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kv输电线电力线路迁改环评报告(社会).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6809243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0kv输电线电力线路迁改环评报告(社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110kv输电线电力线路迁改环评报告(社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110kv输电线电力线路迁改环评报告(社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110kv输电线电力线路迁改环评报告(社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110kv输电线电力线路迁改环评报告(社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110kv输电线电力线路迁改环评报告(社会).doc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110kv输电线电力线路迁改环评报告(社会).doc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110kv输电线电力线路迁改环评报告(社会).doc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110kv输电线电力线路迁改环评报告(社会).doc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110kv输电线电力线路迁改环评报告(社会).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110kv输电线电力线路迁改环评报告(社会).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110kv输电线电力线路迁改环评报告(社会).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110kv输电线电力线路迁改环评报告(社会).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110kv输电线电力线路迁改环评报告(社会).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110kv输电线电力线路迁改环评报告(社会).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110kv输电线电力线路迁改环评报告(社会).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110kv输电线电力线路迁改环评报告(社会).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110kv输电线电力线路迁改环评报告(社会).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110kv输电线电力线路迁改环评报告(社会).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110kv输电线电力线路迁改环评报告(社会).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10kv输电线电力线路迁改环评报告(社会).doc

《110kv输电线电力线路迁改环评报告(社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0kv输电线电力线路迁改环评报告(社会).doc(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10kv输电线电力线路迁改环评报告(社会).doc

目录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1

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 12

环境质量状况 16

评价适用标准 19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20

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 22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24

运营期环境影响 26

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 28

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31

结论与建议 35

41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观山湖区现代制造产业园吉利园区电力线路迁改工程

建设单位

贵阳观泰产业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

吴军

联系人

王莹

通讯地址

贵阳市观山湖区金阳南路1号

联系电话

0851-84879745

传真

邮政编码

550081

建设地点

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

立项审批

部门

贵阳市观山湖区发展和改革局

批准文号

筑观发改[2014]114号

建设性质

新建□改扩建■技改□

行业类别

电力供应D4420

占地面积

(m2)

本工程塔基永久占地1350m2

绿化面积

(m2)

——

总投资

(万元)

1436.74

环保

投资(万元)

7

环保投资占

总投资比例

0.49%

评价经费

(万元)

——

预期投产日期

2016

1、建设必要性

为了不影响观山湖区现代制造产业园吉利园区的开发建设,需对影响产业园区的电力线路实施迁改。

本工程的实施将带来如下影响:

(1)加快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施贵阳市“大贵阳”发展战略,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园区内110kV输电线路及10kV输电线路的迁改的完善,为观山湖区现代制造产业园的建设让道,是实施贵阳市“大贵阳”发展战略,推动全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2)对今后产业用地的地块合理划分和集约使用,减少电力线对用地分割;

清红城110kV线、林寒110kV线、凤寒/凤北水110kV双回线自西南向东北从园区的中部通过,对功能区用地分割破坏较大,本项目迁改后沿园区内规划道路走线,减少了电力线对功能区用地分割。

(3)吉利M100甲醇汽车制造项目为贵阳现今唯一的一个乘用车生产项目,这正是贵州制造业目前所缺乏而又亟需的,对贵州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发展甲醇汽车与贵州生态文明建设高度契合,对贵州煤化工产业的发展也将产生极大拉动作用。

(4)该项目的建成将极大影响观山湖区现代制造产业园的发展,推动观山湖区的招商引资,并进一步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为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创造基础。

综合以上4点的分析,观山湖区现代制造产业园吉利园区电力线路迁改工程实施后,减少了电力线对用地分割,保证园区的安全建设,是加速观山湖区产业发展,完善城市功能的需要,是推动贵阳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更是迫切的,应尽快建设并尽早实施投运。

为此,贵阳观泰产业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委托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委托书见附件1)对观山湖区现代制造产业园吉利园区电力线路迁改工程项目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编制该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表。

2、编制依据

Ⅰ、采用的国家标准、规范名称及编号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4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

(3)《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1995年12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年12月);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13年6月修订);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3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39号《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及实施细则;

(8)《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15年6月1日起施行);

(9)《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10)《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

(1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1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13)《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14)《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

(15)《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

(16)《贵州省环境保护条例》。

Ⅱ、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程规范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T2.1-2011);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

