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反应工程与工艺实验讲义开出部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19025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11.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聚合反应工程与工艺实验讲义开出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聚合反应工程与工艺实验讲义开出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聚合反应工程与工艺实验讲义开出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聚合反应工程与工艺实验讲义开出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聚合反应工程与工艺实验讲义开出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聚合反应工程与工艺实验讲义开出部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聚合反应工程与工艺实验讲义开出部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聚合反应工程与工艺实验讲义开出部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聚合反应工程与工艺实验讲义开出部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聚合反应工程与工艺实验讲义开出部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聚合反应工程与工艺实验讲义开出部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聚合反应工程与工艺实验讲义开出部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聚合反应工程与工艺实验讲义开出部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聚合反应工程与工艺实验讲义开出部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聚合反应工程与工艺实验讲义开出部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聚合反应工程与工艺实验讲义开出部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聚合反应工程与工艺实验讲义开出部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聚合反应工程与工艺实验讲义开出部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聚合反应工程与工艺实验讲义开出部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聚合反应工程与工艺实验讲义开出部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聚合反应工程与工艺实验讲义开出部分.docx

《聚合反应工程与工艺实验讲义开出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聚合反应工程与工艺实验讲义开出部分.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聚合反应工程与工艺实验讲义开出部分.docx

聚合反应工程与工艺实验讲义开出部分

 

聚合反应工程与工艺实验

高分子材料教研室

 

青岛科技大学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5.12

 

目录

前言

实验一流体的剪切粘度与温度和浓度的关系

实验二非牛顿流体流变特性的测定

实验三连续流动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

实验四搅拌器混合特性的测定

实验七酚醛树脂的制备及应用(综合、设计性)

实验九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制备(综合性)

实验十热固性树脂的性能测试(综合性)

参考文献

 

实验一流体的剪切粘度与温度和浓度的关系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用落球法测量流体粘度的原理,观察流体的内摩擦现象,掌握基本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

2、通过实验考察温度,浓度对流体粘度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1、牛顿流体与非牛顿流体

按照流体力学的观点,流体可分为理想流体和实际流体。

理想流体(又称非粘性流体),流动时无阻力;实际流体(又称粘性流体)流动时表现出阻力,既流体在流动时存在着内摩擦力,对这样的流体,根据作用于流体上的剪切应力及产生的剪切速率之间的关系可分为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

牛顿流体服从牛顿粘性定律:

式中的比例系数μ为粘度系数,简称粘度。

τ为剪切应力,

为剪切速率(也称速度梯度)。

高聚物溶液大多数为非牛顿流体,在一定温度下,粘度不是常数,而是随剪切速率的变化发生改变,但仍定义为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之比,称为表观粘度μa。

2、影响流体粘度和流变特性的因素

高聚物的分子量与分子量分布,温度,浓度及压力对非牛顿流体的表观粘度都有影响。

(1)、温度和压力:

非牛顿流体的粘度依赖于温度,一般来说,温度升高,粘度降低,增加压力,则提高粘度。

温度对粘度的影响符合下列关系式:

(1-1)

Eu:

粘流活化能,其物理意义为:

使一个分子克服周围分子对它的作用力,以便更换位置所需的能量;R:

气体常数;T:

绝对温度,RT为每摩尔分子的动能;A:

频率因子。

(2)、浓度:

一般来说,随流体浓度的提高,其粘度也提高,高聚物溶液的浓度与零剪切粘度有以下关系:

lnμ=lnA+dlnc

…(1-2)

式中A,d为常数。

通常存在着临界浓度Cc,浓度低于Cc时,粘度随浓度的变化很小,高于Cc时粘度随浓度的变化急增,并且流体的流动特性亦会改变。

三、实验装置

落球粘度计(见图1-1),其原理是将一个已知密度和直径的小圆球置于一充满被测液体的圆管中(上图中的黑色部分),由于液体的粘度不同,小球的下降速度不同,若小球下降的距离固定,则下降的时间就会不同,通过测量小球下降的时间,可计算液体的粘度(见图1-2)。

图1-1、落球粘度计图1-2、落球粘度计测量原理示图

小球在有粘度的液体中下降时,受到三种力的作用,即重力,浮力和Stokes粘性阻力,分别为:

重力:

浮力:

Stokes粘性阻力:

又有:

所以:

(1-3)

