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乡村全科公共卫生考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756471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B乡村全科公共卫生考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B乡村全科公共卫生考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B乡村全科公共卫生考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B乡村全科公共卫生考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B乡村全科公共卫生考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B乡村全科公共卫生考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B乡村全科公共卫生考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B乡村全科公共卫生考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B乡村全科公共卫生考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B乡村全科公共卫生考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B乡村全科公共卫生考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B乡村全科公共卫生考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B乡村全科公共卫生考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B乡村全科公共卫生考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B乡村全科公共卫生考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B乡村全科公共卫生考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B乡村全科公共卫生考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B乡村全科公共卫生考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B乡村全科公共卫生考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B乡村全科公共卫生考点.docx

《B乡村全科公共卫生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B乡村全科公共卫生考点.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B乡村全科公共卫生考点.docx

B乡村全科公共卫生考点

《公共卫生》考点:

实验流行病学的概念和研究的基本原则

实验流行病学的概念和研究的基本原则:

概念:

是通过比较给予干预措施后的实验组人群与对照组人群的结局,从而判断干预措施效果的一类前瞻性研究方法。

原则:

(1)它是前瞻性研究,即必须跟踪研究对象,这些对象不一定从同一天开始,但必须从一个确定的起点开始跟踪。

(2)流行病实验必须施加一种或多种干预处理,作为处理因素可以是预防某种疾病的疫苗、治疗某病的药物或干预的方法措施等。

(3)研究对象是来自一个总体的抽样人群,并在分组时采取严格的随机分配原则。

(4)必须有平行的实验组和对照组,要求在开始实验时,两组在有关各方面必须相当近似或可比,这样实验结果的组间差别才能归之于干预处理的效应。

《公共卫生》考点:

流行病学基本概念

流行病学基本概念: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流行病学的定义体现如下几点基本含义:

1.研究的对象是人群,是研究所关注的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群,关注疾病及健康状况在人群中发生的情况。

2.流行病不仅研究的疾病(包括传染病,也包括非传染病);而且研究健康。

3.从疾病的频率和分布出发,揭示影响和决定频率分布的因素以及流行的原因。

4.运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如何预防和控制疾病,增进人群健康。

《公共卫生》考点:

常用人口统计指标有哪些

常用人口统计指标有哪些:

人口数

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

年度统计的年末人口数

是指每年12月31日24时的人口数。

常住人口

指在调查区域内经常居住的人口,具体包括三款人:

⒈户口登记地在调查区域并且在该区域内常住的人口(不包括户口登记地在调查区域内但长期外出的人口);

⒉户口登记地不在调查区域但在该区域内常住的人;

⒊在任何地方都没有登记户口,在该区域内居住的人口。

现有人口(又称在场人口或现场人口),指在某一调查时点时,调查区域内的全部人口。

现有人口

现有人口的统计不考虑调查对象户口登记地的情况和居住时间的长短,只要调查时点时在场的人口都包括在内。

现有人口不包括户口登记地在调查区域内但在调查时点暂时外出的人口。

户籍人口,指在调查区域内有户口登记的人口。

户籍人口

户籍人口的统计和常住人口以及现有人口不同,如果未办理户口迁入手续,不论在调查区域内居住时间有多长,都不能统计为户籍人口。

由于常住人口资料的使用价值较高,便于进行行政管理、制订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现在我国的人口普查和每年进行的人口抽样调查均以常住地进行登记,一个人只能在一个地方进行户口登记。