(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2.3-1993);

(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

(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输变电工程》(HJ24-2014);

(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

(7)《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HJ/T10.3-1996);

(8)《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HJ/T10.2-1996);

(9)《交流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监测方法(试行)》(HJ681-2013)。

3、确定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类别的依据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15年6月1日起施行),确定本工程环境技术文件的形式为环境影响报告表。

4、工程内容及规模

(1)工程概况

本工程地理位置见附图1,基本情况见表1。

表1观山湖区现代制造产业园吉利园区电力线路迁改工程建设内容

项目名称

观山湖区现代制造产业园吉利园区电力线路迁改工程

建设性质

改扩建

建设及营运管理单位

贵阳观泰产业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工程设计单位

贵阳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本期建设内容

(本期环评内容)

本工程新建线路全线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

1、清红城110kV线#47~#52线路迁改工程

本工程为架空线迁改工程,新建架空线路路径长度2.089km,新建通信线路路径长度3.137km,拆除原有架空线路路径长度1.864km。

2、林寒110kV线#51~#56线路迁改工程

本工程为架空线迁改工程,新建架空线路路径长度2.105km,重新紧放线路路径长度3.088km,拆除原有架空线路路径长度1.401km。

3、凤寒/凤北水110kV双回线#16~18线路迁改工程

本工程为架空线迁改工程,新建架空线路路径长度0.946km,拆除原有架空线路路径长度0.916km。

占地面积

本工程线路塔基永久占地约1350m2,路径不涉及基本农田,现大部分为山坡绿地,部分为建设用地。

本工程线路所经区域无环保拆迁和工程拆迁。

(2)清红城110kV线#47~#52线路迁改点情况:

根据现场查勘,清红城110kV线#47~#52线路迁改点位置选择在金华镇何官村三组和金华镇何官村七组附近,即现运行的清红城110kV线#47和#53杆塔。

(3)林寒110kV线#51~#56线路迁改点情况:

根据现场查勘,林寒110kV线#51~#56线路迁改点位置选择在金华镇何官村七组和金华镇何官村六组附近,即现运行的林寒110kV线#52杆塔附近和#56杆塔。

(4)凤寒/凤北水110kV双回线#16~#18线路迁改点情况:

根据现场查勘,凤寒/凤北水110kV双回线#16~#18线路迁改点位置选择在金华镇何官村四组和金华镇何官村七组附近,即现运行的凤寒/凤北水110kV双回线#16和#18杆塔。

(5)路径方案

Ⅰ、路径选择原则

1)根据电力系统规划要求,综合考虑施工、运行、交通条件和线路长度等因素,进行多方案比较,使线路路径走向安全可靠,经济合理。

2)尽量靠近现有国道、省道、县道及乡村公路,改善线路交通条件。

3)尽量在靠近两变电所的航空线附近寻找线路路径。

4)尽量避让险恶地形、洪水淹没区及不良地质地段。

5)尽量避开森林密集区、水源林区、珍稀树种地区,减少森林砍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6)避让军事设施、机场、大型厂矿企业、大型采石场、油库及重要通信设施。

7)尽量避免跨越民房。

8)综合协调本线路路径与沿线已建线路(包括规划线路)及其它设施的矛盾。

9)线路尽量短,统筹考虑其余备用线路出线通道。

上述拟定路径方案的原则自始至终地贯彻于设计实施的过程中。

Ⅱ、线路路径

1)清红城110kV线#47~#52线路迁改工程

本工程迁改方案采用架设架空线的方式完成迁改。

在清红城线#47~#48档中线下偏北N1处新立1基单回路转角塔,线路从#47耐张杆走线至该处并平行原线至#48直线杆东北面的N2塔位处,然后左转沿拟建规划路平行走线至吉利园区西北角落十字路口的西南方的N4处,接着线路右转跨越十字路口并向东走线至#51耐张杆东北面山包上的N8塔位处,最终接回清红城#53耐张杆完成线路迁改。

2)林寒110kV线#51~#56线路迁改工程

本工程迁改方案采用架设架空线的方式完成迁改。

在林寒线#52直线杆小号侧线下处新立1基单回路耐张塔P1,新建线路从#51直线杆走线至该塔并右转至西北面山腰上的耐张塔P4,然后左转并跨过金清大道向西与清红城新建线路平行走线至十字路口东北方的P9塔位处,接着线路左转并跨越十字路口后向南沿吉利大道规划红线外侧走线至林寒110kV线#56耐张杆大号侧线下的单回路耐张塔P13处,并通过其接回原线#56直线杆完成线路迁改。

