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背诵条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08556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病条辨背诵条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温病条辨背诵条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温病条辨背诵条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温病条辨背诵条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温病条辨背诵条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温病条辨背诵条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温病条辨背诵条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温病条辨背诵条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温病条辨背诵条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温病条辨背诵条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温病条辨背诵条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温病条辨背诵条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温病条辨背诵条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温病条辨背诵条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温病条辨背诵条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温病条辨背诵条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温病条辨背诵条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温病条辨背诵条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温病条辨背诵条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温病条辨背诵条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温病条辨背诵条文.docx

《温病条辨背诵条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病条辨背诵条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温病条辨背诵条文.docx

温病条辨背诵条文

1.《温病条辨》的作者是B

A.吴又可

B.吴鞠通

C.叶天士

D.薛生白

2.《温病条辨》这本书创立并完善了哪种纲领B

A.六经辨证

B.三焦辩证

C.脏腑辨证

D.卫气营血辩证

3.温病是多种外感热病的总称,《温病条辨》上焦篇首条共列举了多少种温病的种类C

A.5

B.7

C.9

D.11

4.吴鞠通认为太阴风温初起,但热不恶寒而渴者,应用什么方治疗B

A.辛凉轻剂桑菊饮

B.辛凉平剂银翘散

C.辛凉重剂白虎汤

D.桂枝汤

注:

恶寒轻而热较重者,用银翘散之辛凉以疏解。

是温病初起,邪在卫分的代表方。

5.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咳者什么方主之A

A.辛凉轻剂桑菊饮

B.辛凉平剂银翘散

C.辛凉重剂白虎汤

D.桂枝汤

注:

主风热犯肺证治。

身不甚热而口微渴所以表示病情较轻。

但咳表示咳嗽是其主症。

证由风热犯肺,肺失宣畅所致,故用辛凉轻剂桑菊饮。

6.辛凉平剂是指B

A.白虎汤

B.银翘散

C.桑菊饮

D.黄连解毒汤

7.吴鞠通认为银翘散证出现项肿咽痛者,应加A

A.元参,马勃

B.射干,栀子

C.生地,玄参

D.大青叶,玄参

8.银翘散证出现衄者,其加减法为B

A.去芥穗,加白茅根、侧柏碳、栀子碳、粉丹皮

B.去芥穗、豆豉,加白茅根、侧柏碳、栀子碳

C.去芥穗、桔梗,加白茅根、侧柏碳、栀子炭

D.去芥穗、桔梗,加白茅根、侧柏碳、粉丹皮

9.“邪热入营”的清营汤证‘反不渴’是因为D

A.邪热不甚

B.兼有痰邪

C.兼有瘀血

D.邪热蒸腾营阴上泛

10.吴鞠通认为上焦温病常见两种死症是A

A.肺之化缘绝者和心神内闭,内闭外脱者

B.逆传心包者和肺之化缘绝者

C.阳明太实土克水者和逆传心包者

D.阳明太实土克水者和肺之化缘绝者

11.“三仁汤”中的‘三仁’是指C

A.杏仁、桃仁、薏苡仁

B.杏仁、蔻仁、薏苡仁

C.杏仁、蔻仁、薏苡仁

D.杏仁、桃仁、蔻仁

12.三仁汤”中的‘杏仁’取的是其什么作用C

A.止咳平喘

B.化痰祛湿

C.轻开上焦肺气

D.润肠通便

13.湿温初起而见“胸闷不饥”的主要原因是B

A.胃肠积滞

B.湿热阻滞中焦气机

C.中气实

D.胃强脾弱

14.症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其病为D

A.风温

B.春温

C.暑温

D.湿温

注:

湿温病多发于夏秋之交,有起病缓,传变慢,病情缠绵难愈等特点。

该病初起,病偏上焦,卫气同病,症见头痛恶寒,身重头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这是湿温的主要脉症,称为“湿温”

15.“手太阴暑温”初起,‘但汗不出者’表明B

A.暑热不甚

B.兼有寒邪郁表

C.兼有湿邪郁表

D.暑热郁表

注:

本条“汗不出”必恶寒重,是辩证要点。

说明本证属暑湿内蕴,寒束于表的表实证。

16.吴鞠通认为“温病最忌辛温,暑病不忌”是因为A

A.暑必兼湿

B.暑必兼寒

C.暑必兼痰

D.暑必伤阳

17.“阳明温病,下之不通”若兼见“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寸实大”的表现,说明其病B机兼有

