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762833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一、名词解释。

1、环境:

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空间一切要素的总和,包括生物生存空间内的各种条件。

生境:

又称栖息地,是生物生活的空间和其中全部生态因素的综合体,即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

因此,相对于一般“环境”而言,生境对生物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2、种群:

在特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3、互利共生:

两物种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并且彼此间有直接的营养物质交流,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双方获利。

4、群落演替:

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某些物种消失而某些物种侵入,使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的过程

5、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设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

即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体系。

7、生物群落:

特定空间或生境中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种群,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8、生物量:

在某一特定的的调查时刻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

dB/dt=NP-H-D

9、食物链:

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间错综复杂的网状食物关系。

10、生态位: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11、温室效应:

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12、生物多样性:

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13、生物学放大作用:

各种有毒物质一旦进入生态系统后,便立即参与物质循环,那些性质稳定、易被生物体吸收的有毒物质在沿着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时,在生物体内的残留浓度不断升高,愈是上面的营养级,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残留浓度愈高的现象。

14、内禀增长率;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与空间不受限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性质的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率。

反映了种群在理想状态下,生物种群的扩繁能力。

15、生态危机:

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使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威胁的现象。

16、赤潮:

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17、水体富营养化:

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18、趋同适应:

不同种类的生物,生存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常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或途径。

19、趋异适应:

一群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有机体,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而形成不同的适应方式或途径。

20、生活型:

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或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而形成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21、生态型:

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条件或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了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22、协同进化:

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

23、优势种:

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具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

建群种:

群落中优势层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

24、生态金字塔:

由于能量在通过营养级时逐级递减,所以如果沿着食物链,营养级由低到高,把每一营养级上的有机体的生物量或个体数量或所含能量按顺序排列起来,绘制成图,就会形成一个底部宽、顶部窄的金字塔形结构,这种结构称为生态金字塔。

25、生态平衡:

在一定时间内,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高度的相互适应所维持着的一种协调和稳定状态。

它是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

26、生产量:

指在一定时间或在生物的某个阶段里,生态系统或某个种群所生产的有机体的总量。

27、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在地球表层生物圈中,生物有机体经由生命活动,从其生存环境的介质中吸取元素及其化合物(常称矿物质),通过生物化学作用转化为生命物质,同时排泄部分物质返回环境,并在其死亡之后又被分解成为元素或化合物(亦称矿物质)返回环境介质中。

28、反馈:

系统输出的成分或信息成为同一系统的输入成分或控制信息

29、生态对策:

任何生物对某一特定的生态压力下,都可能采用有利于种生存和发展的对策

30、边缘效应:

在景观要素的边缘地带由于环境条件的不同,可发现不同的物种组成和丰富度,称为边缘效应。

31、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32、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33、生态因子:

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二、填空题

1、生态学作为一个学科名词是由德国博物学家E.Haeckel.首先提出的。

2、生态因子作用具有如下特征:

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3、种群的年龄锥体按形状可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三种基本类型。

4、种群的“S”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是dn/dt=rn(k-n/k),其中k-n/k表示环境阻力。

5、种群数量波动的调节机制可分为密度制约作用和非密度制约作用两大类。

6、动物种群的种内关系主要表现为密度效应,隔离于领域性,群集与分散和等级制等行为。

7、当k1/>k2,k2/>k1时,两个种的竞争结果是平衡共存。

8、当k1/>k2,k2/

9、当k1/k1时,两个种的竞争结果是物种2获胜。

10、当k1/

11、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组分按其作用和取得营养的方式不同,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个功能群类。

12、根据食性不同,食物链可分为草牧食物链、腐食食物链和混合食物链三种类型。

13、营养级内的生态效率主要用同化效率、生长效率表示。

14、按循环所经历的路途不同来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类型有水循环、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磷的循环是属于沉积型循环。

15、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方面。

16、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

17、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人。

18、人类生态学的研究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可分为三类,即随机型、均匀型和成群型。

20、1935年英国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利(A.Tansley)第一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从而促进了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发展。

21、内稳态是指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它能使生物对环境变化的耐受性大大提高。

22、种群数量增长的逻辑斯蒂模型是“S”型,由模型可知,种群数量增长的条件是N<K,种群数量下降的条件是N>K。

23、现代生态学思想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的种间关系是属于互利共生;附生植物与被附生植物之间的种关系是属于寄生。

25、生物对环境适应的途径有趋同适应、趋异适应。

26、最重要的温室气体包括CO2、CH4、N2O、水汽等。

27、与其它生态学学科相比,景观生态学明确强调空间异质性、等级结构、尺度在研究生态学格局和过程中的重要性。

28、一般来说,在自然群落中凡是高位芽植物占优势的,反映了群落所在地,在植物生长季节中的气候条件具有温热多湿的特征,而地面芽植物占优势的群落,反映了该地的气候条件具有较长的严寒季节的特征。

