,高昌只要听说县里有建希望小学、救灾、助残的消息,便会慷慨地寄钱过去。

尽管他出来读书、工作几十年了,老家也没什么直系亲属。

“著名指画家”的头衔没变,对桑梓之地岂能不关心?

三年前,虎山县新换了县委书记和县长。

一个叫荒薪,一个叫魏艾。

都是三十岁不到,是名副其实的“80后”。

他们到省城开完会后,特地来看望高昌。

荒薪说:

“高老,这么多年来,家乡真的麻烦你了,又是画画,又是捐款。

我们上任后,下决心带领全县人民脱贫致富。

“好。

你们需要我做什么?

尽管提。

”高昌一捋花白的胡须,说。

魏艾说:

“在没有摘掉‘贫困县’这项帽子前,我们绝不邀请你回家乡,也决不麻烦你去作什么应酬画。

靠国家拨款扶贫,那是庸人之举,得苦干、实干、巧干,把经济搞上去!

高昌说:

“画画,捐钱,我愿意!

更佩服你们年轻人,有胆有识,敢想敢干。

好,我在省城的家里静候佳音。

末了,荒薪说:

“高老,我们想最后麻烦你一次,请你画一张画,就挂在县委常委会议室里,让我们一看见画,就脸红,就心跳,就不敢有丝毫松懈。

高昌一笑,说:

“你一定想好画题了,快说,让我画什么?

“远景是家乡的虎跳山,近景是花树丛中的一个鹞窝,襁褓中睡着一个婴儿。

题款为:

‘靠国家财政哺乳,贫困县永远是贫困县。

’”

高昌蓦地站起来,向内室喊道:

“老伴,快拿酒来!

这幅画我想了好多年了,只是怕冲撞了父母官,没有画。

你们有这种心怀,老夫要谢谢你们了。

这三年,虎山县没邀他回去画过应酬画,也再没上门来求画去送人。

高昌看报看电视,或者打电话找熟人打探消息,虎山县真的甩开膀子干得热火朝天:

发展多种经营,培育规模产业,种粮、造林之外,开辟了中草药园、水果园、蘑菇基地、蔬菜大棚、野猪和野兔养殖场。

并引进外资、内资,办工厂进行深加工,家具厂、竹器厂、罐头厂、腊制品厂、酱菜厂、石料厂、中药厂……“贫困县”的帽子摘掉了。

可荒薪、魏艾没有邀请高昌回老家来。

高昌心想:

这两个年轻人野心不小,还想好上加好,要让他真正地刮目相看。

他等不及了,打电话通报一声,自个儿就来了。

到车站接车的,只有两个年轻人,他们说,书记、县长交代了,由他们陪高老参观,想去哪都行。

高老满意了,书记和县长才敢来拜谒,否则,无脸见人啊。

高昌扎扎实实参观了四天,走工厂,访园圃,看基地,问农家,虽然有些累,却心花怒放,不是一朵两朵,而是成团成簇。

高昌用手机联系上了书记和县长,说他要设晚宴感谢县委常委全体同志,人必须到齐。

吃完饭,他要当众展示他带来的一幅指画新作。

有一个不来吃饭的,他就立马回省城去!

晚宴设在高昌下榻的五星级“虎山宾馆”,是由一位虎山县籍的台商开办的。

荒薪说:

“高老考察了几天,你说满意了,我们才敢来。

“旧貌换新颜,我太高兴了。

魏艾说:

“你请客,怎么行?

我已通知办公室的人去埋单。

“我是代表老百姓,谢谢你们。

这点钱,我还出得起,早把款付了。

来,我敬各位一杯,你们辛苦了!

酒过三巡。

高昌拿起放在身边的一个长条型木盒子,从里面取出一轴画来。

“荒薪、魏艾二位小友,请你们一个人拿住一端,展开来。

这是一幅四尺整宣的横幅,画的是一只立于山岗上的老虎,仰天长啸;身后是青松、翠柏、杜鹃花。

画名为《一啸震千山》,还题了一首小诗:

“方兴未艾致富忙,放眼故乡着新装。

襁褓不留哺乳虎,雄风卷过万山岗。

宴会厅里响起一片掌声。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老画家要回故乡看看却声称自己掏钱,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虎山县还是那么贫穷落后,不想再增加公家的负担。

B.高昌虽然对县领导用自己的名气换取救助款的事深恶痛绝,但只要家乡需要建学校、救灾、助残,他还是会慷慨相助。

C.新任县领导请高老画一幅“襁褓”图,用心良苦,是希望可以借此激励自己奋发图强,带领家乡人民摆脱贫困。

D.虎山县实现了脱贫,县领导却没有主动邀请高老前来,他们是想让老画家不请自来,以便给他一个惊喜。

E.小说最后宴会厅里响起的一片掌声,既有对老画家精湛画艺的赞许,也有对县领导勤政为民的执政作风的褒扬。

(2)小说叙事采用双线结构,线索分别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试做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中的老画家高昌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说明。

(6分)

(4)小说的主人公是老画家高昌,还是县领导荒薪、魏艾?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四、实用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

曾有一种说法,21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

2009年11月28日,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王世襄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

王世襄的离世,意味着中国又一位标志性文化老人的陨落。

王世襄生于1914年。

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曾是朝中大官,母亲出身书香门第。

他年轻时就在燕京大学读书。

王世襄虽然出身名门,拥有很好的教育背景,对书画、陶瓷这些也都较为精通,但是他更关注社会底层的文娱活动,如捉獾、养鸽、驯鹰、养狗等。

然而,他的很多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却并没有被一般人看成是学问。

王世襄是杂家也是通家。

他的许多学问最初都起源于乐趣。

王世襄生前有一句名言:

“一个人如果连玩都玩不好,还有可能把工作干好吗?

