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25533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75.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实验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实验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实验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实验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实验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实验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实验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实验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实验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实验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实验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实验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实验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实验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实验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实验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实验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实验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实验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验研究报告.docx

《实验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研究报告.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实验研究报告.docx

实验研究报告

山东省电教馆“十一五”教育技术课题

《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的优势互补的研究》之子课题

《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势互补的研究》

 

课题研究阶段报告

 

山东省青州市王母宫小学课题组

 

1、研究课题:

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势互补的研究。

2、课题的提出:

2.1课题提出的背景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高新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正在越来越深入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样也正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的观念和行为.世界各国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的政策和措施,以加快推进本国教育改革的步伐.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

美国联邦教育部部长理查德.赖利在1996年发表了题为《让美国学生为21世纪做好准备:

迎接技术能力的挑战》的第一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展示了一个通过在中小学教学中有效利用技术,帮助下一代学校儿童得到更好的教育,做好更好的准备,以适应新的美国经济的新要求.1999年,美国联邦教育部对国家教育技术计划进行了修改,提出了5个新的目标:

所有教师和学生都要使用信息技术;所有的教师都将有效地运用技术帮助学生达到较高的学业标准;所有的学生都要具备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与技能;通过研究与评估,促进下一代技术在教与学中的应用;通过数字化的内容和网络的应用改革教与学.

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教育界非常关注、非常重视的一个研究课题,就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以后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的主要模式,理论上它将极大地改变我们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我国作为人口与教育大国,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教育现代化提高国民素质是唯一的出路,本次课改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教学模式的革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进而培养民族的创新能力。

由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创新对于教学过程的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可以肯定,信息技术环境下,实现传统的“教为中心”教学模式向“学为中心”的学习模式的转变,不仅是基础教育的热点也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看美国“2061计划(PROJECT2061)”,就可以知道“教学模式”变革在未来教育中的地位。

而加拿大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的实验,则在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让我们看到信息技术环境对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革新所产生的冲击。

1998年2月温革华学区的“信息技术报告”指出:

“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并与广泛的社区相关联的学习环境。

”该报告认为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得改进课程教学,即能实现下述目标:

(1)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便于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价、转发和利用的技能;(3)不仅促进了班级内学生的合作交流,而且还促进了本校学生与全球性学习社区的合作交流,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从这个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技术条件下,不仅可以创设传统的学习环境,而且的确对课程革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2.2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价值

当前,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状况: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的教学模式;有的教师则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此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而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则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材的培养。

当然,教学中这两种教学模式也存在必然的弊端。

传统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被动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只是提供外部刺激,即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的任务则是接受外界刺激,即理解和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

这样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难以适应未来21世纪的需要。

而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由于过分强调学生的“学”,往往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此外由于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还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作为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阅读教学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情感和态度方面,要体现阅读中学生主体情感的投入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充分落实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要落实这方面的目标,关键是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

一定要引导学生自己读进去,产生真实的体验,进而在师生交谈、讨论中完善体验并受到潜移默化、熏陶感染。

在过程和方法方面,要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重在学生自己的体验感受、整体把握而不是理性的机械分析。

且更要强调独立阅读、探究性阅读,如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在知识能力方面,要尽可能快地把知识转化成能力。

签于以上两种教学模式各有其优势与不足。

为了更好地完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提出进行《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势互补的研究》。

取两种教学模式之所长,优势互补,努力做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既注意教师的教,又注意学生的学,把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以优化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2.3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和奥苏贝尔(美国)的“学与教”理论来指导研究工作。

2.4课题的实验依据

我们具备课题研究所需要的保障条件,学校有专项课题研究经费,研究资料、实验仪器设备齐全,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整体实施计划,课题研究纳入到学校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中。

学校将全力保证支持课题的实验研究,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负责本课题工作,抓课题研究,课题的管理和日常工作由学校教研处负责,学校保证课题实验人员的研究时间,提供实验条件。

我们还重视年轻教师的培训和教科研队伍的建设,注重发挥有经验的老教师的作用。

打造了现代化、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学校的信息化环境建设达到较高水平,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组织和管理平台。

学校办学理念新,辐射影响强,教师参与实验的起点高,立志置身于基础教育研究的最前沿。

我们的实验教师都参与了学校在九五和十五期间,所承担的三项课题实验,他们在前三项实验中已成长为学校教改的主力军。

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和远程教育建设达到了较高水平,为本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和远程教育建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将提供更加优越的课题实验硬条件。