29、群落中以同一种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称为同种资源团。

30、按起源来分可将景观斑块分为干扰缀块、参与缀块、环境资源缀块、引入缀块。

31、在全球变化中,全球性的人口增加是全球变化的最主要的驱动因子,最重要的土地覆盖变化是森林转化为农用,而最重要的土地利用变化是农业对土地的集约管理。

32、“青草®兔子®狐狸®老虎”的食物链类型属于草牧食物链(捕食食物链)。

33、作为群体属性,种群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性数量特性、空间特性、遗传特性。

34、为适应环境,生物朝不同方向进化的对策称为生态对策(生物对策)。

35、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于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所致,因此,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在于控制的温室气体排放和颗粒物的形成,其核心是控制含碳化合物的消耗。

36、生态系统中的分解作用包括碎裂、异化、淋溶三个综合的过程。

37、当代世界面临的六大生态问题是能量耗费、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退化、生态平衡失调。

38、按照群落演替的起始条件分,群落演替有原生演替、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39、组成景观的结构单元可分为斑块、走廊、基底三种。

40、群落的成员型可分为优势种和建群种、亚优势种、伴生种、偶见种。

41、营养级内的生态效率主要用同化效率、生长效率表示。

4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三个方面。

43、按循环范围的大小不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两种类型,其中,生物小循环是开放式循环。

44、一个增长型种群的年龄结构的特点是老年个体数目少,年幼个体数目多,在图像上呈金字塔型,今后种群密度将不断增长,种内个体越来越多。

45、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途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46、“稻草→牛蚯蚓→鸡猪鱼”这条食物链属于混合食物链。

47、营养级之间的生态效率用消费效率和林德曼效率表示。

48、按其性质分,生态因子可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理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五大类。

49、生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途径可分为趋同适应、趋异适应两种。

50、生态系统中的主要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和辅助能。

51、光对植物的生态作用是由光照强度、光谱成分、光照时间三者的对比关系构成的。

52、根据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不同,可将植物分为阳生植物、阴生植物、耐荫植物三种生态适应类型。

53、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最多的光谱成分是可见光,其次是红外光。

54、根据植物开花对日照长度的反应,可将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日照中性植物、中日照植物四种类型。

55、植物除需要在一定的温度度数以上才能开始生长发育外,还需要有一定的光照,才能完成其生活周期。

三、选择题

1、“作物秸秆→平菇”的食物链类型属于(C)。

A、捕食食物链B、寄生食物链C、腐食食物链D、混合食物链

2、“绿色植物→羊”的食物链类型属于(A)。

A、捕食食物链B、寄生食物链C、腐食食物链D、混合食物链

3、下列属于生物辅助能的是(D)。

A、化肥B、农药C、燃油D、有机肥

4、下列属于工业辅助能的是(C)。

A、人力B、畜力C、农药D、有机肥

5、下列能量效率最高的是(D)。

A、游牧农业系统B、迁移农业系统C、固定农耕系统D、集约农业系统

6、农业生态系统中养分输入的主要途径是(B)。

A、雨水B、肥料C、作物残体D、固氮

7、农业生态系统中养分输出的主要途径是(A)。

A、农产品B、淋失C、挥发D、侵蚀

8、植物与草食动物之间的种间关系类型是(C)。

A、偏害作用B、偏利共生C、捕食作用D、互利共生

9、作物与杂草之间的种间关系类型是(D)。

A、偏害作用B、偏利共生D、中性作用D、种间竞争

10、木本植物茎干上的苔藓与木本植物之间的种间关系类型是(B)。

A、偏害作用B、偏利作用C、互利共生D、寄生作用

11、稻田养鸭,“鸭”这一新增环节属于(D)。

A、生产环B、增益环C、减耗环D、复合环

12、在“牛粪→蚯蚓→鸡”食物链中,“蚯蚓”这一环节属于(B)。

A、生产环B、增益环C、减耗环D、复合环

13、下列属于可更新资源的是(D)。

A、石油B、煤C、金属矿物D、土壤肥力

14、下列属于不可更新资源的是(D)。

A、水力B、风力C、土壤肥力D、天然气

15、下列对竞争排斥原理表述不正确的是(C)。

A、具有同一生态位的两个种不能共存B、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C、占据同一空间的两个种不能共存D、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不存在两个直接的竞争者

