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之大国医讲稿全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794360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112.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家讲坛之大国医讲稿全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百家讲坛之大国医讲稿全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百家讲坛之大国医讲稿全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百家讲坛之大国医讲稿全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百家讲坛之大国医讲稿全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百家讲坛之大国医讲稿全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3页
百家讲坛之大国医讲稿全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3页
百家讲坛之大国医讲稿全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3页
百家讲坛之大国医讲稿全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3页
百家讲坛之大国医讲稿全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3页
百家讲坛之大国医讲稿全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3页
百家讲坛之大国医讲稿全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3页
百家讲坛之大国医讲稿全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3页
百家讲坛之大国医讲稿全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3页
百家讲坛之大国医讲稿全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3页
百家讲坛之大国医讲稿全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3页
百家讲坛之大国医讲稿全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3页
百家讲坛之大国医讲稿全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3页
百家讲坛之大国医讲稿全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3页
百家讲坛之大国医讲稿全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百家讲坛之大国医讲稿全集.docx

《百家讲坛之大国医讲稿全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家讲坛之大国医讲稿全集.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百家讲坛之大国医讲稿全集.docx

百家讲坛之大国医讲稿全集

大国医之王孟英

(1)半痴山人 

 2011-07-2601:

58:

35 来源:

百家讲坛资源网 上传者:

huyong点击:

403

[画外音]我们去医院看病的时候,医生要把病情、用药都详细的记录下来,这就是医案,而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医,很早就开始了医案的记录,这些医案流传到今天,不仅是研究中医的珍贵资料,而且是对中医理论的最好说明,毕业于北京医药大学的中医学博士罗大中先生对这些珍贵的中医医案进行了多年的认真研读,发现在那些简洁凝练的古文之中不仅蕴含着中医博大精深的理论基础,更难能可贵的是记录了一个个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古代名医,中医学博士罗大中先生将为观众朋友们揭示中医医案中所记录的那一张张悬壶济世的陌生面孔,那一个个留传百世的神奇秘方,那一段段起死回生的真实传奇,敬请关注大国医之王孟英第一集《半痴山人》。

[罗大中]在清朝的道光四年,也就是公元1824年,在浙江的婺州那里,集中着很多的盐务商号,当地的负责主管盐务的领导叫周光远,这位这一年是27岁,周光远长的是什么样呢,他长得白白胖胖的,很有气派,这一天他工作之余就去了一次厕所,可是从厕所一出来,他就觉得不对劲了,为什么呢,他就觉得身上一阵发冷,然后出虚汗,别人看他说您这嘴唇怎么白了,然后他自己说话也没有力气,就躺到了地上,这下手下人吓坏了,说领导得了什么病啊,赶快请医生啊,于是就赶快请来了几位医生,这医生来了一诊断,说您这患的是痧症,什么是痧症叫经,痧症是过去称呼一些外感的传染病,是一个统称,他说这个痧症需要用芳香开窍的药物来治疗,就在这时候啊,医生还没开方子呢,只见人群里有一个十六七岁的小伙计,这小伙计偷偷地伸出了手去摸周光远的脉,摸着摸着突然他脸色大变,他说脉微欲绝,这脉微弱的马上就摸不到了,这意味着什么,说这个人的阳气马上就要消失了,他说这个时候您在用芳香开窍的药,这人就危险了,大家一听都吓了一跳,说哪位说话呢,回头一看,嗨,一位小伙计,于是都笑了,说你一个小伙计你懂什么?

人家有医生在哪儿呢,哪有你说话的份儿,你赶快闭嘴,可是这小伙计真急了,他就大声地说自己的主张,他说不能用芳香开窍的药,这个时候呢周光远虽然躲在地上,但是他心里还清楚,他就想,他说哎这小伙计说的症状怎么跟我的感觉还真相似啊,于是他就让手人他说就照这小伙计说的去做,大家一听都大跌眼镜,说领导你别不是病糊涂了吧,有医生在哪儿呢,您让一个小伙计给您看病能行吗,可是领导吩咐了,没办法,于是呢就问这个小伙计,说那你说吧,怎么治这病,这小伙计这时候真急了,他没有药,一低头,看到自己胸前佩戴的一块干姜,过去有些地方有人佩戴干姜来避寒邪,这姜有四五钱重,赶快摘下来,然后让人捣碎了,就熬了一碗干姜汤,给周光远喝下去了,为什么用姜呢,因为这个姜,生姜是可以发汗、解表,它同时还可以和中止呕,如果呕吐的话用生姜能起到止呕的作用,如果我不想发汗,我只想止呕怎么办?

