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核心素养专项精练专题三 五大核心素养专项精练史料实证解析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841788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3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核心素养专项精练专题三 五大核心素养专项精练史料实证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核心素养专项精练专题三 五大核心素养专项精练史料实证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核心素养专项精练专题三 五大核心素养专项精练史料实证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核心素养专项精练专题三 五大核心素养专项精练史料实证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核心素养专项精练专题三 五大核心素养专项精练史料实证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核心素养专项精练专题三 五大核心素养专项精练史料实证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核心素养专项精练专题三 五大核心素养专项精练史料实证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核心素养专项精练专题三 五大核心素养专项精练史料实证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核心素养专项精练专题三 五大核心素养专项精练史料实证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核心素养专项精练专题三 五大核心素养专项精练史料实证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核心素养专项精练专题三 五大核心素养专项精练史料实证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核心素养专项精练专题三 五大核心素养专项精练史料实证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核心素养专项精练专题三 五大核心素养专项精练史料实证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核心素养专项精练专题三 五大核心素养专项精练史料实证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核心素养专项精练专题三 五大核心素养专项精练史料实证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核心素养专项精练专题三 五大核心素养专项精练史料实证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核心素养专项精练专题三 五大核心素养专项精练史料实证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核心素养专项精练专题三 五大核心素养专项精练史料实证解析版.docx

《高考历史核心素养专项精练专题三 五大核心素养专项精练史料实证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核心素养专项精练专题三 五大核心素养专项精练史料实证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核心素养专项精练专题三 五大核心素养专项精练史料实证解析版.docx

高考历史核心素养专项精练专题三五大核心素养专项精练史料实证解析版

概念释疑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

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对历史的叙述、理解、解释、评判等都要建立在史料证据的基础上。

具有实证意识并学会运用证据,既是学习和认识历史的重要方法,也是学习和认识历史的核心问题。

史料包括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的各种实物。

文献记载出于人们的口传笔录,反映一定社会观念的“思想的痕迹”,实物史料是前人的生活用品、生产资料和社会交际工具的遗存,是人们在具体的历史时空范围内的“行为的痕迹”。

历史学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性的人文学科。

对历史的探究应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

课标要求

(1)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

(2))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

(3)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课标解读

课标提出了三层要求:

一是要认识史料的重要性,并知道什么是史料。

二是能收集并辨析史料。

三是能运用史料进行实证,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高考真题

1.(2018·全国II卷,29)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

“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

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而此因无可仿效。

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

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

”其意在(  )

A.走苏俄革命道路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D.改变反封建斗争目标

答案:

C

2.(2018·全国II卷,30)美国记者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

“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

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

”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抗战期间中共在根据地进行的改革:

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

农民世代遭受欺凌,突然获得了很多的自由和权利,自然会激发抗日热情。

抓住题目关键信息“抗日根据地”,不难得出A的结论。

B选项不符合历史事实。

国民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1949年才实现,C项错。

D选项过于绝对,错误。

答案:

A

3.(2018·全国III卷,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

“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

”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

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解析:

材料“胸无墨、眼无丁者”也热衷于出版个人著作,不能体现出学术文化水平的迅速提升,故A项错误;材料“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反映出士人的喜好,与士人的地位的变化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没有反映出个人著作的内容与社会的关系,无法体现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说明当时人们对文化知识的崇尚,社会上的文化氛围浓厚,故D项正确。

学科&网

答案:

D

4.(2018·全国III卷,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

“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

”这反映了当时(  )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答案:

C

5.(2018·全国III卷,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

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解析:

材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故A项正确;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是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而且马歇尔计划在1951年已经结束,故B项错误;1959年仍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不同于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苏联工业化战略,与管理体制的变化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A

6.(2017·新课标全国卷1,26)

表2

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答案:

C

7.(2017·新课标全国卷2,35)

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

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解析:

回忆录具有主观性。

一些回忆录有扬己贬人的缺点。

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不能绝对保证“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A不正确;不能保证“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B不正确;不能保证“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C不正确。

