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风俗作文1200字.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789756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节风俗作文12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春节风俗作文12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春节风俗作文12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春节风俗作文12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春节风俗作文12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春节风俗作文1200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春节风俗作文1200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春节风俗作文1200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春节风俗作文1200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春节风俗作文1200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春节风俗作文1200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春节风俗作文1200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节风俗作文1200字.docx

《春节风俗作文12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节风俗作文1200字.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春节风俗作文1200字.docx

春节风俗作文1200字

春节风俗作文1200字

导读:

春节风俗作文1200字篇1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依照风俗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燃放烟花爆竹、看春晚、守岁、给亲人拜年,当然重头戏还是吃年夜饭了……最为关键的一件事是长辈给我们晚辈“压岁钱”了,希望我们岁岁平安,健康成长!

  春节到了,人们都会在所有的大门上贴上写着新年寄语的对联。

当春姑娘来时,朗诵者寄托着人们美好愿望的句子,这一诵读,好运也许就真的来了!

当然,同样富有寓意的事情还有贴“福”字。

“福”字很多家庭都倒着贴,路人一看就会说:

“你家的福倒(到)了”,不言而喻,福就到你家了嘛!

  其实,春节的另外一个名字叫“年”。

“年”是什么呢?

对于这个还有一个传说呢!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年”的怪兽常常在春节时出来祸害百姓。

有一次刚到一个村里正准备吃人的时候,不远处一个小孩放了一个鞭炮,把“年”吓了个半死,掉头就跑,又遇到一个小孩提着红灯笼走过,“年”看见了这鲜艳的红色,吓得屁滚尿流,一溜烟逃走了。

从此,人们知道了怪兽“年”的弱点,春节期间,大家在门上贴上鲜红的对联,放震耳欲聋的鞭炮,“年”看到这场景吓得再也不敢出来作怪了。

人们再也不怕“年”了,过年放爆竹,贴对联的习俗也就流传下来了。

  今年的除夕夜,全家人都聚集在爷爷奶奶家,欢欢喜喜地吃着那丰富盛大的年夜饭。

这里年夜饭的第一道菜是“中和汤”,意喻中国大家庭和谐和睦。

这里好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道大菜,它的主原料有:

冬笋、豆腐、香干、虾仁、香菇,把它们都切成小丁,煮成香喷喷的热汤。

大家一一品尝后,敬酒祝贺正式开始了。

大家一起敬爷爷奶奶的酒,祝他们身体健康笑口常开,接下来相互敬酒说着祝福的话,同时敞开肚子尽情的享受这年的味道!

门外的爆竹声远远近近,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当春晚开始时大家围在火桶旁欣赏着一个接一个精彩地节目。

我当然是看春晚的主力军,但是今年每到整点,爸爸、妈妈、姐姐都在用手机抢红包,看着他们像“打老鼠”似的在手机上用力敲打,我也加入一个,因为“打老鼠”可是我小时候的强项啊!

终于抢到一个“大红包”0.88元,我和妈妈都高兴地跳起来!

一转眼快11点了,妈妈叫我赶紧去睡觉了,我一本正经且坚定地说道:

“今年我一定要守岁的,你们累了就先睡吧!

”可是没过多久,我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当爆竹声把我马上要抢到红包的梦吵醒时,天已经亮了。

我一睁开眼,首先去摸我的枕头下面,不出意外地发现两个大红包,不是手机抢到的,是爸爸妈妈给我的压岁钱。

我赶紧起床去给爸爸妈妈拜年!

又去给爷爷奶奶拜年,一下又收了两个大红包!

心里那个美啊!

春节里的这个习俗是最受孩子们的欢迎的啦!

哎!

遗憾的是我的红包基本是如数上交的呀!

  春节里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风俗。

就拿我的家乡绩溪县和我的老家祁门县来说说吧。

  先说三十晚的年夜饭吧。

绩溪县吃年夜饭的时间一般都和往常差不多。

晚上街上行人寥寥无几,商家基本歇业。

而祁门这边吃年夜时间真是搞不懂,中午过后街上基本看不到行人,大多商家陆续关门回家吃年夜饭了。

下午2点多钟开始就能听到放鞭炮声,有的人家就开始吃年夜饭了。

爷爷家今年也早了,3点半刚过也放爆竹吃饭了。

晚饭后,大家陆续上街逛逛,街上可以说是人山人海,小吃摊一个接一个,游乐场一个挨一挨。

“有意思”里坐满了人,KTV里飘出歌声,好多商家也开门营业抓住这大好商机。

  再说说正月里拜年。

绩溪县岭北拜年都是在中午之前,谁要是下午去给长辈拜年,那可是要挨骂的。

到谁家拜年都要吃三道茶:

清茶、甜茶、茶叶蛋,最后吃面条,还要吃晚饭,一家一户要搞一整天呀。

老家祁门拜年时,除了吃清茶、茶叶蛋还要吃粽子。

特别是粽子,我的家乡绩溪一般都在二月二龙抬头才包粽子,大小形状也不一样。

我相信全国各地还有很多不同有趣的风俗。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家家户户其乐融融,奏响欢快的交响曲!

春节风俗作文1200字篇2

  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大年初一清晨,接财神的爆竹唤醒了黎明。

街坊邻里、朋友、同事,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恭祝新年好。

春节是人们增进感情,巩固友谊的好时机,人们互相拜年,寓情于乐,回顾过去,憧憬未来,情浓意浓。

街头巷尾,一队队拜年的瑞狮边舞边行,十分活跃,许多孩子尾随狮子队去看狮子拜年的热闹。

当狮子队走到一家商店门前,主人便点响鞭炮迎接,狮子在门前向主人行拜大礼,领队也走上前向主人拱手作揖致新年祝福。

狮子富有人情味的拜年礼、领队致的吉祥辞使主人心花怒放,商店也会生意兴隆。

这时,狮子在鞭炮声中起舞,舞出一身瑞气,舞出一身雄风。

它那喜气洋洋的大脑袋、宽阔的额头、神气的大眼睛、突起的鼻子、方方的大嘴,金红色的长毛,其形象既威武又憨态,逗人喜爱。

只见狮子刚健而勇猛,出洞、过桥,在抬头乱云飞渡,低头"万丈深渊"的桥上奋起神威。

此时惊狮鼓点如疾风骤雨,惊险而精彩的狮子表演惊心动魄。

然后是上下山、饮水吃青、踏星走桩、上云梯,九天揽月等,狮头、狮尾配合默契。

舞到酣时,叠罗汉采青,狮子采得青后点头向观众作揖。

然后理毛、理项,颇有趣味。

鼓声嘎然而止,狮子从九天广寒直落,惊得全场哗然,待定睛看时,狮子却稳稳地落在众罗汉的手中,正在回头望月。

这一绝技于无声处摄人心魄,赢得了满场掌声。

狮子拜年是桂林人喜爱的传统项目,因此每到春节前夕,狮子队都将狮子装扮一新,苦练狮子舞的传统套路。

  春节一到,狮子抖擞精神舞上街头,到预先约好的人家或商店拜年。

狮子走一路舞一路,蹦、闯、凛、吼、踏、蹿等表演得生气勃勃。

耍狮的大头和尚、大头娃娃一步三扭,逗狮的猴子猴劲十足,狮于队的锣鼓声,给桂林增添了喜气,带来融融春意。

桂林的狮子拜年还有猴子采春、采高青、吃地青等多种形式。

有些狮子队的狮子,能够舞上6米多高的高台,13条板凳叠起的高山,并能在上面运动自如,逗趣逗乐!

舞罢,狮子还从从容容地缘凳而下,神态依然那么自然。

当然,吃地青的狮子与采高青的狮子相比,其技巧略低一筹。

主人把封包和青菜放在板凳上,前面还放上一盆水,狮子在"吃青"前要喝水,"吃青"后也要漱口,这些极富动物情趣而又拟人的动作,令人忍俊不止。

狮子拜年,在临桂的一些乡间,还伴以祝福吉祥的狮子歌:

狮子头上三点黄,今日拜上贵厅堂,恭喜主家生贵子,五湖四海把名扬。

狮子头上三点青,今日拜上贵阿庭,恭喜主家福气好,又添财来又添丁。

狮子尾巴一个球,来到你家拜猪牛,恭喜主家猪快大,有吃有穿总不愁。

狮子眼迷迷,恭喜主家多福气,有福六畜得兴旺,有鹅有鸭又有鸡。

狮子歌唱得美情美意,千百年来流传在民间,年年春节为乡邻祝福助兴,使人们欢乐不已。

  不知不觉到了元宵节,这正月十五之夜,桂林城虽没有火树银花的盛景,却是万家灯火。

昔日桂林的元宵节,从正月十三起就有龙灯出游。

龙灯走街过巷,连游三个晚上,所到之处,家家燃放鞭炮,焚香点烛,祈求龙灯带来吉祥如意。

龙灯出游时还有各种笙萧鼓乐,高跷、牌灯、锣鼓棚等一起涌上街头,形成一支浩浩荡荡的龙灯游行队伍,景况十分壮观。

节日的夜晚,万家灯火彻夜长明,它和飞舞的龙灯一道把桂林城点缀成一座不夜城。

现在,桂林的元宵夜仍保留着燃灯的习俗。

每逢元宵之夜,登高远望万家灯火,令人心旷神恰。

闪烁的灯光汇成一条灯的河,犹如天上银河落几间。

那灯光或宁静、或流动,闪跃在高大的建筑物上,开放在绿叶丛中,使桂林的夜空灿烂辉煌。

此时家家的厅堂、房间,所有的灯都闪闪发亮,阖家坐在灯下吃着桂花糖心元宵、花生芝麻元宵……

  那甜丝丝、香喷喷的传统食品,使家家户户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

"除夕的火、十五的灯",这是桂林民间流传的一句谚语。

除夕的火盆红红火火,而这十五的灯呢,想必也与"火"紧密相关,同样是对新年寄予一种希望吧。

春节风俗作文1200字篇3

  俗称破五。

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

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

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

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

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

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

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

破五风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祭财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

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

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

“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

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

”又说:

“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

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

”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风俗。

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

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

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

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

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

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是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路头神

  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

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路头又称“五路神”。

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

但是此五路神似乎与作为财神的路头五路神无涉。

或又以五路神实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间汤斌毁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间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为路头而祀之。

一般以此路头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谓五路乃东西南北中也;财货无不凭路而行,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谨加祭祀,冀求它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

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为“祖道”之俗;吴俗接路头,祭祀的也是路神,而这路神变成财神。

路神变为财神,是因商业的发展,财货流通的加剧。

财货往来于陆水之间,人们直观地认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财货。

  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

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

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

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

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送穷

  正月初五“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

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

这一风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

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

此外旧时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

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风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

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春节风俗作文1200字篇4

  我的家乡是三德范,那是一个风景优美的村庄,那里的春节有着独特的风俗。

  家乡过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就开始了,家家都买起了年货,忙里忙外的准备了起来。

而小孩子们更是热闹,男孩子向大人要钱买鞭炮,女孩子缠着父母吵着要买新年衣裳。

可平时‘小气’的大人们在这时总是大方地把钱从钱袋里掏出来给小孩买衣服、买鞭炮烟花。

  看吧,每天都有几个是好朋友或者是亲戚的男孩子在胡同里放鞭炮;听吧,每天家门外头都没完没了地响着,什么二踢脚啊、窜天猴啊……各种各样的鞭炮声,随着几个男孩的笑声响了起来。

我不知道别人听到这种奇妙而又特别的“乐曲”是什么感受,但我知道每当我听到这声音的时候心情都特别舒畅。

  转眼间,已经是小年了,腊月二十三,孩子们差不多都放假了。

这一天,大人开始忙活着包水饺了。

晚上,一盘香喷喷的水饺摆在了餐桌最显眼的位置,看着是多么美味可口啊。

这水饺的皮儿是父母的关爱,这水饺的馅儿是父母的期望啊。

  腊月二十八这天,是赶集的日子,这一次赶集和往常的不一样,这不仅仅是一年中最后一次赶集了,而且这一天大多数人都是去买烟花爆竹。

小孩跟着父母,在卖鞭炮烟花的区域里逛着,东挑挑、西挑挑,不一会儿,篮子里就装满了烟花、爆竹,当然还有小孩能自己玩的小鞭炮和烟花。

一家人就高兴而满意的回家了。

  其实,最热闹的还是大年三十这天。

天渐渐黑了的时候,一家之主,小孩的父亲拿着挂在竹竿上的鞭炮,站在大门口上就噼里啪啦地放起了鞭炮,那热闹劲儿就甭提了。

当天完全黑了的时候,男人们才开始放烟花,而妇女则在家里准备除夕晚上丰盛的大餐。

这时,小孩是最悠闲的了。

大家都纷纷爬到了自己的房顶上,怀着那种兴奋的'心情看着五彩缤纷的烟花。

当我像其他孩子一样,站在房顶上看到那一朵朵灿烂夺目的烟花时,就会想到,这一晚今年的最后一个晚上,过了这一晚我就又长大了一岁,长大了一岁的我会迈向人生更高的阶梯、会突破人生更多的奇迹……看完了烟花的‘表演’,大家都从房顶上下去了,回到温馨洋溢的屋子里,会看到一桌丰盛美味的大餐,还有几盘光滑晶莹的水饺。

