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精品教案精华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7745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28 大小:77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精品教案精华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8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精品教案精华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8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精品教案精华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8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精品教案精华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8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精品教案精华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8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精品教案精华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8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精品教案精华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8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精品教案精华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8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精品教案精华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8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精品教案精华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8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精品教案精华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8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精品教案精华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8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精品教案精华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8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精品教案精华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8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精品教案精华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8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精品教案精华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8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精品教案精华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8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精品教案精华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8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精品教案精华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8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精品教案精华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8页
亲,该文档总共1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精品教案精华版.docx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精品教案精华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精品教案精华版.docx(1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精品教案精华版.docx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精品教案精华版

第一单元

第1课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

2.学习分析诗歌的象征手法,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情感,激发爱国、为国献身的精神。

  【情境导入】

同学们,爱国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到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一代代诗人在诗中抒发的爱国之情总是和忧虑国家的命运相联系。

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朦胧派诗人舒婷,面对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祖国,怀着拳拳的女儿之心,用诗歌唱出了对祖国的无限深情。

今天,让我们走进舒婷的诗歌,去聆听她的心声。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提示及要求:

1.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学生自由朗读,把握本文的内容、感情和朗读时的语调,体会诗句节拍、重音。

理解诗歌大意,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概括各诗节的大意。

明确:

1.干瘪(biě) 驳船(bó) 蜗行(wō) 胚芽(pēi)

迷惘(wǎnɡ)隧洞(suì)绯红(fēi)淤滩(yū)

纤绳(qiàn)簇新(cù)疲惫(bèi)富饶(ráo)

2.内容          感情   语调

第一节:

贫困、落后的祖国深沉、悲哀低沉

第二节:

痛苦、追求的祖国痛苦、希望舒缓

第三节:

新生、希望的祖国欣喜、亢奋高亢

第四节:

养育、献身的祖国深情、自豪激昂

二、研读课文——理解情感

1.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

这种感情又是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的?

明确:

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感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诗中,“我”与祖国一起经受苦难,并在历史的机遇面前承担起为祖国取得“富饶”“荣光”“自由”的重任。

诗人通过一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种情感,如“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象征着祖国饱经风雨而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2.第一节诗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

这些意象象征了什么?

明确:

诗人创造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

这些意象象征了祖国落后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和多年蒙受的苦难,同时也展现了在灾难中艰难挣扎,缓慢前行的祖国的形象。

3.第二节诗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

怎样理解“飞天”?

明确:

不是。

第二节诗既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写出了人民的希望。

“飞天”是宗教传说中能在天空飞舞的神,在民间备受尊崇,寄托着纯朴百姓对生活的祈愿。

4.第三节诗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

明确:

第三节诗中的感情色彩由之前的悲哀愁苦一下变为欣喜亢奋。

诗人用的意象有“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显示出祖国摆脱束缚,蒸蒸日上的状态。

5.第四节诗中,诗人抒发的感情与第三节有何异同?

明确:

第四节诗抒发的感情紧承上节,但程度有所加强,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诗人将抑制不住的强烈感情化作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

愿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换得她的“富饶”“荣光”和“自由”,去实现她的伟大理想。

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使诗的思想为之升华。

6.小结内容。

  三、深入探究——赏析语言

1.“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的前面,都有或长或短的修饰语,这些修饰语可以去掉吗?

为什么?

  明确:

不可以去掉。

因为“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修饰语,显示出它们所受的苦难,给人贫困、落后的感觉;“驳船”在“淤滩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显示前行之艰难。

2.“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明确:

“飞天”袖间的“花朵”,代表着过美好生活的愿望;“落到地面”,代表着希望变成现实。

3.诗人说了“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为什么又说“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明确:

“我”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但是“我”要承担起振兴中华的重任,要与祖国融为一体,因而说“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4.“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这句该怎样理解?

明确: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哺育了“我”,那么,“我”要报答祖国母亲的养育之恩——承担起振兴中华的重任。

四、拓展延伸

如何理解本文中的“我”?

本文是以第一人称写的,诗中将“我”与“你”(即祖国)两者紧紧联系在一起。

“我”和祖国是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我”代表了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承担起重任的一代人,他们和祖国一起从苦难中走过,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担起了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五、本课小结

同学们,读诗必须用心灵去读,才能读出真情,才能更好地把握好作品的内在思想意义。

今后同学们要用你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用心灵去感受生活、感悟人生,用你的笔去歌颂我们伟大的祖国。

附板书设计: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第2课* 梅岭三章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3.学习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无畏无惧、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情境导入】

同学们,陈毅同志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在戎马生涯的余暇,写下了许多优秀诗篇,其中有很多是反映他坚毅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的革命理想的。

