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学习心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48986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6.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典学习心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经典学习心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经典学习心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经典学习心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经典学习心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经典学习心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经典学习心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经典学习心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经典学习心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经典学习心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经典学习心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经典学习心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经典学习心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典学习心得.docx

《经典学习心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学习心得.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典学习心得.docx

经典学习心得

Documentnumber:

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经典学习心得

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

经典学习心得

起止时间:

年月日至年月日

继承人姓名

指导老师姓名

着作名称、读书篇数:

《中医基础理论》

心得体会(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有分析。

可附页)

通过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使我认识到,中医和西医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两种医学分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对事物有着不同的认识角度和方法,也就是说中西医产生于完全不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上,这就决定了中医和西医在认识疾病的视角和治疗疾病的方法是截然不同的。

中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是什幺就是易、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气学说等,这些是先哲认识、解释世间万物存在、演变、消亡的理论体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方法论。

古人读书必读四书五经,这五经里面就有《易》(《诗》、《书》、《礼》、《易》、《春秋》)。

在古代这些理论认识是毋庸置疑的真理,就像今天的数理化。

一、中医是世界观,中医是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哲学范畴,与中医有什么关系还是让我们先看看作为中医经典之首、理论之源的《黄帝内经》是怎样说的。

《内经》有云: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中医典籍《内经》引入了阴阳学说,从对自然界的认识出发,构建了一整套的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整体观念、脏腑气血、经络针灸、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养生保健等等。

这套理论的核心就是站在“天人合一”的角度,把人看作与自然界相联系的、本身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阴阳平衡就是健康,阴阳失调就会得病,阴离阳绝就会死人。

可以说,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的朴素的唯物观、矛盾观、系统观、演变观、整体观构成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从这个角度说,中医首先表现为思辩之学,其次才是治病救人之学,说中医反映了一种世界观是丝毫不过分的。

  同样,中医仍旧从朴素的唯物观出发,对人体生病这样的现象阐发出“有诸内必形于其外”、“治病必求于本”这样的朴素的认识。

因此,中医临床必先望、闻、问、切,通过问寒热、察表里达到明虚实、辨阴阳的目的,这实际上是一个由症(外在表现)及证(病理)、由标(症状)到本(病因)的诊断过程。

  

二、中医探寻调理之法,中医追求养生之道

  中医目前走下坡路是个不争的事实。

对此痛心疾首之余也只能无可奈何。

  我觉得中医本身的局限、现代中医学院教学方式的弊端、对中医理论不正确的阐发、片面强调“经典”或过于强调中西医结合、对现代“快”生活节奏的不适应等等都可能是造成中医目前面临困境的原因,但核心问题我认为是没有很好地秉承中医传统。

  我觉得中医有以下三个重要传统。

  一是中医治未病。

这是指中医讲究把握病机。

正所谓“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二是中医重视辨证施治。

中医的辨证包含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注重发展变化、抓主要矛盾、兼顾其他等几层意思。

传统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并考虑天时地理因素,再运用三焦、六经、八纲、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立法用药。

《内经》中记载:

黄帝问“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歧伯回答说:

“地势使然。

”这说明中医自始就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而是系统地、整体地看待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三是中医用药讲究配伍,对证下药,临症加减,极具灵活性。

中药在性能上有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和归经,因由各种草药构成,中药组方讲究君臣佐使,还要根据症状的改变随时作出变化,实际上就是讲究药物的有机结合、协同作用,这不是随意而为,而是非常严谨的。

  至于现代科技与中医的关系问题,我觉得仍然是一个如何更好地秉承传统和发扬传统的问题,而不应该成为为创新而创新的问题。

科技之于中医的入侵,其中一个重要的动因是追逐中药的高额利润。

中医传统治未病(未雨绸缪)、重辨证(标本兼顾)、讲配伍(适应变化),就是用外力——中药来主动、积极地干预人体的生理功能,使之自行向正常的方向转变,最终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医实质上是重在“调理”而非“治病”,是把“养生”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

理顺了,养好了,百病自然不生。

  三、中医力求和谐之美,中医成就生活方式

  中医是很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同样也很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说到这里,似乎有点悬乎,但事实的确如此。

