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件题目整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750530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5.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件题目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件题目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件题目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件题目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件题目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件题目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件题目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件题目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件题目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件题目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件题目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件题目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件题目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件题目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件题目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件题目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件题目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件题目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件题目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件题目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件题目整理.docx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件题目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件题目整理.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件题目整理.docx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件题目整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件题目整理

1.健康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

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一,智力正常。

第二,情绪健康。

第三,自我评价正确。

第四,人际关系和谐。

第五,意志健全。

第六,人格完整。

第七、社会适应良好。

第八,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3.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一)入学适应问题

(二)学习问题(三)人际关系问题(四)恋爱与性方面的问题(五)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中的心理问题(六)人格缺陷(七)情绪困扰

第一章

1.自我意识的定义,分类,心理结构分别为?

定义:

个体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态的认识、体验和愿望,它具有目的性和能动性等特点,对人格的形成、发展起着调节、监控和矫正的作用。

分类:

生理的自我:

个体对自己身体、生理状态的认识和体验

心理的自我:

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的认识

社会的自我:

个体对自身与外界客观事物关系的认识,体验和愿望

心理结构: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

2.自我意识在人才发展中有哪些作用?

(1).导向作用:

目标是人才发展的导航机制。

有了目标,才有发展方向,才会

调动自身潜能,激发强大动力。

(2).自控作用:

自我意识发挥能动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缺乏自我控制意识的

人,将是一个情绪化的人、缺乏毅力的人、一事无成的人。

(3).内省和归因作用:

个体成长中所进行的监督和自我教育

3.大学生自我意识中常见的矛盾有哪些?

(1)成就期望与现实失望的落差

(2)强烈的独立意识与难以摆脱的依附心理的冲突

(3)交往需要与自我封闭的矛盾

(4)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冲突

4.获得自我统一的途径有哪些?

(1)努力改善现实自我,使之逐渐接近理想自我。

(2)修正理想自我中某些不切实际的过高标准,使之与现实自我趋近。

(3)放弃理想自我而迁就现实自我。

5.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1)、强烈关心自己的发展

(2)自我评价能力趋于客观

(3)、自我体验丰富而复杂

(4)、自我控制的能力提高

(5)、自我意识水平存在年级差异

6.大学生自我意识常见问题有哪些,如何调试?

1、过度自卑2、过度自我认同3、自我中心4、苛求完美

调试:

1.对其危害有清醒的认识,有勇气和决心改变自己2.应客观、正确、自觉地认识自己、无条件接受自己,欣赏自己所长,接纳自己所短,做到扬长避短3.正确地表现自己,对自己的经验持开放态度,同化自我但有限度4.根据经验,调整对自己的期望、确立合适的抱负水平,区分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区分潜能和现在表现5.对外界影响相对独立,正确对待得失,勇于坚持正确的改正错误的。

同时保持一定程度的容忍

第二章

1.情绪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情绪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体的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常见的影响因素有:

认知因素;遗传因素;精神状态;意外的刺激

2.情绪的性质和状态有哪些?

性质:

肯定情绪;否定情绪;(强弱程度和紧张度)

状态:

心境激情应激

3大学生情绪特点?

(一)丰富性和复杂性

(二)波动性和两极性(三)情绪的冲动性与爆发性(四)阶段性和层次性(五)外显性与内隐性

4.良好的情绪状态的表现

有稳定、愉快的心境,与理智和意志相联系的激情和适度的应激。

5.情绪调整方法

⑴放松训练:

呼吸放松法肌肉放松法想象放松法

⑵音乐疗法⑶合理情绪疗法(4)宣泄法 :

自我宣泄他助宣泄

其他方法:

气功疗法;森田疗法;认知疗法;行为疗法中的系统脱敏法

第三章

1.什么是人际交往?