“后人”对回忆录进行“加工”,总是出于某种目的的,肯定会有时代的烙印,D正确。

答案:

D

8.(2017·新课标全国卷3,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

《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

这反映出(  )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答案:

B

9.(2016·新课标全国卷I,25)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解析:

此图反映的是集体劳动的场景,而非个体农户分散的生产劳作状态,故A项错误;此图没有反映出耕作技术的进步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因此不能说明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故B项错误;汉代封建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故C项错误;此图反映出汉代豪强地主在庄园内驱使农民集体生产的情形,故D项正确。

答案:

D

10.(2016·新课标全国卷I,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

这反映了国民党(  )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

解析:

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此举抹杀了其他党派对抗战的贡献,而不是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故A项错误;从题干中“亲日派”“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可看出国民党压制其他党派,并不能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而是损坏其团结抗日的形象,故B项错误;国民党把“国共合作”作为“谬误名词”,可知其否认国共合作,但并没有涉及抗战的领导权问题,故C项错误;从题干中“亲日派”“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可看出国民党压制其他党派,反对与其他党派民主协商,以维护国民党一党专制独裁,故D项正确。

答案:

D

11.(2016·新课标全国卷II,24)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答案:

B

12.(2016·新课标全国卷III,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答案:

B

13.(2016·新课标全国卷III,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

”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解析:

甲午战争后,为挽救民族危机,梁启超倡导维新变法,即政治改良,而不是民主革命,故A项错误;白话文运动发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与材料时间“甲午战后”不符,故B项错误;甲午战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从“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可以看出梁启超的“诗界革命”意在振兴中华、挽救民族危亡,故C项正确;改良思潮形成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早期维新思想,而不是甲午战后,故D项错误。

答案:

C

14.(2016·新课标全国卷III,30)图4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1927—1936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图案上也没有体现火柴工业举步维艰的信息,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以来的提倡国货运动就已经采用了这种营销方式,因此不是新的营销方式,故B项错误;甲午战争后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时间“1932年”可知此时九一八事变已经发生,再结合图案“抗敌”、“挽回利权”等文字可知是反对日本侵占我国东北三省,因而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故D项正确。

学科&网

答案:

D

15.(2018·全国III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4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上上

(圣人)

上中

(仁人)

上下

(智人)

中上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中

下下

(愚人)

尧、舜

周文王

孔子

孟子

屈原

荀子

子贡

范蠡

廉颇

老子

商鞅

韩非

齐桓公

吕不韦

荆轲

秦始皇

李斯

陈胜

宋襄公

夏桀

商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4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要求:

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

高考模拟

1.河南社旗县是中国民间商会的发源地之一,清代山陕会馆最早制订了详细的商业规则,并刻在石碑上,立于会馆中,至今留下了《同行商贾公议戥秤定规概碑》《公议杂货行规碑》《过载行差务碑》等商业文物遗存。

这说明(  )

A.会馆注重商业规则和行业秩序

B.会馆有地方商业行政管理职能

C.清政府注重立法规范商业行为

D.商会成为政府重农抑商的工具

解析:

“清代山陕会馆最早制订了详细的商业规则,并刻在石碑上,立于会馆中”表明会馆注重商业规则和行业秩序,故A项正确;会馆注重商业规则和行业规范是民间行为,不具有行政管理职能,也不是清政府采取的措施,故B、C项错误;会馆注重商业规则和行业规范是为了促进商业的发展,不是政府重农抑商的工具,故D项错误。

答案:

A

2.下表是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这说明中国(  )

货物

单位

1843年税率

1858年税率

棉花

6.54%

5.72%

印花布

14.25%

4.98%

棉纱

6.94%

4.86%

A.小农经济日益陷入了破产的窘境

B.传统轻工业贸易顺差越来越大

C.进一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被列强控制了棉纺织业的命脉

答案:

C

3.下图为1958年创作,反映人民公社化运动中集体食堂的宣传画,这表明人民公社化运动(  )