”他被称为“京城第一玩家”.少年的“王家二少爷”养狗、玩葫芦、养鸣虫,在京城可算是小有名气。

他玩过一只白鹰,是鹰中绝品,当时叫价一百块钱,而当时一袋面粉才两块五。

王世襄平生头一次借钱,买走了这只白鹰。

王世襄的心思从小就不在学业上,他对自己的评价是:

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

但启功先生却不认同这种说法,他曾说,王世襄先生的“玩物”是“研物”,许多被人看作是玩的东西,在王世襄眼里都是学问。

王世襄曾说:

人生价值不在于据有事物,而在于观察赏析,有所发现,使之上升为知识,有助于文化研究与发展。

即使是“雕虫小技”,王世襄都能玩出道道。

他曾经出版过《中国金鱼文化》《竹刻艺术》《北京鸽哨》等。

他收藏的东西除了像家具这样的大家伙,还包括蛐蛐罐、鸽哨这样的小玩意,他在这些方面的研究同样也都非常精深。

2000年,王世襄将自己一生所写的大部分文章交由三联书店以“锦灰堆”为名出版,书中涉及家具、漆具、竹刻、工艺、则例、书画、雕塑、舞乐、忆往、游艺、饮食、杂稿等十二类。

王世襄于1940年曾应梁思成之邀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国难频仍的年代,他们在荒野中寻找中华文明存在的久远证据,将历史传统缝合。

1945年8月,日本投降。

经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和梁思成推荐,王世襄被派遣回北平清查战乱中损失的文物。

当时,许多日本和德国文物贩子与收藏家在中国收买文物,伺机盗运出境。

王世襄宴请了四五十位知名的古玩商,请他们提供线索。

他得知河南某地出土的青铜器多数被德国人杨宁史买去,于是通过他父亲的友人找到宋子文详陈原委,最终没收了杨宁史的240件青铜器,其中包括价值连城的“宴乐渔猎攻战铜壶”、“商饕餮纹大钺”等。

文革时期,王世襄跑到国家文物局,请求文物局的“内行红卫兵”前来抄家,就此保住了大批文物。

王世襄毕生为追回国宝而努力,收藏了那么多宝贝,却在晚年全部拍卖回流到社会。

王世襄最终选择了“散尽”,这些宝贝也有了更多前世今生。

王世襄自称“书呆子”,在“反右”已经开始的情况下,他还热情地邀约黄苗子、郁风以及漫画家张光宇来自己的四合院“芳嘉园”住。

小院越来越热闹,成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京城文化圈里一个不可多得的雅致场所。

但由于人越来越多,王世襄便将宝物缩回一间漏雨的小屋,将数十件形态、大小各异明清家具塞满狭小的空间。

两个明代的柜子被王世襄拼在一起,他和老伴袁荃猷睡在里面,以至黄苗子专为这张特殊的“大床”写了一幅对联---移门好就橱当榻,仰屋常愁雨湿书,横批---斯是陋室。

有一件物什是王世襄始终珍藏的,那就是他与夫人用了多年的买菜的提筐。

2003年,妻子去世,王世襄在怀念亡妻的诗中,深情地回忆与妻“提筐双弯梁,并行各挈一”的情景。

他还说,到将来自己辞世之后,请人把这个提筐放在他们俩的墓穴中间,能与妻子“生死永相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人物传记以议论为主,间有记叙,展现了王世襄性格的不同侧面。

B.文中写王世襄借钱买白鹰一事,以实例说明他的心思从小就不在学业上,而对“玩物”投入热情,也说明了他的“杂”与“通”。

C.王世襄毕生为追回国宝而努力,收藏了许多宝贝,却在晚年散尽收藏,这表现出他对国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表现出了他豁达的性情。

D.王世襄从一开始就秉持研究文化、实现人生价值的理念,有意识地关注“雕虫小技”,《中国金鱼文化》《竹刻艺术》《北京鸽哨》《锦灰堆》等书都是其成就的代表作。

E.文章开篇引用一些人的说法“21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并不是在否定钱钟书国学大师的地位,而是为了突出王世襄在民俗研究和文物收藏上的贡献。

(2)文章写了王世襄的哪些方面?

请加以概括。

(6分)

(3)王世襄有一句名言:

一个人如果连玩都玩不好,还有能把工作干好的吗?

而他对自己的评价又是:

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

这两句话是否矛盾?

请作简要分析。

(6分)

(4)这篇传记的标题是“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既概括出了王世襄的生平,又道出事理,颇有深意。

请你就对“学问与乐趣”“藏与散”这两组关系的理解,任选一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请选择恰当的成语填入横线处: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与其他人作品相比绝对是_________________这部不朽的文学巨作,经曹雪芹_____________________,“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完成了前80回。

我们在拜读时要认真研究,多方探讨,还要多读读红学家的言论,多看看其中的诗词歌赋的解读,多想一想才能明白其中的主旨,对的就接受,不对的就抛弃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要不得的。

A.卓尔不群呕心沥血囫囵吞枣B.与众不同积心积虑生吞活剥

C.鹤立鸡群呕心沥血囫囵吞枣D.出类拔萃积心积虑生吞活剥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中文之美,不仅美在风骨,更美在形体,以至其任何一块肌肉的肥瘠、任何一袭衣袂的摆动、任何一种表情的意蕴,增之则长,减之则短,真是巧夺天工。

B.专家提醒我们,虽然用微波炉加热食品会致癌的说法没有科学依据,但在使用微波炉时一定要按说明书操作,切忌不要盲目乱用。

C.高房价与买房限购使几十万北京上班族选择以河北燕郊作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