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尤溪县第七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周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24577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9.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尤溪县第七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周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福建省尤溪县第七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周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福建省尤溪县第七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周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福建省尤溪县第七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周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福建省尤溪县第七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周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福建省尤溪县第七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周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福建省尤溪县第七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周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福建省尤溪县第七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周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福建省尤溪县第七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周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福建省尤溪县第七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周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福建省尤溪县第七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周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福建省尤溪县第七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周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福建省尤溪县第七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周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福建省尤溪县第七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周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福建省尤溪县第七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周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福建省尤溪县第七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周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福建省尤溪县第七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周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尤溪县第七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周学.docx

《福建省尤溪县第七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周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尤溪县第七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周学.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尤溪县第七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周学.docx

福建省尤溪县第七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周学

尤溪七中2017-2018学年(下)“周学习清单”反馈测试

高一语文试题

命题:

陈芳审核:

高一语文备课组

题号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分)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地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说着,便用帕拭泪。

贾母笑道:

“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

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

”这王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

“正是呢!

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

该打,该打!

”又忙携黛玉之手,问:

“妹妹几岁了?

可也上过学?

现吃什么药?

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1. “气派”在文中的含义是(   )

A. 指人的态度作风 B. 指人的精神与面色

C. 指人做事的魄力D. 指人的风度仪表

2. 对画横线的话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她的话一举两得,既恭维了黛玉,又讨得贾母的欢心。

B. 她的话一箭三雕,既讨得贾母的欢心,又不得罪在场的三位小姑,更主要的是恭维了黛玉。

C. 她的话一箭三雕,表面上恭维了林黛玉,更主要的是讨得贾母的欢心,也不忘讨好在场的三位小姑。

D. 她的话一举两得,表面上恭维林黛玉,实为讨贾母欢心。

3. 文中写王熙凤“拭泪”后又“忙转悲为喜”,刻画出王熙凤怎样的性格特点?

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

A. 多情善感B. 逢迎机变。

C. 圆滑玲珑D. 见风使舵

4. 对李商隐的《锦瑟》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中的“五十弦”并非实指,作者只是借锦瑟的弦之多来遣词达意而已。

B. 颔联中诗人用“望帝啼春”的典故来表达对春天来临的向往,充满了欢快、喜悦之情。

C. 颈联“蓝田日暖”和“沧海月明”对仗,造成强烈的对比。

诗人以为阴阳冷暖、美玉明珠,虽然境界不同,但怅恨是一样的。

D. 尾联明确提出:

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限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怅惘了。

以多层曲折来说明那种怅惘的痛苦心情。

5.品味下面诗句,选出下列停顿有误的一项()

A.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B.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C.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D.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6. 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

使草木凋落衰败)

B. 无边落木萧萧下(树上落下的树枝)

C. 万里悲秋常作客(作客:

客居他乡)

D. 艰难苦恨繁霜鬓(苦恨:

极其遗憾)

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字,恰当的一组是()

①春风又        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②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    镜湖月。

③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     襟。

④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      杜鹃。

A.过。

度.沾。

托B. 绿。

度.满。

C. 绿。

过.满。

寄D. 过。

过.沾。

杜甫的《登高》一诗被人称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请阅读后回答问题。

             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8.请选出对其对仗理解不当的一项()

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 颔联的对仗十分精工。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沉郁悲凉的对句出神入化。

C. 颈联的“万里”“百年”和上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 颈联表现感情,“万里”“百年”分别从纵(时间)。

横(空间)两方面着笔。

9.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抒发了常年漂泊。

老病孤愁的感情。

B. 本诗第一二句写诗人的所见所闻,一连出现了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

C. 有人认为本诗第三四句“无边”“不尽”两词多余,其实正是有了这两个词,诗的意境才显得更为广阔深远,气象万千。

D. 诗的最后两句,写外界环境带给作者的艰难苦恨和自身随着年龄增长而白了的头发,使得自己连喝酒的兴致都没有了。

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悲凉的景物融合了诗人心头的悲凉。

B. 诗中“萧萧下”绘落叶之声,“滚滚来”状江浪之势,正衬托诗人宽阔的胸怀。

C. 诗中“万里”与“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呼应,这就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

