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找与替换.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783373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查找与替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查找与替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查找与替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查找与替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查找与替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查找与替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查找与替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查找与替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查找与替换.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查找与替换.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查找与替换.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查找与替换.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查找与替换.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查找与替换.docx

《查找与替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查找与替换.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查找与替换.docx

查找与替换

查找与替换》教学设计(培训作业)

  教学目标:

  基本目标是让学生学会通过“网上邻居”下载老师机上的资源,掌握使用“查找与替换”来编辑文字材料。

发展目标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综合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网上邻居”下载老师机上的资源。

  2、查找文字。

  3、用替换对文档进行编辑。

  教学难点:

通过“网上邻居”下载老师机上的资源。

  教学准备:

范文一篇

  卢勾桥建于1892年(金代),桥长266.5米,桥栏杆上有486只石狮子,桥下11孔。

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七百多年前,“卢勾晓月”就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桥上有清乾隆题写的“卢勾晓月”碑亭。

到1985年,卢勾桥还是北京西南一条重要的交通通道,担负着繁重的运输任务。

1985年后在旁边建了两座新桥后,旧桥才停止使用。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在这里发动进攻,既卢勾桥事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年周年,我们大家来回忆下我们的先辈是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打响抗战的第一枪?

学生可能回答是“卢沟桥”。

老师来介绍下“卢沟桥”,〔打开文档〕让学生观察和发现范文中的错误!

提出让学生修改老师文章中错误的要求。

可文章在老师的电脑中,学生在下面如何改?

〔引出问题,同时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新课讲授:

  1、学习下载资料。

  讲述“网络”“共享”“网上邻居”等概念。

  〔老师演示下载过程〕

  〔学生实践老师巡视指导〕

  在学生几乎都下载完毕后。

  2、学习查找和替换。

  学生自学,提醒学生查找内容“勾”改为“沟”。

  〔用鼓励式提问和学生回答,学生自我演示的方式进行。

  注意提示一:

查找到文章末尾,单击提示信息“确定”按钮。

  注意提示二:

“查找下一个”“全部替换”“替换”的使用效果。

  3、自学快速的使用“全部替换”。

  4、练习:

  l在范文中查找“日本侵略者”。

  l把“卢勾桥事变”改为“七七事变”。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有什么用?

[学生自我小结]

  四、本节课的设计思想:

结合历史学科,以各种“”问题驱动教学,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自主发现问题中学习技术,学习内容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中,注重拓展知识。

设计问题时尽可能做到不露痕迹。

教学目标

1.     了解“查找”和“替换”功能的作用。

2.     掌握查找与替换的正确使用方法。

3.     与语文学科整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查找与替换”的正确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使用“查找与替换”来对文章进行编辑。

 

教学准备

小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

同学们,你可知道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什么节日吗?

生:

母亲节!

师:

对的,母亲节,今年的母亲节也就是上个星期日5月14日。

妈妈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育成人,在这个属于她的节日里,我们当然要送上一份祝福了。

老师这里有一篇小兰在母亲节写给妈妈的文章《献给母亲》。

同学们想不想一起来看看小兰的这份礼物?

生:

想!

师:

在看文章的时候,老师想让同学们来个小比赛,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能最快最准确地说出“母亲”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

出示文章《献给母亲》

师:

同学们在电脑桌面上找到《献给母亲》这篇文章并打开它开始查找。

生开始找。

生争先恐后回答。

(30、31、32次)

师:

同学们有不同的答案出现,那我们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找得既快又准确呢?

生:

….

师:

老师这里有一种方法,可以让我们找得即快又准,同学们想不想知道?

生:

想!

二、新授

1.查找文字

师:

我们在查找的时候容易出错,文章越长越困难,如果我们使用写字板中查找功能的话那就方便多了。

请大家把书打开到P57,书上有一个例子,请你按照这个方法,自己再来查找一下,数一数“母亲”这个词语到底出现了几次。

生操作,回答

师:

那到底答案是否正确呢?

我们就请一个同学上台来演示到底如何查找的吧。

(指名上台演示)

师:

我们的正确答案是:

32次。

点评:

[查找时候,光标一定要放在文章题目的开头]

师:

那刚才我们的文章确实长了点,现在老师这里还有小兰的另一篇稍短的文章,同学们想不想再来试一试这个“查找”功能?

