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考试各章名词解释简答 论述合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48197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39.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考试各章名词解释简答 论述合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考试各章名词解释简答 论述合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考试各章名词解释简答 论述合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考试各章名词解释简答 论述合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考试各章名词解释简答 论述合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考试各章名词解释简答 论述合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考试各章名词解释简答 论述合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考试各章名词解释简答 论述合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考试各章名词解释简答 论述合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考试各章名词解释简答 论述合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考试各章名词解释简答 论述合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考试各章名词解释简答 论述合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考试各章名词解释简答 论述合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考试各章名词解释简答 论述合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考试各章名词解释简答 论述合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考试各章名词解释简答 论述合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考试各章名词解释简答 论述合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考试各章名词解释简答 论述合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考试各章名词解释简答 论述合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考试各章名词解释简答 论述合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考试各章名词解释简答 论述合集.docx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考试各章名词解释简答 论述合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考试各章名词解释简答 论述合集.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考试各章名词解释简答 论述合集.docx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考试各章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合集

  一、名词解释

  1、统计总体:

是指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

2、标志:

是指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它有数量标志与品质标志之分。

3、时点指标:

是反映总体特征在某一时点上的数量表现,常用的是期末数字。

4、统计指标:

是表明总体特征的概念及其数量表现。

1、抽样调查:

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以抽样样本的指标去推算总体指标的一种调查。

  2、统计报表:

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调查要求与文件(指标、表格形式、计算方法等)自下而上地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

国家利用它定期地取得全社会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的基本统计资料,是国家取得调查资料的方法之一。

  3、空间遥感统计调查法:

也是一种观察调查法。

也称卫星遥感统汁调查,它是现代高科技用于统计调查的一种方法。

具体地说,它是依靠现代测量手段,以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为基础,再根据不同的调查对象,加载不同的卫星遥感信息,最后经过计算机处理,得到所需要的图形及调查数据的一种调查方法。

  4、统计调查:

是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向社会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

  5、普查:

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定时点上或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现象总量。

  6、频率和变量分布:

将各组的单位数(频数)与单体单位数对比,求得用百分比表示的相对数称为频率,也称比重。

按顺序列出各组标志变量(或用各组组中值代表)和相应的频率,即成为变量分布,也称统计分布。

7、统计标准化:

是指在统计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实现统计的最佳效益。

1、总量指标:

是指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总规模、总水平的统计指标,是将总体单位数相加或总体单位标志值相加而得到的。

总量指标是用绝对数形式表示的,因此也称为绝对数指标。

  2、相对指标:

将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进行对比求得的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间数量关系的指标即为相对指标。

  3、结构相对指标:

是将总体按某一标志分组,然后将各组指标数值与总体指标数值对比求得的结果,通常称为比重。

  4、比例相对指标:

是同一总体内不同组成部分的指标数值对比的结果,它可以表明总体内部的比例关系。

  5、强度相对指标:

是两个性质不同而有联系的总量指标对比的结果,它是以名数表示或由分子分母的计量单位组成,可以反映现象的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

  6、平均指标:

是表明同类社会经济现象一般水平的统计指标。

一般是平均数形式表示,因此也称作平均数。

  7、平均差:

是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同其算术平均数离差绝对值的算术平均数。

  8、众数和中位数:

众数是总体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标志值,而中位数是将单位的标志值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数列中点位置的标志值。

众数和中位数本身不是平均值,而只是总体一般水平的代表值。

  9、标志变异指标:

又称为标志变动指标,它是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及其分布差异程度的指标。

  10、标准差:

是总体所有各单位标志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正平方根。

1、时间数列:

又称动态数列,是指某社会经济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一系列统计指标值按时间先后顺序加以排列后形成的数列。

  2、发展水平:

又称发展量,反映客观现象发展变化在各个不同时间上所达到的状态、规模或水平。

  3、平均发展水平:

将不同时间的发展水平加以平均而得到的平均数叫做平均发展水平,在统计上将这种平均数叫做序时平均数或动态平均数。

  4、增长量:

是以绝对数形式表示的动态分析指标,又称增长水平,它是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相减的差额,用以反映现象在这段时期内发展水平提高或降低的绝对量。