  《内经》上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

这里强调的是人与自然息息相通,人要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相协调、相统一,说白了就是要尊重自然规律。

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适应自然规律。

只有适应了自然规律,人体各项功能才能正常运行,精神活动才能正常。

人是自然的产物,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受自然界的影响是毫无疑问的。

在现代,我们在掌握了更多的科技知识和对自然界的认识提高的同时,既不能夸大人与自然界的同一性,更不能忽视自然界对人的影响。

中医的很多观点是值得我们琢磨一番的。

  至于人与人的关系,《温病条辨;序》上载有“医,仁道也,而必智以先之,勇以副之,仁以成之。

”所以首先是仁者才能为医。

中医还认为情志与五脏疾病有关:

喜伤肺(笑能死人),怒伤肝(大动肝火,眼珠突出),恐伤肾(吓得尿裤子),思伤脾(单相思吃不下饭),悲伤心(不用解释啦)。

这些都说明什么问题啊这些是在教导人们相互间要控制好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彼此间要和和气气、快快乐乐地生活

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批阅意见:

签名:

年  月  日

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

经典学习心得

起止时间:

年月日至年月日

继承人姓名

指导老师姓名

着作名称、读书篇数:

《伤寒论》

心得体会(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有分析。

可附页)

一,背诵为先?

我是从去年年底开始学习《伤寒论》的。

以前阅读了《名老中医之路》,从中看出,名老中医们反复强调,中医入门的最佳门径就是踏踏实实背诵。

《伤寒论》是中医里面最光辉璀璨的明珠,刘渡舟教授称她为“中医之魂”。

日本人尾台榕堂先生说:

“研究张氏方,能自幼而壮而老,造次颠沛,必在于斯,犹如身在当时,亲受训诲,则自然术精技熟,遇病开方,灵机活动,意之所向,无不如法,操纵自在,左右逢源,病虽万殊,又何难应之有!

”。

深入学习《伤寒》《金匮》应该是每个中医的基本功。

我学习《伤寒论》是从背诵开始的。

?

背诵《伤寒论》没有便捷的方法,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一遍一遍按着性子读,反复清晰地朗读,时间长了就会背诵了。

每天只需要读,不需要用力去背诵,要求吐字清楚,声声入耳,不可贪快。

有时候看起来最慢最笨的方法却是最快最好的方法。

按照我的经验,只要坚持,就可以熟练背诵《伤寒论》398条原文。

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

经典着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

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

后来我又背诵了全部经方的准确组成成分,以及后世的三百首方剂的组成。

?

我每每向人强调背诵原文的极端重要性,就有人说背诵会成为死读书,“尽信书不如无书”,要“灵机活动”之类的话。

我也无可奈何。

?

我认为早期读书,强调背诵,对初学来说,确是一个最值得重视的好方法。

清·章学诚说:

「学问之始,非能记诵。

博涉既深,将超记诵。

故记诵者,学问之舟车也。

」(《文史通义》)涉山济海,少不了舟车,做学问也是如此。

只要不是停留在背诵阶段,而是作为以后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那么,这样的背诵便不得以「读死书」诮之。

?

二,千经万论皆过目,一方一药最关心?

对《伤寒论》的学习应该是一生一世的事情,我仅仅才刚刚开始,思路不成熟,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感受。

历代注解《伤寒论》的书籍汗牛充栋,各有特色,如何慎重挑选合理的注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这可能关系到一生研究《伤寒论》的大体思路。

从我的阅读来看,研究《伤寒论》的中医基本可划分为两大流派,一派是占据绝对主流的辨证论治学派,主张治病要根据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的理论来辨“证型”,代表人物有刘渡舟,熊曼琪,梅国强,李克绍等,主流医家几乎都是主张“辨证论治”;一派是人数较少的主张辨六经辩方证药证的“方证对应学派”,代表人物有日本吉益东洞、尾台榕堂、汤本求真等,中国的有胡希恕、黄煌、刘志杰等。

?

