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 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5修改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765050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7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84 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5修改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84 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5修改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84 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5修改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84 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5修改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84 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5修改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84 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5修改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84 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5修改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84 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5修改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84 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5修改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84 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5修改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84 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5修改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84 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5修改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84 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5修改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84 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5修改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84 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5修改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84 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5修改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84 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5修改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84 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5修改版.docx

《84 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5修改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4 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5修改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84 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5修改版.docx

84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5修改版

第八章选修模块

第四节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5)

专家阐释

自然灾害与防治是重要的选修课程,因为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

这类试题属于选修课程,也仅有综合大题,试题多数考查的是某种自然灾害的分布、发生的原因、危害与防御措施。

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对各种自然灾害的认识与防御。

一、主要自然灾害

1、气象灾害

(1)台风

概念

热带气旋是指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的深厚的低气压涡旋

形成条件

有广阔的暖洋面,海水通过蒸发,能向大气提供充足的水汽;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结构,促使空气上升及水汽凝结致雨

概念

台风是指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

因此,台风只是热带气旋中级别最高的一种

结构

台风眼区、旋涡风雨区、外围大风区

多发季节

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7—11月最为频繁

源地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热带、副热带海域,其中西北太平洋海域上空是世界上热带气旋最多的地方

灾害

台风伴随着狂风、暴雨,来势凶猛。

在沿海地区还会产生风暴潮。

台风灾害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风和风暴潮造成

影响地区

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沿岸和美国东部海岸

(2)干早

①概念:

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②发生地区:

旱灾常发生在降水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

是世界上发生旱灾频率较高的地区,其中非洲是旱灾最严重的地区。

③类型

世界上千旱地区的范围比较广大。

从发生的原因看,干旱主要包括以下两种类型:

干旱类型

形成原因

地区

副热带型

广大副热带高气压中心具有大范围下沉气流,气流下沉增温,云雨难成。

而位于副热带大陆西部的沿海地区,海洋上有寒流流经,大气稳定,进一步抑制了降水的发生

干旱出现在部分热带大陆西部的海岸附近,如北非、南非、北美、南美的副热带西海岸

温带型

温带内陆,位于内陆山脉的背海风一侧,湿润气团不易到达,又有气流下沉效应,气流越过山脉后,难以形成降水

亚洲、美洲的温带内陆

(3)寒潮

 寒潮是一种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寒潮

可以带来气温骤降,并伴有大风、雨、雪、霜冻等现象。

寒潮有时带来暴风雪、沙尘暴等恶劣天气。

2、地质灾害

(1)地震 

①成因:

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和弯曲。

当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

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的现象,称为地震。

②震级:

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

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关,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③烈度:

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有多个,包括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

④主要分布区:

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是地震易发区,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带和环太平洋地带是世界主要地震带。

(2)滑坡和泥石流

①滑坡

a.概念:

滑坡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b.形成条件:

岩体破碎;地势起伏大;植被覆盖较差。

c.影响强度的因素:

滑坡体的位置越高、体积越大,移动速度越快、移动距离越远,滑坡的活动强度就越高,危害程度也就越大。

d.发生地区:

滑坡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

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e.危害:

会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②泥石流

a.概念:

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b.特征:

一是突然暴发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涌、奔腾而下。

二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大量泥沙石块冲出沟外,漫流堆积。

c.形成条件:

地形陡峻;具有大量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d.危害:

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3、水文灾害

(1)洪涝

类型

洪水

洪涝

成因

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滥

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

从地形因素看

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

低湿洼地

从气候因素看

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关系

洪水和涝渍往往接连发生,在低洼地区很难截然分开,所以通称为洪涝

(2)风暴潮

①概念:

发生在热带气旋或温带气旋与高纬度地带冷暖空气交互影响的地区,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

②分类

台风风暴潮

温带气旋风暴潮

发生季节

夏秋

春秋

海水上涨动力

台风

温带气旋

特点

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

增水过程相对平缓

发生地区

受台风影响的沿海地区

常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北方海区沿岸较多

4、生物灾害

(1)病害

 ①种类:

a.农作物病害:

稻瘟病、小麦锈病、棉花枯萎病、烟草炭疽病等;b.森林病害:

杨树烂皮病、松疱锈病、溶叶病、泡桐丛枝病等。

②成因:

a.不良环境:

病害的发生与作物所处的环境有关,气候变异等造成的不良环境使得作物对病害抗性降低。

例如,过度潮湿易引起小麦锈病、稻瘟病,干旱易引发小麦白粉病等;b.外来病原体入侵也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

⑨危害:

病害使农作物、树木染病从而枯萎甚至死株,导致大面积农田、森林被毁坏。

+

(2)虫害和鼠害

 发生大规模虫害和鼠害的原因

a.有适宜繁殖的气候条件;b.害虫和老鼠繁殖快,适应能力强;c.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的天敌减少。

二、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和防御措施

1、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1)概念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

(2)作用

主要起到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等作用。

 (3)主要监测系统

 我国已建立了气象监测网、地震监测网、水文监测网等。

(4)RS和GIS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地理信息技术

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遥感技术(RS)

重点用于水灾、火灾及台风灾害等监测

地理信息系统(GIS)

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RS知GIS结合

灾前:

固定危险区,对危险程度做出评价,指导防灾活动灾中:

对灾情实况监测,指导抗灾活动灾后:

评价损失,指导救灾活动

  2、自然灾害防御措施

这类试题的解决,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把握住考查的目标,是什么自然灾害?

