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应用题中比的应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25217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94.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数应用题中比的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分数应用题中比的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分数应用题中比的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分数应用题中比的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分数应用题中比的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分数应用题中比的应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分数应用题中比的应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分数应用题中比的应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分数应用题中比的应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分数应用题中比的应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分数应用题中比的应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分数应用题中比的应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分数应用题中比的应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分数应用题中比的应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分数应用题中比的应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分数应用题中比的应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分数应用题中比的应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分数应用题中比的应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分数应用题中比的应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分数应用题中比的应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分数应用题中比的应用.docx

《分数应用题中比的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数应用题中比的应用.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分数应用题中比的应用.docx

分数应用题中比的应用

分数应用题中比的应用

一、抓不变量

【例1】有一些球,其中红球占1/3,当再放入8个红球后,红球占总球数的5/14,问现在共有多少球?

解:

其他球的数量没有改变。

增加8个红球后,红球与其他球数量之比是 5∶(14-5)=5∶9。

在没有球增加时,红球与其他球数量之比是 1∶(3-1)=1∶2=4.5∶9。

因此8个红球是5-4.5=0.5(份)。

现在总球数是

本题的特点是两个数量中,有一个数量没有变。

把1∶2写成4.5∶9,就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

本题也可以列出如下方程求解:

(x+8)∶2x=5∶9。

【例2】甲、乙两同学的分数比是5∶4,如果甲少得22.5分,乙多得22.5分,则他们的分数比是5∶7。

甲、乙原来各得多少分?

解一:

甲、乙两人的分数之和没有变化。

原来要分成5+4=9份,变化后要分成5+7=12份。

如何把这两种分法统一起来?

这是解题的关键。

9与12的最小公倍数是36,我们让变化前后都按36份来算,5∶4=(5×4)∶(4×4)=20∶16.5∶7=(5×3)∶(7×3)=15∶21。

甲少得22.5分,乙多得22.5分,相当于20-15=5份。

因此原来甲得22.5÷5×20=90(分),乙得22.5÷5×16=72(分)。

我们再介绍一种能解本节所有问题的解法,也就是通过比例式来列方程。

解二:

设原先甲的得分是5x,那么乙的得分是4x。

根据得分变化,可列出比例式。

(5x-22.5)∶(4x+22.5)=5∶7即5(4x+22.5)=7(5x-22.5),15x=12×22.5,x=18。

甲原先得分18×5=90(分),乙得18×4=72(分)。

【例3】张家与李家的收入钱数之比是8∶5,开支的钱数之比是8∶3,结果张家结余240元,李家结余270元。

问每家各收入多少元?

解一:

我们采用“假设”方法求解。

如果他们开支的钱数之比也是8∶5,那么结余的钱数之比也应是8∶5。

张家结余240元,李家应结余x元。

  240∶x=8∶5,x=150(元)。

实际上李家结余270元,比150元多120元。

这就是8∶5中5份与8∶3中3份的差,每份是120÷(5-3)=60。

(元)。

因此可求出

  

解二:

设张家收入是8份,李家收入是5份。

张家开支的3倍与李家开支的8倍的钱一样多。

我们画出一个示意图:

 

张家开支的3倍是(8份-240)×3。

李家开支的8倍是(5份-270)×8。

从图上可以看出5×8-8×3=16份,相当于 270×8-240×3=1440(元)。

因此每份是1440÷16=90(元)。

张家收入是90×8=720(元),李家收入是90×5=450(元)。

本题也可以列出比例式:

(8x-240)∶(5x-270)=8∶3。

然后求出x。

事实上,解方程求x的计算,与解二中图解所示是同一回事,图解有算术味道,而且一些数量关系也直观些。

【例4】A和B两个数的比是8∶5,每一数都减少34后,A是B的2倍,求这两个数。

解:

减少相同的数34,因此未减时,与减了以后,A与B两数之差并没有变,解题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点。

8∶5,就是8份与5份,两者相差3份。

减去34后,A是B的2倍,就是2∶1,两者相差1。

将前项与后项都乘以3,即2∶1=6∶3,使两者也相差3份。

现在就知道34是8-6=2(份)或5-3=2(份)。

因此,每份是34∶2=17。

A数是17×8=136,B数是17×5=85。

本题也可以用例13解一“假设”方法求解,不过要把减少后的2∶1,改写成8∶4。

【例5】小明和小强原有的图画纸之比是4∶3,小明又买来15张。

小强用掉了8张,现有的图画纸之比是5∶2。

问原来两人各有多少张图画纸?