D. 本诗是一首七律,中间有两联

对偶,韵律和谐;每句都是四个节拍,如“风急/天高/猿/啸哀”。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20.0分)

11. 名句名篇填空。

(1)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突出表现了琵琶女高超的琴技,曲虽罢,但却如余音绕梁,令人陶醉、沉浸其中。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的《锦瑟》中,用庄周梦蝶和望帝化鹃这两个典故来表达诗人迷惘与哀怨之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5)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由写景转入直接抒情,即由秋天景物触

动羁旅情思,表现出诗人离乡日久、思乡情切。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5.0分)

12.①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

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

……②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③“你回来了?

”她先这样问。

④“是的。

”⑤“这正好。

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

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神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⑥我万料不到她却说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⑦“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地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⑧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

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

我在极短期的踌躇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

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

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⑨“也许有罢,——我想。

”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⑩“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⑪“阿!

地狱?

”我很吃惊,只得支吾着,“地狱?

——论理,就该也有。

——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⑫“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⑬“唉唉,见面不见面呢?

……”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躇,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

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⑭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

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

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会不

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的呢?

——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

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正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神经病;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

(1) 对第⑤段中划线句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5分)()

A. 祥林嫂已经有多年没有见到“我”,老熟人的偶然相逢让她既觉得意外,又感到高兴。

B. 遭遇了一系列痛苦与打击的祥林嫂,内心压抑了太多、太沉重的苦闷,急于向人倾诉。

C. “我”有文化,又见多识广,祥林嫂认为“我”能解决她心中的疑惑,因此饱含希望。

D. 在遇到“我”之前,鲁镇上的人对她都很冷漠,而“我”能同情她,给她一点安慰。

(2) 对第⑭段中的划线句子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5分)()

A. “我”被祥林嫂问得不知如何回答,怕她继续穷根究底却无言以对,因此选择离开。

B. “我”感觉到了祥林嫂话中的异样,怕自己的回答让她想不开,于是抓紧时间离开。

C. “我”经不住祥林嫂追问,只能含混其辞,但心有愧疚,同时对她的命运有些担心。

D. “我”了解祥林嫂的经历,却不愿意明确回答对方的问题,这反映了“我”的冷漠。

(3) 祥林嫂“走近两步”之后对“我”提出的三个问题,分别反映了她怎样的心理?

请简要回答,并说明她产生这些心理的原因。

(5分)

 

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25.0分)

13.阅读《蜀道难》中的诗句,完成1—5题。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

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1)李白丰富和奇特的想象,充分表现了蜀道

的雄奇险峻,请从文中找出正面描写山高的句子。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诗人主要从哪两个方面摹写青

泥岭的难行?

请作简要分析。

(4)“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的描写好在哪里?

请作简要分析。

(5)结合选文,分析《蜀道难》的语言特点。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列一篇100字左右的作文提纲。

   一只蚂蚁来到石头下,它急急忙忙地往上攀爬,这块石头对他来说实在太陡峭了,蚂蚁爬到一半就掉下来了,于是再爬,便又再掉,爬而又掉,但终于爬过了那块石头;另一只蚂蚁则不然,它绕过石头,走向它的目的地;第三只小蚂蚁到来,望石而转,也找到了丰厚的食源。

   生活犹如蚂蚁前行,有时需求直行,坚定理想,执着求索;有时需要转向,变通处之量力而行;有时则需要迷途知返,另辟蹊径,但无论怎样都是要实现人生的最高理想。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作文字数不少于800字;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一语文周学习清单学习反馈测试

命题:

陈芳审核:

高一语文备课组

题号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8.0分)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地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说着,便用帕拭泪。

贾母笑道:

“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

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

”这王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

“正是呢!

