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第七十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15671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39.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西安市第七十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陕西省西安市第七十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陕西省西安市第七十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陕西省西安市第七十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陕西省西安市第七十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陕西省西安市第七十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陕西省西安市第七十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陕西省西安市第七十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陕西省西安市第七十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陕西省西安市第七十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陕西省西安市第七十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陕西省西安市第七十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陕西省西安市第七十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陕西省西安市第七十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陕西省西安市第七十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陕西省西安市第七十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陕西省西安市第七十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陕西省西安市第七十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陕西省西安市第七十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陕西省西安市第七十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西安市第七十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陕西省西安市第七十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西安市第七十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陕西省西安市第七十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陕西省西安市第七十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中学联盟]陕西省西安市第七十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笔墨之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力量

程大利

中国古代画论是中国人对艺术的认识论,它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又在宇宙自然和社会人生的规律中得到印证,是通会之后的大智慧。

笔墨早已不是形而下的概念,而是承载着文化精神的述说方式。

深刻的精神内涵和由此彰显的人格力量是笔墨的魅力所在。

国画不只是在画画,是借笔墨抒写心灵,是画家精神世界的剖白,才情的彰显,学识的记录。

在“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的社会功能外有更宏大的功能。

画家,以绘画为职业,应该远离功利,散淡从容,特别是山水画家,离开这个喧嚣的社会越远越好,离社会远些日后对社会的贡献更大。

历代画论提出“清心地”,“善读书”,“却早誉”,“亲风雅”,“不可有名利之见”,就是说高尚的人品能影响到笔墨,这是中国画认识论的独特之处,与西方美学观不尽相同,中国画强调“人成艺成”。

历代画论均论述过人品与画品的关系,足见这一命题的重要性。

人品立定之后还要读书,这是画家的终生课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只是指写诗,书画一道也是如此,读书决定着画格,读书是做学问的同义语。

不做学问,画只见才情难有境界,古来大家没有不爱读书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际上是继承传统和体验生活。

端正了作画的态度,注意到人格的修养和锤炼,又能做到读书不辍、体察生活,接下来要解决的一个终生课题就是笔墨了。

在笔墨技术上,前人的论述很多,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笔尽笔法、墨求墨气”,“笔墨太简,则失之阔略”,“古人位置紧而笔墨拙,今人位置懈而笔墨结”,“学者未入笔墨之境,焉能画外求妙”。

北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里说:

“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

”这句话被千年以来的实践所证明。

笔是中国画的筋骨,墨是中国画的血肉,论气韵先看笔墨,舍笔墨无以谈气韵。

中国古典哲学认为,宇宙自然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人体内也是真气流转,没有间歇。

观照笔法,也应是元气充沛。

当外部的环境影响到人的心理和生理时,元气会产生不稳定的变化,出现气虚、烦躁等现象,反映在笔墨上便出现“浮气”、“躁气”;也有个人性格和修养的关系,元气不匀,沉不下心来,当然现出“浮气”;而元气不足,则一味讨好社会,急于求得别人赞扬,常现出“匠气”。

所以,养气是中国文人画家的功课,能做到气脉不断,笔不困,墨不涩,元气安稳,神闲意定。

在这里指出气韵妙诀——心神高远则笔墨自能深厚,心境旷达则画境自然高迈,笔墨已不仅是技巧,也是心胸、禀赋、气度、积累的反映,是才情和知识的记录,更是人格的标志。

“通会之际,人成艺成”这是中国古代画论的结论,而通会是非穷毕生精神不能实现的目标。

所以,中国画是生命过程的艺术,它的最大意义是与人的生命紧紧相连,从而使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选自《新华文摘》2008第1期,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列对中国古代画论有关“笔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个人的性格和修养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时,元气就会产生不稳定的变化,反映在笔墨上便出现“浮气”“躁气”“匠气”。

