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36讲生命的延续与生物进化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28137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1.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36讲生命的延续与生物进化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36讲生命的延续与生物进化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36讲生命的延续与生物进化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36讲生命的延续与生物进化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36讲生命的延续与生物进化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36讲生命的延续与生物进化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36讲生命的延续与生物进化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36讲生命的延续与生物进化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36讲生命的延续与生物进化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36讲生命的延续与生物进化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36讲生命的延续与生物进化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36讲生命的延续与生物进化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36讲生命的延续与生物进化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36讲生命的延续与生物进化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36讲生命的延续与生物进化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36讲生命的延续与生物进化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36讲生命的延续与生物进化试题.docx

《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36讲生命的延续与生物进化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36讲生命的延续与生物进化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36讲生命的延续与生物进化试题.docx

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36讲生命的延续与生物进化试题

2019-2020年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36讲生命的延续与生物进化试题

知识梳理

【复习重点】

一、植物的生殖和发育

1.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

生殖过程:

开花、传粉、受精、发育,其中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

成种子。

根据种子里有无胚乳,将种子分为有胚乳的种子和无胚乳的种子。

根据胚中子叶的数目将被子植物分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

种子萌发的条件:

(1)内部条件:

胚是活的;

(2)外部条件:

充足的水分、合适的温度、充足的氧气。

种子萌发时,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这样就长成了一株新植株。

2.植物的无性生殖:

孢子繁殖和营养繁殖。

营养繁殖常用的方法有分根、压条、扦插、嫁接。

营养繁殖能够保持栽培植物的优良性状,而且繁殖速度快,在农业中应用广泛。

二、动物的生殖与发育

1.动物的两种主要生殖方式:

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1)有性生殖:

通过精子和卵子的结合产生新个体。

(2)无性

生殖:

不需两性生殖细胞,母体能够直接产生新个体。

2.动物有性生殖的受精类型包括体外受精和体内受精,胚胎发育方式有卵生、胎生、卵胎生。

3.动物的生命周期:

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等生长时期,这些生长时期组成动物的生命周期。

动物发育类型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

4.人类新生命的诞生和发育

(1)生命的起点:

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

(2)胚胎的发育:

植入子宫前早期胚胎发育需要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需要的营养和氧气全部由母体供给,母体血液中的营养和氧气通过胎盘和脐带进入胚胎,胚胎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通过胎盘和脐带进入母体血液,再由母体排出体外。

胎盘是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

(3)分娩是

指胎儿从母体产出的过程。

(4)人的生命周期:

受精卵→胚胎期→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衰老期→死亡。

青春期主要特征:

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男女出现各自的第二性征。

三、遗传和变异

1.遗传和变异现象

(1)生物体子代和亲代、子代和子代之间的性状都很相似,这种现象称为遗传;子代与亲代及子代不同个体间的性状差异叫变异。

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2)遗传物质:

①染色体:

由DNA和蛋白质组成;②DNA:

是决定生物遗传性状的遗传物质,DNA分子是双螺旋结构;③基因:

起遗传作用的DNA片段。

(3)遗传病:

人体内的遗传物质(包括DNA、基因或染色体)发生变化引起的病变。

2.生物的进化

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了《物种起源》,其中的自然选

择理论解释了物种进化的原因。

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自然选择的实质:

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生物进化的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生物进化的总趋势:

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

【复习难点】

1.DNA、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2.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被子植物的受精过程及子房发育的结果。

3.人类的受精和胚胎发育。

4.寻找生物进化的证据。

【易考点】

动植物的生殖和发育、探究种子的萌发条件、各种遗传物质的关系和作用、生物进化论。

 

考点精析

考点一植物的生殖

例1、【济宁】据图分析,下列有关植物生殖方式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①是嫁接,属于人工营养繁殖

B.①②是无性生殖,③是有性生殖

C.①②③均是植物的生殖方式

D.③中种子萌发时最先突破种皮的结构是胚芽

【解题思路】①是嫁接,嫁接时应当使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

可见嫁接属于人工营养繁殖。

②是组织培养,组织培养指的是在无菌的情况下,将植物体内的某一部分器官或组织从植物体上分离下来,放在适宜的培养基上培养,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分化最

后长成一个完整的植株。

组织培养的繁殖速度很快,属于无性繁殖。

有性生殖是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而无性生殖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直接由母体产生新个体。

③中种子萌发最先长出的是胚根,胚根最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植物的根。

【参考答案】D

【方法归纳】

此题考查植物的生殖和种子的萌发。

种子萌发时胚根最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胚轴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分,子叶逐渐消失,胚芽逐渐破土而出,发育成茎和叶。