这时,小孩子的父亲会拿出一瓶酒,津津有味地喝两盅。

全家吃着可口的饭菜,看着引人入胜的春节联欢晚会,全家洋溢在幸福的生活之中……

  大年初一,这一天便是春节了。

不管男女老少这一天都会穿着新衣服,迈着轻松的步伐去给亲戚朋友们拜年。

小孩这一天会非常的高兴,因为他们又可以收到压岁钱了,虽然我们这里的压岁钱给的不多,但是小孩们都会非常开心。

  接下来的几天一般都是去小孩子母亲的娘家走亲戚,这也是一种风俗,也是过春节可少的风俗呢!

  大约初七初八吧,“扮玩”活动也随之来了。

大人小孩都到街上去看“扮玩”。

扭秧歌的妇女们个个容光焕发;赶毛驴儿的、扮猪八戒的老太太们个个都精力旺盛,好像是年轻了好几十岁;踩高跷的人们个个都十分卖力;站在抬杆上的小朋友们个个精神抖擞。

扮玩也是一门艺术,我觉得它是一门了不起的民间艺术。

  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正是元宵节,也叫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赏灯节也是元宵节的别名,这是因为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风俗。

这一天,大家会吃着香甜粘滑的汤圆;到了晚上,每一家都会出来放烟花,有的还会去街上赏灯,有耍龙灯的、玩云彩灯的……真的是应有尽有!

这一天,将又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夜晚……

  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春节也差不多就结束了,大人们去工作了,孩子们也都陆续开学了……大家都精神焕发地开始了新一年的工作和学习。

春节风俗作文1200字篇5

  又是一个辞旧迎新的夜晚,这让我想起了白居易的《客中守岁》:

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

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

畏老偏惊节,防愁预恶春。

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

  除夕的中午,无论城镇和乡村,家家户户都要贴上大红的对联,大多是为了祈求吉庆,赞美春光。

“金狗报喜,欢乐多多,财源广进。

逐年高升,永盛旺旺,生意兴隆。

”这是我家的对联。

寄托了全家人祈盼“春满人间福满门”的美好心愿。

  夜晚,吃过年夜饭,我到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看到一半突然觉得这样很没趣,太过平凡罢。

于是独自一人走到家里的楼顶,端着咖啡坐在椅子上,眺望远处的风景。

我想追寻热闹气氛中属于我自己的那一份宁静。

又是一个星晴夜,繁星点亮除夕夜的精彩,悄悄向世人诉说新春的故事,将天上的祝福洒向人间。

月牙儿笑弯了嘴,叫人去感受嫦娥的欢欣。

一切都是静的,却从那星星调皮的眉目传情中,洋溢出不平静的喜悦与心动。

  当悠扬的钟声刚响过12下,在中华大地上,不管是城镇还是乡村,都要打开大门迎接财神。

“噼里啪啦”的鞭炮齐声轰鸣,万家竞放。

真是“爆竹声声辞旧岁,鞭炮阵阵迎新年。

”爷爷把成捆的炮竹在家门口围成圈,点燃了黑色的引线,过了一会儿,只听雷鸣般的声音响彻长空,然后在似乎与天相近的地方骤然开放。

霎时,黑夜如同白昼,天空中金雨纷纷,银花朵朵,仿佛是碧波银浪,雪里红梅,又像巨龙腾飞,金蛇狂舞,一会儿,一根根细如柳红;一会儿像夜空开放的昙花;一会儿成了密密麻麻的芝麻……瞧!

