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园艺设施的环境特征及其调节控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11940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468.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园艺设施的环境特征及其调节控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第三章园艺设施的环境特征及其调节控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第三章园艺设施的环境特征及其调节控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第三章园艺设施的环境特征及其调节控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第三章园艺设施的环境特征及其调节控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第三章园艺设施的环境特征及其调节控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9页
第三章园艺设施的环境特征及其调节控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9页
第三章园艺设施的环境特征及其调节控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9页
第三章园艺设施的环境特征及其调节控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9页
第三章园艺设施的环境特征及其调节控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9页
第三章园艺设施的环境特征及其调节控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9页
第三章园艺设施的环境特征及其调节控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9页
第三章园艺设施的环境特征及其调节控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9页
第三章园艺设施的环境特征及其调节控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9页
第三章园艺设施的环境特征及其调节控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9页
第三章园艺设施的环境特征及其调节控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9页
第三章园艺设施的环境特征及其调节控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9页
第三章园艺设施的环境特征及其调节控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9页
第三章园艺设施的环境特征及其调节控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9页
第三章园艺设施的环境特征及其调节控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园艺设施的环境特征及其调节控制.docx

《第三章园艺设施的环境特征及其调节控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园艺设施的环境特征及其调节控制.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章园艺设施的环境特征及其调节控制.docx

第三章园艺设施的环境特征及其调节控制

第三章园艺设施的环境特征及其调节控制

园艺作物设施栽培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的,因此生产者对环境的干预、控制和调节能力与影响,比露地栽培要大得多。

管理的重点,是根据园艺作物遗传特性和生物学特性对环境的要求,通过人为地调节控制,尽可能使作物与环境间协调、统一、平衡,人工创造出作物生育所需的最佳的综合环境条件,从而实现蔬菜、花卉、水果设施栽培的优质、高产、高效。

制定园艺作物设施栽培的环境调控标准和栽培技术规范,必须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掌握园艺作物的遗传特性和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各个环境因子的要求。

园艺作物种类繁多,同一种类又有许多品种,每一个品种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又有不同的生育阶段(发芽、出苗、营养生长、开花、结果等),上述种种对周围环境的要求均不相同,栽培者必须了解。

光照、温度、湿度、气体、土壤是园艺作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5个环境因子,每个环境因子对各种园艺作物生育都有直接地影响,园艺作物与环境因子之间存在着定性和定量的关系,这是从事设施园艺生产所必须掌握的。

(2)应研究各种园艺设施的建筑结构、设备以及环境工程技术所创造的环境状况特点,阐明形成各种环境特征的机理。

摸清各个环境因子的分布规律,对设施内不同作物或同一作物不同生育阶段有何影响,为确立环境调控的理论和基本方法、改进保护设施、建立标准环境等提供科学依据。

(3)通过环境调控与栽培管理技术措施,使园艺作物与设施的小气候环境达到最和谐、最完美的统一。

在摸清园艺设施内的环境特征及掌握各种园艺作物生育对环境要求的基础上,生产者就有了生产管理的依据,才可能有主动权。

环境调控及栽培管理技术的关键,就是千方百计使各个环境因子尽量满足某种作物的某一生育阶段,对光、温、湿、气、土的要求。

作物与环境越和谐统一,其生长发育也越加健壮,必然高产、优质、高效。

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主要沿着两个方向在进行:

一是创造出适合环境条件的作物品种及其栽培技术;二是创造出使作物本身特性得以充分发挥的环境。

而设施园艺,就是实现后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第一节光照环境及其调节控制

植物的生命活动,都与光照密不可分,因为其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

正如人们所说的“万物生长靠太阳”,它精辟地阐明了光照对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园艺设施的类型中,塑料拱棚和日光温室是最主要的,约占设施栽培总面积的90%或更多。

