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13852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63.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

《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

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

2019年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请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所展现的画面。

2.“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开战前,战士们兴高采烈地分食烤熟的牛肉,军营里奏响了雄壮的战歌,在秋风猎猎的战场上,战旗、号角、人马构成了一幅庄严、肃杀的画面。

2.抒发了词人想要收复国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以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痛苦和愤慨之情。

【解析】

1.描绘诗句所描写的画面。

答此类题的前提是正确理解诗词,关键是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忠实于原诗词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

语言力求优美,以丰富画面的意境。

首先根据题干要求找出所描写的人物行为或战场环境,再找出描写人物的修饰语,加上修饰语将这些人物行为重新描述,最后运用想象和联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战场上的个个景象连缀成画面。

一定要把分食烤熟、战歌嘹亮、号角声声、战士们踌躇满志生龙活虎的沙场景象描绘出来。

2.考查诗句所抒发的情感。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中的“天下事”,指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大业。

“生前身后名”,意谓生前死后都留下为祖国、民族建立不朽功勋的美名,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激情。

这两句意味着词人看到大功告成,踌躇满志,从而发出愉快的欢呼声,连调子也是轻松而又大气磅礴的,使词的感情上升到最高点。

“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使感情从最高点一跌千丈,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抒发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愤,使全词笼上了浓郁的悲凉色彩。

这一句与首句相呼应,都是叙写现实生活的感受,与中间梦境形成强烈对比,有力地表现了报国有志而壮志难酬的悲愤。

【点睛】

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紧盯诗歌的“眼睛”。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

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

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

直捣诗歌的“心脏”。

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诗歌离不开意象。

意象是诗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被春天的阳光赶逐着,

雪已经从附近的山上

汇成许多道混浊的小河

向着淹没了的牧厂奔流。

自然用欣然的微笑

睡梦xīng松地迎接一年的初晨,

蔚蓝的天空发着光辉。

树林还透着,微微地现出绿色。

蜜蜂飞出了蜡质的蜂房

去征收田野的贡奉。

山谷干了并且斑lán起来;

一群群牛羊吵闹着,

夜莺已经在夜的静寂里歌唱过了。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奔()流xīng()松斑lán()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它的正确写法是“”。

(3)“贡奉”的意思是;“静寂”中“寂”的意思是。

(4)仿照画线语句,写两句小诗。

【答案】

(1)bēn;惺;斓

(2)牧厂;牧场

(3)贡献的物品;静,没有声音

(4)示例一:

蝉儿爬上高高的树枝,去歌唱夏季的美好;示例二:

蚯蚓走出自己的寓所,去展示优美的身段。

【解析】

【详解】

(1)字音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

对于字音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

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如“惺忪”:

.因刚睡醒而眼睛模糊不清;从睡梦中醒来并恢复意识。

读“xīngsōng”,注意据义定音。

字形题的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如“惺”“斓”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造字法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

(2)字形题中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

如“牧场”:

适于放牧的草场;经营畜牧业的生产单位。

注意据义定形。

(3)考查对词语的释义。

答此题,没有什么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看学生平时的积累。

对词语含义的把握。

注意对词语的整体意义的理解和记忆。

当然有的词语运用的语境不同,也会产生新的意义,这要根据情况而定。

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词语,多查字典,多识记。

如“贡奉”是“贡献的物品”的意思。

而“静寂”中“寂”根据“静”去推断,应该也是“静,没有声音”之意。

(4)仿句,要求有三:

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

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

抓住前例句“蜜蜂飞出了蜡质的蜂房/去征收田野的贡奉”的句式结构。

内容要与例句构成并列,且要注意两个分句之间的关系,富有诗意,饶有诗味。

一定要符合神形兼备的要求。

3.阅读欧阳修的《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回答问题。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案】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湖水绵延,芳草满堤,清丽活泼的春日西湖美景。

表达了作者泛舟湖上、流连山水的轻松愉悦、惬意的心情。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上片轻舟短棹,春草碧色,绿水清波,长堤掩映,柔和的笙箫随风飘来,描绘了一幅淡远的西湖美景。