然后回忆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或危害,推测防御措施。

突破方法在于对试题所给信息的准确解译,找出试题中灾害的分布特征、推测其产生的自然与人文原因,说明其可能产生的危害与相应的治理措施。

专家举例

例1、(2012上海)阅读下列图表资料,回答问题。

(11分)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水、旱灾害尤其突出,对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危害。

1949年到1998年我国部分地区水、旱灾害频次

地区

旱灾频次

水灾频次

三江平原及长白山地

32

219

松辽平原

169

357

环渤海平原

415

799

黄淮平原

846

1407

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

949

2151

(1)概括我国水、旱灾害的分布及发生频次的特点。

(4分)

(2)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是水灾最严重的地区。

从气候、地形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3分)

(3)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地区为减少水灾的影响,分别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4分)

[解析]本题以一幅中国水旱灾害发生的区域分布图和一幅1949年到1998年我国部分地区水、旱灾害频次统计表为载体,设计了有关水旱灾害的分布和发生频次、水灾严重区域的地形和气候特征、以及减少水灾的影响应采取的措施等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水、旱灾害尤其突出,对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危害,试题立足中国发生最频繁的水旱灾害,借助统计资料,创设了一个对学生所学地理知识综合考查的情境。

试题考查的知识主要是:

综合考查我国水旱灾害时空分布、原因和重点地区防治措施。

 

 此题解题思路应从读图、读表格资料开始,正确地提取信息,解译信息,才能正确地组织答案。

(1)题考查提取图文数表有效信息能力。

由表格明显看出水旱灾害在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且的南北差异:

南多北少;北方以华北最严重。

发生频次:

由南向北降低;南北方水旱灾害特点不同:

南水灾北旱灾。

(2)题要注意本题设问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水旱最严重,从发生的气候、地形角度分析。

气候抓住降水量大和时间长;地形抓住地势地平。

第(3)题回答需抓住河流治理在中下游不同河段的治理措施和丘陵地区(与上游类似:

治理原则是调蓄洪水,做法是修建水库、植树造林):

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

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其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答案】:

⑴分布特点:

我国水、旱灾害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南方以水灾为主,北方以旱灾为主。

频次特点: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频次较高,且发生频次由南向北减少;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频次均是水灾多于旱灾。

⑵该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集中,易于引发洪涝灾害。

  江南丘陵地区地势起伏,易引发山洪;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发生内涝(或受长江干流洪水威胁)。

⑶江南丘陵地区:

加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有条件的地区建造水库,削减洪峰的威胁。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加固堤防;疏通河道;退田还湖,增强湖泊调蓄能力;河流截弯取直,提高河流的泄洪能力。

(任答两点即可)

[专家解码]

(1)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背景

原   因

自然

气候

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地形地质

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生物

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有害生物

人文

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

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

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2)我国的洪涝灾害

(1)地域分布特点:

①地区性明显,季风区多,西部几率小。

最重是珠江流域、二是淮河流域、三是长江流域。

②季节性明显,集中于夏季。

(2)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

①气象因素:

季风气候显著,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且季节、年际变化较大

②水文因素:

江河泛滥、堤坝溃决、凌汛、风暴潮。

③地形因素: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④河流因素:

河道曲折,地上河。

人为原因:

①植被破坏②过度开垦③围湖造田④占用河道

(3)洪灾治理:

①植树种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②修建水库,拦蓄洪水③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④退耕还湖,提高蓄洪能力⑤疏浚河道,裁弯取直,提高泄洪能力。

⑥加固堤坝

⑦开挖入海新河,提高泄洪能力(针对海河、淮河)

例2:

(2011新课标全国卷-----自然灾害与防治)长江下游某城市边缘分布着丘陵,丘陵的基岩上有黄土覆盖(如图5所示)。

近年来,由于城区扩展,大量开挖山坡,该地在夏季暴雨后曾发生多起黄土崩塌、滑坡灾害。

 阅读图文资料,简要分析该地黄土崩塌、滑坡多发的原因。

图5

 [解析]本题的命题特色是:

用一段文字与一幅图像作为载体,提供了丰富的地理信息,以分析黄土崩塌、滑坡多发的原因作为设问,考查学生从文字与图像中提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解译、归纳、判断、推理,解析并表达黄土崩塌、滑坡多发原因的能力。