生:

想!

师:

同学们可以在自己的电脑桌面上找到这篇文章,题目是《我的妈妈》,打开文章,你也来找一找“妈妈”这个词语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然后告诉大家。

生开始查找,并回答(11次)

师:

同学们在平时做作业、写作文粗心时最容易犯一个错误了,那就是……..(写错别字)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兰有没有犯这个错误呢。

生:

有,“他”与“她”搞错了。

师:

同学们的眼睛真亮!

那现在就请你来当一回小老师,来帮小兰把这个错误改正,把“他”与“她”替换一下,大家愿意吗?

生:

愿意!

 

2.替换词语

师:

之前我们学会了修改文章,那今天的替换词语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

请大家把书打开到P59,这里也有一个例子教你的,请你也按照这个方法,来为小兰纠正错误,把两个他/她替换一下吧!

师:

当你帮小兰把错误全部纠正好后,请你举手示意,你会得到一朵小花,表明你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小老师了。

好,现在可以开始了。

生操作,教师巡视。

师:

好多同学都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小老师了,那现在老师这里还有一句话想请在坐的小老师来看看,这句话有没有错误?

(出示句子)

[蓝蓝地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太阳地光芒射向宇宙,射向大地,美丽地花朵迎着太阳开放。

微风吹来,花地清香随风飘荡。

]

生:

“的”与“地”的错误。

….

师:

看来真不愧是合格的小老师啊!

好,那现在就请你再来纠正下这个错误吧!

请大家在桌面上找到《句子》这一篇。

老师想请一个同学上台来操作,其他同学在下面操作。

(指名上台操作。

生操作,教师巡视。

修改好的同学请你自己读一下这句话。

问:

你在修改这句话时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

点评学生的修改。

(可出示个别学生的修改)

[在替换操作时学生会出现两种情况:

学生可以在“替换全部”选项后再进行改写射向大“的”的“的”,学生也可以在“替换”选项后逐个替换,替换到“射向大地”时则无需替换。

]

 

三、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写字板里的查找和替换功能,以后如果遇到文章中多次出现的字、词和句子需要修改,别忘了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哦。

  

   

【知识点的相互衔接】与七年级Word学习中“文字的输入、修改和保存”模块衔接  

【本课教学法提点】小组合作竞赛,探究学习,  

1.模块:

初中信息技术基础Word中文字的输入与修改  

2.年级:

七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

青岛教育出版社  

4.建议学时数:

一课时,非上机时间15分钟,上机操作时间30分钟  

[案例背景]  

Word中文字的处理是初中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基础,如果能够熟练地掌握,对学生们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能够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他们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因此,如何在短暂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大量练习以巩固成效,就是课堂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我们在课堂上采取两三名学生组成小组,课堂上分配相同的逐次递进的三层任务,让学生们分组进行竞赛:

第一步看看在规定的时间内哪组能够完成基本的任务,掌握本节所学新授知识;第二步看哪组最先完成更新内容的任务,提高学生操作的速度;第三步是自由发散任务,由学生自主创造,在已完成任务的基础上自行创造,看看哪组的作品能够更具创造性和实用性,以提高学生们融会贯通、实际应用的能力。

  

本章节是所学的知识,与Word的文字输入编辑学习衔接紧密,同时巩固了学生的文字录入技能,学习能够很好地掌握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学生能够比较愉快而有序的学习。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Word中查找和替换菜单选项及按钮的位置,理解查找和替换命令的作用,掌握它们的使用,学会使用查找和替换进行实际应用。

  

2.能力目标:

通过Word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认知、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有序操作习惯,提高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进一步拓展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能力,通过自己与他人共同探究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提出自己的见解,进一步树立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自信,提高学生学习文字处理的兴趣。

  

(二).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是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学生能够根据任务需求,选择恰当的命令完成任务。

在本节中,通过对示范Word文本文档的分析,让学生明确未能完成的文本与完成后的文本的区别,认识到一份完整的文本文档需要经历精心修改编辑后才能完美地展现出来。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互相提点帮助,掌握基本技能,学会本节基础知识并能够充分实践应用。