3)凤寒/凤北水110kV双回线#16~#18线路迁改工程

本工程迁改方案采用架设架空线的方式完成迁改。

在#16耐张塔大号侧山包线下偏北G1处新立1基双回路转角塔,线路从#16接至该塔并右转向西走线至拟建规划道路西面的山包上,接着线路向南平行拟建规划道路走线至#17耐张塔西面的新立塔位G3处,然后沿原线平行走线至#18耐张塔东南方向的G4塔位处,最后接回#18耐张塔完成线路迁改。

本工程线路沿线2km范围内均没有雷达站、导航台站、电视差转台等,并注意避开了人口密集的村镇。

沿线没有穿越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也没有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古迹分布。

从环保角度上看,本工程线路路径是可行的。

本工程线路全线塔基及路径内需砍伐树木约1300棵,树种主要为松树、杂树和灌木,无珍稀濒危植物。

在施工前需到当地林业部门办理林木砍伐手续,方可进行建设。

(6)导线与地线

根据系统通信要求和线路保护的需要,为保证本工程导线选择的经济,合理性,全线按覆冰10mm设计,本工程导线均采用JL/G1A-240/30钢芯铝绞线导线,清红城110kV线#47~#52线路迁改工程地线一根采用OPGW-24B1-50型复合架空地线光缆,另一根采用OPGW-24B1-80型复合架空地线光缆;林寒110kV线#51~#56线路迁改工程地线两根均采用JLB20A-50型铝包钢绞线,凤寒/凤北水110kV双回线#16~#18线路迁改工程地线两根均采用OPGW-24B1-80型铝包钢绞线。

(7)杆塔选择

根据本工程的主要技术原则,结合杆塔实际使用条件及现场地形、地质和水文气象条件进行塔型规划。

本工程线路全线为10mm,共使用杆塔27基。

清红城110kV线#47~#52线路迁改工程共使用杆塔10基,其中,单回路直线塔1基,单回路耐张塔9基;林寒110kV线#51~#56线路迁改工程共使用杆塔13基,其中单回路直线塔4基,单回路耐张塔9基。

凤寒/凤北水110kV双回线#16~#18线路迁改工程共使用杆塔4基,4基均为双回路转角塔。

表2清红城110kV线#47~#52线路迁改工程杆塔使用情况

序号

名称

规格

型号

单位

数量

重量(t)

单重

总重

1

单回路直线塔

1ZM213(呼高30m)

1

6.824

6.824

2

单回路转角塔

1JG113(呼高18m)

2

6.302

12.61

3

单回路转角塔

1JG113(呼高21m)

1

7.356

7.356

4

单回路转角塔

1JG213(呼高21m)

1

7.818

7.818

5

单回路转角塔

1JG213(呼高27m)

2

9.343

18.69

6

单回路转角塔

1JG313(呼高18m)

1

7.807

7.807

7

单回路转角塔

1JG313(呼高21m)

2

9.035

18.07

表3林寒110kV线#51~#56线路迁改工程杆塔使用情况

序号

名称

规格

型号

单位

数量

重量(t)

单重

总重

1

单回路直线塔

1ZM213(呼高30m)

1

6.824

6.824

2

单回路直线塔

1ZM213(呼高33m)

2

7.479

14.96

3

单回路直线塔

1ZM213(呼高36m)

1

8.044

8.044

4

单回路转角塔

1JG113(呼高15m)

1

6.024

6.024

5

单回路转角塔

1JG113(呼高18m)

1

6.302

6.302

6

单回路转角塔

1JG213(呼高27m)

1

9.343

9.343

7

单回路转角塔

1JG313(呼高21m)

2

9.035

18.07

8

单回路转角塔

1JG413(呼高15m)

1

8.373

8.373

9

单回路转角塔

1JG413(呼高21m)

2

10.59

21.18

10

单回路转角塔

2JG113(呼高33m)

1

14.50

14.50

表4凤寒/凤北水110kV双回线#16~#18线路迁改工程杆塔使用情况

序号

名称

规格

型号

单位

数量

重量(t)