我们中医呢用湿的纸,把生姜给包上,然后放到火里煨,这叫煨姜,煨姜他就不发汗了,但是它有和中止呕的作用,如果把这生姜再晒干了,变成干姜它也不发汗了,他的作用是暖中回阳,可以回阳,通脉,如果呢把这个干姜在放到火里炮黑了,这叫炮姜,炮姜的作用在脾肾,可以暖经止血,那么因虚寒而导致的出血,它治疗的效果是非常好的,那么这个干姜汤给周光远喝下去以后,周光远怎么样了呢,大家这下可开了眼了,只见周光远的嘴唇慢慢红润了起来,精神头也足了,大家佩服不已,在大家惊叹的目光中,这位小伙计又提笔写下了,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等药,这都是补气的,然后又让人去抓了药,熬下碗汤给周光远喝下去了,这个周光远就恢复了健康,大家都奇怪了,说这位小伙计是谁啊,怎么我们这儿一个小伙计比请来的医生都厉害啊,这个小伙计就是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清朝的著名温病学家——王孟英。

[画外音]王孟英这三个字对于普通人来说,确实有些陌生,但是在中医界他却是一位大名鼎鼎的温病学家,王孟英生于公元1808年,也就是清嘉庆十三年,大概卒于公元1868年,也就是清同治七年,青年时代的王孟英当时只是一个小伙计,那他为什么会比那些医生更懂得医术,他是怎么学习医术的,后来又是怎样从一个小伙计变成一位著名中医的呢?

[罗大中]在公元1808年,浙江省的钱塘,就是今天的杭州诞生了一个婴儿,家里给他起了个名字叫王世雄,后来字孟英,这就是我们的王孟英,在王孟英出生之前,他们家有三个男婴都因病死去了,所以王孟英是最大的一个男孩,家里面对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把他送去私塾,让他好好读书,希望能博取功名,但是就在王孟英12岁这年发生了一件事,这事改变了王孟英的生活轨迹,这是什么事呢,王孟英的父亲病了,他父亲患的是温病,什么是温病呢,我给大家解释一下,在中医里边把外感病大致的分为伤寒和温病两大类,这个伤寒呢简单地说就是人体感受了外界的寒邪,需要用温热的药把寒邪给透发出去,温病呢,就是人体感受了外界的温热之邪,需要用清凉的药物,把热邪给透出去,可是当时大家对这个温病不大了解,医生来了一看都认为这是伤寒,于是都用温热散寒的药来给他的父亲服用,结果他父亲这病不但没治好,反而越来越重,接下来又请大夫来,这个大夫一看,说你现在还闹肚子,还泻肚子,这个是阳虚啊,我们来点温阳的药给你滋补一下吧,于是就给他补阳,结果也没有补好,最后到什么程度了,他父亲病越来越重,文献记载说是病日以剧,将治木矣,木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快买棺材了,很危险了,就在这时候呢,出现了一个英雄人物,这个人是谁呢,他叫浦上林,是一个年轻的医生,从这天开始,这个医生将成为少年王孟英的偶像,王孟英日后成医跟这个人有很大关系,但是这个人刚来到王孟英家的时候,大家并不相信他,为什么呢,因为他太年轻了,长的是又年轻又帅,大家就觉得老中医才有经验,说您来这么年轻的大夫能治病吗,可是这个浦上林医生来到王孟英家以后,给王孟英的父亲诊断结束后,说了一句话,这句话马上就让大家对他刮目相看了,他说的是什么?

他说是温症也,殆误作伤寒治而多服温燥之药乎,什么意思,就是说他说这个是一个温病,是不是我前面的医生给当做伤寒治?