3、课题的界定和理论假设

3.1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

传统教学既然是“传统”,就有它存在的合理性,无论是教学模式还是教学方法,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现代和未来的教学中,在打好基础、发展思维、养成习惯以及培养健全人格等方面,仍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所创造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人机交互、及时反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良好学习环境,更具有着极大的教学优势。

3.2两种教学模式优势互补的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互有优势,又各自存在弊端,在当前教育背景下,通过对两种教学模式优势的比较与探索,从而使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在教师实验课授课中,整理、组合,相互融合,扬长避短,达到最优化的整合,促进教师对自身教学方法的自我反思,使教师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革新,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4、研究目标:

4.1阶段性目标

在总结以往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探索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势互补的教学方法,并在具体地教学过程中验证、改进。

4.2培养目标

4.2.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并准确表述阅读体验的能力。

4.2.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4.2.3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能力。

4.3功能目标

4.3.1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为学校建立一支熟练掌握并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科教学的科研型的教师队伍。

4.3.2通过此研究,充分发挥学生个体潜能,逐步使学生形成独立理解阅读文章的习惯。

5、研究对象:

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

6、研究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十、十一、十二册的阅读课文。

7、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同时辅之以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统计法等。

研究过程注意纵向跟横向比较结合,综合研究与个案分析研究相结合。

研究前要对与本课题有关的初始资料、数据加以收集、整理;研究中要注意观察、记载研究对象的各种变化情况。

对收集整理的资料、数据要注意综合分析和反复验证。

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通过调查、观察、问卷等测试手段,综合分析研究对象的发展状态,积累较为科学的资料、数据等,以此调控研究进程,争取最佳的研究效果。

8、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8.1研究的基本策略

8.1.1以“人”为本,即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成长为本。

在实验中,根据当今与未来人才的要求,立足于时代的要求,立足于学生的需求,立足于教师能力与素质的提高,把“双人”作为主要因素,让之在实验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8.1.2以“鉴”为本,即借鉴相关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

本课题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和奥苏贝尔(美国)的“学与教”理论来指导研究工作。

 

8.1.3以“创”为本,即在研究过程中,主张实验教师在试验过程中,边实验边总结,寻求两种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点,使小学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达到最优化,创立实验新模式与研究新理论。

8.2研究的基本过程

8.2.1实验环境的建设

认真宣传《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势互补的研究》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和实验方案,争取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各学校内部论证确立实验研究课题和实验方案,组织教师学习总课题研究方案,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实验研究的积极性。

建立实验研究队伍。

建立实验领导小组和聘请专家指导,印制《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势互补的研究》实施方案,确定实验队伍的科研群体。

建好校园网,搞好56台计算机网络教室的配备,抓好专任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备课,学生上好信息技术课,熟练计算机的操作技能,为课题实验作好充分准备。

8.2.2调查研究

在课题研究阶段,我们分别对全学校教师和五、六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见附表)通过调查研究表明,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优势互补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为我们建立理论模型和进行实验提供了可资依靠。

8.2.3 对写景状物和写人记事类型文章教学模式的研究

结合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我们在试验中,寻求两种模式的最优切入点,在实际授课中,我们根据课文的类型,适当适时选择两种模式进行教学,使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互补,切实提升了阅读教学的教学效果。

8.2.3.1对写景状物类型文章的教学

对写景状物类型的文章,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即注重发挥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所能给学生提供质量高、内容丰富、可读性强的信息资源,这样不但满足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通过传统方式与信息技术手段的结合,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

通过对这类文章的教学实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实验总结出了: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课文(写景状物)教学模式,既“激----导----析----练”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环境下,“激----导----析----练”教学模式分四个步骤:

媒体激趣----自学导疑----合作析疑----拓展练习。

其指导思想是在实际授课中,根据授课环节的不同,适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两种模式分散在各个授课环节中,又同时发挥作用。

使每个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解决疑难问题,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在此模式中,学生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环境是自主协作探究的基础;学生之间建立相互依赖的关系是适时分组协作探究的关键;教师在不同授课环节中,寻求两种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点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失败的保障。

本模式的主要特点:

(1)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导航员或引路人的角色,充分体现了“教师轻轻松松地教,学生快快乐乐地学”这一教学理念。

(2)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协作探究,合作交流。

(3)重视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和传统教学各自优势的充分展示,达到了优势互补。

