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课本实验人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7968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6.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回归课本实验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回归课本实验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回归课本实验人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回归课本实验人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回归课本实验人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回归课本实验人教版必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回归课本实验人教版必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回归课本实验人教版必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回归课本实验人教版必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回归课本实验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回归课本实验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回归课本实验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回归课本实验人教版必修1.docx

《回归课本实验人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回归课本实验人教版必修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回归课本实验人教版必修1.docx

回归课本实验人教版必修1

回归课本实验(人教版必修1)

【P5实验1-1】

问题1:

实验中用到的仪器除酒精灯、铁架台(含铁圈、铁夹)之外,还有的玻璃仪器是;陶瓷仪器是;其中溶解、过滤、洗涤三步操作中都用到的玻璃仪器是,它的作用分别为;;

 

答:

玻璃棒、烧杯;蒸发皿;玻璃棒,搅拌,加快溶解速率;引流,使液体顺利流下,防止外撒;搅拌,防止局部过热使液滴或晶体飞溅。

问题2:

过滤时能否用玻璃棒搅拌过滤器内的浊液,以便加快过滤速率?

为什么?

 

答:

不能。

因为用玻璃棒搅拌过滤器内的浊液,容易使滤纸破损,使过滤操作失败。

 

问题3:

蒸发结晶时是否需要把液体蒸干后才撤掉酒精灯停止加热?

答:

否。

等大部分水分蒸出(或大部分晶体析出)时,停止加热,靠预热蒸干。

【P6实验1-2】

问题1:

除去粗盐中的Ca2+、SO42-、Mg2+等主要杂质离子,请按加入顺序写出除杂试剂的名称(化学式)。

答:

顺序1:

氯化钡溶液(BaCl2溶液)→氢氧化氢氧化钠溶液(NaOH溶液)→碳酸钠溶液(Na2CO3溶液)(→过滤)→盐酸(HCl溶液)

顺序2:

氢氧化钠溶液(NaOH溶液)→氯化钡溶液(BaCl2溶液)→碳酸钠溶液(Na2CO3溶液)(→过滤)→盐酸(HCl溶液)

问题2:

最后加入盐酸(HCl溶液)的作用是?

如何控制盐酸(HCl溶液)的加入量?

答:

加入盐酸(HCl溶液)的目的是除掉过量的CO32-,使食盐更纯净。

边滴加盐酸边用pH试纸或pH计测定溶液的pH,直至溶液呈中性(常温下pH=7)为止(简称调节溶液pH至中性)。

问题3:

写出上述粗盐提纯过程所发生反应的所有离子方程式

答:

SO42-+Ba2+=BaSO4↓Mg2++2OH-=Mg(OH)2↓

Ca2++CO32-=CaCO3↓Ba2++CO32-=BaCO3↓(除去过量的Ba2+)  

2H++CO32-=CO2↑+H2O 

问题4:

上述除杂试剂能否换为下列对应试剂:

 

1.氢氧化钠溶液(NaOH溶液)→氢氧化钡溶液(KOH溶液)

2.氯化钡溶液(BaCl2溶液)→硝酸钡溶液[Ba(NO3)2溶液]  

3.碳酸钠溶液(Na2CO3溶液)→碳酸钾溶液(K2CO3溶液)  

答:

均不可以。

因为这样会引入新的杂质离子K+、NO3-而无法除去,不能得到纯净的食盐。

 

【P8实验1-3】

问题1:

实验中用到的仪器除酒精灯、铁架台(含铁圈、铁夹)之外,还有的玻璃仪器是;

答:

蒸馏烧瓶(有支管)、冷凝管、锥形瓶、温度计【本实验可以不使用温度计(因加热至沸腾即可),但其他蒸馏或分馏装置必须要使用外温度计】及接液弯管或牛角管(不必写出)。

问题2:

蒸馏或分馏装置中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何?

作用是什么?

  

答:

温度计的水银球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相平(或放置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附近)。

问题3:

冷凝管的进出水方向有何要求?