16、农业生产上的“套作”是调节农业生物群落(C)的主要方式。

A、水平结构B、垂直结构C、时间结构D、营养结构

17、农业生产上的“间作”是调节农业生物群落(A)的主要方式。

A、水平结构B、垂直结构C、时间结构D、营养结构

18、热带地区特有的农业生态系统类型是()。

A、烧垦农业系统B、多年生作物栽培农业系统C、半永久栽培农业系统D、雨养地永久栽培农业系统

19、下列对生态金字塔表述正确的是(A)。

A、生态金字塔的塔基越宽,说明系统越稳定B、生态金字塔的塔基越宽,能量转化效率越高C、生态金字塔的层数越多,系统内保留的能量越多D、生态金字塔始终能保持上窄下宽的下金字塔型

20、下列对生态演替表述不正确的是(B)。

A、随着演替的进行,总生产量逐渐增加B、随着演替的进行,净生产量逐渐增加C、随着演替的进行,系统保持养分的能力增强D、随着演替的进行,系统的稳定性增强

21、下列对生态平衡的标志表述不正确的是(B)。

A、环境系统无大的灾变或潜在灾变因子,各要素处在有规律的变化过程中B、生物群落的类别、种群数量及其结构、种群之间的关系保持不变C、系统具有自我维持机制D、系统生产力朝着逐步提高和增强的方向发展

22、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营养元素主要是(A)。

A、氮、磷B、氮、钾C、磷、钾D、钙、镁

23、引起日本水俣病的有毒物质是(C)。

A、镉B、铬C、汞D、砷

24、热带地区,农业的主要限制因子是(D)。

A、热量B、水分C、温度D、光照

25、生态金字塔的类型不包括(D)。

A、能量B、数量C、生物量D、物种

26、下列对r-对策生物描述不正确的是(C)。

A、数量多,个体小B、能量主要分配于繁殖器官C、个体死亡多为密度制约的D、适于多变,不稳定的环境

27、下列对K-对策生物描述不正确的是(C)。

A、竞争能力最大化,大型成体B、能量主要用于竞争和逃避死亡C、个体死亡多不非密度制约的D、适于稳定的环境

28、下列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特征表述不正确的是(B)。

A、具有一定的地区特点和空间结构B、营养结构单纯,食物链短C、时间结构人为的安排较合理,能充分利用环境资源D、种群结构单纯,稳定性差

29、下列对农业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表述正确的是(B)。

A、能量在流动过程中保持不变B、能量沿食物链逐级递减C、能量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的流动D、能量在流动过程中,能质保持不变

30、农业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最终推动力是(C)。

A、人B、植物C、太阳辐射能D、水循环

四、判断题。

(T)1、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人工生态系统。

(T)2、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T)3、同资源种团是群落中以同一种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

(F)4、随着演替的进行,总生产量和净生产量都不断增加,达到顶极阶段时都达到最大。

(T)5、生态金字塔的塔基越宽,系统越稳定,系统转化效率也越高。

(T)6、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以生物小循环为主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T)7、正反馈能促进种群的发展,而负反馈则能维持种群的稳定。

(T)8、能量从一个营养级流到另一个营养级,其转化效率大约是十分之一。

(F)9、一个物种种群的聚集程度和密度一样,过疏有利于种群的发展,而过密则有限制性影响。

(T)10、城市生态系统中以人为主体,人类始终处于生态金字塔的顶端,通过人类的能动作用维持着正金字塔型的生态金字塔。

(T)11、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不存在两个直接的竟争者。

(T)12、根据十分之一定律,在农业生产中应尽量缩短食物链的长度以获得最大的能量输出。

(F)13、由于生态系统中存在能流和物流,因此,物质和能量都可在系统中循环往复地利用。

(F)14、结构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对外界的一切干扰或压力都通过自我调节的恢复。

(T)15、通畅、完善的能流和物流是实现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

(F)16、正反馈可以加速系统输出的变动,有利于获取大量产品,所以应尽量发挥其在系统中的作用而避免出现负反馈现象。

(F)17、从长远观点看,处于繁殖期的个体越多,种群数量增长的趋势越大。

(T)18、一个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水平较高,则其系统的生产力水平也较高。

(F)19、为了获得大量的产品输出,在农业生产中应尽可能多地培育r-对策生物。

(F)20、生态金字塔的塔基越宽,系统越稳定,但系统的转化效率较低。

(F)21、生态系统中的负相互作用对系统稳定性来说都是不利的。

(T)22、在生态系统的发育与进化中,正相互作用趋于增加,而负相互作用趋于减少。

(T)23、生态系统中的正反馈有利于系统的发展,负反馈有利于系统的稳定。

(T)24、遗传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存在的基础和保证。

(F)25、种内竞争促使两物种的生态位分离。

(T)26、长宽比小(紧密型)的斑块有利于保蓄能量、养分和生物。

(T)27、景观的连通性越差,则景观的连接度也越低。

(T)28、地球上各种物质循环的中心循环是水循环。

(F)29、根据地质历史说,地质历史越年轻的地区,越可能拥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T)30、稳定的环境所维持的生物多样性最高。