塑料拱棚和日光温室是以日光为惟一光源与热源的,所以光环境对设施园艺生产的重要性是处在首位的。

一、园艺设施的光照环境特点

园艺设施内的光照环境不同于露地,由于是人工建造的保护设施,其设施内的光照条件受建筑方位、设施结构,透光屋面大小、形状,覆盖材料特性、干洁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园艺设施内的光照环境除了从光照强度、光照时数、光的组成(光质)等方面影响园艺作物生长发育之外,还要考虑光的分布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

(一)光照强度园艺设施内的光照强度,一般均比自然光要弱,这是因为自然光是透过透明屋面覆盖材料才能进入设施内,这个过程中会由于覆盖材料吸收、反射、覆盖材料内面结露的水珠折射、吸收等而降低透光率。

尤其在寒冷的冬、春季节或阴雪天,透光率只有自然光的50%~70%,如果透明覆盖材料不清洁,使用时间长而染尘、老化等因素,使透光率甚至不足自然光强的50%。

(二)光照时数园艺设施内的光照时数,是指受光时间的长短,因设施类型而异。

塑料大棚和大型连栋温室,因全面透光,无外覆盖,设施内的光照时数与露地基本相同。

但单屋面温室内的光照时数一般比露地要短,因为在寒冷季节为了防寒保温,覆盖的蒲席、草苫揭盖时间直接影响设施内受光时数。

在寒冷的冬季或早春,一般在日出后才揭苫,而在日落前或刚刚日落就需盖上,1d内作物受光时间不过7~8h,在高纬度地区冬季甚至不足6h,远远不能满足园艺作物对日照时数的需求。

北方冬季生产用的塑料小拱棚或改良阳畦,夜间也有防寒覆盖物保温,同样存在光照时数不足的问题。

(三)光质园艺设施内光组成(光质)也与自然光不同,主要与透明覆盖材料的性质有关,我国主要的园艺设施多以塑料薄膜为覆盖材料,透过的光质就与薄膜的成分、颜色等有直接关系。

玻璃温室与硬质塑料板材的特性,也影响设施内的光质。

露地栽培太阳光直接照在作物上,光的成分一致,不存在光质差异。

(四)光分布露地栽培作物在自然光下光分布是均匀的,园艺设施内则不然。

例如,单屋面温室的后屋面及东、西、北三面有墙,都是不透光部分,在其附近或下部往往会有遮荫。

朝南的透明屋面下,光照明显优于北部。

据测定,温室栽培床的前、中、后排黄瓜产量有很大的差异,前排光照条件好,产量最高,中排次之,后排最低,反映了光照分布不均匀。

单屋面温室后屋面的仰角大小不同,也会影响透光率的多少不同。

园艺设施内不同部位的地面,距屋面的远近不同,光照条件也不同。

园艺设施内光分布的不均匀性,使得园艺作物的生长也不一致。

二、园艺设施的光环境对作物生育的影响

(一)园艺作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园艺作物包括蔬菜、花卉(含观叶植物、观赏树木等)和果树3大种类,对光照强度的要求大致可分为阳性植物(又称喜光植物)、阴性植物和中性植物。

1.阳性植物这类植物必须在完全的光照下生长,不能忍受长期荫蔽环境,一般原产于热带或高原阳面。

如多数一二年生花卉、宿根花卉、球根花卉、木本花卉及仙人掌类植物等。

蔬菜中的西瓜、甜瓜、番茄、茄子等都要求较强的光照,才能很好地生长,光饱和点大多在6万~7万lx以上。

光照不足会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特别是西瓜、甜瓜,含糖量会大大降低。

果树设施栽培较多的葡萄、桃、樱桃等也都是喜光作物。

2.阴性植物这类植物不耐较强的光照,遮荫下方能生长良好,不能忍受强烈的直射光线。

它们多产于热带雨林或阴坡。

如花卉中的兰科植物、观叶类植物、凤梨科、姜科植物、天南星科及秋海棠科植物。

蔬菜中多数绿叶菜和葱蒜类比较耐弱光,光饱和点2.5万~4万lx。

3.中性植物这类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一般喜欢阳光充足,但在微阴下生长也较好,如花卉中的萱草、耧斗菜、麦冬草、玉竹等。

