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华传统文化资料word版本 10页.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796118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中华传统文化资料word版本 10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最新中华传统文化资料word版本 10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最新中华传统文化资料word版本 10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最新中华传统文化资料word版本 10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最新中华传统文化资料word版本 10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最新中华传统文化资料word版本 10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最新中华传统文化资料word版本 10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最新中华传统文化资料word版本 10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最新中华传统文化资料word版本 10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最新中华传统文化资料word版本 10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最新中华传统文化资料word版本 10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最新中华传统文化资料word版本 10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中华传统文化资料word版本 10页.docx

《最新中华传统文化资料word版本 10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华传统文化资料word版本 10页.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中华传统文化资料word版本 10页.docx

最新中华传统文化资料word版本10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中华传统文化资料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实体系。

以下是就业指导网为您搜集整理的一些《中华传统文化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

  -汉服、旗袍、中山装、其他少数民族服饰、木屐、绣花鞋、翘头履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

  -秦砖汉瓦、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

  -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

  -茶、中药、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四大发明

  -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

  -佛、道、儒、法宝、阴阳、禅宗、观音手、孝服、纸钱

  -乐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

  -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

  -彩陶、紫砂壶、蜡染、中国瓷器

  -古代兵器(盔甲、剑等)、青铜器鼎

  -国画、敦煌壁画、山清水秀、写意画、太极图

  -石狮、飞天、太极

  -对联、门神、年画、鞭炮、谜语、饺子、舞狮、中秋月饼

  -鸟笼、盆景、五针松、毛竹、牡丹、梅花、莲花

  -大熊猫、鲤鱼、芭蕉扇、风箱

  -黑头发黄皮肤、丹凤眼

  -红旗、天安门、五角星、红领巾、红太阳、长江、黄河

  -唐装、绣花鞋、老虎头鞋、旗袍、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

  -泥人面塑、锄头、清朝大辫子、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筷子

  -华表、牌坊、长城、园林、寺院、古钟、古塔、庙宇、亭、井、黄土、民宅

  -汉字、数字8、6、4

  -唐诗、宋词、《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诗经》

  -金元宝、如意、烛台、罗盘、八卦、司南、棋子与棋盘、象棋、围棋

  -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

  -玉佩、鹫、千层底、刺绣、丝绸、檐

  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

  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中华传统文化资料】

  瓷器

  中国是世界上率先发明瓷器的国家,为人类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瓷器的发明,堪称我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在技术和艺术上的成就,传播到世界各国,并深刻影响了其陶瓷和文化的发展,为我国赢得“瓷器之国”的盛誉。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

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

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的发明始于汉代,至唐、五代时渐趋成熟;至宋代为瓷业蓬勃发展时期,定、汝、官、哥、均等窑。

名重千古;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等新品迭出;明代继承并发展了宋瓷传统,宣德。

成化窑制品,尤为突出;清代风格古雅浑朴,比前时稍逊,却胜在精巧华丽、美妙绝伦,康熙、雍正、乾隆时所制器物,更是出类拔萃,令人叫绝。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

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

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

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

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

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

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

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

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

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剪纸与民俗

  中华大地,流淌了五千年的文明血脉,华夏民俗,钤记着老祖先的生生不息,民间剪纸是民俗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民间传承的文化活动。

  民俗是我们民族精神、道德传统以及凝聚力的载体,剪纸是中国最古老民间习俗、

  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朴素的思想情感、悠久的、精湛的手工技艺都融入到薄薄的

  纸片上,灵巧的双手,一剪一刻一琢磨,便幻化出千姿百态的美丽图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

代代传承的剪纸艺术,反映出中国深邃的传统思想和古老文化。

  现在过新年,贴窗花仍是中国某些农村的重要民俗。

因为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剪纸保留了大量古老风俗和文化。

的窗花所表现的内容主要有戏曲人物,花卉、草虫鱼兽,喜庆图、门窗花饰、灯彩花、龙船花丰富多彩,百般变化,寓意多端,洋溢着欢快,健康和热爱生活的情感,深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民俗的某些观念决定了剪纸的内容取向和表现形态,形成了民间剪纸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形式。

  剪纸不只是为了记录一种文化形态、一种充满情感的美,更是为了见证与记载祖先赋予我们的历史精神。

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剪纸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这一民俗艺术来自于民间,造福于民间,繁荣于民间。

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日渐被大家认可、喜欢并使用着,当一年又一年的隆重节日开始时,它为我们增添更多的节日气氛和浓郁的喜气,美丽的剪纸在节日里闪亮起来。

更多相关文章:

1.弘扬传统文化手抄报

2.201X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

3.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4.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手抄报内容资料【201X图文】

5.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6.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7.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手抄报资料

9.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10.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

  “镂金做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

”剪纸艺术苍茫几千年,与民间习俗密不可分,代代承传延续至今,显示出中华民族文化的恢弘气度和深邃底蕴。

小小剪刀剪出了大千世界的风云变幻,剪出了民族精神之魂,剪出了绵绵不息几千年华夏文化的行走轨迹。

  剪纸——中国民俗文化中永远的风景。

  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簧”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