B.笔墨已不是技巧,而是心胸、禀赋、气度、积累的反映,记录着人的才情和知识,更是人格的标志。

C.笔墨可以抒写心灵。

笔墨的魅力所在,是在画作之中体现画家深刻的精神内涵和巨大的人格力量。

D.笔是中国画的筋骨,墨是中国画的血肉,所以,在笔墨之中,笔的作用较之墨,显得更为重要。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画论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又在自然和社会中得到印证,是中国人对艺术的认识论,体现了中国人的大智慧。

B.“通会之际,人成艺成”是中国古代画论的结论,而通会要求穷毕生精神才能实现。

中国画重人品人格,是与人的生命过程紧紧相连的艺术。

C.北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里说:

“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

”这句话突出了古人对笔墨技术的重视。

D.以绘画为职业的画家,应该远离功利,散淡从容,特别是山水画家,应该置身乡间山水,离开喧嚣的城市越远越好。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强调“人成艺成”,认为高尚的人品能影响到笔墨,十分重视画家的人格精神,因此杰出的中国画作一定出于人格高尚的画家之手。

B.读书决定着画格,古来画家大师没有不爱读书的,所以说,画家书读得越多,画艺便越精湛,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意义正在于此。

C.由于中国古代画论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因而在笔墨技术上,抽象的论述多于具体的经验,大智慧优于小技巧。

D.中国画论气韵先看笔墨,舍笔墨无以谈气韵,中国画的境界主要体现在笔墨上,所以中国画始终关注笔墨。

【答案】

1.C

2.D

3.C

【解析】

1.

试题分析:

A“一味讨好社会,急于求得别人赞扬”常现出“匠气”,张冠李戴;B笔墨“不仅是”技巧,此选项改变了限定;D“笔的作用较之墨,显得更为重要”的说法无中生有。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

D“山水画家,应该置身乡间山水,离开喧嚣的城市越远越好”在原文找不到依据。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

A结论绝对化;B“书读得越多,画艺便越精湛”,推论无据;C结论属无中生有。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古诗文阅读。

(22+11=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每题5分,共22分)

韩熙载字叔言,北海人,少隐嵩山。

父光嗣坐死,熙载来奔。

时烈祖辅吴方修明法令,熙载年少放荡,不守名检,补和常滁三州从事。

时人士自中原至者,多已擢用,熙载在京洛,早负才名,乃独落魄不偶,亦不以介意。

烈祖受禅,召为秘书郎,使事元宗于东宫,谕之曰:

“以卿早奋名场,乃未更事,故使历州县之劳,今用卿矣,宜善自修饬。

辅吾儿也。

”熙载亦不谢。

在东宫,谈燕而已,不谙世务。

元宗即位,拜虞部员外郎,史馆修撰,兼太常博士,始数言朝廷事所当施行者,尽无所回隐。

宋齐丘、冯延巳等皆侧目,元宗意独嘉之,命权知制诰,书命典雅。

契丹入汴,晋少帝北迁,熙载上疏曰:

陛下有经营天下之志,今其时矣,若戎主遁归,中原有主,则不可图矣。

”不省,陈觉福州丧师,初议置军法。

齐丘为之请,止削官,熙载上疏请无赦,又数言齐丘党与,必基祸乱。

熙载不能饮酒,齐丘诬以酒狂,贬和州司士参军。

入为虞部郎中,迁中书舍人。

周太祖有天下,用事者犹议北伐,熙载曰:

“北伐,吾本意也,但今已不可耳。

郭氏奸雄,虽有国日浅,守境已固,我兵妄动,岂止无功耶?

”言虽切,而朝廷暗于机会,经营中原之意终不已。

周人果以籍口,兵入淮南。

齐王景达以兵马元帅临边,陈觉为监军使,熙载言:

“出师,大事也,当先正名。

莫信于亲王,莫重于元帅,安用监军使哉?

