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课后题答案缺13章14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761170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课后题答案缺13章14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传播学课后题答案缺13章14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传播学课后题答案缺13章14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传播学课后题答案缺13章14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传播学课后题答案缺13章14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传播学课后题答案缺13章14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传播学课后题答案缺13章14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传播学课后题答案缺13章14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传播学课后题答案缺13章14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传播学课后题答案缺13章14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传播学课后题答案缺13章14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传播学课后题答案缺13章14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传播学课后题答案缺13章14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传播学课后题答案缺13章14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传播学课后题答案缺13章14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传播学课后题答案缺13章14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传播学课后题答案缺13章14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传播学课后题答案缺13章14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传播学课后题答案缺13章14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传播学课后题答案缺13章14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播学课后题答案缺13章14章.docx

《传播学课后题答案缺13章14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课后题答案缺13章14章.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传播学课后题答案缺13章14章.docx

传播学课后题答案缺13章14章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第1节

1.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

·

答:

直立行走——》制造工具——》分音阶语言、

2.人类语言与动物的信号的区别的跟本特征、

答:

人类语言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

具有无限的灵活性可以表达具体的抽象的事物,几乎没有任何限制且具有发音的经济性。

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第2节

1.人类传播经理拉那些发展阶段?

A.语言传播时代

B.文字传播时代

C.印刷传播时代

D.电子传播时代

E.互连网传播时代

2.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系统符号系统是什么?

意义?

口语的传播,他的产生是人类第一次传播革命的直接推动力,也是猿与人的分界线,其意义远远大于直立行走和离开森林

3.试述中国的印刷术发明对印刷传播发展的贡献。

答:

他不仅给中国,也给欧洲和整个世界文明带来了曙光,使人类社会产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并引导人类传播真正的步入了

一个崭新的大众传播时代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一节

1、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构成要素?

答:

(1)传播者

(2)受传者(3)讯息(4)媒介(5)反馈

2、什么是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

其区别是什么?

答:

(1)拉斯韦尔模式:

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

(2)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这个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香农——韦弗模式:

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

它的第一个环节是信源,由信源发出信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受器把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递给信宿。

在这个过程中,讯息可能受到噪音的干扰,产生某些衰败或失真。

3、简述传播过程的特点?

答:

(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

(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

(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二节:

1、什么是人际传播?

它的特点是什么?

答: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特点:

(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4)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2、简述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答:

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

库利认为,“镜中我”也是“社会我”,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

一般来说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识状况取决于他人传播的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跃,越是多方面的,个人的“镜中我”也就越清晰,对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越准确。

除自我认知以外,相互认知也是确立有效的社会协作关系的重要条件。

只有在相互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社会协作才能顺利进行,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大量的人际传播。

3、为什么说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答:

人际传播在本质上来说是个人之间相互交换精神内容的活动,精神内容交换的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它的媒体。

在这里,媒体也可以理解为任何能够传递信息的手段和渠道。

人际传播是一种高质量的传播活动,提出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它的传播手段多、渠道广、方法灵活。

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4、试述姿态的传播功能。

答:

(1)强调语言。

(2)补充语言。

(3)代替语言。

(4)控制语言。

(5)表达超语言的意义。

5、谈谈社会价值规范对自我表达的制约。

答:

在一个讲究礼貌的社会里,任何粗鲁的语言、低俗的动作都不会得到他人的认同;在一个以谦虚为美德的社会里,任何傲慢的态度和无视他人的行为都的不到别人的尊重;在一个以诚信为做人基本准则的社会里,任何不着边际的大话、假话、和空话也都终究不会得到好的效果。

展示个性是自我表达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这种展示如果超出普遍认可的社会准则和价值规范的范畴而达到伤风败俗的程度,同样会受到他人的蔑视而陷于社会…………

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第一节:

1、试述群体的社会功能。

答:

群体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这种功能,简言之即群体是将个人与社会相连结的桥梁和中间纽带。

群体是社会的中观系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或者说是”局部社会“。

个人在参与社会活动之际,首先是作为局部社会——群体的一员出现的,一个人不能做一个合格的群体成员,同样也做不了合格的社会成员。

群体帮助个人完成社会化过程,训练和分配社会角色,形成社会规范和准则,调节和控制个人的行为。

因此,群体对社会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它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使社会秩序的连续性得到保证。

不仅如此,群体还通过社会分工与协作,将分散的个人力量集结起来,能够完成个人所不能完成的社会工作和事业。

因此,群体同样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另一方面,群体对个人成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什么是群体意识?

它是如何形成的?