【易错

误区】读图时,对于图②的理解可能会出现多种情况。

 

考点二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例2、【营口】如下表所示为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实验设计,请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四组培养皿中种子能萌发的是号,其萌发所需营养物质来自于种子的。

(2)1号培养皿和3号培养皿的对照实验变量为。

(3)在每个培养皿中放20粒种子而不放1粒的原因是。

(4)该实验结论为: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和充足的空气。

【解题思路】

(1)种子萌发的条件有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环境条件是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和供胚发育的营养物质。

1号培养皿底部有湿润的滤纸,25℃,具备了种子萌发的条件,能萌发;2号培养皿底部有湿润的滤纸,-15℃,温度较低不适于种子萌发,因此种子不能萌发;3号培养皿底部有干燥的滤纸,25℃,缺少水分,因此种子不能萌发;4号水淹没种子,25℃,缺少空气,种子无法呼吸,因此种子不能萌发,故种子能萌发的培养皿是1号。

玉米种子的营养物质储存在胚乳中,所以其萌发所需营养物质来自于种子的胚乳。

(2)1号培养皿底部有湿润的滤纸,3号培养皿底部有干燥的滤纸,变量是水。

(3)只用一粒种子做实验不行,所用种子的数量要多,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误差,增加实验的可靠性,排除偶然性,增强实验的准确性。

因此培养皿放入一定数量种子而不是1粒种子,其目的是减少误差。

(4)

(1)可知: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

【参考答案】

(1)1胚乳

(2)水(3)避免实验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4)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

【方法归纳】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有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且种子不在休眠期。

(2)对照实验:

在探究某种

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

有说服力。

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易错误区】对照实验要求变量唯一。

 

考点三人的生殖和发育

例、【潍坊】下列关于人类生殖和发育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婴儿的诞生标志着人体生长发育的开始

B.卵细胞在输卵管内受精,到达母体子宫后,才开始进行发育

C.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是青春期发育最突出的特征

D.试管婴儿指用人工方法让卵细胞和精子在体外受精,并在试管内发育而诞生的婴儿

【解题思路】受精卵的形成标志着

新生命的诞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开始,所以A错误。

卵细胞在输卵管内完成受精后即开始发育,然后到达母体子宫进行进一步发育,故B也错误。

青春期发育最突出的特征是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所以C正确。

试管婴儿的受精是在体外通过人工的方法进行,受精卵形成后还是要注入到某一母体的子宫内,在该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的,所以D错误。

【参考答案】C

【方法归纳】考查人体的受精、胚胎的发育过程。

【易错误区】认为婴儿才是新生命的开始,另容易被“试管”两字误导而认为所有的胚胎发育都是在试管中完成的。

 

考点四生物进化论

例4、【阜阳】用达

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观点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有毒农药的长期作用下,农田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B.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C.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的身体就产生了白色变异

D.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

【解题思路】农田害虫本身存在着有强有弱抗药性的变异,在有毒农药长期的自然选择作用下,农田害虫抗药性得到积累加强,故A不符合题意;野兔的保护色越逼真,越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这是适者生存,经过若干代的自然选择保护色得到积累加强;鹰有锐利的目光容易发现食物野兔,能获得食物而生存,否则就会不适者被淘汰,这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故B符合题意;北极熊的体色存在着白色和非白色的变异,在自然选择的长期作用下,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北极熊白色性状适于环境而得到积累加强,故C不符合题意;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可以使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这种变异是环境改变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所以不能遗传,因此长颈鹿的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D不符合题意。

【参考答案】B

【方法归纳】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长颈鹿的颈很长,是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自然选择的结果。

【易错误区】要明确“适者生存”与“用进废退”两者的区别。

 

探究提升

例、你注意过这样的现象吗?

有的人能将舌头两侧向上翻卷成筒状或槽状,有的人舌头则不能翻卷,其实卷舌和非卷舌是一对相对性状。

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学习了遗传变异的有关知识后,选择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情况进行了研究。

他们向全校同学发放问卷,回收后分类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1)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问卷的形式了解卷舌和非卷舌性状遗传情况,这种方法属于科学探究基本方法中的。

(2)根据上表数据推断,卷舌是(填“显性”或“隐性”)性状。

(3)第三类家庭中父母的性状相同,但子女中出现了与双亲不同的性状,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4)卷舌和非卷舌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是具有特定遗传效应的片段。