A.正虚不能运药

B.肺气不降

C.火腑不通

D.无舟水停

注:

“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寸实大”表示痰热阻肺,腑有热结者。

不能只通下,需要一面宣肺气之痹,一面逐肠胃之结。

18“阳明温病,下之不通”若兼见“左尺牢坚,小便赤痛,时烦渴甚”的表现,说明其病机兼有C

A.正虚不能运药

B.肺气不降

C.火腑不通

D.无水舟停

19.牛黄承气汤的药物组成是D

A.牛黄加小承气汤

B.牛黄加大承气汤

C.安宫牛黄丸加大承气汤

D.安宫牛黄丸加大黄

20.增液承气汤的药物组成是D

A.增液汤加大承气汤

B.增液汤加小承气汤

C.增液汤加调胃承气汤

D.增液汤加大黄芒硝

21.一、二、三、四、五加减正气散均有下列那组药物D

A.藿香、广皮,厚朴、半夏

B.藿香、广皮、半夏、茯苓

C.藿香、半夏、厚朴、茯苓

D.藿香、广皮、厚朴、茯苓

22.认为导致湿温的原因是“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的医家是D

A.叶天士

B.薛生白

C.雷少逸

D.吴鞠通

注:

“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与薛生白”太阴内伤,湿饮停滞,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之说意义相同。

23.对于湿温的治疗,哪部著作出“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A

A.《温病条辨》

B.《温热论》

C.《湿热病篇》

D.《温热经纬》

24.加减复脉汤是指B

A.复脉汤加玄参减参、桂、枣、姜

B.复脉汤加白芍减参、桂、枣、姜

C.复脉汤加玄参减参、桂、姜、草

D.复脉汤加白芍减参、桂、姜、草

25.温病后期,“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热自阴来者”,治宜D

A.加减复脉汤

B.三甲复脉汤

C.大定风珠

D.青蒿鳖甲汤

注:

本条发热多见于温病后期,临证尚有能食消瘦,舌红苔少,脉沉细数等表现。

此时阴液已亏,余邪留伏阴分,往往病情迁延,经久不解,病虽不重,但其余邪消耗阴血,注意善后。

26.温病后期邪热留伏阴分的发热表现是A

A.夜热早凉,热退无汗

B.日晡潮热,体热肢厥

C.身热不扬,汗出不减

D.往来寒热,热多寒少

27.桑菊饮证常见A

A.微渴

B.渴甚

C.不渴

D.渴不欲饮

28.清营汤证常见C

A.微渴

B.不渴

C.但欲漱口不欲饮

D.渴甚

29.白虎汤证常见B

A.不渴

B.渴甚

C.渴不欲饮

D.但欲漱口不欲饮

30.牛黄承气汤呈现的治法是D

A.邪正合治法

B.脏腑合治法

C.二肠同治法

D.两少阴合治法

31新加黄龙汤体现的治法是A

A邪正合治法

A.脏腑合治法

B.二肠同治法

C.两少阴合治法

32.宣白承气汤体现的治法是B

A.邪正合治法

B.脏腑合治法

C.二肠同治法

D.两少阴合治法

33.对于湿温的治疗,提出当三焦分治的是C

A.叶天士

B.薛生白

C.吴鞠通

D.吴又可

CEAE

34湿温病.症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者,以何方主之C

A.麻黄汤

B.桂枝汤

C.三仁汤

D.枳实导滞汤

35.湿温病症见“脉缓身痛,舌淡黄而滑,渴不多饮,或竟不渴,汗出热解,继而复热”者,以何方主之A

A.黄芩滑石汤

B.枳实导滞汤

C.桂枝汤

D.麻黄汤

36.风温、温热、瘟疫、温毒、冬温,邪热羁留阳明已久,若症见“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则齿黑唇裂,脉沉实者”,治宜A

A.承气汤

B.复脉汤

C.枳实导滞汤

D.黄连阿胶汤

注:

症见“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则齿黑唇裂,脉沉实者”仍属阳明腑实,可用攻下之法。

37.风温、温热、瘟疫、温毒、冬温,邪热羁留阳明已久,若症见“脉虚大,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治宜A

A.加减复脉汤

B.黄连阿胶汤

C.枳实导滞汤

D.复脉汤

注:

症见“脉虚大,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此为邪热少而虚热多,中无结粪,属肾阴大伤,应用加减复脉汤以滋养肾阴。

38.吴氏所提出的三焦治疗上的主要特点B

A.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B.治上焦如羽,治中焦如衡,治下焦如权

C.宣上,畅中,渗下

D.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注:

对于三焦分证的治疗大法,吴氏指出治上焦之药要如同那样轻,因为非轻清上浮之品久不能达到在上的病位。

治中焦要如同秤杆那样保持平衡,不平衡就不能平安。

治疗下焦则如同秤砣一样,如果不用性质沉重的药物就不能直达在下的病所。

吴氏用‘羽’‘衡’‘权’三字,突出了三焦治疗上的主要特点。

40.请选出吴鞠通关于温病范围的论述:

B

A.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B.温病者:

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

C.太阴风温、温热、瘟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D.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注:

根据病因可把温病分为九种分别是风温、温热、瘟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等。

41.请选出吴鞠通关于温病发病部位的论述:

A

A.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B.太阴风温、温热、瘟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C.温病者:

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

D.湿热证,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湿在肌肉,不为汗解

注:

温病的病因是温邪,温邪侵犯人体一般是从口鼻而入,而鼻气通于肺,肺合皮毛,因而温病发病多始于肺卫,即吴氏所言‘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42.下列哪项不是白虎四禁的内容B

A.大汗出、大渴、脉沉、舌红苔黄

B.脉浮弦而细、脉沉、不渴、汗不出

C.汗不出、不渴、舌淡苔白、脉弦细

D.大汗出、不渴、脉沉、脉数

注:

白虎汤为辛寒清气,达热出表的名方。

若脉浮为病在表;脉弦为病在少阳;脉细为阴虚;脉沉为热结肠腑或阳气虚弱;不渴为津液未伤;汗不出为表气郁闭或无作汗之源。

体现了“有是证便用是药”的辩证思想。

43.下列哪项不是湿温病三大禁忌B

A.禁汗、禁下、禁补

B.禁汗、禁润、禁下

C.禁补、禁下,禁润

D.禁汗、禁补、禁润

44.根据吴鞠通《温病条辨》原文湿温病初起治疗方剂是:

D

A.甘露消毒丹

B.连朴饮

C.藿香正气散

D.三仁汤

注:

湿温病初起有三大禁忌:

一为禁汗,若见恶寒头痛,身重头痛,误认为伤寒而用辛温发汗之药,则会耗伤心阳,湿浊虽辛温之品上蒙清窍,可致神昏等证。

而为禁下:

若见胸闷不饥等湿热阻滞脾胃之证,误以为胃肠积滞而妄用苦寒攻下,则脾阳受损,脾气下陷,湿邪下趋而为洞泄。

三则禁润:

若见午后身热等误认为阴虚,妄用滋腻阴柔之药,必使湿邪难解,病情加重而难以治愈。

应治宜三仁汤。

(原文: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45.“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说明湿热病邪传至哪个部位:

B

A.停留上焦

B.下传中焦

C.下传下焦

D.连及中下二焦

注:

阳明温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其产生机理。

以及阳明经腑证的论治。

阳明温病有经证与腑证的不同其区别主要有脉、舌象、腹诊及大便状况的不同。

阳明经证当辛寒清热,透邪外出,用白虎汤治疗阳明腑证当苦寒攻下,用承气汤.

46.阳明温病,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应用:

B

A.调胃承气汤

B.大承气汤

C.白虎汤

D.宣白承气汤

47.下列哪四项能表明阳明经证与阳明腑证的不同之处D

A.脉象、舌象、二便、斑点

B.脉象、大便、腹诊、是否恶寒

C.脉象、腹诊、二便、是否恶寒

D.舌象、脉象、大便、腹诊

注:

阳明温病有经证与腑证的不同,如腹软无压痛,大便不秘者,多属经证,如腹部胀满疼痛,便秘或热结旁流,则属腑证。

48阳明温病,腑实应下失下,邪气流连,正气内虚时应用方是:

A

A.新加黄龙汤

B.增液承气汤

C.宣白承气汤

D.牛黄承气汤

49阳明腑实,小肠热盛证所用方剂是:

A

A.导赤承气汤

B.牛黄承气汤

C.宣白承气汤

D.增液汤

注:

阳明温病攻下法无效或不能单用攻下法的情况。

若腑实兼正气亏损应用新加黄龙汤以滋阴润下。

若腑实兼痰热阻肺者,应用宣白承气汤。

一面宣肺气之痹,一面逐肠胃之结。

若阳明腑实兼小肠热盛证,一以通大便之秘,一以泄小肠之热,选用导赤承气汤。

对于热入心包,阳明腑实证应用牛黄承气汤,一以牛黄清心开窍,一以大黄攻下泻热。

对于阴液亏耗大便不通可用‘增水行舟’的增液汤。

(原文:

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

应下失下,正虚不能运药,不运药者死,新加黄龙汤主之。

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

左尺牢坚,小便赤痛,时烦渴甚,导赤承气汤主之。

邪闭心包,神昏舌短,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

津液不足,无水舟停者,间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主之。

50下列哪项是关于《温病条辨》中温病后期真阴耗竭的原因:

A

A.阳明邪热炽盛,流连过久,伤及少阴

B.腑实应下失下,邪气流连,正气内虚

C.湿热阻遏,缠绵难解,正气亏虚

D.邪热传入营分,伤及肝肾

51.《温病条辨》中提出,太阴温病发汗而汗不出者,如发斑者,应用C

A.白虎汤

B.清营汤

C.化斑汤

D.至宝丹

52.《温病条辨》中治疗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谵语而先牛黄丸,仍不大便者的主方是B

A.大承气汤

B.调胃承气汤

C.新加黄龙汤

D.导赤承气汤

53.《温病条辨》中提出,温毒见咽痛喉肿,耳前耳后肿,颊肿,面正赤,治疗当用B

A.普济消毒饮去元参、板蓝根

B.普济消毒饮去柴胡、升麻

C.普济消毒饮加大黄

D.普济消毒饮加重黄芩、黄连

54.《温病条辨》中提出,太阴温病,初起但热不寒而渴者,用银翘散主之,但下列何种温病不在此例A

A.温毒

B.冬温

C.温热

D.瘟疫

注:

太阴风温、温热、温疟、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55.《温病条辨》中所说的小儿暑痫,主要症状有B

A.舌绛

B.猝然惊厥

C.身热

D.脉数

56《温病条辨》中所列的温病不包括下述哪个A

A.温热

B.霍乱

C.瘟疫

D.暑温

57.提出“寓泻于补,以补药之体,作泻药之用”的医家是

A.吴鞠通

B.吴又可

C.薛生白

D.张仲景

58.《温病条辨》中提出下列何种病证可与清营汤B

A.阳明温病,舌黄腻,汗出,脉滑数者

B.阳明温病,舌黄燥,肉色绛,不渴者

C.阳明温病,舌黄燥,肉色绛,口渴者

D.太阴温病,咳喘,汗出,舌红苔黄燥者

59.以下哪一条属于《温病条辨》提出的斑疹治禁A

A.升提

B.凉血

C.清热

D.和解

60《温病条辨》中指出,温病阳明腑实,“诸症悉而微,脉不浮者,当用C

A.大承气汤

B.新加黄龙汤

C.小承气汤

D.导赤承气汤

61,指出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暝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的医家

A吴又可

B.吴鞠通

C.章虚谷

D.王孟英

62.《温病条辨》中指出;温病邪在阳明久羁,或已下,或未下,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则齿黑唇裂,决定使用下法或滋肾法的主要依据是B

A.口渴或口不渴

B.脉沉实或脉虚大,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

C.发热或不发热

D.恶寒或不恶寒

注:

症见“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则齿黑唇裂,脉沉实者”仍属阳明腑实,可用攻下之法。

症见“脉虚大,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此为邪热少而虚热多,中无结粪,属肾阴大伤,应用加减复脉汤以滋养肾阴。

63.《温病条辨》中用清营汤去黄连主治的病证是A

A.太阴温病,寸脉大,舌绛而干,口反不渴者

B.太阴温病,寸脉大,舌绛而干,口渴者

C.阳明温病,舌黄燥,舌绛,不渴者

D.阳明温病,舌滑,肉色绛,不渴者

注:

温病始于上焦手太阴,寸脉大,知上焦热重,也是手太阴温病应有之脉象。

舌干燥,色绛知病位虽在上焦,但病邪已不在卫气而直入营分了。

舌绛是营分证的特殊舌象。

“口反不渴’是邪入营分吗,蒸腾营阴,上泛于口所致。

病在营分,当以清营泻热为主。

64.“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连腹胀,大便不爽’治宜A

A.一加减正气散

B.二加减正气散

C.三加减正气散

D.四加减正气散

注:

上中下三焦皆被湿郁,脾胃升降失常,病变中心偏于中焦,乃湿热中阻所致。

治以分消中焦湿热,升脾降胃,化浊理气。

65.因“吸受秽湿”,而症见“热蒸头胀,身痛呕逆,小便不通ing,神识昏迷,舌白,渴不多饮”者,辩证为B

A.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B.湿热弥漫三焦

C.湿热郁伏膜原

D.湿热困阻中焦

66吴氏五个加减正气散所治病证均有湿热内郁,阻滞气机,脾胃升降失常的病例变化,病机中兼有湿蕴化热的有ABC

A一加减正气散

B二加减正气散

C三加减正气散

D.四加减正气散

67.吴氏五个加减正气散所治病证均有湿热内郁,阻滞气机,脾胃升降失常的病例变化,病机中兼有湿从寒化的有DE

A.一加减正气散

B二加减正气散

C三加减正气散

D.四加减正气散

68.导赤承气汤体现的治法是

A.脏腑合治法

B.二肠同治法

C.邪正合治法

D.两少阴合治法

69.热邪久羁,吸烁真阴,或因误表,或因妄攻,神倦瘛瘲,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时时欲脱者,应用

A加减复脉汤

B.大定风珠

C.三甲复脉汤

D.小定风珠

注:

热邪久羁不退,本已吸烁真阴,又误用汗下之药,更劫夺肝肾阴液因而神倦瘛瘲,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时时欲脱,本是三甲复脉汤之后再论虚风内动,应用纯虚无邪,虚风内动,风动欲脱的救急之方。

70呃逆与”热厥”并见,多是热扰

A.督脉

B.任脉

C.带脉

D.足阳明胃经

注:

呃逆与热厥并见,多与热扰任脉循膈而引动胃气冲逆有关。

任脉统一身之阴经,为阴经之海,阴经竭则任脉空,加之热邪内扰,胸腹内脏功能失调,故致胃气上逆而动膈。

71.根据《温病条辨》下列哪方可以防止痉厥的发生

A.三甲复脉汤

B.二甲复脉汤

C.大定风珠

D.青蒿鳖甲汤

72.湿热病之神昏与小便不通并见其原因是B

A.湿热阻于中焦

B.湿邪闭阻于下,郁闭于上,蒙蔽心窍

C.湿热蒙蔽于上,清窍为之闭塞

D.温病后期真阴耗伤虚风内动

73.阳明温病,无上焦证,数日不大便,当下之,若其人阴素虚,不可行承气者,应用

A,加减复脉汤

B.济川煎

C.麻子仁丸

D.增液汤

注:

吴氏指出“热结与液干”是不大便的两大因素,脉实证实者,用承气汤。

偏于阴亏而半实半虚者,用增液汤。

此方寓泻于补,增水行舟,所谓以补药之体作泻药用。

74.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无汗者,应用

A.银翘散加生地、玄参、麦冬、甘草

B.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

C.银翘散加元参、生地、丹皮、杏仁

D.银翘散加玄参、丹皮、麦冬、白芍

75.太阴伏暑,舌白不渴,无汗者,应用

A.银翘散去牛蒡子、玄参加杏仁、甘草

B.银翘散去荆芥、玄参加杏仁、滑石

C.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加杏仁、滑石

D.银翘散去牛蒡子、生地加杏仁、滑石

76.上焦病热厥,发病部位多在

A.肺

B.心

C.心包络

D.脾胃

77.大定风珠是三甲复脉汤加了下列哪一组药物A

A.鸡子黄、五味子

B.鸡子黄、阿胶

C.阿胶、黄连

D.五味子、黄连

78.温疫的主要病因是:

C

A.温毒之邪B.火热之邪

C.疫疠毒邪 D.暑湿之邪

79.在著作中主论温疫发斑发疹的医家是:

D

A.叶天士B.陆子贤

C.吴坤安D.余师愚

80.可用于温疫初起卫气同病的方剂是:

D

A.银翘散  B.竹叶石膏汤

C.桑菊饮D.柴葛解肌汤

81.温疫的治疗原则是:

A

A.迅速祛除病邪  B.扶助正气以祛邪

C.扶正祛除并用D.苦寒泄热为主

82..清咽养营汤适用于烂喉痧什么证型?

B

A.毒燔气营B.余毒伤阴

C.毒壅气分D.毒侵肺卫

83.“烂喉痧以畅汗为第一要义。

”是哪位医家说的:

D

A.叶天士B.吴鞠通

C.王孟英D.丁甘仁

84烂喉痧的基本特征是:

A

A.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痧B.发热恶寒,咽喉肿痛

C.初起发热恶寒,咳嗽D.咽痛口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