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河北省曲周县第一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774285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河北省曲周县第一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河北省曲周县第一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河北省曲周县第一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河北省曲周县第一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河北省曲周县第一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学年河北省曲周县第一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学年河北省曲周县第一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学年河北省曲周县第一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学年河北省曲周县第一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学年河北省曲周县第一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学年河北省曲周县第一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学年河北省曲周县第一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学年河北省曲周县第一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学年河北省曲周县第一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学年河北省曲周县第一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学年河北省曲周县第一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学年河北省曲周县第一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学年河北省曲周县第一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河北省曲周县第一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

《学年河北省曲周县第一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河北省曲周县第一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河北省曲周县第一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

学年河北省曲周县第一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

2017——2018年学年度高一年级12月月考

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

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

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子不耕而食?

孟子回答道:

“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

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

”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

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西周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B.《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D.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B.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

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

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海棠树

①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象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②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

奶奶在树下喊:

“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头不下来了?

”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

“饭也在上头吃吗?

”对,在上头吃。

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

“觉呢,也在上头睡?

”没错。

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

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老海棠树下,望着我……

③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

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

“就不说下来帮帮我?

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

”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

奶奶又说:

“我求过你吗?

这回活儿紧!

”我说:

“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艺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

”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就呆呆地张望——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限的天空。

④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阴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

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

“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

没见我忙不过来吗?

”我跳下树,洗莱,胡乱一洗了事。

奶奶生气了:

“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

”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莱一边说:

“我就一辈子给你们做饭?

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

”这回是我不再吭声。

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眼,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⑤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

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刷啦——刷啦——”,院子里的人都还在梦中。

那时我大些了,正在插队,从陕北回来看她。

那时奶奶一个人在北京,爸和妈都去了干校。

那时奶奶已经腰弯背驼。

“刷啦刷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

“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

”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

“咳,你呀你还不懂吗?

我得劳动。

”我说:

“可谁能看得见?

”奶奶说:

“不能那样,人家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

”她扫完了院子又去扫街。

“我跟您一块儿扫行不?

”“不行。

⑥这样我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要补花,不让自己闲着。

有爸和妈养活她,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

她的成分随了爷爷算地主。

虽然我那个地主爷爷三十几岁就一命归天,是奶奶自己带着三个儿子苦熬过几十年,但人家说什么?

人家说:

“可你还是吃了那么多年的剥削饭”这话让她无地自容。

她要用行动证明。

证明什么呢?

她想着她未必不能有一天自食其力。

奶奶的心思我有点懂了:

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名正言顺的工作呢?

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就是那老海棠树下屡屡的迷茫与空荒。

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

得跟上时代。

⑦所以冬天,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

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

奶奶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

在《奶奶的星星》里我写过:

她学《国歌》一课时,把“吼声”念成了“孔声”。

我写过我最不能原谅自己的一件事:

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

“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

”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

“您学那玩艺儿有用吗?

您以为把那些东西看懂,您就真能摘掉什么帽子?

”奶奶立刻不语,唯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

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

“奶奶。

”“奶奶!

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⑧但在我的印象里,奶奶的目光慢慢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甚至一切有形,飘进黑夜,飘过星光,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和空荒……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阴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

“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我”对奶奶的情感变化为线索,表现了“我”对奶奶认识的变化和感情的深化。

B.本文③到⑨段写奶奶为了贴补家用而忙于劳作,不愿闲着。

尽管得不到儿孙的理解,但她一直坚持劳动。

C.本文融叙事、抒情为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表现了“我”对奶奶深深的怀念和愧疚之情。

D.本文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如“奶奶立刻不语,唯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大目光都不移动”等。

5.根据②到⑦段对奶奶的描写,简要概括奶奶的形象特点。

(5分)

6.本文反复出现“老海棠树”,这一形象在文本中起到哪些作用?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范立欣:

在纪录片里寻找“归途”

来自四川的农民工张昌华夫妇,20年前开始在广东打工,希望用微薄的收入抚育留在家乡的一双子女,使他们能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可失去双亲陪伴、日渐成年的女儿张琴,选择了退学离家,成为新一代打工妹,让父母的梦想破灭。

“这样的事情如果不被记录下来,是我们这代人的失职。

”范立欣,一位30岁出头的中国导演,撸了撸袖子,猛吸一口气,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

从表面上看,影片《归途列车》讲的是张昌华夫妇回家的路途,他们和所有农民工一样,在售票窗口前失望,在绿皮车厢里挣扎,在村口小路上放下又一年沉重的包裹。

但范立欣没有把镜头停止在旅途的终点,而是对准了空巢的老人,对准了1岁就成为留守儿童的张琴实用类文本阅读范立欣:

在纪录片里寻找“归途”实用类文本阅读范立欣:

在纪录片里寻找“归途”。

范立欣赞同一位网友的说法:

如果是这样的“现代化”会破坏一个国家最基础的构成――家庭。

“从更深的层次看,影片要问的就是‘归途’在哪里?