远处那户人家又把烟花点燃了,那焰花绚丽多彩,变化多端。

似乎是满天繁星,银光熠熠。

又像一朵牡丹,光彩照人。

天空出现好多色彩,红的似火,白的像雪,绿的似玉,粉的像霞,黄的似金……令人眼花缭乱。

远处的鞭炮、烟花双管齐下,一个个直冲夜空,在空中翩翩起舞,这边的声音弱了,那边的又起来了,声音此起彼伏,连绵不绝。

鞭炮声、炮仗声汇成一股欢快和谐的交响乐,为这无边的夜景又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望着五彩缤纷的夜幕,我不禁想起了安徒生笔下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除夕之夜里因寒冷和饥饿而死。

我们有无数难忘的日子,最难忘的是年年的除夕;无论有多少欢乐的日子,最欢乐的是年年的相聚。

春节是“时光和希望的大门”,无论过去怎样,我坚信明天清晨我的家乡贺州会像初升的朝霞一样灿烂!

  中国春节风俗作文3

  我的家乡有很多的风俗,每个节日都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

如:

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

其实在这些节日里我最喜欢的还是过春节。

  在我的家乡,春节是一年中最最重要的一个节日。

因为他是新的一年中的开始,所以春节我们就会办的很热闹。

一般春节的前几天我们一家人就会老家,然后,再去买一些过年用的东西。

我们一家共有十几口人,所以干起活来很快,也很热闹,一点也不感觉累。

还不到一天的功夫,我们就把所有的是都安排妥当了。

第二天,我们几个小孩一起去街上买烟花,我们逛了一天买了很多的烟花。

距离过年还有两天,我们总觉得时光过的太慢。

终于,打了大年三十,我们都怀着激动的心情,包起了饺子,有好多种口味的。

我奶奶包的饺子是最好吃的。

到了傍晚该下饺子了,但是小饺子之前要先放鞭炮,这是我们老家的风俗。

一会饺子熟了我们就开吃了,我们吃这自己亲手包的饺子真香。

到了夜晚我们全家人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开开心心的。

  到了大年初一早晨就会起得很早,4、5点就得起床,然后还得吃饺子,吃完饺子就去拜年了。

我们挨家挨户的去拜年,当然我们也可以拿到压岁钱。

不知不觉一上午就过去,在中午我们一家人还要在一起吃一个团圆饭。

大家在一起很开心,难的在一起一次。

新的一年我们都该更加努力的做好自己的事。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春节。

春节风俗作文1200字篇6

  我的家乡蓬莱位于胶东半岛,黄海和渤海交界处。

这里濒临大海,气候宜人,风景优美,自古就被成为人间仙境。

这里不但有着八仙过海的传说,还有各种有趣的民俗。

  从年二十三过小年开始,大家就开始为新年做准备了。

过小年又叫“辞灶”要祭灶神。

  这天开始,年味就越来越浓了,过后就开始除尘,蒸饽饽、做年糕、炸丸子、做“团圆饼”和“圣虫”等面食。

据说小年这天是灶神上天的日子,所以做的饽饽味道很特别,最香最好吃。

  自农历年二十三后,家家忙做大枣饽饽(又称大馒头)、团圆饼、面鱼、寿桃等面食,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

  年前要蒸许多特大号的“大饽饽”,大的有两三斤重,用红色的颜料来装饰,一月里作为主食招待客人。

蒸馒头时,开口的馒头,要说馒头笑了。

还有就是用剪子把揉好的面团剪成小刺猬、小燕子、小猪等各种形状,蒸出来之后,用颜料画好,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面塑。

通常除了大馒头之外,面鱼和“圣虫”做的最多,不仅可以吃,还可以用来装饰呢。

  “圣虫”谐音“剩虫”,又被叫做“神虫”。

“圣虫”的前身被认为是龙,用面团来做“圣虫”祈求每年都能够风调雨顺,希望家中能够粮食满仓。

先将面团搓成一头粗一头细的长条,粗头朝上作头,细的一端绕着头盘成两圈,然后用剪刀剪出“圣虫”的嘴,把一枚硬币放进“圣虫”嘴里,接着剪出神虫身上的鳞片,最后便是用绿豆安“圣虫”的眼睛。

做好的“小圣虫”要一对一对地分别放在面缸、米缸、菜盆、冰箱里,意味着来年米缸、面缸不招虫子,寓意天天有菜吃。

面鱼通常用木头模子做出来,蒸好后用颜料画好眼睛和鳞片。

放置在窗台、柜头,意味着年年有余。

  家有女儿的人家要做团圆饼,也叫“太阳饼”,形状像太阳花,层层叠叠做成太阳状,每一层都涂上蜂蜜、芝麻,外围折成盘叠交错的花瓣状,上面用刀刻上棱形花纹,再用红枣镶嵌。