”亦不从。

熙载才气逸发,多艺能,善谈笑,为当时风流之冠,尤长于碑碣。

他国人不远数千里,辇金币求之。

然性忽细谨,老而益甚。

蓄妓四十辈,纵其出,物议哄然。

熙载密语所亲曰:

“吾为此以自污,避入相尔,老矣,不能为千古笑。

”端坐托疾不朝,贬右庶子,分司南都,熙载斥诸妓。

后主喜,欲大用之,而去妓悉还。

后主叹曰:

“孤亦无如之何矣?

”宿直宫中,赐对多所弘益,后主手教褒之,进中书侍郎,卒年六十九。

后主谓侍臣曰:

“吾竟不得相熙载,欲赠平章事,故有是否?

”或对曰:

“晋刘穆之赠开府仪同三司,即故事也。

”乃赠右仆射同平章事。

废朝三日,谥文靖,命葬梅岭冈谢安故墓侧。

初熙载尝使周及归元宗历问周之将相熙载曰赵点检顾视非常殆难侧也。

及太祖受禅,人服其识。

(节选自《南唐世家·韩熙载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谈燕而已,不谙世务谙:

熟习,熟知

B.元宗意独嘉之,命权知制诰嘉:

赞美

C.他国人不远数千里,辇金币求之辇:

辇车

D.宿直宫中,赐对多所弘益直:

值班,值守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乃独落魄不偶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B.①今其时矣,若戎主遁归②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C.①齐丘诬以酒狂,贬和州司士参军②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D.①莫信于亲王,莫重于元帅②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6.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熙载尝使周/及归/元宗历问周之将相/熙载曰/赵点检顾视非常/殆难侧也。

B.初熙载尝使周/及归元宗/历问周之将相/熙载曰/赵点检顾视/非常殆难侧也。

C.初熙载尝使周/及归元宗/历问周之将相/熙载曰赵点检/顾视非常/殆难侧也。

D.初熙载尝使周/及归/元宗历问周之将相/熙载曰赵点检/顾视非常/殆难侧也。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熙载年轻时性格放旷。

他曾隐居在嵩山,父亲韩光嗣犯罪被处死,来投奔南唐,不注重守护名声,补任和常滁三州从事。

B.韩熙载早有才名。

初到南唐先不受重用,他也不介意。

烈祖继位,他被任命为秘书郎,在东宫侍奉元宗,韩熙载也不推辞。

C.韩熙载多才多能。

他才气飘逸勃发,是当时儒雅风流之首,尤其擅长碑碣创作。

性格上在细谨事情上疏忽,年老更甚。

D.韩熙载很受后主信任。

曾当面要任韩熙载为相,但因他托辞有病不去上朝而罢。

他去世后,后主废朝三日,追封谥号给他。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以卿早奋名场,乃未更事,故使历州县之劳,今用卿矣,宜善自修饬。

(5分)

⑵齐丘为之请,止削官,迁外郡,熙载上疏请无赦,又数言齐丘党与,必基祸乱。

(5分)

【答案】

4.C

5.D

6.A

7.D

8.

⑴因为你很早就在名场奋发有为,却未经历世事,故而让你经历管理州县之辛劳,现在任用你了,应该好自修身整饬。

⑵齐丘为他们求情,只是削夺了官职,贬往外郡,韩熙载上疏请求不要赦免,又多次上言说齐丘结党营私,一定会埋下祸乱。

【解析】

4.

试题分析:

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

C辇:

用辇车载运。

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

(1)记忆解词法。

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

(2)语境解词法。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

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

A.①副词,却。

②副词,才。

B.①连词,假如;②副词,似乎,仿佛。

C.①介词,拿。

②连词,因为。

D.①介词,比。

②介词,比。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6.

试题分析:

断句首先要理解文段大意,然后根据意思进行判断,注意一些关键词,所选文段是叙事,应该根据事情的内容顺序来断句,根据意思可知选A。

考点: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7.

