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792307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下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四下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四下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四下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四下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四下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四下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四下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四下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四下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四下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四下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四下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四下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四下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下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docx

《四下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下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下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docx

四下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四下)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

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

主要内容有:

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重点:

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

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关键:

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四)教材编排

  1、具体安排如下: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解决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梳理有机结合起来。

  本单元在整理混合运算顺序时,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

目的是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体会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从而系统地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2)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情境和空间。

  本单元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教学整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其中的问题是需要两三步计算解决的问题。

教材创设了热闹的滑雪场情境,由此生出一系列的情境串,引出相应的4个例题。

每个例题都呈现了学生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及整理混合运算的画面,以鼓励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

  (五)教学建议

  1、将探求解题思路过程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

  本单元是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混合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动情境,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先求什么?

用什么方法计算?

再求什么?

又用什么方法计算?

最后求什么?

用什么方法计算?

使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结合起来。

当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后,还要追问每步算式列出的依据及表示的实际意义,促进学生正确地概括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本单元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其中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又是重点和难点之一。

教学时,要注意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在叙述解题思路时,要引导学生透过数看到量,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

如,可引导学生这样描述思路“先算出每天接待多少人,再计算6天接待多少人”。

不要停留在“先用987÷3,再乘6的描述方式上。

可能开始时学生不习惯,但要逐步培养这种分析方法。

  (六)课时安排

  本单元内容可以用6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页例1、做一做及练习一相应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

  2、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知道算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根据算式的意思来说明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加减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根据算式的意思来说明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心目中认为什么样的景色是最美的?

我们一起来看课本上的主题图。

  

(二)情景延伸复习旧知

  咱们一起到“冰雪天地”去看一看吧!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

“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

每个区有多少人?

你是怎么知道的?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我们从图上可以知道:

滑冰区有72人,滑水区有36人,冰雕区有180人。

同学们仔细想一想,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解决它吗?

  2、交流、反馈

  同学们真棒!

根据三条信息就可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还能够解决问题。

  (三)学习新知算法探究

  同学们,咱们到滑冰场去看一看吧!

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

  1、你们知道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在滑冰吗?

  列式计算,并跟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反馈交流。

  

(1)72-44=28

(2)72-44+85=113

  28+85=113

  72-44表示什么?

28+85又表示什么?

  说说哪一种方法好?

为什么?

(方法

(2)可以少写一个中间数,因此更简便。

  3、运用方法

(2)列式。

  如果老师把题目改一改,滑冰区今天上午有78人,又进来50人,下午离开37人,现在有多少人呢?

  请学生自由列式计算,然后全班交流。

  78+50-37

  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

  4、小结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学习这两题以后我们来观察这两题的计算顺序,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吗?

(有加有减,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四)巩固新知总结评价

  1、公交车上原有乘客36人,下车12人,又上车15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1)请学生快速地列出算式。

  

(2)完成后同桌说一说每一步算式的意思,运算顺序又是怎么样的?

  2、图书室有故事书98本,今天借出了46本,返回25本,你知道现在图书室里有多少本故事书吗?

  

(1)请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出算式。

  

(2)完成后同桌说一说每一步算式的意思,运算顺序又是怎么样的?

  3、小结:

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你觉得自己哪里还掌握得不够好?

  (五)布置作业

  1、根据算式35+24-12和45-32+39各编一道应用题。

  2、练习一第2、4题。

  板书设计:

加减混合运算

72-44=28(人)72-44+85=113(人)

28+85=113(人)

答:

现在有113人在滑冰。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法,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乘除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5页例2、做一做及练习一相应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具体的问题,列出算式,分析算式的意思,使学生明确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2、遇到乘除混合运算式题学生能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要让学生来理解题目的数量关系,能够看算式中每一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回忆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在只有加减法的算式里,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咱们来看两题,结合具体的题目咱们再来分析一下运算顺序。

  2、说说运算顺序并计算。

  25+78-91105-58+46

  