答:

所谓群体意识,就是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群体意识无疑是在群体信息传播和互动过程中形成的。

任何一个群体都具有自己的传播结构,这个结构可以从信息的流量与流向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来说,信息的流量大,意味着信息覆盖面广,群体成员间互动和交流频度高,群体意识中的合意基础好。

另一方面,信息的流向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传播者是特定的少数人还是一般成员拥有传播的机会等等,对群体意识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的。

双向性意味着群体传播中民主讨论成分多,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更统一、群体感情和群体归属意识更稳固。

一句话,群体的凝聚力更强。

3、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具有什么功能?

答:

在群体传播中,群体规范的主要作用在于排除偏离性的意见,将群体内的意见分歧和争论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以保证群体决策和群体活动的效率。

每个群体都有一般成员承认并且拥护的规范体系,成员个人的群体归属意识越强,也就越倾向于积极维护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的维持通过群体内的奖惩机制来保证。

在成员个人对群体作出了贡献的时候,可以得到群体的奖励,包括获得其他成员的赞扬和在群体内角色地位的上升等等;当从事了不利于群体或违背群体规范的行为之际,个人成员将会受到群体的制裁,包括受到其他成员冷淡而陷于孤立状态、各种不同程度的处分直至被排除于群体之外。

因此,当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与群体规范发生冲突时,他所面临的群体压力是巨大的。

群体规范不仅对群体内的传播活动起着制约作用,而且对来自群体外的信息或宣传活动…………

4、什么是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

答:

集合行为中的传播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本身的传播,二是与两种传播此相伴随的情绪或感情的传播,这两种传播都摆脱不了暗示与感染机制的支配。

暗示指的是一种传播方式,即不是通过直接的说服或强制,而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

与群体暗示相联系的另一种机制是群体感染。

在集合行为中,群体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5、谈谈集合行为中信息流与传播机制。

答:

集合行为中的信息传播是受到许多异常的、非合理的机制制约的。

集合行为是一种给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规范带来破坏性结果的行为,是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健全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为社会科学的传播学,不但要研究常态的传播现象,同样也应该探索非常态传播现象,只有这样,传播学才能为社会发展作出较全面的贡献。

第二节   

1、试述组织传播及其功能。

答:

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个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组织传播的功能也是如此。

概括起来说,组织传播的总体功能,就是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与发展。

它既是保障组织内部正常运行的信息纽带,也是组织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环境保持互动的信息桥梁。

2、组织内传播过程具有什么样的结构特点?

答:

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指的是信息沿着一定组织关系环节在组织内流通的过程,其传播形式可分为两种,即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播。

一般来说,横向传播双向性强,互动渠道畅通;纵向传播则有单向流动的性质,因此,根据信息的流向,纵向传播又区分为下行传播和上行传播。

3、谈谈组织内非正式传播渠道的作用。

答:

非正式渠道,指的是制度性组织关系以外的信息传播渠道。

非正式渠道中的传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组织内的人际传播,如组织成员工作之余的交谈、单位内外的各种私人交往等等;二是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如各种自发的革新小组、兴趣小组或联谊会中的信息交流等等。

非正式渠道中的传播是一种摆脱了组织的制度性结构压力的一种传播活动。

4、试述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的作用和意义。

答:

信息输入,是组织为进行目标管理和环境应变决策而从外部广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活动。

以企业组织为例,企业的目标是从事生产,生产的产品是否为消费者所需要、能否在市场上销售出去,直接关系到生产活动的成败;同时,消费者需求和外部市场是不断变化的,能不能及时把握这些变化并根据变化的情况来调整生产活动,同样会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企业组织必须建立有效的信息输入渠道。

5、企业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主要有哪些类型?

各有什么作用?

答:

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公关宣传、广告宣传和企业标识系统宣传。

(1)公关宣传。

指的是组织为了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建立和保持和谐关系而进行的各种宣传活动。

(2)广告宣传。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告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和商品的知名度,扩大企业影响,而且具有直接的促销效果。

(3)企业标识系统宣传。

主要是利用普遍接触和重复记忆机制来系统塑造企业形象的宣传活动,其效果非常显著。

在现代社会里,除了企业以外,其他机构、团体等是社会组织也都普遍展开了企业标识宣传活动。

第七章 大众传播

第一节:

1.什么是大众传播?

与其他类型的传播相比,大众传播有那些特点?

答:

所谓的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特点:

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即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2、大众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是什么?

答:

(1)环境监视功能。

(2)社会协调功能。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3.简述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关于大众传播功能的观点。

答:

(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这种地位赋予功能,会给大众传媒支持的事物带来一种正统化的效果。

(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指出,大众传播的这项功能主要来自于它的公开性。

(3)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现代大众传播具有明显的负面功能。

 

第二节

1.大众报纸(廉价报纸)的特点是什么?

答:

(1)内容以新闻、信息和社会事件报道和娱乐为主,贴近普通大众生活。

(2)发行量大,一般为几万到几十万份。

(3)读者不限于特定的阶层或群体,而是面向“分散的、异质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大众”。

(4)广告收入成了报纸经营的主要财源。

2.你认为大众传播时代到来的标志是什么?