单重

总重

1

双回路转角塔

1SJ113(呼高21m)

1

11.22

11.22

2

双回路转角塔

1SJ213(呼高27m)

1

15.58

15.58

3

双回路转角塔

1SJ313(呼高18m)

1

12.37

12.37

4

双回路转角塔

1SJ313(呼高21m)

1

13.62

13.62

本工程杆塔图详见附图3。

(8)导线对地及交叉跨越距离

导线对地及交叉跨越距离按照《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50545-2010)进行控制,具体取值如表5所示。

表5110kV线路导线对地及交叉跨越最小允许距离

序号

项目

110kV线路最小距离/m

备注

1

导线对居民区地面

7.0

最大弧垂

2

导线对非居民区地面

6.0

最大弧垂

3

导线与建筑物之间最小垂直距离

5.0

最大弧垂

4

边导线对建筑物之间的最小净空距离

4.0

最大风偏

5

边导线与建筑物之间的水平距离

2.0

无风情况

6

导线与树木之间的垂直距离

4.0

最大弧垂

7

导线与树木之间的净空距离

3.5

最大风偏

8

导线与果树、经济作物及城市街道行道树距离

3.0

最大弧垂

9

导线对公路最小垂直距离

7.0

最大弧垂

10

导线对河流最小垂直距离(百年一遇洪水位)

3.0

最大弧垂

11

导线对电力线最小垂直距离

3.0

最大风偏

注:

工程在下一步初步设计时必须满足以上距离要求。

(9)主要跨越

表6清红城110kV线#47~#52线路迁改工程线路路径交叉跨越情况

被跨越物

交叉跨越次数

备注

通信线

跨越5次

跨越

10kV线路

跨越3次

跨越

弱电线路

跨越5次

跨越

公路

跨越2次

跨越

表7林寒110kV线#51~#56线路迁改工程线路路径交叉跨越情况

被跨越物

交叉跨越次数

备注

通信线

跨越5次

跨越

10kV线路

跨越3次

跨越

弱电线路

跨越5次

跨越

公路

跨越2次

跨越

表8凤寒/凤北水110kV双回线#16~#18线路迁改工程线路路径交叉跨越情况

被跨越物

交叉跨越次数

备注

通信线

跨越3次

跨越

10kV线路

跨越2次

跨越

弱电线路

跨越3次

跨越

公路

跨越2次

跨越

(10)线路占地及土石方量

本工程塔基占地面积约1350m2。

工程路径所在地形为:

丘陵60%;平地40%。

本工程线路路径不涉及基本农田,约95%为山坡绿地,5%为建设用地,线路全段森林覆盖一般,线路经过地区多为丘陵,部分低中山丘陵田地种植的经济作物主要有玉米、水稻等农作物,其余的多为松杂树和灌木。

线路全线土石方量预计挖方约2160m3,填方约1620m3,弃方约540m3,弃土用于塔基征地范围内铺平绿化,剥离的表土要妥善收集堆放,以便施工结束后用于生态恢复,弃方应采取措施防止水土流失。

线路牵张场和备料场临时占地面约1000m2,线路牵张场和备料场临时占地在施工结束后进行合理的补种,以积极的方式完成植被的恢复和重建工作,植被应选择与周围植被相同或相近的物种,避免外来物种入侵,保持景观协调一致。

5、规划和产业政策的符合性

贵阳市观山湖区发展和改革局以筑观发改[2014]114号文件,《观山湖区发展和改革局关于观山湖区现代制造产业园110kV电力线路迁改工程项目建议书的批复》对本项目进行了立项确认(见附件2)。

本项目属电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订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修正)》中第一类鼓励类(城乡电网改造及建设)项目,符合国家现行产业政策。

建设观山湖区现代制造产业园吉利园区电力线路迁改工程,能加快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是加速观山湖区产业发展,完善城市功能的需要,是推动贵阳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因此,其建设符合当地发展规划。

本工程塔基占地面积1350m2。

本工程线路路径已取得了政府部门相关路径协议。

不占用基本农田,全线在贵阳市观山湖区境内走线。

线路选线符合环保要求。

6、清洁生产原则的符合性

清洁生产是指将污染防治战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全过程,通过不断改进管理和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以降低对公众和环境的危害。