“西湖”的春天是美丽的,“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湖水明净“澄鲜”,白云倒影其中。

游人沉醉在这“琉璃”般的世界中,荣辱皆忘,物我浑然一体。

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悠然闲适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中“八百里”描写了军营连成一片,极言广阔,体现了军容的威武、雄壮。

B.“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

C.“梦回”二字表明词中所描写的战争场面和战斗情景是词人想象的,是虚写。

D.这首词通过梦境的描写展现一个忠贞不二、披肝沥胆、勇往直前的壮士形象。

2.“可怜白发生”一句抒发词人怎样的情感?

简要分析。

【答案】

1.A

2.抒发了词人年岁渐老却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解析】

1.“八百里”,牛的代称,写的是战前给养准备,并非描写了军营连成一片,极言广阔。

故A错误。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古诗语言的能力。

古诗鉴赏,可以从多方面入手:

①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地事物入手;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手;④从意象入手;⑤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

本题要求从思想感情方面进行赏析。

赏析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结合本诗写作背景分析,辛弃疾20岁时,就在家乡参加了抗金起义。

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

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

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这首词抒写了他梦寐以求、终生不变的抗敌救国的理想,所以“可怜白发生”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年岁渐老而又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5.阅读下面的现代诗,完成小题。

1.给诗歌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矫(_____)健

(2)堤(_____)岸(3)páng(_____)然(4)铿qiāng(_____)

2.朗读诗的第一小节,应采用的语调是(___)

A.深沉B.激昂C.欢快D.缓慢

3.请你结合对“斧斤的声音”这一意象的理解,完成对诗人王家新先生的电话采访。

你:

王家新先生,您好。

我是某校九年级学生某某,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家新:

你的理解很正确。

正如我在《艾青诗选》序言中说:

艾青的诗,是和中国这片土地上的苦难、希望和历史记忆连接在一起的。

4.下面是晓曦为《艾青诗选》写的一段推荐语,请你帮助修改。

艾青,以诗为画笔,合着时代的节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动人而又真实的历史画卷。

20世纪30年代初下雪的一个早上,他在狱中以忏悔、感激的笔调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写出了养育他长大的“大堰河”悲苦、善良的一生,抒发了对贫苦农妇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我爱这土地》中,诗人以鸟自喻,用饱含激情的诗句传达出鸟儿对土地的痴情,同时也表达出自己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赤子之心。

像这样的杰作还有《光的赞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向太阳》等等。

同学们,打开《艾青诗选》吧,。

(1)画线句子表述有误,请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推荐语中,有一处文学常识错误,请指出。

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使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补写最后一句话,增强推荐语的感染力。

____________

【答案】

(1)jiǎodī庞锵

(2)C(3)在艾青《初夏》这首诗里,有“斧斤的声音”这一意象,我的理解是五月里,人们开始进行辛勤的劳动,而这“斧斤的声音”就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与追求。

您觉得我的理解正确吗?

(4)20世纪30年代初一个下雪的早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是艾青的作品。

诗中诗意的笔调、独特的意象、真挚的情感一定能给你带来独特的感受。

【解析】

【详解】

6.阅读下面课外古诗,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

2.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当时诗人孤独难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凄凉。

2.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的范围,境界高远。

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

表现手法含蓄、委婉。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

要结合写作背景和前两句的句意分析。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树栖鸦”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使人联想到孤独难眠的望月者。

“冷露无声湿桂花”,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联想到月中的桂树。

这是暗写诗人望月。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久久地望月苦思:

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

诗人表达心境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借景抒情,二是直抒胸臆。

该诗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借景抒情,“地白”“栖鸦”“冷露”烘托出诗人一种凄凉的心境,结合后两句的苦思:

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家。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可见诗人心境的凄凉。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根据题意,可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诗歌的表现手法一般有托物言志、以动写静、借景抒情、侧面烘托、忽然宕开、对比等。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一是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二是抒发情感含蓄,委婉,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

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家。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7.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中的“薄暮”与“徙倚”是什么意思?