而《梅岭三章》却是他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写的三首“绝命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它。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先听一遍课文朗读录音,请学生听准字音,欣赏朗读,整体感知诗歌意境。

2.梳理诗歌的结构和内容。

明确:

第一首:

回想征程——过去

第二首:

勉励战友——现在

第三首:

展望今后——未来

3.提问:

这三首诗饱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朗读时,如何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

这三首诗,饱含着作者为革命献身的无畏无惧、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等思想感情。

诗歌的感情基调:

真挚而深沉、豪迈而悲壮。

4.三首诗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

这三首诗,第一首诗中首句设问,总领全篇。

然后依时间顺序,从“追忆往昔”“面对当日”“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从眼前回顾过去,从现实写到理想,一气呵成。

5.齐读小序。

提问:

小序里表现诗人上述感情的句子是什么?

明确:

“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表明诗人从容、镇定、视死如归。

强调小序不但告诉我们作诗的时间、地点和事件的缘起,更重要的是告诉了我们时代背景,这对我们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是很有帮助的。

(板书:

“小序——时代背景”)

二、精读课文——分析诗歌

(一)分析第一章

1.指名朗读全诗。

2.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精神?

明确:

这首诗着重写陈毅身在必死险境,回忆艰难创业的征战过程,申明若生不能见革命胜利,死后也定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至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有似李清照《夏日绝句》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意。

3.引入李清照《夏日绝句》诗,学生读。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4.诗中哪些关键词语能体现这种精神?

学生讨论。

明确:

一个“招”字,体现革命领袖的号召力和声势的浩大。

一个“斩”字,把“百战”将军、“十万”部属的断头之恨、未竟之志,沉着痛快、笔力千钧地流露出来了。

5.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

诗中“旌旗”借代部队;“阎罗”指代反动势力的头领;首句设问,总领全篇。

6.朗读指导。

要读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凛然正气。

“意如何”“艰难”“招”“斩”要重读,“斩”要读出痛快淋漓之感。

7.学生读全诗,背诵。

(二)分析第二章

1.学生读全诗。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明确:

这首诗着重写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身在必死险境,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来告慰死者。

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盼望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3.诗中哪些关键词语能体现这种精神?

学生讨论。

明确:

“此头须向国门悬”,引用春秋吴将伍子胥的头悬东门典故,表达了即使自己牺牲了,也希望“头悬国门”,看到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捷报飞来当纸钱”一句中,“飞来”是轻快、欢快、翩然而至的代名词。

纸钱祭死者,带有中华民族的民俗特点和时代色彩。

捷报当纸钱,活脱突现出将军豪迈爽朗的口吻,妙语天成,壮而不悲。

4.诗中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明确:

诗中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烽烟”,指代战争。

5.朗读指导。

引入陆游《示儿》诗:

示  儿

陆 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读第二首,要读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天忘告乃翁”的壮烈情怀。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二句语调要扬起,要读出语重心长的殷切之情。

6.学生齐读此诗,背诵。

(三)分析第三章

1.学生读全诗。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学生讨论。

明确:

这首诗主要写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

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3.诗中哪些关键词语体现了这种精神?

学生讨论。

明确:

“投身”二字,洋溢着一种积极、热情、主动献身、心无贰志的高风亮节。

“应有涯”,是对反动派挑起事端、引发战争、置人民于水火之中的诅咒,同时又是革命的预言家在预言:

革命必定成功,人民一定会过上和平、安定、幸福的日子。

引用《论语》和《孟子》中“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典故,表达了愿为信仰献出生命的豪情壮志。

4.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诗中以“血雨腥风”借喻战争,与首章“百战多”,次章“烽烟正十年”相对应;又以“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大众解放的美好前景,不胜向往、欣慰、豪迈之至。

5.朗读指导。

前两句要读出“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坚定信念,后一句要读出向往、欣慰、豪迈之情。

6.学生齐读、背诵。

三、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这三首诗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

(1)用词准确、形象。

如此去泉台招旧部。

用“招”,旗帜鲜明,有声势,有感召力。

用“收”,则有动作无声势,比较平淡;用“率”,则不包括招集过程,显得突然。

如旌旗十万斩阎罗。

用“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声调也猛烈高亢。

用“杀”,则褒贬不分;用“伐”,则用力太过;用“打”,则与诗意不合。

如捷报飞来当纸钱。

用“飞”,轻快,欢欣,联翩而至,富于生命力和感情色彩。

用“飘”,则太缓慢,令人不耐烦;用“传”,则无形象感;用“交”,则破坏诗的意境。

(2)借助想象和幻想。

如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借助迷信说法,抒写情怀、反映生活、表达理想,可不排斥天国地狱等虚幻境地和牛鬼蛇神之类的怪异现象。

下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比直接说一定要革命到底的好处在于:

①直观性。

它将抽象的观念化作具体形象,使人感到鲜明生动,印象深刻。

②含蓄性。

阎罗是人人知晓、人人憎恶的阴间暴君,拿来影射世上反动势力的首领,耐人寻味。

③深刻性。

通过革命将士英魂共斩阎罗的奇思妙想,表现了鞠躬尽瘁,死而不已——比死而后已更深一层的诗意,这是直说其事和空讲道理所达不到的境界。

四、拓展延伸

诗歌背后的故事

1934年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主力被迫撤离江西根据地,开始了两万五千里长征。

陈毅因腿部受伤,和留下的同志一起上山打游击。

他们历尽艰险,辗转到达赣南梅岭地区,坚持开展游击战争。

1936年,蒋介石不顾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对南方游击队发动猖狂进攻。

由于叛徒出卖,梅岭被困,陈毅负伤又加患病,被围困于丛莽间达20天之久,生死关头,他写下了《梅岭三章》藏于衣底,作为自己的绝命诗。

后来,包围解除,他又补写了诗前的小序。

五、本课小结

这三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铺开,思想感情逐步升华,把过去、现在、将来融为一体。

三首诗有共同的诗题,既能各自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集中表达了诗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献身精神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

附板书设计: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第3课* 短诗五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五首短诗,了解诗歌的内容。

2.抓住诗歌意象,理解诗歌凝练而含蓄的语言。

3.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思考诗歌中蕴含的哲思。

  【情境导入】

同学们,诗歌是一首永恒的歌,是一条岁月的河。

生命如歌,岁月如梭。

是歌,你方唱罢,我即来和;是河,流向远方,永不停歇。

今天,让我们走进五位诗人的诗歌,去品味他们诗歌中所蕴含的哲思。

  【新课解读】

《月夜》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找出最能表现主旨的句子。

明确: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作者: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写作背景: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3.主旨句:

却没有靠着。

二、精读诗歌——理解内容

1.诗中选取了哪几种意象?

有何作用?

明确:

诗中选取了霜风、月光、顶高的树三种意象,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

2.如何理解“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这两句诗的深刻含意?

明确:

“我”和“顶高的树并排立着”,互为风景,互为映衬。

“我”处在寒风孤独中,却并不靠着那高树,显示出“我”独立的人格和强烈的自我意识。

三、研读诗歌——探究写法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明确: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意境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含而不露。

四句诗含意很广,没有半个字的说教;且诗中的主体情绪与客观物象融为一体,创构出浑整的画面与意境氛围。

而白描手法的运用,又使诗中“我”卓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月光”的一“吹”一“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

此外,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有散文之美。

附板书设计:

《萧红墓畔口占》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题目中“口占”是什么意思?

表明了什么?

明确: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作者: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写作背景:

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战争中,在战乱的环境中,诗人走了六小时去给亡故的友人上坟,诗人饱受战乱痛苦,友人长眠于地下,隐喻的运用和克制的反讽让诗的韵味更为深长。

3.这首诗主要写了诗人拜谒萧红墓。

4.“口占”指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

“口占”表明这首诗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不是刻意为之,而是情感沉淀和文学的素养聚合在一起产生的一种“裂变”,一种“反应”。

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场景、特定的倾诉对象、特定的心情,这些要素汇流在作者的笔下,由此一挥而就,成就了不朽篇章。

二、精读诗歌——理解内容

1.首句“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专程来拜谒萧红墓,表明了什么?

“寂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

首句“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专程来拜谒萧红墓,足见诗人对萧红友情之深挚。

“寂寞”写出生活在敌占区的诗人又失去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战友,心境无比孤寂、悲凉。

2.“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一句中,诗人为什么不说“墓畔”而说“头边”?

明确:

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萧红的早逝,希望萧红仍然活着,幻想萧红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复杂的感情。

3.请说说结句“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蕴含着怎样的感情。

明确:

这里蕴含的感情有伤悼,伤悼萧红不幸被黑暗势力和坎坷生活夺走了生命;有惋惜,惋惜萧红因早逝而不能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发出更多的光和热,不能在革命文坛上创作更多更出色的作品;还有羡慕,羡慕萧红已实现了永恒的超越,无须再在长夜漫漫中苦熬苦等了,羡慕萧红虽然是不幸的,却也是幸福的。

三、研读诗歌——探究写法

这首诗有什么艺术特点?