市镇人口和乡村人口按常住人口的居住地情况划分。

市镇人口

指地级市市辖区内的常住人口、县级市街道行政区域内的常住人口以及县级市和县下辖镇居委会行政区域内的常住人口。

乡村人口

指县级市和县下辖镇村委会行政区域内的常住人口以及县级市和县下辖乡行政域内的常住人口。

农业人口

指户籍人口统计中户口性质为农业人口的人口。

年平均人数

是年初、年底人口数的平均数,也可用年中人口数代替。

性别比

反映两性人口之间比例的指标。

指在总人口中或在各年龄人口中,男性人数与女性人数之比。

通常用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应有多少男性人口表示。

出生人口与死亡人口

「出生人口」

指在一年内出生之后有生命现象(如心脏跳动、有呼吸等)的全部活产婴孩数。

包括出生后有生命现象,但以后由于各种原因死亡的婴儿,不含死胎婴儿。

「死亡人口」

指由于各种原因失去生命的人数之和,包括出生后有生命现象,但以后由于各种原因死亡的婴儿数,但不包括死胎数。

《公共卫生》考点:

常用相对数的种类

相对数的种类很多,根据其表现形式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有名数,即凡是由两个性质不同而又有联系的绝对数或平均数指标对比计算所得的相对数,一般都是有名数,而且多用复合计量单位。

另一类是无名数,无名数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采用倍数、成数、系数、百分数、千分数等来表示,如: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等

《公共卫生》考点:

常用相对数指标的含义及应用

常用的相对数指标:

分类资料又叫计数资料、定性资料,其观察值是定性的,表现为互不相容的类别或属性。

对分类资料作统计描述,常采用相对数(构成比、率和相对比)指标。

一、率

率亦称频率指标,常用来说明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可用百分率、千分率、万分率或十万分率表示。

二、构成比

构成比又称构成指标,常用来说明一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或分布,常用百分数表示。

同一事物各构成部分的构成比总和一定等于1或100%。

三、比

比亦称相对比,是指两个有关的指标之比,常说明两者相互对比的水平,可以倍数或百分数表示。

所对比的两指标可以是相对数,也可以是平均数或率。

《公共卫生》考点:

医学中参考值范围的含义

参考值范围的概念:

参考值范围也称为正常值范围,是指绝大多数“正常人”的某指标值范围.这里的“绝大多数”可以是90%、95%、99%等,最常用的是95%.所谓“正常人”不是指健康人,而是指排除了影响所研究指标的疾病和有关因素的同质人群.

参考值范围的制定方法:

1.决定参考值范围的单双侧

根据一个指标是否过大、过小均属异常,决定该指标的参考值范围是双侧范围还是单侧范围.若一个指标过大、过小均属异常,则相应的参考值范围既有上限又有下限,是双侧参考值范围;若一个指标仅过大属异常,则此指标的参考值范围只有上限,是单侧参考值范围;若一个指标仅过小属异常,则此指标的参考值范围只有下限,也是单侧参考值范围.

2.利用大样本资料制定参考值范围

随机抽取一个大样本后,如果指标服从正态分布,就采用正态分布法制定其参考值范围.如果指标不服从正态分布,就采用百分位数法.

《公共卫生》考点:

医学统计学与其主要内容

医学统计学与其主要内容:

医学统计学是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原理及方法,结合医学实际,研究数字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与推断的一门学科。

医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人体以及与人的健康有关的各种因素。

生物现象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普遍存在着变异。

所谓变异(个体差异),系指相同条件下同类个体之间某一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系偶然因素起作用的结果。

例如同地区、同性别、同年龄的健康人,他们的身长、体重、血压、脉搏、体温、红细胞、白细胞等数值都会有所不同。

又如在同样条件下,用同一种药物来治疗某病,有的病人被治愈,有的疗效不显着,有的可能无效甚至死亡。

引起客观现象差异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一类原因是普遍的、共同起作用的主要因素,另一类原因则是偶然的、随机起作用的次要因素。

这两类原因总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并以某种偶然性的形式表现出来。

科学的任务就在于,要从看起来是错综复杂的偶然性中揭露出潜在的必然性,即事物的客观规律性。

这种客观规律性是在大量现象中发现的,比如临床要观察某种疗法对某病的疗效时,如果观察的病人很少,便不易正确判断该疗法对某病是否有效;但当观察病人的数量足够多时,就可以得出该疗法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或无效的结论。