为什么?

答:

冷凝管的进出水方向为:

下口(低端)进水,上口(高端)出水(简记“下进上出”)。

因为这样进出水方向与蒸汽流出方向相反,逆流热交换冷凝效果好。

问题4:

沸石或碎瓷片的作用是什么?

答:

防止液体剧烈沸腾(爆沸)而从导管直接流入接受器中,达不到分离的目的。

 

问题5:

蒸馏(或分馏)装置可以分离的混合物类型有哪些?

答:

互相混溶的、沸点相差较大的液体混合物的分离。

如石油的分馏、溴(或碘)的苯(或四氯化碳)溶液的分离、无水酒精的制取、乙酸和乙醇混合物的分离、苯和硝基苯混合物的分离等。

【P9实验1-4】

问题1:

实验中用到的仪器有;  

答:

分液漏斗、烧杯。

 

问题2:

分液漏斗在使用时首先要进行的操作为;如何操作?

答:

检查分液漏斗是否漏液(俗称检漏)。

关闭分液漏斗下部活塞,向分液漏斗内注入适量的蒸馏水,观察活塞的两端以及漏斗的下口处是否有水流出,若不漏水,将活塞旋转180度,再检查是否漏水;关闭上口瓶塞,左手握住颈部活塞,右手食指抵住上口玻璃塞,倒立,检查是否漏水;若不漏水,正立,将上口玻璃塞旋转180度,再倒立,检查是否漏水。

(简记:

两塞两转180度)

问题3:

萃取振荡静置分层后如何分液操作?

答:

先打开分液漏斗的上口玻璃塞(或对准颈和塞上的孔槽),转动下部活塞,使下层的液体从下口恰好流入接收器(烧杯)时立即关闭活塞,上层的液体从上口倒入到另一接收器中(简记:

上走上,下走下,不交叉混溶)。

  

问题4:

萃取装置可以分离的混合物类型有哪些?

答:

萃取适用于两种互溶液体且有合适萃取剂的混合物分离;分液适用于两种不互溶液体的直接分离。

如大豆油脂用有机溶剂(异丙醇、高纯汽油等)萃取、溴水(或碘水)用苯(或四氯化碳)萃取。

  

问题5:

中学实验中常用的萃取剂有哪些?

答:

苯、四氯化碳;不能用乙醇萃取溴水(或碘水),因乙醇易溶于水而无法与水分离。

问题6:

溴水(或碘水)用苯(或四氯化碳)萃取后,分层情况如何?

  

答:

1.溴水(或碘水)用苯萃取后:

上层为有机层(溴或碘的苯溶液),为橙红色(紫红色);下层为水层,几乎为无色。

2.溴水(或碘水)用四氯化碳萃取后:

上层为水层,几乎为无色;下层为有机层(溴或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为橙红色(紫红色)。

问题7:

为体现环保意思和绿色化学思想,中学(学生)萃取实验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

1.选用碘水而不选用溴水做萃取实验(因为溴水易挥发,污染大气);

2.实验后的试剂要统一回收、蒸馏再利用,以免浪费药品和污染环境(水源或土壤)

问题8:

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过程中,涉及到下列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A.海带灼烧成灰

B.过滤得含I—溶液  

C.放出碘的苯溶液  

D.分离碘并回收苯  

答:

D。

海带灼烧成灰应在坩埚中进行;过滤时应用玻璃棒引流;碘的苯溶液在分液漏斗中位于上层,应待下层液体放出后从上口倒出;分离碘并回收苯应用蒸馏的方法,用水浴加热能控制温度不至于太高而防止碘的升华

【P16实验1-5】

问题1: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实验用到的仪器有;  

答:

托盘(电子)天平、药匙(或量筒)、烧杯、玻璃棒、×××mL的容量瓶、胶头滴管。

【注:

用固体试剂配制就用托盘(电子)天平、药匙;用液体试剂配制就用量筒,其它仪器相同】

问题2:

分液漏斗在使用时首先要进行的操作为;如何操作?