A.保障了工业建设的原料需求

B.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C.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D.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析:

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958年”和图片中的文字“食堂办的好、生产劲头高”得出,人民公社化运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D项正确。

答案:

D

4.乾隆时期,地方政府多设立机局,“雇募织工以教民纺织”。

乾隆八年,决定“凡各省有可开采之山场”,除金银外,“其余俱听百姓于地方官给照开采”。

这些做法(  )

A.放弃了重本抑末政策B.体现出对传统手工业的重视

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D.促进了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

B “教民纺织”、金银外的矿产主要是铁矿,政府“给照开采”,纺织业和铁器都关系到民众的生产、生活,政府重视这些传统手工业的发展,是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和社会生产,以便维护封建统治,B项正确。

允许或鼓励民间发展纺织和冶铁业,并不能说明政府对其他行业的态度,A项以偏概全。

地方机局“教民纺织”,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项误读材料;“教民纺织”和“给照开采”都属于民营手工业,D项错误。

答案:

B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新航路开辟后的一段时间,亚洲一些国家生产的棉织品由于分量轻、颜色鲜明、价格低廉、尤其是耐洗,在欧洲非常受欢迎,开始被大量进口,但却被英国一些小册子作者污蔑为“适于轻佻女子的低劣商品”。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英国人关注女子的端庄与品行

B.这是一种宣扬贸易保护的行为

C.英国人对亚洲产品有抵触情绪

D.当时亚洲棉纺织水平高于欧洲

答案:

B

6..战国时期,“天下”一词成为流行词汇。

孟子说:

“仁者无敌于天下”;墨子说:

“一同天下”;庄子也说:

“一心定而王天下”;韩非说:

“令行禁止于天下”。

这种现象反映了(  )

A.诸家思想日益趋同   B.统一成为诸子共识

C.儒学地位逐步提升D.诸子认同民本思想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各家分别强调“仁”“同”“心定”“令”,主张不同,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天下’一词成为流行词汇”,各家纷纷阐述如何定“天下”,天下一统成为诸子的共识,故B项正确;材料叙述了各家对定“天下”的主张,故C项错误;材料叙述了各家对定“天下”的看法,道家、法家主张不能体现民本,故D项错误。

答案:

B 

7.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有言:

“两淮岁课百余万,安所取之?

取之商也……若束缚之,急使之,一无乎所顾,今天下安得岁增民间百余万粟,输九边以为兵食者乎?

”这反映出顾炎武(  )

A.萌发民本思想B.主张经世致用

C.提倡轻徭薄赋D.倡导工商皆本

解析:

材料不涉及民本思想,故A项错误;经世致用是主张做学问应有益于国家的学术思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顾炎武调查发现收取的税收中,商税占大部分,没有涉及轻徭薄赋,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顾炎武强调商税在国家财政和国防中的重要性,提出应重新审视商业的重要地位,故D项正确。

答案:

D 

8.关于《史记》的史料来源,司马迁在《五帝本纪》中曾说:

“余尝西至崆峒,北至逐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在《儒林列传》中曾说:

“余读功令(国家对学者考核和录用的法规)”;在《项羽本纪》中又说:

“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  )

A.司马迁主要通过文献查阅史料

B.司马迁通过实地考察获取史料

C.《史记》选择史料有多种来源

D.《史记》的史料记述来自见闻

答案:

C 

9.(2018届高三·广州四校联考)《十二铜表法》规定:

相邻田地之间,应留空地五尺,以便通行和犁地,该空地不适用时效的规定。

这项条款说明古罗马(  )

A.私有财产不可侵犯B.注重维护公共利益

C.公共权力至高无上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解析:

材料不涉及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故A项错误;材料中相邻田地之间留空地五尺作为通行和犁地的区域,这片区域是公共空间的一部分,体现了维护公共利益,故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公共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而不是涉及公共权力的至高无上,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故D项错误。

答案:

B

10.唐朝柳宗元在《封建论》中指出: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

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材料表明柳宗元(  )

