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开学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4.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97313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开学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开学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开学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开学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开学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开学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开学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开学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开学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开学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开学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开学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开学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开学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开学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4.docx

《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开学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开学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4.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开学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4.docx

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开学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4

蕉岭中学高二开学历史开学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

(共40个题,每小题1.5分,总计60分)

1、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

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2、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

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

C.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

3、汉武帝实行莞盐铁(莞即管),结果“盐铁贾(价格)贵,百姓不便。

贫民或木耕手褥,土覆(农

具)啖(淡)食”。

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

A.战乱不息,破坏社会经济B.土地兼并,导致民生困苦

C.盐铁官营,影响社会民生D.重农抑商,违背历史潮流

4、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

这说明当时该地①农业经济衰退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5、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

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

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

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大众传媒的变迁C.思想领域的变化D.民主政治的发展

6、1942年,中共中央规定:

“一切尚未实行减租的地区,其租额照抗战前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

五”“在游击区及敌占点线附近,可比二五减租还少一点,只减二成、一成五或一成。

”这一规定

旨在

A.打击封建地主经济B.加强各阶层的抗日大联合

C.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D.纠正王明“左”倾路线

7、1979年7月,中共中央做出决定,要求广东和福建两省“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

际形势,先走一步”。

其直接结果是

A.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设立经济特区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开展国企改革

8、晚清一著名人士提出.,“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为厉禁……徒使洋货

流行”,建议“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

这种主张被正式推行是在

A.19世纪70年代B.19世纪80年代C.19世纪90年代D.20世纪20年代

9、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10、“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

渺小……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只要自己努力,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自食

其力的劳动者。

”这段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造

11、1979年7月,中国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80年代相继颁布《涉外经济合同法》《外

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

这些文件的发布

A.表明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B.主要是为了发展市场经济

C.增强了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D.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12、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

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

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

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

”这一时期“好路”的“路标”是:

A.加入亚太经合组织B.建立多种形式的所有制经济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3、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判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

义的本质区别”。

下列可以有效对此进行论证的是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新经济政策③斯大林模式④罗斯福新政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4、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访问中国后写道:

“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与此

伴随的,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

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

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变中国的面貌。

”说明当时的中国

A.私有经济主体地位上升B.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C.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D.改革开放改变着社会面貌

15、“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

他们以独特而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

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擅……”这段话反映了

A.新航路的开辟促使欧洲的商贸中心发生转移B.传播宗教信仰成为冒险家们向外远航的动力

C.西班牙与葡萄牙借助新航路开始了殖民扩张D.经济全球化的开始与国家行政的介入有关系

16、美国总统奥巴马虽然早年在他的自传《我父亲的梦》中曾经表示自己的祖先与奴隶制无关。

奥巴马不管怎么说,怎么漂白,永远漂不掉黑人奴隶后裔的血统,美国历史上不可避免地提到近

代非洲黑人因奴隶贸易贩卖到美洲是事实。

下列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A.黑奴贸易开始于15世纪,持续到二战后

B.最早进行奴隶贸易的冒家是英国

C.英国黑奴贸易的目的是为美洲的工厂提供劳动力

D.黑奴贸易为欧洲带来大量的资本,造成非洲的落后

17、据研究,从1760年到1850年间,英国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200万磅增加到3.66亿磅,

增长了180多倍。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B.工场手工业进入了鼎盛时期

C.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世界市场D.农业中的商品化生产迅速发展

18、1814年11月29日,正当《泰晤士报》的手工印刷工人准备工作时,社长竟向他们出示了一

份印好的报纸,并骄傲地对工人们说“本期报纸在一个小时内就印刷完毕,这是印刷术发明以来

的最大成就。

”四位同学对这则材料发表了如下的意见

甲说:

这不可能,活字印刷术在19世纪还没有传入西方呢。

乙说:

这太夸张了,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印好报纸。

丙说:

这是可能的,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的效率明显优于传统手工方式。

丁说:

我也认为是真实的,因为我听说这则材料来自于一位学者的著作。

哪一位同学的意见最为合理?

