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说课稿.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803846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说课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说课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说课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说课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说课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说课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说课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说课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说课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说课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说课稿.docx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说课稿.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说课稿.docx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21古诗三首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共安排了三首古诗,分别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山居秋暝》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枫桥夜泊》是一首七绝,全诗以愁字统起,诗中意象景物满含浓愁,意境清幽寂远;《长相思》则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二)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结合诗句所描绘的内容,学会区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4.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重点)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法

古诗课文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字音,同时能对诗歌内容有大致的了解。

2.重点诗句分析法

诗歌呈现内容的方式比较含蓄,因此对于诗歌的主旨句要进行重点分析,让学生准确的领悟诗歌的内涵。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课文生字,诗歌内容讲解等,辅助教学,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让课堂内容呈现更丰富。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

课内主要是朗读课文,学习生字,了解诗歌大意和主旨,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四、说教学流程。

(一)布置预习

1.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注释了解诗句大意。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课件展示四季景色的图片,学生结合图片,说一说对哪个季节景象感受最深。

板书:

古诗三首

二、学习生字

1.朗读课文,标出课文中的生字,结合生字表查字典和课文注释认识生字。

2.课件展示生字。

3.指导学生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强调笔顺和书写规范。

三、学习《山居秋暝》

1.课件展示王维简介,介绍作者信息。

2.让学生分组朗读古诗,比一比谁读得流利,整齐。

3.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跟读。

4.讲解古诗。

①空山指空旷的山。

在诗中是指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

有如世外桃源一般。

②思考“清泉石上流”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提示:

描绘了雨后山林间清澈的溪流在山石上淙淙流动的景象

③第三句为什么先写“竹喧”“莲动”再写“浣女”和“渔舟”?

提示:

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见莲叶摇动,才发现浣女和渔舟。

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④这首诗是描写秋景,为什么要提“春芳”?

(鼓励学生回答)

提示:

因为春芳已逝无可追回,而此刻的景色如诗如画,应该好好把握。

用“春芳”对应秋景,用“春芳歇”暗示把握秋暝。

⑤“王孙”指的是谁?

提示:

指的是诗人自己。

5.讲解诗句翻译:

6.主旨归纳

王维的《山居秋暝》优美自然,寓情于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美。

7.手法赏析

《山居秋暝》通篇比兴,对景物做细致感人的刻画,借景抒情。

8.板书设计

空山、新雨后——凉爽清新寓情

山居秋暝明月、清泉——明净清幽春芳已逝于景理想境界

竹喧、莲动——纯朴自在留在其中高尚情操

第二课时:

一、学习《枫桥夜泊》

1.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跟读,注意朗读流畅,整齐。

2.课件展示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3.让学生结合课文写作背景,说一说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讲解古诗

①“霜满天”描绘了怎样的环境?

提示:

“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指的是严寒,“霜满天”指空气极冷。

②诗的第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提示: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是月亮已落下,乌鸦声声啼叫,寒气弥漫在空中。

江边的枫树在夜幕下静立,一点一点的渔火在闪动,诗人心中愁苦不堪,久久不能入眠。

一个“愁”字,真切地体现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③诗的第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半夜的时候,姑苏城外寒山寺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上。

在这里,传到客船的钟声既衬托了夜的宁静,又揭示了作者因思乡而产生的不宁静的心情。

5.诗句翻译

月亮已落下,乌鸦正在严寒的天气里啼叫,看着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带着愁绪睡去。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里。

6.主旨归纳

《枫桥夜泊》描写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抒发了诗人离家在外的孤独、寂寞和伤感之情。

7.手法赏析

诗人运思如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成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

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8.板书设计

月落、乌啼、霜满天视静动辗转

枫桥夜泊江枫、渔火觉明灭未眠愁

城外、寒山寺听幽远孤寂情景交融

夜半、钟声、客船觉空灵难言

二、学习《长相思》

1.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跟读。

2.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组讨论交流。

3.内容讲解

①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物?

提示:

山水帐篷灯火风雪声

②“山一程,水一程”叠用表现出了什么?

③“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表达了什么内涵?