果树中的李、草莓等。

中光型的蔬菜有黄瓜、甜椒、甘蓝类、白菜、萝卜等、光饱和点4万~5万lx。

光照强度主要影响园艺作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光饱和点以下),光照越强、光合速率越高,产量也越高。

温室蔬菜的产量与光照强度关系密切,番茄每m2接受100MJ的产量为2.01~2.65kg/m2,降低光照6.4%和23.4%,其产量分别损失7.5%和19.9%,黄瓜也有类似的情况。

温室栽培主要蔬菜种类的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及光合速率,可供环境调控参考。

单叶的光合作用特性,由于单叶光合作用特性对生产的实际指导意义不是很大,近来更倾向于研究群体光合作用。

群体光合速率(CPn)的计算,是以单位土地面积表示的。

一般蔬菜作物群体光合作用光饱和点要大大高于单叶光合作用的光饱和点。

因为作物群体是由许多个体组成的,其叶片分布在不同的层次中,上部叶截获了较多光辐射,而中下部叶互相遮阳,光辐射截获量少,这种现象在设施栽培中尤为突出。

即使上部叶已达到光饱和点,但中下部仍未达饱和,故群体光饱和点要高于单叶光饱和点。

光照强弱除对植物生长有影响外,对花色亦有影响,这对花卉设施栽培尤为重要。

如紫红色的花是由于花青素的存在而形成的,而花青素必须在强光下才能产生,散射光下不易产生。

因此,开花的观赏植物一般要求较强的光照。

(二)园艺作物对光照时数的要求光照时数的长短影响蔬菜的生长发育,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光周期现象。

光周期是指1d中受光时间长短,受季节、天气、地理纬度等的影响。

蔬菜对光周期的反应可分为3类:

1.长光性蔬菜在12~14h以上较长的光照时数下,能促进开花的蔬菜,如多数绿叶菜、甘蓝类、豌豆、葱、蒜等,若光照时数少于12~14h,则不抽薹开花,这对设施栽培有利,因为绿叶菜类和葱蒜类的产品器官不是花或果实(豌豆除外)。

2.短光性蔬菜当光照时数少于12~14h时能促进开花结实的蔬菜,为短光性蔬菜,如豇豆、茼蒿、扁豆、苋、蕹菜等。

3.中光性蔬菜对光照时数要求不严格,适应范围宽,如黄瓜、番茄、辣椒、菜豆等。

需要说明的是短光型蔬菜,对光照时数的要求不是关键,而关键在于黑暗时问长短,对发育影响很大;而长光型蔬菜则相反,光照时数至关重要,黑暗时间不重要,甚至连续光照也不影响其开花结实。

光照时间的长短对花卉开花有影响,唐菖蒲是典型的长日照花卉,要求日照时数达13~14h以上才能花芽分化;而一品红与菊花则相反,是典型的短日照花卉,光照时数<10~11h才能花芽分化。

设施栽培可以利用此特性,通过调控光照时数达到调节开花期的目的。

一些以块茎、鳞茎等贮藏器官进行休眠的花卉如水仙、仙客来、郁金香、小苍兰等,其贮藏器管的形成受光周期的诱导与调节。

果树因生长周期长,对光照时数要求主要是年积累量,如杏要求年光照时数2500—3000h,樱桃2600~2800h,葡萄2700h以上,否则不能正常开花结实,说明光照时数对园艺作物花芽分化,即生殖生长(发育)影响较大。

设施栽培光照时

数不足往往成为限制因子,因为在高寒地区尽管光照强度能满足要求,但1d内光照时间太短,不能满足要求,一些果菜类或观花的花卉若不进行补光就难以栽培成功。

(三)光质及光分布对园艺作物的影响一年四季中,光的组成由于气候的改变而有明显的变化。

如紫外光的成分以夏季的阳光中最多,秋季次之,春季较少,冬季则最少。

夏季阳光中紫外光的成分是冬季的20倍,而蓝紫光比冬季仅多4倍。

因此,这种光质的变化可以影响到同一种植物不同生产季节的产量及品质。

光质对作物产生的生理效应。

光质还会影响蔬菜的品质,紫外光与维生素C的合成有关,玻璃温室栽培的番茄、黄瓜等其果实维生素C的含量往往没有露地栽培的高,就是因为玻璃阻隔紫外光的透过率,塑料薄膜温室的紫外光透光率就比较高。