(二)展开新课

  1、出示例2。

  “冰雪天地“3天接待了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2、请一位学生读题。

  3、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每天接待的人数,按3天接待987人计算。

  4、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解题方法,可以借助线段图来理解,列出算式,想一想每一步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5、组织交流:

  a、分步列式:

987÷3=329综合列式:

987÷3×6

  329×6=1974=329×6

  =1974

  线段图:

3天接待987人

  

  

  一共接待几人?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线段图画在黑板上,特别是评价表示6天接待人数的线段的长短。

  987÷3表示一天接待多少人。

  329×6表示一天接待的人数乘天数6就能算出6天接待的人数。

  比较分步列式与综合列式哪个更简便?

(综合列式比较简便,他可以少写一个中间数。

  b、6÷3×987

  6÷3表示6天里含有两个3,即2个987人。

  6、小结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在只有乘除法的计算式题里,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7、总结出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运算顺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法或只有乘除法,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三)巩固深化

  1、口算。

  27÷3×73×6÷925÷5×8

  45+8-2363÷7×824-8+10

  28÷4×735+24-1248÷8÷9

  开小火车的方式进行,每说一个,其他同学判断是对还是错,前面的同学说错了,后面的同学进行更正。

要求越快越好,如果前面的同学慢了,后面同学可以快速进行抢答。

  2、一箱橙汁48元,芳芳要买三瓶,共需付多少元?

  请学生按照第二题的方法进行解答。

可能有的同学会问这道题做不来的,缺少条件,引导学生看图找条件。

  (四)小结提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自己哪方面进步了?

  (五)布置作业

  1、根据28÷4×7和3×6÷9两道算式各编一道应用题。

  2、练习一第1、3题。

  附书设计:

乘除混合运算

987÷3=329(人)987÷3×6

329×6=1974(人)=329×6

=1974(人)

答:

6天一共接待1974人。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积商之和(差)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例3、做一做及练习一相应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

  2、让学生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大家来看看这张统计表,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出示下表:

  这是“冰雪天地”游乐场接待人数的统计表

日期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人数

312

306

369

  提问:

根据表中提供的数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一些一步计算的题,教师可提示他们提出一些两步计算的题)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3天一共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一周预计接待多少人?

  学生列式解答。

并说说计算顺序。

  导入新课: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

大家说说到了“冰雪天地”游乐场门口,得先干什么呀?

(买票)大家看,游乐场到了,牌子上都写得清清楚楚,你能看懂它的意思,会买票吗?

  课件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看图。

提问:

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这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

成人票每张24元,儿童票半价。

购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1)学生分组讨论,在组内交流获取的信息,小组汇报。

  提问:

成人票每张多少元?

半价是什么意思?

儿童票每张多少元?

要买几张成人票?

几张儿童票?

要解决什么问题?

  提问:

要求购门票一共需要花多少钱,必须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2)列式解答。

  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算式,提问:

这些算式,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4×2表示什么意思?

24÷2表示什么意思?

  让学生独立解答。

  (3)明确综合算式的解答方法。

  24+24+24÷224×2+24÷2

  =24+24+12=48+12

  =48+12=60(元)

  =60(元)

  (4)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复习题的算式与例3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

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

积商之和(差)的混合运算)

  提问: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什么?

  生回答,师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2、提问:

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小组讨论并交流。

  学生可能提出:

  

(1)买1张成人票,3张儿童票,一共要付多少钱?

  

(2)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学生独立列综合算式解答,并说出计算顺序。

  3、比较:

这些算式与例题算式有什么异同?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小结,深化运算顺序。

  4、反馈练习:

第7页“做一做”第1题。

  运算顺序一样的画“√”,不一样的画“×”。

  

(1)2×9÷3

(2)36-6×5(3)56÷7×5

  2+9-336÷6×556+7×5

  (三)巩固提高

  1、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203-134÷228+120×8

  97-12×6+4326×4-125÷5

  先说一说各题的运算顺序,请四位同学到黑板上来板演,其它同学在自己草稿纸上完成。

完成后进行校对,有错误的及时指出。

  2、解决问题。

  

(1)同学们植树,四年级140人,每人植树2棵;五年级120人,每人植树3棵。

这两个年级一共植树多少棵?

