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下语文20曹刿论战导学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840411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九下语文20曹刿论战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部编版九下语文20曹刿论战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部编版九下语文20曹刿论战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部编版九下语文20曹刿论战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部编版九下语文20曹刿论战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部编版九下语文20曹刿论战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部编版九下语文20曹刿论战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部编版九下语文20曹刿论战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部编版九下语文20曹刿论战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部编版九下语文20曹刿论战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九下语文20曹刿论战导学案.docx

《部编版九下语文20曹刿论战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九下语文20曹刿论战导学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九下语文20曹刿论战导学案.docx

部编版九下语文20曹刿论战导学案

20.曹刿论战

国学名句:

子曰: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左传》的有关常识 

2.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3.了解本文 以“论战”为中心,裁剪得当的写作手法 

4.分析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

5.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点

1.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理清行文思路。

背诵课文

学习难点

曹刿的民本思想对战争的影响。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及《左传》的有关常识 

2.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3.理解文章内容; 熟读课文。

 

自主突破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依据拼音写汉字。

又何间焉( ) 牺牲玉帛( )登轼而望之( ) 夫战,勇气也( )

望其旗靡( )曹guì()肉食者bǐ()fú()敢专也

小惠未biàn()大小之yù()小信未fú()下视其zhé()

1.jiànbó shì fú mǐ刿鄙弗编狱孚辙

2.文学常识填空。

《曹刿论战》选自______,这部书传说是______时期______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______史书。

是历史上______的著名战例。

2.《左传》春秋 左丘明编年体以弱胜强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齐师伐我()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既克,公问其故()(4)彼竭我盈()(5)夫大国,难测也()3.

(1)伐:

攻打

(2)间:

参与(3)既:

已经(4)盈:

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5)测:

推测、估计

4.通假字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4.徧:

通“遍”,遍及,普遍

5.古今异义。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5.

(1)古义:

猪、牛羊等祭祀用的祭品。

今义:

为正义的事业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如:

他牺牲了自己的青春)

(2)古义:

案件。

今义:

监狱

(3)古义:

即使今义:

虽然

(4)古义:

可以凭借今义:

能够

6.一词多义。

既克,公问其故()民弗从也()

彼竭我盈,故克之()战则请从(    )

曹刿请见()又何间焉()

战则请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6.原因所以服从跟从请求请让我参与夹杂

7.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2)公将鼓之

(3)忠之属也:

(4)公与之乘:

(5)下视其辙:

7.

(1)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2)名词作动词.击鼓.(3)形容词作名词,尽力做好份内的事.(4)名词作动词,乘战车,坐战车.(5)名词作动词,下车

8.翻译下列句子

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⑵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⑷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8.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⑵用来祭祀的猪牛羊、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数目,一定对神说实话。

⑶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依据实情处理。

⑷(这是)尽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合作探究

9.“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10.曹刿身份卑微。

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

10.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1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惠未循,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之属也。

可以一战。

11.为什么说“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11.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

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12.曹刿的

“远谋”体现在

哪里?

请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军事两方面作简要分析。

12.政治上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军事上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当堂测试

(2016.天水)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3.用“/”标出下列语句的朗读节奏。

 

(1)肉食者谋之   

(2)弗敢加也

13.

(1)肉食者/谋之 

(2)弗敢/加也

1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小惠未徧(   )   

(2)小信未孚(   )

 (3)公将鼓之(   )   (4)再而衰(   )

14.

(1)“徧”通“遍”,普及的意思;

(2)取得信任;(3)击鼓;(4)第二次。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15.

(1)我看到他们车辙混乱,战旗倒掉,因此去追赶他们。

(2)这是尽了忠于职分的事,可以凭借这打一仗。

16.选文详略得当,详写       ,略写       ,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16.战前和战后;战争过程。

17.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

请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

17.能听取不同意见;能任用贤能;忠于值守,体贴下属;身先士卒,谦虚好学,不懂就问。

例如:

衣食所安,弗敢加也,必以分人——表明他体贴下属。

总结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 以“论战”为中心,裁剪得当的写作手法 

2.分析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

3.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4.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自主突破

1.按照课文内容默写。

(1)夫战,勇气也。

             ,再而衰,三而竭。

 

(2)小大之狱,,。

(3)在《曹刿论战》中,曹刿求见庄公的原因是“        ,        ”。

(4)吾视其辙乱,          ,故逐之。

(5)小惠未徧,               。

1.