解一:

充分利用已知数据的特殊性。

4+3=7,5+2=7,15-8=7。

原来总数分成7份,变化后总数仍分成7份,总数多了7张,因此,新的1份=原来1份+1原来4份,新的5份,5-4=1,因此,新的1份有15-1×4=11(张)。

小明原有图画纸11×5-15=40(张),小强原有图画纸11×2+8=30(张)。

解二:

我们也可采用例13解一的“假设”方法。

先要将两个比中的前项化成同一个数(实际上就是通分) 4∶3=20∶15,5∶2=20∶8。

假设小强也买来15×3/4=45/4(张),那么变化后的比仍应是20:

15,但现在是20:

8,因此这个比的每一份是(45/8+8)÷(15-8)=11/4。

小明现有20×11/4=55(张),原有55-15=40(张);小强现有8×11/4=22(张),原有22+8=30(张)。

当然,也可以采用实质上与解方程完全相同的图解法。

解三:

设原来小明有4“份”,小强有3“份”图画纸。

把小明现有的图画纸张数乘2,小强现有的图画纸张数乘5,所得到的两个结果相等。

我们可以画出如下示意图:

 

从图上可以看出,3×5-4×2=7(份)相当于图画纸15×2+8×5=70(张)。

因此每份是10张,原来小明有40张,小强有30张。

备注:

例1至5这五个例题是同一类型的问题。

用比例式的方程求解没有多大差别。

用算术方法,却可以充分利用已知数据的特殊性,找到较简捷的解法,也启示一些随机应变的解题思路。

另外,解方程的代数运算,对小学生说来是超前的,不容易熟练掌握。

例3的解一,也是一种通用的方法。

“假设”这一思路是很有用的,希望读者能很好掌握,灵活运用。

从课外的角度,我们更应启发小同学善于思考,去找灵巧的解法,这就要充分利用数据的特殊性。

因此我们总是先讲述灵巧的解法,利于心算,促进思维。

【例6】粗蜡烛和细蜡烛长短一样。

粗蜡烛可以点5小时,细蜡烛可以点4小时。

同时点燃这两支蜡烛,点了一段时间后,粗蜡烛长是细蜡烛长的2倍。

问这两支蜡烛点了多少时间?

解:

设粗、细蜡烛长度是1,每小时粗蜡烛点去1/5,细蜡烛点去1/4,我们把问题改变一下:

设细蜡烛长度是2,每小时点去2/4,问过多长时间两支蜡烛长度相等。

现在两者相关是(2-1),每小时能缩小差距(2/4-1/5),因此两者相等需要时间是(2-1)÷(2/4-1/5)=10/3(小时)。

把细蜡烛的长度和每小时烧掉的长度都乘以2,使原来要考虑的“2倍”变成“相等”,思考就简捷了。

解这类问题这是常用的技巧。

再请看一个稍复杂的例子。

【例7】箱子里有红、白两种玻璃球,红球数是白球数的3倍多2只。

每次从箱子里取出7只白球,15只红球,经过若干次后,箱子里剩下3只白球,53只红球,那么,箱子里原来红球数比白球数多多少只?

解:

因为红球是白球的3倍多2只,每次取15只,最后剩下53只,所以对3倍的白球,每次取15只,最后应剩51只。

因为白球每次取7只,最后剩下3只,所以对3倍的白球,每次取7×3=21只,最后应剩3×3=9只。

因此,共取了(51-3×3)÷(7×3-15)=7(次)。

红球有15×7+53=158(只)。

白球有7×7+3=52(只)原来红球比白球多158-52=106(只)。

 

经典练习一

1、甲、乙两堆火柴,从甲取50根火柴到乙堆,甲、乙两堆火柴一样多;从乙取40根火柴到甲堆,甲、乙两堆火柴根数之比是4∶1。

两堆火柴各有多少根?

 

2、A,B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是7∶3。

如果它们的价格分别上涨70元后,价格之比是7∶4。

这两种商品原来的价格各是多少元?

  

3、甲有50张画片,甲拿出乙有的画片数的8倍给乙,现在乙有的画片数是甲的2倍。

问乙原来有多少张画片?