  

2.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替换与查找的区别  

(2)教学难点:

  如何查找相关的关键词并替换成相应的其他关键词  

(三)、学生分析:

  

本着学为主体的思想,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充分了解学生,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

通过平时对学生信息技术技能掌握水平的调查以及对学生平时上机情况的观察,我了解到的学生的主要情况是:

  

1.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所有学生均已具备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2.绝大部分的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相对稍差,各种相关的键盘和鼠标的操作略显生疏。

每个班中只有少部分学生较为熟练。

  

3.已具备了初步的小组协作探究能力。

因此,每个班中操作较为熟练的学生将安排作为上机操作的行列检查组长,其他学生配合分组。

  

(四)、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方法设计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采用教师引导,分配逐层递进的三步任务,学生“分小组协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网络教室中开展学生自主活动。

  

2.关于教学活动的设计思路  

教科书中给出了“小狮子”的文本查找替换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此兴趣不大,因此我决定不受制于教科书。

本人采用自编Word文本进行分析,在Word文档中介绍了学生们所在的学校的简介和某个优秀班集体在学校的经历中获得的很多成就,分析当前学生们所在班与他们的差距或者优势,激发学生的争强好胜心,引导学生如何用查找替换的方法修改文本,把描绘他人的文本变成描绘自己的班集体的文本,并加以修饰。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是主体,加强小组分工合作,层次推进教学,落实基础知识。

  

3.教学媒体:

网络机房(局域网)、校园内部网站、教科书等。

  

[案例描述]  

1.    教与学的过程描述  

本课实际教学过程的描述如下:

  

主要活动  

学生任务  

引入:

  

通过电子教室系统分发给每个学生一份自制的Word文档,内容是学校概况介绍,展示一个过去的优秀班集体的骄人成就,其中含有多处此班集体的名称。

  

教师提问:

你们班获得什么成就?

想超过他们吗?

如果这个文章中的班集体名称是我们班的,想想看有什么效果?

别人看了是不是佩服和羡慕?

我们是不是很骄傲?

  

   

教师:

我们可以在Word文档中模拟自己将来的成就,以后依照这个设计加强自身能力,一定能超过他们!

  

展示:

新授课《查找和替换某些文字》  

一、认识查找和替换命令  

教师提问:

我们想把优秀班集体的名字更换为我们班的名称,需要用到两个命令:

(学生回答)查找和替换。

下面简要介绍。

  

学习要求:

  

1、查找和替换命令的位置(分菜单和按钮两处介绍)  

2、查找和替换的功能与区别。

  

   

教师总结:

查找只能查找关键文字,替换需要先查找然后能够替换成新的内容。

  

二、实际操作:

  

教师提问:

  

1、我们需要达到什么目的?

  

2、用查找还是用替换?

  

   

3、查找和替换的关键词是什么?

  

   

学习学校历史和分析优秀班集体的成就  

   

学生分析自己班与优秀班集体的成就对比,强烈呼吁要超越他人,勇争第一。

  

   

学生群情激昂,想象替换后的文件效果,学习准备充分。

  

   

学生开始快速预习教材。

  

   

思考并回答:

哪两个命令?

  

   

   

   

寻找命令的位置。

  

学习查找和替换的功能,熟练区分它们的功能区别。

  

   

熟悉命令的使用操作过程。

  

   

生:

把优秀班集体换成我们班的名称!

  

生:

先查找再替换!

可以只用替换命令  

生:

查找关键词“某某班集体”,替换成我们“某某班集体”!

  

   

   

   

   

   

   

   

   

   

   

   

   

   

   

   

   

   

   

   

   

   

   

   

   

      

三、分组竞赛。

  

任务1、分组查找,每组用一台计算机操作,第一个同学找到命令,调出命令对话框。

  

任务2:

每组第二个同学在查找栏中填入查找的关键词,查找一下文本文档中共有多少个原来的优秀班集体的名称。

由第一位同学读出查找到的数量。

  

任务3:

第二位同学调出替换命令对话框。

  

任务4:

第一位同学填入替换关键词,采用全部替换或者逐个替换的方式,替换掉全部原优秀班集体名称,看看一共替换掉多少个。

  

提问:

查找到的和替换掉的关键词的个数各是多少,有什么发现?

