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文化徽州宗族的姓氏来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31310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徽州文化徽州宗族的姓氏来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徽州文化徽州宗族的姓氏来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徽州文化徽州宗族的姓氏来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徽州文化徽州宗族的姓氏来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徽州文化徽州宗族的姓氏来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徽州文化徽州宗族的姓氏来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徽州文化徽州宗族的姓氏来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徽州文化徽州宗族的姓氏来源.docx

《徽州文化徽州宗族的姓氏来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徽州文化徽州宗族的姓氏来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徽州文化徽州宗族的姓氏来源.docx

徽州文化徽州宗族的姓氏来源

徽州宗族的姓氏来源

“十姓九汪”

宗族俗语。

汪姓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开始迁居徽州。

隋唐之际出现地方军事豪强汪华,位高权重,子孙繁盛,散布四方,徽州因有”十姓九汪”的盛况。

“丁氏”

姓氏名。

休宁丁氏出江苏常州毘陵派。

宋代丁亨一任休宁教谕,留居于此。

后人散居于休宁县城西街、水碓巷、社坛、西门桥、叶淇、麦歧村、临溪、石叶等地。

绩溪丁氏系明代丁齐宝从族德迁居上丁村(今荆州乡石川),后散居横坞、大坑口(今龙川)等地。

“马氏”

姓氏名。

婺源马氏始迁祖马咸,在宋宣和年间任遂宁知府,与蔡京有隙,辞官避居婺源,村名马家。

马咸兼业医,号清虚先生,后裔分居他地。

又宋朝世居乐平的马廷鸾,曾任观文殿大学士,入赘婺源甲路张氏,遂居其地。

所生六子,五人回迁鄱阳,季子马端益留居婺源甲路。

祁门马氏始迁祖马皇甫,元至正二年(1342)由婺源迁祁门伟溪(今胥岭塔下),后裔迁居县城,散处四门,称”四门马氏”。

“万氏”

姓氏名。

元朝,万登旺由江西新建迁居祁门城西,后裔移居北乡方村(今胥岭芳村),又分迁城内东街、沙湾(今属胥岭)。

休宁五城镇高仓也有万氏居住。

“不是篁墩不是程”

氏族民谚。

指徽州程氏皆出篁墩。

篁墩在唐以前属休宁,以后属歙。

程氏居篁墩始于东晋。

太兴二年(319),程元谭以镇东军谋襄州刺史持节新安,为刺史,有惠政。

永昌元年(322)秩满,新安郡民众请留,遂安家于篁墩。

后裔有南朝名将程灵洗、程文季,隋末协助汪华镇守地方的程富,唐朝多次保障地方的程澐兄弟。

支派分迁广泛。

“天下之汪皆出新安”

姓氏论语。

语出《荆山堂汪氏统谱》。

新安汪氏系汪芒氏之后,汪芒氏后裔于战国末期楚威王灭越(前334)时进入徽州。

唐宋以降,新安汪氏后裔又不断徙居外郡,而成”天下之汪”。

“巴氏”

姓氏名。

南朝梁武帝时,巴播从丹阳迁居休宁二十四都以避乱,即为徽州巴氏始迁祖。

后裔散居休宁中街、望干、东林竹、岭后、上颜溪等地。

宋朝初年,巴珣再迁歙县河西,后世有”东门许,西门巴”的俗语。

“方氏”

姓氏名。

始建国元年(9),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大司马长史方纮避难南徙,定居丹阳郡歙县东乡(今浙江淳安),即新安方氏始迁祖。

唐末,方杰兴自睦州(今淳安县)三迁而入歙西灵山以避乱。

后支族蕃茂,歙县瀹坑、瀹潭、沙溪、潜口、苏村、磻溪、柘田、方村,淳安佘坡等地多为方姓所居。

婺源方氏来自开化、休宁。

唐末,开化塘头方氏一支卜居婺源东乡,建荷田(初名下田)村,为婺源方氏定居之始。

荷田方氏一支后迁弋阳樟树方家墩(初名荷花塘),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即该支后裔。