用了很多温燥的药啊,大家一听是伤寒还是温病我们分不出来,但是没少服温燥的药这是真的,然后接下来呢,这浦上林医生又说了一句话,他说这个患者“幸而自利不止,热势尚有宣泄,否则早成灰烬,奚待今日耶”,什么意思呢,他说这个病啊多亏他还闹肚子呢,他体内的热还能够泻出去,否则这个人早该病危了,还能等到我来治吗?

这一下王孟英家人就很佩服了,说这个人说的有道理,就问浦上林医生,那您说该怎么治呢?

浦上林医生就说了,你们家现在赶快去多买些甘蔗来,然后大家跟我一起榨甘蔗汁,把这甘蔗汁榨出几大碗来放在患者床头,让他随便服用,这个很奇怪,为什么要买甘蔗呢,因为甘蔗在中医里边,说他性味甘寒,如果人患了外感的热性病,出现了津液损伤,服这甘蔗汁可以清热生津,把这热给清出去,然后保存人体内的津液,中医里边还有比如说西瓜,白梨,这些都有这个作用,接着这个浦上林医生就开了个方子,都是苦寒的药,这方子开完让王孟英的家人去按方抓药,然后熬出几大碗来也是放在床头,说他什么时候想起来,什么时候让他喝,结果在服用了甘蔗汁和苦寒的药以后,王孟英的父亲身体就慢慢好了,恢复健康了,这下王孟英佩服坏了,少年王孟英望着浦上林医生高大的形象,心里特别佩服,他就想日后如果我能成为这样一个医生那该多好啊,这呢是王孟英想从医的一个念头,现年以后就在王孟英14岁的时候,他父亲又病了,这次很不幸,没找到浦上林医生,因为据文献记载浦上林医生搬到了乡下,很远的乡下去了,结果王孟英的父亲越病越重,很快就病危了,王孟英这辈子会面临数次与亲人的诀别,这是第一次,我们从文献里可以找出一些蛛丝马迹,我们根据这些蛛丝马迹啊可以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一天晚上王孟英父亲知道自己已经不久于人世了,于是他就把王孟英叫道床前,他望着王孟英稚嫩的面容,就对王孟英说,他说孟英啊,父亲我可能不行了,我可能坚持不住了,以后人生的道路要你自己去走了,父亲送给你一句话,这句话就是“人生天地间,必期有用于世,汝识斯言,吾无憾也”,他就是说,你以后长大了,一定要做个对世界有用的人,你记住这句话,父亲我就死而瞑目了,王孟英当时非常痛苦,他泪流满面,已经说不出话来了,他把头抵在父亲的手上,不住的点头,用这种方式来回答父亲,结果没多久他父亲就去世了,在送葬的队伍中王孟英披麻戴孝,走在队伍的最前列,因为从这天开始,王孟英就是这个家里最大的男子了,王孟英父亲的去世对他的打击简直太大了,为什么呢,因为过去读书人学得是什么,学的都是儒家思想,儒家讲究的是什么呢,讲究的是一个孝字,百行孝为先,现在你父亲病了,病得非常重,被病痛折磨,你做为儿子只能在旁边看着,束手无策,一点忙都帮不上,这是您尽孝的方式吗?

您就这么尽孝吗,以后你还配说这个孝字吗?

还配说自己是一个儒生吗?

古往今来不知道有多少学子,在这种痛彻心肺的自责下,走上了学医的道路,他们从对父母的孝心出发,在经过了人世间的沧桑以后,把孝心升华为对众生的博爱,最终成为一代医学大家,这是一个长长的名单,我们现在就知道这个名单里就有王孟英的名字,把父亲安葬以后呢,王孟英回家找到自己的舅舅,他对他的舅舅哭着说了一番话,泣告母舅,他说什么呢?

他说舅舅啊,我父亲临去世的时候让我做一个对世界有用的人,可是对世界有用,有比学医更有用的吗?