4.诗句翻译

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声音嘈杂打碎了思乡的梦,而相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5.主旨归纳

这首词上片描写了将士们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夹杂着颇多无奈之感;下片叙述夜来风雪交加,搅碎了乡梦,倍觉惆怅的情绪。

全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

6.手法赏析

全词主要运用了白描手法,语言凝练简约,寓意深远。

7.板书设计

长相思上阕——山、水、千帐灯——羁旅野外

下阕——风、雪、故园无此声——思乡之愁

三、拓展延伸

1.读下面的诗句,思考诗句中哪些描绘的是静态的景物,哪些描绘的是动态的景物。

①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静态:

月,松,石动态:

清泉

②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静态:

无动态:

竹喧、莲动

③月落物体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静态:

月落、江枫、渔火动态:

乌啼

2.找出本课的三首诗中描写动景和静景的句子,和同桌交流。

3.听歌曲《涛声依旧》,注意体会歌曲与《枫桥夜泊》表达情感的相似之处。

《山居秋暝》说课稿

一、说教材。

王维的山水名篇《山居秋暝》,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诗歌中最重要艺术手法,是用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运用比兴手法,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情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诗歌发展史,特别是近体诗的发展情况与体例(如节拍、对仗、押韵等)。

2、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3、了解诗歌的常见表现手法。

4、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诗人的高洁情怀。

2、学生产生追求人生理想境界的动力。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

感受诗歌《山居秋暝》的意境,学习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本课学习的难点是:

根据诗歌的意境,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二、说教法。

古代诗歌特别是近体诗的鉴赏和诵读往往是合二为一的,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揣摩诗句含义和艺术特色。

本课的教学目标在于读懂诗歌的内容与写法,更重要的是通过这首诗的教学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所以我会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引入对比的方法,使学生能够纵向和横向地理解这一课。

通过比较《山居秋暝》与王维另一首诗《鸟鸣涧》的相同点不同点,突出本诗以动衬静的写作方法。

我还会通过营造意境,加深同学学习体验,全程播放高山流水的古筝曲。

先让同学走进诗歌的意境中,最后走出来分析这首诗,感性认知和理性分析相结合。

另外,在讲解诗歌内容及艺术技巧的基础上,给同学们讲一些诗的句法与章法,格律常识等,但不要讲得过多过深。

教法的设计意在通过讲解这首诗将鉴赏古诗的诗法交给大家,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概括来说,我的教法分为以下五点: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3、运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突破教科书、黑板、粉笔的局限,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声像创设的情景中得到感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山居秋暝》与《鸟鸣涧》的对比,扩大学生对诗歌横向和纵向的了解。

5、在理解诗歌意境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加深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说学法。

今天学生学习的是诗歌鉴赏。

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为了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比如说,我会提出一个问题,或者学生自主发现问题,问题如诗歌描写了怎样的场景,本诗是怎样以动写静的……然后让学生探究问题,自主探究或者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再学生汇报探究结果,最后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方式可以是教师评、学生他评或者互评。

四、说教序。

(一)导入。

中国是个诗的国度。

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卓尔不群的艺术才情。

(二)解题。

多媒体显示有关知识。

(三)相关知识介绍

1、问近体诗产生的时代,包括哪些类型。

2、老师补充近体诗的知识。

3、ppt补充王维与《山居秋暝》的背景知识。

(四)诵读。

1、请两名学生朗读诗歌。

2、老师和学生一起更正错误的读音,错误的断句。

如浣女的浣读音,王孙/自可/留的断句。

3、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版。

4、初步感知诗歌意境,问学生能联想到什么景象,学生回答。

5、介绍诵读技巧。

6、师生一起诵读。

(五)品味鉴赏。

1、疏通诗意。

2、讲解艺术手法,与《鸟鸣涧》对比。

3、理解“诗中有画”的风格,感悟优美意境。

4、理解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六)练习。

想象训练(学生写作,将诗歌改写成一篇小散文)。

附:

板书设计。

流程图式板书。

我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行文脉络,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诗歌。

《枫桥夜泊》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分析

我所说的课题《枫桥夜泊》是选自小学音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钟声》。

本课是音乐与文化的自然结合,在充分挖掘音乐因素的基础上,再通过古诗的欣赏增加对歌曲的感受,从而理解音乐所带来的悠远意境。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设置的:

1、情感目标:

启发学生通过学唱歌曲《枫桥夜泊》感受音乐的古朴、悠远所表现的意境。

2、能力目标:

指导学生用优美的声音来表达歌曲,并引导学生在二声部合唱时注意音准和谐、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的统一。

3、知识目标:

要求学生能用语言表现音乐所表现的意境,从歌词的意境入手来掌握切分音的节奏。

(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体会歌曲《枫桥夜泊》中的意境,学会用优美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难点:

引导学生在二声部合唱时注意音准和谐、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的统一。

二、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许多美学家认为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同时又是最讲究形式结构的艺术,音乐教学应努力创设一些美的情境,使儿童充分体验情感的熏陶,所以在这节课中我运用的教法是引导法和情境法教学,教师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陶冶了情操,体验了音乐表现的意境,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同时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

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式是很重要的。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

1、创设情境:

创设诗人孤身一人伫立船头,在寂静的夜晚,寒山寺敲响了钟声使诗人更加思乡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古诗的意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探究愿望。

2、角色扮演:

在背景音乐下让学生模仿诗人朗诵古诗的模样,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示的舞台。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我安排了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

情景导入

在这一环节,我以思乡之情作为本课的主线进入,让学生朗诵课前自己准备的有关思乡的古诗,一上课就调动学生自我主动的参与意识,接着我通过师生的对比,提问:

请同学们静静听,用怎样的声音、怎样的速度更能表现这种思乡之情呢?

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能够了解要用一种稍慢的速度与稍弱的力度来表达情感。

这时,我及时出示古诗《枫桥夜泊》,让学生用已知的处理方法来朗诵这首古诗,为了更好地烘托古诗的意境,由我为同学们演奏古筝独奏曲《枫桥夜泊》,通过让学生零距离感受中国民族乐器古筝的音色,发现音乐能更好地表现古朴、悠远的意境。

接下来我为了引出创编的二声部模仿钟声的音乐,我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在怎样的环境下才勾起他对家乡的浓浓思念,学生会根据古诗的意思谈到例如:

寂静的夜晚、月亮落下、乌鸦的啼叫以及寒山寺的钟声,我马上抓住钟声这一点展开,先引导学生模仿寒山寺的钟声,把学生带入情境中,这时,我出示模仿钟声的二声部旋律,在学唱二声部当中,我采用简单的手势(演示),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快地唱准二声部旋律,为后面的合唱作铺垫,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古诗的意境,通过音乐来模仿这种意境,由心而发,渲染情感。

第二环节:

新歌学唱

这一环节我从听赏音乐开始,第一遍由我带领学生通过划旋律线,完整的感受音乐,在初步感受音乐的基础上让学生欣赏第二遍音乐。

我提问:

听听歌曲中的旋律可以分成几个乐段,并说出你这样划分的理由?

在这两遍试听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歌曲已有了初步的记忆,为后面学生学唱做好了准备,整首歌曲我分成两部分来进行教学,第一乐段的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先采用模唱,再演唱歌词,最后来学唱歌谱,由易到难逐步将学习的难度降低,这样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生学唱会第一乐段后,为了深入地渲染歌曲意境,我将前面所学的模仿钟声的音乐加入到第一乐段,进行二声部合唱,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加入后的音乐织体更丰富,声音更饱满。

在二声部教学时,我指导学生应注意音准和谐、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的统一。

在二声部合唱后,接下来进行第二乐段的教学,第二乐段是歌曲最具特色的部分,也是出现节奏难点的地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听唱与教唱相结合的方法,在老师的指引与帮助下学习第二乐段。

由我先对第二乐段进行范唱,再请同学们随琴伴奏用“WU”哼唱旋律,随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他们学唱中的难点。

学生的学唱难点与我的课前预想是一致的。

切分音节奏的出现成为学生学习中的最大障碍。

由于第一乐段的“对愁”是一字一拍,而在第二乐段很容易和前面混淆也唱成一字一拍,我通过对比范唱让学生找出第二乐段这句歌词中哪个字更能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我及时引导学生在演唱这一乐句时在力度和时值上要突出这个“愁”字,从而掌握切分音这一知识点。

当学生完整学唱会整首歌曲,我再次运用划旋律线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两个乐段在情绪上的对比与变化,引导学生在完整演唱全曲时的情感与声音的变化。

第三环节:

成果展示

展示环境也可以称为学生的小舞台,学生分小组讨论可以采用怎样的形式来展示,学生可能会说朗诵、创设情境、角色扮演、师生合作等等方法,我通过师生的交流,综合同学们的建议,采取了朗诵、领唱、合唱的形式来完整展现歌曲。

(录像)整节课就是在学生的完整展示中结束。

四、感悟与反思:

在这一节课中,由于能注重启发式教学,重视发展学生思维和创造性,师生互动,环环相扣,既有音乐课的特色,又与其他方面的教育相结合,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今后,我还要在古诗吟唱教学中,通过种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探索其趣味,以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艺术审美素养。

随着教改的深入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通过音乐课的古诗词吟唱,加强了学生古诗词的积累和古文化的熏陶。

五年级上册《长相思》说课稿

一、说教材

《长相思》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

本单元的课文,不论诗词还是散文,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也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表达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词的大意是:

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

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词的上下两阕开头对仗,“一”字的运用,有连续不绝的含义,使词风缠绵。

“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丈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

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下阕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细致描写将士的心理。

夜的静谧更显出了风雪的声音之聒耳,睡梦被无情地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

听着帐外的风声雪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意,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和祥和。

“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

二、说教学目标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是第三次接触词这种文体了,可以说对词这种文体并不陌生。

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背诵。

2、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读诗句,背诵积累语言。

难点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词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法学法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学情,下面,我把教法学法融合在一起谈谈本课时采取的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

教学本首诗,我通过音乐渲染情境,导语创设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受,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体会词人绵绵的思乡情。

2、读悟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品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悟。

3、想象法:

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抒发内心的情怀,发表独立的见解,揣摩人物的内心,产生情感的共鸣。

四、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五大教学板块:

(一)、学生对诗,创设诗韵课堂

因为五年级的学生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所以我用以“思乡”为主题的诗句进行生生对话的形式引入,让学生快速地进入诗的课堂。

之后就导入课题,介绍作者资料。

(二)、读诗文知词意

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三步:

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形式指导学生把诗读正确。

第二步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步提升读的要求,从读的实践中要求学生“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

读出感觉来,读出作者浓浓的思乡情。

第四步,指导学生读懂词意。

指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即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来读懂词的大意再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三)悟诗情,想画面

在教学过程中,我围绕“征途”与“故园”,引领学生在吟咏中放飞想象,感悟“征途”与“故园”的情景与画面,体味作者“身”“心”分离的情感。

通过播放背景音乐,引领学生走进词的境界,走近词人的生活。

学生们在音乐和语言的感召下,展开想象,通过形象再现,让学生自己走进纳兰性德的世界,走进他的“征途”。

学生们在“征途”的画面中舒展着所思所想。

然后话锋一转,让学生展开想象,把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学生又在《琵琶语》的伴奏声中展开对“故园”的想象。

写话时,我用舒缓的语调提示词人在家乡的生活有多种可能性,借以拓展学生的思路。

纳兰性德的“聒碎乡心”丰富和激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构成了“长相思”的精神主题——思乡与卫国、壮志与理想。

学生对文本的感悟,通过言语实践,积淀为语言、语感能力的培养。

在《长相思》教学中我通过想象进行了言语实践的两次设计,对“征途”的想象采用“说”来展示,对“故园”的想象则采用诉诸文字“写”的方式。

学生的想象极其丰富,在想象中,学生们感悟到词人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等等画面,感悟到了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祥和。

学生用言语和文字释放着“故园”二字所承载着的无穷韵味。

两次想象的对比更使学生感受到征途的艰辛,倍感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

(四)拓展相思内涵,在情感对话中体验。

为了深入展开“词人为什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

”这个话题的讨论,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文本的拓展,将纳兰性德《菩萨蛮》中的一句词——“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引入课堂。

直面词人的心灵深处,感悟词人的“理想”与“壮志”,体悟到词人何事离别,是为了保家卫国。

(五)布置作业。

让学生课下搜集有关思乡的诗词或歌曲背一背或唱一唱,以丰富学而生的语言积累。

上完了这节课,觉得还有不少缺憾,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在整个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我愈发感觉到自己的不足,发现自己的语文教学基本功还不够扎实,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细致深刻,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工作在实小这个团结奋进的大家庭中,对我来说,是一种鞭策,也是一种动力。

今后,我唯有更加努力地工作,才能无愧于学校对我们的培养。

我的说课内容结束,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