 

4、兄、弟两人,每月收入的比是4∶3,支出钱数的比18∶13。

全年他们两人都结余3600元,问每人每月收入各多少元?

  

5、一把小刀售价3元。

如果小明买了这把小刀,小明与小强的钱数之比是2∶5;如果小强买了这把小刀,两人钱数之比是8∶13。

(1)买刀前小明与小强的钱数之比;

(2)小明原有多少钱?

6、哥哥要做384道口算题,弟弟要做180道口算题。

每分钟,哥哥能做18道,弟弟能做15道。

几分钟后,哥哥剩下题数是弟弟剩下题数的4倍?

 

7、某学校入学考试,参加的男生与女生人数之比是4∶3。

结果录取91人,其中男生与女生人数之比是8∶5。

未被录取的学生中,男生与女生人数之比是3∶4。

问报考的共有多少人?

 

8、甲、乙两个口袋分别装有红球和黄球,红球个数的4倍与黄球的3倍一样多。

从甲口袋中拿走10个红球,从乙口袋中拿走30个黄球后,红球的5倍比黄球的4倍还多40个。

甲、乙两个口袋原来各有多少个球?

【例1】学校男生人数占45%,会游泳的学生占54%。

男生中会游泳的占72%,问在全体学生中不会游泳的女生占百分之几?

【解1】在全体学生中,不会游泳的女生占33.4%.

在全体学生中,会游泳的男生占  45%×72%=32.4%.

在会游泳的学生中,男生占  32.4%÷54%×100%=60%

在全体学生中,不会游泳的女生占(100%-45%)-54%×(1-60%)=33.4%.

【解2】画一个图非常清楚。

【例2】、有若干堆围棋子,每堆棋子数一样多,且每堆中白子都占28%。

小明从某一堆中拿走一半棋子,而且拿走的都是黑子。

现在,在所有余下的棋子中,白子将占32%。

那么,共有棋子多少堆?

[方法一]:

[思路]:

拿走的全部是黑子,那么白子的数量没有变,可以作为拿出前后的基准。

解:

拿出前:

因为每堆棋子数一样多且白子都占28%,所以,白子:

黑子=28:

72=7:

18,黑子是白子的18/7;

拿出后:

在拿出的那一堆中,白子:

黑子=7:

[18-(7+18)/2]=14:

11,

即拿出黑子数是这对白子数的18/7-11/14=25/14;

在总数中,白子:

黑子=32:

68=8:

17,黑子是白子的17/8;

黑子对白子总数相差=18/7-17/8=25/56,即拿出黑子数是白子总数的25/56;

所以,堆数=(25/14)/(25/56)=4堆。

答:

共有棋子4堆。

[方法二]:

[思路]:

把比例问题处理成浓度问题

解:

将每一堆白子占28%的棋子看成是浓度28%的溶液,那么

本题相当于浓度=28/(100-50)=56%的溶液50克中,需要加入多少克浓度28%的溶液,才能使浓度变为32%。

原液:

添加液=(32-28):

(56-32)=4:

24=1:

6,即需要添加=6×50=300克,

所以,共有棋子=(300+100)/100=4堆。

答:

共有棋子4堆。

[方法三]:

[思路]:

有若干堆棋子,每堆一样多,且白子都占28%。

则白子占总数的28%。

从某一堆中拿走一半,且拿走的都是黑子,则白子数没有变。

拿走黑子后,在所有棋子中,白子将占32%。

说明剩下的棋子总数与原来棋子总数的比是28%:

32%=7:

8。

现有棋子为7份,原有棋子为8份。

比原来少1份。

这1份是原来一堆的一半。

则原来一堆是2份。

则原有8份是8/2=4堆。

解:

28%:

32%=7:

8,8-7=1

1/(1/2)=2,8/2=4。

答:

共有棋子4堆。

【例3】、有一堆糖果,其中奶糖占45%,再放入16块水果糖后,奶糖就只占25%。

那么,这堆糖果中有奶糖多少块?