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

该打,该打!

”又忙携黛玉之手,问:

“妹妹几岁了?

可也上过学?

现吃什么药?

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15. “气派”在文中的含义是(   )

A. 指人的态度作风 B. 指人的精神与面色

C. 指人做事的魄力D. 指人的风度仪表

16. 对画横线的话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她的话一举两得,既恭维了黛玉,又讨得贾母的欢心。

B. 她的话一箭三雕,既讨得贾母的欢心,又不得罪在场的三位小姑,更主要的是恭维了黛玉。

C. 她的话一箭三雕,表面上恭维了林黛玉,更主要的是讨得贾母的欢心,也不忘讨好在场的三位小姑。

D. 她的话一举两得,表面上恭维林黛玉,实为讨贾母欢心。

17. 文中写王熙凤“拭泪”后又“忙转悲为喜”,刻画出王熙凤怎样的性格特点?

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

A. 多情善感B. 逢迎机变。

C. 圆滑玲珑D. 见风使舵

【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根据上下文看,“气派”应指的是黛玉的风度仪表。

(2)此题考查的是个性化的语言的表达作用,王熙凤在贾母面前夸黛玉主要是为讨得贾母的欢心,说黛玉“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言外之意嫡亲的孙女都是很气派的,这样恭维黛玉,也不得罪在场的三位小姑。

(3)题干中最恰当的“最”不容忽视。

提到黛玉的母亲,她想到贾母定会为女儿去世而悲伤,便抢先“用帕拭泪”;她见贾母笑了,忙转悲为喜,顷刻之间就完成了这个感情的转变,充分表现了她逢迎机变的性格。

18. 对李商隐的《锦瑟》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中的“五十弦”并非实指,作者只是借锦瑟的弦之多来遣词达意而已。

B. 颔联中诗人用“望帝啼春”的典故来表达对春天来临的向往,充满了欢快、喜悦之情。

C. 颈联“蓝田日暖”和“沧海月明”对仗,造成强烈的对比。

诗人以为阴阳冷暖、美玉明珠,虽然境界不同,但怅恨是一样的。

D. 尾联明确提出:

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限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怅惘了。

以多层曲折来说明那种怅惘的痛苦心情。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

首先要理解诗句的含义,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及情感。

B项中用“望帝啼春”的典故不是来表达对春天来临的向往。

故选B。

19.品味下面诗句

,选出下列停顿有误的一项()

A.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B.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C.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D.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停顿。

要先看懂句意,看懂句中几个单词的意思,然后每个单词停一下,读到下一个单词的时候快一点就是停顿了。

应为“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故选B。

20. 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

使草木凋落衰败)

B. 无边落木萧萧下(树上落下的树枝)

C. 万里悲秋常作客(作客:

客居他乡)

D. 艰难苦恨繁霜鬓(苦恨:

极其遗憾)

【答案】B

【解析】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2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字,恰当的一组是()

①春风又        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②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    镜湖月。

③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     襟。

④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      杜鹃。

A.过。

度.沾。

托B. 绿。

度.满。

C. 绿。

过.满。

寄D. 过。

过.沾。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综合运用能力。

诗歌中称为“炼字”。

解答本题,应熟记原诗,注重感悟,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①“绿”字是一个表颜色的形容词,用在诗中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有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

②表达了李白一浪漫起来就毫无节制的心情。

③杜甫悼念诸葛亮的诗句,诸葛亮六出岐山,未能建功,最后死于军中,后人想起此事,不由得潸然泣下。

④杜鹃啼血比喻自己人生的失落,托杜鹃的悲鸣,抒发心中的郁闷。

故选B。

杜甫的《登高》一诗被人称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请阅读后回答问题。

             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2.请选出对其对仗理解不当的一项()