两种替换方法哪种快速?

  

   

   

重新分发另一个类似的Word文档,里面是一位优秀学生的优秀事迹,含有多处这位学生的姓名。

  

任务5:

同组的两名同学各自比赛,看谁能够更快地把自己变成优秀事迹的报告者。

  

   

   

拓展任务6:

  

分发第三份Word文档,里面是关于小鸟的文章,含有多处“小鸟”和“鸟儿”关键词。

  

要求:

把“小鸟”和“鸟儿”全部互换。

  

启发:

两杯水互换,有什么办法?

需要什么辅助工具?

把方法应用到这里该怎么做?

  

学生分组各在一台机器操作,完成后抢答形式说出答案。

  

1、查找命令位置,调出相应命令对话框。

  

2、快速更换学生进行录入查找。

第一位学生回答查找的个数。

  

3、调出替换命令。

  

4、更换学生,各自替换,完成任务后看谁的速度更快。

  

学生总结:

查找和替换的关键词的个数一样多;采用全部替换速度快!

  

(其间小组长查看各组完成情况)  

   

学生快速查找替换,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巩固和熟练技能。

同时练习输入法。

  

   

学生:

分组讨论。

  

1、两个杯子里的水互换,可以找第三个杯子做中介。

  

2、这里可以找第三个关键词作中介。

  

   

   

教师总结:

遇到类似的事情的时候,可以想想寻找其他的途径进行辅助。

  

   

   

   

   

教师给出一片综合性文章,由学生自由选择关键词进行查找和替换。

  

   

   

教师展示学生成果。

  

   

   

   

   

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个命令,它们是什么?

  

2、这两个命令的功能和区别是什么?

  

3、如果要求将一篇文章中的两个关键词互换  

位置,有什么办法可以做到?

  

   

3、学生完成“小鸟”和“鸟儿”的互换。

思维拓展得到提高。

  

   

   

学生把自己感兴趣的关键词替换成五花八门的内容,同时对文字内容加以修饰,享受小小恶作剧的快乐。

教师用电子教室系统全班展示后,大家同乐!

  

   

生答:

查找和替换!

  

分析查找和替换命令的区别之处。

回答用中介词进行中转替换的方法。

  

   

[教学反思]  

1、我运用的是“学生主体探究,竞赛教学”。

其指导思想是:

教师只对所有知识点进行引导或者点拨,课堂开始时采用激发学生争强好胜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好胜心,一切从学生主体出发,让学生成为知识技能的“探究者”,采用小组互助、互相竞赛的形式,让学生们争先恐后保证效率,集思广益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实践证明,以此做为原则的课堂是生动的,学生所乐于接受的。

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效果很好,学生在争得荣誉的同时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还有所拓展和发挥。

  

2、竞赛方式加强效率。

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学生有紧迫感,能够全体参与,集中精力完成任务,同时由于是分组竞赛,同组同学互相督促,互相指点,互为教学,印象深刻,效率提高。

  

3、精讲多练巩固成效:

在学为主体的思想指导下,教师尽量只作为引导者和领路人,让学生自主探寻答案,在了解基础知识之后,多一些上机操作的时间和训练的频率。

采用分组竞赛后,不仅小组之间进行对比训练,小组内互相帮助的时候,学生之间也在进行着互相的学习和指导,同时重复锻炼了所有的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无形中练习次数加倍,但是学生感觉不到乏味,因为是互相帮助指导他人进行竞赛,所以兴趣高涨。

  

4、存在不足:

①学生之间水平参差不齐,分组困难很大,需要很好地了解学生的水平。

③教师制作相关材料之后,课堂上需要努力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兴趣走向,这需要教师具有很好的应变能力,否则容易出现混乱的局面。

  

   

   

   

   

[参考资料]  

1、《信息技术基础》青岛教育出版社  

2、章剑卫姚灶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载《中国电化教育》2001第八期  

3、《沂蒙教育》杂志,2006.12——2007.11  

4、网络资源:

新课程教学案例模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