[方法一]:

[思路]:

总量数量是变化的,不能作为单位“1”但奶糖的数量没有变化,因此我们可以以奶糖的数量作为基准。

解:

奶糖占45%,奶糖:

水果糖=45%:

(100%-45%)=9:

11,即原来水果糖是奶糖的11/9;

放入16块水果糖后,奶糖:

水果糖=25%:

(100%-25%)=1:

3,即后来水果糖是奶糖的3倍;

3-11/9=16/9,即放入的16块水果糖占奶糖的16/9,

所以,奶糖数=16/(16/9)=9块。

答:

这堆糖果中有奶糖9块。

[方法二]:

[思路]:

放入水果糖后,奶糖的数量是不变的,我们要抓住这个不变量来当做处理的中心,原来奶糖为45%,就是占9/20,后来为25%,占总数的1/4,因为奶糖是不变的,所以把奶糖所占的分子处理成9,即1/4=9/36,这样总数就由原来的20份变成36份。

增加了16份=16块糖,所以原来奶糖9份=9块

解:

45%=9/20,25%=1/4=9/36,36-20=16,16÷16=1,1×9=9(块)

答:

这堆糖果中有奶糖9块。

[总结]:

这个题中,我们要抓住的就是关键的总量是不变的,然后牢牢抓住其他变量的变化跟这个量什么关系,这种处理方法在比例问题中要学会熟练处理。

[方法三]:

原来奶糖占45%,放入16块水果糖后,奶糖占25%。

奶糖数没有变。

则原来糖的总数与放入水果糖后糖的总数比是25%:

45%=5:

9。

原来糖的总数是5份,现在糖的总数是9份。

比原来多9-5=4份,即16块。

则每份是16/4=4块。

原来糖的总数是4×5=20块。

奶糖是20×45%=9块。

解:

25%:

45%=5:

9,9-5=4,16/4=4,4×5=20,20×45%=9。

答:

这堆糖果中有奶糖9块。

 

二、典型的相遇问题

【例1】甲、乙两人沿400米环形跑道练习跑步,两人同时从跑道的同一地点向相反方向跑去。

相遇后甲比原来速度增加2米/秒,乙比原来速度减少2米/秒,结果都用24秒同时回到原地。

求甲原来的速度。

(环形跑道的相遇问题)

【解】:

因为相遇前后甲,乙的速度和没有改变,如果相遇后两人和跑一圈用24秒,则相遇前两人和跑一圈也用24秒,方法有二。

法一:

以甲为研究对象,甲以原速

跑了24秒的路程与以(

+2)跑了24秒的路程之和等于400米,24

+24(

+2)=400易得

=

米/秒

法二:

由跑同样一段路程时间一样,得到(

+2)=

二者速度差为2;二者速度和(

+

)=

,典型和差问题。

由公式得:

-2)÷2=

=

米/秒

【变式练习1】小红和小强同时从家里出发相向而行。

小红每分走52米,小强每分走70米,二人在途中的A处相遇。

若小红提前4分出发,且速度不变,小强每分走90米,则两人仍在A处相遇。

小红和小强两人的家相距多少米?

【解】:

因为小红的速度不变,相遇的地点不变,所以小红两次从出发到相遇行走的时间不变,也就是说,小强第二次走的时间比第一次少4分钟。

(70×4)÷(90-70)=14分钟可知小强第二次走了14分钟,他第一次走了14+4=18分钟;两人家的距离:

(52+70)×18=2196(米)

【变式练习2】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6小时后相遇在C点。

如果甲车速度不变,乙车每小时多行5千米,且两车还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则相遇地点距C点12千米,如果乙车速度不变,甲车每小时多行5千米,且两车还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则相遇地点距C点16千米。

甲车原来每小时向多少千米?

【解】:

设乙增加速度后,两车在D处相遇,所用时间为T小时。

甲增加速度后,两车在E处相遇。

由于这两种情况,两车的速度和相同,所以所用时间也相同。

于是,甲、乙不增加速度时,经T小时分别到达D、E。

DE=12+16=28(千米)。

由于甲或乙增加速度每小时5千米,两车在D或E相遇,所以用每小时5千米的速度,T小时 走过28千米,从而T=28÷5=

小时,甲用6-

(小时),走过12千米,所以甲原来每小时行12÷

=30(千米)

【例2】在400米的环行跑道上,A,B两点相距100米。

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点同时出发,按逆时针方向跑步。

甲每秒跑5米,乙每秒跑4米,每人每跑100米,都要停10秒钟。

那么甲追上乙需要时间是多少秒?

