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第一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6839205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级第一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级第一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级第一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级第一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级第一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级第一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doc

《级第一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级第一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级第一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doc

江苏省东台中学高一第一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题

命题:

马俊兰审核:

唐泽宏

2017-11—07

考试时间:

75分钟;分值:

满分100分。

第Ⅰ卷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每题2分,共30题,计60分)

1.《左传·隐公三年》载: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

王贰(偏重)于虢,郑伯(即郑庄公)怨王,王曰:

‘无之’。

故周、郑交质。

王子狐为质於郑,郑公子忽为质於周。

”这一现象表明

A.宗法制度趋向瓦解B.礼乐制度得以强化

C.血缘纽带已被打破D.分封制度遭到挑战

2.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中国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观念淡漠D.专制王权强大

3.王国维说:

“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

”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特点是

A.封建等级秩序森严B.中央集权尚未形成

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D.政治与血缘相结合

4.秦朝统一中国后便征用大量的劳动力建造了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以及阿房宫。

秦朝能够完成这一工程是基于

A.奴隶制经济的兴盛和发展B.秦始皇的正确决策

C.工匠水平的高超D.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5.江苏连浴缸尹湾出土的东海郡《集薄》(西汉永始四年前后)记载:

“……县、邑、侯国卅八:

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

其廿四有堠。

都官二……。

”据此可知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

6.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散相权而保障君权独尊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

7.《元史》载:

“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曹出领其事。

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

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

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这不能说明元朝

A.中央掌管行省官员的任职与调动B.中央在各省设置丞相以制约官员

C.行省官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D.最初由中央官员代执各省事务

8.“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不闻设立丞相。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今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

这是古代某位皇帝所下诏书内容,下列措施属于该皇帝采取的是

A.设内阁,权分六部B.设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

C.为办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D.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9.明朝嘉靖万历时,内阁权压六卿……对于军国大事无所不掌,刑名钱谷无所不问,内阁无疑是操有宰相之权。

可见,当时的内阁

A.已成法定机构B.开始统领六部C.握有军政大权D.严重威胁皇权

10.如果参观故宫,你可在“军机处”景点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

可见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A.纵论军务,谋划战事 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11.“它(某场战争)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

”这场战争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使中国失去了北方大片领土

C.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12.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载:

“他们于1855年4月第三次攻取武汉,并席卷湖北和江西,将曾国藩困在江西境内。

……整个长江流域都落入了革命军之手,命运真是太照顾他们了。

但就在他们胜利的巅峰,沉重的打击从其内部出现,革命运动被削弱到无可复元的地步”。

这场运动

A.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B.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D.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13.有些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

其方案中对民众最具吸引力的是

A.平均分配土地 B.产品上交国库 C.建立民主政治 D.兴办学校

14.近代中国签订的某条约规定:

“现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应准添设下列各处,立为通商口岸……二、四川省重庆府。

三、江苏省苏州府。

四、浙江省□□府。

”文中的空缺处应填

A.沙市B.宁波C.杭州D.福州

15.日本人竹野与三郎普说:

“我们的对手十分顽强,丝毫不怕死…等一有机会就发动进攻。

不仅台北的情况是这样,而且整个新竹的四郊也是这样,新竹的村民是以顽强和勇敢著称的。

”他所描述的场景发生于以下哪一时期?

A.抗日战争B.义和团运动C.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D.鸦片战争

16.法国大主教樊国梁在法军攻陷北京的当天记道:

“街上防垒甚多,皆以米袋为之。

除拳匪及屋内官兵不计外,街上驻守之官兵其数至少也达一千五,皆持快枪。

”他记述的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7.“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亦可自行防守云云。

”内容出自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1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其根本意义在于

A.提出了民主共和的主张 B.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

C.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9.“飘飖故国迭痍疮,白骨哀鸿不忍望。

志士三千凝血肉,磷烟一夜举刀枪。

旌扬绿野

寻民主,都建金陵废帝王。

大义当时如号角,吹开晓雾现朝阳。

”此诗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     C.北伐战争    D.挺进大别山

20.右图是著名漫画家沈伯尘先生1919年创作的一幅名为《山东青岛》的漫画。

下列对与此漫画主题相关联历史事件产生的重大影响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促成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

D.取得了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21.揭贴、口号等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具有明显的时代气息。

下列揭贴、口号与事件搭配不符合史实的是

A.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甲午战争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辛亥革命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五四运动               

D.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

22.毛泽东说:

“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

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在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

”这一思想的提出

A.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B.说明了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唯一斗争方式

C.体现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构想

D.表明了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23.1921年中共的诞生证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在艰难曲折的革命斗争历程中,党逐步走向成熟。

中共历史上的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都

A.及时作出了挽救党和革命的决定B.为长征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C.推动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D.促成了团结抗日局面的实现

24.毛泽东指出:

“边界的斗争,完全是军事的斗争,党和群众不得不一齐军事化。

怎样对付敌人,怎样作战,成了日常生活的中心问题。

所谓割据,必须是武装的。

”“割据”理论形成于

A.中共创立时期B.国共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25.为纪念某次会议,朱德元帅曾赋诗一首:

“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

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

”这次会议可能是

A.国民党一大B.八七会议C.遵义会议D.中共八大

26.美国《时代》周刊1938年1月3日这样记载:

“……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

”这段话描述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的是

A.武汉会战B.太原会战C.淞沪会战D.徐州会战

27.1940年7月22日由朱德、彭德怀、左权签发命令说“我军应积极行动,在华北战场上开展较大胜利的战斗,破坏敌人进攻西北的计划。

创立显著的战绩。

……为打破敌人囚笼政策,决定乘目前青纱帐和雨季时节,利于隐蔽及不利日军机械化作战,争取晋察冀、晋西北,及晋东南扫荡较为缓和,正太路较为空虚的有利时机,大举破袭正太路。

”按照上述命令要求发动的战役应是

A.太原会战B.平型关战役C.百团大战D.淮海战役

28.1937-1941年,中国独立抗击了100多万日军,到抗战胜利时,日本230万海外派遣军中有120万被牵制在中国,中国战场消耗了日本全部战争开支340亿美元中的120亿,中国军队击毙日军39万多人。

这说明抗日战争

A.彻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B.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C.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D.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29.陕北民歌《移民歌》唱道:

“山川秀,天地平,毛主席领导陕甘宁。

迎接移民开山林,咱们边区满地红。

”该民歌所反映的内容最早可能发生于

    A.国共十年内战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三大改造时期

30.恩格斯说:

“没有哪一次极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

”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最重要的补偿是                

A.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B.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C.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力量     D.赢得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尊重

二、判断题:

判断正误,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先秦时期先后经过了夏、商、东周、西周及春秋、战国的更迭。

32.清人评价军机处: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这样说是因为军机处实际上行使宰相的权力,军机大臣掌握了决策权。

33.《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都是太平军颁布的政治纲领,都是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34.有人认为:

“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现代的中华通史,则是一部‘民主政治史’”。

材料中从“过去”到“现代”的历史分界点应该指五四运动。

35.习近平主席在一次大会上说:

“70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4年抗战之说是从九一八事变起算的。

第Ⅱ卷

三、材料分析题(共2小题,每题10分,计20分)

36.中国古代已形成一套完备的文官制度,在用人方面,各个朝代的选官制度趋于完善,不仅对自身统治乃至对世界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廷每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简称则曰“贤良”……“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简称,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举孝廉之始……此项制度之演进,一面使布衣下吏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拔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

而更要的,则在朝廷用人,渐渐走上一个客观的标准,使政府性质确然超出乎王室私关系之上而独立。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本是想替当时用人定一客观标准……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

唐代针对此弊……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考试。

这种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西方在其选举政治领袖之外,还得参酌采用中国的考试制度来建立他们的所谓文官任用法。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选官制度的标准并概括这一制度产生的影响。

(3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这便大错”所指的选官制度的名称。

根据材料二,指出该制度的弊端。

较之于这一制度,隋唐实行的选官制度有哪些进步意义?

(5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2分)

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硝烟战火何时了,赔款知多少?

海边五口又通商,货运往来英佬把家当。

江山万里应犹在,只是边疆改。

问君港岛可曾留?

对此只抛泪眼也无谋。

材料二 辛酸一九零一年,八寇强迫条约签。

战火殃及到内地,国土步步被沦陷。

不准反帝炮台亡,四亿多两作赔款。

使馆界划东交巷,驻军北京山海关。

主权严重被剥夺,中国社会陷深渊。

材料三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光绪

材料四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

材料五有些当代学者认为:

“五四运动既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也是第二次巨变的起点。

(1)材料一、二分别针对哪些不平等条约而作?

请分析它们的签订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4分)

(2)材料三中“公”指的是谁?

光绪为何为他洒下热泪?

(2分)

(3)材料四中这次“远征”指哪一历史事件?

导致这次“远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分)

(4)据材料五,如何理解五四运动“补课”和“起点”(2分)

四、问答题(共1小题,计10分)

38.2015年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的历史性会面,有利于推进国共两党的友好合作和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国共两党曾经有亲密的合作,也有激烈的对抗。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近代史上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的政治基础和标志分别是什么?

取得的最大成果是什么?

(3分)

⑵土地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分裂对峙。

毛泽东如何在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中国的革命道路问题的?

(3分)

⑶第二次国共合作能够实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请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列举国共合作的表现。

(3分)

⑷综合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谈谈你的认识。

(1分)

考场号考试号座位号班级姓名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2017级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答卷

36.请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选官制度的标准并概括这一制度产生的影响。

(3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这便大错”所指的选官制度的名称。

根据材料二,指出该制度的弊端。

较之于这一制度,隋唐实行的选官制度有哪些进步意义?

(5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2分)

37.阅读材料后请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针对哪些不平等条约而作?

请分析它们的签订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4分)

(2)材料三中“公”指的是谁?

光绪为何为他洒下热泪?

(2分)

(3)材料四中这次“远征”指哪一历史事件?

导致这次“远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分)

(4)据材料五,如何理解五四运动“补课”和“起点”(2分)

38.2015年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的历史性会面,有利于推进国共两党的友好合作和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国共两党曾经有亲密的合作,也有激烈的对抗。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近代史上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的政治基础和标志分别是什么?

取得的最大成果是什么?

(3分)

⑵土地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分裂对峙。

毛泽东如何在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中国的革命道路问题的?

(3分)

⑶第二次国共合作能够实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请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列举国共合作的表现。

(3分)

⑷综合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谈谈你的认识。

(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