所以,医学统计学是医学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医学统计学在本世纪二十年代以后才逐渐形成为一门学科。

解放前,我国学者即致力于把统计方法应用到医学中去,但人力有限、范围较窄。

解放后,随着医学科研工作的发展,本学科得到迅速普及与提高。

通过大量实践,在不少方面积累了自己的经验,丰富了医学统计学的内容。

而电子计算机的作用,更促进了多变量分析等统计方法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医学统计学的内容包括:

①统计研究设计。

我们制订调查计划或实验设计时,除专业问题外,还必须从医学统计学的角度考虑,使调查或实验结果能够科学地回答所研究的问题。

一个好的设计可以用较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取得更多的较可靠的资料。

②总体指标的估计。

医学研究中实际观测或调查的部分个体称为样本,研究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

人们除用均数、率等统计指标对调查或实验结果进行描述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样本的信息,来估计总体中相应的统计指标,即参数估计。

③假设检验。

就是依据资料性质和所需解决的问题,先建立适当的假设,然后采用适当的检验方法,根据样本是否支持所作的假设,来决定对假设的接受或拒绝。

④联系、分类、鉴别与鉴测等研究。

在疾病的防治工作中,经常要探讨各种现象数量间的联系,寻找与某病关系最密切的因素;要进行多种检查结果的综合评定、探讨疾病的分型分类:

计量诊断,选择治疗方案;要对某些疾病进行预测预报、流行病学监督,对药品制造、临床化验工作等作质量控制,以及医学人口学研究等。

医学统计学,特别是其中的多变量分析,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必要的方法和手段。

本讲义介绍了医学统计的基本内容,此外,本讲义中还包括军医必须了解或掌握的我军部队、医院、战时的各种登记和统计表,常用统计指标的计算和分析等内容。

作为医学科学工作者,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统计学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在阅读医学书刊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统计学方面的名词概念,有了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正确理解文章的涵义;第二,军医在实际工作中,经常要做登记工作,要填写各种报表,只有懂得了原始登记与统计结果的密切关系,并掌握了收集、整理与分析资料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才能自觉地、认真地把登记工作做好,积累有科学价值的资料;第三,参加科研工作时,从开始设计到数据整理分析与统计结果的表达,每一步骤都需要统计学知识;第四,在制订计划、检查工作、总结经验时,都离不开统计数字,尤其在撰写科研论文时,有了统计学知识,才能使数据与观点密切结合,作出正确的结论。

医务工作者学习统计学,首先必须明确:

我们应该掌握的关键不是数学原理,而是怎样合理地、恰当地把数理统计的方法应用到医学科研工作中去,并结合专业知识,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在学习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习与练习。

作业中要遵守数学上的规则与习惯,如小数点及各个位数应上下对齐,一个多位数的数值不能分写成两行,等号不能写在一行的末了而应写在第二行的开头等等。

再次,各种统计符号必须写正确,汉字、阿拉伯字与外文字母必须写清楚,不能写成模棱两可,只有在学习时养成良好的习惯,将来工作中才能少出差错。

最后我们着重指出:

统计工作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实事求是,如实反映情况。

因此,无论日常工作或科学研究中,必须养成严肃认真的作风和反复核对的习惯,同一切弄虚作假的现象进行坚决的斗争,尽最大努力获得正确数据,使分析结论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

《公共卫生》考点: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分为十二大类:

一、老年人保健

二、高血压患者管理

三、糖尿病患者管理

四、孕产妇保健

五、儿童保健

六、预防接种

七、重型精神病患者管理

八、结核病管理

九、卫生监督

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及传染病报告

十一、健康教育

十二、居民公共卫生签约服务

《公共卫生》考点:

预防医学:

三级预防的策略

(一)预防医学的概念、内容和特点

  1.概念

对象

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

目的

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夭折

工作模式

是“环境—人群—健康”(生态健康的模式)