A.甲B.乙C.丙D.丁

19、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

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

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

A.美国经济的崛起B.工业革命在欧洲扩散

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20、有经济史学家估算,16——18世纪,荷兰与英国人均GDP年增长率均高于同时代的其他国

家。

这一时期荷、英经济的高增长均得益于

①资本市场的发展②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④海外殖民掠夺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1、美国经济学家萨谬尔森说:

“各种经济形态大致上分成三个类型:

市场经济、指令经济(计

划经济)和两者的混合形态——混合经济。

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经济体完全属于两种极端之

一。

世界各国大多实行混合经济制度。

”下列历史事件中最早将市场和计划两者“混合”的是

A.英国的工业革命B.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美国的罗斯福新政D.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22、历史学家罗荣渠指出:

“英国发展的领先地位是在17、18两个世纪中逐步形成的。

”促成英

国这一“领先地位”的因素不包括

A.海外市场的形成B.垄断组织的出现C.圈地运动的推进D.民主制度的确立

23、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成立“资源保护队”,主要是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

暴。

第一批招募了25万人,至1941年时,共计有250万青年参与,在各州的1500个营地劳动,

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

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是“新政”中最受欢迎、最

成功、最没有争议的措施。

史学家这样评论的主要依据是该措施

A.调整了农林经济结构,降低农产品价格B.使罗斯福政府将资源保护放在新政首位

C.将失业救济与自然保护有机结合起来D.基本解决了就业问题,消除了经济危机

24、“工业革命的本质就是竞争替代了早先曾经控制了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管制。

”对该观

点理解最为准确是

A.工业革命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B.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影响日益扩大

C.工业化要求不断打破对经济的垄断D.工业革命要求政府放弃其经济职能

25、《共产党宣言》中指出: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

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

”这里将“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

明中来”的最主要手段是

A.资本输出B.武力威逼C.人口流动D.商品输出

26、“二战”后,英美实行混合市场经济,法国实行计划指导型市场经济,德国实行社会市场经

济,日本实行统制市场经济体制,20世纪末,中、俄开始实行市场经济。

这表明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放弃了市场经济体制,采用计划经济体制

B.宏观调控与市场体制相结合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共识

C.社会主义国家照搬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

D.经济全球化下的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模式已无差别

27、美国记者约翰逊在《罗斯福传记》中写道:

“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他砸烂的古老结

构比任何人都多,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

然而正是他最深切地相信,

美国这座建筑物从整个来说是相当美好的。

”对以上评述理解不正确的是

A.罗斯福新政改变了资本主义的自由放任政策

B.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率先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C.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D.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8、“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名言出自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之口。

他从上世

纪50年代后期开始,创立货币主义理论,大力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公开与凯恩斯主义唱反调。

1976年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是因为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

A.促使一些国家减少政府干预取得了一定效果

B.与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主张完全一致

C.指导了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干预政策的实施

D.是基于美国总统里根推出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后提出的

29、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这样说道:

“金融领导地位将属于我们,工业首要地位将属于我们,贸易

优势将属于我们,世界上其他国家期待着我们给以领导和指引。

”美国实现这一意图是在

A.威尔逊时期B.罗斯福时期C.杜鲁门时期D.肯尼迪时期

30、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

它集中反映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

31、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

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

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

造成这一后

果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

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

32、世界上第一个由民族国家走向超国家共同体的是

A.欧盟B.石油输出组织C.东盟D.北美自由贸易区

33、美国试图通过某项协定,用新型的金本位来达到贸易自由化,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

顿。

以此协定为基础所建立的是

A.北美自由贸易区B.世界贸易组织C.布雷顿森林体系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34、1987年,英、法、意等12国签署了单一欧洲文件,一致同意制定共同的生产标准,消除资

本流动的障碍,寻求统一的税率,相互承认别国颁发的专业和商业执照,遵守共同的劳动权力宪

章。

各国将共同创建一个“没有国界的欧洲”。

该文件的签署

A.启动了欧洲经济的多领域合作B.为欧盟成立奠定基础

C.表明了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实现D.为欧元发行扫清障碍

35、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一股反全球化的浪潮滚滚而来。

这主要是因为全球化导致了

①全球环境恶化②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③发达国家就业机会的减少④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