上式中,当t=0时,v最小(此时v=0),而a最大,稳态时(t=t平衡时),a最小(此时

),也就是说,开始时小球以加速度下降,待速度升到一定值时,小球下降时所受到的重力,浮力和阻力三者达到平衡,此时重力=阻力+浮力,由(1-3)式可得:

   ……(1-4)

(1-4)式是以Stokes方程为基础推导出的计算粘度的公式,式中的v为稳态时

的速度,应与(3)式中的速度不同。

若小球下降距离为s,下降时间为t(1-4)式可写为:

      ……(1-5)

另外,小球不是在无限大的空间运动的,它在下落时要受到器壁的影响,所以,由(1-5)式得到的粘度值需要修正,常用的有法克生修正式:

 ……(1-6)

从上式可以看出,d/D的比值越小,所得数据的误差越小。

若d、D及s固定,则(1-6)式可写成:

……(1-7)

k0为仪器常数,它包含了小球下降的距离,小球的直径,圆管的直径,其单位为

;根据估计的被测液体的粘度大小选取小球,则可取得相应的k0值;ρ、ρs分别为小球的密度及被测液体的密度;t为小球下降的时间;R、d、D分别为小球的半径和直径及管子的直径。

落球法测量流体粘度的原理是利用了液体对固体的摩擦阻力,测量时,流体的剪切应力和剪切速率都很小,所以用这种方法测定的粘度接近于非牛顿流体的零剪切粘度,也可用来测定牛顿流体的粘度。

四、实验步骤

1、调节仪器水平;

2、温度调节:

由恒温水槽循环供给;

3、将被测液体沿管壁注入试管内,用试球钳将选定的小球放入,

放上漏斗塞子,待测试液体中的气泡完全消失后,旋上试管盖,恒温后,开始试;

4、温度的影响:

(1)、每一温度下,测定小球经过上下测定线间所需要的时间三次,取三次的平均值代入公式(1-7),计算该温度下的粘度。

注意:

每测定一次后,要将机器后边的定位销拉出,将机身旋转180度,方可进行下一次测量。

(2)、每组取3—5个温度值测量;

5、浓度的影响:

在一定温度下,改变被测液体的浓度,分别测量其粘度;每组取五个不同浓度的液体测量。

表1-1:

仪器常数表

试球编号

试球密度

(g/cm3)

常数

测定范围mPa·s

备注

1

2.586

0.02484

1-20

此粘度范围适用于20℃时的粘度值

2

2.522

0.1654

10-100

3

2.522

1.553

100-1000

4

2.520

9.082

800-10000

5

7.782

21.54

5000-40000

五、实验数据处理

1、将(1-1)式取对数得:

lnμ=lnA+Eu/RT,以lnμ—1/T作图,应为直线,由斜率求出Eu;

2、对(1-2)式,以lnC—lnμ作图,斜率为d,截距求出A。

六、思考题

1、根据落球法测得的实验数据,能否对非牛顿流体的流动曲线作全面分析,为什么?

2、简述平均分子量、分子量分布及聚合物溶液浓度对流体流变特性和表观粘度的影响。

 

实验二非牛顿流体流变特性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正确使用粘度计,掌握基本测试方法,通过测定流动曲线,对流体的流动特性作出判定。

二、实验原理

许多高聚物溶液,熔融体和分散体系等流体都属于非牛顿流体,它们在流动,混合,搅拌和传热等方面,都于牛顿流体不同,研究它们的流动特性,对高聚物的工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常见的非牛顿流体有假塑性流体,胀塑性流体,宾汉流体,它们的流变特性不同,流变方程及流动曲线的形式也不同。

假塑性流体和胀塑性流体,可用幂定律模型来描述,该模型可表示为如下方程式:

K、n、m、N在一定温度下为常数;n为流动行为指数;k为稠度系数。

宾汉流体的流动模型为:

μp为宾汉塑性粘度;τy为屈服应力。

流体的流变特性主要是借助于各种粘度计测量流体的流动曲线,根据流动曲线形式判断流体的流动类型、求出流动方程,本实验采用旋转圆筒粘度计(见图2-1、2-2)测定羧甲基纤维素溶液和牙膏的流变特性。

旋转圆筒粘度计的基本方程式为:

(2-1)

(2-2)