我进行了一些力所能及的文献的考察之后,认为仲景本人的思想可能更倾向于辨六经辩方证药证的“方证对应学派”。

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是我学医思路的一个大转变。

这个学期,在学校学生学术活动中,我申报了一个《从大历史角度审视伤寒论》的小课题,准备继续深入研究《伤寒论》的本源特色,现在正在进行中。

?

为何更倾向于“方证对应”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仲景原文以及其它文献证据支持“方证对应”是仲景医学的主要特点;第二个是,作为入门的学习方法,方证对应更容易尽快看到实际疗效,可以提高青年中医学医的信心。

?

于是除了教材之外,我认真听了胡希恕《伤寒》《金匮》讲课录音,研读了《皇汉医学》以及黄煌教授的书籍,开始治疗一些疾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

本科的时候学习哲学,知道中医受哲学思想的影响非常大。

个人感觉现在的中医界有把问题复杂化神秘化的倾向,一个好的理论一定是简单的,可重复验证的,对于各种眩人眼目的新思想,神秘化的解释,我往往选择敬而远之。

或许是自己悟性不够,我更倾向于实实在在的东西。

今年春天,阅读黄龙祥所着《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其治学态度之严谨,立论证据之充分,给我很深的教益。

极大影响了我的治学思想,是我选择方证相应的思路的助力之一。

?

什么是方证相应呢方就是指方剂和药物,证就是某个方剂或者药物的应用指征或者证据。

这个“证”是从病人的症状,体质,生活状态等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里面挖掘出来的。

每一个证都是实在的东西,没有多少推理的过程。

方证关系的形成来源于经验,是经验的积累,可以重复验证。

“有是证用是药,无是证无是药”是方证对应的要求。

受着这种思想的影响,我当下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某一个方剂,某一个药物的功效主治,应用指征上面。

?

三,小试牛刀?

医学是一门实践技术,我尝试治疗了一些有缘的患者,取得很好的疗效。

比如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遗精、葛根汤加苍术治疗肩痛、麻杏甘石汤治疗咳嗽、桂枝加附子汤治疗虚人外感、桂枝加葛根汤平稳血压等,最让我欣喜的是用苓桂术甘汤合桂附地黄丸治好了奶奶的角膜云翳,奶奶已经八十五岁了,取得如此好的疗效是超出我的期待的。

?

我刚刚学习中医,就走上经方的道路,应该是比较顺畅的。

大冢敬节说“在学习的初期,没有涉及杂学,而能够直接全力攻读了《伤寒论》,这是汤本先生予我的恩赐”。

感谢有这次学习中医经典的机会,我也深深欣喜自己的选择。

但是学问浅薄,经历尚少,有一些感想也不怎么深刻。

龙野一雄说;“着者研究古方为主,最初混合的学习古方和后世方会陷于经验主义,而不能深入地研究。

因此建议读者先根据古方学到一个体系。

但是真正把古方研究到深处,自然就会想到后世方,到这种程度时,对后世方也会正确地理解。

希望在初学的阶段,还是正确地学习古方。

”汤本求真氏亦云:

“必须先就古方医术研究有得,行有余力,然后及于后世诸方可也。

”我的未来的学习计划先是首先继续深入学习《伤寒》《金匮》,再慢慢延伸到《肘后方》、《小品方》、《外台秘要》、《千金方》、《医心方》等这些中古时期的方药治法,然后进入四大家以及明清时期的医学知识学习。

我深深感觉医学知识博大精深,疾病千变万化,我的知识实在太贫乏。

以后还要在多个方面多下功夫,充实自己。

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批阅意见:

签名:

年  月  日

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

经典学习心得

起止时间:

年月日至年月日

继承人姓名

指导老师姓名

着作名称、读书篇数:

《伤寒论》

心得体会(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有分析。

可附页)

从《伤寒论》方药加减中得到的启示?

?

?

?

?

?