光质对设施栽培的园艺作物的果实着色有影响,颜色一般较露地栽培色淡,如茄子为淡紫色。

番茄、葡萄等也没有露地栽培风味好,味淡,口感不甜。

例如,日光温室的葡萄、桃、塑料大棚的油桃等都比露地栽培的风味差,这与光质有密切关系。

由于园艺设施内光分布不如露地均匀,使得作物生长发育不能整齐一致。

同一种类品种、同一生育阶段的园艺作物长得不整齐,既影响产量、成熟期也不一致。

弱光区的产品品质差,且商品合格率降低,种种不利影响最终导致经济效益降低,因此设施栽培必须通过各种措施,尽量减轻光分布不均匀的负面效应。

三、园艺设施光照环境的调节与控制

(一)影响园艺设施光照环境的因素园艺设施内的光照至今主要利用自然光,且利用率只有外界自然光照的40%~60%。

人们通常说的“自然光”即是阳光,它是太阳辐射能中可被眼睛感觉到的部分,是波长范围为390~760nm的可见光部分。

这一波段的能量,约占太阳辐射能总量的50%。

太阳辐射能还包括紫外线(波长范围290~390nm,占1%~2%)和红外线(波长范围>760nm,占48%~49%)。

除了可见光以外,紫外线和红外线对植物的生长发育都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用“太阳辐射能”一词来表征植物“光”环境,描述“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最恰当。

表示太阳辐射能大小的物理量是辐射能通量密度,单位是w/m2或kJ/(m2·h),1W/m2:

3.60kJ/(m2·h)。

人们常把“辐射能通量密度”说成是“辐射强度”,其实两者概念不同,“强度”考虑了辐射能通量的方向,表示物体被照明程度的物理量是光照度或光照强度,单位是勒克斯(1x)或千勒克斯(klx)。

辐射能通量密度与光照强度之间的换算关系比较复杂。

根据加阿斯特拉的资料,对波长为400~70013.m的太阳光,换算系数为250lx/(w·m-2)。

光照度或光照强度,只表示可见光部分的能量,不包括紫外线和红外线部分的能量。

从图4—2和图4—3中还可看出,绿色植物吸收的波长与人眼所感觉的波长范围并不完全一致。

人眼感光灵敏的高峰约在550nm处(黄绿光),在此波长处,绿色植物的吸收率却比较低(对红光和蓝紫光最敏感)。

所以,用勒克斯表示的光照强度,不如用w/m2或kJ/(m2·h)表示的辐射能通量密度更能客观地反映“光”对植物的作用。

园艺设施内的光照除受时时刻刻变化着的太阳位置和气象要素影响外,也受本身结构和管理技术的影响。

其中光照时数主要受纬度、季节、天气情况和防寒保温等管理技术的影响;光质主要受透明覆盖材料光学特性的影响,变化比较简单;只有光照度及其分布是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和受设施结构的影响不断地变化,情况比较复杂。

对保护设施内光照条件的要求是能够最大限度地透过光线、受光面积大和光线分布均匀。

1.园艺设施的透光率(τ)是指设施内的太阳辐射能或光照强度(I)与室外的太阳辐射能或自然光强(I0)之比。

太阳光由直射光和散射光两部分组成,保护地的透光率,相应地区分为,对直射光的透光率(

)和对散射光的透光率(

)。

于是园艺设施的透光率又可表示为(4.2):

式中:

M为自然光中直射光占的百分数。

(1)散射光的透光率(

)在通常情况下,τs取决于透明覆盖材料种类、保护设施的结构、形式及覆盖物的污染状况。

对某种类型的设施,

可以由(4.3)式决定:

式中:

为干洁透明覆盖材料对散射光的透光率,系覆盖材料为水平放置时测得的,当屋面倾斜角度较大时,应折减2%~3%。

r1为设施构架、设备等不透光材料的遮光损失率。

一般大型温室r1在5%以内,小型温室在10%以内。

r2为覆盖材料因老化的透光损失。

r3为水滴和尘染的透光损失。

一般水滴透光损失可达20%~30%,尘染可达15%~209/6。

太阳辐射中,散射辐射的比重与太阳高度和天空云量有关。

太阳高度为0。

时,散射辐射占100%,20°时占90%,50°时占18%。

散射辐射还随云量增多而增大,散射辐射是太阳辐射的重要组成成分,因此在设计园艺设施的结构时,要考虑如何充分利用散射光的问题。

(2)直射光的透光率(己)主要与投射光的入射角有关。

即与设施方位、屋面坡度和太阳高度有密切关系。

直射光的透过率由(4.4)式决定:

式中:

“为干洁透明覆盖材料,在入射角为a时的透光率。

a由太阳高度、温室方位和屋面坡度决定。

2.覆盖材料的透光特性投射到保护设施覆盖物上的太阳辐射能,一部分被覆盖材料吸收,一部分被反射,另一部分透过覆盖材料射入设施内。

这三部分有如下关系:

吸收率+反射率+透射率=1(4.5)

干净玻璃或塑料薄膜的吸收率为10%左右,剩余的就是反射率和透射率。

反射率越小透射率就越大。

覆盖材料对直射光的透光率与光线的入射角有关,入射角越小,透光率越大。

入射角为0时,光线垂直投射于覆盖物上,此时反射率为0,透光率最大。

玻璃与聚氯乙烯薄膜的透光率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

由图可见,玻璃与塑料薄膜的透光性质大致相同。

透光率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减小。

不过透光率与入射角的关系并不成简单的线性关系,当入射角为0°时,玻璃和聚氯乙烯薄膜的透光率达到90%。

入射角为40°或45°,透光率明显减小,大于60°透光率急剧减小。

入射角达85°时,透光率减小一半。

透光率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也因材料而异,例如毛玻璃和纤维玻璃,随着阳光入射角的增大,透光率几乎成直线迅速下降。

此外,波状纤维玻璃,由于能对阳光进行多次反射,而

且能在某一方向上,使阳光入射角减小,因而透光性能比玻璃好。

3.污染和老化对透明覆盖材料透光性的影响保护设施覆盖材料的内外表面经常被灰尘、烟粒污染,玻璃和塑料薄膜内表面经常附着一层水滴或水膜,使设施内光强度大为减弱,光质也有所改变。

灰尘主要削弱900~1000nm和1100nm的红外线部分。

两者共同影响,

使塑料棚内的光照强度仅为露地的50%左右。

此外,水膜的消光作用与水膜的厚度有关,当水膜厚度不超过0.1~1.0mm时,水膜对薄膜的透光性影响很小。

覆盖材料老化也会使透光率减小,老化的消光作用主要在紫外线部分,覆盖材料不同,老化的程度也不同。

4.园艺设施结构与透光率的关系园艺设施结构包括建筑方位、结构形状(如屋面坡度、单栋或连栋等),宽度(跨度)、高度和长度等。

(1)建筑方位目前我国蔬菜温室,大都属于单屋面温室(如日光温室),这类温室仅向阳面受光,两山墙和北后墙为土墙或砖墙,是不透光部分。

显然,这类温室的方位应东西延长,坐北朝南,以达到充分采光,严密防寒保温的目的。

近年来连栋温室又有所发展,特别是塑料棚发展迅速,对于这类园艺设施也应考虑它的建筑方位。

A.单栋温室或塑料棚:

冬至时北纬45°和35°处单栋和连栋温室内,直射光日总量床面平均透光率与建筑方位之间的关系。

“冬至”节时东西延长单栋温室透光率优于南北方位。

栋越长,温室越低矮,纬度越高,差异越明显。

北纬35°41′处,东西延长温室和南北延长温室直射光日总量床面平均透光率的季节变化。

由图可知:

3月10日以前东西延长单栋温室的透光率优于南北延长的,3月10日以后则相反。

由上可知,就单栋温室而言,冬季直射光床面平均透光率以东西延长的比南北延长的好,纬度越高这种效应越明显。

一般来说,东西延长的比南北延长的透光率可高出5%~20%(平均约高出10%)。

中高纬度地区的冬季,太阳从东南方出、西南方落,清晨或傍晚,太阳高度低,阳光微弱,此时南北延长的设施内进光量虽可能优于东西延长的,但是由于阳光对两种方位都是斜射的,入射角差异小,因而进光量差异不大。

到了正午前后,10~14时,太阳高度变高,是ld中阳光最强的时间,此时东西延长保护设施的主要受光面正对阳光,入射角最小,进光量最多。

设施内骨架建材遮光面积与阳光入射角相关,入射角越小建材遮光面积越小,当入射角为0时,建材遮光面积等于建材本身的宽度,入射角增大时,建材遮光面积(Z)除宽度(G)外,要加上厚度(P)的阴影。

如在太阳高度角为26。

时,厚度的阴影是:

P×tg(90°-26°)=2P,约为厚度本身2倍。

中午前后,南北延长的设施因两侧墙部位入射角大,建材遮光面积也增大(达20%~30%)。

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越低,建材的遮光面积越大,东西延长比南北延长的保护设施有优越性,这种优越性的南限大致在北纬35°左右。

水平结构材料较少的大棚或温室,直射光日总量透光率在床面上的分布,东西延长的较南北延长的均匀。

水平结构材料较多的直射光日总量在床面上的分布,东西延长的不如南北延长的均匀,床面中央北侧有若干条弱光带,透光率最大的和最小的差值可能超过40%。

冬季,高纬地区太阳高度低,且日变辐小,因而使东西向水平结构材料造成的阴影在1d之内南北移动不大,使床面上出现一些弱光带。

垂直结构的材料和南北方向水平结构材料,所造成的阴影随着太阳方位的变化左右移动的幅度大,对透光率在床面上分布的均匀性影响较小。

夏季,由于太阳赤纬点位置北移,中高纬度地区,太阳东北方出,西北方落,且午前或午后太阳高度均较高,因此午前或午后,南北延长的保护设施东或西两进光面正对阳光,进光量多;东西延长的设施南北两进光面,斜对阳光,进光最少。

正午前后,太阳高度角变高,东西延长的保护地南侧面虽正对阳光,但此时因太阳高度较高,所以两种方位进光量差别不大。

由于南北延长的设施,其透光面朝向东西,1d内光照分布比较均匀,设施内不会产生死阴影。

综上所述,对单栋的温室、塑料棚而言,如是单屋面的,则应以东西延长、坐北朝南为优。

如是双屋面的,以冬季生产为主时,东西延长的比南北延长的光强。

而且可能通过调整屋面坡度、减少水平构架材料、减少床面上的弱光带,克服床面光照分布不均匀的缺点。

如以春、秋栽培为主或全年栽培时,则应以南北延长为优。

B.连栋温室:

冬至时东西延长的连栋温室透光率优于南北延长的。

栋越长,连栋数越少,纬度越高,差异越明显。

但由图4—6又可看出:

对于北纬35°~36°的地区,2月底3月初以前,东西延长的连栋温室直射光日总量床面平均透光率比南北延长的高5%~25%(平均约高7%),春季两者的差异小于5%,夏季则南北延长的比东西延长的高5%左右。

