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教案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12211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7.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教案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教案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教案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教案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教案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教案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教案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教案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教案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教案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教案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教案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教案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教案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教案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教案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教案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教案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教案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教案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教案集.docx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教案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教案集.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教案集.docx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教案集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一课家住平原(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重点介绍了以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与生活及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目标:

(1)了解湄南河平原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2)掌握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我国及世界其它地区的水稻生产地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

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稻作生产以及生活方式.

难点:

湄南河平原的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学设想: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启发式教学及小组间交流讨论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及其参与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知道地形类型主要有五种分别是山地、平原、高原、盆地和丘陵。

给出世界地形图请同学们指出在世界上你所知道的平原有哪些

(二)、新课教学

1、给出中南半岛的地图,让同学们找出湄南河的地理位置

1)介绍湄南河:

泰国第一大河,自北而南地纵贯泰国全境。

泰文全名“湄南昭披耶”,为河的原名,意即“河流之母”。

)在中南半岛的中南部,湄南河中下游..引出湄南河的自然环境特征.

2)给出世界水稻主要产区的图思考湄南河平原与水稻生产的关系:

(从气候,水文,地形,土壤等方面出发.)

2、适合种植水稻的原因:

1)、冲积平原,土壤肥沃(原因:

土壤浓厚、肥沃是许多平原的共同特征,也是宜农地区的重要条件)思考:

一般冲积平原的地形特点。

(宽广低平,200米以下,主要分布在江河的中下游,大都由河流冲积而成)

2).水网密布,灌溉方便 (水稻生长需要足够的水分,每当旱季来临,天然降水少的时候,引水浇灌就显得重要了,同时在雨季可以迅速排走洪水,减少损失.)

3).季风影响,雨量充沛,(气候条件也是重要影响因素,湄南河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得这一地区终年高温,夏季风从海上带来丰富的降水,高温多雨成为本区的气候特征也利于水稻的生产)

4)、高温无霜,光照充足

5)、人口集中,劳动力充足

3、湄南河平原居民的生活:

(1)、观察湄南河房屋建筑的特点比较与我国南方地区房屋的共同之处,并说明原因.

(2)、通过在地图上寻找我国或是世界上与湄南河相似的平原,我国哪些地方适宜生产水稻?

我国有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课堂小结:

作业:

教学反思:

 

第一课家住平原(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对比湄南河平原和美国中西部平原,说明它们在景观、生产和生活方面的不同之处。

(2)、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3)、能充分利用图片和资料分析和说明问题,并建立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

美国中部大平原的商品性农业特点和经营上的重点特色-----高度机械化.

难点:

对美国中部大平原的商品性农业所受到的多种因素影响的具体综合分析.

教学设想:

主要以学生的观察、思考、讨论与交流为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倡导师生合作的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复习湄南河平原适宜种植水稻的条件引出美国中部平原是否适宜种植水稻。

(二)、新课教学

(1)、给出美国中部平原的地图,请同学们观察其地形特征

位于阿巴拉契来山脉与落基山脉之间,地势低平,土壤肥沃。

(2)、比较湄南河平原在自然环境上与美国中部大平原的区别。

(主要从地理位置与气候类型上出发。

(3)、思考为什么美国中部平原的农作物为什么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

(4)、美国中部平原的自然人文环境与其大规模机械化操作之间的关系。

(地广人稀,劳动力人手不多。

)广袤的土地和旱作农业,使大型机械化耕作成为可能,又与水田农业形成鲜明对照。

机械劳动代替手工劳动,一方面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也改变了生产性质,形成了典型的商品性农业特色。

(商品性农业的主要特征是农产品作为商品输出用的。

(5).比较湄南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平原的差异

 

 

湄南河平原

美国中部平原

种植的农作物

水稻

小麦

人口密度

人口稠密

人口稀少

生产方式

人力

机械

民居

吊脚屋

平原人家

作业: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第二课与山为邻(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明白每个山区都有自己的特点,应因地制宜,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地区的经验.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条件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可持续了展之路,而不能随意破坏自然环境.