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

(1).表层因素:

空间距离;交往频率;仪表风度

(2).深层因素

个性品质:

人的气质类型、性格特点等。

最重要的是人品

特点相似:

有共同语言,容易产生共鸣

特点互补:

更能彼此倾慕,关系稳定长久。

如夫妻、同伴等。

2.人际交往的原则

第一,平等原则;第二,互利原则;第三,真诚信用原则;第四,尊重相容原则;第五,亲密不要无间原则;第六,广泛交友原则

3.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

Ÿ一、让人喜欢的技巧

Ÿ

(一)修炼自己良好的个性

主要有两个:

积极、自信

Ÿ

(二)遵循“三A”原则1、接受(accept)2、赞同(agree)3、赞美(admire)

Ÿ(三)尽可能满足他人自尊的需要Ÿ(四)密切与他人的人际关系

(五)、交谈的技巧

1、商讨式交谈。

2、说服式交谈。

3、静听式交谈。

4、闲谈式交谈。

Ÿ(六)树立恰当的自我意识

Ÿ二、化解矛盾、避免冲突的交往技巧

Ÿ

(一)争辩的艺术

Ÿ1、避免无谓的争辩。

2、争辩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说服对方才是重要的。

3、保持风度,有器量。

不做人身攻击;接受、承认别人合理的观点。

(二)批评的艺术

1、先表扬后批评;2、批评别人之前先做自我检讨:

消除对立情绪;3、点到为止,给人台阶。

(三)拒绝的艺术

1、补偿式拒绝:

提出另一建议,以示诚意。

2、先肯定后拒绝:

以示其情非得已。

3、爱护性拒绝:

站在对方立场谈理由。

(四)适度运用幽默。

一语双关巧借反语巧借谐音假戏真作

人际沟通的十三小技巧:

赞美具体化;从否定到肯定的评价;见到.听到别人得意的事,一定要停下所有的事情,去赞美;名片问题,名片是一个人成功的写照,有三个方面可以夸:

A名字本身B看职务C看单位

主动同别人打招呼,打招呼背后的含义是我眼中有你;适度指出别人的变化;与自已做对比;逐渐增强的评价;似否定实肯定的赞美;信任刺激;给对方没有期待的评价;了解别人的兴趣与爱好,投其所好.

第四章

1,什么是爱情?

其特征是?

其目的是?

定义:

所谓爱情,就是一对男女之间,基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中形成的对对方最真挚的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最强烈的感情。

是两颗心灵相互向往、吸引、达到精神升华的产物,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

特征:

强烈性;稳定性;专一性;平等性

目的:

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的终生伴侣

2.什么是爱的能力?

爱的能力是指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它对人的一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具备了爱的能力会引导一个人去真正地爱他人,也真正地爱自己,能真正体验到爱给人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恋爱的过程也是培养爱的能力的过程。

组成:

表达爱的能力;接受爱的能力;拒绝爱的能力;鉴别爱的能力;解决爱的冲突的能力;保持爱情长久的能力

3.单相思问题/失恋问题

单相思,指异性关系中的一方倾心于另一方,却得不到对方回报的单方面的“爱情”

调整方法:

1、自己熄灭自己点燃的情火。

客观评价对方,摘掉对方头上的光环,寻找对方的缺点。

客观评价自己,暗示自己:

"我比对方有优势,她不一定是最好的。

"相信自己有能力,提高自信心。

2、找合适的机会向机会向暗恋的人表示自己的感情,如果对方有意可以继续相处,如果遭到拒绝可以积极进行自我暗示:

“我虽然遭拒绝,并不证明我不行,是她没眼光,没眼光,没有发现我的优点,我的勇气可嘉,肯定有更好的知已等着我。

"3、忘掉自己编织的情网,长痛不如短痛,爱与被爱双方都有选择的权力,不要穷追不舍。

4、广泛与同学建立新的真正友谊,在新的友谊交往中寻找朋友。

5、用取代转移法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的兴趣、爱好方面,如画画、打球、唱歌等

失恋:

失恋是恋爱过程中断,在客观上表现为相爱的双方分离,在主观上表现为失恋者体验到悲伤、忧郁、失望等消极情绪及心理痛苦和压力。

1、矫正认识,尽快转变观念。

2、摘掉对方头上的光环。

3、找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提高自信心,相信会找到更好的意中人。

4、尽快忘掉这次恋爱的经历,淡化曾经发生的事,使自保持冷静理智,第一个撞进生活的异性不一定是合适的伴侣,不成终生伴侣可以做朋友,不要不成亲便成仇。

5、情绪焦虑可以做放松训练,必要时药物治疗。

6、找亲朋好友或心理医生宣泄自己内心的疾苦情绪,达到心理减压。

感情受挫时:

以尊重的态度接纳对方的选择,恰当地回应感情挫折情境——展现珍爱价值观。

收拾身心,再次恋爱

第五章

1.大学生学习目标的发展趋势

(1)、大一学生较为普遍地存在目标失落问题。

这种失落主要是阶段目标、具体目标不清楚,最为突出的是第一学期的学习目标不清楚、不明确。

主要表现为:

不清楚大学4年究竟该干什么,每个学期、每个月、每天该干些什么,这种失落感一般持续0.5-2年。

(2)、经历了大一的目标失落,大学生们普遍焦虑不安,大二时期认真回顾自己走过的路,分析自己的得失与经验教训,经过对专业基础课及部分专业课的学习,开始思考自己的专业发展,进入大三基本完成了目标重建,主要表现为专业发展方向的明确和专业目标的确立。

(3)、大学生经历目标失落到目标重建的过程显示出较大的个体差异。

有的学生这一过程较短,这些学生主要是进校后就有较明显的学习目标,主导目标明确,有助于其他目标的建立。

也有少数学生始终没有正确的目标,或用非学习目标代替学习目标

2,大学生学习目标有哪些价值?

目标的价值:

Ÿ

(1)增强大学生认识人生和探索人生道路的自觉能动性;

Ÿ

(2)增强大学生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自觉能动性;

Ÿ(3)为大学生成才活动指引人生方向和事业方向;

Ÿ(4)提高大学生的抱负水平;

Ÿ(5)为大学生成才活动提供激励力量。

3.制定目标理想的模式

Ÿ1、符合培养总目标,蕴涵社会与时代的要求

Ÿ2、适合个体特点,有利发挥所长

Ÿ3、形成合理结构,促进全面发展

4.大学生学习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和调节

一、学习缺乏动机

调节:

(1)提高认识

(2)培养兴趣:

a.积极自我强化b.积极的自我暗示c.带着问题去学d.主动参与学习实践活动(3)树立目标

二、学习缺乏自信,即自卑

调节:

(1)正确估计自己,培养自信心理。

(2)与自己较劲,选准突破口,获得一次成功。

(3)积极补偿,以勤补拙,所谓补偿就是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以消除烦恼和痛苦的情绪。

(4)克服学习无助感,提高自我效能感

三、考试焦虑

调节:

(1)正确认识考试,稳定情绪

(2)做好充分的考前准备工作

(3)正确评估自己,树立必胜信心

(4)自我放松,自我暗示

四、记性不好

调节:

1、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2、掌握最佳记忆时间

3、遵循记忆规律,掌握科学记忆方法

4、科学用脑

5.创新行为的分类是?

创新思维的方式有哪些?

分类:

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方式:

(一)形象思维

(二)发散思维(三)横向思维(四)逆向思维(五)收敛思维(六)逻辑思维(七)辩证思维

1、学业问题

  学习压力大,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困难等学业问题始终困扰着大学生。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学习动力不足。

在大学生生活事件量表中,列在第一位的是学习压力大。

调查结果表明:

有69.6%的新生和54%的老生感到“学习难度加大,非常困难”;在座谈中问到学生为什么学习时,学生淡淡地说:

“为学习而学习”。

一位大二学生也写道:

“学习始终不能进入状态,总感到是在巨大的考试压力下被动地学,而静下来想为什么学时,会感到很苦恼。

”特别是一年级学生,认为“学习负担重,难以应付”的占70.4%。

  2)学习目的不明确。

自习路上永远有匆匆的身影,但仔细考虑学生的学习目的却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

很多同学为了应付不得不参加的考试,不能不做的事而学习。

有的学生甚至直截了当地回答:

为了能够考试过关,至于为什么学心中没有底。

一位学生这样写道:

“在中学时代,各方面表现都很出色,进入大学后,沿着中学的惯性学习,尽管成绩还算理想,但学习虽然努力却常常感到心力交瘁,学而无所获。

”更多的学生是懒得“精益求精,但求蒙混过关。

”面对人才市场的巨大压力,很多学生也感到内心的危机感,但真正要努力学习,却提不起精神来。

  3)学习成绩不理想。

学习困难的学生虽然在大学生群体中占的比例并不大,但他们的负性情绪,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有的学生上课注意力无法集中,有的学生不适应大学生生活,“小学、中学都是尖子学生,到大学生后一下子变为普通学生,个人约束力又差,自制力弱,大学期间较为放任,因而学习差了”;“虽然学习上很尽力,上大学就是为了求学,而学习成绩总是不理想,因而感到很自卑,也十分压抑。

”调查中有42%的学生经历过考试失败,我们随机抽查了一个30人的大四工科班级成绩,在七学期中,有63门次不及格,人均2.1门次,不能不引起重视。

  4)学习动机功利化。

市场经济的利益杠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对于学习,学生表现出空前的功利意识。

对还没有学的课,学生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我学习这门课有什么用?

”因而出现了专业课、基础课门前冷落车马稀,而技能类课程如计算机、外语、股票各种各样的证书班摩肩接踵、门庭若市的明显对比。

“考证热”正是学习功利化的直接表现。

学生充分了解到市场对各种证书的青睐,因而放弃了专业课的学习去追逐各种有用的证书。

  2、情绪问题

  稳定的情绪、积极良好的情绪反映,是学生成才很重要的因素,也是学生心理健康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如下表所示:

大学生的负向情绪高于正向情绪,值得引起重视。

  表二:

大学生情绪自我评价

   1)抑郁。

表现为个体心中持久的情绪低落为主,常伴有身体不适、睡眠不足等,心情压抑、沮丧、无精打采、什么活动都懒于参加,什么事也提不起精神来,逃避参与。

中国矿业大学连续三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结果表明:

列在第一位的心理不适是抑郁,家庭经济状况差、家庭亲和感差,某种原因如连续的考试失败、失去亲人、失恋、同学感情失和等都是抑郁的直接诱因。

  2)情绪失衡。

大学生的社会情感丰富而强烈,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与内隐性,表现为情绪波动大,高低不定,喜怒无常,会因一点小小的胜利而沾沾自喜,也易为一次考试失败、情感受挫而一蹶不振,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特别是负性情绪的控制相对较弱,个体负性情绪表现为情绪高低不定、易怒,难以驾驭自己的情感,不能保持一种常态的情绪,如一次考试失败,有的学生很难从失利的阴影中走出;群体负性情绪又是校园事端的直接制造者。

如某大学十年的违纪处分的71例中,打架的占到45%,起因多数因为生活中小的摩擦,学生的群体情绪一旦激发,很难受到理性与校纪校规的约束,为“朋友而战”,为“义气而战”,当情绪稳定下来,又多是后悔不及。

学生对大学生活的评价认为“充实”的仅占14.2%,负性情绪明显高于正向情绪。

  3、人际关系问题。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必备条件。

  1)人际关系不适。

进入大学,远离原来熟悉的生活与学习环境,面对新的人际群体,学生多少有些不适。

部分学生对大学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之间的关系显得很不适应。

一位新生感叹说:

“在大学,没有一个可以谈得来的朋友,心里真的感到好孤独。

”有的学生从未离开过家庭,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对于如何关心别人,得到朋友的关心想得较少;而另一方面,学生又希望别人的认可。

“心里话儿对谁说?