病有主证,治有主方,张仲景据证立方,故每一证候,有一相对应的主方。

但由于疾病的发展变化,在主证的基础上,往往出现兼、夹、变证,为了药与症对,丝丝入扣,就当于主方基础上进行加减,不然的话,就可能无效或效不彻底,甚至有使病情变坏的可能。

总结《伤寒论》方药加减的依据,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

1、适应病情、病势而加减。

病情总是不断变化的,由于失治、误治等原因,病情变化,原方则必须加减。

?

2、照顾兼夹症状而加减。

?

3、根据患者体质不同而加减。

由于患者体质不同,其自我调节控制能力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也不同,对药物也就有不同的反应。

?

从《伤寒论》方药加减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启示:

?

1、由药识证。

相同的症状从加减药物不同来探讨,这是认识不同病理最有效的方法。

譬如同为腹痛,论中有加芍药、人参、附子、大黄的不同,其腹痛的病理必有差别,也必各有特点。

如芍药能破阴结,通脾络,其所治之腹痛,必是脾络不通,其痛亦时发时止,呈拘孪性疼痛,太阴腹痛用桂枝汤加芍药即是;人参为温补气血之品,所治腹痛为气血不足之虚痛,隐隐而作,喜温喜按,疲劳则加重,霍乱大吐大泻之后腹痛用理中汤加人参即是;附子为温阳化湿之品,所治腹痛为寒湿凝滞,痛有绵绵下坠之感,且四肢不温,四逆散证出现腹痛即是。

大黄为苦寒泻下药,兼能活血化瘀,一般用量加入枳朴之中,能治燥屎攻冲之腹痛,若少量加入调和营卫的桂枝汤中,就只能化瘀通络,而无泻下作用,太阴大实痛用桂枝汤加芍药再加少量大黄,就是因为这样的腹痛,是肠胃之外的脉络充血肿胀,其痛必呈弥漫性刺痛,腹皮不可触按,与实在阳明的燥屎攻冲之疼痛,腹皮可以提捏者不同。

对于太阴大实痛,历代有胃家实与脾实之争,就是没有注意分析药物,简单地把大黄看成是专走肠胃的泻下药所致的错误。

总之,临床症状,往往同中有异,异在何处俱可从所加不同药物之中推测出来,所以因药识证,对于临床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

2、辨证选药。

《伤寒论》中有些似乎相同的症状而所加减的药物不同,这些症状似同而实异。

例如桂枝人参汤证,这是太阳病表证未罢,却屡用攻下,致使寒起中焦,痞利兼见,但这时表仍有微热而不和,所以治则是温中兼解表,桂枝人参汤就是用理中汤温里,兼用桂枝解表。

但解表药桂枝为什么用至四两、多于解表的常用量呢这是在里寒的情况下,桂枝辛温散邪,温可助阳,故斟酌加量。

又如小柴胡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加桂枝,从不渴看,可知其微热不是里热外蒸,而是表未尽解,加用桂枝就用解表的常用量—三两。

又如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是由于心阳虚不能制水,肾水才欲上乘阳位,这样就必须壮心阳,降逆气,所以桂枝加桂汤用桂枝是五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镇水重用茯苓大枣,桂枝也用四两;四逆散之心悸加桂枝五分,桂枝加五分,只是原方量的八分之一,其量小可知,这就不是降逆气,而是通心阳。

?

总之,通过分析症状似同而实异的病理,以及素体的不同条件,和选药的不同,甚至药同而用量不同,从中可以把药物的认识,由肤浅引向深入。

既能识证,又善于选药,这样才真正达到了学习《伤寒论》的目的。

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批阅意见:

签名:

年  月  日

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

经典学习心得

起止时间:

年月日至年月日

继承人姓名

指导老师姓名

着作名称、读书篇数:

《伤寒论》

心得体会(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有分析。

可附页)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

?