北纬34.5°冬至日4连栋温室、东西栋和南北栋温室地面直射光日总量透过率在跨度方向上的分布情况。

东西栋的平均透光率比南北栋高,但分布不均匀。

南北栋的平均透光率虽然比东西栋的低,但是各栋的透光率分布几乎是均匀的。

东西延长和南北延长的连栋温室在冬、春、夏三个季节中,室内直射光日总量相对值的空间分布有很大差异。

东西延长的温室中,冬至和春分时由于天沟及向南屋面造成的阴影弱光带十分明显,直射光日总量的差值在冬至可达30%,春分达l0%。

南北延长的温室中,直射光日总量在冬至时不及东西延长的,但分布均匀。

到了春分,南北延长的温室,仅在东西侧墙和天沟以下栽培床上方直射光稍弱外,整个温室内直射光日总量透光率达85%~90%,比东西延长的优越得多。

到了夏至,两种方位的温室直射光日总量在室内的分布都比较均匀,透光率差异不大。

(2)屋面坡度(屋面倾斜角)

A.单栋温室:

劳伦斯(Lowrence)研究过单栋温室玻璃屋面倾斜角与室内光强的关系,。

在一定范围内,温室屋面的倾斜角越大,温室的透光率越高,而且因季节而异。

坐北朝南的温室,屋面倾斜角对透光率的影响更突出。

因此,对于我国传统的单屋面温室而言,为了增大其透光率,选择合理的屋面倾角是十分重要的。

保护设施内光照强度与太阳的位置和屋面的角度有关系。

太阳的位置是用太阳高度(H)和方位角(A)来表示,太阳高度是用太阳的直射光线与地平面交成的角度表示,方位是用太阳直射光线在地平面上与该地子午线的夹角。

正午时太阳高度(H0)可由下式求得:

式中:

为纬度(北纬为正),

为赤纬,是太阳直射点的纬度,随季节而异。

阳光的入射角(i)与太阳高度角(H)之间有如下关系:

对于倾斜角为a,向南的透明屋面,正午时太阳高度角H0′可由(4.8)式求得。

若H0′,

均为已知时,即可求出透明屋面的倾角a。

如果只从保护设施内的直射光强考虑,最好的屋面坡度a应是,I=0,H0′=90°,于是:

这样如果在北京(纬度为39°54′N)冬至节时屋面坡度应是:

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科学的。

在我国北方高纬度地区修建冬季生产用温室,如果按这个理论计算,会产生后墙要修建得很高大、造价高、栽培床面积小、遮荫面积大和保温性能差等缺点。

前面已指出透光率与入射角的关系并不呈单调线性关系,当I=0—45°时,直射光透光率变化不大。

所以,只要温室屋面与阳光入射角不超过45°,温室内光照不会有显著减弱。

对于单屋面温室还应考虑地窗角度,冬季太阳高度低,为使光线尽量多从地窗进入温室,应将地窗适当加高,向南屋面与地面交角也应加大(>50~55°)。

B.连栋温室:

日本古在丰树研究了连栋温室屋面倾角与直射光透光率的关系,明确以下结果:

南北延长连栋温室的屋面倾斜角对直射光日总量透光率影响不大,东西延长的连栋温室的屋面倾斜角对直射光日总量的透光率有影响。

在东京地区(北纬35°41′)冬至日,屋面倾角为30°时,最大直射光透光率为61%,35°时为53%,前者比后者大8%。

在二月上旬,屋面倾角为35°时,最大直射光透光率为63%,30°时为60%,两者差别不大。

现在国际标准规定,连栋温室屋面倾角为26.5°。

东西栋与南北栋的直射光透过率,纬度越高差异越大,越近冬至差别越显著。

(3)结构形状冬季双屋面单栋温室直射光日总量透光率比连栋温室高,夏季则相反。

例如北纬35°地区,冬至节东西延长单栋温室直射光日总量透光率达到67%,连栋温室则为58%,到四月中旬,东西延长单栋温室的透光率下降到60%,而连栋温室则上升到62%。

南北延长的温室,冬季单栋温室直射光透光率比南北延长的连栋温室高出百分之几。

3月初以后,连栋的透光率比单栋的高。

我国北方传统的一面坡温室或半拱圆温室,东西北三面不透光,虽有一部分反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