”成为学生普遍的困惑。

在“目前,你感到最苦恼的事”的调查中,有80%的学生涉及到了人际关系。

  2)社交不良。

大学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小社会的环境,可以充分地展示自我,展示大学生的风采。

部分学生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与勇气,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充满了兴趣,却又担心失败,只是羡慕而积极参与的不多,久而久之,开始回避参与,感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特别是到周末,学生普遍感到无处可去,甚至出现了“周末恐惧症”,“盼周末,又怕过周末,那种孤寂的感觉真难受”,直接影响了学生潜能力的充分发挥。

  3)个体心灵闭锁。

学生从校门到校门,缺乏人际交往经验,而自身在人际交往中的不自信又不利于增加自身的人际魅力,妨碍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30%的新生认为“没有朋友”,23%的学生感到“孤独、寂寞”,对与人主动交往,45%的学生更希望自己成为交流的对象而不是交流的直接发起者。

与此同时,由于个体间的正常的交往不够,又易引发猜疑、妒忌等,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4、焦虑问题。

学生的焦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来源并非现实的威胁,而是内心,无明确的客观对象和具体内容。

主要表现在考试焦虑与自我焦虑。

  1)自我焦虑。

青年时期比任何年龄更关注自己在他人尤其是异性心目中的形象,学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长相、胖瘦、高矮、能力、魄力、魅力,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焦虑,有的学生担心自己长得不够漂亮,不能获得异性的好感,甚至部分女生因没有男生追求而苦恼;有的学生总感到自己的先天条件不够理想,因而非常自卑,不能建立自己的社交形象与公众形象。

  2)考试焦虑。

尽管所有的大学生都经过了黑色七月的严峻考验,大学考试对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大学第一学期考试失败的学生尤其突出,他们无端担心考试失败,甚至产生了厌倦考试的心理状态。

访谈中,某宿舍7名女大学生学习努力成绩都不很理想,三学期下来,有8门次不及格,考试成为她们沉重的话题,她们坦率地承认,考试前基本都睡不好觉,一想到考试心理就非常紧张,总担心下一门依旧会失败,不能自我调节。

  5、情感问题。

爱情、友情、亲情是学生情感方面的三个重要问题。

  1)爱情的困扰。

爱情虽然在大学并非一门必修课,学生仍然从各个方面开始自己的情感之旅,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是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恋爱,成为大学生活中重要的一章在书写着,甚至有人发出了“围墙”已变成“爱情走廊”,“专业恋爱、业余学习”的情况并不是个别现象。

有的学生说“爱是情感,不是规范”。

一是情感的迷茫。

二是不正确的恋爱观,“每周一哥”、“普遍撒网、重点培养、择优而谈”。

面对爱情,学生更多的想到的是“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甚至“预约失恋”,爱情与婚姻分离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2)友情困扰。

友情是人生路上的重要方面,校园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与人文氛围滋长着学生各种情感的发展。

如果说,进入恋爱阵营已经牵手的并不多的话,那么牵挂则是一种再普遍不过的心态了。

在涉及学生生活事件的问卷中,50%的学生承认心里想着一个人而对方不知道,情感始终与大学生活相始终,“想说爱你并不件很容易的事”,“谁为我憔悴”?

“想得到偏又怕失去”,在情感的边缘,很多学生在徘徊着。

在处理个人情感问题上,看不清友谊与爱情,不能很好地把握男女同学交往的尺度。

希望珍惜友谊又不经意的使友谊失之交臂。

  3)亲情问题。

近年来,反映大学生家书越写越短的文章不再鲜见,很多学生的反映是:

与家长没有太多的话讲,写信基本是缘于实质性问题如经济供给、物质补充而非情感沟通,尽管自己也认识到不应该这样,但懒得提笔却是一种普遍心态,而且从心理上也并不感到有些歉疚,即使通电话,也仅仅是我一切都好,不用牵挂之类的客套话。

而与此相反的是,恋人之间的信件越来越厚,电话越来越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位学生在发出数十张贺卡后,人们并没有从他开出的“账单”上发现给父母的。

很多家长也感到亲情受到空前的挑战,发出了“难道与孩子之间的联系仅是经济上的”的感慨,对父母给予的关心、爱护,学生当仁不让地认为是理所当然,感动于字里行间而非躬身践约中。