  2.内容预防医学以预防为主的思想,运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环境卫生科学、社会和行为科学、以及卫生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查物质社会环境和人的行为及生物遗传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作用的规律,分析这些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以制定防治对策;并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防治伤残和夭折的目的。

  3.特点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相比:

工作对象

包括个体和群体,主要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患者

研究重点

为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采取的对策

更具积极的预防作用,具有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

研究方法

更注意宏观与微观的结合

实施的措施

更为宏观和宽泛

  

(二)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健康定义(WHO)

“是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

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

可归纳为4大类:

①社会经济环境;②物质环境;③个人因素;④卫生服务

  (三)三级预防的策略

  1.疾病自然史与预防机会

疾病自然史 

疾病从发生到结局(死亡或痊愈等)的全过程,其中有几个明确的阶段:

①病理发生期;②症状发生前期;③临床期;④结局

健康疾病连续带

从健康→疾病→健康(或死亡)的一个连续过程

预防的机会窗 

危险因素作用于机体到疾病临床症状的出现,有一个过程,从而为预防疾病所留出的时间

  2.三级预防策略

 

针对的阶段

措施

第一级预防

病因(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前)

既包括针对健康个体的措施,也包括针对整个公众的社会措施。

如果在疾病的因子还没有进入环境之前就采取预防性措施,则称为根本性预防

第二级预防

疾病的临床前期

非传染病:

“三早”(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传染病:

“五早”除了“三早”,尚需“疫情早报告及患者早隔离”

第三级预防

临床期

及时、有效的治疗和康复措施

《公共卫生》考点:

统计表的基本结构

统计表的结构,从它的外表形式看,是由纵横交叉的一种表格所组成。

它由总标题、横行标题、纵栏标题和指标数值等部分构成。

总标题是统计表的名称,放在统计表的上端。

总标题要尽量简明扼要。

横行标题也称横标目,写在统计表的左方。

纵栏标题也称纵标目,写在统计表的上方。

横标目和纵标目是分别说明横行和纵栏所填列数字资料内容的。

《公共卫生》考点:

卫生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卫生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统计学对统计工作的全过程起指导作用,任何统计工作和统计研究的全过程都可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1、设计:

在进行统计工作和研究工作之前必须有一个周密的设计。

设计是在广泛查阅文献、全面了解现状、充分征询意见的基础上,对将要进行的研究工作所做的全面设想。

其内容包括:

明确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说,确定观察对象、观察单位、样本含量和抽样方法,拟定研究方案、预期分析指标、误差控制措施、进度与费用等。

设计是整个研究工作中最关键的一环,也是指导以后工作的依据

2、收集资料:

遵循统计学原理采取必要措施得到准确可靠的原始资料。

及时、准确、完整是收集统计资料的基本原则。

卫生工作中的统计资料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①统计报表:

是由国家统一设计,有关医疗卫生机构定期逐级上报,提供居民健康状况和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主要数据,是制定卫生工作计划与措施、检查与总结工作的依据。

如法定传染病报表,职业病报表,医院工作报表等。

②经常性工作记录:

如卫生监测记录、健康检查记录等。

③专题调查或实验。

3、整理资料:

收集来的资料在整理之前称为原始资料,原始资料通常是一堆杂乱无章的数据。

整理资料的目的就是通过科学的分组和归纳,使原始资料系统化、条理化,便于进一步计算统计指标和分析。

其过程是:

首先对原始资料进行准确性审查(逻辑审查与技术审查)和完整性审查;再拟定整理表,按照“同质者合并,非同质者分开”的原则对资料进行质量分组,并在同质基础上根据数值大小进行数量分组;最后汇总归纳。

4、分析资料:

其目的是计算有关指标,反映数据的综合特征,阐明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统计分析包括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前者是用统计指标与统计图(表)等方法对样本资料的数量特征及其分布规律进行描述;后者是指如何抽样,以及如何用样本信息推断总体特征。

进行资料分析时,需根据研究目的、设计类型和资料类型选择恰当的描述性指标和统计推断方法。

统计工作的四个步骤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任何一步的缺陷,都将影响整个研究结果。