”他说,选择春运这个题材,也是因为中国社会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各种矛盾,都能在这里找到观察点。

影片与其说是在讲春运,不如说“展现了一个困于昨天和明天之间的、中国农民工家庭命运的故事”。

成为“范导”之前,范立欣是中央电视台的一名摄影师时常下乡的他,往往前一刻还在家徒四壁的乡村工作,后一刻就在灯红酒绿的三里屯聚会。

这种强烈的反差让这个“爱激动、爱打抱不平的人”更多地关注到城市化进程中持续存在的矛盾。

他曾经纠结和疑惑:

也许,对这个国家而言,春运所折射的种种社会阵痛,都是难以逾越的阶段。

而他又忍不住一遍又一遍地思考和追问:

那些苦苦追求最后一班列车的农民工,会不会被高速前进的社会列车抛到身后?

有人质疑:

为什么一定要把镜头对准蓬勃发展的中国背后那些小人物的辛酸,他们是社会的主流吗?

面对这样的问题,范立欣放下杯子,向本刊记者一字一句地说:

这是中国2.4亿农民工的真实生活写照

2009年,在美国的圣丹斯电影节,北京一所中学的访问团被安排观看《归途列车》。

放映完毕后,一名男生激动地跑上台,从范立欣手里抢过话筒。

他说,生在北京长在北京的自己看完后很伤心,他并不知道有这样的事情,“我现在终于知道为什么爸爸妈妈让我好好学习了,因为他们想让我把这个国家建设得更好”。

孩子的责任感让范立欣感到安慰。

他觉得,在这个无法跨越的发展阶段里,每个人都可以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收起一些城市人的优越感,拿出更多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对农民工更加友好一点,哪怕是地铁上让个座,对餐馆的小妹道声谢。

一位美国中部的观众看完电影后,感谢范立欣让他理解了在外贸服装厂工作的张昌华,说看到他为改变儿女命运付出的努力,就像看到自己的父亲一样,这是中国人的坚韧、努力以及对家庭的爱。

而在以前,这个美国男人会抱怨,这些努力工作并把产品出口到美国的中国工人,“把我们的饭碗抢走了”。

范立欣感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人类情感,是共通的,纪录片是一个可以让外国人了解并理解中国的媒介。

在范立欣眼里,纪录片从融资、制作到发行,跟其他电影一样,也是一个产业。

在这个产业链里,不是“谁给钱谁就是爷”,他和所有投资方都用合同的形式规定,制片人与投资者,无权干涉导演对影片的剪辑权。

眼下,范立欣正致力于对国内纪录片导演进行培训,让他们更明白国际运行规则,学习撰写提案等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技巧。

他同时开始寻找中国纪录片“本土生存”的路径。

《归途列车》在7个城市“一城一映”之前,范立欣找过国有发行公司,可最少一百万元的拷贝制作和宣传费让他却步。

后来,在包括北京、上海、杭州在内的7个城市,范立欣选定了每个城市的一家影院,用一个影厅长线定期放映《归途列车》,票房收入双方分账。

范立欣觉得,既然中国的城市还无法支撑起一家艺术电影院,那么在商业电影院里逐渐打造一个艺术电影厅,应该是可行的、有市场的,这有利于中国纪录片业的发展。

随着一年的春运进入尾声,《归途列车》在全国的展映之幕渐落,但“归途”的故事不会结束,它事关春运、社会,也事关纪录片在中国。

相关链接

①2013年范立欣在《纽约时报·电影版》公布的“全球20位40岁一下最有才华的电影导演”评选中金榜题名,成为该项评选中唯一华人导演。

②范立欣认为,任何一个故事、一群人都应当放在一个历史时间段去看,一切现象的存在都是有更大意义的,在任何一个故事中都可以看到社会变迁。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范立欣将镜头始终聚焦在一对外出打工的农民夫妇春运归途上,展现出中国蓬勃发展的经济背后普通小人物的辛酸。

B.《归途列车》融入了导演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与思考,真实展现了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传统与现代、家庭和社会之间的深刻变化。

C.把镜头对准社会底层人物,才使得《归途列车》引发国人思考内省,成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理解中国的窗口。