大年初三姑娘回娘家时,除了要吃初一早上的饺子之外,临走还要带走一块团圆饼,意味着幸福团圆,生活甜蜜。

  年三十这天,除了贴春联挂灯笼,主要就是包水饺了。

这天要准备两顿饭的水饺。

晚上一般是白菜水饺,寓意发财。

初一早上的饺子里更热闹了,有些水饺里包有钱(硬币)、红枣、鱼、豆腐、花生仁、糖块等,有各种含义呢:

吃到硬币意味着来年会发财,有钱花;糖意味着甜甜蜜蜜;鱼意味着年年有余;豆腐寓意有福气。

吃到者象征在新的一年里吉利、如意。

为了吃到的好东西,这天早上,大家吃的比往常都要多。

  一月初一凌晨三四点钟要起来拜年,拜年是按照辈分拜,到辈分比自家大的人家里,男的还要对着家谱磕头,然后到桌子上喝几杯。

晚辈拜年,收红包,放鞭炮,各家各户灯火通明,路上只听见相互问候的拜年声,这时年味是最浓的了。

  初二开始,便是走亲访友,相互拜年了。

一月里,有扭秧歌、划旱船、踩高跷等各种表演队走村串户进行表演,可热闹了。

  农历一月十五元宵节,俗称“过十五”。

一月十二、三,家家户户皆用萝卜、胡萝卜、大白菜根茎做成许多小油灯,中间挖空,里面倒进融化的蜡油,用棉花做灯芯。

十五傍晚送到坟前、祠堂点燃,称为“送灯”。

傍晚,房间、院内各角落、门两侧、马厩、猪圈、厕所、锅底洞都点上油灯。

这天早饭吃糕、元宵,晚饭吃水饺,饭前开始放烟火炮竹。

晚上小孩都要放“点门”、小烟花,奶奶说这天放“点门”,以后眼睛不疼,有好兆头。

  一月十六是海神娘娘的生辰,也是蓬莱阁庙会,好多景区免费游玩。

天后宫对面的戏楼、广场有俚俗戏剧和大秧歌。

人们给天后娘娘进香后,便与亲朋好友在天后宫前看戏看秧歌,趁兴游览蓬莱阁及其附近名胜,直至尽兴而还。

这天过后,年味就渐渐褪去。

春节风俗作文1200字篇7

  我的家乡蓬莱位于胶东半岛,黄海和渤海交界处。

这里濒临大海,气候宜人,风景优美,自古就被成为人间仙境。

这里不但有着八仙过海的传说,还有各种有趣的民俗。

  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大家就开始为新年做准备了。

过小年又叫“辞灶”要祭灶神。

  这天开始,年味就越来越浓了,过后就开始除尘,蒸饽饽、做年糕、炸丸子、做“团圆饼”和“圣虫”等面食。

据说小年这天是灶神上天的日子,所以做的饽饽味道很特别,最香最好吃。

  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后,家家忙做大枣饽饽(又称大馒头)、团圆饼、面鱼、寿桃等面食,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

  年前要蒸许多特大号的“大饽饽”,大的有两三斤重,用红色的颜料来装饰,正月里作为主食招待客人。

蒸馒头时,开口的馒头,要说馒头笑了。

还有就是用剪子把揉好的面团剪成小刺猬、小燕子、小猪等各种形状,蒸出来之后,用颜料画好,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面塑。

通常除了大馒头之外,面鱼和“圣虫”做的最多,不仅可以吃,还可以用来装饰呢。

  “圣虫”谐音“剩虫”,又被叫做“神虫”。

“圣虫”的前身被认为是龙,用面团来做“圣虫”祈求每年都能够风调雨顺,希望家中能够粮食满仓。

先将面团搓成一头粗一头细的长条,粗头朝上作头,细的一端绕着头盘成两圈,然后用剪刀剪出“圣虫”的嘴,把一枚硬币放进“圣虫”嘴里,接着剪出神虫身上的鳞片,最后便是用绿豆安“圣虫”的眼睛。

做好的“小圣虫”要一对一对地分别放在面缸、米缸、菜盆、冰箱里,意味着来年米缸、面缸不招虫子,寓意天天有菜吃。

面鱼通常用木头模子做出来,蒸好后用颜料画好眼睛和鳞片。

放置在窗台、柜头,意味着年年有余。

  家有女儿的人家要做团圆饼,也叫“太阳饼”,形状像太阳花,层层叠叠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