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视角探析我国商品国际竞争力之不足.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795016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视角探析我国商品国际竞争力之不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两视角探析我国商品国际竞争力之不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两视角探析我国商品国际竞争力之不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两视角探析我国商品国际竞争力之不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两视角探析我国商品国际竞争力之不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两视角探析我国商品国际竞争力之不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两视角探析我国商品国际竞争力之不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两视角探析我国商品国际竞争力之不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两视角探析我国商品国际竞争力之不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两视角探析我国商品国际竞争力之不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两视角探析我国商品国际竞争力之不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两视角探析我国商品国际竞争力之不足.docx

《两视角探析我国商品国际竞争力之不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视角探析我国商品国际竞争力之不足.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两视角探析我国商品国际竞争力之不足.docx

两视角探析我国商品国际竞争力之不足

两视角探析我国商品国际竞争力之不足

摘要:

外贸企业是经营商品进出口的主体,外贸结构是商品参与国际竞争的现实表现,因此,我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不仅取决于产品自身的比较优势,还与我国外贸企业的经营和出口商品所处的外贸结构以及国际经济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

本文拟从我国的外贸结构和外贸企业两个视角入手进行分析,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少、外贸结构优化缓慢、外贸企业规模偏小、专业化程度低、风险防范措施差等因素,导致我国外贸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从这两个视角出发,提出了增强我国商品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关键词:

商品竞争力外贸结构外贸企业策略

AnalysisontheScarcityofinternationalcompetitivenessofChinesemerchandiseintwo

differentways

Abstract:

Intheinternationalmarket,themainbodyofthebusinessdoingistheforeigntradeenterprise.Andalso,theforeigntradestructureistherealdisplaysasthedomesticproductsenterintheinternationalcompetition.Concerningaboutthis,thecompetitiveabilityofchina`scommoditiesisnotonlybasedonthecomparativeadvantages,butalsohaveacloserelatonwiththetwofactorsabove.

Fromthistwoangleofview:

foreigntradestructureandforeigntradeenterprise,thispaperanalysisedonthescarcityofcompetenceforChinesecommoditiesinforegnmarketindetail.Andembarkedfromthistwoangles,ithasprovidedsomestrategiestoenhancethecompetitiveabilityofChinesecommodities.

Keywords:

merchandisecompetitivenessforeigntradestructure

foreigntradeenterprisestrategy

随着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我国的对外贸易事业也得以迅猛发展。

1980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仅有381亿美元。

而到了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额已经达到11548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德国的第三大贸易国。

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额更是高达17606.9亿美元,比2005年净增3387.8亿美元,增幅达23.8%。

然而,与飞速发展的对外贸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部分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孱弱。

那么,导致我国商品国际竞争力弱势的原因在于何处呢?

这要从我国的外贸结构和外贸企业说起。

一、我国外贸结构和外贸企业的现状

(一)外贸结构现状

 外贸结构是指构成对外贸易活动的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相互联系,广义的外贸结构一般包括进出口商品结构、外贸方式结构、外贸模式结构、外贸区域结构等。

1.出口商品结构

出口商品结构是衡量一国外贸结构状况的重要依据。

按照附加值的高低,一国的出口商品可以划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

初级产品附加值低,而工业制成品则附加值较高。

从改革开放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这段时间,我国一直以食品、非食品原料、燃料等初级产品,以及纺织品、塑料制品、鞋类、玩具等轻工业产品为主要出口产品,并因此而形成了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

进入九十年代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初级产品占出口产品的比重从1980年的50.3%下降到2005年的6.8%,而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则增长迅速,从1980年的49.7%上升到2005年的93.2%,该数值仅低于日本,甚至高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

 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增长迅速,2002年,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额为1269.8亿美元,在工业制成品中的比重为39%。

特别是电信及收录设备、电力机械、办公用品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的出口成倍增长。

这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但是,在我国制成品出口中,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和杂项制品出口占的比重最大,其中纺织品、金属制品等仍占出口的20%左右。