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

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

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

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

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

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的思想感情。

角色可分为:

生(男人)、旦(女人)、净(粗犷威猛的男人,别称花脸)、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当。

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

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1X年5月20日,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由来的几种说法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

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

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

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

事实也正是这样的。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几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

“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压岁钱”的由来

  春节拜年,一般是按辈数大小互相拜的。

晚辈要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拜年的儿童“压岁钱”。

压岁钱,相传是由宋代的“压岁盘”演变而来的。

  据说,在历史上,旧俗除夕夜,各家有小儿女者,用盘、盒等器具,盛果品食物,互相赠送,这就是“压岁盘”。

后来,“压岁钱”取代了“压岁盘”,这就是现在付给压岁钱的方式。

  清代,压岁钱带上了去邪、祈福的成分,《燕京岁时记·压岁钱》记载:

“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

”这里,是指带方孔的铜制钱。

自纸币代替金属制钱以来,便改用红纸包封之以示吉利。

清代曾有人写诗描绘了儿童得到压岁钱时的喜悦心情:

“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锡萧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百家姓起源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楚魏、蒋沈韩杨”许多华人都对这四字谣感到熟悉。

即使一个目不识丁的人也听说过百家姓。

  姓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个人特征,是一个家族的印记。

它与社会学、历史和传统有密切的联系。

  众所周知的《百家姓》是一本非常好的阅读材料,读者可从中了解百家姓的起源与其深远影响。

它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自公元十世纪北宋朝代起在中国广为流传。

  是谁创造了《百家姓》?

它何时初具规模?

又何时出版?

这些问题直到今天还是个迷。

根据明清朝代有文字记载的学者的研究,《百家姓》早在宋朝以前就存在。

在宋朝初期由一位地处吴、越地区(现今浙江省杭州市)不知名的儒家学者将其编辑、装订成册。

 

更多相关文章:

1.弘扬传统文化手抄报

2.201X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

3.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4.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手抄报内容资料【201X图文】

5.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6.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7.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手抄报资料

9.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10.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

  南宋(公元1125-1210年)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最早在他的诗--《秋日小雨》中提到百家姓。

诗人在注释中指明他的灵感源自两本书,一本是《扎子》,另一本就是《百家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百家姓》早在宋朝以前就开始流传了。

  宋朝的皇氏姓‘赵’,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国王姓‘钱’,宋朝的一位学者相信‘孙’是宋朝皇族妻妾的姓氏,‘李’是南唐的统治者--李后主的姓氏。

这就是《百家姓》的开场白--“赵钱孙李”次序的由来。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印刷体《百家姓》是在元朝(公元十四世纪初)出版的,它根据汉字和蒙古字的语音、笔划对应而成。

但是元朝的版本并不完整,流传已久的《百家姓》直到明朝才算收录完整。

它总共记录了438个姓氏,其中408个是单姓,有102行组成,38个是复姓,编成15行。

最后一行是百家姓终,即百家姓完结篇,由118行构成,共有472个字。

  清朝后期又出现了另外一本有关百家姓的书--《增广百家姓》,书中记录了444个单姓,60个复姓,结束语为“百家姓序”。

  现存的清朝版本的百家姓既有文字又有图画,每页上方除了记录历史名人的名字和其所属家族外,旁边还有他的图像;每页下半部是由四个字或姓氏组成的短句,读起来很像古时的四句诗词。

  过去,《百家姓》有几种修订版,如:

明朝末年修订的“黄周姓”,清朝康熙年间修订的“御指百家姓”,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由丁延修订的“百家姓三编”。

这些修改后的百家姓在表现格式上花了很多功夫,每本都各具特色。

尽管如此,它们还是无法取代原稿,这体现了原稿对后来创作的深远影响。

  风筝的起源

  风筝起源于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

据《韩非子·外储说》记载:

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是说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

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

  中国风筝问世后,很快被用于测量传递信息,飞跃险阻等军事需要。

唐宋时期,由于造纸业的出现,风筝改由纸糊,很快传入民间,成为人们的娱乐的玩具。

  宋朝风筝已在民间广泛流行。

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中国的风筝流传到世界各地。

先是传到日本和朝鲜等近邻国,后又漂洋过海,传到了缅甸、马来亚、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直到更远的东方岛屿上;另一线则顺着“丝绸之路”或蒙古人的征战路线,进入了阿拉伯和西欧。

元代在中国为官十七年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归国后,也把风筝介绍到了西方。

  山东潍坊是我国著名风筝产地,明代就已在民间出现扎制风筝艺人。

清代,随着放风筝习俗的流行,风筝艺术亦达到鼎盛阶段。

道光年间,郭麟吟清明的一首竹枝词描绘道:

“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争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千女,乱比新来春燕多。

”郑板桥有诗曰: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飞彩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潍县志》也记载着:

“清明,小儿女作纸鸯,秋千之戏,纸鸯其制不一,于鹤、燕、蝶、蝉各类之外,兼作种种人物,无不惟妙惟肖,奇巧百出。

清末,潍坊已形成了固定的风筝市场,全国各地许多商贾都来潍坊购买风筝,一时间花样翻新招主顾,双双蝴蝶鸢成行”,涌现出了一大批手艺高超的风筝艺人。

  潍坊风筝主要有三种基本造型:

串、硬翅和简形,其中以龙头蜈蚣最突出。

据说是受了龙骨水车的启发而制造的。

现在已发展成许多品种,小的可放在掌上,大的有几百米长,造形、色彩也各不相同,从很简单的白纸糊身,红纸糊头,不画一笔,不染一色的蜈蚣风筝,到色彩缤纷,绘金描银的九头神龙风筝。

从构思奇妙的二龙戏珠到三条巨龙在空中呈“y”,字形飞行的“哪吒闹海”,乃千变万化、奇巧百出。

  潍坊的长串风筝除蜈蚣之外,还有各种不同的题材。

如“梁山一百单八将”是把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做得个个形态不同,栩栩如生,放上天去排成一队,各持兵刃,随风飘动,这时你也许会隐约地感到有战鼓催阵,好像他们正要出发,去打下大宋朝庭……

  1984年4月,在潍坊的北海滩上放起了一条巨型龙头蜈蚣,头高4米,长4米,腰节直径1.2米,这个风筝共长320米,当时在全国是最大的了。

现在潍坊已成为国际风筝节的固定举办地。

现代风筝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不断花样翻新,赢得了“风筝艺术,潍坊第一”的美誉。

  春节贴福字由来

 

更多相关文章:

1.弘扬传统文化手抄报

2.201X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

3.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4.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手抄报内容资料【201X图文】

5.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6.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7.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手抄报资料

9.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10.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福”字。

“福”字,代表福气、福运和幸福,是祈求喜庆吉利,福运到来的意思。

  关于春节贴“福”字的来历,我国民间流传着美妙动人的传说。

传说,春节贴“福”字源于周朝的姜子牙(即姜太公)。

姜子牙封神时,他老婆也来讨封。

姜子牙说:

“你嫁到我家,让我穷了一辈子,看来你是个穷命,就封你为穷神吧!

”姜子牙的老婆不高兴了,说:

“封我为穷神,叫我蹲在啥地方呀?

”姜子牙说:

“有福的地方都不能去。

”这事传了出去,老百姓家家户户都写了“福”字贴到门窗上,用以驱赶穷神。

从此,贴“福”字便成了一种传统的习俗。

据宋代吴自牧《梦梁录》中云:

“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后又讲到不论大家小户,都贴“春牌”。

这里讲的“春牌”,就是在朱红纸上写的“福”字。

民间还有把“福”字倒贴于门上的习俗,以取“福到家门”之意。

  “福”字倒贴据说源于清代。

每到春节,皇帝都要亲书“福”字,颁赐后妃、近侍与王公大臣,以示皇帝的恩宠。

皇上书字前,奏事处要拟好一封受赐人的名笺呈上,由皇帝朱笔圈定后,将受赐人召入。

这时,皇帝在乾清宫西暖阁升座。

懋勤殿太临将御案、笔、墨备齐,受赐人跪在御案前,皇帝这才“亲挥宸翰,书福龙笺”。

有一年正值春节除夕,恭亲王府的大门上竟将“福”字贴倒了。

为此,恭亲王福晋十分气恼,欲鞭罚惩戒那个目不识丁的贴字人。

幸好大管家是个能说善辩之人,他怕福晋怪罪下来,慌忙跪倒陈述:

“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如今福真的到了!

吉语千遍,金银增万贯,没学问的奴才,还真想不出这种招式呢?

”福晋听罢,转怒为喜,遂赏管家和那个家丁各50两银子,后来,倒贴“福”字之俗由达官府第传入陌巷人家。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

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

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

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

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

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

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

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

“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

”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

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更多相关文章:

1.弘扬传统文化手抄报

2.201X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

3.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4.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手抄报内容资料【201X图文】

5.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6.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7.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手抄报资料

9.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10.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

以下文字仅用于测试排版效果,请使用时删除!

冬是清寒的。

站在有风的地方,悄然回首,看见来时的路。

一路有花的娇艳,有草的青葱,有树的挺拔,有鸟的鸣叫。

抬起头,天空蓝的清澈。

风起时,有笑颜。

冬,是寂寞的。

万物都归于沉静中,孕育着来年的昌盛。

隐忍才是最有力的,也因此,寂寞的冬天给人以太多的幻想与渴望。

会去渴望温暖的一炉壁火,也会想要一个温暖的怀抱。

围炉煮雪,相拥着取暖。

习惯了把心情种在寂寞里过冬,深耕一陇陌上的花开。

等待着,下一季的盛景。

不会忘记冬的情怀,圣诞节的钟声会敲响,冬有自己的辉煌。

静静的写下一首小诗,待到花开时,扦插在那枝头,为冬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