D.在范立欣看来,仅有社会价值的纪录片必须像其他电影一样,自觉地去适应市场环境,才有可能争取到更广阔的传播渠道。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材料开篇介绍农民工张昌华夫妇的想法、做法与最终的结果,以此引出对范立欣关注农民工以及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表述。

B.范立欣认为他选择春运题材拍摄纪录片《归途列车》的目的是讲述过去与未来中国农民工家庭命运的故事,是要为中国农民工寻找出路。

C.范立欣爱激动、爱打的不平的性格决定了他对中国农民工的强烈关注,但这种关注也招来了一些人的质疑,认为他没有抓住社会的主流问题。

D.材料中表述了不同人看过纪录片后的感受、并且在此之后进行了议论,侧面表现了影片具有一定影响力。

E.范立欣成为出色的片导演的具体原因有:

有同情心与社会责任感,有敏锐的视角,有国际视野等。

9.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归途’的故事不会结束,它事关春运、社会,也事关纪录片在中国”?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

韩破,良家僮三百人。

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

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日:

“秦兵尚强,未可轻。

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

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

”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

良曰:

“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

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

项王乃许之。

良因说汉王日:

“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乃使良还。

行,烧绝栈道。

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

良亡,间行归汉王。

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日:

“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

”良进日:

“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

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

”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

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

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怨。

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

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

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

高帝日:

“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自择齐三万户。

”良日: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乃封张良为留侯。

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

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日:

“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

”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

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节)

【注】①雒阳:

洛阳。

②郦食其:

人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

当/三万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的一项是()

A.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二等,比“伯”高一等。

《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高一等。

B.文中对于刘邦有多种称呼:

“汉王”高帝”,作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称刘邦为汉王源于他曾被封为汉中之王。

C.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很多,如表授予官职的授、拜”等;表罢免、职的“罢、迁”等;表提升官职的“拔、擢、除”等。

D.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称大夫死叫“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轻财爱国。

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他变卖全部家产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为人精明。

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C.张良足智多谋。

败峣下秦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作为谋臣考虑周全,韩信想自立为齐王,惹怒汉王,张良献计后,汉王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②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移居(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⑦,力耕不吾欺。

【注】①将:

岂。

②纪:

经营

14.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A.全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的意思是与友人边吟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15.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

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

这种鲜明的对比在《诗经·氓》中集中体现的语句是

,。

(2)屈原在《离骚》中借前贤能够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的句子是,。

(3),謇朝谇而夕替。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翻样子吧。

B.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C.我开始了解度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

D.可见当时嘻戏的光景了。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的努力,中国游客带给世界的将不仅是一个自信、有礼、文明的中国形象,更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

B.本次服装特卖会将立足“夏季朝流生活”为主题,力推特色妊绸产品和时尚服装,力争打造夏季消费名片式展会,推动和促进全民消费。

C.针对近几天阴雨天气频发的情况,省运管局要求所有客运企业根据天气和道路情况合理安排线路与班次,杜绝不发生旅客大面积滞留现象。

D.根据中国票房和猫眼电影专业版当日下z!

几数据,在上映的第21天,电影《战狼2》累计综合票房突破五十亿元,创造中国电影票房新的记录。

19.依次填入下面橫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诗经》和《离骚》,分别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

①《离骚》抒写理想②抒写先民的喜怒哀乐③富于写实精神④抒写爱国激情⑤《诗经》广泛地反映古代社会生活⑥富于浪漫气息

A.①⑥④⑤③②B.⑤③②①⑥④

C.①④⑥⑤②③D.⑤②③①④⑥

20.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言既遂矣,至于暴矣②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③信誓旦旦,不思其反④反是不思,亦己焉哉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2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怨灵修之浩荡兮宁溘死以流亡兮

B.兄弟不知及尔偕老

C.偭规矩而改错汝岂得自由

D.忧伤以终老人生几何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中国茶叶,与中华符号“茶马古道”息惠相关。

随着文成公主和亲,唐蕃古道开通,茶文化传入了吐蕃,饮茶迅速在吐蕃地区传播开来。

但是酷寒的高原气候,  ① ,只能依赖于中原入藏。

在以马匹作为主要动力的年代,中原地区主要为农区,不产马匹,  ② ,这种出产的互补性使汉藏两个民族走到了一起。

于是,“茶马互市”产生了,  ③ 。

这是一条完全用人和马的脚力踩出来的艰辛之路。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材料一:

一天,清扫庭院后,偶见一棵树苗倚石而长,生机盎然。

“若替它搬开那块石头,它一定会长得更好吧!

”这样想着,我便用力将压在树根上的石头搬走了。

隔了几天,再到后院,竟发现那棵树苗倒在地上夭折了。

材料二:

一位书法爱好者总是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