  5、累计增长量:

是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时期水平(通常是最初水平)之差,说明本期比某一固定时期增长或降低的绝对量,反映某一段较长时期内的增长量。

  6、定基发展速度:

是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期水平的对比,说明现象在一较长时间内的变动程度,因此又叫某一时间内的发展总速度。

  7、环比发展速度;是各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的对比,表明报告期水平对比前一期水平的逐期发展变动的情况。

  8、最小平方法:

也叫最小二乘法,它是使各实际值与趋势值之间的距离平方和为最小,以此去配合趋势线的方法。

1、指数: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讲,凡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变动的相对数,都是指数。

指数作为一种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方法,主要是研究狭义的指数。

从狭义上讲,指数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综合变动的相对数。

  2、拉氏指数:

是德国经济学家拉斯贝尔于1864年首先提出的,称为拉斯贝尔公式,他主张不论是数量指标指数还是质量标指数都采用基期同度量因素(权数)的指数。

  3、指数体系:

广义的指数体系,是指由若干个经济上具有一定联系的指数所构成的一个整体。

  狭义的指数体系:

是指不仅经济上具有一定联系,而且具有一定的数量对等关系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指数所构成的一个整体。

  4、平均指数:

是计算总指数的另一形式,它是先计算个体指数,然后将个体指数加权平均而计算的总指数。

  5、固定权数:

就是用某一时期经过调整后的资料,以比重的形式固定下来作为权数。

  6、指数因素分析法:

是利用指数体系对现象的综合变动,从数量上分析其受各因素影响的一种分析方法。

  7、商品零售物价指数:

就是针对零售商品的价格而编制的指数,以反映其价格水平的变动程度。

  8、结构影响指数:

是将各部分(组)水平固定在基期条件下计算的总平均指标指数,用以反映总体结构变动对总体平均指标变动的影响。

1、抽样推断:

是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计算样本指标,并据以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统计方法。

  2、总体:

是指包括调查对象所有单位的全体。

它是由许多性质相同的调查单位组成的,一般用大写字母N代表总体单位数。

  3、总体成数:

是指总体中具有某一相同标志表现的单位数占全部总体单位数的比重,一般用P表示。

  4、样本成数:

是指样本中具有某一相同标志表现的单位数占样本容量的比重。

  5、重置抽样:

是从总体抽取样本时,随机抽取一个样本单位,记录该单位有关标志表现以后,把它放回到总体中去,再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第二个样本单位,记录它的有关标志表现以后,也把它放回总体中去,照此下去直到抽选第n个样本单位。

  6、抽样误差:

就是指样本指标与被它估计的总体相应指标之间数量上的差数。

  7、点估计:

又称定值估计,就是用实际样本指标数值作为总体参数的估计值。

  8、等距抽样:

又称机械抽样或系统抽样。

它是将总体全部单位按某一标志排队,而后按固定的顺序和间隔在总体中抽取若干个样本单位组成样本的一种抽样方式。

  1、表格法:

是根据两个相关变量,即自变量X和因变量Y的对应关系的数值编制而成的数据表,一般称为相关表。

  2、相关系数:

是在直线相关条件下,说明两个现象之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统计分析指标。

  3、回归分析:

是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考察变量之间的数量变化规律,并通过一定的数学表达式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而确定一个或几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特定变量的影响程度。

  4、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又称简单直线回归模型,它是根据两个变量的成对数据,配合直线方程式,再根据自变量的变动值,来推算因变量的估计值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5、估计标准误差:

是用来说明回归方程式代表性大小的统计分析指标。

1、国民经济

  是由各行各业构成的各个部门的总和,包括各个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以及居民住户。

  2、国民经济核算

  是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指导,对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各类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及其在特定时点的结果和各重要总量指标及其组成部分进行系统、综合、全面的测定,用以跟踪、描述一国国民经济的联系和结构的全貌。

  3、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有两层涵义,一是指国家或国际组织为统一国民经济核算而制订的核算标准和规范,二是指全面、系统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数据体系。

  4、国民账户体系SNA

  是指以市场经济条件及理论为基础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首创于英国,后来由联合国、世界银行等五个国际性组织联合公布施行。