如在教学《三峡之秋》一课时,学生所生长的环境与课文环境相差甚远,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这节课成功的起点,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很难将学生置身于课文环境之中,也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们采用了媒体激趣:

首先播放一组音像资料:

把三峡的美丽景象展现在了学生面前。

在悠扬的音乐伴奏下,同学们的视觉、听觉和感觉受到了极大的美的刺激,对三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开课,这组音像资料就把学生带入了优美的情境,成功的营造了美的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创造了传统教学模式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三峡之秋》一课的重点是课文对三峡早晨、中午、黄昏和夜的美丽景色描写。

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们首先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所倡导的抓住重点词、句、段,引导学生体会、理解、感悟、赏析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朗读,在语言文字中寻找美,引导学生自得自悟,促进主动交流。

然后,再用录像资料展现三峡之秋中早晨、中午、晚上的景致,让学生在具体的三峡之秋的情景之中,领略三峡独特的自然风光,最后让学生在播放情景之中有感情地朗诵优美的语句,这样学生不仅欣赏了大自然美丽景色,还受到了语言美的熏陶,为学生积累词语、语言提供了基础。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设计传统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既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拓宽了学生的眼界,补充与拓展了教材内容,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秀美山川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学生在初读课文,感悟质疑中,提出问题: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这也是课文学习所要达到的重要教学目标。

对于这一环节的设计,我们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感悟和同学交流,总结出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写景物的方法。

对三峡早晨、中午、黄昏和夜不同时刻的特点理解是课文的重点,在本环节中,我们采用了传统教学中分组教学的活动形式,但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们又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有机结合。

在学生充分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交流自学所得,交流分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两个阶段:

在小组交流中首先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由小组长调控发言的顺序,和汇总讨论结果,为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给每个学生创造了发言的机会。

这样安排目的在于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并在学习中初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

这样即注意学法总结和良好交流习惯的培养,又做到听说得体。

学生在阅读环节中对三峡早晨、中午、黄昏和夜的景色有了初步表象后,让学生再读课文,合作质疑,选择自己喜欢的三峡之秋的时刻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自由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感悟,领略不同时刻三峡的神韵。

经过一阵朗朗读书声和面红耳赤的讨论后,小组长调控发言顺序,汇总小组意见,最后再利用信息技术环境进行全班交流,深化提高。

在本环节中,我们设计利用传统教学中的分组教学,但又把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的优势,充分融合在分组教学的过程中,这一环节的设计,容量大,线索清,重点明,方法活,省时,高效。

课堂练习,既是基础知识的检验,又是训练学生综合能力的手段,同时也是各学科内在联系的体现。

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中,我们寻求传统教学模式和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最优切入点。

在三峡之秋的课堂练习中,我们设计了适合两种教学模式的练习:

练习一:

请你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加上你的想象,用你的笔画出三峡之秋的美丽景色。

练习二:

请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查看三峡其它季节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写成小短文,短文完成后,请同学们把作业传输到老师的电子信箱中,全班同学可以随时点击,浏览交流。

适合两种教学模式的两种练习设计,把课堂教学延伸到了课外,补充与拓展了教材内容,又符合学生自主选择的需要,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均有所提高,既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更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发展。

我们不仅对试验课进行精心设计,还及时对授课情况及时总结,掌握第一数字资料,为及时反馈解决试验过程中的问题提供了依据。

附:

《三峡之秋》授课分析和自我评价。

一、总体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观,以学生为主体,将传统教学模式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优势互补。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媒体激趣----自学导疑----合作析疑----拓展练习”的教学程序,其中,“合作质疑”策略,加强了生生、师生之间的协作,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在合作中有了较大提高。

两种教学模式有机结合,交替应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调动了学生探求知识的主动性,良好地实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三峡之秋》一课前测与后测数据统计及分析:

 

一级目标

二级目标

检测内容

前测

后测

一般

一般

A学生学习兴趣

 

0.2

A1教师授课艺术

0.1

学生对学习内容是否感兴趣

20%

22%

58%

30%

35%

35%

A2采用信息技术

0.1

学生对学习内容是否感兴趣

28%

30%

42%

34%

42%

34%

B教师组织教学过程

 

0.1

B1教师组织学生有序学习

0.05

教学过程是否有序

40%

32%

28%

42%

35%

23%

B2网络环境下引导学生的有序学习

0.05

教学过程是否有序

30%

35%

35%

45%

25%

30%

C教学方法

 