(典型的追及问题)

【解】:

甲实际跑100/(5-4)=100(秒)时追上乙,甲跑100/5=20(秒),休息10秒;

乙跑100/4=25(秒),休息10秒,甲实际跑100秒时,已经休息4次,刚跑完第5次,共用140秒;

这时乙实际跑了100秒,第4次休息结束。

正好追上。

答:

甲追上乙需要时间是140秒。

【拓展1】一个圆的圆周长为1.26米,两只蚂蚁从一条直径的两端同时出发沿圆周相向爬行。

这两只蚂蚁每秒钟分别爬行5.5厘米和3.5厘米,在运动过程中它们不断地调头。

如果把出发算作第零次调头,那么相邻两次调头的时间间隔顺次是1秒、3秒、5秒、……,即是一个由连续奇数组成的数列。

问它们相遇时,已爬行的时间是多少秒?

[方法一]:

找路程规律

[思路]:

通过处理,找出每次爬行缩小的距离关系规律。

【解】:

两只蚂蚁相距1.26÷2=0.63米=63厘米,相向爬行1秒距离缩小5.5+3.5=9(厘米),

如果不调头需要63÷9=7(秒)相遇。

第1轮爬行1秒,假设向上半圆方向爬,距离缩小9×1厘米;

第2轮爬行3秒,调头向下半圆方向爬,距离缩小9×(3-1)=9×2厘米;

第3轮爬行5秒,调头向上半圆方向爬,距离缩小9×(5-2)=9×3厘米;……

每爬行1轮距离缩小9×1厘米,所以爬行7轮相遇,时间是7×7=49(秒)

答:

它们相遇时,已爬行的时间是49秒。

[方法二]:

[思路]:

对于这种不断改变前进方向的问题,我们先看简单的情况:

在一条直线上,如上面图形,一只蚂蚁先从0点出发向右走,然后按照经过1秒、3秒……改变方向.由于它的速度没有变化,可以认为蚂蚁每秒钟走一格.

第一次改变方向时,它到A

,走1格,OA

=1格;

第二次改变方向时,它到A

,走3格,OA

=2格;

第三次改变方向时,它到A

,走5格,OA

=3格;

第四次改变方向时,它到A

,走7格,OA

=4格;

第五次改变方向时,它到A

,走9格,OA

=5格.

我们不难发现,小蚂蚁的活动范围在不断扩大,每次离0点都远了一格.当两只蚂蚁活动范围重合时,也就是它们相遇的时候.另外我们从上面的分析可知,每一次改变方向时,两只蚂蚁都在出发点的同一侧.这样,通过相遇问题,我们可以求出它们改变方向的次数,进而求出总时间.

【解】:

由前面分析知,每一次改变方向时,两只蚂蚁之间的距离都缩短:

5.5+3.5=9厘米.

所以,到相遇时,它们已改变方向:

1.26×100÷2÷9=7次.

也就是在第7次要改变方向时,两只蚂蚁相遇,用时:

1+3+5+7+9+11+13=49秒.

【例3】甲、乙两车的速度分别为52千米/时和40千米/时,它们同时从甲地出发到乙地去,出发后6时,甲车遇到一辆迎面开来的卡车,1时后乙车也遇到了这辆卡车。

求这辆卡车的速度。

(上山下山的行程问题、相遇与追及的综合题型)

【解】:

方法1:

甲乙两车最初的过程类似追及,速度差×追及时间=路程差;路程差为72千米;72千米就是1小时的甲车和卡车的路程和,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和,得到速度和为72千米/时,所以卡车速度为72-40=32千米/时。

方法2:

52×6-40×7=32千米/时

【拓展】:

甲、乙、丙三辆车同时从A地出发到B地去,甲、乙两车的速度分别为60千米/时和48千米/时。

有一辆迎面开来的卡车分别在他们出发后6时、7时、8时先后与甲、乙、丙三辆车相遇。

求丙车的速度。

39千米/小时。

提示:

先利用甲,乙两车的速度及与迎面开来的卡车相遇的时间,求出卡车速度为24千米/小时

【拓展1】:

快、中、慢三辆车同时同地出发,沿同一公路去追赶前面一骑车人,这三辆车分别用6分、10分、12分追上骑车人。

已知快、慢车的速度分别为24千米/时和19千米/时,求中速车的速度。

3

 

【例4】甲、乙两人同时从山脚开始爬山,到达山顶后就立即下山,他们两人的下山速度都是各自上山速度的1.5倍,而且甲比乙速度快。

两人出发后1小时,甲与乙在离山顶600米处相遇,当乙到达山顶时,甲恰好到半山腰。

那么甲回到出发点共用多少小时?