  

(2)果园里有苹果树48棵,桃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2倍,梨树的棵数比苹果树和桃树的总数多12棵。

果园里有梨树多少棵?

  3、课堂小结:

自己评一评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请你的同桌评一评你这节课学得棒不棒?

  (四)布置作业:

  1、第7页“做一做”第2题。

  2、练习一第6-9题。

  3、提高题:

练习一第10和思考题。

  附板书设计

积商之和(差)的混合运算

24+24+24÷224×2+24÷2

=24+24+12=48+12

=48+12=60(元)

=60(元)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两个商(积)之和(差)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11页例4、做一做及相应的练习二。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总结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分析数量关系来总结出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你了解了混合运算的哪些知识?

(根据学生回答,适当板书)

  只有加减法从左往右

  只有乘除法从左往右

  乘除法、加减法兼有先乘除后加减

  2、说说运算顺序后,快速地计算出结果。

  51+16-1867-29+15

  5×15-12÷356÷8-2×3

  请四位同学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并快速地报出答案。

  

(二)新知学习

  出示:

上午冰雕区有游客180位,下午有270位。

如果每30位游客需要一名保洁员。

  1、你理解这三条信息的意思吗?

“每30位游客需要一名保洁员”这句话你怎么理解?

(游客30人就要派一名保洁员,下午与上午的标准是一样的,都30位游客派一名保洁员。

  教师还可以问:

60位游客派几名保洁员?

90位游客呢?

有多少游客要派5名保洁员呢?

  2、你能根据这三条信息编一道应用题吗?

可自己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

  3、交流,板书。

  4、你会解答吗?

先来解决第一题。

  老师请大家仔细读题后想一想,列出算式并计算,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

如果有一种解答方法了,同桌间讨论,还有别的解题方法吗?

  5、反馈。

  6、你能把以上两种算式方法写成综合算式吗?

  a、180÷30+270÷30

  b、(270+180)÷30为什么要加上括号?

  7、总结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8、比较两种方法哪一种更简便?

  9、解决第二个问题。

  上午冰雕区有游客180位,下午有270位。

如果每30位游客需要一名保洁员。

下午要比上午多请几名保洁员?

  列出算式,并说一说运算顺序,以及每一步的意思。

  下面,我们再来解决一些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妈妈用一百元钱先给玲玲买了一件冬衣,又买了一副手套,还剩多少钱?

  2、王老师要批改48篇作文,已经批改了12篇。

如果每小时批改9篇,还要必小时才能批改完?

  3、水果店运来苹果、香蕉各8箱,苹果每箱25千克,香蕉每箱18千克。

一共运来水果多少千克?

  (四)总结全课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你能用简短的几句话来概括今天学习的知识吗?

(含有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先算括号里的。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1-3题。

  附板书设计:

两个商(积)之和(差)的混合运算

只有加减法从左往右

只有乘除法从左往右

乘除法、加减法兼有先乘除后加减

180÷30+270÷30(270+180)÷30

=6+9=450÷30

=15(名)=15(名)

含有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先算括号里的。

  

  

  

  

  

  第五课时:

含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12页例5、做一做及相应的练习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通过探讨为什么参与运算的数、排列顺序及运算符号都相同,而计算结果却不一样,使学生再一次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重点:

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计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单刀直入教学新知

  请看老师这儿有两题,你会计算吗?

  1、出示:

  

(1)42+6×(12-4)

(2)42+6×12-4

  2、比较这两题的异同点。

  3、你能用和、差、积、商来表述运算过程吗?