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 颔联的对仗十分精工。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沉郁悲凉的对句出神入化。

C. 颈联的“万里”“百年”和上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 颈联表现感情,“万里”“百年”分别从纵(时间)。

横(空间)两方面着笔。

23.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抒发了常年漂泊。

老病孤愁的感情。

B. 本诗第一二句写诗人的所见所闻,一连出现了六个特写镜头,渲染

了秋江景物的特点。

C. 有人认为本诗第三四句“无边”“不尽”两词多余,其实正是有了这两个词,诗的意境才显得更为广阔深远,气象万千。

D. 诗的最后两句,写外界环境带给作者的艰难苦恨和自身随着年龄增长而白了的头发,使得自己连喝酒的兴致都没有了。

2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悲凉的景物融合了诗人心头的悲凉。

B. 诗中“萧萧下”绘落叶之声,“滚滚来”状江浪之势,正衬托诗人宽阔的胸怀。

C. 诗中“万里”与“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呼应,这就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

D. 本诗是一首七律,

中间有两联对偶,韵律和谐;每句都是四个节拍,如“风急/天高/猿/啸哀”。

【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D

【解析】

(1)纵<时间>、横<空间>颠倒

(2)“新停浊酒杯”的原因是因为老病。

(3)“每句四个节拍”错。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20.0分)

25. 名句名篇填空。

(1)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突出表现了琵琶女高超的琴技,曲虽罢,但却如余音绕梁,令人陶醉、沉浸其中。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的《锦瑟》中,用庄周梦蝶和望帝化鹃这两个典故来表达诗人迷惘与哀怨之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5)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由写景转入直接抒情,即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表现出诗人离乡日久、思乡情切。

【答案】

(1)东

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2)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3)庄公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4)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5)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解析】见答案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5.0分)

26.①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

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

……②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③“你回来了?

”她先这样问。

④“是的。

”⑤“这正好。

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

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神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⑥我万料不到她却说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⑦“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地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⑧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

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

我在极短期的踌躇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

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

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⑨“也许有罢,——我想。

”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⑩“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⑪“阿!

地狱?

”我很吃惊,只得支吾着,“地狱?

——论理,就该也有。

——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⑫“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⑬“唉唉,见面不见面呢?

……”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躇,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

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⑭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

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

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的呢?

——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

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正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神经病;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

 对第⑤段中划线句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5分)

A. 祥林嫂已经有多年没有见到“我”,老熟人的偶然相逢让她既觉得意外,又感到高兴。

B. 遭遇了一系列痛苦与打击的祥林嫂,内心压抑了太多、太沉重的苦闷,急于向人倾诉。

C. “我”有文化,又见多识广,祥林嫂认为“我”能解决她心中的疑惑,因此饱含希望。

D. 在遇到“我”之前,鲁镇上的人对她都很冷漠,而“我”能同情她,给她一点安慰。

 对第⑭段中的划线句子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5分)

A. “我”被祥林嫂问得不知如何回答,怕她继续穷根究底却无言以对,因此选择离开。

B. “我”感觉到了祥林嫂话中的异样,怕自己的回答让她想不开,于是抓紧时间离开。

C. “我”经不住祥林嫂追问,只能含混其辞,但心有愧疚,同时对她的命运有些担心。

D. “我”了解祥林嫂的经历,却不愿意明确回答对方的问题,这反映了“我”的冷漠。

 祥林嫂“走近两步”之后对“我”提出的三个问题,分别反映了她怎样的心理?

请简要回答,并说明她产生这些心理的原因。

(5分)

【答案】【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第一个问题说明祥林嫂对大家都深信不疑的“魂灵”产生了怀疑,因为绝境中的她对下地狱充满了恐惧,希望通过否定“魂灵”来消除死后之忧。

第二个问题体现了她恐惧的心理,因为害怕死后被锯开。

第三个问题说明她又有点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