可是这医学太难学了,道理太深奥了,他说不是认真的学习,恐怕就学不会这些道理,我现在呢想用十年的时间来学习医学,我想把我的母亲,把我的妹妹们托付给舅舅您,舅舅您看可以吗,他舅舅非常吃惊,因为这是个14岁的小孩,能说出这段话来,太懂事了,于是舅舅就鼓励他,说我支持你学医,当时啊在婺州,就是今天的金华市,那有条街叫孝顺街,在孝顺街上集中了很多盐务商号,王孟英就找到一家盐务商号当了会计,因为他算盘打的特别好,王孟英的算术成绩是非常好的,白天工作特别忙,货物进进出出,然后到了晚上一下班了,这些小伙计们就都上街吃吃饭,喝喝茶,聊聊天,但是王孟英他吃完饭就回到家里,然后翻开医书开始自觉中医,文献记载他学到什么程度,“披览医书,焚膏继晷,乐此不疲”,点起蜡烛来看医书,等到晚上小伙计们都回来了,回到宿舍了,王孟英就拿着蜡烛在帐篷里接着看书,看到什么程度,“帐顶为之黑”,蚊帐顶都熏黑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就在王孟英学医学到第三年的时候,当地的盐务主管周光远就病倒了,于是就发生了我们故事开始时的那一幕,王孟英用一块干姜就把周光远给救过来了,周光远很是吃惊啊,我们这个下边公司里面这个小伙计怎么有这种人才啊,什么是人才,这就是人才啊,于是就把王孟英叫到面前来,问了他的身世,听完以后赞叹不已,这小伙计太厉害了,就把王孟英调到了自己的手下,而且从此把王孟英当作自己的弟弟来看待,周光远他还有一个习惯,他从此以后逢人就讲,当初我是怎么突然病重了,就是我这位小老弟怎么用一块干姜,怎么就把我给救活了,周光远他是谁啊,他是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是个领导,他天天这么讲,你想周围好多的患者就开始来找王孟英求诊,就这样呢王孟英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在王孟英学医学到第十个年头的时候,因为太想念家乡了,他就告别了婺州的朋友们,回到了钱塘,就是杭州,开始了自己的行医生涯,那么行医之后的王孟英是一个什么样的医生呢?

他是怎么对待患者的呢,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当时有个患者叫张养之,这位是个穷书生,没有钱,靠什么生活呢,靠写毛笔字,靠卖字来养活一家人,他身体一直不发,有什么病呢,就是经常怕冷,大热的天别人穿件单衣服,他就要穿好几层的衣服,而且还有一个男科病,阳痿,这次发病比较重,不但怕冷,而且头疼,咳嗽,他自己服了一些温补的药,他觉得这是有寒,就服了温补的药,结果没有见效,于是就把王孟英给请来了,王孟英来了之后,一进张养之的家门,也是大吃一惊,为什么呢,因为江南九月的天,这位张养之家里边,在他床前围了好几层的幔帐,然后地上生着火炉,再看这位张养之在床上披着棉衣服,还在那儿哆嗦呢,怕冷啊,王孟英一看这病确实很重,于是就给张养之诊脉,诊得的脉象是什么呢?

脉沉,重按,按到骨头缝那儿,弦滑,诊完这个脉象,王孟英的心里就有数了,他就对张养之说,他说你这个病看上去像是有寒邪是吧,像是阳虚是吧,都不是,他说你这个病是由热邪潜藏在身体的最里边,为什么呢,因为脉按到骨头缝那儿,中医诊脉轻轻取的时候,号的是你体表的症状,按下去的时候,沉取号的是你体内的症状,他说你按下去这个脉弦滑,说明你的热潜藏得非常深,我现在需要用苦寒的药把你的热泻掉,这样你的病就好了,张养之一听吓坏了,说您没说错吧,我都冷成这样了,披着棉袄还哆嗦,您还要用苦寒的药,给我泻热,我哪里来的热啊,他不相信,于是他对王孟英说“弟之死生,系乎一家之命,唯君怜而救之”。

这话什么意思?

他说弟弟我这条小命,关系我一家人的生活呢,我如果病危,我没法去卖字,家里人拿什么吃饭啊,说孟英啊你一定要替我好好考虑一下这个病情,有点不相信王孟英,王孟英就说为什么热邪潜藏在里边会觉得外边凉呢,是因为热邪阻碍了你身体气血的运行,气血供应不到体表来来了,所以你体表会感觉到凉,这是一个假象,在中医里边叫“真热假寒”,很容易诊断错误,王孟英为了说服张养之,还提笔详细写了这个病的来由,张养之呢也是个书生,他拿这个病历一看,很合理,于是他就按照王孟英的吩咐喝了药,喝了三副,但这三副药喝下去就出了问题了,出了什么问题?