这表明我国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资源出口,对外贸易仍处于粗放型经营阶段。

2.出口市场结构

我国的出口市场结构呈现多元化的特征。

亚洲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市场,不过,最近其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权重却在不断下降。

2000年我国对亚洲的出口额在我国全部出口额中所占的的比例下降至53.1%。

中日贸易最明显,虽然中日贸易额每年都在增加,但是,中日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的比重持续下滑,从2000年的17.5%降至2005年的13%,五年间下降了4.5个百分点。

我国对欧洲市场的份额基本上保持在16%-20%左右的水平,2005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额从1991年的5.9%上升到9.2%。

而向北美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呈逐年上升的势头,对北美洲的比重从1986年的10.1%上升至2005年的29.3%。

我国对外贸易市场结构多元化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对外贸易的不断深化,并正在不断向各个地域进行延伸。

3.贸易方式结构

我国对外贸易主要包括加工贸易(包括来料加工和去料加工贸易)、易货贸易、外商投资企业设备、物质进口和保税仓库出境货物等几种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的比重持续上升,2000年时约占总贸易额的55.2%,2005年前半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3058.4亿美元,占同期进出口总额的47.4%,加工贸易出口1835.7亿美元,占同期出口总额的53.6%。

2006年加工贸易总额更是达到了5104亿美元。

加工贸易已经成为我国贸易方式战略转移的一个大方向。

然而,虽然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但是加工贸易的增值系数仍不大,2000-2004年间我国的加工贸易增值系数仅为41.9%。

另外,尽管近几年来我国加工贸易的增值系数呈加速上升趋势,已由1988-1990年间的16.1%上升为2000-2004年间的41.9%,但实际加工贸易的增值比仍然不高。

我国加工贸易仍处于“两头在外”的格局中,在整个国际化生产经营链条中,无论是提供中间产品和制成品的上游生产环节,还是下游的营销环节,所带来的利润增值都要比中游的加工组装环节要多。

(二)外贸企业现状

近20多年来,作为我国经营外贸商品主体的外贸企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其国际化经营的形势并不乐观。

目前,我国外贸企业的现状如下:

1.企业规模偏小。

虽然近年来我国外贸企业的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但是与国际大企业相比,我国的企业规模偏小,规模经济利用水平低。

目前我国400家最大工业企业的年销售额总和不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一家企业的销售额水平。

我国销售额总和最大的企业的销售业绩仅仅相当于某一大的国际跨国公司的零头。

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材料,外贸企业的集中度比以往有所提高,2003年全国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在内的有进出口经营权的20多万家企业,完成进出口总额3607亿美元。

但是,仅占企业总数0.25%的进出口500强企业的进出口总额达1341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7%以上,绝大部分外贸企业规模较小。

2.专业化水平低。

规模结构不合理,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水平低是我国外贸企业存在的另一个问题。

我国外贸企业的规模结构存在三方面的不足:

第一,大企业产值、增值比重低;第二,企业没有按部门的生产技术特点确定规模结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第三,分工与协作水平低下。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全能”型企业大量存在;二是生产同类零部件的企业过多,产品批量过小,导致过度竞争、低效竞争,从而使零部件的专业化不仅没有提高,反而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零部件专业化水平一般为74%-95%,而中国仅为15%-30%。

3.区域分布失衡。

我国外贸企业的地区分布明显不平衡,经营对外贸易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地区,东部沿海省市始终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体力量。

2005年,出口前10位的省市占据了我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的90%。

出口前200位的企业也多来自东部地区。

2005年广东有67家入围,江苏的入围企业由2001年的30家增至49家,这两个省份就在200位中占据了一半以上。

此外,我国的外贸企业还存在企业产权不清,政企职责不明,企业缺乏独立经营权、未能实行真正的自负盈亏,出口风险意识不强,融资困难等许多问题。

二、我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一)我国各类商品竞争力现状

通过运用显性比较优势(RCA)指数分析我国商品的显性比较优势,可以看出我国商品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如下:

1.我国的杂项制品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其次是按材料分类的制成品,2004年这两类商品的显性比较优势分别为2.96和1.28。

这两类商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说明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方面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2.非食用原料和食品及活动物是具有传统比较优势的产品。

2004年食品及活动物类商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为0.93,因此,该类商品还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然而非食品原料已经丧失了国际竞争力,该类商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已经从1985年时的2.01下滑至2004年的0.64。

同时,这两类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3.资金密集型的机械和运输设备制成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较低,2004年该类商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仅为0.61,这说明我国的工业化程度偏低,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该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指数的增长速度较快,说明我国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发展迅速。

(二)两视角分析原因:

外贸结构与外贸企业

通过以上模型,我们可以从外贸结构和外贸企业两个视角来分析我国外贸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的原因。

1.从外贸结构来考察

我国的对外贸易长期以来都是一种粗放的增长方式,并且,就外贸结构来看,中国对外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仍然集中在低成本劳动力的供应,缺乏以资本集中所反应的规模经济优势和以高科技所反应的技术创新优势。

从而导致我过的外贸结构逐渐失衡:

(1)出口商品结构低极化。

我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出口商品主要来自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偏低。

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更大程度上依赖于较低的劳动力资源。

但是,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和工资成本的上升,我国外贸发展逐渐进入了高成本时期,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成本的压力在逐步上升。

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一直是支撑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优势所在,但是近年来广东地区爆发的“民工荒”等一系列现象预示着劳动力价格需要调整,靠牺牲劳动者福利换取出口商品价格优势的做法需要得到纠正。

此外,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特别是纺织品、服装、鞋类和玩具等曾经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较大的份额,但是,该类商品的国际市场需求弹性小,竞争激烈,我国的该类产品国际价格低廉,因此经常会引起贸易摩擦,导致贸易条件恶化。

(2)高新技术产品竞争力弱。

近年来,我国的工业制成品出口一直呈现粗放式增长的态势,而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弱。

虽然从贸易结构上看,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一直在大幅增长,但是加工贸易在中国出口产品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2003年占到47.6%,且其中技术含量较低的来料加工居多,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例依然很低。

据海关统计,2005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2182亿美元,在中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占28.6%,而这些所谓的高新技术产品中绝大部分是使用国外的核心零部件或者关键性技术。

另外,中国出口的大部分产品都是由外资企业完成的。

据统计,2005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为8317亿美元,占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8.5%。

其中,在外资企业出口中,很大一部分是为国际知名厂商的贴牌生产,属于中国自己的品牌少之又少。

因此,在利润丰厚的高新技术领域,中国还缺乏强势的竞争力。

(3)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缓慢。

应该看到,最近几年我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过去基本依靠进口的机械设备等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商品已经能够在发达国家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并参与国际竞争。

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对外贸易结构整体的发展水平仍然不高,产业结构优化缓慢,出口商品的升级换代也比较缓慢,出口商品的附加值低,缺乏核心竞争力。

因此,运用产品生命周期的理论观点,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我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一些商品拿到国际市场上后利润低、竞争力弱了。

2.从企业角度来考察

针对我国外贸企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以将我国商品国际竞争力不足的原因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1)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

从我国的外贸企业来看,产业结构和规模结构不合理,这导致了我国许多企业集中生产一种或一类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从而不仅使该类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压缩、下降,而且丧失了挖掘竞争潜力空间较大的产品的最佳时机。

(2)专业化分工欠缺。

我国的外贸企业大部分都存在生产专业化分工低、协作水平差的现象。

例如同是出口茶叶的企业,生产合作偏少,没有形成专业化的分工和协作,从事同一道制作工序的企业之间相互过度竞争,出口国外的产品竞争力逐年下降。

比较现实的例子是现在国际市场上,非洲的茶叶比我国的茶叶卖得更好,这不仅是因为非洲国家拥有同样低廉的劳动力,更在于非洲许多地区的同类企业生产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要高于我国。

