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32761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8.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新闻事业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中国新闻事业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中国新闻事业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中国新闻事业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中国新闻事业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中国新闻事业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中国新闻事业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中国新闻事业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中国新闻事业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中国新闻事业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中国新闻事业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中国新闻事业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中国新闻事业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中国新闻事业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中国新闻事业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中国新闻事业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中国新闻事业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中国新闻事业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中国新闻事业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中国新闻事业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新闻事业史.docx

《中国新闻事业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新闻事业史.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新闻事业史.docx

中国新闻事业史

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要形式

第一节古代新闻信息传播的早期形式

一、从口语传播到标识传播

(一)口语传播

1、木铎:

宣达政令和收集民情(采风)孟春

2、童谣民谚

例:

“孤其服,实亡周国”

3、乡校民议,政客游说

(二)标识传播

结绳、画图、雕刻、烽烟、旌旗

二、文字传播

(一)甲骨文、金器铭文、岩刻‘占卜、记录,记述“历史性的传播

(二)皇帝诏书秦朝目前:

消除了以文字形式向全国发布新闻信息的障碍。

(三)露布军事信息传播的文书,分为讨敌檄文和战绩捷报

第二节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代报纸的诞生

(一)“新闻”概念形成于唐代

唐孙处玄“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

李咸用“新闻多说战争功”

(二)朝政公报

孙樵《读开元杂报》——《经纬集》中,是现存最早的一份述及朝政公报的历史文献,

开元杂报、外观特点:

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

开元年间的政治事件与皇帝的起居活动。

(三)进奏院状

藩镇制度——>节度使——).京都办事机构:

进奏院——>进奏官——>进奏院状

内容:

刊载一些与地方有关的朝廷政事活动。

形式:

没有报头、分栏、分版、固定名称、带有官文书的痕迹

发行:

从首都到地方由进奏官直接发给藩镇长官(不定期的)

新闻来源:

由进奏官自己进行采集和筛选。

(是一种原始形态的古代报纸)

性质:

是当时政府机关内部发行和传递的一种官方性的新闻传播工具,是和种从官文书中游离出来的一种传播媒体,并不是中央政府统一审定,发布的正式官报,而是官文书向正式官报转化的过渡阶段。

(四)观察使牒、诏令

地方级的新闻传播形式

二、古代报纸在宋代的发展:

邸报和小报

(一)官方报纸:

邸报在宋代出现没用至清朝

中央集权——都进奏院——各个进奏院

控制手段:

判报、定本、抽检、反复出现

*特点:

1、由于进奏院状已经十分普及,因而有关这种新闻信息传播手段的各种名称,如进奏院状、进奏院报、邸状、朝报等,也在当时人的奏章以及待文、书信中屡见不鲜。

2、与唐代的进奏院状相比,宋代的进奏院状虽然在性质上仍是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形式,但其公开性更为鲜明。

3、进奏院状是具体内容也基本定型

4、进奏院状出现了商品化的进步趋向

(二)民间报纸:

小报

时间:

北宋时期出现,南宋时期繁盛

起因:

当时社会动荡、进奏院状的商品化趋向,是小报得以产生的内在因素

性质:

是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

内容:

类别与邸报基本相同,但消息更加灵通,时效性更强,包括一些未公开的朝廷机事

发行:

通过街市叫声的形式与读者见面

制作者:

各省的进奏者与邸吏自己制作发行的(邸报是抄写,不可采写,而小报可以)

新闻来源:

内探、省探(后受到统治者厉的查禁)、衙探(要椐等级的不同来分)

小报存在的意义:

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与封锁,打破了邸报一统天下的局面,从内容上来讲,它是邸报的重要补充。

三、明代古代报纸的发展

明代报纸依然是由官方政府来安排发布和传抄邸报的

(一)邸报的基本情况

工作环节:

通政司(信息汇总的作用)——六科(传发奏章、收集记录和提供皇帝御旨)(收集和发布信息的作用)——提塘(明代出现的一种机构名称,相当于唐代的“进奏院)(抄传信息、制作邸报)——传到地方

发行:

每日发行——社会对信息需求大,交流多

读者:

政府官员、士大夫、知识分子

(二)明代古代报纸的发展

1、出现了民间的抄报行与抄报人(职能:

为官府抄送邸报)

原因:

发行范围扩大;自费订阅,花钱请人抄;一般老百姓中也出现了阅读邸报的现象

目的:

为了信息需求。

2、社会新闻的出现(奇闻异事)

3、明末出现了活字印刷本

(三)现存的明代邸报

1、《万历邸钞》摘抄本

2、《天变邸抄》

3、《急选报》可能是现存的唯一的一份明代邸报实物

四、清代古代报纸的发展

(一)邸报

1、参考明代体制

2、从内容止讲:

官门一抄,上谕。

臣僚的奏章,

环节:

提塘设立公报房,由公报房统一抄发

(二)堤塘小报

在公报房设成立前,提塘设立了堤塘报行,它是一各半官方的机构,其工作人员由官方任命,但并无官职。

堤塘——堤塘报房——提塘小报(自行采录的消息,为地方官员提供更多的进行信息)在前期比较盛行,一段时间内合法。

(三)《京报》民间报纸

京报房(私人设立的机构)——《京报》(黄皮京报)

有了封面和报头,读者面向平民,内容上与前代一样,具有了进步意义,但也有其局限性。

目的:

为了盈利。

(四)清代的地方传播活动

1、由省塘设立的报房去翻报,提供给当地的地方的官绅。

2、出现了私人报房——辕门抄,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的非官方报纸,出版于省会和重要府城,由熟悉当地官场情况的抄报人与报房采写、编印、发行。

问题:

中国古代报纸的特征有哪些?

第二章近代报业在中国的出现

第一节外国追求者士与近代中文报刊的诞生

一、中国近代报业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经济背景: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缓慢,无商业条件

贸易的往来,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

(二)政治背景

封建专制主义统治,无政治条件

近代报业产生的政治条件:

贸易的往来、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

(三)对外关系

闭关锁国——>禁止与外界往来(外国的态度:

以英国亩产上的资本主义国家想要千方百计地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自己不可能产生近代报业

(四)传教士的使命和在中车的特殊身份

基本使命:

传教、布道(基督教)

特殊任务:

1、创办报刊,进行文化渗透2、作侵略的帮凶

二、近代中文报刊的诞生

近代中文报刊的诞生初期都是属于传教士报刊。

地域特色:

从境外到境内

境外: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中国第一份近代报刊

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同威廉·米怜和罗伯特·马礼创办(基督教是近代来华传教的第一人)揭开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第一页。

性质:

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

宗旨:

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内容:

以宗教宣传为主,兼介绍西方的科技文化知识,时速政治内容甚少

《月食》《事痘娘娘悬人环运图》是我国报刊史上最早发表的新闻图画

宣传策略:

附会儒学,米怜的笔名“博爱者”

采用木刻竹纸印刷,开关就像一本中国线装书,文句右旁有中式圈点。

发行:

免费赠阅,主要在东南亚华侨居住地区散发,逢广东省县府乡试时被运回国内与宗教书籍一起分送。

(二)《特选撮要每月纪传》

1823年,在巴达维亚,由英国人的传统风俗习惯

形式上,采用中国书本式样,木刻竹纸印刷

(三)《天下新闻》

于1828年在马六甲创刊,由该大布道会传教士,英华书院院长纪德主持编务。

形式:

白报纸话版印刷

内容:

中外新闻,西方知识以及科学、历史、宗教和伦理等,还刊载有关中国的新闻报道

宗教内容已退居次要地位,随利益关系发生变化而逐步变化

境内

(四)《东西详考每月统记传》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

1833年8月1日,由郭士立(普鲁士传教士)在广州创刊

办报目的:

冀通过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来征服具有强烈的排外心理、傲慢自大的中国人,(完全不包括宗教目的)

性质:

传教士的宗教怕报刊

内容:

包括宗教、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知识、新闻和杂俎等各个方面,并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已退出居次要地位,不再刊载解释教义的专文,言论主要用来宣传中外人士之间的行为准则。

(第一期都有新闻信息);宣传亚洲殖民地情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多次刊登中外贸易进出口的特价表。

中国现代商业广告的雏形。

宣传策略:

模仿《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楷书木刻。

连克纸印,中国线装书本形式

郭士立笔名“爱汉者”

封面上录自四书的创刊号格言“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

编辑业务:

文字通俗,文风简短,栏目始比较固定,长文分期连载,每期还刊有目录以便于阅读。

《新闻纸略论》一文,是在中国国内发表的第一篇新闻新闻学专文

1838年终刊

(五)《各国消息》

1838年10月由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广州创刊

宗教性的内容已不复存在,主要刊载各国和广州新闻,以及航运消息,物价行情等,重点放在各国国情,商情的提供上。

已产生了有关商业性报刊的办报理念,还为后人留下了主办另一类报刊的编辑理念与实践经验。

(六)《依泾杂说》

总结:

这些报刊,就其本质而言,都是宗教性报刊,其基本内家一是阐发教义,二是宣传西方文化,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这些报刊的宗教色彩也不断由深厚转淡薄,而政治、经济色彩则由淡转浓,特别是对新闻信息传播的是日趋重视,使这些报刊的新闻传播性质日益凸显,这些报刊的创办人都是外国传教士,且大多与英国伦敦布道会有直接的组织关系。

第二节外文报刊的出现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蜜蜂华报》

澳门是最先出现外文报刊的中国领土

1822年9月12日,葡萄牙文周报《蜜蜂周报》创刊,这是在中国出版的第一家外文报纸。

二、《广州纪录报》

1827年11月8日,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份英文双周刊《广州纪录报》在广州创刊

《广州纪录报》是一张商业性报纸,货价行情,航运消息占主要篇幅。

三、《中国丛报》

1832年5月31日,英文月刊,由美国第一个来华的传教士裨治文创办

小结:

这些报刊在政治上完全是西方国家分化的舆论工具,但大多采用商业性报纸的办报模式,在内容上以提供情报和新闻信息为主,在新闻业务上采、写、编、评等各方面的水平都比较高,达到当时出版的近代报刊应具有的水准。

第三节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的崛起

一、近代报刊在香港的出现

(一)《香港钞报》

1841年5月1日,由小马礼逊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份近代报刊

(二)《中国之友》

1842年3月17日,由英商奥斯威尔德在香港创刊,第二期起合并《香港钞报》——>恢复本名后单独独发行——>1850年8月,由台仁特购得

该报十分重视中国新闻,对太平天国作过系统报道,并对太平军持同情态度,在当时的香港外文报业的初步发展。

二、《南京条约》签订后香港报业的初步发展

香港成为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华办报的第一个重要基地、英文商业报纸的成批出现,是这一时期香港报业崛起的标志。

《南京条约》之后香港报业初步发展

(一)《香港记录报》1843年6月

该报十分重视刊登有关中国的材料,曾将《三国演义》译成英文在报上连载。

该报对鸦片战争期间中基关系及商务活动记载甚详,现已成为后人研究早期中英关系的重要原始资料。

(二)《德臣报》

1845年,由英国出版商肖德锐创办

该报曾资助中国学生赴美,开中国人出国留学之先河,该报是香港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三)《麻剌报》

1857年,为香港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日报

该报在政治上对港英政府持批评态度,敢于揭露港英政府的弊政和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

1860年前,香港报业的基本格局是《德臣报》《香港纪录报》和《中国之友》三报鼎立。

三、战后中文报刊的出现

(一)《遐迩贯珍》

1853年月刊形式:

线装形式、铅印(我国中文报刊使用铅印之首)麦都思主编

内容:

以新闻为主,注重文化知识的介绍新闻业务方面的进步:

近代新闻体裁都已初具雏形,还附刊《布告篇》专载商情与船期

率先在我国中文报刊上推出广告收费举措

还刊有中英对照目录等新形式。

(二)《香港船头货价纸》

1857年,由麻剌报馆创办,实为英文《麻剌报》的中文版

所刊内容以船期、商品价格、行情、商业信息和广告为主

主要读者对象为商店职员

该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的纸和最早以单页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

第三章外报在华的拓展与垄断

第一节外报在广州、上海等地的率先发展

一、广州报业的复苏

(一)《中国丛报》回迁1845年

(二)《中外新闻七日录》

1865年,由英国传教士湛约翰主编

二、上海报业问世

原因:

坐落在东海之滨的江浙富庶之地,又有长江流域作为其发展腹地,因而为来华外国所青睐。

(一)《北华捷报》英文

1850年,由英国商人亨利·奚安门创办并担任主编《英文周刊》

外形:

对开四版一张

内容:

商业性材料(广告、行情、船期等)

政治:

在华英商的代言人“英国密报”

(二)《字林本报》英文

将《每日透支与商业新闻》改为综合性日报出版。

1864年

——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内容:

商业性材料,开始注重新闻报道和言论工作

(三)《六合丛谈》中文

1857年,上海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创刊,由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主办的宗教性报刊

内容上:

不再纯粹宣传基督教义,是一份刊有宗教、科学、文学,新闻等多种内容、以时事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期刊。

内容:

不再纯粹宣传基督教义,是一份刊有宗教、科学、文学、新闻等多种内容,以时事新闻等多种内容,以时事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期刊。

(四)《上海新报》

1861年,为以北华捷报馆为文体的字林详行创办与出版的周刊,后改为周三刊(一周出版三次)

内容:

以商业性材料为主的综合性期刊

形式:

报刊,编排形式的创新——在国内率先在每条新闻上加标简明题目

消息来源丰富:

外报、京报、辕门抄

三、香港报业的继续发展:

中文报刊的发展

1、《香港华字日报》

2、《香港中外新报》

3、《近事编录》

第二节在华外报网的形式与商业性报纸模式的确立

一、以上海为中心的外报网的形成

(一)上海报业迅猛发展:

中文商业性报刊问世

1、《申报》1872年美查办报目的:

赚践

特点:

任用中国文笔,是第一家由中国人主持笔政的外报

经营模式:

组建美查兄弟有限公司,外商独资——外资控股、中外合资与《上海新报》的竞争(时效、价格)

新闻时效方面的竞争:

提高发行频率,变成日报

2、《字林沪报》1882年日报也任用中国人主笔,内容丰富连载长篇小说《野叟曝言》创办了我国报纸的第一个副刊《消闲报》出版晚报《夜报》

3、《新闻报》1893年价格战抢夺新闻来源,在《新闻报》中附送画页。

4、《万国公报》宗教报刊1868年《中国都会新报》1872《教会新报》1874《万国公报》以时事政治为主。

《万国公报》也逐渐发展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影响最大的宗教性报刊。

《新政策》《上李傅相书》

(二)外国人办报活动由东南沿海向内陆纵深发展《中西闻见录》

二、《申报》在创新中发展与商业性报约模式的确立

(一)办报方针

(二)将新闻报道工作放在首位

1、在主要城市发展特约记者,同时发动读者力量,鼓励读者供稿

2、重大事件派记者赴一线实地采访

3、注重新闻时效性

4、拓宽新闻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

5、使用新闻图片

(三)加强报纸言论工作

(四)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五)兼营其它出版事业

1、发行各类期刊

2、兼营书籍出版业务

(六)广告与发行

广告:

向读者报号刊广告

发行:

廉价销售、报童叫卖,在外埠处设立分销处

三、商业性报纸成功的影响

1、促进了新闻时效性观念的提高

2、刊期缩短和信息时间要求快——通讯手段加强——印刷条件先进——新闻采编水平提高

第三节外报在华的垄断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9世纪50、60早代外报垄断中国报业

传教士报刊中文报刊上海、香港等大城市

商业报刊外文报刊遍布内陆其它城市

一、外人在华报办活动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

在华外报的侵略本质P55

共同(根本)目的:

打开中国大门,推向殖民化

表现为:

为侵略辩护

直接参与侵略活动

报刊之间的区别

二、在华外报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1、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科学技术知识、西方国家的风俗人情,地理文化,西方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知识0

2、外报的实践有助于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

1)近代报刊在中国产生

2)办报技术、手段

3)培养了一批新闻人才

4)石印、铅印技术

 

每四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

第一节国人办报呼声的出现

一、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办报理念的萌生

(一)国人办报活动的先声:

林则徐的泽报活动

时间:

1838年背景:

广东禁烟

目的:

探夷情、知虚实、定控制之方

内容重点:

禁烟、兵事

形式:

零散、无名称

之后汇集成册,成名为“澳门新闻纸”,另编为“澳门月报”

(二)农民政权的办报主张:

洪仁轩的新闻观点

主要观点:

1、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

2、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

3、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

4、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

二、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的办报思想

(一)王韬的办报思想

1、阐述了办报的目的与意义

2、阐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沟通上下、内外

3、阐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

4、阐述了报纸的文风

5、阐述了报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第二节国人自办报刊的问世

一、广州、汉口与上海三地国人自办报刊的出现

(一)第一份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昭文新报》

1873年,创办于汉口,由艾小梅创办

(二)《汇报》两次易名《报》、《报益》

曾为了维护民族利益,曾多次同外商办的《申报》和《字林西报》进行笔战

1874年,由容闳在上海创办

(三)《述报》1884年,在广州出版

1、详尽地报道了中法战争

2、重视图像新闻报道

二、香港《循环日报》及其主笔王韬

(一)王韬其人

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也是我国著名的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

(二)《循环日报》1874年香港

办报宗旨:

强中以攘外,滠远以师长

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图强的报纸。

内容:

宣传变法力强的政论性文章

业务:

政论文体

第五章民族报业的勃兴与外国人在境外的办报活动

第一节维新变法运动与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一、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序幕

(一)《万国公报》后改《中外纪闻》

1895年,创办人“康有为”北京

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出版的第一份报纸

内容:

以讲论洋各为主

印刷:

木板雕印

发行:

两天一期,随《京报》免费赠阅

后来成为北京强学会的机关报

12月16日改名为《中外纪闻》,增加新闻性内容

发表《开会主义书》(维新派政政治宣言)

(二)《强学报》1896年上海康有为

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

特点:

政治色彩浓厚,言论激进

《开设报馆议》阐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关于报纸功能、作用的看法——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

两刊的意义和影响:

1、冲破了封建的“言禁”拉开了国人办报高潮的序幕

2、培养了一批办报骨干,为维新派报刊活动的全面展开打下了基础

(三)短暂沉寂后的崛起《时务报》

1896年上海黄遵宪创办。

梁启超(清末影响较大的资产阶级报刊宣传家之一)任总文笔

在其上发表《变法通议》——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明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

除外,所刊内容有政论、谕折、京外近事、域外报泽、西电照泽等。

“时务文体”:

半文半白,通俗易懂、笔锋常带感情

影响:

维新派最重要,最具影响的机关报——广受读者欢迎

最终变成洋务派喉舌

二、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出现

(一)概说

1、时间:

1895年——1898年,尤其是1897年后

2、背景:

1)维新变法运动

2)光绪帝发布允许民间办报诏书,开敌了报禁

3、表现:

国人办报数量大幅增加

4、特点:

1)报刊数量大,分布地区广,报刊品种多P83

2)办报的主流始终是维新派主办的,以宣传变法维新为主旋律的政府性报刊

3)办报人员多是维新派人士,形成了一支以康有为为领袖,由康有为统一指挥的宣传队伍。

4)办报方式:

将办报同办学会、办学堂联系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组织形式。

(二)代表性报刊

1、《知新报》——维新派在华南的重要舆论阵地

1897年在澳门创刊、康有为

特点:

激进你敢言——是维新派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派报刊

2、《国闻报》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

1897年在天津创刊、严复

特点:

鲜明、在内容上,以通外情为要务;采取了特殊的斗争策略

3、《湘学新报》和《湘报》华中舆论阵地

《湘学新报》1897年长沙以讲求实学,新学为主的报刊

唐才常(浏阳二杰之一)

《湘报》1898年长沙日报南学会机关报

专以开风会、拓见闻为主旨谭嗣同

(三)争夺《时务报》的斗争

(四)维新派报刊的历史作用

1、思想启蒙2、救亡图存3、探索变法之路

(五)维新派报刊对我国报业发展的贡献

三、近代新闻立法的有益尝试

(一)清末新闻法制建设的起步

标志:

1896年,清政府新式官报《官书商报》《官书局汇报》的创办;同时,清政府推出了经济上扶助报业发展的举措:

减低报纸的邮寄费用。

(二)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的上谕

1、正式承认近代合法地位,废除了“报禁”“言禁”授于民间办报的自由权利:

开办中央政府机关报《时务报》

公开承认各地报馆的合法地位,准许报刊“据实昌言”

2、扶植鼓励官绅士民创办近代报刊

增加办报经费、书籍、报纸免税、劝渝官绅士民办报

(三)新闻立法工作开始起步:

新闻法的制订提上议事日程

1898《清定中国报律折》康有为首次提出报律制定问题

目的:

保护报人、报刊、规范外报发展

结局:

胎死腹中

第二节清末新闻法制的建设与第二次国人办报记潮

一、从“报禁”开放到近代新闻法制初步建成

历史背景: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加剧清政府统治危机

1901年,宣布实行“新政”

“新政”关键改旧法,修订新法

————清末新闻法制建设重新起步

(一)1901年新政有限度地开放“报禁”“言禁”,给于人民创办报刊的自由权利,是清末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第一步。

局限:

旧的专制法律制度未废止“造妖书纸”言罪成为对报刊进行摧残迫害的主要法律依据。

(二)1906年预备立宪新闻立法工作正式起步

专门法:

1、《大清印刷物件专律》1906年7月

内容:

印刷物注册登记,禁载事项、违律惩罚

2、《报章应守规则》1906年10月

内容:

有关报刊宣传危及政治统治的规定

3、《报馆暂行条规》1907年

内容同上,更具体,操作性更强

4、《大清极律》1908年

内容:

将先前制订,颁行的报刊,禁载元宝全部收入并新增不少限制性条款。

1911年《钦定报律》

相关法:

《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

内容:

从国民权利角度,对言论出版问题作出规定

《菱权章程》191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菱权法

二、清末近代新闻法律制度的内容和特点

(一)内容:

1、言论出版及新闻从业人员的自由权利

1908《钦定宪法大纲》

具体权利:

1905年民间报馆被允许采访大规模军事演习

1907年司法审判庭的记者旁听专席

1909年记者可旁听各省咨议局的议会辩论

1911年资议院首次会议允许记者与会采访

2、报刊创办的管理制度

(1)最初实行批准制

申请人向巡警衙门提出申请,巡警衙门进行查实,认为适当即向“京师印刷注册总局“申报,即注册成功”

(2)1908《大清报律》由批准制改为注册登记制制加保证金制办理手续的部门由巡警衙门改为行政部门(民政部)

3、报刊出版的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