  

答:

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液(俗称检漏)。

向容量瓶内注入适量的蒸馏水,盖上瓶塞,看瓶塞周围是否有水滴渗出,若不渗水,将活塞旋转180度,再检查是否漏水。

问题3:

配制时是否可以将固体或浓溶液直接放入容量瓶中溶解、定容?

  

答:

不可以。

因为固体或浓溶液溶解于水时可能放出大量的热(或吸热),直接放入容量瓶中会使容量瓶的体积及溶液的体积发生变化而造成误差。

问题4:

配制时是否可以不用玻璃棒引流,而直接将烧杯内的溶液倒入容量瓶?

  

答:

不可以。

因为不用玻璃棒引流,容易将溶液洒在容量瓶外而造成误差。

  

问题5:

粗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或配制物质的量浓度约为×××mol/L的溶液,是否一定要使用容量瓶?

如果可以不使用容量瓶,又如何配制?

答:

不一定。

因为是“粗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或配制物质的量浓度约为×××mol/L的溶液”,不需要非常精确,用烧杯也可。

例如要配制物质的量浓度约为2mol/LNaOH溶液100mL的方法可以是:

称取8gNaOH固体,放入250mL烧杯中,用100mL量筒量取100mL蒸馏水,加入烧杯中,同时不断搅拌至固体溶解即可(适用于用滴定法测定某物质的含量时溶液的粗略配制)。

【P26科学探究】问题1:

问题1:

制备Fe(OH)3胶体的方法(易考点):

答:

向沸腾的水中逐滴少量(几滴)的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即得Fe(OH)3胶体。

问题2:

Fe(OH)3胶体离子的大小为

答:

1~100nm(或10-9~10-7m)之间

问题3:

FeCl3溶液、Fe(OH)3悬浊液、Fe(OH)3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大小顺序为:

 

答:

FeCl3溶液

问题4:

Fe(OH)3胶体是澄清透明的吗?

属于稳定体系吗?

  

答:

Fe(OH)3胶体虽然有颜色,但“是澄清透明”。

属于介稳体系(一定条件下稳定存在,当外界某些条件改变后,可能沉淀下来——聚沉)

问题5:

丁达尔效应是分散系分类的本质特征吗?

答:

不是。

分散系分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丁达尔效应只是胶体的特性。

 

问题6:

中学阶段常见的胶体有哪些?

 

答:

气溶胶:

烟,云,雾;

液溶胶:

Fe(OH)3胶体、Al(OH)3胶体、硅酸胶体、淀粉胶体、蛋白质胶体、肥皂水;

固溶胶:

烟水晶,有色玻璃、阿胶、琥珀(了解即可)

P47实验3-1

问题:

钠表面变暗的原因是钠与氧气反应生成Na2O2

答案:

错误。

钠表面变暗的原因是钠与氧气反应生成Na2O  

P47实验3-2  

问题:

坩埚可以烧杯或燃烧匙代替  

答案:

可用燃烧匙代替,但不可以使用烧杯。

  

P48科学探究 

问题:

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说明铝与氧气不反应  

答案:

错误。

因为铝在空气中生成新的氧化膜,构成薄膜的Al2O3的熔点高于铝的熔点,包在铝的外面,所以熔化的液态铝不会滴落下来。

  

P49实验3-3 

问题:

该实验可在小试管中进行  

答案:

错误。

因反应剧烈,故不能用试管代替烧杯。

 

P50科学探究  

问题:

试管中的棉花不发生反应,其作用是储存水分加热后产生水蒸气

答案:

正确。

P51实验3-4

问题:

盐酸可以浓硝酸、浓硫酸等代替 

答案:

错误。

因为常温下,铝在浓硝酸、浓硫酸中钝化。

P55实验3-5 

问题:

该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是什么?

 

答案:

均是Na2O2

P56科学探究

【问题】通过该科学探究,你能总结出几种鉴别Na2CO3和NaHCO3方法?

