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行业济南市历城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791496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0.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冶金行业济南市历城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冶金行业济南市历城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冶金行业济南市历城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冶金行业济南市历城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冶金行业济南市历城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冶金行业济南市历城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冶金行业济南市历城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冶金行业济南市历城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冶金行业济南市历城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冶金行业济南市历城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冶金行业济南市历城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冶金行业济南市历城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冶金行业济南市历城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冶金行业济南市历城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冶金行业济南市历城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冶金行业济南市历城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docx

《冶金行业济南市历城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冶金行业济南市历城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冶金行业济南市历城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docx

冶金行业济南市历城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

(冶金行业)济南市历城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

济南市历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壹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

“十壹五”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后的第壹个五年规划,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壹个五年规划。

编制实施好“十壹五”规划,对于抓住和利用好战略机遇期,加快推进全区现代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壹、“十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十五”以来,全区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区位优势,融入省会经济,按照“壹带俩区”发展布局,实施“农业稳区、工业强区、三产旺区、开放兴区”发展战略,强化“四个突出”工作重点,全区经济实现快速增长,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开创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壹)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005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391.7亿元,是2000年的2.14倍,年均增长16.5%。

其中第壹产业18.3亿元,是2000年的1.32倍,年均增长5.6%;第二产业269.9亿元,是2000年的2.19倍,年均增长16.9%;第三产业103.5亿元,是2000年的2.46倍,年均增长19.7%。

地方财政壹般预算收入突破10亿元,是2000年的2.41倍,年均增长19.2%。

“十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50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8倍。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8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80元,年均分别增长10.9%和11.2%,城乡居民吃穿用住行水平有了质的提高。

(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成效。

全区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7.8:

68.8:

23.4调整为4.7:

68.9:

26.4。

壹是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都市农业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

全区经济作物面积达47.5万亩,粮经作物比例由“九五”末的6:

4调整为5.5:

4.5。

设施农业、花木、林果、奶牛四大产业规模膨胀,效益提高。

设施农业面积达到9万亩,经济林44万亩,花卉苗木5万亩,奶牛存栏3万头,建设了王舍人和遥墙俩个“千亩万头”奶牛基地。

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之上农业龙头企业达16家,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40万亩,带动农户10万户。

45个农副产品通过绿色或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

二是工业实现速度和效益同步提高。

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壹批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的大企业建成投产,2005年全区规模之上工业企业达261家,比2000年增加122家,规模之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达到228.3亿元,销售收入622.9亿元,利税78.55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3.06、3.61、3.22倍,分别年均增长25.1%、29.3%、26.4%。

“十五”期间,完成技术改造投入300亿元,开发新产品261个。

三是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发挥区位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红叶谷、卧虎山滑雪场、九顶塔等13个大型景区建成开放,农家乐旅游成为历城旅游优势品牌。

2005年全区接待游客30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8.6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3.45倍和20.9倍,占到全市旅游业的半壁江山。

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业加速发展,不断完善商贸流通设施。

盖家沟物流园区二期、山东钢结构配件市场、银座汽车广场等市场建成开业,全区市场达130处,营业面积160万平方米。

易初莲花超市、七里河美食城、七里堡综合批发市场等壹批大型商业设施正在建设。

多种新型业态加快发展,形成了花园路、山大路、七里河路等特色商街。

2005年完成社会消费零售总额103.9亿元,是2000年的2.13倍,年均增长16.4%。

(三)城乡建设实现突破性进展。

坚持大投入、大改造、大整治不放松,高起点、高水平、高效能进行规划建设管理,城乡功能日益完善。

壹是加快城区提升。

按照“成片开发、组团发展”的原则,实施了经壹路延长线历城段(花园路)、山大北路、山大南路等城区主次干道综合改造工程,完成了119条,50.5公里的街巷道路综合整治。

房地产业发展迅速,汇科旺园、富翔天地、彼岸新都、上海花园等现代化住宅小区建成投入使用,海蔚广场正在加紧建设。

城区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洪楼地区由城乡结合部建设成为济南市东部商业中心。

二是加快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全面实施农村“四通”工程。

“十五”期间,对彩西路、港九路、港西路等公路进行了高标准改造。

改造修建农村道路290条1000余公里,全区通车总里程达1340公里,基本实现了柏油路村村通。

客运线路达52条,客运班车139辆,基本实现了全区客车村村通。

投资1.3亿元,完成了南部山区自来水户户通工程,启动了北部平原饮水安全工程。

投资6200万元,发展有线电视用户23万户,基本实现了有线电视户户通。

加强水利基本建设,投资3亿元,实施水利项目2000余项,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绿化荒山10万亩,全区林木覆盖率达到35.5%。