(多次折返的行程问题)

【解1】:

甲如果用下山速度上山,乙到达山顶时,甲走过的路程应该是一个单程的1*1.5+1/2=2倍,就是说甲下山的速度是乙上山速度的2倍。

两人相遇时走了1小时,这时甲还要走一段下山路,这段下山路乙上山用了1小时,所以甲下山要用1/2小时。

甲一共走了1+1/2=1.5(小时)

【解2】:

相遇时甲已经下山600米,走这600米的时间,如果甲用上山速度只能走600/1.5=400米,所以上山速度一小时甲比乙多走600+400=1000米。

乙到山顶时甲下到半山腰,甲走1/2下山路的时间,如果用来上山,只能走1/2/1.5=1/3的上山路,所以乙走完上山路的时间里,甲可以走上山路的1+1/3=4/3倍,说明上山速度甲是乙的4/3倍。

甲上山速度是1000/(4/3-1)=4000(米),下山速度是4000*1.5=6000(米),上山路程是4000-400=3600(米),出发1小时后,甲还有下山路3600-600=3000(米),要走6000/3000=0.5(小时)

一共要走1+0.5=1.5(小时)

【例5】一艘轮船顺流航行120千米,逆流航行80千米共用16时;顺流航行60千米,逆流航行120千米也用16时。

求水流的速度(流水行船问题)

【解】:

两次航行都用16时,而第一次比第二次顺流多行60千米,逆流少行40千米,这表明顺流行60千米与逆流行40千米所用的时间相等,即顺流速度是逆流速度的1.5倍。

将第一次航行看成是16时顺流航行了120+80×1.5=240(千米),由此得到顺流速度为240÷16=15(千米/时),逆流速度为15÷1.5=10(千米/时),最后求出水流速度为(15-10)÷2=2.5(千米/时)。

【拓展1】某河有相距45千米的上下两港,每天定时有甲乙两船速相同的客轮分别从两港同时出发相向而行,这天甲船从上港出发掉下一物,此物浮于水面顺水漂下,4分钟后与甲船相距1千米,预计乙船出发后几小时可与此物相遇。

【解】:

物体漂流的速度与水流速度相同,所以甲船与物体的速度差即为甲船本身的船速(水速作用抵消),甲的船速为1÷

=15千米/小时;乙船与物体是个相遇问题,速度和正好为乙本身的船速,所以相遇时间为:

45÷15=3小时

【拓展2】甲轮船和自漂水流测试仪同时从上游的A站顺水向下游的B站驶去,与此同时乙轮船自B站出发逆水向A站驶来。

7.2时后乙轮船与自漂水流测试仪相遇。

已知甲轮船与自漂水流测试仪2.5时后相距31.25千米,甲、乙两船航速相等,求A,B两站的距离。

【解】:

因为测试仪的漂流速度与水流速度相同,所以若水不流动,则7.2时后乙船到达A站,2.5时后甲船距A站31.25千米。

由此求出甲、乙船的航速为31.25÷2.5=12.5(千米/时)。

A,B两站相距12.5×7.2=90(千米)。

【拓展3】江上有甲、乙两码头,相距15千米,甲码头在乙码头的上游,一艘货船和一艘游船同时从甲码头和乙码头出发向下游行驶,5小时后货船追上游船。

又行驶了1小时,货船上有一物品落入江中(该物品可以浮在水面上),6分钟后货船上的人发现了,便掉转船头去找,找到时恰好又和游船相遇。

则游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每小时多少千米?

【解】:

此题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来考虑。

第一个阶段是一个追及问题。

在货舱追上游船的过程中,两者的追及距离是15千米,共用了5小时,故两者的速度差是15÷5=3千米。

由于两者都是顺水航行,故在静水中两者的速度差也是3千米。

在紧接着的1个小时中,货船开始领先游船,两者最后相距3*1=3千米。

这时货船上的东西落入水中,6分钟后货船上的人才发现。

此时货船离落在水中的东西的距离已经是货船的静水速度*1/10千米,从此时算起,到货船和落入水中的物体相遇,又是一个相遇问题,两者的速度之和刚好等于货船的静水速度,所以这段时间是货船的静水速度*1/10÷货船的静水速度=1/10小时。

按题意,此时也刚好遇上追上来的游船。

货船开始回追物体时,货船和游船刚好相距3+3*1/10=3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