  5、国民经济账户

  是指以账户的形式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和结果进行描述。

1、人口数量

  是指处于某一时点或某一时期内具有某一特定标志的人口总体人数。

  2、人口分布

  是指人口的地理分布,包括人口的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政治地理分布。

  3、人口的社会构成

  是指由社会因素、社会性质、社会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不同社会属性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分布和关系。

  4、总负担系数

  是指14岁以下人口65岁以上的人口总数与15到64岁人口的总数之比例。

  5、人口自然变动

  是指人口自身的再生产即人口的出生与死亡。

  6、人口迁移变动

  是指人们改变常住的地址,从一个地区迁出并迁移到另一个地区所引起的变动。

  7、人口质量

  是指反映人口总体质的规定性的范畴,亦称人口素质。

包括人口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思想道德素质。

  8、劳动力资源

  是指一定劳动年龄以上有劳动能力的人口。

在我国,劳动力资源就是指16岁以上劳动年龄人口的总和。

  9、经济活动人口

  是指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者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

1、国民财富

  是指一个国家在特定时点上所拥有的一切财富的总和,它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情国力及反映一国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

  2、林木蓄积量

  是指森林面积上存在着的树木树干可能出材的材积总量,用立方米表示。

  3、国民财产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点上所拥有的历年积累的社会产品的总和,包括实物资产、无形资产和金融资产等。

  4、资产负债表

  是综合反映一个国家、地区或机构单位在某一时点上所拥有的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的存量价值及金融资产与负债关系的平衡表。

1、社会产品

  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生产劳动的有效成果,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这个概念包括以下几个特性:

劳动性、生产性、有用性、社会性、时期性。

  2、国内总产出

  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常住单位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既包括新增价值,也包括被消耗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以及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

  3、国内生产总值

  是指按照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4、生产法

  是从生产的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即从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货物和服务价值,得到增加值的一种方法。

  5、收入法

  是从生产过程形成收入的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6、支出法

  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一定时期的最终使用具体包括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以及净出口三个部分。

  7、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

  是指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与来自国外要素净收入之和。

  8、国内生产总值表

  是以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为核心,对国民经济生活与使用指标进行全面系统的核算,综合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和结构。

  9、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是指用来描述国民经济生产和使用总量的动态变化及其因素影响的综合指数,具体包括价值量指数、物量指数和物价指数

1、国民经济流通

  是指在生产环节之后出现的社会产品从生产者向使用者的转移过程,它反映了社会产品实物形态的运动。

从广义的角度考察,国民经济流通泛指一切生产成果的流通;从狭义的角度考察,国民经济流通是指有形实物产品即货物的流通。

  2、商品流通

  是指作为商品的物质产品通过买卖行为由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

  3、离岸价格

  是指卖方在合同规定的装运港把出口货物装上买方指定的船只以后的价格,它包括货价、货物包装费、运费、保险费和爱他劳务费用以及出口关税。

  4、到岸价格

  是指进口货物到达进口国国境的价格,包括货价、运抵进口国起卸前的运费、保险费和其他费用。

  5、直接标价法

  是指单位外币折算成本国货币的方法。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直接标价法。

  6、间接标价法

  是指单位本币折算成外币的反复,是直接标价法的倒数。

  7、商品周转次数

  是指一定时期内库存商品的平均更新次数,计算公式为:

  商品周转次数=商品销售额/平均商品库存额

  8、商品周转天数

  商品周转天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库存商品平均每更新一次所需要的天数。

其计算公式为:

  商品周转天数=核算期天数/商品周转次数

  9、社会商品购买力

  是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在零售市场上用以购买商品的货币制支付能力,它表明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商品的需求量。

  10、进出口比价指数

  是指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相比的比例。

  11、出口商品换汇成本

  是指出口某种商品可以换回1个单位的外币所需要的人民币总成本,即出口多少钱的商品换回一个美元。

  12、国际收支

  狭义的国际收支,是指国际的商品、服务和资本往来等外汇收支,即一个国家对外的现汇外汇资金的收支。

广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进行经济往来而发生的所有收入与支付。

  13、国际收支平衡表

  它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之间发生的交易。

它包括四大项目:

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储备资产和净误差与遗漏。

  14、储备资产

是指一个国家中央银行所拥有的对外资产,包括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外汇储备、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和其他债权。

1、国民经济分配

  简称国民分配,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即通过对社会生产成果的分配,形成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和居民的最终收入,用以购买货物和服务,实现国民经济生产成果的最终使用。

  2、财政收入、财政支出

  财政收入是指国家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得的收入,是实现国家职能的重要保障。

财政支出是指国家财政将筹集起来的资金进行分配使用,以满足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

  3、可支配收入

  表示经过收入分配之后由一国或一个部门拥有的可能用于消费或投资的收入总额,有可支配总收入和可支配净收入两个指标。

  4、补偿性支出

  是指用于弥补国有经济生产资料的消耗。

  5、积累性支出

  是指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的支出。

  6、财政收支差率

  是指财政收支差额与财政收入的比例,它可以用来分析财政收执不平衡的数量界限和程度。

  7、货币供应量

  是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实际存在的货币流通量,即存在于流通领域之中为各个经济单位所持有的货币量。

它包括M0(现金),M1(现金+活期存款),M3(现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三个层次。

  8、货币流通量

  是指流通中实际存在的现金总量,也就是M0.

  9、资金流量统计

  它主要以收入分配和资金运动为核算对象,反映一定时期内各个机构部门收入的形成、分配、使用,资金的筹集和运用。

1、国民经济使用

  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的最后环节,是对经过分配、流通等中间环节的国民经济活动成果的使用,包括生产使用和生活使用,从而实现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2、最终消费

  是指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本国经济领土和国外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它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3、恩格尔系数

  是指居民消费支出总额中,食品消费支出所站的比重。

恩格尔定律是指德国统计学家恩斯特·恩格尔发现,人们的收入水平越高,用于食品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越小。

  4、资本形成总额

  是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加存货的净变动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

  5、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固定资产减处置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总额。

  6、投资形成量

  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因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而形成的工作量以及与之相关费用的总称。

1、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分析

  是指在有关经济学的理论指导下,以国民经济统计资料为基础,运用科学的统计定量方法,对社会再生产过程或国民经济体系整体进行的综合分析。

  2、国民经济结构

  是指国民经济内部各个因素和各种成分按照一定的序列结合起来的相互关系,它反映国民经济总体的内部状况、内在要素和内在联系。

  3、最终产品率

  是指社会最终产品产值与国内总产出的比率。

  4、资金产出弹性系数

  是资金平均增长速度与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之比率,它反映资金的产出效率。

  5、主导产业

  是指那些在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某个特定阶段,有快于其他产业的增长势头,正在或已经在产业结构中占举足轻重地位,对影响、带动整个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起导向和决定作用的产业。

它的一般特征是:

第一、有较高的经济增长率;第二、快速的技术进步;第三、对其他产业的发展有较大的带动作用,其他产业反过来又将刺激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第四、具有较好的动态比较费用,加速出口的增长。

  6、国民经济增长

  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生产成果的增加。

  7、可持续发展

  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8、宏观景气指数

  是反映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综合统计指数,以增加值为权数对各个行业的景气指数进行加权计算而得到的综合指数。

  9、国民经济效益

  是以全社会或国民经济活动整体为对象的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它反映一定时期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要素综合消耗水平,其基本公式为:

  宏观经济效益=产出量/投入量

  10、功效系数法

  是在已设置的国民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给其中每个指标规定两个数值,一个是满意值,一个是不允许值;然后计算各个指标的功效系数,再根据这些单项功效系数加权平均,得到的平均数即为国民经济综合功效系数。

  11、综合国力

  是指对一个主权国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文化资源等方面实力的综合估量,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综合国力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多面性、综合性、客观性、战略性、可比性。

  12、小康

  是界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生活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国家整体经济实力进入世界中等水平,居民生活质量在温饱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生活殷实但还不够富裕的一种状况。

  小康这一概念有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小康是一个生活阶段

  第二、小康主体包括两个层次:

即宏观和微观、国家和居民两个相互联系的层次。

  第三、小康是中等经济发展水平

  第四、小康是奋斗目标。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统计的涵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答:

“统计”一词的三种涵义:

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学和统计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可见,统计工作是基础,若没有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就无从谈起,统计学也就不能形成和发展。

  2、简述统计的作用。

  答:

因为统计具有认识事物数量性的特点,并且能够从大量的现象中发现其存在的规律性,所以,统计不论是从宏观管理上还是微观分析决策上,都有重要的作用。

具体来看,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宏观上看,统计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重要工具;第二,从微观上看,统计是企业管理与决策的依据;第三,日常生活中,统计可以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第四,统计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简述统计总体的特点。

  答:

统计总体是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

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统计总体是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确定的;第二,统计总体是客观存在的;第三,统计总体中的所有个别事物具有某种同一性质。

  4、简述统计指标的分类。

  答:

统计指标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土要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特点不同,分为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两类;第二,指标按其反映总体特征的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两类;第三,指标按其数据的依据不同,可分为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两类;第四,指标按其计量单位的特点,主要有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5、简述统计指标体系的分类。

  答:

为了对统计指标体系有进一步和全面的了解,有必要按指标体系包括的范围、内容及作用不同加以分类:

第一,按指标体系反映内容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宏观指标体系和微观指标体系两类;第二,按指标体系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国民经济指标体系、社会指标体系及科学技术指标体系三类;第三,按指标体系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基本指标体系和专题指标体系两类。

  三、论述题

  1、简述流量与存量的概念及其联系。

  答:

流量是指某一时期发生的量,是按一定时期核算出来的数量。

存量是指某一时点的量,是按一定时点核算出来的。

  二者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有些经济现象,流量和存量是相对应而并存的,有流量必有存量;第二,有些经济现象只有流量,而没有相对应的存量;第三,在流量与存量并存的经济现象中,二者是相互影响的;第四,两个存量或两个流量之比,或一个存量与一个流量之比,其结果既不是存量,也不是流量。

  2、如何区别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

  答:

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的区别,其一是其所反映的总体特征的性质不同。

数量指标反映总体某一特征的绝对数量,这类指标主要说明总体的规模、工作总量和水平;而质量指标反映总体的强度、密度、效果、工作质量等。

其二是数值表现不同,数量指标一般用绝对数表示,而质量指标则一般用平均数、相对数表示。

1、简述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渠道。

  答:

从使用者的角度看,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主要有两种渠道:

一种是通过直接的调查获得的原始数据,这是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一般称之为第一手或直接的统计数据;另一种是别人调查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和汇总后公布的数据,通常称之为第二手或间接的统计数据。

一切间接的统计数据都是从直接的、第一手数据过渡而来的。

  2、简述统计数据资料的间接来源以及使用的注意事项。

  答:

统计数据资料的间接来源主要来自于国内外公开出版的或公开报道的各种出版物。

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主要是由国家和地方的统计部门以及各种报刊媒介加以报道。

例如,公开的出版物有《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摘要》和各种专业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地区的统计年鉴等。

提供世界各国社会和经济数据的出版物也有许多,如《世界经济年鉴》、《国外经济统计资料》、世界银行各年度的《世界发展报告》等。

除了上述公开出版的统计数据外,还可以获取广泛分布在各种报刊、图书、广播、电视传媒中的各种数据资料,同时也可以在网上获取所需的各种数据资料。

  利用第二手数据对使用者来说既经济又方便,但使用时应注意统计数据的涵义、计算口径和计算方法,以避免误用或滥用。

  3、简述各类统计调查方法的特点。

  答:

类型 

调查范围

调查时间 

搜集资料的方法 

普查 

全面

1次 

采访、报告或空间遥感 

抽样调查 

非全面

经常或1次 

直接观察或采访 

统计报表 

全面或非全面

经常 

报告 

重点调查 

非全面

经济或1次 

报告 

典型调查 

非全面

1次 

采访、座谈会 

  4、简述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必要性。

  答:

统计调查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具有高度的科学性与群众性。

一项全面性的统计调查,往往需要组织成千上万的人员参加制定详细的调查工作方案与实施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开展起来。

因此,没有科学的、严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