将不同流体的流变方程代入(2-2)式积分,可得到该流体的剪切速率于旋转角速度的关系。

但是,计算剪切速率时,若流体的流变特性或流变参数不知道时,则不能用相应的公式处理数据。

此时,可采用另外的方法计算,常用的方法有双球法,多球法和单球法。

所谓单球法就是用一只内筒求解流动曲线。

将旋转粘度计的基本关系式(2-2)在特定的条件下作数学变换,经整理后得如下方程:

其中:

由(2-3)式知,通过一只内筒就可求出:

,乘上τ1,既可得到f(τ1),τ1可由仪器测量得到:

……(2-5)

z:

转角常数(Pa/格);m:

刻度盘读数(格)

由(2-3)和(2-4)式可得到一系列的τ1—γ1数据,以τ1—γ1作图,得到流体的流动曲线,通过流动曲线则可以判断流体的流动类型,也可以求出流动方程。

三、实验装置

仪器共有五个测量系统和15个转速,测量时按物料的估计粘度值选用适当

的测量系统。

其参数如表2、3所示。

图2-1、旋转圆筒粘度计

图2-2、旋转圆筒粘度计测量原理示意图

表2-1:

各档级别的转速

级别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rpm

5.6

7.6

10

13

18

28

38

50

65

90

112

152

200

260

360

表2-2:

各种测量系统的参数值

测量系统

A

B

C

D

E

内筒外径(cm)

3.846

3.177

1.460

0.862

0.432

外筒内径(cm)

4

4

2

2

2

内筒高度(cm)

7

5

3

1.5

0.7

测量范围(泊)

0.028-18

0.28-180

2.8-1800

28-18000

280-180000

试样用量(ml)

20

70

9

10

12

转筒常数

Pa·s/格

0.2767

0.5675

4.481

25.73

219.7

四、实验步骤

1、调节仪器水平;

2、根据被测液体估选适当的测量系统,并量取适当的物料倒入外筒;

3、将内外筒安装到测量仪器上,接通电源,把“制动”逆时针旋向工作,使仪器进入工作状态;

4、开动转数开关由0逐渐增大,并记下相应的偏转读数,为了提高测量精度,低于10格的读数不记;

5、读数要求:

(1)、转速选定后1分钟之内立即读数;

(2)、每一个转速下的读数时间要一致;

(3)、转速到最高档读数仍不足50格或转速已置于最低档,但读数已超过100格,都属于测量系统选择不当,必须更换测量系统。

五、实验数据处理

1、由读数计算τ1,查仪器常数表得出相应转速档下的γ1,作流动曲线,判断流体的流动类型;

2、根据流动类型,分别求出流体的流动方程。

六、思考题

1、为了提高测试精度,在操作时应考虑哪些主要影响因素?

2、非依时性非牛顿流体有哪些种类?

分别画出它们的流动曲线。

3、屈服性流体的特点是什么?

如何判断宾汉流体?

注:

单球法求解f(τ1)/τ1的步骤:

(1)、改变转速ω,测量相应的扭矩M,则得到一组M-ω的原始数据。

(2)、利用公式(2-1)计算出τ1和τ2。

(3)、用公式(2-4)计算出与每个转速相应的φaλ。

(4)、以lgφaλ对lgτ1作图,并求出对应于各个τ1的dlgφaλ/dlgτ1值。

(5)、用λ的数据计算出k1和k2。

(6)、利用公式(2-3)计算出f(τ1)/τ1

 

实验三连续流动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连续流动反应器内停留时间分布的含义及其产生的原因;

2、加深对停留时间分布概念的理解;

3、掌握如何应用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来描述反应器中的逆向混合情况;

4、掌握停留时间分布的测试方法及其结果的处理。

二、实验原理

在连续流动的反应器内,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之间的混合称之为返混(逆向

混合)。

返混程度的大小,一般很难直接测定,通常是利用物料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来研究。

然而测定不同状态的反应器内停留时间分布时,可以发现,相同的停留时间分布有不同的返混情况与之对应,即返混与停留时间分布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不能用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数据直接表示返混程度,而要借助于反应器数学模型来间接表达。

物料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完全是一个随机过程,须用概率分布的方法来定量描述。

所用的概率分布函数为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和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t)。

F(t)为系统出口流体中,已在系统中停留时间小于t(或介于0-t间)的微元所占的分率;E(t)dt则为系统出口流体,已在系统中停留时间为t与t+dt之间的物料所占的分率。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有脉冲法和阶跃法。