(F)3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项的,在流动过程中保持不变。

(T)32、在种群数量调节机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密度制约作用。

(T)33、对各种生态因子耐受性强的生物,其分布也广。

(F)34、粮食和肉类都是人类的主要食物,为了提高粮食中的能量利用效率,应把粮食全部用于生产高能量的肉类以供人类消费。

(F)35、岛屿面积越大,岛屿上的物种数越多,并且岛屿上的物种数目不随时间而变化。

五、问答题。

1、生态系统流动的两个特点及意义

答: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①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方向和不可逆的;②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渐减少,因为在每一个营养级生物的新陈代谢的活动都会消耗相当多的能量,这些能量最终都将以热的形式消散到周围空间中去。

意义:

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如果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断绝对一个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这个生态系统就会自行灭亡。

2、论述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

答:

(1)完整的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四部分组成。

组成生态系统的各成分,通过能流、物流和信息流,彼此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功能体系。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形态结构和功能结构。

形态结构即群落结构,功能结构主要是指系统内的生物成分之间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构成的网络结构或营养位级。

(3)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3、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及反馈调控。

答:

(1)稳定机制:

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常常趋向于达到一种稳态或平衡状态,使系统内的所有成分彼此相互协调。

这种平衡状态是通过自我调节过程来实现的,借助于这种自我调节过程,各个成分都能使自己适应于物质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任何变化。

例如,某一生境中的动物数量决定于这个生境中的食物数量,最终这两种成分(动物数量和食物数量)将会达到一种平衡。

如果因为某种原因(如雨量减少)使食物产量下降,因而只能维持比较少的动物生存,那么这两种成分之间的平衡就被打破了,这时动物种群就不得不借助于饥饿和迁移加以调整,以便使自身适应于食物数量下降的状况,直到调整到使两者达到新的平衡为止。

(2)反馈调控: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属于反馈调节。

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就叫反馈。

反馈有两种类型,即负反馈和正反馈。

负反馈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反馈,它的作用是能够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或稳态,反馈的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例如,如果草原上的食草动物因为迁入而增加,植物就会因为受到过度啃食而减少,植物数量减少以后,反过来就会抑制动物数量。

另一种反馈叫正反馈,正反馈是比较少见的,它的作用刚好与负反馈相反,即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一系列变化,反过来不是抑制而是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成分所发生的变化,因此正反馈的作用常常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或稳态。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正反馈的实例不多,下面我们举出一个加以说明:

如果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体死亡腐烂后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多鱼类死亡。

因此,由于正反馈的作用,污染会越来越重,鱼类死亡速度也会越来越快。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正反馈往往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但是它常常是爆发性的,所经历的时间也很短。

从长远看,生态系统中的负反馈和自我调节将起主要作用。

4、用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流过程。

答:

热力学第一定律指的是能量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热力学第二定律指的当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时候,转化率并非百分之百,一部分以热的形式消散于环境中。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自于太阳发出的光能,被绿色植物转化为植物体内的化学能,经食物链再转化为消费者和分解者体内的化学能。

在能流过程中,一部分化学能转变为供生物取食和运动的机械能并进一步以热能形式散失于环境中。

由于能量的转化率不是百分之百,在上一个营养级向下一个营养级转化过程中,能量逐级减少,因此,各营养级所能维持的生物量也逐级减少,营养级的个数一般不超过4~5级。

5、论述以裸岩开始的旱生演替系列。

答:

(1)裸岩:

生境恶劣,无水无土壤,光照强烈,温差大。

(2)地衣群落阶段:

地衣可忍耐裸岩生境,并以代谢酸和腐殖酸及有机质加速岩石风化为土壤。

(3)苔藓群落阶段:

地衣所创造的生境迎来了苔藓植物,同时苔藓通过竞争又排挤了地衣,苔藓进一步风化岩石,并产生有机质,使土壤更加深厚,肥沃。

(4)草本群落阶段:

由于苔藓对环境的进一步改造作用,使得草本植物开始进入,并逐渐占据优势,草本植物对土壤及其他环境因子仍进行着改造作用。

(5)灌木群落阶段:

当草本群落把环境改造的更好时,需要更优越生境的灌木进入,与草本竞争并逐渐占据优势。

(6)森林群落阶段:

灌木群落继续改造环境,使土。

6、什么叫反馈?

举例说明生态系统中的正反馈和负反馈。

答:

反馈(Feedback):

系统输出的成分或信息成为同一系统的输入成分或控制信息。

正反馈:

使系统输出的变动在原变动方向上被加速的反馈。

负反馈:

使系统输出的变动在原变化方向减速或逆转的反馈。

例如:

草原生态系统中兔子种群数和植物种群数之间的负反馈调节。

7、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其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