请任选一个作答。

(2)这首诗运用了哪个典故,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徙倚:

徘徊薄暮:

傍晚

(2)“采薇”一词运用典故,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之的故事,表达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

【解析】

【详解】

(1)考查对诗歌词语的理解。

理解词语意思要结合诗句的意思理解。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意思是“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薄暮:

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徙倚:

徘徊,彷徨。

(2)采薇:

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诗人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

运用典故,表达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

8.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台城①

(唐)韦庄

江雨霏霏②江草齐,六朝③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①台城:

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

②霏霏:

细雨纷纷状。

③六朝:

指吴、东晋、宋、齐、梁、陈。

(1)《咸阳城东楼》描写的是时节的景象,《台城》描写的是时节的景象。

(2)两首诗都运用了“融情于景”的手法,请做分析。

【答案】

(1)秋天春天

(2)《咸阳城东楼》通过蒹葭杨柳、溪云,夕阳,风雨,风声,杂草,鸣蝉,秦苑汉宫,抒发了诗人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担忧(或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无限担忧;或对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

《台城》通过江雨、江草、鸟、杨柳、烟雾,抒发了诗人对唐王朝即将覆亡(或衰败的状况)的无限担忧。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由“蝉鸣黄叶汉宫秋”可知是秋天;由“江雨霏霏江草齐”“台城柳”可知是春天。

(2)本题考查对表达手法的分析。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结合诗作说明描写了怎样的具体景象,如《咸阳城东楼》中“蒹葭杨柳、溪云、杂草,鸣蝉”等景象,《台城》中“江雨、江草、鸟”等景象;接着要展开联想阐明诗作表达的情感;《咸阳城东楼》中诗人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担忧,《台城》中诗人对唐王朝即将覆亡的忧虑之情。

9.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颔联引用两个典故,请任选一个,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示例一:

用向秀《思旧赋》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示例二:

用王质进山观棋烂柯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人事变迁的感慨。

2.既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被贬滴、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漠不平,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解析】

1.颔联中有两个典故,“闻笛赋”、“烂柯人”,闻笛赋:

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

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

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序文中说:

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

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烂柯人:

指晋人王质。

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

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同代人都已经亡故。

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

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2.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

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

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

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10.阅读下面诗词,完成小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结合诗歌阅读,完成小题。

⑴本诗开头一句由沉埋的断戟,触发了对战争风云的回想。

下列诗词也运用了这种方法开头的一项是

A.《诗经•周南•关雎》B.《使至塞上》(王维)

C.《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D.《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⑵下列诗句中也像“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样借用了典故的一项是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B.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2.下面是李白的同题材作品《咏赤壁》,与杜牧的《赤壁》比较有什么不同?

请任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咏赤壁

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3.诗人杜牧托物咏史,借赤壁之战慨叹英雄成败。

这让你联想到《三国演义》中的哪个人或哪场战争?

说说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答案】

1.⑴D⑵A

2.示例:

李诗宏观地描写了曹军战船灰飞烟灭的战争场面,客观述说了吴军大胜曹军的历史。

杜诗从细节入手,将折戟沉沙的结局展现在读者面前,不仅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表现得如此蕴藉,还进一步提出了个人的独到见解。

3.示例一:

我联想到诸葛亮,他身遇明主,将毕业精力奉献于兴复汉室,他为蜀汉政权的建立鞠躬尽瘁,即使“出师未捷身先死”,他的功绩与品格仍令后人深深敬仰。

示例二:

我联想到官渡之战,曹操率军与袁绍展开决战。

曹操派兵奇袭乌巢,继而击溃袁军主力,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奇迹,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解析】

1.