这次对家庭教养方式的调查结果也表明,学生对父母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分别占78.2%和86.0%,说不清楚的分别占9.8%和4.0%,不满意的占6.9%和3.8%,从整体上看,学生对家长是基本满意的,也是肯定亲情的,但回报较少并理直气壮地认定父母并不求回报。

 6、性教育问题。

性教育是道德教育、文明教育、健康教育,也是人格教育。

  1)性生理适应不良。

青春期性生理的成熟,必然带来相应的心理变化,渴望获得异性的好感与承认,产生性幻想、性冲动等,18.3%的新生和30的老生产生过“性幻想”用一种自慰的方法解决自身的生理冲动,这是正常的心理反映,由于性教育的严重缺失,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性反映,产生了堕落感、耻辱感与性罪错感,把性与不洁联系起来,一位大学生因做性梦产生性幻想不能自拔以至于萌发轻生的念头。

有的学生由于对自身性生理欲望的放纵,与恋爱对象发生两性行为并不罕见。

  2)性心理问题。

青春期性心理与性生理密切相关,对异性的好感,希望在异性心目中确立良好的形象,获得对方的认可。

有的大学生认为,“爱,不能没有性”,“禁欲是对美好爱情的打击”。

由于性生理的成熟与性心理的不够成熟的矛盾,使更多的人面临这样的选择:

最初的恋人可能不是最终的选择,性关系无论从道德上还是从心理上都使对方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面对男朋友的性要求,如何选择才既不伤双方感情,又保持了自身的尊严?

”“既不破坏社会公德、又不影响他人,健康的性行为为什么不可以呢?

”性的好奇、性无知、性贞洁感的淡化、甚至性与爱的困惑、分离以及由于性行为引起的后果及产生的心理压力,都是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

  7、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独生子女心理健康问题。

独生子女大学生有着自身的特点,他们一般都有较好的家庭条件,缺乏直接的竞争压力与经济压力,是大学生中“洒脱”的一部分学生。

另一方面,由于在家庭中受到过多的呵护,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自立能力、进取意识显得不足,对集体生活不适应,考虑他人较少,而考虑自己则很多;这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动力,对生活质量的期待与要求较高,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则不够高。

据一项关于城市独生子女的人格发展与教育的调查结果表明:

独生子女存在成就需要弱、心理较脆弱、自立能力弱等问题。

有的独生子女坚持“在家靠父母,在校靠保姆”,连从事与自身有关的简单劳动如洗衣服都懒得动,有的家长甚至千里迢迢赶到学校,只为了给孩子洗衣缝被。

  2)特困生心理调适。

近年来,特困生的思想教育、生活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校采取了“奖、贷、勤、免、补”,广开渠道,解决困难学生的生活问题。

不容忽视的是,困难学生不仅仅是经济困难,他们的心理问题也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尤其是“双困生”,学业成绩不理想,家庭经济又很困难,心理负担很重。

经济条件影响与制约着他们的成长,自卑、过多的自责使部分学生不能走出家庭经济条件的阴影中。

一位女大学生说:

“因为女生的面子,我不愿写困难补助申请,而拮据的经济又始终困扰着我,我不愿走在校园里像贴上标签一样让同学用特别的目光注视。

”因而出现了一方面学校存在着很多困难学生,而另一方面,学校的寒衣补助又无更多的人申请的尴尬局面。

有的特困生认为学校提供的一切帮助是“理所当然”“我困难,学校总不能让我回家吧?

”,出现了八十年代大学生“躺在父母汇款单上”,九十年代困难学生“躺在困难补助上”,这些学生被称为“困难专业户”、凡是补助、贷款、减免,都有份,学生不愿参加勤工助学工作,认为太辛苦,甚至出现了困难学生的各种资助高于优秀学生奖学金,使学生对各种补助产生了心理上的依赖感,甚至将有的补助直接打入自己的预算中,助长了学生的惰性,也滋长了学生等、靠、要的思想,不利于健康健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