教学目标:

(1)、理解山区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与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2)、了解世界山地的名称及其分布情况

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哈萨克族和哈尼族人们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情况.

教学难点:

哈萨克族和哈尼族人们利用自然条件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所包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教学设想: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启发式教学及小组间交流讨论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及其参与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复习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引出世界上其它著名的山脉

(二)、新课教学

1、请同学们观察世界地图并引导学生阅读《世界地形图》,首先学生了解世界山地的分布情况,如名称、位置等。

(1)亚欧大陆:

阿尔卑斯山脉,乌拉尔山脉,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2)美洲大陆:

科迪勒拉山系,(贯穿南北美)落基山脉(北美),安第斯山脉

(3)非洲大陆:

阿特拉斯山脉

2、思考这些山区的居民与我们生活在平原上的居民的生活是否相同

3、体会"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含议引出垂直牧场

4、介绍天山,并给出天山山区不同的自然景观,观察天山山脉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是如何变化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天山山脉深居我国内陆,距海遥远,受海洋的影响不,降水希少,使得山麓地区成为干旱的荒漠.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摄氏度),同时天山北坡爱到来自大西洋的西风的影响,在山地迎风坡形成地形雨.从山麓到山顶,由于水热状况不同导致自然景观的垂直变化.

5.画出随着天山海拔变化所产生的不同景观的示意图.并指出不同海拔所属的不同自然带

6、介绍转场的变化:

    

(1)、学习“四季放牧”的基本过程,思考并讨论哈萨克牧人为什么这样利用山地牧场?

其中包含哪些科学道理?

(2)结合图4-9,描述“转场”,说一说它对哈萨克人衣食住行的影响

课堂小结

 

第二课与山为邻(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文字、图片等资料了解山区的种植业和梯田文化

(2)了解山区的旅游业及其对山区发展的影响

(3)通过学习使认识到协调好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重要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

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不同的自然环境适应不同的产业

难点:

关注本区域的生产和生活,因地制宜,尊重自然规律的观点去看待区域的发展

教学设想: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启发式教学及小组间交流讨论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及其参与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哈密瓜产于新疆哈密盆地,却不能种植于长江三角洲平原的讨论引出自然环境对种植业的影响

(二)、新课教学

如画的梯田

1、让学生找到哀牢山、元江、元阳的位置,并说一说这里山河的分布情况——山高谷深、山河相间。

2、指出元阳县位于哀牢山的元江河谷一侧,元江流向东南,入南海,海洋水汽可以顺着山谷深入进来。

水汽不断蒸腾升空,形成云雨,才能“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3、引导学生分析一下这里发展水稻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

山地——修筑梯田;四季有降水——引水入田。

4、看图4-11说说哈尼族人是如何改造和利用自然条件的进行生产和生活的.(哈尼族人据山势的变化,因地制宜,修筑了梯田, 种植的主要是水稻.)

5、思考种植水稻的条件:

种植水稻需要水,山区梯田的水从何而来?

6、通过“梯田是小伙子的脸”这句话,引导学生感受梯田在哈尼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没有梯田,就没有食物,就没有正常的生活。

在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解决吃饭问题,是哈尼人必备的生活本领。

“现在的哈尼人的生活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结合参考资料,引导学生探讨变化产生的原因。

 热闹的山谷

 1、卢卡索的地理位置

2、卢卡索的主要产业

3、旅游业为什么会给当地人们带来问题

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总结旅游业给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所带来的可喜变化。

  4、让学生结合教材,进一步思考问题:

卢卡索的旅游业在给当地人们带来财富的同时,是否也给他们带来了忧患?

(见下页表格)

方面

影响

务工

人们能在家乡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避免外出打工的辛劳

人们的生活水平

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

地区经济

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生态环境

破坏了山区的生态环境

 

第三课傍水而居(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选择了三个典型的案例:

太湖流域的城镇、山东的大鱼岛和意大利的威尼斯城,讲述了傍水而居的三种不同的类型。

不同的水和不同的聚落形成不同的特色,特点鲜明地体现了这三种不同的类型的水边生活。

教学目标:

(1)、能根椐资料和图片描述、分析“水”对太湖流域生产、生活的影响。

(2)、能通过对太湖流域的形成、发展、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特点的分析,理解它们与“水”的密切关系。

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

掌握太湖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其发展条件之一

难点:

太湖流域的人民生活及生产及城镇的发展与水的密切关系

教学设想: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启发式教学及小组间交流讨论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及其参与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设问:

`课文为什么要以“水乡孕育城镇”为题?