(3)企业未能达到真正的独立经营。

企业产权与职责不明,企业缺乏真正的独立经营权。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虽然赋予企业许多自主经营权,但一方面,国家把企业驱向市场谋生路、求发展,另一方面又多方面制约企业的自主经营,包括对企业领导人的任命等等,这给企业留下了逃避市场竞争惩罚的空隙,企业严重依附于政府,政府给以企业过多的保护。

从而,在生产和贸易的过程中,企业缺乏积极性和适当的经济压力,这必然会对企业的竞争力造成负面影响。

(4)风险防范措施差。

对于外贸企业而言,国际市场潜规则比较多,贸易障碍和壁垒也屡见不鲜。

对于国际贸易历史还显稚嫩的中国企业来说,出口产品质量观念差、风险意识弱、应变能力低等因素也严重的影响着企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提升。

例如,中国企业在今年来愈演愈烈的反倾销案件中,总是表现的难以招架。

据WTO统计,1995~2003年,中国遭受其他WTO成员的反倾销立案调查次数为356件,占WTO成员反倾销案件总数的14.7%。

因此,如何应对国际社会各种明目的经济制裁,是企业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自身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三、提升商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通过以上的分析,结合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和企业自身的现状,对我国商品竞争力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一)优化外贸结构

1.实施“科技兴贸”战略

所谓科技兴贸,是指要改造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科技含量”。

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国际贸易商品的比较优势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发生转移,即先由资源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再转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

因此,一国欲从国际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就应使本国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所以,应该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人力资本和技术投入,提高其技术含量,使其由简单的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智力劳动密集型。

同时,还要加大对传统优势产业的技术改造力度,加快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整个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

2.发展多元化市场

要积极利用国外资源,扩大对外贸易市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活跃的直接投资是促使各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但就我国而言,外贸市场虽然分布较广,但是杂而不深。

真正能进入他国市场,并占有一席之地的产品不多。

并且,目前中国企业向海外投资发展较慢,在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发展国民经济、扩大出口、开拓新的国际市场方面只是刚刚起步。

许多发展中国家需要的技术和设备已经成为我国的一种比较优势,而我国工业化发展急需的能源、原材料等资源正是另外一些国家的优势所在,这说明中国发展海外投资生产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得天独厚的条件。

因此,扩大对外贸易市场,有利于发展外贸企业的海外投资,促进我国的技术和机械设备出口,优化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

3.优化加工贸易

利用比较优势调整好加工贸易,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我国在国际分工上的比较优势主要是土地、低廉的劳动力、丰富的原材料,加工贸易方式能够使我国尽快参与到国际分工的行列中去,以加快这些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进一步提高其产品国际竞争力。

首先,要充分认识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相互融合的趋势,加快加工贸易的战略转变,按照产业内分工和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方向,提高加工贸易的水平。

其次是要提高加工贸易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优化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推动加工贸易升级转型。

如何促进企业形成自主开发、生产和制造能力,改变我国在国际高新技术制造产业分工中所处的较低端位置,改变主要从事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及加工制造环节这一状况,是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要优先解决的课题。

第三要发展优化加工贸易企业结构,加工贸易的主体要山外商投资企业为主逐步向国内企业为主转变。

目前,加工贸易中外商投资企业的经营主体地位非常突出,这反映了国内企业目前参与全球化的能力仍很薄弱。

但从长远来看,对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主动参与全球化的进程,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在资源配置、供应链管理以及市场控制等方而的优势。

另外还需要实施“走出去战略”以及政府积极政策的引导来发展我国加工贸易。

从而提高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优化企业结构

1.合理的专业化分工

针对于我国大量外贸企业规模偏小的现状,可以对达到一定规模的外贸企业实行资产重组,加快国有资产向优势企业、优势产业集中,从而以优势企业为龙头,组建大型外贸公司,通过大型企业来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