除去Na2CO3固体中的少量NaHCO3固体采用什么方法?

答案:

①配制同浓度的Na2CO3和NaCO3溶液,滴加几滴酚酞,溶液为红色,则为Na2CO3溶液;溶液为浅红色的则为NaHCO3溶液

②加热Na2CO3和NaHCO3两种固体,将导管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此固体为NaHCO3;无此现象,固体为Na2CO3。

P57实验3-6 

【问题】焰色反应的铂丝能否用稀硫酸洗涤?

硫酸是高沸点难挥发性酸。

加热后不似盐酸易挥发且硫酸盐大多不易挥发,不能很好的达到完全清洗铂丝的目的,影响焰色反应现象

P58实验3-73-8  

【问题】氢氧化铝沉淀为什么不溶于氨水?

氢氧化铝沉淀为什么溶于强酸、强碱呢?

用必要的文字和化学方程式解释AL(OH)3既能溶于强酸又能溶于强碱的原因

答案:

因为氢氧化铝存在Al3++3OH-

Al(OH)3

H++AlO2-+H2O,加H+,H++OH-=H2O,平衡逆向移动,最后生成Al3+(铝盐);加OH-,H++OH-=H2O,平衡正向移动,最后生成AlO2-(偏铝酸盐)。

Al(OH)3溶于强碱,不溶于弱碱;Al(OH)3溶于强酸,但是也溶于部分弱酸(不是所有)

P60实验3-9

【问题】实验室制取氢氧化亚铁,由于Fe(OH)2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溶液中的氧气氧化,因此在制备过程中要采取那些措施?

答案:

①煮沸NaOH溶液赶尽空气;采用铁粉和稀H2SO4新制备FeSO4溶液;②滴加NaOH溶液时使用长胶头滴管且插入液面以下将NaOH溶液挤出;用油层隔绝空气;③制造还原性气氛(如通氢气)等,以避免Fe(OH)2被氧化。

P61实验3-10 

【问题】Fe2+检验方法之一为先加几滴KSCN,无明显现象,再滴加氯水,溶液变红色,证明溶液存在Fe2+,滴加氯水能否过量?

能否将滴加氯水改为滴加HNO3?

答案:

在盛有新制FeSO4溶液的试管中滴入2滴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然后再加入几滴浓HNO3,发现溶液由红色快速变为蓝色并产生红棕色气体。

①SCN—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其还原能力介于Br—和I—之间。

②用SCN—间接检验Fe2+时,氯水、HNO3等强氧化剂不能过量。

P61科学探究

【问题】配制硫酸亚铁溶液时,在溶液中为什么加入少量还原铁粉?

若把FeCl3与铁粉换为金属锌,锌能否置换出反应是铁?

答案:

防止硫酸亚铁被氧化;都能反应但氯化亚铁与锌单质发生的是置换反应:

氯化铁与锌先发生Zn+2FeCl3=ZnCl2+2FeCl2,只有当锌过量时,才能与生成的FeCl2继续发生反应Zn+FeCl2=Fe+ZnCl2

P62实践活动:

铝盐和铁盐的净水作用

问题1:

铝盐和铁盐的净水作用原理?

答案:

铝离子和铁离子在水里能水解产生氢氧化铝胶体和氢氧化铁胶体,能吸附水中的悬浮物并沉淀,达到净水的目的:

Al3++3H2O

Al(OH)3(胶体)+3H+

Fe3++3H2O

Fe(OH)3(胶体)+3H+

P76实验4-1:

硅酸钠溶液中加酚酞后,逐滴加稀盐酸

问题1:

叙述反应现象,并写出对应的方程式。

答案:

向盛有少量饱和硅酸钠溶液的试管里,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然后逐滴加入亚硫酸,振荡,待红色消失或接近消失时,迅速形成透明果冻状硅酸凝胶:

Na2SiO3+2HCl=H2SiO3↓+2NaCl 

问题2:

还有什么方法制备H2SiO3?