(5)若第二类家庭中的一对夫妇,第一个孩子是非卷舌,则该夫妇再生一个孩子非卷舌的几率是

【解题思路】

(1)问卷的形式属于调查法。

(2)由第三组中的父母都是卷舌,后代出现了不卷舌,说明卷舌是显性性状,不卷舌是隐性性状。

(3)生物体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存在着差异的现象叫作变异,这是因为亲代基因中含有隐性基因,并把这些隐性基因传递给子代。

(4)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是决定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5)父母中一人为显性性状,一人为隐性性状,所以生不卷舌孩子的可能性是50%。

【参考答案】

(1)抽样调查(或调查法)

(2)显性

(3)父母基因组成中都含有隐性基因,并能够传递给后代(或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能够遗传)(4)DNA(5)50%(或

【方法归纳】当出现陌生的内容,需从文字描述或表格中提取与自己所学内容接近或相似的信息,然后根据自己所学的

知识点进行整理、分析。

【易错误区】第二类家庭中,卷舌的父亲(或母亲)对应的基因片段有两种情况,若能生出非卷舌的孩子,说明卷舌的父亲(或母亲)携带有非卷舌的隐性基因,按此计算概率即可,图表中给出的第二类家庭子女性状的数据属于干扰项。

【考点范围】遗传和变异。

 

2019-2020年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37讲人类居住的地球试题

知识梳理

【复习重点】

一、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地球内部从外到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

地壳和地幔上层共同组成岩石圈。

软流层主要由呈熔融态的岩浆物质组成。

岩石圈漂浮在软流层上。

地球上火山活动的岩浆就来自软流层。

二、地壳变动的证据

1.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喜马拉雅山从海底升起、台湾海峡有古河道的痕迹、地中海南北不断缩小等都是地壳

变动的证据。

2.地壳变动使地质构造形成褶皱和断层。

3.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

(1)火山是地球内部的灼热岩浆在地壳薄弱处喷出地表的现象

火山爆发给人们带来危害但也有好处。

火山分为活火山、休眠火山、死火山三类。

(2)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震动的现象。

地震的要素有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等。

(3)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周围海区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火山和地震在成因上都和地球内部能量的积聚和释放有关。

三、地壳变动的重要学说——板块构造学说

1.地壳运动理论的发展过程: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虽然找到了地形、化石、气候等方面的证据,但未能解决根本性的证据,即大陆为什么会漂移的问题。

海底扩张学说为大陆漂移说提供了有力的动力证据。

科学家在大陆漂移假说和海底扩张学说基础上建立了更为科学的板块构

造学说。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大板块又可以分成若干小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3.一般说来,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不断发生碰撞和张裂,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

板块碰撞处为消亡边界,板块张裂处为生长边界。

四、地形变化来自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大方面

1.内力作用来自于地球内部,能量巨大,能在顷刻之间改变地形地貌。

作用结果是地面形成高山、深谷、高原等。

作用形式是地壳运动、板块之间的碰撞和张裂、地震和火山等。

2.外力作用的特点是缓慢且持久,结果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

外力作用是通过流水

侵蚀、泥沙堆积、

风力、冰川、海浪、生物等因素进行的。

五、地球上的水体

1.水体的分类:

按含盐量可分为咸水(约占97.5%)和淡水;按状态可分为固态水、液态水和气态水;按分布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

2.水循环主要有海洋与陆地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三类。

水循环的实现方式有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径流、下渗等。

水循环使陆地淡水资源得到不断地更新和补充。

3.水资源包括江河水、湖泊淡水和浅层地下水。

4.爱护水资源主要有节约用水和防治水体污染两个方面。

5.水体污染的原因: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以及自然灾害等都会造成水体污染。

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过程:

(1)水体中氮、磷元素含量偏高,使藻类植物大量繁殖;

(2)藻类植物大量死亡后,需氧微生物大量繁殖;(3)需氧微生物快速耗尽水中的溶解氧,水生生物大量死亡;(4)厌氧微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发黑发臭。

“水华”等现象都是水体富营养化造成的。

六、地球上的气候

1.我国的气候属亚洲季风性气候,夏季吹偏南风,冬季吹偏北风。

2.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地形条件、海陆分布和季风。

【复习难点】

1.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以及地震的一般防范知识。

2.板块构造学说。

3.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特点、作用效果和典型地形实例。

4.影响气候的因素及原理。

【易考点】

1.火山及地震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地震的防范知识。

2.利用地球岩石圈的运动及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知识解释各种地质现象。

3.水循环与水体污染的防治。

考点精析

考点一板块构造学说

例1、仔细读下面的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上的板块是被分割而形成的。

这些板块“漂浮”在

上,不断地发生运动,这是引起地壳变动的最主要原因。

(2)板块张裂的结果是在张裂区常形成,请举出一个地质例子:

的形成。

板块相碰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请举出一个地质例子:

的形成。

(3)据测量,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现仍以每年0.33~1.27cm的速度上升,试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其中的原因。

【解题思路】科学家根据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等地质特征及地壳运动情况把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

该理论较好地解释了许多地质现象。

六大板块之间的运动情况有板块的张裂形成生长边界、板块的碰撞形成消亡边界。

【参考答案】

(1)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软流层碰撞和张裂

(2)海岭和断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变宽等海沟或造山带(山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3)珠穆朗玛峰地处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之间。

由于印度洋板块不断撞击亚欧板块,使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不断升高。

【方法归纳】本题考查的是板块构造理论知识。

板块的生长和消亡两种边界会产生不同的地质现象,要求理解性地记忆。

同时要求能运用板块学说简单地解释如火山、地震带的形成,大裂谷的形成等自然现象。

【易错误区】注意区别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地壳变动的特点。

 

考点二地壳变动——地震

例2、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在尼泊尔(北纬28.2°,东经84.7°)发生8.1级地震,震源深度20km,属浅源性地震。

(1)从地震的运动来看,地震一般易发生在地带。

(2)尼泊尔处于火

山地震带。

(3)地震时震源的振动以横波和纵波两种形式向外传播,两种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并不一样,分别约为3.4km/s和5.6km/s。

震源正上方的地面叫作震中。

地震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纵波,这时在震中的人们会感到上下颠簸,接着横波传来,又会感到左右摇摆。

若地震时测出纵波和横波到达震中的时间差为2s,那么,震源到震中的距离大致是km。

【解题思路】

(1)地壳的内部是比较稳定的,而在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方,则由于地壳活动频繁,很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

(2)火山和地震分布的区域大致相同,位于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地中海和喜马拉雅山一带。

(3)由于纵波和横波传播的路程是一样的,即震源到震中的距离,然后根据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的差异,我们可以通过列方程来解答第(

3)题。

设震源到震中的距离为x,则

可解得x=17.3km。

【参考答案】

(1)板块交界

(2)地中海—喜马拉雅山(3)17.3

【方法归纳】正确理解地震的原因和分布,第(3)题需要根据题中给出的信息进行计算。

【易错误区】本题难点在于第(3)题,把地震知识和速度计算相结合,有些学生不知道通过列出速度方程求解。

 

考点三地形变化的影响因素

例3、【绍兴】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主要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引起的是()

【解题思路】地表形态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力作用主要包括地壳运动、火山和地震活动;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风力、水力等。

四个选项中,只有蘑菇石是风力作用形成的,火山湖和喜马拉雅山是由地球的内力作用形成的,海岸边的怪石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参考答案】D

【方法归纳】世界陆地表面的地表形态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它们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易错误区】理解并掌握地形变化的外力因素是解题的关键。

 

考点四自然界的水循环

例4、下列关于水循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水在自然循环中实现了自身净化;②水能实现循环的内因是能够进行三态变化;③水循环的动力因子是太阳提供的辐射能量;④水循环为人类提供了不断更新的水资源。

A.①③B.①②

C.③④D.①②③④

【解题思路】水在地表常温下能实现三态变化,在太阳辐射作用下,水蒸发变成水蒸气,遇冷液化,在重力作用下形成降水,降水在地面形成地表径流,下渗形成地下径流。

在水循环过程中更新了水资源,同时水自身实现了净化。

【参考答案】D

【方法归纳】正确理解水循环的原理、过程和意义。

【易错误区】不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实质,理解产生偏差而造成答错。

探究提升

例、读“沿32°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标有数字的地区都是典型的地形类型,它们分别是:

①;②;③;④。

(2)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地势总体特点是

(3)根据我国地势特点分析,我国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是。

图中的A~D四个地区易形成地形雨的是。

(4)该地势决定了我国多数水循环的径流方向是

(5)如果我国地势是东高西低,那么我国季风区范围将变(填“大”或“小”)。

【解题思

路】我国地势总体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我国东临太平洋,西高东低的地势优点:

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许多大河滚滚

东流入海;阶梯交界处水能资源丰富。

【参考答案】

(1)高原山脉盆地平原

(2)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3)使东南海洋湿润气流能深入内地,形成丰富的降水B、D

(4)向东流入大海

(5)小

【方法归纳】本题考查我国的地势特点及影响,认真阅读剖面图,运用有关地理知识分析、解答问题。

【易错误区】本题是利用地势剖面图进行地形类型、气候的影响因素及水循环知识的综合分析与应

用,如果对相关基础知识储备不足、理解不透,就难以完成本题。

【考点范围】地形类型、地形和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水循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