答:

大众传播时代到来的标志是以19世纪30年代大众报刊的出现为标志。

3、电报、电影、广播在大众传播的发展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

电报本身并不是大众传媒,但它为大众传播提供了快速有效的通讯手段,而作为现代重要传播媒介的通讯社,也是在电报技术发明之后才出现和发展起来的。

与电报不同,电影一开始出现就是作为传播大众文化的媒介登上历史舞台的,电影很快成了艺术和娱乐和大商业和现代技术的融合。

电影虽然创造了新的大众文化,但它并没有进入一般人的家庭。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进入家庭的大众电子媒介是广播。

它成为现代人获得信息和娱乐的便利媒介。

4、试析电视的媒介特性。

答:

电视集视听觉手段与一体,通过影象,画面,音声,字幕以及特技等多方面的传递信息,给受众以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和冲击力;它不仅是人们获得外界新闻和信息的手段,而且是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娱乐的主要提供者.电视不仅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而且对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各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第三节

1.简述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答:

一种是“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另一种是“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这两种态度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传播学研究当中。

2.试论大众传播时代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答:

人与环境的关系包含者四个基本要素:

一是客观环境本身,二是人对环境的认知,三是人的行为,四是人的行为对客观环境的反馈或影响。

3.什么是信息环境?

理解这个概念应注意那些方面?

答:

所谓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理解:

一、构成信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具有特定含义的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影像等信息符号;

二、一系列信息符号按照一定的结构相互组合便构成具有完整意义的讯息,大部分讯息传达的并不仅仅是信息或知识,而且包含这特定的观念和价值,它们不仅仅是告知性的,而且是指示性的,因而对人的行为具有制约作用;三,当某类信息的传播达到一定规模时,便形成该时期和该社会信息环境的特色和潮流。

因此,信息环境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是制约人的行为的重要因素。

4.试论现代社会”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答:

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生产影响。

这样一种机制,使得现代环境不仅越来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环境也越来越环境化。

也就是说,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第一节:

1、什么是传播制度?

为什么说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答:

传播制度是社会制度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

传播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反映,其内容是十分复杂的,它体现了社会制度或制度性因素在各个方面对传播媒介活动的制约和影响。

传播制度中既包括媒介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也包括媒介与社会群体以及广大受众的关系问题;既包括言论出版的自由与权利问题,也包括言论出版者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问题。

一句话,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2、国家和政府对传媒的政治控制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

(1)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

(2)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

(3)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

(4)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

3、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垄断资本主义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控制传播事业?

答:

(1)以强大的资本做后盾成立超大型媒介联合企业,对大众传播事业的主要部分实行垄断;

(2)通过他们控制的议会党团或院外活动集团对公营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干预;

(3)通过提供广告或赞助来间接地控制和影响其他中小媒介活动。

4、为什么说受众传播活动拥有监督控制的权利?

受众行使这种权利的手段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

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许多传播内容,例如报道的新闻或传播的信息是否真实、刊登的广告是否真可靠、提供的文化和娱乐内容是否健康有益等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受众的利益。

因此,广大受众传播媒介的活动拥有进行社会监督的正当权利。

包括四个方面:

(1)个人的信息反馈。

(2)结成受众团体,以群体运作方式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

(3)诉讼于法律手段。

(4)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第二节:

1、简析极权主义的媒介规范理论。

答:

极权主义理论是维护专制统治的理论,极权主义的媒介规范理论,同样体现了极权主义政治制度理论的观点,它是最大特点,是主张媒介必须一切以权利的意志为转移,一切为统治者服务.极权主义的媒介制度以及它所内含的规范理论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

2、简析自由主义的媒介规范理论。

答: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也称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其核心反映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观点,即认为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由市场“。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是在17世纪、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在同极权主义制度及其规范理论的斗争中形成的。

3、简析”社会责任“理论。

答:

社会责任理论是继自由理论之后出现的又一种媒介规范理论。

它由美国“****委员会”在40年代提出,其代表著作是947年出版的《自由与负责的报刊》一书。

社会责任理论是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的理论,它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

4、简析“民主参与”理论。

答:

民主参与理论也称受众参与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媒介集中垄断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在美国和欧洲、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新的媒介规范理论。

一方面,信息化的发展使得信息与传播的问题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并与每个社会成员发生了越来越直接的联系;另一方面,现实的媒介垄断使传播资源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在资本主义的排他性私人占有制下,一般民众接近和使用传播媒介的机会越来越少。

5、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理论经历了一个由“自由主义”到“社会责任”再到“民主参与”的变化过程,试析这种变化的原因和背景。

答:

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有多种媒介规范理论对大众传播活动发生着影响,但它们的性质是不一样的。

民主参与理论虽然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它仍然只不过作为民众的要求在体制外起着一种牵制作用。

在资本主义的排他性私人占有制下,受众的传播权和媒介接近权在客观上是很有限的。

资本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媒介规范是自由主义理论和社会责任理论,**和法律机构主要是通过这两种理论来协调和平衡国家内外的传播关系。

6、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

1)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是防止私人和资本垄断、保障传播资源掌握在全体人民手中的根本制度,也是实行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重要基础。

2)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是中国共产党下的事业,必须坚持党性原则。

3)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执行报道新闻、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提供娱乐等多方面的社会职能。

4)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具有重要的经济职能。

7、发展中国家的媒介规范理论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

1)大众传播活动必须与国家政策保持同一轨道,以推动国家发展为基本任务。

2)媒介的自由伴随着相应的责任,这种自由必须在经济优先的原则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原则下接受一定限制。

3)在传播内容上,要优先传播本国文化,优先使用本国语言。

4)在新闻和信息的交流合作领域,应优先发展与地理、政治和文化比较接近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

5)在事关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利害问题上,国家有权利对传播媒介进行检查干预、限制乃至实行直接管制。

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第一节:

1.什么是大众?

大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

大众是一种性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与既有的群体形态相比,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

特点:

(1)规模巨大性;

(2)分散性和异质性;(3)匿名性;(4)流动性;(5)无组织性;(6)同质性。

2.简述大众社会心理的形成和演化?

答:

(一)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

早期的大众社会理论者主要是一些保守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们对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工人和劳动大众作为主要的社会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感到恐惧和危机,并站在贵族主义的立场上队对这种现状进行批判.

(二)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

这个时期的大众社会理论,主要着眼于产业化和资本主义大众民主制的内在矛盾,分析大众的"异化"及其社会结果,并试图由此说明法西斯体制出现的社会原因.

三)站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

密尔肆认为,在现代社会,出现了"新中产阶级",即白领阶层.李斯曼主要从人是的社会性格或社会适应方式的变化来说明大众社会的成因.恐豪瑟则强调现代大众社会具有双重性质.

3.什么是"拷贝的支配"?

试分析这个观点?

答:

拷贝的支配不是实物本身,而是实物的代替物。

它存在着两条“抽象的原理”。

第一条是利润原理。

也就是说,拷贝的收集、制作、和提供是作为赢利活动来进行的。

第二条是政治或宣传原理。

宣传即使用语言或其他象征手段,将众多的人们引向某种态度或行动的活动,大众传媒的拷贝制作和提供不仅受到利润原理的驱动,而且受到政治和宣传原理的制约。

4.简析作为"大众"的受众观?

答:

(1)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2)作为市场的受众。

(3)作为权利的主体的受众。

第二节

1.试析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观。

如果我们把受众看做是社会群体的成员,就会发现受众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社会团体或群体,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

受众对大众传媒的接触虽然是个人的活动,但这种活动通常受到他的群体归属关系、群体利益以及群体规范的制约。

受众的群体背景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人口统计学意义的群体,二是社会关系意义上的群体,受众的群体背景或社会背景是决定他们对事物的态度和行动的重要因素,这种影响有时甚至超过大众传播的影响。

早在20世纪40年代,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进行的IPP指数分析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2.什么是“IPP指数”,它是如何设计的,主要说明什么问题。

既“既有政治倾向的指数”,是一个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由此提出了著名的“政治既有倾向假说”:

在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作出决定之际,这种决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他们迄今所持的政治倾向。

很显然,人们的政治态度,与他们归属的社会群体和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

他们还进一步提出“选择性接触假说”

3.试析“受众即市场”的观点。

大多数媒介机构的基本观点,不过,对受众市场性质的看法,随着时代变迁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

他反映了传媒活动的某些特性。

20世纪80年代以后,多数传媒把受众看做是一个未分化的“大众”市场,其有效经营方式是提供能够满足普通需求的信息产品或服务;而在媒体丰富化的今天,许多传媒则认为大众市场已经饱和,因此,准确进行受众定位,开拓具有特定需求的“小众”市场成了保证经济效益的最佳选择。

4.为什么说受众是权利主体?

简述受众的基本需求。

受众不仅仅是传媒信息的使用者或消费者,他们还是构成社会的基本成员,也是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公众。

当我们把受众看作是社会成员和公众的时候,受众拥有各种各样的正当权利。

基本需求:

传播权:

受众有权将自己的经验、思想、观点等等通过一切合法手段和渠道加以传播。

知晓权:

受众有权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

传媒接近权:

受众有权利用传播媒介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

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

第三节

1.什么是"使用和满足"?

如何理解受众需求?

使用和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是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2.早期"使用和满足"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