明确:

(1)充分展示了汉语的丰富、优美。

这首诗充分展示了汉语的韵味。

全篇的文字非常朴素、简单。

作者选择的词语非常精准,名词、动词、形容词、连接词、代词,每一个文字都安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呈现着最佳的姿态,表达着最深切的情绪。

这些文字,在作者的笔下,饱含情感的温度,富有生命的态度,也具有灵魂的深度。

(2)文本的层次与结构非常协调。

这首诗的层次分明,结构和谐,外在的平和与内在的情感张力互相支撑,时间的连续展开,心情的慢慢沉郁,生者与逝者的对话,在空旷的世界中相互呼应。

附板书设计:

《断章》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作者: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写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1935年10月,是一首精致的哲理诗。

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3.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

二、精读诗歌——理解内容

1.《断章》描写了哪两组意象?

这两组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念?

明确:

第一组:

当你站在桥上把周围一切活动当成风景来看的时候,楼上的人又把你当作风景的一部分来观赏。

第二组:

明月的银光装饰了你的窗户,而你整个的形象或许又进入他人的梦中装饰了他人的梦。

通过这两组相关联的意象,诗人表达了一种相对的、平衡的观念,蕴含着深刻的人生体验,表现出深沉的哲理性思考,因而辞约意丰,令人回味无穷。

2.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用形象的画面来阐释抽象的哲理的?

明确:

《断章》的四行诗,是四个形象的画面。

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面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时发生了联系。

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

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耐人寻味。

它阐释了诗人心中思考的“事物的息息相关”的抽象哲理。

三、研读诗歌——深入探究

有人说《断章》是一首情诗,还有人说它是一首哲理诗,你认为呢?

明确:

关于《断章》这首诗的旨意,历来有不同的理解。

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桥头的“你”在白天是楼上人心目中的风景,在夜晚是楼上人梦中的“装饰”。

一个是白天夜晚都在关注着、想念着心中的人;另一个是被别人深爱着,自己却没有感觉。

诗人自己说他的意思着重在“相对”上。

他通过对自己刹那间感触的描述,巧妙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哲学深思:

在同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客体又可能变成主体。

原来,《断章》的深刻哲理,就是通过两幅生动、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出来的,需要读者加上自己的人生感悟才能理解。

而自己的理解就是一种创造。

附板书设计:

《风雨吟》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作者: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1941年12月,这正是中华民族遭受苦难最深重的时候。

但在全国人民的心中,正积聚着愤怒的力量,将会有一场大风暴席卷中华大地,给中华民族带来新生。

3.诗人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展现了当时严峻的生存形势及国人的抗战热情,表达了诗人征服困境的勇气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展现了诗人愿以天下为己任,征服每一个险涛恶浪的广阔胸怀。

二、精读诗歌——理解内容

1.“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两句诗中“卷”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明确:

“卷”这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风”动荡、不安定,而且被裹挟着颇有气势地冲过来的动态。

而且,由于动词“卷”的生动使用,“大地”实际上已经被描绘成了大海,所以“大地”也是个生动的且更有主体地位的意象,它与“风”“雨”一起构成了一种气势恢宏、惊心动魄甚至有些让人畏惧的意境。

2.“郊原如海,房舍如舟”两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

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明确:

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表现了一幅气势磅礴、意境雄浑的壮阔图景,一望无际的平原如汹涌澎湃的大海,正酝酿着更激烈的风暴,一个个分散的基层单位——房舍,被汹涌波浪所激,如一叶叶扁舟,摇晃不定,前景难测,凶险无比。

大与小的强烈反差,给人造成极为深刻的印象。

3.题目中的“风雨”有着怎样的象征意义?

明确:

题目中的“风雨”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也指人生的坎坷与遭遇。

三、研读诗歌——深入探究

有人认为“我有年轻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破坏了风雨如磐的氛围,在艺术上是败笔,你怎么看?

明确(示例):

我不这么认为。

如果没有这两句,本诗至多是一首出色地表现了自然景观的诗,可作为“题画诗”来看,别无意义;而有了这两句,特别是前一句,则使本诗霎时有了强烈的情感,并将这种情感有力地传递给我们年轻的“舵手”们。

附板书设计:

《统一》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统一”是什么意思?

这首诗为什么用“统一”做题目?

  明确: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作者: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

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写作背景:

1949年2月聂鲁达离开智利,经阿根廷去苏联,并到巴黎参加世界和平大会。

此后他到过欧、亚、美的许多国家,积极参加保卫和平运动,并继续从事诗歌创作。

1951~1952年暂居意大利,其间曾到中国访问。

  3.“统一”是指部分联成整体,分歧归于一致。

这首诗的题目表明了诗歌所写的内容具有“一致性”,并且题目新奇,引人入胜。

  二、精读诗歌——理解内容

  1.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

请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

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

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都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都是为了生命的传递。

从这点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

因此,繁多只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相同的。

  2.怎样理解“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明确:

“花”是美好的,人人喜欢它,它代表美丽、和平。

“整片大地”是说整个世界。

这句话的意思是希望整个世界没有战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