《公共卫生》考点:

卫生统计学的工作步骤

卫生统计学的工作步骤:

统计学对统计工作的全过程起指导作用,任何统计工作和统计研究的全过程都可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1、设计:

在进行统计工作和研究工作之前必须有一个周密的设计。

设计是在广泛查阅文献、全面了解现状、充分征询意见的基础上,对将要进行的研究工作所做的全面设想。

其内容包括:

明确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说,确定观察对象、观察单位、样本含量和抽样方法,拟定研究方案、预期分析指标、误差控制措施、进度与费用等。

设计是整个研究工作中最关键的一环,也是指导以后工作的依据

2、收集资料:

遵循统计学原理采取必要措施得到准确可靠的原始资料。

及时、准确、完整是收集统计资料的基本原则。

卫生工作中的统计资料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①统计报表:

是由国家统一设计,有关医疗卫生机构定期逐级上报,提供居民健康状况和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主要数据,是制定卫生工作计划与措施、检查与总结工作的依据。

如法定传染病报表,职业病报表,医院工作报表等。

②经常性工作记录:

如卫生监测记录、健康检查记录等。

③专题调查或实验。

3、整理资料:

收集来的资料在整理之前称为原始资料,原始资料通常是一堆杂乱无章的数据。

整理资料的目的就是通过科学的分组和归纳,使原始资料系统化、条理化,便于进一步计算统计指标和分析。

其过程是:

首先对原始资料进行准确性审查(逻辑审查与技术审查)和完整性审查;再拟定整理表,按照“同质者合并,非同质者分开”的原则对资料进行质量分组,并在同质基础上根据数值大小进行数量分组;最后汇总归纳。

4、分析资料:

其目的是计算有关指标,反映数据的综合特征,阐明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统计分析包括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前者是用统计指标与统计图(表)等方法对样本资料的数量特征及其分布规律进行描述;后者是指如何抽样,以及如何用样本信息推断总体特征。

进行资料分析时,需根据研究目的、设计类型和资料类型选择恰当的描述性指标和统计推断方法。

统计工作的四个步骤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任何一步的缺陷,都将影响整个研究结果。

《公共卫生》考点:

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

(一)定期体检,见微知著;

(二)重视先兆,截断逆转;

(三)安其未病,防其所传;

(四)掌握规律,先时而治;

(五)三因制宜,各司法度。

《公共卫生》考点:

重大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

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包括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等。

  从2009年开始,我国将增加以下项目:

为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消除燃煤型氟中毒危害;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等,预防出生缺陷;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农村改水改厕等。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重要内容,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工作。

是我国政府针对当前城乡居民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以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为重点人群,面向全体居民免费提供的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

开展服务项目所需资金主要由政府承担,城乡居民可直接受益。

《公共卫生》考点:

卫生统计学的工作步骤

卫生统计学的工作步骤:

统计学对统计工作的全过程起指导作用,任何统计工作和统计研究的全过程都可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1、设计:

在进行统计工作和研究工作之前必须有一个周密的设计。

设计是在广泛查阅文献、全面了解现状、充分征询意见的基础上,对将要进行的研究工作所做的全面设想。

其内容包括:

明确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说,确定观察对象、观察单位、样本含量和抽样方法,拟定研究方案、预期分析指标、误差控制措施、进度与费用等。

设计是整个研究工作中最关键的一环,也是指导以后工作的依据

2、收集资料:

遵循统计学原理采取必要措施得到准确可靠的原始资料。

及时、准确、完整是收集统计资料的基本原则。

卫生工作中的统计资料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①统计报表:

是由国家统一设计,有关医疗卫生机构定期逐级上报,提供居民健康状况和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主要数据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是制定卫生工作计划与措施、检查与总结工作的依据。

如法定传染病报表,职业病报表,医院工作报表等。

②经常性工作记录:

如卫生监测记录、健康检查记录等。

③专题调查或实验。

3、整理资料:

收集来的资料在整理之前称为原始资料,原始资料通常是一堆杂乱无章的数据。

整理资料的目的就是通过科学的分组和归纳,使原始资料系统化、条理化,便于进一步计算统计指标和分析。

其过程是:

首先对原始资料进行准确性审查(逻辑审查与技术审查)和完整性审查;再拟定整理表,按照“同质者合并,非同质者分开”的原则对资料进行质量分组,并在同质基础上根据数值大小进行数量分组;最后汇总归纳。

4、分析资料:

其目的是计算有关指标,反映数据的综合特征,阐明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统计分析包括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前者是用统计指标与统计图(表)等方法对样本资料的数量特征及其分布规律进行描述;后者是指如何抽样,以及如何用样本信息推断总体特征。

进行资料分析时,需根据研究目的、设计类型和资料类型选择恰当的描述性指标和统计推断方法。

统计工作的四个步骤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任何一步的缺陷,都将影响整个研究结果。

率。

设在相同条件下,独立重复进行n次试验,事件A出现t次,则事件A出现的频率为t/n.如治疗200例患者,120名患者治愈,治愈率为60%,这就是一个频率。

当观测单位较少时,用频率估计概率是不可靠的。

《公共卫生》考点:

卫生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卫生统计学的概念资料的类型、总体和样本、参数和统计量、概率和频率。

(一)资料的类型

1.定量资料亦称计量资料,其变量值是定量的,表现为数值大小,一般有度量衡单位,如调查某年某地7岁女童的生长发育状况,以人为观察单位,女童的身高(cm)、体重(kg)、血红蛋白(g/L)等均属定量资料。

2.定性资料亦称分类资料,其观察值是定性的,表现为互不相容的类别或属性,分为两种情况:

(1)无序分类资料:

包括:

①二项分类。

如调查吸毒者的HIV感染情况,结果分为阳性与阴性两类,表现为互不相容的两类属性。

②多项分类。

如人类的AB0血型,以人为观察单位,结果分为A型、B型、AB型与O型,表现为互不相容的多个类别。

(2)有序分类资料:

各类之间有程度的差别,给人以“半定量”的概念,亦称等级资料。

如测定某人群某血清学反应,以人为观察单位,结果可分“-”、“±”、“+”、“++”4级;又如观察某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以每个患者为观察单位,治疗效果分为痊愈、显效、好转、无效4级。

(二)总体和样本

总体就是所有同质观察单位某种观察值(即变量值)的集合。

样本是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的观测值的集合。

(三)参数和统计量

总体的数值特征称为参数,用希腊字母表示。

根据样本算得的某些数值特征称为统计量,用英文字母表示。

在抽样研究中,由个体变异产生中|公医|考网整理,随机抽样引起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的差别称为抽样误差。

(四)概率和频率

概率是描述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数值,常用P表示。

随机事件概率的大小在0与1之间,P越接近1,表示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大;P越接近0,表示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小。

习惯上将P≤0.05的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表示在一次实验或观察中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可视为不发生。

在现实中,随机事件的概率往往是未知的,因此,当观测单位足够多时,常用样本中事件的实际发生率来估计总体概率,这种实际发生率称为频率。

设在相同条件下,独立重复进行n次试验,事件A出现t次,则事件A出现的频率为t/n.如治疗200例患者,120名患者治愈,治愈率为60%,这就是一个频率。

当观测单位较少时,用频率估计概率是不可靠的。

《公共卫生》考点: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涵及概念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涵及概念:

全体城乡居民,无论性别、年龄、居住地、职业、收入,都能平等地获得政府免费或低收费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国家卫生制度。

本质:

国家卫生制度,强调全体(不同地区、城乡和不同阶层之间)公民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机会、原则和结果大体相等。

均等化≠平均化。

特点:

1、利用公共卫生资源,通过公共财政制度对医疗卫生资金配置进行再分配,强调政府的服务性和公民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