“孕育”如何理解?

为什么不用河流边的城镇为题?

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新课教学

1、展示太湖流域的地图,观察太湖流域共有多少条河流以及湖泊;京杭大运河的相关资料。

以及太湖流域共有多少大小城镇。

(城镇云集)

2、结合课文及大家所知道的关于太湖的知识,说说太湖流域的主要城市

3、思考太湖流域发展的原因

讨论为什么太湖流域被称为渔米之乡

(1)、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

湖泊河流密如蛛网利于灌溉,土壤肥沃,交通便利

(2)、利于其它产业发展的因素:

交通便利;水乡特色,吸引四方游客;乡镇企业的发展

(3)、教师总结:

水是生命之源,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

所以最初人们是选择傍水而居,水网密集为农业、工业生产提供了用水,为货物运输、物资集散、城镇交通、人员来往提供便利的条件。

是水养育了两岸的人们,是水孕育了一座座城镇

4、活动:

讨论太湖流域的喜与愁

课堂小结

作业

教学反思

 

第三课傍水而居(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根椐资料和图片描述、分析“水”对大鱼岛及威尼斯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影响。

(2)、能通过对两地的形成、发展、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特点的分析,理解它们与“水”的密切关系。

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

掌握“水”对大鱼岛和威尼斯的发展的影响

难点:

学会分析太湖流域及大鱼岛、威尼斯三地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等方面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教学设想: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启发式教学及小组间交流讨论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及其参与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提问引发思考:

人们平时听说耕地,而没有听说耕海;只听说放牧牛养,没有听说放牧鱼群。

耕海牧鱼指的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1、读图4-17,要图上找到石岛镇,明确石岛镇在我国的具体地理位置。

并在图4-18找到鲍鱼饲养基地,海带育苗厂等到,说说这些工厂与渔业生产活动之间的关系。

2、思考问题:

大鱼岛的主要产业是什么?

(1)、一个小渔村为什么有三个冷冻厂?

(2)、食品厂主要生产什么样的产品?

(3)、其他各类工厂是为什么服务的?

远离海边的居民为什么也能吃到海产品?

3、思考休渔期的时间与目的是什么?

海洋捕捞主要分为哪些:

近海捕捞和远洋捕捞

4、活动:

(1)师生共同总结水对大鱼岛人们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

(2)请小组讨论:

渔村和过去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水上都市

1、在地图上找出威尼斯的地理位置

2、读图4-20,结合相关的资料,介绍水城威尼斯

3、活动,结合课文的文字及图片资料,说说水城威尼斯

1)、思考水城威尼斯的居民主要是以什么为交通工具的?

2)、思考威尼斯城市景观有哪些特点?

它发展的主要产业是什么?

3)、利用课文阅读卡有关威尼斯的兴衰,说说其衰落的原因

4)、水对威尼斯有什么样的影响?

师生共同总结:

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因水而忧

4、课堂小结

作业

教学反思

 

第四课草原人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本课主要讲述了不同区域的人们在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他们的生活和生产各具特色、本课通过对澳大利亚现代化大牧场和中国的内蒙古大草原的描述来突出草原人家的特色从而增加学生对这一生活区域的了解。

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

草原人家的特色

难点:

澳大利亚的气候对牧民生活、牧草和蓄群的影响

教学设想: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启发式教学及小组间交流讨论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及其参与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复习已成经学过的区域生活(平原、山地)引出今天要学习的是关于大草原上的风土人情。

给出《澳大利亚牧业分布图》及《澳大利亚地理位置及气候图》思考澳大利亚的牧业分布与气候之间的关系。

(二)、新课教学

1、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及气候

a)观察世界政区图,找出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说明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唯一占据整个大陆及其边缘岛屿的国家

b)给出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找出澳大利亚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引出澳大利亚利于发展畜牧业的的气候条件

c)说说澳大利亚的气候对牧草的畜牧有什么影响?