1.关于其流派。

在我看来,伤寒论可以分为两大流派,一派是占据绝对主流的辨证论治学派,主张治病要根据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的理论来辨“证型”,代表人物有刘渡舟,熊曼琪,梅国强,李克绍等,主流医家几乎都是主张“辨证论治”;一派是人数较少的主张辨六经辩方证药证的“方证对应学派”,代表人物有日本吉益东洞、尾台榕堂、汤本求真等,中国的有胡希恕、黄煌、刘志杰等。

2.关于其论证的内容。

伤寒是温病、中风、伤寒、中湿等外感疾病的统称,或者说由于起居饮食不甚引起的突发性疾病。

例如汗出当风、久坐湿地等等。

而在所有外感疾病中伤寒是最严重最普遍的一类疾病,这是伤寒论重点讨论的对象,当然也同时讨论了另外几种突发疾病。

所以伤寒论重点讨论的是外感突发疾病的证状、脉象、传变规律及治愈方法。

?

3.对六经的认识及其和脏腑关系的几个简要介绍。

中医治病都是从整体出发的,以病者盛衰强弱为依据,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

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故治宜和解。

昔俞根初先生曰:

“以六经铃百病,为确定之总诀”。

又曰:

“百病不外六经,正治不外六法,按经审证,对症立方”。

(1)阳明病与心阳明病。

无论寒邪热邪,一律表现为高热,另外有谵言妄语的证状。

其实阳明与心有莫大关系。

《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二阳就是阳明,说明阳明的病可能发自于心,也可能发自于脾。

所以心病可以引起阳明病。

而瞻谵言妄语是神志疾病,与外邪攻击心包有关,也正因为心包是禁宫要地,正邪交争最猛烈,所以才会出现高热

症状。

另外阳明病的脉象是洪脉,这正是心脉。

由此推知,阳明经病的主方白虎汤,其实最重要的是解心热。

在高烧、神志昏迷的时候,后世很多名医都在白虎汤的基础上加上犀角、羚羊角等味以解心热。

(2)阳明病与肠胃。

《灵枢·经脉》说足阳明胃经主津液所生病。

足阳明病引起的一个问题就是津液大亡。

因此阳明病的一大特点是大汗出。

汗出也是身体正邪交争后把外邪排除体外的过程。

但是大汗出后出现的问题就是“胃家实”排便困难。

依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

正常的人体防御机制,可以通过高热、汗出的方式战胜外邪病排除,在体表可以排邪,那么机体是否也有可能在肠胃之内,以分泌物的形式将外邪排除,随粪便外出。

但是,由于排便困难,外邪无法排除,反而在粪便上滋生,排便困难除了破坏正常代谢外,也使外邪在粪便中滋生。

因此排便就成了主要矛盾。

三个承气汤就是解决排便问题,大便出来了,外邪也就随之而去了。

当然并非所有的阳明病都会伴随便秘,而是肠内有燥矢、有宿食、或肠胃机能有问题才引发便秘。

(3)太阳病与肺。

外感症初发,通常表现为“太阳病”。

所谓“太阳”并非抽象概念,因为“太阳病”会引起手足太阳经循行部位的不适感受。

如头项强痛,腰背痛。

例外鼻鸣、鼻塞、流涕等有时也是太阳经的病症,因为足太阳经过睛明穴而络鼻窍。

太阳病是表证,病在皮毛。

肺主皮毛,所以太阳病与肺部疾病通常同时出现。

所以太阳病经常伴随咳嗽、喘息、浊痰的出现。

所以在治疗太阳伤寒的方剂中,多有润肺、止咳的药物出现。

如杏仁、五味子、生姜等。

另外,太阳病为什么现浮脉浮脉是肺脉,所以是太阳经与肺同病。

?

4.对于药物使用的看法。

在我看来伤寒论中其主要用药特点是“有是证,用是药”。

最典型的就是《伤寒论》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痞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

?

,小柴胡汤主之。

”方后7加减: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加瓜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

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服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又如麻黄汤、麻杏石甘汤、麻杏苡甘汤,三方的共同症均有发热,共同之药都有麻、杏、甘,仅有一味药不同。

显然可以看出桂枝为恶寒身痛而设,薏苡仁为风湿身疼而设,石膏为汗出兼喘而设;桂枝通阳、薏仁祛湿、石膏清里热。

通过这样的类比,我们就可明确的知道桂枝、薏仁、石膏的药物作用,不用再作其它的分析和药书资料的论证,简捷而正确,直得仲景心法。

?