张养之的病情纹丝没动,这下张养之家就乱了,这亲戚朋友来了很多,都看着呢,都说这人冷成这样了,这个大夫还用寒凉的药给他泻热,这不胡闹吗?

您看三副药没见效吧,于是大家就七嘴八舌开始议论,当时文献记载“众楚交咻,举家惶惑”,家里都乱套了,有一个姓于的亲戚在亲属中开始扬言说“养之之命,必送于孟英之手矣”,就是张养之这条小名一定得让王孟英给治死了,这下张养之心里就乱了,因为亲戚朋友都这么说,最后他就听从亲戚朋友们的安排,另外请两位医生来给他看病,这两位医生来了之后,一看您冷成这样,甭问这是阳虚,前边温补的药不够,我们再给你加上温补的药,于是就开了温补的药,要治这个病,这个消息不知道谁的嘴特别快,马上就告诉王孟英了,搁一般大夫怎么办?

您不请我,您请别的医生去了,您治坏了别来找我,我可就不管了,但是王孟英他想治的是这个病,所以他二话不说,披上衣服直奔张养之家,进了张养之家以后,他连正眼都没看在大厅里坐着的那两位医生,直奔卧室来到张养之的床前,张养之这时候正在床上趴着呢,一看王孟英来了,很不好意思,但是还没等张养之开口呢?

王孟英先说话了,王孟英说养之,如果我们不曾相识,如果你没找过我,我没听说过你有病这事,我可以不管,如果你是一个有钱人,你有的是钱,你愿意请多少医生就请多少医生,我也可以不管,可是现在你是一介贫士,兄弟你是一个穷书生啊,你哪里有钱请那么多医生啊,而且如果你请的医生如果来了就能洞悉病情,开方就见效我也不管,我还要极力赞成这件事,可是现在这些医生我太了解了,他们来了一看你冷成这样一定用温补的药,是不是?

王孟英顺手打床头把这个方子抄下来了,一看,果然你看到了吧,全是温补的药,说这个方子你服下去可就危险了,养之现在我求你把这两位医生赶快辞去,我们把这点诊金、这点诊费省下来,我们用这点钱去买药,这是你救命的钱你知道吗?

张养之啊趴在床上都傻了,没见过这种医生,跟他这么推心置腹讲话,瞪眼看着王孟英,王孟英接着说,他说如果你真要是虚寒的症状,我这寒凉的药下去,你早该不行了,你早就受不了了啊,为什么现在这个病没变化呢,因为正邪此刻正相持在这儿,我只要再加大一点份量,这天平就该倾斜了,现在我们在坚持一下行不行,张养之实在是没话说了,对待这种推心置腹的医生,他彻底感动了,于是就按照王孟英的说法,把那两位医生辞掉,服了王孟英的药物,结果怎么样,三副药以后他就解下了漆黑色的大便,同时身体怕冷的状态开始慢慢缓解了,十副药以后呢,他大便的颜色就正常了,在王孟英的医案里他把大便颜色正常,做为一个人恢复的标志,说明什么,说明这个人的消化系统,中医说是脾胃开始恢复正常了,然后再接着治疗了一百天以后,张养之就彻底恢复了健康,并且没过多久家里就生了一个小宝宝,后来王孟英的朋友们在给王孟英整理医书的时候,张养之就把这个医案拿了出来,同时还在后边附了一句话,他说“孟英之手眼或可得而学也,孟英之心地,不可得而及也”,什么意思,他说王孟英的这个技术水平你们大家或者可以去学习,或者能学到,但是王孟英对待患者的这种热情却是真难学,有人小伙子叫石诵羲,他患的是外感病,具体症状是什么呢?