试题分析:

D“曾当面要任韩熙载为相,但因他托辞有病不去上朝而罢”有误。

解答此类题的思路是:

先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再把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

试题分析:

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学生翻译时要注重根据语境,调动语言知识积累,推测重要实词的含义,理解语句中的活用与文言句式等现象。

得分点:

⑴句中的“奋”“更”“历”“用”“修饬”各1分;⑵句中的“请”“止”“无”“党与”“基”各1分。

考点: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翻译】韩熙载字叔言,是北海(青州北海)人,年轻时隐居在嵩山。

父亲韩光嗣犯(军乱)罪被处死,韩熙载来投奔(南唐)。

时烈祖辅助吴地,正修明法令,韩熙载年少放旷随便,不注重守护名声,补任和常滁三州从事。

当时从中原来到南唐的读书人,大多已经被擢升任用,韩熙载在京洛时,早就享有才名,却惟独落魄不得重用,也不因为这而介意。

烈祖受禅继位,召见(韩熙载)任命为秘书郎,使他在东宫事奉元宗,谕令他说:

“因为你很早就在名场奋发有为,却未经历世事,故而使你经历管理州县之辛劳,现在任用你了,应该好自修身整饬。

辅助我的儿子。

”韩熙载也不推辞。

在东宫,只是谈笑而已,不去熟知世务。

元宗即位,(韩熙载)任虞部员外郎、史馆修撰,兼任太常博士,韩熙载开始多次说及所应该施行的朝廷事务,竭尽所知无所回避与隐瞒。

宋齐丘、冯延巳等人都很惧怕妒忌,元宗内心惟独赞许他,命令他权且掌管制诰(圣旨文书),拟制的文书命令典雅。

契丹侵入汴京,后晋少帝北迁,韩熙载上疏(元宗)说:

“陛下有筹划管理天下的志向,当前正是时机,假若戎主逃跑归来,中原有主,就不可图谋了。

”元宗不明白,陈觉在福州失去军队,开始朝议按照军法处治,宋齐丘为他们求情,(陈觉)只是被削夺了官职,韩熙载上疏请求不要赦免(陈觉),又多次上言说宋齐丘结党营私,一定会埋下祸乱。

韩熙载不能饮酒,宋齐丘诬陷他是酒狂,(韩熙载)被贬为和州司士参军。

(韩熙载)又入朝任虞部郎中,升任中书舍人。

周太祖有天下,当权者还是商议北伐,韩熙载说:

“北伐原本是我所想,只是如今已不可以了。

郭氏(郭威家族)奸雄,虽然建国时间短,守境已经坚固,我们军队轻易动兵,岂止是没有功劳啊!

”语言虽然恳切,可是朝廷对于时机不明了,经营(图谋)中原的意图始终不能停止。

周人(郭威部队)果真拿南唐北伐作为借口,兵入淮南。

齐王李景达(李璟四弟)以兵马元帅临边,陈觉任监军使,韩熙载说:

“军队出师是大事,应当先匡正名分,没有谁比亲王更令人信服,没有谁比元帅更重要,让监军在军中做什么?

”元宗也不听从。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过杨村

杨万里

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

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

政尔清和①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

[注]①清和:

农历四月。

②【政】通“正”,正当的意思

9.请从“绘色”“立意”两个角度对诗歌的中间两联进行赏析。

(6分)

   

10.诗歌的最后一联是什么意思?

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

(5分)

   

【答案】

9.(6分)①从绘色的角度看,绿色的杨柳、葡萄架,红白相间的鲜花,金黄的麦田,碧蓝的天空,色彩鲜明,构成一幅美好的田园生活图景。

②从立意的角度看,田园美景如画,田园生活充满乐趣,流露出诗人对淳朴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绘色角度、立意角度各3分,意思对即可)

10.(5分)最后一联的意思是,在农历的四月天,我还在赶往异地做官的路上,农村是这样的美,何不回家种田?