0.1

C1教师传授法为主

0.05

教师的授课方法与使用环境、时间

50%

30%

20%

60%

30%

10%

C2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为主

0.05

 

教师的授课方法与使用环境、时间

20%

17%

63%

52%

25%

23%

D知识建构

 

0.2

D1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0.05

学生课堂表现

37%

26%

37%

45%

40%

15%

D2学生协作获取知识

0.05

学生课堂表现

27%

25%

48%

42%

37%

21%

D3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主动获取知识

0.1

学生课堂表现

24%

27%

49%

35%

32%

33%

 

E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0.2

E1教师指导学生逐步探求问题的能力

0.1

学生探求、解决问题的兴趣与能力

24%

27%

49%

32%

33%

35%

E2信息技术环境下激发学生探求问题的能力

0.1

学生探求、解决问题的兴趣与能力

27%

32%

41%

38%

35%

27%

 

F师生情感交流

0.2

F1学生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见解

0.05

学生课堂发言

40%

30%

30%

45%

35%

20%

F2学生主动与教师交流自己的见解

0.05

学生课堂发言

32%

33%

35%

37%

35%

28%

F3以文章的形式在网站上发表

0.1

网络刊登

27%

30%

43%

36%

40%

24%

数据实验前测与后测的对比

A学生学习兴趣

A1教师授课艺术:

优秀率实验后提高了10%,良好率实验后提高了10%。

A2采用信息技术:

优秀率实验后提高了6%,良好率实验后提高了12%。

B教师组织教学过程:

B1教师组织有序学习:

优秀率实验后提高了0%,良好率实验后提高了2%。

B2信息技术环境指导学生有序学习:

优秀率实验后提高了15%,良好率实验后降低了10%。

C教学方法:

C1教师传授法为主:

优秀率实验后提高了10%,良好率实验后提高了0%。

C2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

优秀率实验后提高了32%,良好率实验后提高了7%,一般率降低了40%。

D知识建构:

D1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优秀率实验后提高了8%,良好率实验后提高14%。

D2学生协作获取知识:

优秀率实验后提高了15%,良好率实验后提高了12%。

D3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获取知识:

优秀率实验后提高了11%,良好率实验后提高了5%,一般率降低了15%。

E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E1教师指导学生逐步探求问题的能力:

优秀率实验后提高了8%,良好率实验后提高了6%。

E2信息技术环境下激发学生探求问题的能力:

优秀率实验后提高了11%,良好率实验后提高了3%。

F师生情感交流

F1学生主动与同学交流:

优秀率实验后提高了5%,良好率实验后提高了5%。

F2学生主动与教师交流:

优秀率实验后提高了5%,良好率实验后提高了2%。

F3学生以文章的形式在网站上发表、交流:

优秀率实验后提高了9%,良好率实验后提高了10%。

8.2.3.1对写人记事文章的教学:

我们的教学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年龄特点,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我们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传统教学的优势,弥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单一的教学模式。

在实验课当中我们设计了小学阅读课文(写人记事)教学模式,即“设境入题、激发兴趣-----指导阅读、把握内容----重点突破弄清特点----说议结合、自主交流-----知识迁移、共同提高”。

 

 

 

本模式的主要特点:

在写人记事类型的文章中,有相当多的一部分文章,所涉及到的人物、历史背景等相关资料都离小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差甚远,是他们从未接触到的。

在实验中教学中,我们不断探索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两种模式在此类文章教学过程中的最优化结合。

我们实验探索出的(写人记事)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协作学习、探究问题的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应用本模式进行教学中,我们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倡导的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这是丰富学生积累的主要途径;而信息技术环境下,为学生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内容。

将二者的优势在实际教学中有机结合,恰好弥补了写人记事文章的不足:

教材所涉及到的知识仅仅是沧海一粟,难以满足学生阅读和求知欲的需要。

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由于本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课前我们调查表明,学生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及相关的人物知之甚少,为了使课堂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所帮助,我们采用传统教学中,引导学生到书本中查阅、到身边去询问等方法,课前先布置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有关战国、司马迁、史记等与将相和有关的资料,同时,教者又借助信息技术收集了与此相关的大量的文字和图片以及音像资料。

授课时,教者把学生收集的资料和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有机的整合,借助信息技术环境适时展示给学生,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为学文做好了铺垫,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查阅资料的好习惯。

这样通过设境入题、激发兴趣环节的设计,把传统方式与信息技术手段的结合,提高了教学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