可以说,这是一种典型的实例分析试题,其问题设计亦然统领了试题丰富的信息,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具有支撑作用。

其解题过程如下:

 

从本题的正向思维导图看,如果我们以问题为信息源,并依据问题进行知识的反向推理,亦然能够解决问题。

即,黄土崩塌→坡面地形失去支撑,不稳定→人工切坡及道路建设所致;黄土滑坡→黄土覆盖在基岩上→基岩与黄土间形成滑动面→暴雨下渗诱发。

例4:

(2010新课标全国卷---自然灾害与防治)某段高速公路(G)经过单面山(顺向山)地

区,地质剖面如图6所示。

为防止滚石、滑坡等灾害,对施工立面H进行了加固,还在L坡面上打入“岩锚”。

以固定表层岩层。

2010年春,该单面山的上部山体大规模滑落,导致约200米长的公路被毁。

分析这次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

图6

[解析]本题的命题特色是:

利用公路施工实例作为信息载体,以山体滑坡的实例作为案例,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岩层特性、雨水对岩层的影响等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解题过程如下:

 

这也是一种典型的实例分析试题,按照其问题进行反推理思维,亦然可以解决问题(上部山体大规模滑落→岩层之间摩擦力减弱→暴雨或震动可以使岩层间松动→岩层受切割,稳定性差是主因)。

[专家解码]从上述两例可以看出,自然灾害与防治部分的试题,一般会选择具体的事件作案例,以分析突发事件的成因作为设计的问题,命题特色明显。

而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就涉及到学生所学的地理知识与基本的地理能力,从而可以区分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实际上也为本部分的复习指明了方向。

自然灾害部分的试题的解决,需要把具体的灾害放到中国或世界自然地理背景之中分析,孤立地分析会导致答题不全面。

如,地面沉降的问题,需要与我国水资源的利用状况相联系;城市内涝问题,需要与我国目前的快速城市化导致的城市容量相对降低联系;地面塌陷,需要与工程建设不当相联系;煤矿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既需要联系自然特征,又需要联系目前中国能源需求的增加。

专家荐题

1、(2012福建)红层地貌是地质历史时期红色砂砾岩等岩层上发育的侵蚀地貌,多陡崖,岩性具有软硬互层特点。

图16示意中国某区域红层地貌的分布。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6

(1)指出图示红层地貌区由外力作用引起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并说明该类灾害形成的自然原因。

(9分)

(2)简述红层地貌区地质灾害的主要危害。

(6分)

2、(2012海南)图12示意太平洋西岸某热带海岸剖面。

海岸线附近村庄因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而损毁。

图12

根据图文资料,推断此地可能发生过的自然灾害种类,并说明理由。

3、(2012山东)图9为我国某区域图。

读图回答问题。

图9

(1)指出A地洪水灾害多发的月份,并分析其气候原因。

(4分)

(2)指出A、B两地预防洪涝灾害应采取的不同措施。

(6分)

4、(2012浙江) 读美国本土主要自然灾害示意图。

图中阴影部分①—④代表不同的灾害类型。

完成

(1)~(3)题。

(1)图中灾害类型与序号对应正确的是(单选,3分)

A.①龙卷风②海啸③飓风④暴风雪

B.①海啸②暴风雪③龙卷风④飓风

C.①海啸②飓风③龙卷风④暴风雪

D.①飓风②龙卷风③暴风雪④海啸

(2)下列关于美国本土自然灾害发生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单选,3分)

A飓风一般发生在春季B暴风雪主要发生在冬季

C海啸一般发生在白天D龙卷风主要发生在夜晚

(3)龙卷风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或人畜“吸”起卷入空中,往往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试从地形与气候角度分析美国本土龙卷风多发的原因。

(4分)

5、(2011海南)自然灾害与防治

图11示意日本东北部(约38.8°~39.1°N,141.5°~142°E)沿海区域。

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震级9.0级,震中38.1°N、142.6°E,震源深约20千米)引发巨大海啸,使甲地遭受了严重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根据图文资料,分析甲地此次海啸灾害严重的自然原因。

6、(2011福建)冰雹是在气流强烈升降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固体降水现象,其颗粒大小一般为5~50mm。

月雹日指月降雹的天数,图20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省多年平均月雹日的变化。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省冰雹发生最多的季节,并分析其原因。

(9分)

(2)简述冰雹带来的危害,并提出防御措施。

(6分)

7、2012新课程全国卷)读图12,完成下列要求。

图12示意美国本土飓风、地震灾害的空间分布。

(1)判断甲、乙自然灾害的种类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6分)

(2)说明为防范上述灾害应采取的措施。

(4分)

 

8、(2011山东卷) 图12为1969-2008年山西省长治市寒潮发生总次数等值线图。

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该区域寒潮发生总次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该特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2)当地菜农在寒潮来之前,常采用浇水的方法来防御寒潮对蔬菜的冻害,其中的原理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