(1)一鼓作气   ⑵虽不能察,必以情(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4)望其旗靡(5)民弗从也 

2.下面加点的“之”与“小大之狱”中的“之”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辍耕之垄上   

C.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D.何陋之有

2.C解析:

例句中的“之”作结构助词“的”C项与此相同;其他三项分别为:

作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加强语气。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乡人曰              其真不知马也

B.又何间焉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D.公问其故             马无故亡而入胡

3.D解析:

此项的“故”都解释为缘故;A.“其”分别为:

他的/加强反问语气;B.“间”分别为:

参与/暗地里;C.“加”分别解释为:

虚报/给予。

4.请将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⑵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4.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⑵(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找仗。

(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5.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刿和鲁庄公在战前的三问三答,足见鲁庄公的“鄙”。

B.用对话的方式记载历史事件,叫做“记言”。

《曹刿论战》就是采用的这种方式叙述历史事件的。

C.《曹刿论战》中的“论”字,指的是曹刿与鲁庄公讨论问题。

D.“长勺之战”的特点是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常被历代军事家所引用。

5.C解析:

题目中的“论”主要指曹刿论战。

合作探究

6.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6.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击。

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

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

7.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最佳时机是什么?

 

7.反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追击时机——其“辙乱旗靡”之时 

8.鲁国能够以弱治强的原因?

8.

(1)政治清明,民心所向(在政治上取信于民)

 

(2)上下团结君民一心(团结曹刿知人善用)

 (3)掌握策略以逸待劳(不盲目于强齐硬战)

(4)把握战机后发制人(彼竭我盈一招致胜)

9.想一想:

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9.本文重点在刻画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记叙战争的经过。

因此,只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

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

这样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详略结合有致,使文章显得中心突出,而又情节紧凑。

拓展延伸

10.课外收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了解其中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与同学交流。

10.答案示例:

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在于人心的向背。

战例如中国古代的淝水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夷陵之战,中国近代的抗日战争。

当堂测试

(2017.甘肃)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公日: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补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日: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日:

“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刿日: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鲍叔牙闻鲁侯引兵而来,乃严阵以待。

庄公亦列阵相持。

鲍叔牙因乾时①得胜,:

有轻鲁之心,下令击鼓进兵,先陷者重赏。

庄公闻鼓声震地,亦教鸣鼓对敌。

曹刿止之日:

“齐鼓方锐,宜静以待之。

”传令军中:

“有敢喧哗者斩。

”齐兵来冲鲁阵,阵如铁桶,不能冲动,只得退后。

少顷,对阵鼓声又震,鲁军寂如不闻,齐师又退。

鲍叔牙曰:

“鲁怯战耳。

再鼓之,必走。

曹刿又闻鼓响,谓庄公日:

“败齐此其时矣,可速鼓之!

”论鲁是初次鸣鼓,论齐已是第三通鼓了。

齐兵见鲁兵两次不动,以为不战,都不在意了。

谁知鼓声一起,突然而来,刀砍箭射,势如疾雷不及掩耳,杀得齐兵七零八落,大败而奔。

庄公欲行追逐,曹刿日:

“未可也,臣当察之。

乃下车,将齐兵列阵之处,周围看了一遍,复登车轼远望,良久日:

“可追矣。

”庄公乃驱车而进,追三十余里方还,所获辎重甲兵无算。

   (选自《东周列国志》第十六回)

   【注释】①乾时:

春秋时地名,在今山东青州。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肉食者鄙

(2)小惠未徧

(3)再鼓之,必走

(4)势如疾雷不及掩耳

11.

(1)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2)通“遍”,遍及、普遍。

 (3)击鼓进军。

  (4)快,急速。

12.翻译【甲】文中的画线句。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2.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判断。

13.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长勺之战给予很高的评价,说鲁国“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中国战争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

【甲】文中曹刿的哪句话体现了“‘敌疲我打’的方针”?

1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4.【甲】【乙】两文都写了齐鲁长勺之战,在详略安排上有什么不同?

14.【甲】文详写战前和战后的论战,略写战争过程;【乙】文详写战争过程。

总结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