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 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含答案 8.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758598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88 大小:10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 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含答案 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 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含答案 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 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含答案 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 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含答案 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 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含答案 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 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含答案 8.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8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 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含答案 8.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8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 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含答案 8.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8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 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含答案 8.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8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 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含答案 8.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8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 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含答案 8.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8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 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含答案 8.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8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 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含答案 8.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8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 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含答案 8.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8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 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含答案 8.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8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 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含答案 8.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8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 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含答案 8.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8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 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含答案 8.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8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 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含答案 8.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8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 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含答案 8.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8页
亲,该文档总共8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 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含答案 8.docx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 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含答案 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 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含答案 8.docx(8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 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含答案 8.docx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含答案8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小题。

长相思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根据上面两首词,说说“长相思”词的写作特点。

(2)两首《长相思》都写到“山”“水”,但蕴含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

(1)一首36字;上下阙格式相同,一阙4句;一韵到底,有叠韵;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

(2)白居易长相思以流水比人暗喻少妇的心随着流水追随丈夫远去。

“吴山点点愁”用拟人化的手法婉转的表现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苦。

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

纳兰《长相思》里提到“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

这首词表达纳兰“思归”的委婉心境。

【解析】【分析】

(1)这两首词的词牌都是长相思,要从字数、句数、押韵、平仄、主旨等对这两首词进行比较、总结、归纳。

字数:

都是36字;句数:

上下阕各有4句话;押韵:

一韵到底;主旨:

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

(2)白诗,从下阕“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闺怨词,少妇丈夫外出,随着汴水、泗水向东南行,到了遥远的地方。

少妇思念丈夫,她的心也随着流水去追随丈夫的行踪。

“吴山点点愁”用拟人化的手法,愁的不是吴山,而是少妇。

因此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

纳兰诗,由“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可看出这首诗表达对故园的思念,“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

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

离家越远,思乡之情越浓烈。

因此,这首词词人在写景中寄寓了思乡的情怀。

故答案为:

⑴一首36字;上下阙格式相同,一阙4句;一韵到底,有叠韵;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

⑵白居易长相思以流水比人暗喻少妇的心随着流水追随丈夫远去。

“吴山点点愁”用拟人化的手法婉转的表现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苦。

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

纳兰《长相思》里提到“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

这首词表达纳兰“思归”的委婉心境。

【点评】⑴ 本题考查对有关“词”的常识。

词牌规定了这首词的片数、句数、字数、用韵、字的平仄等,平时学习时多积累一些诗词,答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⑵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2.名著阅读。

(1)看人物。

看下面含“闹”的回目,从中选一个,结合具体情节,谈谈你对人物的认识。

(回目列举)《西游记》

第十七回孙行者大闹黑风山观世音收伏熊罴怪

第二十五回镇元仙赶捉取经僧孙行者大闹五庄观

《水浒》

第三回 赵员外重修文殊院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第四回 小霸王醉入销金帐 花和尚大闹桃花村

第七回 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人物:

________(填孙悟空或鲁智深)

认识:

________  

(2)品艺术。

讽刺手法的运用使小说更具艺术效果。

请赏析《围城》或者《格列佛游记》的讽刺艺术。

我选作品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孙悟空;孙悟空大闹五庄观,他完全不顾事情的原委就把人家的果树推倒,也不思考自己有没有实力保护好身边的师徒们,而且对于对手的实力评估十分不准确,不思后果,最后才导致要前去寻找菩萨帮助。

这体现了孙悟空做事冲动、鲁莽、做事不计后果的特点。

(悟空上山寻妖索要袈裟,与黑汉熊精相斗。

悟空在洞外打死一小妖,得到请贴,变为老住持赴会。

因被识破,只好请来观音才要回袈裟。

这体现了孙悟空爱显摆、好胜的性格。

(2)《围城》;《围城》里运用比喻进行讽刺分地方很多。

书中有句话说:

“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文凭本是一个读书人的学历的证明,作者将它比喻为“遮羞布”,讽刺了当时社会不重真才实学、追求留洋“镀金”、弄虚作假的教育状况。

【解析】【分析】

(1)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含“闹”的回目,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章。

简单的概述情节。

然后结合情节内容,评价人物的性格即可。

如:

鲁智深在拳打镇关西后,为了避祸出走了,可是又遇到了金老父女,他就在金老女婿的关照下入五台山当了和尚,可是在寺里却全不尊僧人规矩,处处惹祸,这体现了他直率、不受拘束、敢作敢当、天不怕地不怕性格特征;林冲被发配沧州,途中险遭解差谋害,鲁智深跟至野猪林相救,体现了他见义勇为嫉恶如仇,粗中有细的性格,尽显英雄本色。

(2)结合小贴士中的讽刺方法,选择《围城》或《格列佛游记》,结合其具体内容,分析讽刺手法的运用即可。

《格列佛游记》中夸张的讽刺手法,如:

在小人国,其国王只是比其他臣民高出一个指甲的高度,而他却把自己任命成宇宙界最神圣、最高的统治者。

然而,小人国的臣民想要升官,采用的方式则是跳绳。

也就是说跳绳的高度是和职位成正比的。

如:

对于一个部长来说,并不是要求他有多少的才能,而只要身手敏捷即可。

通过主人公游历小人国的经历,作者是在讽刺18世纪英国政府的平庸和无能。

故答案为:

⑴孙悟空;孙悟空大闹五庄观,他完全不顾事情的原委就把人家的果树推倒,也不思考自己有没有实力保护好身边的师徒们,而且对于对手的实力评估十分不准确,不思后果,最后才导致要前去寻找菩萨帮助。

这体现了孙悟空做事冲动、鲁莽、做事不计后果的特点。

(悟空上山寻妖索要袈裟,与黑汉熊精相斗。

悟空在洞外打死一小妖,得到请贴,变为老住持赴会。

因被识破,只好请来观音才要回袈裟。

这体现了孙悟空爱显摆、好胜的性格。

);

⑵《围城》;《围城》里运用比喻进行讽刺分地方很多。

书中有句话说:

“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文凭本是一个读书人的学历的证明,作者将它比喻为“遮羞布”,讽刺了当时社会不重真才实学、追求留洋“镀金”、弄虚作假的教育状况。

【点评】⑴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⑵本题考查名著艺术手法。

解答此题,要结合选文分析《格列佛游记》和《围城》的讽刺艺术。

结合名著相关内容来解答。

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1)这首诗写于全面抗战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军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地区,中国人民奋起抵抗。

诗人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存亡关头,满怀对祖国的________和对侵略者的________写下此诗。

诗歌用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________的情感。

(2)赏读诗歌,理解诗歌运用的象征手法。

说说“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试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在国家危难之时,像《雷电颂》《我爱这土地》都曾激励无数志士奋起救国。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样精粹的语言几乎众所皆知。

你还知道哪些脍炙人口的爱国名句?

试写两句。

【答案】

(1)挚爱(或热爱);痛恨(或仇恨);诗人对祖国的挚爱(或诗人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

(2)“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正遭受苦难的祖国大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温柔的黎明”隐喻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3)诗人自问自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烘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4)①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解析】【分析】

(1)“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

这使人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

诗人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存亡关头,满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此诗。

诗歌用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的情感。

诗人在借一只饱受磨难的“鸟”的形象表现自己的忧患意识,和他对多灾多难的祖国的博大深沉的爱。

根据以上分析填充即可。

(2)中间四行诗,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

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四个对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象征着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江河一般汹涌奔流。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深沉”一词也许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应的表达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六个沉重的省略,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

全诗在这问答中达到高潮,那炽热、真挚的爱国情怀,留下不尽的余韵。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于“我”的心中。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愈深,心中的痛苦也愈强烈。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

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

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4)多读书,多接触社会,多体验生活,多了解名人文化,多积累名言警句,多记忆箴言俗语,特别是多背诵脍炙人口的爱国名句,这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

学生表述合理即可。

如: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周恩来。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故答案为:

⑴挚爱(或热爱);痛恨(或仇恨);诗人对祖国的挚爱(或诗人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

⑵“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正遭受苦难的祖国大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温柔的黎明”隐喻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⑶诗人自问自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烘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⑷①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写作背景、生活经历进行理解,注意对诗人情感的感悟。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要结合诗句,联系具体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分析和理解。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诗句特点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考生的积累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结合题意进行回答。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②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桶,天上接行杯③。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①此诗当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由江夏南游洞庭时登岳阳楼而作。

②迥:

远。

③行杯:

传杯而饮。

历代文人写下过许多有关“洞庭湖”“岳阳楼”的传世佳作。

范仲淹著有《岳阳楼记》,孟浩然创作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写下了《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请仔细比较这三篇作品,完成下表。

作品

洞庭湖的景象

景物描写的作用

《岳阳楼记》(范仲淹)

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①________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②________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③________

【答案】通过对比,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洞庭湖烟波浩淼,欲渡无舟,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

;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

(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

【解析】【分析】①《岳阳楼记》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②“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勾勒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和湖波的声势。

面对洞庭湖,要渡过去却没有舟楫,暗喻自己想出仕建功,没有人引荐。

写景转入抒情,生出求荐之意。

③《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结合“此诗当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由江夏南游洞庭时登岳阳楼而作。

”分析“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

表达了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

故答案为:

①通过对比,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②洞庭湖烟波浩淼,欲渡无舟,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

③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

(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

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往往都是为了表达思想感情,因此答题时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歌具体内容分析这些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画面:

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们带着收货的猎物回家,好一派田园气象。

(2)①举头四望,身边竟无相识的熟人或朋友,无人共分此刻的心情,惘然若失。

②只好唱起《采薇》之歌,与伯夷、叔齐共享心境,抒发诗人孤独无依的荒凉之感和隐逸山林之志。

【解析】【分析】

(1)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有:

牧人、牛犊、猎马、飞禽,既然题目要求描绘画面,就要在头脑中把这些意象想象成画面,并用恰当、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2)结合全是内容分析:

首联写傍晚时分,夕阳西下,诗人独自一人登上东皋极目远望,左右徘徊不已。

颔联描写秋天山林之静景,进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

颈联,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反衬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

尾联环顾四围,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

诗人唱着《采薇》之歌,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

⑴画面:

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们带着收货的猎物回家,好一派田园气象。

⑵①举头四望,身边竟无相识的熟人或朋友,无人共分此刻的心情,惘然若失。

②只好唱起《采薇》之歌,与伯夷、叔齐共享心境,抒发诗人孤独无依的荒凉之感和隐逸山林之志。

【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

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⑵本题考查把握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要反复阅读古诗,分析诗歌写了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结合诗人的经历或写作背景体会这些人、事、景、物所蕴含的诗人的感情,然后再抓住诗中的抒情句或主旨句概括诗人的思想感情,概括思想感情的一般模式为:

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甲】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乙】夏日绝句①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①靖康二年(1127年),腐败的宋王朝在金兵的沉重打击下瓦解,徽、钦二帝及赵氏亲属和大批臣民被掳北去。

宋高宗赵构不顾有识之士极力反对,带领群僚仓皇南逃,建都临安,本诗即作与南渡之际。

(1)【甲】词结尾长叹“青衫湿”。

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下列关于【乙】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诗从内容看,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借项羽的宁死不屈辛辣地讽刺了赵构君臣的丧权辱国、怯懦畏惧、只顾逃命苟安的丑恶行径。

B. 李清照是婉约派著名词人之一,其词或轻柔婉丽,或缠绵悱恻,本诗诗意明白爽朗,与其婉约词风一脉相承。

C.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

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

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D.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女词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

“不肯”一词,将那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

【答案】

(1)“青衫湿”是化用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寄寓颇深。

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

(2)B

【解析】【分析】⑴“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

紧接着表明她是一个“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的富有感情的人,但不幸偏遇着这么一个庸夫俗子的丈夫,因她穿着男装独自去看了一次戏,竟遭丈夫的辱打,不由她不发出“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这样的浩叹。

“青衫湿”是化用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寄寓颇深。

“秋瑾的“青衫之泪”,绝不是消极的自怨自艾,而是积极的探索和追寻。

词中蕴含了词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对之后的革命起到了思想上的推动作用。

⑵B项“本诗诗意明白爽朗,与其婉约词风一脉相承”有误。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

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

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慷慨雄健、掷地有声,一反她“婉约派之宗”而著称文坛的风格。

故答案为:

⑴“青衫湿”是化用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寄寓颇深。

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

⑵B

【点评】⑴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7.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各题。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粪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丰匹红纱一丈皱,系向牛头充炭直。

(1)这首诗作者是________(人名),诗中“直”一词的意思是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一肖像描写,把卖炭老人尘灰满面,十指熏黑的形象刻画得极为传神。

B.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一极度反常的心理,突显老翁内心的忧伤。

C. 诗歌揭露了当时宦官假借“宫市”之名强取豪夺民间财物的社会现实。

D. 诗歌表达了对受“宫市”之苦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答案】

(1)白居易;同“值”,价钱。

(2)B

【解析】【分析】

(1)本题第一空要根据平时对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第二空要根据平时积累句意理解词语意思。

注意“直”这里是通假字,通“值”,价值。

(2)ACD理解正确。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一极度反常的心理,写出了卖炭翁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矛盾。

故答案为:

⑴白居易 同“值”,价钱。

⑵B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及理解词语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及基本的介绍。

解答此题,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

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⑵此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能力。

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鉴赏,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

8.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小题。

灞上秋居

(唐)马戴

灞①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②久,何年致此身③?

【注】①灞(bà)上:

又作“霸上”。

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西安东,因地处灞陵高原而得名,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②郊扉:

郊居。

③致此身:

献身于国君。

(1)首联通过描绘景物________和________,渲染了________的氛围。

(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风雨;雁阵;一种萧索、凄冷、苍凉

(2)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了作者渴望入仕,却怀才不遇的抑郁和愤懑。

【解析】【分析】⑴此诗纯写闭门寥落之感,整首诗篇好似一幅形象鲜明、艺术精湛的画卷。

读者把它慢慢地打开,这首诗写景,都是眼前所见,不假浮词雕饰;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

渲染一种萧索、凄冷、苍凉

⑵《灞上秋居》中的"灞上"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作者进身无门,困居于此,有感于秋节变换,身世落寞,作此诗慰藉愁情。

诗歌的尾联可谓诗人的感慨: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故答案为:

⑴风雨;雁阵;一种萧索、凄冷、苍凉

⑵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了作者渴望入仕,却怀才不遇的抑郁和愤懑。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感知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题干要求,锁定诗歌的首联,这两句诗中所描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