的掠夺

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36、国际制度、国际组织、国际规则和国际法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自冷战结束后明显增加。

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全球化时代各国相互依赖趋势加强B.多极化时代国家利益之争淡化

C.谈判协调基本代替了战争对抗D.各国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逐步趋同

37、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提出了各种治国主张,下列观点属于儒家政治理想的是

A.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B.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为勇者尽之于军

C.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D.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38、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提出,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黄宗羲则说: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这两种思想

A.都具有批判君主专制的意义B.都曾被奉为官方学说

C.都反映了经世致用的学风D.都提倡为民请命的责任担当

39、“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

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

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

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40、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

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

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

由此可见,李贽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第II卷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0分)

41、(18分)阅读材料,回到问题。

材料一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英格兰西北部的

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利兹等,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

了工业劳动力。

——《新华文摘》2015年第18期

材料二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

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

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

作。

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

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从1958年直到“文革”时期,我国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对从农村迁往城市、集

镇的严加限制,对从集镇迁往城市的也严加限制。

“文革”结束后的几年,为了稳定社会秩序,

国家先后出台了一些“农转非”(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政策。

比如,允许城市职工在农村

的年迈父母、病残或家庭有困难的下乡知识青年等“农转非”。

1984年之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转

向集镇务工、经商,他们迫切要求解决集镇落户问题。

1984年10月,国务院出台政策规定:

申请到集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和家属,公安部门应准予在集镇落户。

(1)依据材料一,指出英格兰西北部大城市兴起的动力。

(2分)并结合时代背景,简单分析这

一现象对农村的影响。

(2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原因。

(6分)并指出其时代背景。

(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我国户籍制度政策的变化趋势及历史背景。

(6分)

42、(22分)有学者提出:

判断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否成功,很重要的一条标准就是看它是否经过

长期探索闯出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行之有效的发展道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

各题。

材料一按生产方式,历史上经济发展模式可划分为封建主义经济模式、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和社

会主义经济模式。

封建主义经济模式以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为代表,资

本主义经济模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尤为令人瞩目,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成就惊人。

材料二中国经济模式是在改革“斯大林模式”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中国模式挽救了世界社会

主义。

我国的改革进程,突破了中外教科书的各种理论范式,打破了西方改革家的线性规划。

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位由第10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2位,农村贫困人口减

少到不足3千万,取得的成就引起全球的关注。

“中国模式”、“北京共识”的说法在国际上流行。

它(中国改革)拓宽了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丰富了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和道路的认识,

促进了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

——摘编自郑永年《中国模式及其未来》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苏联社会主义三种经济模式的各自特

点(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模式”的意义。

(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经济模式的认识。

(6分)

21-30:

DBCBDBCACC31-40:

CACBDACDAC

41.

(1)动力:

工业的发展。

(2分)

分析:

工业革命中,工业化城市兴起,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2分)

(2)原因:

沿海和条约口岸贸易繁忙;政府的自强运动(洋务运动);大量自由劳动力。

(6分)

时代背景:

西方势力侵入,中国开始近代化进程。

(2分)

(3)趋势:

从严格限制到逐渐放开。

(2分)

背景:

1978年后实行改革开放,逐渐打破计划经济体制,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分)

42.

(1)封建经济模式: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2分)

资本主义经济模式:

机器工业化生产;科技为先导;垄断下的社会化大生产;市场化导向。

(4分任答两点)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否定市场规律;优先发展重工业。

(4分任答两点)

(2)意义:

(6分任答三点)

挽救了世界社会主义,打破了社会主义理论范式和西方理论的线性规划;

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拓宽了民族国家现代化的途径,丰富了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促进了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发展;中国模式被世界广泛认同,成为社会发展道路创新的范例。

(3)认识:

(6分任答三点)

从纵向来看经济模式是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性的产物;

从横向来看经济模式是国情的产物;

经济模式具有多样性,不存在好坏与优劣;要尊重他国的对自身发展道路选择,要结合国情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