北宋末,休宁鄣源方氏后裔又卜居婺源西乡,建镇头店村。

唐朝诗人方干的裔孙方智泳,于唐末自桐庐白云源迁居祁门赤桥,为赤桥方氏始祖。

其后支繁派衍,分迁黄杨墩、伟溪(今胥岭塔下村)、城北荷嘉坞、庾岭背(今属小路口镇)、箬坑、稠源、武陵、葛流源、塘坑头及石台县雷湖等地。

”三方”方氏系唐方燕之后,明代方富璋由浮梁迁祁门三步塔,后分迁寺前、石坑,三村相连,故号”三方”。

又唐太守博士方可通,弃职假医隐逸,出游襄汉,经祁门赤山镇,爱当地万山环峙,乃定居关西,是为关西方氏始祖。

桃峰方氏祖方富二,元时任浙江宣慰副使,避地祁门,卜居上元门内大元里,至九世孙方大瑍,乾隆间因水灾移居桃峰,遂为桃峰方氏。

休宁方氏唐时自睦州迁入,东山、新渡皆其分源。

今北街、下山、方大基、上山、山坑、小坑、隐充、择树下、岭后坞、石门主、石砘、由潭、左功、大川口、樟源、环坑、流口等处均有方姓。

绩溪浒里方氏始祖方澄,宋雍熙间为绩溪令,咸平二年(999)从歙县东乡迁此。

由浒里分迁有水谚、城南、灵山下、鱼龙山、方家湾、冬青岭、逍遥等20多处村镇。

浒里宗祠仍存,有民国二十六年《浒里方氏宗谱》廿六卷。

至明中叶,方氏在徽州分布很广,重要集聚地计有歙14处、祁门7处、休宁6处、婺源3处、绩溪1处。

唐农民起义领袖方清,宋农民起义领袖方腊、文学家方岳、方回,明制墨名家方于鲁等均为方纮后裔。

“方氏十二派”

宗族流派。

徽州方氏始迁祖方纮,生一子方雄,方雄生方储,方储有三子,长子方仪之后,迁湖州、常州、宁波、滁州、杭州、广州、莆田、兴化、九江等地,以莆田最盛。

次子方觌、季子方洪之后,汉唐间主要居住于歙县东乡及浙江一带。

至乾隆年间,徽州方氏认同方储为先祖的有12大派,其中方觌后裔有灵山、环岩2派;方洪后裔以29世方干、方羽兄弟分支,方干之后有方村、瀹坑、瀹潭、潜口、沙溪、苏磻、磻苏、佘坡、柘源9派;方羽之后则有联临派。

十二派有着固定的祭祀先祖方储的节日即九月初六。

“王氏”

姓氏名。

王仲舒于唐朝长庆元年(821)任江南西道观察使,死于任所,其夫人携子迁宣州船莲塘。

为避黄巢战乱,迁歙县篁墩。

唐广明元年(880)前后,王仲舒的孙子、秘阁校正王希羽迁居歙县泽富(今王村镇王村);民曹参军王希翔迁居婺源武口,人称”武溪王氏”;门下省侍中王瑜迁居婺源县城,居舍植双杉,人称”双杉王氏”;王希翊卜地徙居婺源中云,为中云王氏。

婺源王氏人丁兴旺,诗礼传家,四乡都有其后裔徙居,因仕因商侨居外埠也很多。

休宁王氏有三派:

一出唐尚书王璧,自祁门迁休,今涨山、县前、城北、玉堂、晓角、峡东、溪头王氏皆出此派。

一出歙县泽富王希羽,今美俗门、云村、洽阳、率口王氏皆属此派。

一出婺源武口派,宋建炎间王清迁居藤溪,今城西、三溪、万安、金竹山、洪水塘皆源于此派。

其他西门、王家山头、居安、朱村、五城、碜口、陈村、杨源、厚田等地都有王氏居民。

祁门王氏始于唐朝王璧。

王璧抵御黄巢有功,吴王杨行密授为检校兵部尚书,后出为祁门县令,卜居县西苦竹港。

其子九人,后裔分迁本县高塘、箬坑、历溪、大仓(今历口镇正冲村)、小易(今闪里小易坑)、叶源、田源、栗木、城里、严潭、塔坊、小州、环溪(今塔坊杨屋里)、大沙源(今小路口镇杨屋里)及浮梁、石台二县。

绩溪王氏分三大派。

一为王璧后裔,多自祁门苦竹港迁入:

北宋时王宣五迁入龙溪(今板桥头下溪村),北宋时王霸自歙县岩镇迁入鹤川,宋乾德六年(968)王世禄自祁门迁入济坑口,元末迁入中王村。

一为王希羽后裔,分别自歙、婺源迁入:

元初王桂三自歙叶岔迁入西墓坦;元末王兴自歙混堂前迁绩溪郎坑,其次子王道宝于明初再迁中潭,明初王宝明自郎坑迁庙川;明末王永福兄弟四人迁入宅坦。

一为王训后裔:

北宋宣和间王训自临安迁青溪屏山,后裔王重庆任绩溪教谕,于元至元十一年(1274)自屏山迁入水村。

“冯氏”