对规模较小的企业,可以进行企业并购,重新进行专业化分工,以增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优化企业组织结构

目前我国的外贸企业较多地采用金字塔型组织结构,严重的阻碍了不同部门和具不同知识结构的人员之间进行接触和交流,不利于信息的流动和传达,妨碍了知识的更新和应用。

这就要求企业要实施组织变革,积极探索与推广水平分工结构。

加入WTO之后,企业组织要想在更为错综复杂的的环境下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能够从外部准确而及时地获取信息和知识,迅速调整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三)转变经营策略

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终归要靠企业来实现。

在一国外贸结构合理调整的同时,企业自身经营策略的优劣,是影响外贸结构升级的关健因素。

因此,企业运用合理的经营策略。

针对我国外贸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企业应该做到“一个提高、二个转变、三个重视”。

1.一个提高:

提高国有外贸企业的竞争力

竞争力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也是获利的源泉,只有切实提高竞争力,企业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而企业的竞争力又体现在财力、规模、品牌、成本等多方面。

这就要求企业不单单是要把经营规模做大,更重要的是要做强。

外贸企业集团发展中首先要明确主业,围绕主业发展来展开并购,在并购中实现优势互补,强化公司核心业务规模,突出核心商品的优势。

在发展壮大主业的同时,适当开展多元化经营。

2.二个转变:

转变企业经营模式、转变内部管理机制

(1)转变企业经营模式。

这是指可以改变外贸企业单一依靠商品进出口的流通过程来获得利润的局面,考虑与生产企业相结合,实行生产销售一体化;还可以扩展适量的国内贸易,成为商品国内国际的中间商;也可以走与国外大型跨国公司合作的道路,成为它们在国内的采购部门;还有一条很好的途径就是实行外贸代理,积极建立境外贸易代理网络,通过境外贸易代理扩大国内产品出口,提高自身竞争优势。

(2)转变内部管理机制。

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利润的大小,也决定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在传统机制下诞生的国有外贸企业存在散漫、人浮于事的状况,必须加以改革,做到向管理要效率,向管理要效益。

3.三个重视:

重视人才引进、重视服务水平提高、重视品牌塑造

(1)重视人才引进。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良好素质的外贸人才可以扩大外贸的业务量,提高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

(2)重视服务水平的提高。

服务水平的优劣也影响着企业的效益,服务好的企业更能够留住和发展客户。

因此,要提高外贸企业的服务水平就要求每一个部门、每一位员工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专业素质,更好的获得客户的认可和信任,达到为企业创造利润的目的。

 (3)重视品牌的塑造。

品牌是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此,国有外贸企业应注重对品牌的培育,通过品牌尤其是名牌效应来增强对供货企业和资源的控制,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为自身树立良好的形象和信誉,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结论

伴随着国际贸易事业迅猛发展的浪潮,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下,我国的外贸事业也日益兴盛。

然而,目前我国部分商品国际竞争力不足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方面,我国的外贸结构不平衡,整体水平低,另一方面,我国的外贸企业规模小,存在问题多,这都是引发我国商品国际竞争力偏弱的原因。

但是,总的来看,我国的外贸事业起步晚,发展时间短,存在一些问题也属经济发展中的正常现象。

因此,我们大可不必过度忧虑,找到商品国际竞争力不强的原因后,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优化外贸结构和企业结构,提升企业的经营策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从而提高我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使之成为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利器,为我国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岳昌,《国际经贸探索》,〈我国外贸出口结构变化与比较优势实证分析〉,2005年第3期。

[2]王子先,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J]。

国际贸易,2004,

(2)。

[3]李荣林,《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转型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4]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唐海燕,《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

[6]国家体改委等,《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7]中国经济时报,《五年高速增长:

中国外贸结构面临调整》,2006-6-26。

[8]《中国海关统计年鉴20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