2、澳大利亚人们的生产及生活

a)澳大利亚的羊毛产量居世界第一

b)澳大利亚的羊毛出口居世界前列

c)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3、澳大利亚畜牧业的主要分布区

a)读图4-24,说说澳大利亚的牧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b)牧场的规模怎么样?

牧场主有多大规模?

这个家庭能提供多少劳动力?

是否会因经营的人手不够而带来麻烦?

c)牧业的发展在劳动力,劳动效率有什么要求,引出牧场生产的特点:

劳动力少,机械化程度高,劳动效率高

4、活动:

结合我国的地形特点及气候类型说说在我国的哪些地方也能发展类似的畜牧业?

为什么?

5、小结

6、作业

 

 

第四课草原人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根据所学知识理解内蒙古人民的生产生活及文化特征

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

理解内蒙古的生产生活及文化特征

难点:

理解发展生产要因地制宜,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

教学设想:

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启发式教学及小组间交流讨论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及其参与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古诗“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引出新课

(二)、新课教学

1、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内蒙古大草原的地理位置,再与澳大利亚大草原相比较其共同点与不同点:

师生共同总结:

两个地区地理位置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它们在草原、羊的品种、居住方式上的不同。

澳大利亚的草原主要在热带在区,内蒙古草原位于四季分明的温带。

2、内蒙古人民的生活与文化

(衣、食、住、行)

a)衣:

内蒙古人的服装的布料,样式是否与他们的草原生活环境有关

b)食:

围绕草原上的饮食文化,从主副食的选料与制作,日常饮品等几方面介绍,并与本地的饮食文化相比较

c)住:

住房样式及选料是与其游牧生活相适应的

d)行:

主要交通方式有哪些

3、小组活:

论内蒙古的文化生活方式与澳大利亚和我们的异同之处;

共同总结

4、作业

第五课干旱的宝地(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从人们积极利用干旱地区自然条件出发,阐述人类如何改造自然,创造独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本课的主要内容为“丝路明珠”,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干旱地区发展绿洲农业的措施及特点,让学生知道在干旱地区水是生命之源。

教学目标:

(1)、了解新疆作为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的措施的特点和绿洲的意义

(2)、认识到在干旱地区水是生命之源,因此科学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是干旱地区人民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

描述旱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具有特色的生活方式

难点:

如何得用自己的智慧来适应环境,改造自然,与干旱的环境和谐共存

教学设想: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启发式教学及小组间交流讨论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及其参与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引导学生读《中国地形图》及《世界政区图》,找出少漠的主要分布区

再说说课文为什么要把沙漠称作干旱的宝地?

引发思考

(二)、新课教学

1、请学生说说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和路线。

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在干旱地区水是生命之源,因此是否科学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是关键

2、请学生讨论,在干旱的沙漠带如何有效地发展农业

a)谈谈新疆的地理位置以及气候特征

b)什么是绿洲

3、绿洲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a)谈谈当地的水利设施,并读图4-33和图4-44并结合相关资料说说绿洲居民的主要灌溉设施是什么这古老的水利工程的作用

b)绿洲人民发展农业主要种植的是什么?

c)主要生产的家产品有哪些?

4、课堂总结

作业

第五课干旱的宝地(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该这部分介绍了波斯湾沿岸国家的石油开采。

他们用石油输出带来的财富,发展工农业改善人民生活。

教学目标:

(1)了解新疆农业的特色,了解石油资源为波斯湾沿岸国家带来了富裕生活。

(2)、分析丝路之路和石油宝库的异同点

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

西亚的自然环境及石油给人们带来的财富

难点:

学会合理利用资源,实行可持续发展

教学设想:

利用各种多媒体和图片增强教学直观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反映波斯湾地区的干旱的资料和景观图片;中东地区为争夺水资源而引发战争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一)、新课导入