姓氏名。

唐时,冯怦摄歙州事,定居祁门,葬父于祁门横头(今闪里镇文堂)。

冯怦子冯羽任户部尚书,葬仁村(今属箬坑乡)。

传至户部尚书冯延鲁,隐居润州金坛,其后裔回迁祁西黄杨社(今箬坑乡黄杨),又迁梅上源。

冯仲贤分迁大树(今历口镇大树村)。

绩溪有白沙冯氏,始祖冯延普于唐咸通六年(865)由歙县吴辉迁绩溪北乡白沙,以山东老家村名定为冯村。

后裔分迁县内自成支派的有东关、新川(新屋下)、方村等十多支。

“邓氏”

姓氏名。

休宁有邓氏,始祖邓肇隆,南朝齐时迁海阳。

他的第十六世孙邓文秀后唐时迁休宁黄土岭。

“包氏”

姓氏名。

宋枢密副使包拯六世孙包聚和为避金兵,从合肥南迁,于宋高宗时辗转迁入绩溪朱显定居。

明中叶,后裔又由朱显迁钱家坞、下村、凹塘。

“叶氏”

姓氏名。

东汉建安二年(197),叶望渡江移居丹阳。

六传至叶续,任晋朝行兵都统,迁居新安。

唐朝时,叶孟游歙东潺田,爱山水幽邃,迁居于此。

后子孙蕃衍,形成巨族,号称东乡叶氏,并改潺田为蓝田。

另叶茂,唐神龙间任歙县丞。

其子叶勋隐而不仕,迁歙南,定村名叶村。

休宁叶氏始祖为叶续十六世孙叶斯韶,迁休宁南街。

后裔又外迁株村、安其、后山、汪村、山旦等地。

此外,叶尚或为新安教授,南唐时自湖州苕溪迁陪郭,后世又分迁蓝渡、城北、环川、朱紫坊、藕池、渭桥等地;叶道清宋朝初年自浮梁迁叶村,叶子彬在元朝初年迁朱村,叶宗茂从龙湾迁星洲,叶景庄自台州迁海阳梅林,蓝田派叶亨迁叶祁,宋末叶益由信州迁查塘。

叶氏族众散居县城北、西、南诸街,以及闵口、西岸、溪口、五城、山头、林塘、古周岭、叶坦、西园等地。

祁门叶氏源流有二:

宋嘉泰元年(1201),池州教授叶通茂寓居祁南谢村(今属祁红),后迁城西北隅紫荆湾。

后周时有叶衮、叶椿避乱由黄墩迁祁西沙堤(今历口镇叶村),宋时迁居城西、石林(今箬坑乡马山)、叶村、双溪。

后江溪、溶溪、濂溪、里村源、石源、长源、芝溪、罗田叶姓皆由石林分支。

绩溪叶氏有四派,均由歙县蓝田迁入:

叶支诞在唐中叶迁入前坦,叶五在宋开宝三年(970)迁入东坡,叶芷在元时迁上源,叶显荣在明末迁竹塔,其弟叶善荣住大磡上。

婺源东乡江湾、旃坑一带唐初即有叶氏居住。

唐开元中,叶氏首先发现龙尾砚石,并制作成砚,为歙砚之始。

黟县叶村始迁祖叶留,从处州(今浙江丽水)迁居于此。

“石氏”

姓氏名。

元朝元贞间,石迁以进士授歙县主簿,自金陵(今江苏南京)泥土巷迁歙。

元末,石荣禄由歙县石家坦迁绩溪七都旺山(今石家),为旺山石氏始祖。

婺源石氏为乐平石家石氏支裔,明初徙居婺源东乡,建石家村,后世分居县内各地。

“任氏”

姓氏名。

徽州各县任氏均为南朝梁新安太守任昉之后,称太守任氏。

任昉,山东博昌人,任新安太守,爱富资山水,定居于歙北四十里的昉村。

其后裔分迁多处。

绩溪有梁安任氏,后裔又转徙十四都西川(今伏岭镇西坑村)、七都旺川村大磡上等地。

祁门任氏为任清二由歙县迁祁西阐里(今历口镇阳山村)。

休宁任氏始迁祖任仲琳,五代十国时隐居齐云山,宋初任敬迁居古楼下,后世任云再迁万安街城北。

“休宁胡氏”

姓氏名。

休宁胡氏有两支,均在宋代迁入。

一支源于婺源清华,另一支源于婺源考水胡昌翼。

胡昌翼十世孙胡良佐始迁休宁。

后裔散居南门、后街、万安、水南、演口、陈坑、石岭、北山、小溪、藉坑口、张村、宋村、典村、溪口、黎阳、临溪、小源、邵家村、霞阜、阳村、黄茅等地。

“刘氏”

姓氏名。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刘依仁,唐末官至翰林学士,出守江南,因乱定居休宁。