每到晚上发高烧,经常晚上说胡话,烧的说胡话,然后耳聋,口苦,大便溏泻不成形,小便的颜色深,同时他还感到胸口这儿有一团冷气,这在现在呢就是一个外感的感冒,但是很严重的感冒之类的病症,好多医生都来治,都没有治好,最后也是把王孟英给请来了,王孟英来了之后一诊断,说这个病很奇怪啊,这就是一个热邪在气分,说一剂白虎汤就应该治好了,而且不用多用,一帖药就应该好了,怎么治疗这么长时间啊,王孟英很奇怪,于是这石诵羲的父亲(叫石北涯)他就把以前医生开的方子都给拿出来了,厚厚的一叠,王孟英拿来一看明白了,原来前边的医生听说患者胸口这有一团冷气,大家就觉得这个病有点可疑,觉得是不是寒症啊,有用温补的,有用发散的药的,当然都没治好,王孟英说开的这些方子都是好方子,这方子都有出处,都是哪本哪本医著里的,可是就是没对症,我现在就给你开这个白虎汤,应该一剂就好,这白虎汤的组成成份是什么呢?

主要的一味药是生石膏,这个患者的父亲他懂点医,一看生石膏他就害怕屯,因为生石膏是味寒凉的药,他就想他想我儿子这个小体格能行吗,能受得了这寒凉的药吗,于是他特有主意,王孟英前脚走他后脚就把这方子给扣下了,没给他儿子服用,等到第二天还是请王孟英来,王孟英来了蛮以为这患者应该就开始好转了,一进门儿还那样,于是就很奇怪,说这个患者奇怪了,这个药应该起作用了,怎么没好啊,就问这位北涯先生,这北涯先生很不好意思,说孟英,很不好意思,这个药啊生石膏太寒凉了,我没给我儿子服,他说你能不能再想一个妥善的办法来治疗我儿子这个病啊,王孟英就回答他您如果想用一个妥善的方法来治疗,开出个模棱两可的药来,我只怕你儿子的这个病就不妥善了,这位北涯先生是哑口无言,于是他就把这个方子给他儿子看,问他儿子说你看看这个方子,你服不服,这爷俩儿真是爷俩儿,性格一模一样,他儿子拿来这方子一看,生石膏,天啊,我这有一团冷气,我喝水都要热着喝,您还给我开石膏这么凉的药,我不喝,这药我不服,死活我就不喝这药,这搁一般医生怎么办,我做医生的没有必要逼着你服这个药吧,您不服,那行,算了,您再找别的医生,他们怎么治我就不管了,但是王孟英不这样,王孟英想治的是你这个病,所以他就坐在哪儿苦口婆心地给这位石诵羲这个小伙子讲,为什么你要服这个白虎汤,为什么你热邪潜藏在里面会阻碍气血的流布,气血流布不到那儿,哪儿就会感到凉,这个道理讲了很多很多字,我就不给您讲了,大概200多字,但是这父子俩听完以后还是不服,最后呢说“约翼日广征名士,会商可否”,要约第二天我多找些专家来,大家讨论服不服这个方子,这搁一般人,脸皮薄的,第二天我就不来了,为什么,您摆明了不相信我,我开个方子您要找好多专家来讨论,服不服这个方子,您不相信我,您爱找哪个专家就找哪个专家,但是王孟英还是依然来,来了以后一看他们家里边真热闹,高朋满座,全是专家,亲戚朋友也来了不少,这个时候患者的父亲在旁边干嘛呢,求神拜佛,意乱心慌,王孟英在记载的时候还加了一句话叫“殊可怜悯”,什么意思,王孟英不但没有生气,他还觉得患者家属太可怜了,因为他不服这个药,不怪患者,不怪家属,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医学道理,我没有把这个医学道理给他讲清楚,于是王孟英就站了出来,他跟各位专家说了,他说各位今天我就不客气了,你们先别讨论,我把这病历写清楚了为什么要服这个白虎汤,然后你们看是不是合理,然后我们再说话,这天请来的医生,像顾有梅,许芷卿这些人,都是不错的医生,一看王孟英这个病历写的真合理,写得特别在理,于是就对患者家属说,说孟英写的好啊,这个病除了这个方子之外,我们还都开不出别的方子,这下子这个患者没办法了,才服了这个白虎汤,怎么样呢?

效果是一副药下去,马上喉咙就清了,三副药下去以后这病基本就恢复了,可见用一个方子来治一个病相对是容易的,但是一个医生如果能够苦口婆心地把医学的道理讲清楚,却是需要更加用心的,在王孟英留下的医案里百分之八十,都是前面医生给治坏的医案,他去给纠正过来的,别人都说王孟英这人有点傻,所以给他了一个外号叫半痴,意思是半个傻子,可是王孟英呢,他自己不但没生气,他还觉得说朋友们发现了我的优点了,所以他干脆给自己起了个号叫半痴山人,实际上半痴这个外号很不雅观,可是如果有医生对患者如此的痴心,难道不是我们患者的福分吗,就在王孟英每天忙于治疗患者的时候,来了一个人,这是一个患者,那么这个患者到底是谁呢?