出去辛辛苦苦做官,究竟是为了谁呢?

(3分,意思对即可)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辞官归隐的愿望。

(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9.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手法和内容的赏析的题目,手法主要是写景的角度,要求从绘色的角度答题,答出画面的色彩,然后答出效果,立意主要是突出这样的景物表达出的情感。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探究诗歌情感的题目,要结合诗歌的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判定,先对第四句的大意进行概括,然后回答情感,主要情感是归隐的快乐。

考点: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诗文默写。

(共7分)

11.根据要求填写下列空缺的诗文。

①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______________。

《书愤》

②人生代代无穷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江花月夜》

③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______。

《登岳阳楼》

⑤使天下之人,______________。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_________,_________,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阿房宫赋》

【答案】

(1)镜中衰鬓已先斑

(2)江月年年望相似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4)乾坤日夜浮

(5)不敢言而敢怒,戍卒叫,函谷举

【解析】

试题分析:

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共24分)

手铐汪海潮

乡长被抓走的那天,陈大明正在乡长办公室里向乡长汇报高岭乡旅游度假村的建设情况。

陈大明清楚地记得,他刚刚汇报完第一件事,办公室的门就被撞开了,两个全副武装的公安走了进来,其中一个人手里举着一张逮捕令,走到乡长面前高声说:

“你被依法逮捕了!

”另一个人就马上拿出一副锃亮的手铐,“咔嚓”一声铐住了乡长的双手,然后不由分说地把乡长带下楼,塞进了楼下的警车,警车就“呜呜呜”地开走了。

乡长被抓走后,陈大明被县里任命为代理乡长,继续负责旅游度假村的建设。

陈大明当上乡长后,眼前老是晃动着那副锃亮的手铐,虽然他与原乡长的贪污案并无牵连,但原乡长被抓的那一幕还是深深地刺激了他,他决心引以为戒。

为防止自己意志不坚定,他还花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到市场上买了一副仿真的手铐,挂在自己的卧室里,以警示自己。

果然,自从他当上乡长后,前来拜访的人便络绎不绝,有送名烟名酒的,有直接送现金的,还有假借妻子的名义送金银首饰的,他都一一回绝。

其实他家的经济条件并不好:

妻子常年下岗在家,孩子今年又刚刚上大学,农村老家还有一个经常患病的母亲。

事事都得花钱,可是他一个月的工资才一千多块,因此,他几乎月月都出现“财政赤字”。

有一次,他感到自己实在顶不住了,很想赌一把,他已经把那个建筑商送来的一万元塞进了抽屉,但就在那一瞬间,他立刻想起了悬挂在床前的那副手铐,就赶紧又将钱退回去。

直到有一天,他的一个老同学到他家来玩,看到了那副手铐。

那个老同学就问他:

“你这是从哪买来的?

”他直言不讳地告诉同学,是从一个地下的工艺品商店买来的。

老同学就又将那副手铐把玩了很长时间,然后很认真地说:

“没错,就是它,就是它!

”陈大明一下子迷惑了,老同学就告诉他,其实这副手铐有着一段传奇的经历,它曾是一位海外华侨的传家之宝;它也不是普通的钢铁制造的,而是用一种稀有金属制成的,至于那位华侨为什么要把手铐作为传家之宝,那就不得而知了。

但是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这副手铐值钱,最起码值五万元钱!

陈大明对老同学的话将信将疑,就带着手铐到市里一家最有名的古玩店里做鉴定。

结果很快就出来了,老同学的话是真的,这副手铐真的很值钱!

陈大明兴奋不已,马上将手铐以四万八千元的高价卖给了古玩店。

毕竟,他太需要钱了!