加强农村电网改造,投资1.11亿元,实施了110KV的南康、孟家、泉港、董家输变电工程和郭店增容工程。

三是积极协调配合国家和省市重点工程建设,实施了东部产业带基础设施建设、济青高速公路绿色通道、黄河标准化堤防、黄河三桥、济莱、青银高速公路、济南国际机场扩建、胶济铁路电气化改造等重点工程。

四是大力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实施城乡“治理八乱”和城区灯亮工程,462个村建成了农村文明壹条街,首批建成了100个“文明生态村”,15个乡镇驻地建成了文明商住街,城乡面貌焕然壹新。

(四)改革开放加快推进。

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和推进经济市场化进程,不断深化各项改革,投资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政府投资的科学化、民主化明显提高。

财政改革成效显著,建立了属地化税收征管体制,理顺了区和乡镇、街道的财政分配关系,实施了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

政府机构改革成效显著,行政效率明显提高,运行机制继续完善,成立了政务中心和投资服务中心,精简审批事项61项,取消行政收费项目79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逐步增强。

突出招商引资,创新发展环境,大批企业落户我区,外向型经济有了新的发展。

“十五”期间,实际利用内资321亿元;外商投资企业达到155家,比“九五”末增加80家,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3.1亿美元,是“九五”期间的2.5倍。

对外贸易实现新进展。

外贸出口累计达到20亿美元,是“九五”期间的7.5倍。

(五)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成效显著。

“十五”期间,实施各类科技项目150项,培植省、市高新技术企业16家。

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累计投入3.2亿元,新建校舍45.61万平方米,维修校舍12.9万平方米,教育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

历城壹中、二中、三中、四中、五中等19所成为省级规范化学校,历城职专、历城二职专为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5%。

文化事业不断繁荣,新建文化大院462个。

卫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区中医院、人民医院、疾控中心改扩建工程全面完成且投入使用,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取得显著成效,全区5个乡镇的16.1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

劳动保障和社会就业取得快速发展,十五期间,建成“星光计划”老年服务中心(站)19个,改扩建镇村敬老院19处,社保扩面3.25万人。

积极落实各项就业政策,促进和扩大就业,区人才市场和19个乡镇、街办就业服务中心以及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培训组织劳务输出12万人。

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为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新闻出版、体育、双拥共建、民兵预备役等各项工作都取得新进展。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成效显著。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社会信用意识不断增强,坚持依法治区,开展“扫黄打非”斗争,规范行政行为,顺利完成村居换届选举,加强平安历城建设,实行打防结合,标本兼治,积极化解各类矛盾,形成了稳定健康、奋发向上的社会环境。

“十五”期间,先后被授予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先进单位、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省发展民营经济先进区、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区、全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区、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区、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全省农民增收先进区、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单位、省双拥模范区等荣誉称号。

综合实力位居全省30强前列,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社会和谐安定,人民生活日益富裕。

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壹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壹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业产业化水平仍较低,工业产业聚集度不够高。

二是统筹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之间不平衡的问题仍较突出。

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能力比较薄弱,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基础仍不牢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渠道仍需不断拓宽。

四是城乡规划建设水平仍需进壹步提高,环境面貌仍需进壹步改善。

这些矛盾和问题,有些是长期以来累积形成的,有些是在发展中新出现的,需要我们在“十壹五”乃至更长时期内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思路、加快发展加以解决。

二、“十壹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壹)发展环境。

总体来见,“十壹五”及今后壹个时期,我区仍将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推进的阶段。

综合分析外部因素和自身条件,我区加快发展面临着四大有利条件。

壹是从国内环境见,我国正处于新壹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产业结构将进入快速变动时期,经济重心正由东南沿海逐步向北扩展,山东已成为国内外投资者高度关注的区域。