(第一题:

先求差,然后求积,最后求和。

第二题:

先求积、然后求和,最后求差。

  4、会解答吗?

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其余同学做在草稿纸上。

  反馈交流,指出不足。

  42+6×(12-4)

  =42+6-8

  =42+48

  =90

  以采访的形式向板演的同学发问:

在计算之前,你先干什么?

(先确定运算顺序)你是根据什么来确定运算顺序的?

(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然后再乘除,最后加减)

  42+6×12-4

  =42+72-4

  =114-4

  =110

  教师提问:

你是怎么确定运算顺序的?

  5、计算这两题后,你想说些什么?

(数字、运算符号一样,就因为一个有小括号,一个没有小括号,运算顺序不一样,导致运算结果也不一样。

  6、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明确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2)回忆混合运算的学习,小组合作总结出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交流,形成板书。

  

  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

  没有括号的算式的,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乘除后加减。

  四则运算

  (加法、减法、

  乘法、除法)有括号的算式,先算括号里的。

  

  

  

  

  

  

  

  

(二)及时练习加深理解

  1、先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240÷(20-5)(370-15)×(8+14)

  

(1)请学生用和、差、积、商说说运算顺序。

  

(2)计算,写出计算过程。

  (3)交流,改错。

  2、学校食堂买来大米850千克,运了三车,还剩100千克,平均每车运多少千克。

  

(1)请两位同学来读题,其他同学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2)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说说算式每一步的意思,再说说运算顺序,看看算式意思是否跟运算顺序相符合。

  3、练习二第9题:

下面四张扑克牌上的点数,经过怎样的运算才能得到24呢?

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1)先进行小组合作,看看哪个小组列出的算式最多。

  

(2)交流,列出各种方法。

  (6+4-2)×36×4÷(3-2)

  4、练习二第10题:

旅行社推出“××风景区一日游”的两种出游价格方案。

  

(1)分析两种方案的意思。

(第一种方案是按人数买,成人和儿童的票价不一样;第二种方案按团体计价,五人以上就一口价每人100元。

  

(2)共同解决第

(1)小题,分别让学生按两种方案分别购票,看看哪种方案购票便宜一些?

  (3)独立解答第

(2)小题。

(与第

(1)小题是同样道理)

  (三)课堂小结结束新课

  上完了这一节课,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四)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4-8题。

  

  附板书设计:

含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

42+6×(12-4)42+6×12-4

=42+6×8=42+72-4

=42+48=114-4

=90=110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有关0的运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例6、做一做及相应的练习二。

  教学目标:

  1、把分散学习的有关0的运算这部分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整理概括知识的能力。

  2、借助故事引起学生对0的有关知识的回忆,使学习变得主动、积极。

  教学重难点:

说明0不能作除数及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故事的题目是——零国王勇战食数兽。

请同学们认真地听,仔细地思考,想一想,零国王为什么会战胜食数兽?

你对0有什么看法?

  故事开头:

一天数字王国突然闯进来一个三只脚的怪兽,吓和数字公民纷纷逃走。

怪兽张开血盆大口,一口吞下数24,接着它又吞吃了44。

数5吓得脚软,奇怪的是,怪兽看也没看它一眼。

  

(1)听故事。

  

(2)说说零国王为什么会战胜食数兽?

你对0有什么看法?

  

(二)知识梳理

  同学们真会听故事,还能听故事来进行分析。

今天咱们也来学习有关0的知识。

  1、想一想,你知道哪些有关0的运算?

运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1)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大家在组内畅所欲言,派一人记录。

  

(2)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加法: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举例说明:

6+0=623+0=230+91=91

  减法: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一个数减去0还是这个数。

  举例说明:

5-5=060-60=08-0=8

  0的运算

  乘法:

一个数和0相乘,得0。

  举例说明:

3×0=00×9=0

  除法:

0除以一个非零的数,还得0;0不能作除数。

  举例说明:

0÷5=05÷0就无意义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