有了这笔巨款,陈大明就可以从容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了,他把老母亲从农村接到自己身边,还请了一个保姆;他抽出两万元给妻子开了一家油米店,还给儿子买了一台电脑。

他的生活压力没有了,他感到无比的畅快,也体会到了有钱的幸福。

他从内心里深深感谢那个同学。

从那以后,老同学就成了他家的常客。

老同学是个“能人”,陈大明对他是信得过的,很快就安排他承包了一项建筑工程。

再后来,陈大明又发现了不少“能人”,一一让他们参与到旅游度假村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旅游度假村很快建好了,开业的那一天,陈大明喝了很多很多酒。

回家后又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他梦到了那副手铐!

第二天,他决定去把它赎回来,不论花多少钱!

钱对他来说已并不成问题了。

他找到了那家古玩店,但古玩店的老板告诉他,那副手铐他是代人收购的,早就被一位客商以五万元的价格买走了。

不过幸好老板记下了那位客商在市里的地址,陈大明决定按图索骥。

陈大明很快找到了那座豪宅,一个管家模样的人把他领到一个池塘边,并告诉他,主人就在那边钓鱼。

他匆匆地赶过去,发现他的同学正在笑吟吟地等着他。

他一下子愣住了,但嘴里却问道:

“我的手铐呢?

”老同学恰好此时钓起了一条大鱼,他一边收线一边拍着钓竿说:

“那东西有什么好,我早已将它改成了钓竿。

看,这钓竿多结实,五万块呢!

”陈大明一下子明白过来,恨不得马上离开这地方,但他分明听到了老同学在喊他:

“别走啊,陈乡长,中午咱们喝鱼汤啊!

……”

在此以后的好多天里,陈大明眼前总是没来由地晃动着一副锃亮的手铐。

(选自《微型小说家选刊》)

12.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第一段中描写乡长被捕过程,其细节描写真实细腻,仿佛让人身临其境,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声音都让人心有余悸。

B.这篇小说在情节构思上颇具匠心,主人公从开始坚持不受贿,到最后发现自己中了别人的圈套,最终发现老朋友向他行贿,波澜顿生,高潮迭起。

C.作者将手铐巧妙地比作了人生的防线,但陈大明由于一时的糊涂,结果被别有用心的老同学设计了一条“鱼竿”,引了他这条“大鱼”上钩。

D.陈大明因“手铐”而受贿,表面上看是不知情,但实际上骨子里则充满着贪欲,从而告诉人们要不断加强自律,完善自我道德修养。

E.这篇小说主题深刻,文章通过主人公因手铐”而受贿的故事,告诉人们即使真正廉洁的公仆,即便暂时避免了有形的刑具,却无法避开无形的刑具。

13.小说插叙主人公陈大明的家庭情况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6分)

14.主人公陈大明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6分)

15.这篇小说以“手铐”为题,有主题思想、情节结构等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7分)

【答案】

12.AD

13.①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真实动人;②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③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

(每点2分)

14.(3)①小心谨慎。

乡长被抓,他引以为戒,一一回绝别人送的礼物,塞进了抽屉的钱,又退回去②严于律己。

到市场上买了一副仿真的手铐,挂在自己的卧室里,以警示自己。

③意志不坚定,难以抵制诱惑。

(每点2分)

15.观点一:

以“手铐”为题,使小说主题深刻。

①以“手铐”为题,一语双关。

②“手铐”具有警戒作用,人生路上处处有手铐。

③官场上遍布手铐,步步为营,稍有不慎,便是别人鱼竿上的“大鱼”。

观点二:

以“手铐”为题,使小说情节显得巧妙。

①构成小说的线索,使情节集中紧凑。

②以“手铐”为题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

“手铐”构成这篇小说的中心事件。

③小说以“手铐”又以“手铐”终。

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解析】

13.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

对陈大明的家庭情况的交代使用了插叙这一手法,插叙的一般作用为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内容更充实。

此处分析还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综合以上我们不难总结到以上几点。

考点: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

分析人物形象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分析要有理有据,不能够架空分析。

考点: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学作品的探究能力。

文章的题目是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