(1)D也运用了“由沉埋的断戟,触发了对战争风云的回想”(联想过去)这种方法开头。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是对去年饮酒听歌的追忆,作者在这里用倒置的手法,把去年饮酒听歌的事情放在前面,用以突出去年的欢乐。

作者借此引发的感慨。

与“折戟沉沙铁未销”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它几项都不是这种写法。

(2)A借用了典故。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楼:

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

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昔人:

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而其它几项都没有用典。

2.比较阅读。

要求比较李白《咏赤壁》与杜牧的《赤壁》不同点,答案比较开放,可选任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如相比而言,李诗描写的角度宏观大气(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述说的是历史客观真实(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而杜诗从细节入手(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还有对历史主观的评判(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考查学生的联想能力。

具体考查由杜牧托物咏史,借赤壁之战慨叹英雄成败,联想到《三国演义》中的哪个人或哪场战争。

并说说会产生这样的联想的原因。

此题在作答时不要由杜牧的《赤壁》联想到《三国演义》“赤壁之战”。

而应该有更丰富的联想。

注意题干“慨叹英雄成败”几个字。

如官渡之战爆发于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

占据河北的袁绍军事集团作为强势一方率先向曹操集团发起进攻,曹操率军与袁绍展开决战。

双方在官渡一带沿河对峙一年有余,最终战争以曹操率军偷袭乌巢粮仓,进而击溃袁绍军主力告终。

曹操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从而确定了统一北方的大局。

11.阅读许浑的《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①》一诗,回答问题。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②,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③,河声入海遥。

帝乡④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①阙:

指唐都城长安。

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第一次到长安去,是应召入京。

②太华:

即西岳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县境内;中条:

山名,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

③迥:

远。

④帝乡:

京都,指长安。

(1)首联中“______”暗合诗题中的秋日,“______”点明诗人自己是漂泊之人。

尾联以“到帝乡”与“梦渔樵”对照,含蓄地表达了______的矛盾心境。

(2)赏析划线句。

【答案】

(1)红叶长亭出仕与归隐(或他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留恋闲适逍遥的生活)

(2)运用了拟人,写出残云、疏雨对太华山、中条山的依恋,写景壮阔、意趣盎然;写出初见潼关之景的喜悦之情和诗人开阔的胸襟。

或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诗人用“残云的归”来点染华山,用“疏雨的过”来烘托中条山,静中有动,意趣盎然。

写出了初见潼关之景的惊喜之情和诗人开阔的胸襟。

或借景抒情,借“残云聚集在高耸的华山,秋雨洒落到中条山上”的壮阔之景,写出初见潼关之景的惊喜之情和诗人开阔的胸襟。

或从炼字的角度分析,“归”“过”用得好。

动词“归”,聚集的意思,“过”,经过洒落的意思,写出了初见潼关的“残云聚集在高耸的华山,秋雨洒落到中条山上”的壮阔之景,抒发了诗人的惊喜之情和诗人开阔的胸襟。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1)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首联“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中的“红叶”交代了时间,与题目中的“秋日”相照应;“长亭”是古时道路每十里设长亭,供行旅停息。

暗示诗人自己是漂泊之人。

尾联“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中的“帝乡”指的是京都长安,“渔樵”是指渔人樵夫们的那种闲适逍遥的生活。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既有出仕做官的思想,也有对归隐的闲适生活的向往。

所以心情是复杂矛盾的。

(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

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

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诗句“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从修辞的角度看,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从写作手法看,运用了“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的手法;从炼字的角度看,“归”“过”两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残云聚集在高耸的华山,秋雨洒落到中条山上的壮美景色。

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结合诗句所表达的作者“初见潼关的欣喜”和“表达宽阔的胸襟”来分析作答。

12.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小题。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初平”写出湖水已与堤岸持平的情形。

B.“争”“啄”写出了莺燕们争斗的样子。

C.“乱花”表明诗人被繁花竞相开放迷惑。

D.“不足”表明诗人对所见景象感到不满。

【答案】

1.春天在西湖漫步(赏景)

2.A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题目的理解。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指的是游览的地点;“春”点明了季节;“行”在这里是“散步、漫步”的意思。

所以,题目的意思是:

春天在西湖游览,欣赏美丽景色。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B.有误,本诗三四句的意思是: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

“争”“啄”表现的是莺燕的活力,没有争斗的意思;

C.此时正是初春,花开得还不是很盛,本项错误;

D.“不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