为什么王孟英一见到这个患者就大吃一惊呢,他患得是什么病呢,请看下集,谢谢!

大国医之王孟英

(2)《正气驱邪》 

 2011-07-2601:

58:

56 来源:

百家讲坛资源网 上传者:

huyong点击:

236

[画外音]王孟英行医与众不同,别的医生治不好的病他治,别的医生治坏了的病人他也治,朋友们觉得他傻,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半痴,王孟英不仅不生气,反而自称为半痴山人,在王孟英的医案中记载,他曾经治好了很多疟疾患者,然而即使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仍然有五亿人感染疟疾,每一天就有近三千个儿童因患疟疾死去,那么一百多年前的王孟英是使用什么药物治好了许许多多的疟疾患者呢,王孟英治疗疟疾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密方或秘诀呢?

请继续关注中医学博士罗大中先生特别奉献大国医之王孟英第二集《正气驱邪》。

[罗大中]这天王孟英正在家里面,突然有人敲门求诊,王孟英走出来一看,只见来人是风尘仆仆的,虚弱不堪,而且呢瘦得是皮包着骨头,显然这是一个远道而来的患者,但是王孟英啊怎么看这个人怎么觉得有点奇怪,他说这个人怎么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啊,等他仔细这么一端详,不禁大吃一惊,这们是谁啊,来的人正是王孟英的老领导,那位曾经被王孟英用一块干姜救活的周光远,那周光远长什么样大家可能还记得,长的是白白胖胖,很有气派,那他怎么变成这模样了,王孟英感觉也很奇怪,于是赶快把周光远让进了屋,落座以后就问说您怎么变成这样了,周光远长叹了口气,哎,一言难尽啊,怎么回事,原来周光远在婺州感染了疟疾,这病发起来是先打寒战,然后再发热,最后出一身汗这个热才能解掉,过一段时间再重复再重复这一过程,这个病非常痛苦,周光远在婺州被折磨的很痛苦,他请了医生,这医生先来一看,说您这是一个外感病啊,我们要用发散的办法把外邪给发散出去,于是呢,就开了发散的药物,结果没治好,接下来的医生呢一看,发散的药没见效,咱们改滋补吧,于是又给周光远滋补,结果也没见效,这个时候再看周光远什么模样了,瘦得皮包骨头了,然后一会儿发冷,一会儿发热,简直都没法形容了,周光远此时是忍无可忍,他说现在我哪个医生我都不相信了,我只相信一个人,谁啊?

王孟英,于是他就买了船票从婺州来到钱塘,找王孟英看病来了,那么这个疟疾容易治疗吗?

这要先从什么是疟疾说起,疟疾俗称打摆子,它是由一种叫疟原虫的病原体引起的,传播途径是一种叫按蚊的蚊子,这个病在我们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认识,在甲骨文里面就有这个疟字,在《黄帝内经》里面就有专门的篇章来论述这个疟疾,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古代的中医治疗这个疟疾效果如何呢?

回答是不尽人意,为什么这么说呢,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在清朝的康熙三十二年,康熙皇帝就患了疟疾,患得很重,太医院里这些御医想尽了方法治疗,但都没效果,当时有一个传教士是法国的,叫白晋,他当时正在北京呢,他后来再给法国国王写得一个秘密报告叫《康熙帝传》中,他记载这事儿了,他说康熙皇帝当时患的疟疾那是非常重的,他说御医们虽然也想荣幸地使皇帝的病痊愈,但未能如愿以偿,最后呢康熙皇帝就向这些传教士求救,这传教士就献上了一种叫金鸡纳霜的药,康熙皇帝他这个人特别小心,他就找来了四个大臣,他把金鸡纳霜交给大臣,说你们去给我验这个药安全不安全,这四个大臣不知道打哪儿又找了一些疟疾患者来,然后把这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