呈现课前准好的有关资料,引出西亚地区水资源的短缺,导致在农业发展上的状态

(二)、新课教学

1、读图,找出西亚的地理位置,并说说其气候特点以及其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2、介绍阿拉伯地区

3、读图4-36,根据图例说找出西石油集中分布区,并对照西亚政区图,说出产油国的名称

4、石油的分布、储量、产量、出口量。

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

5、比较丝绸之路与石油宝库

请学生小组讨论,从以下几点出发:

a)在地理位置上的不同点

b)解决水资源的措施

c)农产品的异同

d)财富来源

e)其它相同点有哪些

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

 

第六课文明中心——城市

教材分析:

本课向学生展现不同类型的城市,阐述上海作为国际性大都市在对外贸易,资金流动,国际会议和民间往来上的主要表现;阐述日本城市筑波在城市建设中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的主要经验。

教学目标:

(1)、了解上海作为国际性大都市在对外贸易,资金流动,国际会议和民间往来上的主要表现;

(2)、了解日本城市筑波在城市建设中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的主要经验。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上海作为国际性大都市的重要体现,筑波在城市建设的主要经验。

难点:

理解在城市建设中如何突出其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布局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从课题出发,请学生谈谈自己所见过的城市和所生活的城市具有哪些特点,教师归纳总结:

世界上有近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而世界各地的城市又各具特色,引入正题

(二)、新课教学

1、展示图片,再请学生们谈谈自己对上海的看法

从地理位置;人口;环境;交通;商业;媒体;金融;文化等方面

2、思考亚太经合组织(APEC)的研究说明了什么

3、其它国际性大都市

筑波

1、的地理位置(著名的科学城):

位于本州岛东部,毗邻东京

2、营建筑波的原因:

3.营建筑波舒适生活环境的主要体现与措施

1.日常生活便利安全

2.文化生活丰富充实

3.自然环境整洁优美

4.邻里关系和睦友善

4.思考筑波城市建设对其它城市建设有哪些启示?

文化艺术之都

1、巴黎的地理位置

2、请学生谈谈关于巴黎的各种知识

a)历史

b)建筑:

凯旋门;艾非尔铁塔;卢浮宫

c)流经的河流

d)巴黎的其它建筑:

玻璃金字塔,蓬皮杜艺术中心

3、活动:

讨论你对文明城市的理解

作业

 

综合探究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的最后一课内容,通过前面对各种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的学习,学生有了知识铺垫,在这一前提下,学生了解自己最熟悉的区域----家乡.通过探究则可以培养学生学会调查,学会学习,并产生热爱家乡的深厚感情.

教学目标:

1.通过综合探究活动,初步学会描绘一个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的特征.

2.通过收集.实地考察等探究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释放潜能,发展个性,加强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初步掌握如何开展调查和撰写报告.

难点:

探究调查的方法在实践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文引言,说明有什么描绘家乡。

(二)、新课教学

1、思考什么是人文特征?

2、读小陈的报告,说说他做了哪些方面的调查,是怎么样描述家乡的地理特点和人文特行的

3、说说什么来描绘家乡:

a)地图

b)图表

c)专门的词汇

d)相关资料

4、说说怎样做:

讨论后师生共同总结

a)讨论基本点与重点内容

b)选择区域(不宜过大)

c)收集资料

d)记叙

5、从小陈的经验来说说报告所含的信息

a)自然地理特点:

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这里教师可以复习本单元学过的主要地形,地区及其相应位置)

平原地区湄南河亚洲南部的中南半岛

美国中部美国中部平原

山区天山新疆中部的天山山脉

元阳云南的哀牢山区

卢卡索法国阿尔卑斯山区

沿海湖地区水乡太湖流域

大鱼岛山东半岛

威尼斯意大利的东北部、地中海沿岸

草原地区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的中部和西部

内蒙古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

新疆绿洲中国的西北部

干旱地区波斯湾沿岸亚洲西部的阿拉伯半岛

上海长江的入海口

城市地区筑波日本

巴黎法国首都

b)经济特点:

主要物产及其分布

c)人文特点:

历史沿革、名胜古迹、教育科技、著名人物

课堂小结

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