二是从省市来见,山东半岛城市群及半岛制造业基地规划已确定济南青岛双中心发展格局。

济南市新的城市规划将在“十壹五”期间得到快速实施。

我区成为大经十路发展带的主战场,为我区立足区位优势,融入省会经济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

三是我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日益明显,对外吸引力越来越强。

我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经济承载力进壹步增强。

随着实行区域管理和省市壹批重点工程的兴建,为激活辖区经济,创造了新的商机,积聚了新的能量。

四是体制机制将加快完善。

政府职能转变和经济市场化进程将继续推进,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明显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将得到进壹步释放。

同时,我区“十壹五”期间也将面临三大制约因素。

壹是区域间的竞争压力。

全国各地都在加快发展,全省30强势头强劲,周边县区发展迅猛,区域间竞争日趋激烈,不进则退。

二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

随着经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不稳定因素和矛盾比较集中,维护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

三是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

今后壹段时期,我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压力仍将突出。

解决社会保障问题和困难群众的保护问题,仍是需要我们完成的艰巨任务。

展望今后壹段时期,我区面临的发展机遇远大于挑战。

只要我们顺应国内外经济发展的趋势,把握国际、国内和省、市发展格局变动所带来的机遇,就能够站在新起点,寻求新优势,实现新发展,顺利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二)指导思想。

“十壹五”时期,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以增强区域城市竞争力为发展主线,立足区位优势,融入省会经济,按照“壹带俩区”发展布局,实施“农业稳区、工业强区、三产旺区、开放兴区”发展战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统筹兼顾,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努力建设城乡经济社会全面繁荣、人民生活更加富裕、人和自然高度和谐的现代化新历城。

(三)发展目标。

到201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达到新的水平,综合竞争能力全面提升,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1、经济实力实现新的跨越。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左右,2010年达到800亿元。

地方财政壹般预算收入21亿元,年均增长16%左右。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五年累计达到1700亿元。

2、产业结构取得重大进展。

工业化水平显著提高,产业集聚趋势明显,现代服务业体系基本形成,农业产业化程度明显提高,成为综合实力强、产业结构优的现代化新区。

到2010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5:

67.5:

30。

3、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

开发东部新城区,建设唐冶新城。

加快近郊乡镇的城市化进程,扩大仲宫、遥墙中心城镇建设规模,积极推进远郊乡镇的小城镇建设,到2010年,全区城市化率达到50%左右。

4、改革开放取得新的突破。

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社会运行机制充满活力,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成为行政效率高、竞争优势强、发展势头旺、对外影响大的现代化新区。

2010年出口创汇达到12亿美元,年均增长13%左右;利用外资达到9000万美元,年均增长20%左右。

5、社会和谐水平明显提高。

各类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成为文明程度高、治安秩序好、各民族更加团结、社会更和谐、人民更安康的现代化新区。

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年均增长10%左右,城乡收入差距进壹步缩小。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左右,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0%之上,实现完全意义上的义务教育,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完善,城乡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三、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突出抓好“四个三”的工作部署,全力实施“三个突破”,突破唐冶、突破临港、突破三川;大力促进“三个提升”,提升城区,提升物流,提升都市农业;精心搞好“三个服务”,服务驻区和新引进大企业,服务高新区和出口加工区,服务驻区高校和各类科研院所;积极推动“三个构建”,构建平安历城,构建文明历城,构建生态历城。

据此提出“十壹五”期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六项主要任务。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的原则,推进以“建设新房舍、完善新设施、营造新环境、造就新农民、形成新风尚、健全新保障”六个新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积极推进新型现代农业发展。

以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为途径,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水平,加快农业体制机制、组织形式和运营方式创新,努力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运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加快改善农村面貌。

完善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围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整治,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和林业生态建设,努力构建“生态历城”。

继续抓好农村公路和农村电网建设,推进以道路硬化、村镇净化、环境绿化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生态村镇”建设。

力争全区2007年80%的村和100%的乡镇达到文明生态村镇建设标准,2010年实现生态区建设目标。

加快完善农村饮水安全、信息、能源、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中小型基础设施,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大力改善农民居住环境。

按照建筑和环境相协调、人和自然相和谐的目标,突出特色,对乡镇、村庄进行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扎实有序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城镇建设的理念和社区建设模式,推动乡村建设城镇化和农民居住生活社区化,推行社区服务管理。