 

答案:

Na2SiO3+CO2+H2O=H2SiO3↓+Na2CO3

P77实验4-2:

滤纸条浸水和硅酸钠饱和溶液后放酒精灯上燃烧。

问题1:

硅酸钠水溶液具有什么作用?

答案:

作为木材防火剂、木材防腐剂和黏合剂。

P83实验4-3:

氢气在氯气中燃烧

问题1:

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

对应方程式。

答案:

氢气在氯气中安静地燃烧,发出苍白的火焰:

H2+Cl2=HCl 

P84实验4-4:

氯水的漂白作用

问题1:

在新制氯水中,起漂白作用的是哪种物质?

答案:

在新制氯水中,起漂白作用的是HClO。

问题2:

在新制氯水中,滴加两滴石蕊试液,现象是什么,体现了哪些性质?

答案:

先变红后褪色,体现了酸性和漂白性。

P84实验4-5:

干燥氯气能否漂白

问题1:

干燥氯气能否漂白?

在新制氯水中,起漂白作用的是哪种物质?

答案:

干燥氯气不能漂白,在新制氯水中,起漂白作用的是HClO。

P85实验4-6:

氯离子的检验实验(稀盐酸、氯化钠、碳酸钠、自来水、蒸馏水)

问题1:

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答案:

先向溶液中加入稀硝酸(排除碳酸根的干扰),再加入硝酸银。

P90实验4-7:

问题1:

将盖有胶塞、盛有二氧化硫气体的试管倒放在水中,在水面下打开胶塞,可观察到的现象是,说明;用pH试纸检测试管中的溶液,pH试纸变红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解释:

试管内水面上升;说明二氧化硫气体易溶于水;SO2+H2O⇌H2SO3

问题2:

在上述溶液中滴入品红溶液,有何现象,为什么?

加热时又何现象,为什么?

 

解释:

品红溶液褪色;SO2具有漂白作用;加热时又显红色;H2SO3不稳定,加热时分解生成SO2逸出。

P92科学探究:

  

问题1:

将充满二氧化氮气体的试管倒放在水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解释:

红棕色气体逐渐消失,水位上升,最后水充满试管的2/3,无色气体在上部充满试管的1/3;3NO2+H2O=2HNO3+NO

问题2:

如何尽可能多地使上述试管中的二氧化氮被水吸收?

这对工业上生产硝酸有什么启示?

 

解释:

将氧气慢慢地通入上述试管中。

硝酸工业常在吸收反应进行过程中补充一些空气,使生成的NO再氧化为NO2,NO2溶于水又生成HNO3和NO,经过这样多次的氧化和吸收,NO2可以比较完全地被水吸收,尽可能多地转化为HNO3。

 

P97实验4-8:

  

问题1:

用图1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装满干燥氨气,引发水上喷的操作

是该实验的原理。

问题2:

如果只提供如图2的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

  

图1图2  

 

解释:

1、打开止水夹,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水。

 

氢气极易溶解于水,致使烧瓶内气体压强迅速减小。

  

2、打开夹子,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氨气受热膨胀,赶出玻璃导管内的空气,氨气与水接触,即发生喷泉。

 

P99氨的实验室制法:

 

问题1:

装置中收集氨气的试管口放置棉花团作用是

解释:

防止因空气对流而使收集到的氨气不纯,同时防止氨气逸出污染空气。

问题2:

要得到干燥的氨气可选用做干燥剂,能用无水氯化钙作干燥剂吗?

为什么?

 

解释:

碱石灰。

不能,因为氨气会与氯化钙反应。

  

P101实验4-9

问题1:

为确认CuSO4的生成,向反应试管中加水,观察颜色。

(X)

解释:

反应试管中还残留浓硫酸,不能在反应试管中加水,应把试管里的液体慢慢倒入盛有少量水的另一支试管里。

(相当于浓硫酸的稀释操作)。

问题2:

想控制SO2的量,应如何操作?

 

解释:

上下移动反应试管中的铜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