A.抨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认为郡县制度优于封建制

C.反对家天下的皇权专制

D.主张公正合理的选拔人才

解析:

根据“其为制,公之大者”可知他没有直接攻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根据“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可判断秦朝能够公天下的制度是郡县制,故B项正确;虽然材料“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可见对其制度有微词,但更强调“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故C项错误;题干中材料所说的“公天下”不是指人才选拔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

B

11.(2018届高三·淄博四校联考)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正式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中规定:

人民公社社员可以经营家庭副业,可以将家庭副业的产品拿到集市上出售。

这一规定(  )

A.推动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开展

B.符合当时国情,奠定“一五”计划的物质基础

C.恢复农民土地私有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是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部分调整

答案:

D

12.中国科学院档案处保存的文件表明,1951年至1958年中国共派出留苏学生7493人,其中69%的留学生学习工科专业,10.6%的学习理科,6.9%的学习农林,3.4%的学习医学,3.2%的学习文科,1.7%的学习文化艺术,1.6%的学习财经。

这是我国当时(  )

A.“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B.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全面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解析:

据材料时间可知由于“一五”计划的开展,为了满足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留苏学生选择工科专业的占绝大多数,故D项正确。

答案:

D

13.(2018届高三·大庆摸底)据拉布教授在《冒险企业和帝国》(1575~1630年)中统计,在四个或四个以上公司都有股份的人,东印度公司有288人,占公司总人数的21.9%;东地公司有46人,占公司总人数的23.4%;利凡特公司有157人,占公司人数的27.4%。

这促进了(  )

A.商业革命的发展     B.企业转属私人资本

C.垄断组织的产生D.金融控制手工工场

答案:

A

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1820~1949年中国城市人口及城市化指数估计略表

年份

全国人口总数(万)

城市人口数(万)

城市化指数(%)

1820年

37377

2350

6.3

1840年

41281

2668

6.5

1893年

33677

2668

7.9

1920年

44377

4700

10.6

1936年

46136

5263

11.4

1949年

54167

5765

10.6

——行龙《也论中国近代的城市化》

材料二 18世纪从英国发端的工业革命,使西方城市的初始形态——城邦与城堡——开始从政治管理中心和军事防卫堡垒,转向以工厂生产和贸易交换为主体形态的经济中心。

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超过了50%,率先进入成熟的城市化阶段。

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也相继启动了城市化进程。

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产业革命在美、德、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使得重化工业取代纺织等轻工业而成为主导产业……当然,西方国家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进程,也不可避免地衍生出了“城市病”。

——摘编自周跃辉《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国与西方城市化进程的不同点。

解析:

(1)问的第一小问,据材料一表格中“城市人口数(万)”“城市化指数(%)”的数据分析可得:

城市化经历了由慢到快的过程,并伴有停滞;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城市化发展较为缓慢;甲午中日战争之后至1936年,城市化进程加快。

第二小问,从国际、国内两个角度分析,据材料一“1820~1949年中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

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及国内战争等;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政府采取了大量有利于城市化的政策,促进了大城市的发展;西方先进科技传入,进一步改变了城市的面貌,有利于城市化发展。

(2)问,分析材料一、二可知,条件不同:

据材料一“1820—1949年中国”得出近代中国面临着列强侵略,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西方大部分为民族独立国家。

水平不同:

据材料一“1820~1949年中国城市人口及城市化指数估计略表”的数据得出中国城市化水平较低;据材料二“使西方城市的初始形态——城邦与城堡——开始从政治管理中心和军事防卫堡垒,转向以工厂生产和贸易交换为主体形态的经济中心”“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超过了50%,率先进入成熟的城市化阶段”“使得重化工业取代纺织等轻工业而成为主导产业”得出西方城市化水平较高。

(2)不同:

条件不同,近代中国面临着列强侵略,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西方大部分为民族独立国家;水平不同,中国城市化水平较低,西方城市化水平较高。

学科&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