常用的是脉冲法,此法为当系统物料处于稳定流动后,在入口处瞬间注入一定量的示踪剂,并立即计时,在出口流体中检测示踪剂的浓度变化。

由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的物理意义,可知

……(3-1)

……(3-2)

所以:

(3-3)

Q为输入的示踪剂的总量;

为进料的体积流量;c(t)为

某一瞬间出口流体中示踪剂的浓度。

(3-3)式表明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t)与示踪剂浓度c(t)成正比。

本实验用水作为连续流动的物料,以2%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作示踪剂,在反应器的出口处用分光光度计(比色法)检测溶液的吸光度值。

比色法测量浓度的基本原理是基于物质对光的吸收效应,因此,在一定的波长下,吸收强度随物质的浓度增加而增大,即物质的浓度与光吸收程度是正比关系,由比尔定律知:

……(3-4)

式中:

A—吸光度;K—吸收系数;L—溶液厚度;C—溶液浓度。

实验中,K,L为常数,因此,吸光度为浓度的函数。

用此方法就可以检测出口流体的浓度。

不同时间间隔取得样品的浓度值,可由标准曲线上查得,即根据分光光度计测得的吸光度A,在预先做好的标准曲线上查到相应的示踪剂浓度c(t)。

然后由(3-3)式求的此时刻停留时间分布密度E(t)。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t)在概率中有两个特征值,平均停留时间

(数学期望)和方差σt2。

的表达式为:

若采用离散形式表达,并取相同时间间隔t,则有:

σt2的表达式为:

若采用离散形式表达,并取相同时间间隔t,则有:

有时也用无因次的对比时间θ来表示,即

则无因次方差为:

在测定了一个系统的停留时间分布后,如何来评价其返混程度,则需要用反应器流动模型来描述。

本实验采用多级串联理想混合模型。

所谓多级串联理想混合模型是将一个实际反应器中的返混程度等效于N个等体积的理想混合反应器串联时的返混程度。

这里的N是模型参数,并不代表反应器的个数,所以称虚拟级数。

三、实验装置

装有二叶平桨的釜式反应器和装有若干个细玻璃管的管式反应器(见图3-1)。

图3-1、停留时间分布测定装置及流程图

1、储水槽;2、转子流量计;3、水泵;4、反应器;

5、搅拌电机;6、示踪剂进样口;7、取样口

四、实验步骤

1、将总水阀打开,按下仪器的电源按扭及水泵按扭、调节流量开关,使水充满反应器;

2、调节流量计至所需流量;

3、当流量稳定后,从示踪剂入口处用注射器快速注入1ml

K2MnO4(2%浓度)溶液,同时开始计时,然后,每隔1分钟从取样口取样一次(注意:

每次取样量要相同),直至反应器内的物料基本上呈无色透明为止;

4、用空白样品(水)调节分光光度计的零点,对取出的样品作比色分析,测试终点为样品的吸光率趋于零(波长为524nm)。

5、对管式反应器分别测定不同流量时的停留时间分布,对釜式反应器,在一定转速下,改变流量一次重复上述操作,再固定流量不变,改变搅拌转速重复以上操作。

6、比色管和取样管用完后及时洗净晾干备用。

七、实验数据处理

1、对每一组实验数据,由公式(3-1)求出E(t),并作出E(t)~t图;

2、计算t,σt2,σ2及模拟级数N。

3、记录实验现象,讨论流量及搅拌器转速对停留时间分布的影响。

六、思考题

1、何谓返混?

产生物料返混的原因是什么?

它对化学反应有什么影响?

2、为什么说返混与停留时间分布不是一一对应的?

为什么又可以通过测定停留时间分布来研究返混呢?

3、测定停留时间分布的方法有哪些?

本实验采用哪种方法?

4、何谓示踪剂?

有何要求?

本实验用什么作示踪剂?

5、模型参数与反应釜的个数有何不同?

为什么?