清洁生产的核心是从源头做起、预防为主,通过全过程的控制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本工程属电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于本项目的建设,其清洁生产内容主要体现在施工期,即绿色施工。

①在环境管理体系指导下,对施工活动和施工现场布局精心安排和设计,减少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②施工优先采用环保型设备。

③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废物分类回收利用,做到资源合理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

④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尽量回收利用作为场地洒水,降低施工扬尘。

综合各种因素,项目的建设能对当地经济建设,生产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并应该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三R”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达到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7、评价因子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输变电工程》(HJ24-2014),4.4评价因子“表1输变电工程主要环境影响评价因子汇总表”所示,本项目评价现状评价因子施工期为声环境,运营期为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声环境、地表水;预测评价因子为施工期为声环境,运营期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声环境、地表水。

⑴工频电场评价因子:

工频电场强度(kV/m);

⑵工频磁场评价因子:

工频磁感应强度(μT);

⑶声环境评价因子:

昼间、夜间等效声级,Leq[dB(A)]

⑷地表水:

pH、COD、BOD5、NH3-N、石油类(mg/m3),pH值无量纲。

8、调查范围

⑴电磁环境

本工程属于110kV架空输电线路,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输变电工程》(HJ24-2014),4.7评价范围“表3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本工程输电线路边电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为导线地面投影外两侧各30m。

⑵噪声

架空输电线路的声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为边导线地面投影外两侧各30m。

⑶生态环境

输电线路生态评价范围为线路边导线地面投影外两侧各300m内的带状区域。

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本工程为新建线路工程,经过环境现状调查,现状监测结果显示:

工频电场最大值为471.98V/m,所有检测点位的工频电场检测值均符合《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居民区工频电场小于4000V/m的要求。

工频磁场最大值为0.017μT,所有检测点位的工频磁场检测值均符合《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居民区工频磁场小于100μT的要求。

等效A声级昼间最大值为52.5dB(A),夜间最大值为41.9dB(A),均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功能区的要求。

本工程线路建设完成后,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和噪声都会略有增加。

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

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

1、地形、地貌、地质

观山湖区隶属于贵州省贵阳市,地处贵阳市西北部,东临黔灵山脉,南接三桥马王庙片区,西靠清镇市,北与白云区相接。

观山湖区地处黔中山原丘陵中部,长江与珠江分水岭地带。

总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岗阜起伏,剥蚀丘陵与盆地、谷地、洼地相间。

相对高差100~200m。

地貌属于以山地、丘陵为主的丘原盆地地区。

工程拟建区零星分布亚粘土、亚砂土夹岩石碎块为第四系松散堆积工程地质岩组,在建设过程中需提前剥离,造成边坡失稳的可能性小,对杆塔的建设影响不大。

工程主要分布二叠系下统栖霞组坚硬层状灰岩、燧石结核灰岩工程地质岩组,工程地质岩组单一,抗压强度高稳固性好。

工程拟建区未见崩垮、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自然边坡稳定,人类工程活动造成地质环境的破坏极微,强降水对岩土有一定冲蚀、软化作用,尚不足以诱发重大环境问题,原生态地质环境良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构造图》线路沿线无震源分布,勘测中未发现第四系土层有错动、滑移的痕迹,地震活动不明显,无断裂和活动性断裂形迹。

根据《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GB18306~2001图B1)线路沿线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0.35S。

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01)线路沿线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线路沿线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区。

2、气候、气象

观山湖区属亚热带湿润温和型气候,平均海拔1200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阳光充足,雨水充沛,气候温和,四季宜人,年平均温度15℃。

7月下旬为最热天气,最高温度为32℃;1月上旬为最冷天气,最冷天气为零下5℃。

年平均降雨量为1200毫米。

雨季多雷雨,属于重雷击区,积雪初期为11月至次年3月,积雪深度可达200mm,冬季土壤冻结深度50mm,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少有东北风,风向受地形影响具有多变性。

3、水文

观山湖区境内,有“两湖一库”:

观山湖、金华湖、十二滩水库。

金华湖总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最深处有20多米深。

观山湖原来叫观山水库,库容量15万立方米。

十二滩水库积雨面积3.75平方公里,水面积16.2万平方米,有效库容36万立方米。

根据钻孔资料,本场区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经钻孔测量,场地地下水位埋藏较深,在勘察钻孔内未见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