推进农村社会新风尚建设。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平安历城”建设,完善“四民主俩公开”制度;要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以培养农民的职业技能为切入点,造就大批有知识、有技能、能致富的新型农民。

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增强保障功能。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继续完善和加强对农村的扶持政策,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构建农村保障体制,到2006年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到2007年建立起比较规范的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区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60%;基本实现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年人均1500元之上。

(二)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进产业集聚。

根据“壹带俩区”的发展布局,按照“大规划、大整合、大投入、大发展”的要求,遵循“充分发挥优势、合理配置资源、和区域功能定位相适应”的原则,精心搞好四大片区的开发建设,引导要素聚集,构建产业集群,推进集约发展。

壹是东部新城区。

以建设大经十路发展带为契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方针,建设唐冶新城。

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要求,把唐冶新城建成壹个集办公、科研、产业于壹体的企业总部基地,壹个金融、商务、餐饮、中介等现代服务业的核心聚集区,壹个现代化、园林式、生态型、全市及至全省标志性新城,成为服务于济南东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三产城。

“十壹五”期间,加强市场化运作,加快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政务中心、历城体育公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完善教育、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

“十壹五”末唐冶新城完成基本框架,形成基本形态,见到规模形象。

同时,积极推进其他片区规划建设。

二是洪楼商贸中心区。

要树立“有限空间,无限发展”的观念,大力发展符合现代都市发展趋势,符合城区产业特点、空间规模和资源容量的新型经济。

“十壹五”期间,壹是搞好洪南片区高标准改造,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

二是加快将军路物流片区建设。

改造提升盖家沟国际物流园区,加快将军路市场群建设,整合物流资源,集中打造将军路商贸物流聚集区。

三是加快工业北路片区改造。

结合北园路提升改造,积极推进农科院片区改造,以市经济适用房和北全福大明湖拆迁安置基地建设为重点,带动全福立交桥周边的综合开发。

以汽车城和田园新城为重点,促进村庄整合,大力发展汽车和房地产业等新兴服务业,带动王舍人片区的开发建设。

四是加快小清河沿岸的开发。

抓住国家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机遇,加强小清河沿岸的整体规划,启动建设华山国家级公园,发展商贸、房地产开发、旅游等现代经济,形成沿小清河经济发展带。

三是临空经济区。

突出机场、荷塘等环境特色,统壹规划,整合资源,分步实施。

“十壹五”期间,重点规划建设30平方公里的临港经济开发区,建成高效益、集约化、节约型生态开发区。

坚持规划征地、基础设施、环境建设、招商引资同步推进,重点发展生物化工、汽车配件、精密机械、电子等产业,积极发展机场物流和保税物流及配套服务设施。

以临港经济开发区为龙头,带动华山、遥墙、董家、郭店、唐王等乡镇发展临空经济,构筑起临空经济区的基本框架。

四是南部生态经济区。

按照“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民更富”的原则,突破三川,强化南部山区生态功能,发挥自然景观、人文资源和特色农副产品优势,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

加强自然生态保护,改善南部山区生态环境质量。

以发展林果业、种植业为重点,加快发展南部山区生态农业。

加强南部山区基础设施的完善提升,发展生态旅游。

加快完善各类服务设施,提高旅游接待能力,整合旅游资源,打造综合旅游区。

壹是以加快省道103线拓宽整治为重点,带动南部三川道路的高标准改造。

二是规划建设仲宫南部生态旅游集散中心,辐射带动南部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的大发展。

三是规划建设南部山区污水处理系统。

启动建设仲宫污水处理厂以及景区小型污水处理系统,保护水源地。

四是突出三川特色,加快仲宫、柳埠、西营等城镇开发,形成各具特色,又相互补充的三川旅游格局。

(三)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

围绕立足区位优势,融入省会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经济发展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高效益、低消耗、循环节约型经济,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区域竞争力。

1、发展都市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坚持用生态的观念、市场的眼光、科技的头脑和工业的理念发展现代化农业,大力实施“壹抓四带”,努力完善“三大板块”,巩固提升“四大主导产业”,逐步建立起具有省会城市和历城特色的都市农业体系。

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着力巩固提升“四大产业”:

奶牛业,突出优良品种规模化科学养殖,以建设奶牛饲养小区为载体,完善和规范好20个奶牛养殖小区,奶牛存栏到2010年达到8万头,产奶25万吨。

花卉苗木业,积极推进苗木、花卉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在布局上逐步向济青高速公路、东绕城高速公路、孙唐路俩侧集中,建设花卉苗木产业带,“十壹五”末达到8万亩。

蔬菜,以标准化生产为重点,大力推进蔬菜出口基地和加工出口龙头企业建设。

“十壹五”末蔬菜出口基地发展到5万亩。

林果业,加快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改良,在南部山区乡镇建设20万亩的优质果品基地,着力扩大名优特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生产规模。

到2010年,全区经济林总面积达到50万亩,果树良种率达到95%之上,优质果品基地达到45万亩。

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民生产服务组织体系、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市场流通体系、质量标准体系等为农服务的四大体系。

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重点是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农副产品生产的标准化、产业化,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现代化。

2、培植工业主导产业,进壹步增强工业经济实力。

坚定不移地把工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突出发展产业集群,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形成骨干突出、产业协调、特色鲜明的工业体系。

壹是围绕驻区大企业,加快培植产业集群。

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方向,全力实施“项目带动、产业支撑、集群发展”的战略,首先要支持大企业发展壮大。

赋予大企业更优惠的政策,在优先供地、招商奖励、改善环境等方面集中倾斜,提供全方位、高效率的服务,使其快速膨胀壮大。

其次要围绕大企业,通过集群化引资、产业链招商,主动发展配套关联企业,把大项目做成大产业。

重点围绕济钢集团、济南炼油厂、力诺集团等大企业进行全方位服务,搞好招商引资,大力引进钢铁、石化、新能源、医药研发等关联企业,拉长产业链,推动产业聚集。

同时,密切关注市场动态,科技动向,不断积极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扩大我区工业总量,再造工业优势,构筑工业集群。

二是服务高新区和出口加工区,培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出口加工企业。

利用其高新技术和出口加工优势,发展有潜力、有特色的配套下游产业集群,使历城成为俩区产业扩散、项目分流、延伸发展的腹地。

三是突出项目带动,加大招商引资。

健全完善全区招商引资项目储备库,建立形成“策划壹批、储备壹批、实施壹批”的项目滚动动作机制,精心策划好种类项目,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提高项目吸引力和招商引资成功率。

进壹步落实招商引资向“大、高、外”项目、向重点区域、向重点产业倾斜的政策,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用规划招商,依托产业链招商,实行委托招商、中介招商、代理招商和以商招商。

四是加快企业科技自主创新步伐。

充分发挥历城优厚的智力资源,支持和引导企业和高校和科研单位实行产学研联合,鼓励骨干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努力提升服务业层次和水平。

加快发展物流业。

利用各大交通枢纽节点,发展盖家沟、郭店俩大物流园区和邢村、空港、仲宫三个物流中心。

盖家沟国际物流园区:

改造提升盖家沟国际物流基地,加快同德物流建材城和零点物流港建设,高标准建设现代化市场群,形成物流产业特色鲜明的区域性综合物流园区。

郭店物流园区:

依托大企业集团,发展以钢铁、石化、建材和电子产业为主的生产资料交易、物流配送的综合性物流园区。

邢村物流中心:

以高新开发区和济南市出口加工区为依托,发展生产要素和出口保税物流。

空港物流中心:

依托国际机场,发展航空联运物流。

仲宫物流中心:

发展以农副产品和旅游产品集散为主的南部农业生产资料物流。

做大做强旅游业。

南部旅游以锦阳川旅游区升级工程和建设仲宫生态旅游集散中心为重点,突破三川,加大南部山区基础设施完善提升和旅游资源整合,深度挖掘旅游资源潜力,规划引进大型的主题公园。

北部旅游以华山国家级公园建设为重点,辐射带动万亩荷塘、范家湾水库、唐王森林公园和黄河风景带的旅游发展,形成以华山为旅游集散中心的北水风光游。

通过建设华山和仲宫俩个旅游集散中心,全区形成南山北水遥相呼应的旅游发展格局。

同时要进壹步挖掘旅游内涵,强化旅游促销和旅游产品开发,规范发展农家乐旅游,加快和省市旅游线路对接互补,形成大旅游格局。

到2010年,全区旅游业接待国内外游客力争突破8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5亿元。

稳步发展房地产业。

以增加居民住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