 

实验四搅拌器混合特性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高粘度流体的混合机理,以及搅拌装置的总构对混合的影响;

2、掌握化学脱色法的测试方法。

二、实验原理

在化学工业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物料进行反应时,必须将其混合使分子间相

接触进行碰撞,混合的快慢及混合的均匀程度对化学反应影响很大。

因此,反应或混合时间是衡量搅拌效果的重要参数之一,搅拌器的混合特性也是搅拌装置的基本特性。

影响混合效果的因素有:

搅拌器的型式转速,搅拌釜内的构件,桨叶尺寸及安装高度,料液深度等。

常用混合时间评定搅拌器的混合效果,它的定义为经过搅拌使物料在反应器内达到规定的均匀程度所需要的时间。

混合时间可以通过实验测定,一般采用示踪剂的方法,即在反应釜内瞬间加入一定量的示踪液体,通过对示踪剂分布状态的观测,反应出体系混合的均匀程度。

但不同的测试方法对混合时间是有影响。

表4-1列出常用的几种示踪实验方法。

本实验采用表中所示的第3种方法中的氧化还原反应。

先在反应器内加入碘,以淀粉为指示剂使其显色,待搅拌器内的流体均匀着色后,加入过量的硫代硫酸钠(两者的当量比为1:

1.4,注:

I2和Na2S2O3的当量比不同,混合时间的数值也不同),用肉眼观察溶液退色情况,则混合时间定义为从加入硫代硫酸钠(脱色剂)起到色痕消失为止所需要的时间(tb)。

此方法也称为化学脱色法,反应方程式如下:

 

化学脱色法的特点是:

它测出的混合时间相当于达到完全的分子级混合所需要的时间。

此方法可明显的发现反应器的死角。

为正确的选择搅拌釜的结构及搅拌装置提供直观的证据。

这也是测量高粘流体常用的方法,但使用此方法时,反应器和流体必须是透明的。

 

表4-1、测定混合时间常用的几种示踪剂试验方法

实验技术

示踪剂

达到混合时间的标准

1、在搅拌体系中加入染料

2、电导法:

整个搅拌体系构成一个电导池

3、化学脱色法:

酸碱中和:

搅拌体系中加入中和指示剂

氧化还原反应:

搅拌体系中加入某种能显色的物质

染料溶液

浓盐溶液

酸(或碱)

氧化剂

(或还原剂)

整个体系颜色均匀

测定电导,至所示浓度距最终浓度不超过

±x%(x为任意设定的值)

用指示剂测定整个体系达到完全中和的时间

测定整个体系氧化还原反应完成所需时间

三、实验仪器及药品

仪器:

数字显示可调速电机一台,3L烧杯一个,二叶平桨式搅拌桨一个(桨径已知)。

药品:

碘(浓度为3%),硫代硫酸钠(浓度为6~10%),羧甲基纤维素钠(简称CMC,粘度为300~400mPa.s),淀粉水溶液(10%)。

四、实验步骤、要求及注意事项

1、步骤

取一定量的CMC倒入烧杯中,将烧杯置于搅拌器下,并按照固定高度安装好(见图4-1),开启搅拌达到一定的转速,待转速稳定后,加入少量的淀粉水溶液,使淀粉水溶液与CMC充分混合,再加入0.5mlI2使之染色,体系均匀着色后,加入0.5mlNa2S2O3,同时计时,并观察脱色情况,至溶液完全褪色,所用的时间即为此转速下的混合时间。

图4-1、搅拌器混合特性测定装置示意图

1、数字显示可调速电机,2、烧杯(反应器)

2、要求及注意事项

(1)、每组用一种形式的桨叶,一个安装高度,分别测定五个转速下的混合时间

(转速取值范围为200-900转/分);

(2)、每个转速下测定时,取CMC的量要相同;并且加Na2S2O3的位置要一致;

(3)、每个转速下观察脱色的终点颜色要一致;

(4)、每测量完一次,要将烧杯和搅拌桨洗净,方可进行下一次测量。

五、数据处理

以NRe为横坐标,tb·N为纵坐标作混合特性曲线,并加以讨论。

六、思考题

脱色法测试时有哪些局限性,其特点是什么?

 

实验七酚醛树脂的制备及应用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各种酚醛树脂的合成方法、固化过程和改性方法;

2、学会根据不同用途调整工艺配方和操作条件;

3、掌握合成工艺条件改变时对树脂加工及性能的影响;

4、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酚醛树脂生产和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二、实验原理

酚醛树脂是世界上最早研制成功并实现工业化的合成树脂,目前在热固性聚合物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用作模制品,层压板、胶粘剂和涂料。

酚醛树脂由苯酚和甲醛缩聚而成,其它取代酚的应用只是为了制取某些具有特殊性能的树脂,也有用糠醛代替甲醛的。

酚醛树脂有两种缩聚方法:

碱催化和醛过量;酸催化和酚过量。

前者得到的是热固型酚醛树脂,后者得到的是热塑型酚醛树脂。

1、热固型酚醛树脂:

此法使用过量的甲醛,在碱性催化剂(氨,氢氧化钠,氢氧化钡,碳酸钠等)存在下与苯酚缩聚反应,早期先缩聚成酚醇混合物(A阶树脂),反应方程式如下:

—CH2OH基与另一分子上邻,对位氢也可进行缩合反应,脱去H2O形成CH2桥:

上述酚醇混合物可能是液体,半固体或固体,可溶于碱性水溶液、丙酮、醇类等溶剂中,加热时可熔融,因此,A阶树脂称为可溶性酚醛树脂。

把A阶树脂继续加热,即可成为B阶树脂(半溶性酚醛树脂),在丙酮中只能溶胀不能溶解,在其分子中带有较多支链(由—CH2OH与另一分子的羟基的邻,对位氢之间缩合构成—CH2—连接起来)。

继续加热B阶树脂,发生上述—CH2OH与活泼氢之间的一系列缩合反应,形成网状结构,此种树脂不溶,不熔呈热固性。

生产上甲醛/苯酚为1.1-1.5mol比;控制产物分子量在300-700左右即为A阶树脂,在成型加工时,加热条件下(不需固化剂)使其经B阶,最后转化为C阶树脂。

所以此方法也称为一步法。

酚醛层压板,粘合剂等都用此方法合成。

2、热塑型酚醛树脂:

以硫酸或草酸作催化剂,苯酚过量的条件下,早期先在邻对位形成羟甲基酚,进一步就形成亚甲基桥,邻—邻,对—对或邻—对随机连接。

酚醛摩尔比为10/1—10/9,预聚物分子量可以在230—1000间变动。

在未加固化剂前,长期加热也不会固化。

通常使用六次甲基四胺作为固化促进剂(六次甲基四胺遇水受热易分解,提供进一步反应所需的甲醛及催化剂氨),才能使起继续反应而固化。

此法也称为二步法。

六次甲基四胺遇水分解的反应方程式为:

热塑型酚醛树脂主要用来生产模塑粉。

3、高邻位酚醛树脂:

在强酸性介质条件下合成的热塑性酚醛树脂的分子结构中的酚环主要通过对位和邻位连接起来,而在pH值为4-7的范围内,用某些特殊的金属碱盐作催化剂(二价金属),可合成酚环主要通过邻位连接起来的高邻位热塑性酚醛树脂(2,2'-位含量高达97%)。

最有效的催化剂是锰、镉、锌和钴,其次为镁、铅,某些过渡金属,例如铜、铬、镍的氢氧化物也很有效,锰和钴的氢氧化物是生成2,2'-二羟甲酚最有效的催化剂高邻位热塑性酚醛树脂的最大优点是固化速度比一般的热塑型酚醛树脂快2-3倍,适合于注射成型。

高邻位酚醛树脂制得的模压制品的热刚性也较好。

4、改性酚醛树脂胶粘剂

用作胶粘剂的酚醛树脂依据所使用的催化剂不同可有钡酚醛树脂胶、醇溶性酚醛树脂胶和水溶性酚醛树脂胶。

但由于酚醛树脂脆性大,用作胶粘剂性能差,应用受到限制,为改进酚醛树脂的脆性,改善固化性能和其他物理性能,常加入热塑性树脂或橡胶等进行改善,以得到韧性好、耐热高、强度大、性能优良的结构胶粘剂,扩大酚醛树脂胶粘剂的应用领域。

常用的改性剂有聚乙烯醇缩醛、丁腈、羧基丁腈、氯丁橡胶、氟橡胶、有机硅等。

其中聚乙烯醇缩醛改性酚醛树脂可得到强度高、韧性好、耐低温、耐疲劳、耐介质、耐大气老化性好的胶粘剂,而有机硅改性的酚醛树脂的耐高温性和电性能好。

三、主要试剂及仪器

1、试剂:

苯酚(分析纯),甲醛水溶液(37%),氨水,氢氧化钠,草酸,盐酸。

2、仪器:

三口烧瓶,回流冷凝管,直型冷凝管,可调式电热套,100℃温度计,试管。

仪器安装如图7-1所示。

四、实验操作

1、A阶酚醛树脂的制备:

在装有搅拌器,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