今县前、凤湖、东街、中市、南门、北街、后街、上河、敉宁坊、石叶、南街、下水南、临溪、蓝渡、白茅、紫荆庄、石羊矸、石岭、鲍坑、峡东、汶溪、八都、四都皆有刘氏居住。

婺源刘氏始迁祖为刘津,南唐昇元二年(938),身为都制置使的他率关西军1500人镇守婺源。

当时国家分裂,关西军不得回原籍,散兵屯田,刘津也因此定居婺源县城。

后世分迁县内各地。

歙县刘氏有多支,唐朝刘万六始迁刘村,刘濬从婺州(今浙江金华)迁古城关,明初刘英从宣州迁十横街。

“吕氏”

姓氏名。

休宁吕氏居洪水塘、塘田、焦充、迴溪等村。

婺源吕氏始迁祖吕广问,本河南开封人,宋宣和七年(1125)登进士,授婺源县主簿。

与兄吕和问同来,传河洛之学,定居婺源汾水。

歙县吕氏始居者吕适,唐朝元和十年(815)奉母亲归宁,定居向杲。

后裔吕若仁为避黄巢战乱迁篁墩,吕承恩从篁墩迁李村;吕从谦由向杲迁婺源沣溪,吕猷从沣溪迁槎潭,吕伯文从槎潭迁江村。

歙县另一支吕氏始迁祖吕从善,唐朝广明元年(880)从金陵(今江苏南京)迁歙县堨田,后裔吕仲明为避方腊起兵迁居岩镇,吕宗宪从岩镇迁方加山。

绩溪有阳川吕氏。

其先世吕聪二自旌德洪溪徙居绩溪七都高塝上,其七世孙吕护在明末由高塝上迁七都阳川(今长安镇坦头村吕家碓)。

“孙氏”

姓氏名。

休宁孙氏始迁祖孙万登,本山东青州人。

唐咸通五年(864)任金吾上将军,往岭南平蛮后,返军时路过休宁,喜爱当地风土,留居黎阳唐田。

今休宁坑口、草市、埜山、阳湖、溪东、栈山、浯田、梅林、高桥、黄村、汊口、闵口以及南街、南门、霞塘、隐充、石砘、上坦、仙人林、三教塘、前村、率口、孙打渔、下颜溪等村皆孙氏所居。

歙县岩寺、石际、小北街孙氏也源于该支,先后从休宁迁入。

婺源孙氏始迁祖为广东罗浮山人,于唐乾符、文德间徙居于城郊,建源头村。

宋建隆间,御史中丞孙文质摄婺源县事,也安家于婺源。

两处孙氏后世分徙读层前、上坦等村。

绩溪孙氏系清初孙益振从歙县坑口迁居永祥坑(今隐川),后裔于嘉庆五年(1800)迁荆州石园(今石桥头),分居孙家。

祁门孙氏先世孙郁,南朝齐时由会稽(今浙江绍兴)迁歙县,宋朝时孙安卿任祁门令,留居县城正街。

黟县孙氏有两支:

一支为孙友召从休宁溪东迁居横岗;另一支在唐朝由孙师睦从富春迁居县城北街,后分迁古筑。

“朱氏”

姓氏名。

黄巢之乱,姑苏(今江苏苏州)朱师古子朱環、朱王革避住篁墩。

朱環后为茶院制置使,镇守婺源,即朱熹八世祖。

朱王革授宣歙观察讨击使,封英亭候,生春、满、园、林、秀五子。

朱春后迁首村,朱园迁霓湖双溪,朱林迁迴溪。

朱環长子朱云,任歙州团练使,居休阳,即朱熹七世伯祖。

今休宁北门、鹤山巷、曹村、后村、湖村、石田、潜阜、古城岩、隆阜、新潭、屯溪、浯田、朱村、临溪、龙湾、月潭、伦堂、长丰、小炳、冰潭尾、下瀛、苦竹、阳干、梅田、下塘、巴庄等村皆有朱姓。

歙县浯村、义成、石门、溪南三坪朱氏也源于休宁。

祁门朱氏为朱王革后裔,先迁浮梁流溪,后由流溪迁祁南朱溪(今属塔坊)。

绩溪朱氏始迁祖朱大同,元天顺间(1328)自歙县篁墩迁绩溪八都王陵头(今上庄村杨林桥东)。

明初,后裔朱宗文由王陵头迁六都石榴村(今长安镇中团村朱家)。

朱氏为婺源名族,始迁祖朱環,唐天祐三年(906)以歙州衙内指挥率兵三千镇守婺源为制置,安家婺源县城。

其八世孙朱松,宋政和八年(1118)进士,授建州政和县尉,因家福建尤溪,再徙建阳考亭。

其子即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

朱環弟朱璋,南唐时迁居婺源香田,后裔又迁井湾、高安、梅田及休宁等地。

朱氏后裔分徙国内各地,或远及朝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