5.心得总结和对未来的展望。

我深深感觉医学知识博大精深,疾病千变万化,我的知识实在太贫乏。

以后还要在多个方面多下功夫,充实自己。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一定要灵活运用伤寒论,在失败中总结经验。

作为新时代的中医学生,我一定要立足于临床,刻苦研读张仲景着作,学以致用,反复实践领悟,提高自身的中医素养,同时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国医大师邓铁涛曾寄语青年中医:

“21世纪是中医学的世纪,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当铁杆中医,努力提高中医临床疗效,让中医学走出国门,传扬世界,为整个人类的健康贡献力量。

”我一定要成为其中的一份子,为中国医学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批阅意见:

签名:

年  月  日

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

经典学习心得

起止时间:

年月日至年月日

继承人姓名

指导老师姓名

着作名称、读书篇数:

《伤寒论》

心得体会(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有分析。

可附页)

《伤寒论》学习体会?

1、《伤寒论》为中医重点学习之书?

前哲徐灵胎曰:

医者之学部,全在明伤寒之理,故仲景之书有二,即伤寒、金匮要略是也。

然《伤寒论》乃治时病之法也,金匮要略乃治杂症之法也,而金匮之方,则又半从《伤寒论》中来,故《伤寒论》一书,乃学医者第一功夫也。

陈修园曰:

医门有仲景,犹儒门之有孔子也。

其着述伤寒、金匮,集汉代之前之大成,立三百九十七法,法法遵经,传一百一十三方,方方皆古,以六经铃百病,为不易之定法。

从此可见,《伤寒论》中之理法方药与运用规律,完全是祖先之经验总结。

故《伤寒论》一书,乃中医重点学习之书也。

?

2、伤寒论讨论什么?

?

?

?

?

?

伤寒是温病、中风、伤寒、中湿等外感疾病的统称,或者说由于起居饮食不甚引起的突发性疾病。

例如汗出当风、久坐湿地等等。

而在所有外感疾病中伤寒是最严重最普遍的一类疾病,这是伤寒论重点讨论的对象,当然也同时讨论了另外几种突发疾病。

?

?

?

?

?

?

所以伤寒论重点讨论的是外感突发疾病的证状、脉象、传变规律及治愈方法。

?

3、我对六经之认识?

《内经》中到处都是四时阴阳“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等等中医一直强调法天地四时而动。

《内经》中有很多很多篇章都是在谈论四时的。

张仲景的六经就源于此。

《伤寒论》从内难二经基础上的进一步之经典着作,补内难二经之不及,其首创六经证治。

故我对六经之认识有一谈之必要,大抵中医治病,皆从整体出发,依据病者盛衰强弱为依据,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

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故治宜和解。

昔俞根初先生曰:

以六经铃百病,为确定之总诀。

又曰,百病不外六经,正治不外六法,按经审证,对症立方。

故于临床之际。

首先确立六经证治分类法。

该病属于六经中之何经,是否二经同病,是否三经同病,虽无肯定之成续,而审证立方,亦有其一定之规矩。

孟子曰:

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变必以规矩。

所以我自学习《伤寒论》后,认识到以六经来作为辩证论治之指标,亦犹如大匠诲人之必以规矩也,又认为舍乎此,则未有不缘木求鱼也,以下简要介绍几个六经病症与脏腑的关系。

?

(1)太阳病与肺?

?

?

?

?

外感症初发,通常表现为“太阳病”。

所谓“太阳”并非抽象概念,因为“太阳病”会引起手足太阳经循行部位的不适感受。

如头项强痛,腰背痛。

例外鼻鸣、鼻塞、流涕等有时也是太阳经的病症,因为足太阳经过睛明穴而络鼻窍。

?

太阳病是表证,病在皮毛。

肺主皮毛,所以太阳病与肺部疾病通常同时出现。

所以太阳病经常伴随咳嗽、喘息、浊痰的出现。

所以在治疗太阳伤寒的方剂中,多有润肺、止咳的药物出现。

如杏仁、五味子、生姜等。

?

另外,太阳病为什么现浮脉浮脉是肺脉,所以是太阳经与肺同病。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